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黄金矿的勘探

黄金矿的勘探

发布时间:2021-07-20 15:38:46

❶ 金属矿如何进行详细勘探

这个要按勘探的矿种不同也有所不同,一般都是先物探,在钻探,还辅助一些化探和槽探。

❷ 古人是如何勘探金矿并开采黄金

古代金矿开采的各种方法金矿的采选(1)开采金矿床的类型金矿资源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脉金矿,矿床大多分布在高山地区,由内力地质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形成,脉金矿又称山金矿、内生金矿;另一类为砂金矿,由山金矿露出地面后,经过长期风化剥蚀,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又通过风、流水等的搬运作用,在流水的分选作用下聚集起来,沉积在河滨、湖滨、海岸而形成冲积型、洪积型或海滨型砂金矿床。有的山金矿风化剥蚀后,碎屑产物在原地堆积,则形成残积型砂金矿床;如果沿斜坡堆积,则形成坡积型砂金矿床。砂金矿床又称外生金矿,其成矿时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或现代。此外,还有一种伴生金矿,其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属矿井过程中加以回收,并进行综合利用。 我国古代早就有山金、砂金之分。但山金的含义不仅指脉金矿,而且还包括残积型、坡积型砂金矿床,意即指山上产的金。古代砂金矿床又可分为"水金"(自"水沙中"淘洗而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开采而得的砂金。砂金矿中,与绝大多数金粒有明显区别的大颗粒金,叫块金,俗称"狗头金"。狗头金的发现,往往被认为是采金史上的大事。《天工开物·五金》中说:"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名曰金母。"狗头金绝大多数产于冲积型砂金矿中,有些产于近地表的次生富集带中。 卢本珊等先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明代对脉金矿有新的认识:第一,史料中有关脉金的踪迹。陕豫交界的小秦岭金矿,其东区陡壁上现存的碑文记有:"景泰二年(1415 年)六月廿日起,开硐三百眼。"可见开采规模较大。小秦岭金矿矿田内地势陡峻,海拔在650-2400 米之间。矿体由金矿脉及含矿蚀变糜棱岩组成,伴生有铜、铅、银、钨及大量的黄铁矿。《天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这一记载乃指开采脉金矿而言。现代地质勘探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如四川即以脉金矿床为主。云南古代开采的砂金也来源于金沙江(古丽水)流域的山中脉金矿,清末,这里仍在开采。西藏地区金矿有喜马拉雅成矿带,西藏黄金之多在弃宗弄赞时代已经闻名。 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金石条"山金为马蹄金"。清谷应泰《博物要览》卷三马蹄金条"出林邑山峒石中,凿石取之,状如马蹄。又名马蹄金,乃生金也。"这里所说的山金,可能指脉金矿床。 第二,"伴金石"与脉金矿床的关系。关于"伴金石"的描述,文献中多有记载。《本草纲目》卷831 引《本草拾遗》:"(陈)藏器曰:常见人取金,掘土深丈余,至纷子石,石皆一头黑焦,石下有金。"纷子石为何石?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引《始兴记》:"掘地丈余,见有磊砢纷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为伴金之石,必有马蹄块金。盖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纷子石。"可见,纷子石即伴金石。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五:"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见伴金石,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之状,此定见金也,其金色深赤黄。"明《天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 由上述可见,找金匠师已把伴金石作为金矿的找矿标志。只要找到伴金石,必定可以见到金矿。 第三,原生银金矿床属于脉金矿。这类矿床,我国至迟在隋唐就已开采。银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酸中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活动有关,在我国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及西北地区。根据银金矿所伴生的硫化物数量,则属于贫硫化物金矿,也称"新金银矿床"。据史料记载,我国从隋开皇十八年到明洪武间(约公元598-1398 年)在山东莱、登两州开采的金矿,主要是原生银金矿床。山东临沂的银金矿,唐、宋、元、明四代都在开采。(2)金矿的采选古代在金矿的开采,特别是砂金的开采中,采矿和选矿通常是连续作业的,所以史料中常将"采淘"或"淘采"二字连用。金矿经淘选之后,基本上就是金,只是颗粒细小而已。下面分两部分简述之。 其一,砂金的淘采。我国古代选矿方法除人工手选外,一般采用重力选矿法,其中包括重砂淘洗选矿法、溜槽选矿法。重砂淘洗选矿法中,又可按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淘洗盘法、淘洗筛法、淘洗船法。由于砂矿是由碎屑物质组成的,选矿时往往无需经过破碎、磨细,这样可以减少选矿工作量和降低成本。砂金的淘选也是如此。淘选的原理是利用矿物比重差(一般石英砂的比重为2.65,金的比重为19.3,铁砂的比重为7.8 以下),在水介质中,借助外力作用,产生不同的运动效果,使矿物按比重分层分带,从而使矿物分离。金之所以能在河流中被淘洗出来,是因为它的比重很大。水金的淘采方法《天工开物·五金》中说:"水金。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可见,水金的采掘对象是含金河沙。由于"水金"在江河溪流之中,水介质很方便,因此,淘采时采用淘洗法或溜槽法,均具备其有利条件。 第四纪冲积层砂金的开采方法 宋洪咨夔《大冶赋》:"寻苗罽淘之邃,破的■壁之壅。"似指冲积层所出的砂金。《天工开物·五金》:"平地掘井得者""不必深求而得",说明明代开采第四纪冲积层砂金或残积型、坡积型砂金矿床,显然采用了轻型工程(剥土、开槽、浅井等)。 古代砂金淘采方法的考察研究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很早就掌握了重砂淘选法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淘选法不但用来淘采自然金,而且用来回收银、铜、铁、锡等金属矿砂。无论用于哪种金属矿砂,古代的淘选方法及使用工具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明代《天工开物·五金》"淘洗铁砂"图中的淘砂盘和我国现代仍然使用的淘金簸箕的形制完全相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二,脉金矿的采选。关于我国古代脉金矿开采的详细情况,还有待于发掘史料并对考古资料作进一步的论证。从有关史料看,如唐白居易《赐友五首》并序之二,诗的第一句是:"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说的是开采金银要开凿岩石,无论天寒天暖都要照常进行作业。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卷五:"颗块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天工开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余丈。"《清一统志》:(临沂宝山)"上有洞穴数区,产金银矿石,元时开矿处也。"《龙泉县志》:(银金矿)"脉浅,无穿岩破洞之险。"这些记载都说明,开采脉金矿需要凿岩辟石,穴山破洞,进行地下工程是肯定无疑的。我国有一些地名也反映了金矿的开采方式,如黄金洞(平江、隆回)、金子洞(藏江)等地,古代都是以凿洞采金为主。关于脉金矿的淘选,《浙江通志》引《龙泉县志》说:"黄银即淡金。每得矿,不限多少,俱舂碓成粉。"这是碎矿。"然后以水浸入,磨成细粉,仍贮以木桶浸之。用杨梅树皮渍搅数次,石粉浮而金粉沉,乃用金盆如洗银法洗之。"至于洗银法,明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十四铺叙甚详:"。若细粘与梅砂,用尖底淘盆。"明确指出回收精矿砂要用具有棱槽的淘砂盆。"浮于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扬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矿肉,则用一木盆,如小舟然(注:即平底淘洗船)。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指出平底淘洗船的功用是淘去砾石。"存其真矿,以桶盛贮,璀璨星星可现,是谓矿肉。" 上述精矿的富集,是通过重砂淘洗选矿法,清除脉石等杂质而实现的。 陆容说,淘洗粉状及细砂状矿砂,要用棱槽淘船,以便回收精矿。淘选粗矿肉,要用平底淘船,这是由于"粗矿肉"含废石较多,用平底淘船淘洗后便于目测及手选废石。陆氏的记述中值得称道的是,同一选矿流程中,古人根据不同的粒级、不同质量的矿砂分别选用棱槽淘船和平底淘船,表明明代的重砂淘洗选矿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❸ 金属矿勘探

