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字塔与中国兵马俑那个更有研究价值
建筑和雕塑都是物化的实体,同时无不饱含着丰富的精神寄寓,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审美的合一。建筑和雕塑可视为时代文化精神的物化标记。每当人们谈起古埃及文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字塔、神庙和宫殿等雄伟的建筑物,从中可以领略到古埃及艺术的繁华和壮观。同理,我国秦汉时代的建筑遗址也为后人展示了昔日的气魄和风采。像阿房宫,仅前殿便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的规模,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曾经文人墨客的形容还带有艺术的铺陈夸张,气势浩大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则为后人提供了确凿的史证。一件艺术品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的出现和存在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联。 一、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秦兵马俑是和埃及金字塔相比肩的“世界伟大奇迹”,它的伟大首先在于它阵容规模的庞大。在整体布局上,它没有做任何艺术性处理而是如军队排山倒海之势排列。其次,秦兵马俑具有明显的写实和逼真性。一方面,每个陶俑在形体上与实际人身、马身是相等的;另一方面,陶俑的外貌与实际的人、马极其接近。它强调形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人物服饰到车马兵器大部分都尽可能逼真刻画。但单个的兵俑下半部分却具有一种与自然主义相反的特征,尤其是腿部的塑造,极其单一,似乎只是为了支撑整个人体雕塑重量的,和一桌子或凳子的腿没有区别。究其原因,秦人塑造兵马俑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一个体造像而是为了再现一个方阵的整体威严。因为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长久守卫皇帝的亡灵和展现帝国的威严。 同时在兵马俑的背后反映出中国人以“此生为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兵马俑显示的是秦始皇要把他生前作为帝王的显赫功绩和威严气势带入死后的强烈愿望,哪怕是死后也要体现一种君临天下的伟大抱负和雄心。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本能的意识,但是反映在不同的人类文化中各有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更多倾向于对此生的眷恋和关注使中国人回避此生之外的虚无。对死的关注实际是对“生前的一切能否保留”的关注。秦始皇恐惧死亡,于是他一边在派人竭力搜寻长生不死药的同时,又希望通过建造规模空前的陵墓来完成和延续他生前的一切。所以兵马俑就从总体上显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在中国的建筑雕塑史上,兵马俑只是一个短暂的奇观,但他所包含的以“此生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却一直在以后的文化艺术作品中延续。如汉代陶俑和画像砖石所表现的人物都带有“欣喜若狂”的夸张表情,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对此生的陶醉——即以“此生为本位”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金字塔内部的墓道浮雕的表现形式却与兵马俑完全相反。浮雕的形式本身不适合充分写实是一个原因。而背后同样体现出古埃及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金字塔是王陵,故仍具有陵墓建筑的特征。它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墓室的地下建筑;一是金字塔的墓上建筑。金字塔内部的法老墓是在地上,对于法老来说地面的生活是不完备的,金字塔所指的“天上”——光明的国度才是他们所关注的。这一种与秦始皇所处的文明认定的价值取向是对立的。 对于在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死亡,古埃及人将其看成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重要过渡时期。古埃及人相信亡灵、相信人在经历黑暗的死亡之路后,可以继续获得再生。死亡不是生命的消失而是可以在另一个世界德延续。死亡只是新生命的过渡阶段,生命可以穿越死亡的门槛。在他们的观念中,生和死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不但要保存尸体,还要修造陵园和豪华的坟墓,在现世就必须为来生做准备。 正因如此,古埃及墓壁的绘画浮雕不是供今天的人们欣赏的,而是用作记录下死者在现世中拥有的一切以供他们自己的灵魂来生享用。在埃及人的作品中,更多描绘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看到”的,他们遵循古有的法则,表现“应有”的东西,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漠视运动和表情,也没有明确的时间感。墓室内的壁画再现了死者生前的日常生活,各种用品被放置在遗体周围,以便死者在灵界能够继续享受他在人间同样的生活。在古埃及人精心准备的来世生活中,我们看到一种执着追求永恒的梦想。这种梦想以雕刻建筑为媒介传达给后者。 为此可以想象,无论是雕塑还是建筑,埃及的艺术精神都指向来世,它引导埃及雕像保持坚定的行走姿态,义无反顾地行进于永恒国度的“路途”中。而金字塔就成为它们唯一的空间定向指标。那三角形般宽广有力的平面,使任何人无论从哪个方向靠近它都将在震撼中终结于指向它的“路途”。如康定斯基所说:“精神生活可以用一个庞大的三角形表示,整个三角形缓慢的,几乎不为人们觉察的向前和向上运动……一位隐形的摩西从顶上下来,他的声音不为人所闻,只有艺术家才能首先听见,他们不知不觉地跟随这声音前进……” 二、相同的材料,不同的题材显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雕塑是精神对物质材料的灌注,雕塑行为最终所要达到的,是使物质的材料发生改变,而彻底成为精神本身。石头——这一象征着占据空间但无时间性质的物质,因为其丰富的象征性和强烈的质感硬度成为人类在创造视觉艺术时的首要选择。人把自己的灵魂灌注给石头,使之得到生命的滋养而成为人所祈求的形象。黑格尔认为:“雕刻最适合的题材是静穆的、具有实体性的、沉思的人物性格,他的精神完全渗透到肉体存在里并流露出来,而精神的这种体现的感性材料单以形象本身就适合于表现精神的。”在西方古典艺术中,雕刻的存在意义显然是为了显现人性之崇高,只有人才配做追求神圣艺术的表现对象。所以人的形象几乎成为西方雕塑艺术中的唯一主题。 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雕塑却差不多涵盖了动物、植物和人物乃至自然中的各种题材,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他们的位置同样重要。如汉代的《马踏飞燕》,不仅把马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更大的魅力不在于马的形象塑造得有多么理想,而是在于它的构思,将一匹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燕的瞬间作为雕塑的题材。中国人巧妙地避开了“形式”的难题,跨越到了“境界”的层面。中国古人那种无典范依据和具体神圣参照的造型准则恰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动物作为艺术表现题材取得了和人一样的价值。中国雕塑的风格在原始艺术的改进中逐步实现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过渡,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体现,也是中国艺术的文化选择。 所以都具有研究价值。
