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哪些模式
混改的本质即股权多元化,试点单位及各地方国企混改模式可总结为4种典型手段+1种配套措施的“4+1模式”:
4种典型手段:
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基金以及改制重组。
1种配套措施:
员工持股。从激励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达到股权多元化的措施。一般需结合四种手段或在二次混改的基础上实施,不可单独实施。
在实际运用中,国企混改的措施主要表现为单一模式的混改、多种模式的组合式混改以及模式+配套措施的组合式混改。
以下
将以云南白药、中油资本、中粮资本、绿地集团、江苏高投的混改案例为大家系统解读“4+1模式”。
一、
云南白药两次“引入战投”的单一模式
云南白药作为医药行业内的业绩成长典范,从1993年上市至今业绩成长领先同行,在混改之前是云南省国资企业下属全资上市公司。云南白药控股的混改可总结为“引战投、两步走”:
第一次引入战投
2016年12月,云南白药控股股东白药控股通过增资方式,引入新华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华都将向白药控股增资约254亿元,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的股权结构变更为云南省国资委和新华都各持有50%股权。
2017年4月19日,白药控股召开董事会,白药控股高管都不再保留省属国企领导身份和职级待遇,而按市场化方式选聘,成为职业经理人。
第二次引入战投
2017年6月6日,白药控股通过增资方式引入江苏鱼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鱼跃”)成为第三方股东。此次改革中,江苏鱼跃增资约56亿元取得白药控股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白药控股形成云南省国资委45%、新华都45%、江苏鱼跃10%的股权结构。
云南白药混改模式有以下三大看点:
1、改革动作加大:通过两次引入战投,最终拿出超出一半的股权用于改革,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表明地方重点国企改革动作加大;
2、真正的市场化:高管放弃干部身份,成为职业经理人,释放经营活力的同时,为下一步管理层持股埋下伏笔,并有望建立市场化的治理机制;
3、增量引入:通过案例,结合国家出台的国有企业混改相关政策,引入战略投资者原则上只采用增量引入,不动存量。
二、中油资本运用“资产重组+上市” 的双模式组合进行混改
中国石油集团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油资本”)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金融业务管理的专业化公司。中油资本混改项目共历时8个月,通过资产注入、并购重组、最终实现重新挂牌上市。其混改路径具体如下:
中油资本的混改模式有以下两大看点:
1、通过资产重组,将连续两年亏损的*ST济柴将变身为综合性金融公司,业务范围扩大,拥有较为齐全的金融牌照;
2、通过重组后上市,有望成功保壳。
三、中粮资本运用“引入战投+引入基金+员工持股”的“模式+配套”方式混改
中粮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旗下运营管理金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中粮资本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由中粮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2017年4月19日,中粮资本披露将通过“增资+售股”的方式拟募资总额80亿元,其中以增资入股的形式募资60亿元,再以增资价格向投资方转让价值20亿元对应股权。最后中粮资本实际募资69亿元,确定7家投资人:国调基金、北京首农、温氏投资、弘毅投资、雾繁投资、上海国际、航发资管等。增资后,中粮集团的持股比例降至约65%,新股东持股比例合计约35%,其中,员工持股比例约3%。
中粮资本混改有以下三大看点:
1、引入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简称“国调基金”),中粮资本是该基金成立以来投资混改的两家企业之一(另一家是联通),说明国企混改项目未来将得到该基金的助力;
2、采用“增资+售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国有资本持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
3、增资方案中,还同时设计了员工持股。
四、绿地控股运用“引入战投+员工持股+整体上市”的“模式+配套”方式混改
绿地集团是上海市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进行混改之前,绿地的股权结构为: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为36.43%,国资股东持股比例为60.68%。其混改路径如下:
引入战略投资者
2013年年底,绿地通过增资扩股引进平安创新资本等5家战略投资者。该5家机构以5.62 元 / 股的价格,联合向绿地集团增资117.29 亿,占增资后股本的 20.2%。引进5家战略投资者后,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稀释至不到29%,国有股降至50%以下。
成立员工持股平台
由于有限合伙形式50人的人数上限,绿地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中心1-32),组成了上海格林兰。上海格林兰投资为绿地管理层直接控制,是其核心利益的体现,上海格林兰投资法定代表人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良。
整体借壳上市
2014年3月17日,金丰投资置出原有23亿元资产,注入预估值为655亿元上海地产集团所持绿地集团股份,又通过为绿地集团股东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其持有绿地集团股份,已完成对绿地集团股份100%的收购。
2015年8月13日,公司名称由“上海金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绿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同月18日,绿地控股上市。
绿地混改的方式有以下三大看点:
1、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吸收合并职工持股会;
2、上海国资委放弃控股权;
3、绿地集团借金丰资本上市解决了同业竞争问题。
㈡ 混合所有制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不同所有制资本间的共同发展和有效制衡,核心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成功转换。总结相关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破解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为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工作,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准确理解和重点把握以下5个方面的事项。
体制方面,进一步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配套制度建设。一是按照《公司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股东会和董事会制度,将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落到实处,成为股东之间讨论研究公司重大经营发展事项的主要平台,努力保障民营股东的话语权。二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往往成为国资监管等外部监督重点关注的对象,“三个区分开来”和容错机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领域的具体措施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目前定价方式与市场化要求存在差距,需要在评估方法选取和定价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决策机制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好“两个一以贯之”。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国有企业事无巨细,把党委(党组)研究作为处理企业绝大多数经营发展事项的前置程序,没有真正发挥好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有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片面强调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工作力度不够。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辅相成,需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实践中得到深入全面落实。