(一)寻找铬铁矿 西藏北部安多县东巧区是海拔4800m的山区,出露超基性岩体长17.4km,最宽3.9km,总面积约40km2。岩石以斜长辉橄岩为主,其次为纯橄岩。岩体蛇纹石化较强,铬铁矿化普遍,已发现十几处小矿体,矿石多为致密块状,品位较富。铬铁矿相对围岩

(超基性岩)存在1.5g/cm3的剩余密度,为应用重力找矿提供了物性前提。高精度重力测量比例尺为1:5000,基本测网40m×20m,重力异常精度为±0.34g.u.。在11km2的面积内共发现了40余个局部重力异常。经钻探验证,17号矿体为本区最大的已 知矿体,其西段已出露地表。矿体上有明显重磁异常(图2-29),重力异常最大强度为 6g.u.,并对应有低负磁异常,相对强度-200nT,但重力异常的走向范围远大于出露的矿 体范围,超出已知矿体往东南方向延伸达100m以上,异常形态变缓,强度减弱到2~ 4g.u.,并仍对应有100nT的低磁异常,推断此异常仍为矿体引起,后布置4个钻孔,均连 续见矿,见矿深度为20~60m,矿体厚度4~28m,后经勘探证实为与17号矿体不相连的另 一个隐伏铬铁矿体,称为Cr17-2矿体,储量达25万吨(吴钦,1997)。

图2-29 西藏东巧17号铬铁矿体上的重力异常(重力异常单位:10g.u.)

(二)寻找含铜硫铁矿

吉林省某含铜硫铁矿区原是一个由地方 开采的小型矽卡岩型磁铁矿,为了扩大矿区的远景,曾做过1:1000的地面磁测工作。结果除了在已知矿体上发现高达3000nT的 磁异常外,还发现了几处低缓的磁异常,根 据已掌握的岩石物性资料,可知有的异常是 由岩性变化引起的,但也有的原因不清,为 了进一步查明原因,开展了1:2500的重力 测量工作,结果如图2-30所示。从图中看 出,区域性重力异常比较明显,而局部异常 因受区域异常的影响,其形态和特征并不清 楚。为了突出局部异常,利用平滑曲线法进 行了区域场的分离,计算出剩余重力异常(图2-31)。

图2-30 吉林省某矿区布格重力异常图(重力异常单位:10g.u.)(据罗孝宽等,1991)

从经过异常划分后得到的剩余重力异 常图可以看出,整个局部异常具有两个异 常中心,其中西北部的封闭异常等值线所 圈定的范围与已知的铁矿位置一致,与磁 异常1000nT的等值线所圈闭的面积相 当。而东南部的封闭异常等值线位于磁异 常的零线及±100nT等值线之间。根据已 知铁矿的产状和它与围岩的密度差作了重 力异常正演计算,得知铁矿所引起的重力 异常与北部实测异常相当,因而证明它的 底部无另外的矿体。

图2-31 吉林省某矿区剩余异常及AB剖面异常图

由于东南部只有重力异常,而几乎没 有磁异常反映,为了查明地质原因,布设 了验证钻孔ZK23。布设钻孔的目的是验 证重力异常,但也考虑到同时验证弱磁异 常。结果在十几米深处只见到了2~3m 厚的磁铁矿及黄铁矿化的矽卡岩,这样磁 异常得到了基本解释。但是对利用钻孔所 控制的这个矿体进行的重力正演计算,其 结果却只有实测异常的1/3左右,显然深 部还应有高密度体存在,为了进一步查明 原因,在重力异常中心又设计了钻孔 ZK24,结果在167m深处见到了含铜硫铁矿(利用重力资料事先推测的高密度体最大深 度为170m),矿体厚度为40m。矿石的密度为4.5~4.95g/cm3,而它的磁化率却很低,基本无磁性。由后来几个钻孔所控制的矿体产状进行了正演计算,结果与实测重力异常基 本吻合,从而查明了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

❹ 古人是如何勘探金矿并开采黄金的

建议您去看看《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里面有做详细的解释!