麻烦采纳,谢谢!
② 临沂和商丘哪个更适合居住呀哪个经济更好呀
经济
临沂市将提升壮大商贸物流业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继续实施“商贸带动”战略,加快用现代物流理念和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市场,随着一批知名物流企业落户临沂,已经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同时他们进一步加快建立交通、信息和仓储三个平台,健全和完善交易网络,积极推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城市物流向农村物流、国内物流向国际物流延伸。现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仓储式经营、超市化经营、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化经营业态成了临沂商贸主流。目前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占到市场总交易额比重的30%,实现了从“摊位批发、现钱现货”到“轻点鼠标、物流天下”的现代商贸格局。2010年,临沂商城容纳6万商户,年营业额达到800亿元,现代物流增加值达450亿元。
经济建设
工业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体系,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煤炭、食品、黄金、医药等为主工业体系(临沂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是山东省的建材和黄金生产基地,是连接南北重要的物流城、商贸城。全市商业发达,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965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89处,集贸市场76处,2007年成交额510.75亿元,临沂批发城共有各类批发市场96处,拥有摊位2.5万个,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十大批发市场前三名。 现在仅次于浙江义乌,居全国第二,有“南义乌,北临沂”之称。
2011年临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770.45亿元,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0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82.05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109.39亿元,增长14.2%。
经济指标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317.85亿元,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46.1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354.8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为24.1∶49.0∶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51元,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增长20.6%。全部工业增加值567亿元,增长1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3亿元,增长20.5%,居全省第9位,其中12月份增长26.5%,居全省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8亿元,增长2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27.35亿元,居全省第9位,增长27.1%,居全省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36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17.8%,居全省第10位。财政总收入110亿元,增长3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44亿元,居全省第9位,增长31.3%,居全省第2位。进出口总额1.94亿美元,增长46.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73.23亿元,增长49%,实际利用FDI(外商直接投资)1.68亿美元,增长61.8%。
2012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GDP286.09亿元,增长14.3%,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24.7%,居全省第2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27.3%,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1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3亿元,居全省第7位,增长34.8%,居全省第2位。
“马踏飞燕”夜景
能源精深加工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医药化工业、冶金建材业、食品精深加工业、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纺织服装业等为商丘的支柱产业。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机电装备、制冷、冷链物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商丘的特色主导产业。2011年,河南煤业化工集团跻身世界企业五百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神火集团、商电铝业集团在中国企业及制造业五百强中的位次进一步提升。
2011年,全市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增长52.7%;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增长70%;基础设施完成投资95亿元,增长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1亿元,增长57.5%;实现税收35亿元,增长76.8%;实现企业利润86.8亿元,增加就业30万人。
其实单独就能看到的来说,个人感觉临沂比较好。