激励机制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调动经理人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目前已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些国有企业,更加注重引进资金和股权混合的目标,对公司治理机制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搞活国有企业的目标尚未落到实处。下一步,应重点从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中长期激励机制、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入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利益分配方面,进一步兼顾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利益。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在设计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各自利益,促成双方合作共赢,这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
㈢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怎么回事
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应了解以下几种混改的方式。一是员工持股,员工持股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设立员工持股会,确定持股员工的核心员工,开展可行性研究,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确定员工持股的份额和分配比例,积极探索核心骨干持股计划,实现与市场对接;二是引入基金,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或设立并购基金,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引入非国有资本,改善国企的产权机构,对国有资本增值保值;三是推进上市,企业应借力资本市场,抓住机遇如“一带一路”战略,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募资;四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通过借助战略投资者在资金、核心技术、先进的管理等优势,提高企业能力,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建议题主可以上中大咨询的官网看下 。
㈣ 什么是混合所有制改革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㈤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企混改是一个意思吗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是一个概念,我们国家目前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㈥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般原则有哪些呢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各类所有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大力支持各种非公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坚守不能借改革之名牟取暴利、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这条红线。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关系,更加注重通过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方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企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进行企业定位分类后,逐步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并主动降低国有股权的比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国资委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责权利相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规范股东权利与政府审批权分开,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的国有资产监督体制。坚持以破解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影响国企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导向,敢于正视问题、敏锐发现问题、主动聚焦问题,研究回答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在推动解决问题过程中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企管理方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国有资产监管的系统性、规范性、有效性。
㈦ 如何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改革方案,目的是引入民资促进生产力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引入民营资本(混合所有制)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提法。
㈧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公司组织形式变革,混合所有制是指界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所有制结构形式,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混合体。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同一个经济组织中,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主体多元投资、交叉持股、融合发展的经济形式,是相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显然,作为公司组织形式的股份制、有限责任、股份合作、合伙制、两合制等企业组织制度,和所有制结构是不同的范畴;虽然所有制结构不同,但公司组织制度大致相同。
混合所有制是经济后续改革的顶层设计,当前将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思路的提法,实际上是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新界定,是对私有制和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作用和地位的重新认识。改革前,我国实行消灭“私有制”的政策;改革开放后,允许少量个私经济存在,私有制开始在出现。
明确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同等地位,并专门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认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㈨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什么意思
混合所有制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既是一种社会经济成分,又是一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它是股份制的一种形式,既包括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行为,是适应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特殊形态的股份制。是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都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混合体指经济在我国将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