❺ 勘探黄金矿人员我要找

找 武警黄金部队

❻ 中国金矿产特点及勘查规划

截至2011年6月,全球已查明黄金资源储量约为10万t。其中,南非是全球最大的黄金资源拥有国,已查明资源储量为3.1万t;第二是俄罗斯约有7000 t;中国目前已探明黄金储量达6864.79 t,居世界第三位。

在6864.79 t已查明资源/储量中,独立岩金矿产地约占总资源/储量的71.10%;砂金矿产地399处,占总资源/储量的7.50%;伴生金矿产地199处,主要伴生在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山中,已查明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21.40%(图1)。

图1 中国金矿资源保有储量构成状况

截至2010年底,我国查明金矿资源/储量(金属量)6864.79 t;基础储量1863.41 t(其中储量869.50 t),占总资源/储量的27.14%;资源量5011.4 t,占总资源/储量的72.97%。基础储量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发展趋势看,金矿保有储量少,按现有生产规模和产量,储量与资源消耗比1∶1.7计算,服务年限仅为5~7年,按照国际惯例,找矿周期10~15年计算,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需求难以保证,资源形势极为严峻。自“八五”末以来,我国金矿勘查工作的力度迅速衰减,其与国际上黄金价格持续低迷,国内地勘单位的改组、改制,黄金地勘投资体制的变化等影响到黄金勘查投入的降低有关。

1 中国金矿地理分布

我国有30个省(区、市)分布金矿(表1),而现已探明储量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山东、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和辽宁等省(表2;图2)。

表1 我国各省矿床数统计结果

表2 我国各省矿种及矿床规模统计结果

续表

注:特大型矿床包括超大型矿床。

图2 我国金矿保有储量地区分布

2 中国金矿资源特点

2.1 已发现金矿产地数量多、规模小、品位低、分布广

据已发现矿床规模统计资料(表3),我国现有金矿产地中,已发现矿产地3407个,其中超大型金矿7处,特大型14处,大型97处,中型349处,小型1629处,矿点及矿化点1304处。矿床规模总体以中、小型为主(图3),但品位总体偏低(图4)。

表3 矿种及矿床规模统计表

图3 我国岩金储量分布区间

图4 我国岩金矿床品位分布区间

2.2 保有储量不足,结构不均衡,制约黄金工业发展

独立岩、砂金矿床保有储量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保有独立岩、砂金矿床1137处,保有储量2988.69 t。保有储量<3 t的矿区数占我国独立岩、砂金矿区总数的81%,而保有储量仅占总数的26%,即占总数81%的小矿平均保有储量仅有0.848 t。另外19%的矿区却占保有储量的74%。尤其是25个保有储量>20 t的矿床(占2.2%)保有储量达862.83 t,占岩、砂金保有总储量的28.93%。小矿多、资源分布不均,加上近年来探矿工作严重滞后,使资源问题成为一大批小矿山致命的症结。

表4 我国岩砂金矿保有储量在矿区间的分布情况

从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的结构来分析,在4150.56 t总量中,有1161.84 t为伴生金,只能在开采其他金属矿种时加以回收利用,不能形成独立的生产能力。在现有的岩、砂金矿床中,有116 处为“近期难以利用”、“闭坑”、“停采”、“停建”和“近期不宜进一步工作”的矿区,其保有储量共计132.76 t。据统计,全国实际可利用的独立金矿储量为2855.91 t。我国岩、砂金保有储量的76.6%已被生产矿山所占用,4.4%是难以利用的储量,19%为近期可利用的储量(其中包含了一些规模较大,但由于选冶技术、建设条件等原因探明后不能得以正常利用的金矿床,如贵州的烂泥沟金矿,四川的东北寨金矿等,保有储量343.66 t。)

目前全国保有储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保有储量超过200 t的山东、江西、黑龙江、陕西、四川、湖北和河南7省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6.5%。全国近半数(48.52%)的独立岩、砂金矿储量在山东、陕西、四川、河南和黑龙江5 省中,山东省一枝独秀,保有的岩、砂金储量占5 省总量的40%。

据统计,我国金矿“保有储量/矿产地数”比值为2.81。即从统计意义上说,一般情况下,每增加一处金矿产地,保有储量将增加2.81 t。因此,如山东省那样找到一批大矿无疑是增加储量最有效的途径,但对我国大多数省区来说,多找矿、增加矿产地仍是增加金矿储量的有效途径。

2.3 勘查工作程度低,探明储量可靠程度低,高级别储量比例偏低

从现有储量的可靠程度来分析,在4150.56 t 保有储量中,A+B+C 级储量为1215.73 t,占29.3%,D级储量为 2934.8 t,占 70.7%。在岩金保有储量中,A+B+C 级储量 732.06 t,占29.6%,D级储量占70.4%。砂金保有储量中,A+B+C级储量占48.8%,D级储量占51.2%。勘探经验和统计表明,D级储量升级为C级储量时,一般在数量上只剩下原来的1/3。由于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部分储量的升级工作进展极为缓慢,相当数量的矿山到了“等米下锅”的境地。

总体上看,我国岩金储量控制程度较低。A+B+C级储量比例>40%的仅有湖南省,介于30%~38%之间的有天津、青海、山东、贵州、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辽宁、广西和云南等11个省区,其他16个省区该系数均<30%。尤其是在过去5年中跻身于全国金产量前3名的河南、河北、陕西和甘肃4省,高级储量的比例均<30%,甘肃省甚至只有14.62%。高级储量比例过低,成为制约许多矿山规模化开采的瓶颈,对实现黄金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事实上大量的D级储量不能利用,加剧了许多矿山的资源危机。因此,加大矿山地勘工作力度,升级和利用现有的D级储量,是解决一批老、小矿山资源危机的首要途径。

3 全国金矿资源潜力分析及区带划分

成矿区带是金矿区域成矿预测的基本工作对象,所谓成矿区带是指遭受过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金矿成矿作用,金矿床集中产出的地区或地带。金矿区域成矿预测可分为信息预测和理论预测。

3.1 全国金矿区域成矿——理论预测

理论预测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和地球动力学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吸取地质基础学科的最新成果,基于基本地质规律来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如开展成矿系列和成矿模式等成矿理论研究,为矿产勘查提供新的推动力。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地质人员并不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几乎所有找矿工作均遵循一定的理论思想,只是有些是经验性规律(理论),有些是搬用了“纯粹的”理论概念而已。由于潜心研究理论的科研部门和从事实际找矿的生产部门的人为分割状态,造成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导致了“理论找矿”与“经验找矿”之争。这样,我们面临一个如何估价、对待、应用理论的问题。