③ 韩国把文化传统称为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社会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
④ 汉血马和伊犁马的短小的故事
据了解,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汗血马”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如此称之。
我国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资料记载,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先祖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阿哈尔捷金马还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
据了解,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汗血马体高1.5米左右,一般3岁成熟,5岁生仔,怀胎11个月,一年产一仔。这种马耐渴,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适于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更重要的是,汗血马耐力极好。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一种挥汗如血一般鲜红的宝马,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立刻引起轰动。此后,汉武帝连征西域大宛,从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得到了这种有汗血的宝马,并作诗赞美它为“天马”。汗血宝马从此名扬中国。据说,它还是成吉思汗的坐骑。
汗血马从古至今繁衍生息,从未断过血脉,目前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阿哈尔捷金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
汗血马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特有的优雅步伐、轻细优美的体形,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这种马完美的身形曲线。据专家们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雷台的威武、慓悍的的铜奔马,就是根据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马的形象创作的。这尊被郭沫若先生定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达到了《齐名要术》中相马的最高标准。一蹄着飞燕、三足凌空,气势夺人,轻盈翱翔,集美感、力量与速度于一身,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中亚马史专家证实,被中国称为“汗血马”的阿哈尔捷金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最美丽的动物,其画像经常出现在中亚地区各类考古文物中,甚至在已发现的公元前的壁画和器皿上也有阿哈尔捷金马优美的身
==========================
草原"天马"--伊犁马
早在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时期,西域乌孙(即今日的伊犁)就出产良马。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乌孙养马已很有规模了。不仅如此,乌孙国还常常向汉朝的皇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欣赏乌孙马的优良品质,并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乌孙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天马"就是今天的伊犁马。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大力兴办马政。他们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驹,以供军需。清军乘骑伊犁马之后军威大振、所向披靡、声震八方。这项事业对伊犁哈萨克马的改良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伊犁马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岁月,融入了多种优良马种的遗传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马,与乌孙近邻的大宛马,还有从俄罗斯引进的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等优良的马种,都对今日伊犁马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放后,伊犁各县非常重视引进良种马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适应群牧条件的乘挽两用型的伊犁马,从此伊犁马的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其具有体格高大、身躯魁梧、外貌俊秀、体质结实、遗传性稳定、耐粗饲料、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等良好的性能。
新疆地域辽阔,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积7.56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沟通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为了“丝绸之路”交通运输之需要,此处养马业发达。
新疆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良马著称,远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从西域得乌孙马命名为“西极马”;得大宛马命名为“天马”。据考证,以上命名的马,实际上是哈萨克马的前身,伊犁马的育成又以哈萨克马为母本,所以伊犁马含有“西极马”和“天马”的血统。目前全疆有马100万匹,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以哈萨克马为主,还有焉耆马,巴里坤马等。伊犁马为培育品种。马在新疆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在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马产品生产和马术运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产区概况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
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
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产区共有草场5848万余亩,优良草场占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