首先要看到,一种较为成熟的并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多是建立在扎实的野外观测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的基础上,对多方面资料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其中也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火山成矿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众所周知,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所有矿床类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上看,它是铜、铅、锌、银、金以及锡、镉、锑、铋等一系列副产品的主要来源;从科学上看,它冲击了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热液观点,所以与这些矿床的特征和成因有关的问题要比任何其他类型更多地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建立这种理论的基本依据,是西欧(如葡萄牙-西班牙黄铁矿带等)、日本(黑矿型矿床)、哈萨克斯坦(多金属矿床)等国家(地区)许多重要矿床实际的观测资料和实验资料,并通过后来大量涌现的实际资料(1960年以后发表5000篇以上直接与这类矿床有关的文献)而得到进一步完善,近年在东太平洋扩张海岭上发现高温(350℃)热液喷口和现代块状硫化物矿床,又得到实际的验证。这种理论为新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有力工具。

有些老矿区,以传统的热液成矿理论为指导,发现了地表矿以后,就往往进入了勘查工作的“沉寂”期,一旦引进这种新的火山成矿理论,就会实现一系列新的突破。在葡萄牙-西班牙黄铁矿带和苏联阿尔泰矿区所获得的成果,可以充分说明成矿理论对于老矿复苏和寻找隐伏矿床中的指导作用。

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地区是一个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运用传统的侵入成矿理论找到地表有显示的几乎全部的矿床和矿点。按照这种观点,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古生代花岗杂岩和石英斑岩侵入体有成因联系;同时,认为依据成矿分带性,浅部是多金属矿化,向下应转化为稀有金属矿化,所以勘查深度比较浅。普查工作主要采用地表和浅部的矿化显示,如热液蚀变、地球物理异常和地球化学晕等“直接”找矿标志。这套方法,前期收效大,后期找矿效果逐渐降低,1945~1970年间未发现一个出露地表的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到20 世纪60年代,火山成因假说已被苏联地质人员普遍接受,尤其是1967年在著名的列宁诺戈尔斯克矿床上发现了火山-沉积型的“里杰尔Ⅱ号”矿层(被命名为“新列宁诺戈尔斯克”),才最终形成阿尔泰型矿石建造是在花岗岩类侵入之前、产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玄武岩-流纹岩建造)中的同生层控矿床的概念。这种火山成矿理论提供了新的普查准则:①矿化受一定的火山-沉积地层层位控制,并根据火山作用的多期性,至少有4个含矿层位,从而揭示寻找深部矿床的前景;②火山成因和火山-构造成因的构造控制着矿化,因此不是首先找侵入岩体,而是要进行古火山再造,查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火山构造与矿结、矿田和矿床分布的关系。按照这种成矿理论部署新的找矿和预测远景区取得重要成果,发现了“新列宁诺戈尔斯克”、“十月”等一批大型的隐伏多金属矿床,打破了该区找矿工作25年的“沉寂”局面,并且使该区已知矿床金属储量中,隐伏矿床占50%。因此,A·M·贝博奇金(苏联国家储委主任)指出:“这些矿是由于重新审查和纠正了以前曾对发展原料基地起了积极作用、最近10年已变成发展原料基地障碍的理论观点而发现的”。

应当看到,现有的绝大部分成矿理论是不完善的,不少理论只符合或只依据部分实际资料,而不符合或不能解释同一矿床类型中其他观测资料,所以在一种类型或一个矿床上出现多种理论概念是不奇怪的。这样,我们在预测和找矿中运用某种理论时,心理要有准备,思想要开放,一不宜滥用,二不能绝对化。即使科学的理论,一经滥用,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将导致错误的勘查思想。例如,如果滥用层控理论,把与不整合面有关的矿床看成是层状矿床,在勘查时去找地层单位,而不是去找不整合面。把成矿理论绝对化也是有害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理论的建立,完全排除了花岗岩成矿理论。事实上有许多矿床是多成因的,即使是火山成因矿床中,“花岗岩”近年又以各种形式从“后门”回来了。在加拿大地盾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富兰克林矿床等)底板赋存有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岩席,在塔斯马尼亚的罗斯贝里矿床下赋存有埋藏岩基,苏联阿尔泰多金属矿床受到花岗岩后期改造,形成脉状矿化等。由此可见,任何科学理论都有一定用处,但可以单独应用的为数不多,也没有一种理论适用于所有矿种。在运用各种理论时,必须思想开阔,不拘泥于一种看法,善于提出问题,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协调的现象(美国克莱梅克斯斑岩钼矿床,就是从“反常地质现象”着眼,建立多期成矿论,“打倒”一次成矿论的),才能有效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3.2 全国金矿区域成矿——信息预测

信息预测是建立在对区域控矿因素(如地层、构造、岩浆、岩相、变质和风化等)等地质信息的归纳和总结,结合物探、化探、遥感等找矿信息来开展区域成矿预测,如金地球化学块体、地学多源信息预测。

3.2.1 利用地球化学块体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分析

首先是利用谢学锦(1999)等的研究成果,从全局观点全面研究、比较全国的地球化学填图资料,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并圈定了多个Au,Cu(Ag),W的地球化学块体(图5)。

所谓地球化学块体(Geochemical block)是指地壳上具有金属高含量的巨大金属异常地质块体。在平面上表现为具有一系列套合的从局部异常(<100km2)、区域异常(100~1000km2)直到地球化学省(1000~10 000km2)、巨省(10 000~100 000km2)、甚至地球化学域(100 000~1000 000km2)的地球化学模式,在垂向上可能具有一定的深度,为具有较大规模立体异常的地壳物质体。地球化学块体是由大型和巨型矿床或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矿床密集分布在四周所形成的异常,对预测形成大型矿床的可能性,潜在的资源量,以及区域找矿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全国金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及其谱系图(套合程度、异常强度、面积等)的综合反映(表5,表6),胶东(鲁东)、小秦岭-熊耳山、西秦岭、松潘-摩天岭、下杨子、康滇地轴、三江、云开、西天山、东天山、西准噶尔、冈底斯-拉萨、湘南-桂北、江南古陆、东南沿海、鲁中南、燕辽和吉南-辽东等成矿区带有较大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是区域找矿布局优选区带。

图5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块体分布图

(据谢学锦,1999)

表5 我国部分地球化学巨省与地球化学域级的金地球化学块体

(据谢学锦等,1999)

表6 我国部分地球化学区域异常与地球化学省级的金地球化学块体

3.2.2 利用成矿区带资源量定量预测成果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进行分析

图6 中国金矿成矿远景区带分布图

(据陈毓川等,1999)

陈毓川等(1999)厘定了金成矿远景区圈定的原则和方法:一是以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含金建造分布区作为划分区带的依据。主要包括:①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大地构造单元结合部位构造-岩浆岩带,深大断裂活动带;②早前寒武纪(太古宙—古元古代)变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建造分布区;③元古宙—古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变泥质碎屑岩建造分布区;④中-新生代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建造分布区;⑤显生宙含碳质细碎屑岩-泥质-碳酸盐岩建造分布区;⑥沿深大断裂带产出的同熔型中酸性侵入岩带和老基底含金建造分布区内产出的重熔型花岗岩类岩浆岩带。二是已知的成矿区带或金矿化集中区中研究程度较低,找矿前景较好的区带,以及金化探异常有较大规模和较大强度显示的地区。三是以地质构造单元为划分区带的基础,兼顾已知矿化类型的分布特点,以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组合作为确定远景区的前提条件,以金化探异常范围作为具体圈定远景区带的边界条件。不具备化探资料的地区,以有利成矿地质因素的展布作为圈定远景区带的依据。

根据上述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41个金成矿远景区带(图6;表7),对其资源量进行预测(表8)。其中,金成矿重点远景区带资源量定量预测是以模型区带中已探明金总储量(包括岩金和砂金)与该区带内显示的金化探异常强度之间的关系来建立的。而潜在远景区带由于资源预测评价的主要指标——金地球化学异常资料的缺少或部分地区由于化探测试技术等方面原因造成该类指标不明显而无法使用,区带的资源特征主要依据地质综合分析资料得出。

表7 全国金成矿远景区带一览表

续表

(据陈毓川等,1999)

表8 全国金成矿远景区资源量定量预测结果一览表

续表

(据陈毓川等,1999;潘辉逖,1994)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金成矿远景区带预测资源量与已知储量有较大区别,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特别是西天山、东天山、右江(云开)、三江、康滇地轴、西昆仑、松潘-摩天岭、西秦岭、东秦岭、燕辽、吉南-辽东和延边-东宁等区带找矿潜力很大。此外,冈底斯-拉萨成矿区带的日喀则-拉萨及唐古拉山东端、三江北段的双江-澜沧等成矿区带,工作程度很低,但也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对于金矿的找寻及研究具有较高的战略性指导意义。

3.2.3 利用金矿密集区综合信息预测成果对全国金矿成矿区带找矿潜力进行分析

王世称(1999)利用综合信息方法预测了全国范围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远景区空间分布(图7)。在全国范围内圈定出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远景区104个,各成矿区带包含的密集区见表8。金矿找矿远景区集中分布在胶东、小秦岭-熊耳山、云开(桂东粤西)、右江(滇黔桂)、下扬子(长江中下游)、湘南-桂北、东南沿海、滇西、三江、东西秦岭、松潘-摩天岭、吉南-辽北(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及辽北地区)、辽东(营口-丹东)、西天山、胶东和燕辽北部(华北地台北缘中段)等成矿区带内。

图7 中国金矿床密集区与金异常密集区定位预测成果图

(据王世称等,1999)

4 全国金矿找矿战略布局建议

4.1 成矿区带划分

全国的成矿区(带)划分采用五分法(陈毓川等,1999,2003;叶天竺,2004;朱裕生等,2007):即成矿域(与Ⅰ级区带对应),成矿省(与Ⅱ级区带对应),成矿区带(与Ⅲ级区带对应),成矿亚带(或亚区)(与Ⅳ级对应),矿田(与Ⅴ级对应)。级别由高到低,范围由大变小,统称序次排列的成矿区带划分体制。

陈毓川等(1999,2003)和朱裕生等(2007)在综合了全国各类地质资料和现有成矿地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利用五分法将全国划分为5 大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81个成矿区带;叶天竺(2004)将全国划分为5大成矿域、16个成矿省和79个成矿区带。这些划分方案经我国20多年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金矿作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地质演化特点阶段、区域的产物,其区域分布受我国统一的成矿地质规律的制约,但金矿床也有自身特殊性。韦永福等(1994)将全国划分为3个金矿成矿域,18个金矿成矿区带;陈毓川等(2001)在全国范围内共圈出41个金成矿远景区带。

本书在全国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综合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收集到的全国金矿地质资料和现有金矿地质成矿理论的认识,将我国金矿成矿区带划分为5大成矿域、15个成矿省和56个成矿区带。

4.1.1 Ⅰ-1 天山-兴安成矿域

Ⅱ-1 吉黑成矿省

Ⅲ-1 那丹哈达岭成矿带

Ⅲ-2 佳木斯成矿带

Ⅲ-3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

Ⅲ-4 延边-东宁成矿带

Ⅱ-2 内蒙古-大兴安岭成矿省

Ⅲ-5 额尔古纳成矿带

Ⅲ-6 大兴安岭北段成矿带

Ⅲ-7 二连-东乌旗-扎兰屯成矿带

Ⅲ-8 大兴安岭南段成矿带

Ⅲ-9 锡林浩特-索伦山成矿带

Ⅱ-3 天山-北山成矿省

Ⅲ-10 额济纳旗-乌后旗成矿带

Ⅲ-11 北山成矿带

Ⅲ-12 东天山成矿带

Ⅲ-13 西天山成矿带

Ⅲ-14 西南天山成矿带

Ⅱ-4 阿尔泰-准噶尔成矿省

Ⅲ-15 阿尔泰成矿带

Ⅲ-16 东准噶尔成矿带

Ⅲ-17 西准噶尔成矿带

4.1.2 Ⅰ-2 塔里木-华北成矿域

Ⅱ-5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

Ⅲ-18 桦甸-抚顺(华北陆块北缘东段)成矿带

Ⅲ-19 燕辽(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成矿带

Ⅲ-20 乌拉山-大青山(华北陆块北缘西段)成矿带

Ⅱ-6 华北陆块成矿省

Ⅲ-21 营口-丹东成矿带

Ⅲ-22 五台-太行成矿带

Ⅲ-23 胶东成矿带

Ⅲ-24 鲁中南-皖北成矿带

Ⅲ-25 阿拉善-狼山成矿带

Ⅲ-26 中条山成矿带

Ⅲ-27 小秦岭-熊耳山成矿带

4.1.3 Ⅰ-3 秦-祁-昆成矿域

Ⅱ-7 秦岭-大别成矿省

Ⅲ-28 桐柏-大别成矿带

Ⅲ-29 东秦岭成矿带

Ⅲ-30 北大巴山-武当成矿带

Ⅲ-31 西秦岭成矿带

Ⅱ-8 祁连成矿省

Ⅲ-32 祁连成矿带

Ⅲ-33 柴北缘成矿带

Ⅱ-9 昆仑成矿省

Ⅲ-34 东昆仑成矿带

Ⅲ-35 阿尔金成矿带

Ⅲ-36 西昆仑成矿带

4.1.4 Ⅰ-4 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

Ⅱ-10 三江成矿省

Ⅲ-37 三江北段成矿带

Ⅲ-38 三江南段成矿带

Ⅱ-11 松潘-甘孜成矿省

Ⅲ-39 松潘-摩天岭成矿带

Ⅲ-40 巴彦喀拉成矿带

Ⅱ-12 西藏成矿省

Ⅲ-41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Ⅲ-42 冈底斯-拉萨成矿带

Ⅲ-43 喜马拉雅成矿带

4.1.5 Ⅰ-5 华南成矿域

Ⅱ-13 下扬子成矿省

Ⅲ-4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Ⅲ-45 江南古陆东段成矿带

Ⅱ-14 上扬子成矿省

Ⅲ-46 湘西-鄂西成矿区

Ⅲ-47 江南古陆西段成矿带

Ⅲ-48 康滇地轴成矿带

Ⅲ-49 滇黔桂成矿区

Ⅱ-15 华南成矿省

Ⅲ-50 东南沿海成矿带

Ⅲ-51 南岭成矿带

Ⅲ-52 钦杭成矿带

Ⅲ-53 云开成矿带

Ⅲ-54 武夷山成矿带

Ⅲ-55 海南成矿带

Ⅲ-56 台湾成矿带

4.2 全国金矿区域勘查规划

将全国划定的56个成矿区带规划为重点勘查规划区带、加速普查区带、战略远景区带和预查探索区带4类。

4.2.1 重点勘查规划区带

此类区带多是我国岩金生产基地,也是大型、超大型金矿密集区。在这些区带已经找到和勘查多个中、大型金矿床,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和宝贵的地质找矿、地质勘查经验,为了确保黄金矿山持续生产与扩大生产对金矿资源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稳定、加强对这些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

该类规划区带地质勘查工作以提交大中型矿产地为目标,工作安排以普查、(优选部分)详查为主,外围预查为辅的资源评价工作。

针对这些区带,下一步工作是要做好二次资料开发和第二轮的金矿找矿工作。以地质科研、大比例尺物化探、矿区地质填图工作为先导,加强对已知矿产地,尤其是已探明大、中型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工作,寻找有利成矿和矿化富集部位,有效指导探矿工程布置;采用槽、钻、坑探相结合的方法,对矿区内主要矿化体进行控制,探求具有大中型以上规模的资源量。

重点勘查区带包括佳木斯、延边-东宁、乌拉山-大青山、燕辽、吉南-辽东、小秦岭-熊耳山、胶东、西秦岭、东秦岭、松潘-摩天岭、滇桂黔、三江南段、三江北段和长江中下游14个成矿区带。这类地区是国家老黄金工业基地所在区或金矿资源接替的重点规划区。

4.2.2 加速普查区带

这些规划区带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好,有一定潜在资源远景,近几年在这些地区找矿上有一定突破,发现了一系列中、大型金矿床。该类型区带要加大基础地质工作投入,提供普查后备基地。工作部署要在资料的二次开发或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基础上,选择重点成矿亚带或成矿远景区开展金矿成矿规律、靶区优选工作。对已知金-多金属成矿区带中具有重要找矿线索和明显找矿远景的地区,通过中大比例尺物、化、遥工作圈定有利找矿地段,对已发现的矿化线索和综合异常开展以预查为主、异常检查为辅的评价工作,发现和评价一批有望取得突破的矿产普查基地,总体查明该区金矿资源潜力。

该类区带是化探扫面等基础性地质重点投入地区;科研立项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料的二次开发或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和靶区优选,二是选择重点成矿亚带或成矿远景区开展金矿成矿规律、靶区优选工作。

该类区带包括阿尔泰,东、西准噶尔,东、西天山,大兴安岭南、北段,五台-太行,巴颜喀拉,东南沿海,江南古陆,祁连山、桐柏-大别山13个成矿区带。这类区带是国家金矿产资源普查的重要规划区。

4.2.3 战略远景区带

此类区带从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分析看,是较好的找矿远景区,而且在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一系列金矿床,但此类地区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条件艰苦。对这些地区要立足于远景评价,为黄金生产发展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该类区带的主要工作是以现有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和成果认识为基础,以区域成矿理论、成矿系列理论等为指导,从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出发,筛选重点地段开展中小比例尺区域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和遥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优选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利用中大比例尺地(路线调查、矿点检查、重砂检查与工程揭露等)、物(航磁与重力资料处理等)、化(水系加密检查与地球化学剖面测量等)、遥(高精度遥感解译与蚀变信息提取等)综合方法,加强对各类异常的检查,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并结合对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研究,利用GIS技术综初步评价区域成矿潜力,从总体上推进工作区金矿地质工作程度。

该类区带工作部署以预查为主,开展区域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远景区圈定工作,目的是重点圈定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该类区带包括北山、额尔古纳、鲁中南、东昆仑、柴北缘、康滇、冈底斯-拉萨、云开和海南9个成矿区带。这类区带具有良好的金矿找矿前景,是“十二五”期间预查、基础地质工作重点地区。

其中,额尔古纳为原始森林区,海南要建生态省,虽然这两个成矿区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较大,但矿产资源开发不是其首选方向。东昆仑、柴北缘及冈底斯-拉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潜力,但工作条件恶劣,工作程度低,需加强预查工作。北山、鲁中南、康滇及云开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但近几年金矿找矿工作未有大的进展,需加强基础、预查及综合评价工作。

4.2.4 预查探索区带

此类地区从金矿成矿规律分析上看,有一定找矿远景。近几年也陆续发现一些小的矿床(点)。但是金矿基础地质工作十分薄弱,条件艰苦。

对于这些地区,应开展一些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部署少量区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异常检查工作,优选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同时开展初步评价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预查评价矿产地,为下一步部署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该类区带包括额济纳旗-乌后旗、西南天山、那丹哈达岭、中条山、张广才岭、阿拉善-狼山、北大巴山-武当山、阿尔金、西昆仑、羌塘、喜马拉雅和台湾12个成矿区带。这类地区金矿资源前景不明朗,需要配合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填图和化探扫面工作,开展金矿预查选区和资源潜力的初步评价工作。

各规划区带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即通过侦察探索区带确定远景区带,从远景区带中发现后备普查基地,在加速普查的基础上,确定出大型项目作为重点勘查开发对象。这种安排在整体上体现为一个完整的、滚动发展的地质找矿规划方案,长期规划为5年,每年再根据新获得的资料和成果进行更新,如此滚动地向前发展。

(张文钊、卿敏编写)

❼ 关于黄金的勘探,开采,选冶的基本知识

山东金矿众所周知 不过被占领了

还有陕西洛南金矿 也不少 不过交通不便不适合大规模开采

中国选矿首选恒昌 携手恒昌共创辉煌

❽ 金矿地质勘查工作

1.金矿开采历史

研究区是四川省岩金主要采金区之一,采金历史悠久。清末至民国,特别是解放前,国民党刘文辉统治原西康省期间是采金最兴盛的时期。开采较盛的有黄金坪、老台子等金矿,留有老硐数十个,最深者达120m以上,其余各矿点也几乎全部留有规模不等的古采金遗迹。解放后至1976年,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采金几乎停顿。1985年,黄金坪、三碉、白金台子三个金矿床被国家黄金总局列入第一批基建前期工作计划,其中黄金坪金矿日处理750t规模的生产矿山于1993年建成投产,使本区岩金生产跨入全省前列。近两年来,又掀起采金热,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土洋结合,省内外及当地采金人数达百人,沿大渡河两岸遍布全区各金矿床矿点,估计年产金量至少在100kg以上。本区岩金资源丰富,易采选,是四川省规划建设的主要岩金生产基地,有“大渡河金谷”之称。黄金生产的发展,不仅给金矿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找金线索,而且也推动着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

2.金矿地质勘查工作

本区金矿地质勘查工作最早是从20年代开始的,地质界老辈谭锡畴、李春昱、李承三、刘祖彝等先后对康定、丹巴等地岩金矿作过路线调查。从50年代起,四川省地质局甘孜队、金矿队、402队对本区金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查,发现了少数金矿点,其中对泸定县烹坝砂金矿点进行了初查,对岩金矿点仅作了踏勘。当时勘查程度很低,只是发现一些岩金矿化线索,未查明远景。80年代,地质科学飞跃发展,对区内康定杂岩提出了变质混合岩化成因的论点,属扬子地台最古老的结晶基底,同时金矿普查中发现了一大批金矿和矿点,借助国内外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中相继探明一批大型、特大型金矿床的经验,为重新认识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和远景给予了新的启示。80年代中后期,又重新对金矿开展评价工作,大胆使用深部工程,率先完成了黄金坪金矿床(中型)详查,并已开采利用,显示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对本区岩金地质勘查和突破起了推动作用。目前正在普查勘探的有三碉、白金台子、黑金台子等金矿床,充分展示了区域成矿远景。金矿地质勘查工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金矿地质资料。

3.基础地质和金矿地质研究工作

研究区属区调1:200000宝兴幅东部地区,1:200000的区调、重砂测量、第二代化探扫面已全部完成。此外,还完成了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1:100000遥感地质。上述基础地质工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以来,四川省地矿局系统和地质院校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金矿地质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本区金矿的成矿规律,同时还涉及到一些基础地质研究成果,这对本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❾ 金矿勘查工作程度及开发利用

昌乐县内以往地质勘查工作主要为区域性地质调查,主要工作分述如下:

1979~1980年,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大队进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编制了1∶20万潍坊幅区域水文地质图,范围涵盖本区。

1992~1997年,山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1∶20万潍坊幅、淄博幅区域地质图,范围涵盖本区。

2005年,山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了1∶5万坊子、北岩幅区调工作,范围涵盖本区。

1959~1960年,地质矿产部航测大队完成了山东省1∶10万、1∶20万航磁测量及1∶10万航空放射性测量,工作范围均覆盖了本区,1970年山东地矿局物探队进行了1∶20万航磁编图。

1979~1992年,山东地矿局物探队进行了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工作范围覆盖全辖区。

20世纪80年代,由山东地矿局区调队对潍坊市辖区内4个1∶20万图幅进行了区域重砂测量,对20种重矿物进行了分析。

1981~1993年间,由山东区调队对包含全辖区在内的1∶20万潍坊幅、淄博幅进行了地球化学扫面(水系沉积物测量),对40种元素进行了分析,涉及本区。

2002年,山东省地质调查院调查。

2005年,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普查。

2010年1~12月,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在昌乐县乔官镇君求官庄地区金矿普查。通过工作,发现了1条蚀变带,3条石英脉,取样分析金品位<0.02×10-6。由于没发现工业矿体,未开发利用。

❿ 金矿勘查中应用

根据金矿的指示元素,利用轻便X射线荧光仪进行金矿勘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矿区做了许多工作(章晔,葛良全等,以及齐涿、何励文等),主要是进行矿区测量、远景评价。主要测量地面土壤、岩石和水系沉积物中与金矿有共生关系的常量元素和多元素组合的总荧光强度,间接寻找和追索金的矿化异常。

图10-6-2 华东某铜矿1号铜Kα荧光剖面图

我国根据现有技术水平,规定金的边界品位为1~1.5g/t,工业边界品位为3g/t,用X射线荧光仪直接测量比较困难。

表10-6-2 金矿床矿物成因组合

金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亲铜性和亲铁性,形成硫化矿物组合,与黄铜矿、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紧密相伴。金矿床中常见的矿物有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斑铜矿等。我国金矿床的矿物成因组合一般分为六大类(表10-6-2)。其中金与砷的共生是成因上的联系,金矿床常见的含砷矿物有:毒砂(FeAsS)、黝铜矿-砷黝铜矿(Cu12Sb4S13-Cu12A34S13),有几个类型金矿床中毒砂都是主要载金体。黄铁矿常常也含有砷元素(表10-6-3)。含砷的金矿床普遍存在,这是利用砷作为指示元素找金矿的基本依据。

表10-6-3 我国若干金矿床的黄铁矿含砷量(×10-6

从表10-6-2可见,金矿床的第二个特点是金与硫化物多金属元素共生。例如,金与Cu、Ni、Co、Fe、Mn成正相关关系(章晔等,1989),其总量的相关系数为0.74。由此可见,利用多元素组合,测量指示元素的特征X射线荧光总强度是寻找金矿的又一可行方案。

(一)测砷KαX射线找金矿

1.低温热液型金矿

低温热液金矿存在于热液蚀变带内,有碳酸岩化和硅化。主要共生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雄黄、雌黄,砷矿化与金含量密切相关。金含量与砷含量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7左右。砷的Kα特征X射线强度与金含量成正相关(系数0.69)。如图10-6-3所示,砷的Kα线强度与Au含量变化非常一致。

2.广西新村金矿

广西新村金矿赋存于三叠系硅化和黄铁矿化泥岩之中,未见岩浆岩出露,普遍存在黄铁矿、方铅矿、辉锑矿、毒砂等。砷(As)含量与金含量(Au)量正相关。

野外现场As的Kα荧光强度(ΔIAs)测量与Au含量(CAu)分析得到两者有正相关关系:

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

野外测量采用HYX-1型轻便X射线荧光仪,用238Pu作为激发源,每次读数时间10s(取三次平均值)。测网50m×10m,加密到5m×1m,共680个测点。用ΔIAs作等值平面图(图10-6-4)。其中异常Ⅱ-2、Ⅱ-3、Ⅱ-4和Ⅲ均与已知金矿体相符合。其余异常经探槽揭露:Ⅰ-2异常金含量较高,Ⅰ-1、Ⅳ-1、Ⅳ-2有矿化,金含量较低。Ⅴ-1~4号异常金含量均高于2g/t。

图10-6-3 砷的Kα强度与金含量关系

图10-6-4 新村砷Kα等值图与金矿关系

(二)测量多金属元素总X射线荧光强度找金矿

1.火山岩金矿

石英脉型细脉浸染状金矿,矿石中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等,金与多金属共生。

图10-6-5 现场多金属荧光总量剖面图

图10-6-6 金矿脉亲铜元素荧光总量剖面图

采用闪烁探测器带一个镍滤片进行测量,镍的K吸收限为8.331keV,小于这一能量的射线可以通过。即测量铜(Kα=8.04keV)、镍(Kα=7.477keV)、钴(Kα=6.930keV)、铁(Kα=6.403keV)和锰(Kα=5.898keV)的荧光总量,它们与金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因此测量这些共生元素特征X射线的总量,不但使找矿灵敏度大大提高,而且有很好的代表性。图10-6-5是180 m长的通过金矿走向的剖面图,异常地区正好反映了金矿脉的位置。

2.热液型金矿

矿脉普遍有高温、低温热液蚀变,主要有黄铁矿等多种矿物共生,共生元素有:砷、铅、铋、铜和铁等。选用测网为10 m×2 m,用轻便X射线荧光仪测量 Cu、As、Zn、Se、Pb、Hg、W、Bi等亲铜元素的总特征X射线强度。其等值图(图10-6-6)中明显反映了已知的3号金矿脉范围及其延伸的趋向。

图10-6-7 指示元素含量异常分布剖面

3.寻找金伯利岩(俄罗斯)

原生金刚石均为岩浆活动结晶形成,与金伯利岩生成紧密相关。金伯利岩具有弱碱性到超基性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碱性岩特有的元素为Sr、Ba、Zr、Nb;超基性岩的特征元素是Cr、Co、Ni等。前苏联学者选择Cr、Fe、Ni、Y、Zr、Nb、Ba和Ce作为寻找金伯利岩的指示元素,用轻便野外X射线荧光仪就地取样分析。

工作地区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厚度1~4m。样品采自0.5~0.7m深度,测网为25m×10m,分析样品用量为50~70g。

图10-6-7是根据X射线荧光测量的各指示元素的含量,制作的剖面图(以相对含量为纵坐标)。

有的指示元素异常比较明显,有的异常值较低,大都有异常出现。只有铁的异常不明显(可能是背景值较高引起)。异常都与金伯利岩位置相对应,说明利用本方法寻找金伯利岩(金刚石)是可行的。

从上述应用的事实可见,轻便型X射线荧光仪在找矿中应用主要用于直接测量待测元素特征X射线的强度;可以直接用于测量土壤、岩矿表面目标元素的含量;也可以为了消除地表干扰因素,在地下一定深度采集土壤样品(不需要化学处理)就地快速测量、快速取得需要的数据。

阅读全文

与黄金矿的勘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是互联网基金产品 浏览: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浏览:211
外汇Ham 浏览:178
钱吧理财 浏览:684
中邮稳定收益A基金 浏览:851
企业投资管理办法 浏览:388
外汇什么指标最准 浏览:291
招商银行沪深300理财怎么样 浏览:967
投融资会上的讲话 浏览:45
富国互联科技股票基金封闭期 浏览: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戏理财 浏览:11
招商融资发布会 浏览:20
租赁表外融资 浏览:575
中国股票价格为什么高 浏览:803
适合20岁怎么理财 浏览:83
理财保险的意义与功用 浏览:533
黄金藤价格价格 浏览:503
85港币折合人民币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505
江苏八方贵金属软件下载 浏览:344
证监会首批批准证券投资机构 浏览: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