伊犁马产区既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种形成
伊犁马是用当地的哈萨克马为母本,以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为父本进行育成杂交,培育而成的品种。早在20世纪初,尤其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当地牧民已开始引用奥尔洛失、英顿〈布琼尼马〉等马种改良当地的哈萨克马,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初步形成了一个数量多,质量较好的伊犁马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顿伊犁马育种工作的基础上,于1952-1965年,又陆续引入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马种,对昭苏种马场及其他繁育场马匹,进行有计划的杂交改良工作,制订了以乘挽兼用型为育种方向的育种计划。并且在有计划的杂交改良,获得大量杂种马的基础上,采用边杂交、边横交固定的繁育方式。1963年开始,从杂种马类群中,选取符合理想指标的优秀公母马进行低血横交固定,并加强幼驹培育,逐年增加哈萨克马血液,降低外血影响,收到了良好的育种效果。
在育种过程中,除有计划的培育、选用昭苏种马场的种马外,其他繁育场培育的优秀个体,对伊犁马的选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品种特征
(一)外貌特征
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
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二)体尺、体重
伊犁马体尺与国内其他马相比,为我国较大的马种之一。胸围较大为其突出的优点,胸围比体高大25~35厘米,具有力速兼备得优良品质。
表1伊犁马体尺单位:厘米,千克
匹数
体高
胸围
管围
体重
体尺指数
胸围
管围
成年公马
57
148.33±0.68
171.33±0.91
19.46±0.10
412.36±4.66
115.5
13.2
成年母马
304
141.00±0.31
166.62±0.47
17.55±0.02
373.44±2.66
118.1
12.5
四、生产性能
(一)骑乘速力和持久力
伊犁马力速兼备,其工作能力可以三河马媲美。骑乘速力:1000米为1分13.6秒,1600米为2分8.7秒,3200米为4分25.3秒,50公里为1小时42分31秒。
(二)挽力性能
伊犁马两匹拉四轮槽子车,载重3000公斤,在土路和石子路面行进20公里,需1小时31分;载重1200~1500公斤,使役每日8~10小时,行30~40公里,可持续3~4天。最大挽力400公斤,约为体重的92%。
(三)产乳性能
据1980年6月底和9月底,,对11匹伊犁马母马挤乳量测定,成年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天还可挤乳5.4公斤,按牧民习惯挤乳期120天计算,每匹可挤乳648公斤。
(四)产肉性能
据1980年11月至12月上旬在昭苏种马场,昭苏县天山牧场屠宰测定未经肥育的三岁半母马4匹,六岁半母马3匹,十岁半母马4匹,结果如表2。
表2伊犁马产肉性能测定单位:公斤
年龄
匹数
性别
屠前体重
胴体重
肉重
骨重
肉脏重
屠宰率
净肉率
骨肉比
3.5岁
4
母
333.50
183.93
146.62
37.31
35.99
54.50
43.44
1:3.93
6.5岁
3
母
361.17
195.43
160.34
35.08
38.37
54.11
44.39
1:4.57
10.5岁
4
母
374.10
189.45
149.64
39.83
40.99
50.64
40.06
1:3.76
据对六岁半母马肉成分分析结果:水分占48.82%,干物质占51.18%(粗蛋白16.89%,粗脂肪31.94%,灰分0.85%〉。每公斤马肉产生热能为16.59兆焦耳。马肉样取自第9-11
肋骨间除去背最长肌后的余下部分。
五、繁殖性能
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至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
六、适应性
伊犁马长期生活在终年放牧的饲管条件下,锻炼和保持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能适应海拔高、气候严寒的自然环境,耐粗饲,抗病力强,擅走山路,冬季能刨开40-50厘米厚的积雪采食牧草。冬春枯草季节体膘下降,但到夏秋牧草茂盛时期能迅速恢复体膜。伊犁马曾广及到全国16个省〈区〉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下,能较好地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饲养方式,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品种。
七、评价和展望
伊犁马是在群牧饲养条件下,通过长期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数量较大的品种。它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具有力、速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它是我国优良兼用马种之一。伊犁马能适应我国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的需要,并已被不少省区引为种马,对我国马匹育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伊犁马的品种现状和当前在养马生产、育种及马匹销路上的实际状况,需采取适当控制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加强保种工作等措施。伊犁马的育种工作,应向乘挽兼型的育种方向发展,适当的培育马术运动用马,积极改善放牧和补饲管理,加强幼驹培育,搞好品系繁育,扩大伊犁马的用途,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 被中国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指标”,他的名称是什么
中国旅游标志是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膘肥体健,雄姿英发,表现了一种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⑥ 书画风格
水墨画之水墨浅谈
古代水墨大写意不多,都以线条为主,吴带之遗风为国画教学重点。而水墨只是一种填补。虽线条为主,但也以墨分五色入画,此五色只是一个虚数,其实就是由淡至深的墨色。古时的线条也不象今天的素描,透视、比例、立体感那样,它只要形似即可,立体太强了,反而失去本来国画的味道。有人说线描容易,其实不然,线描如写行草,每一点画都有局部要求,一旦失笔,就会失去神韵。
现画水墨画:
一是大多是被动水墨造型,水墨落纸,等形出来后再配以线条或墨色补充,以根据其形再去创作意境,这是普遍的一种弊病,这种画法很难升华到中上或一流水平。这种画看起来甚好,也有一定韵味,作为商业画还行。
二是点块成形式,国画教学中有怎样画xx,xx怎样画法,如画小鸡,分几块拼搭的,这样的教学,在老年大学中常见,学上一年半载的就感觉不错了,真是气死几十年的老画家。这样的画,一是比较散,不可能一气呵成,也比较呆板,没法活起来,只是象模象样而已。
以上两类画者,须多看名作,如张大千的画,最好有展出看真迹。
真正好的水墨画,是以主动水墨造形为原则,围绕所表达的物像,尽力表现,一气呵成。正如草书,中间不能停顿,一停就断气也,何谈气韵。水墨画是大写意,不同于线条画,线条画的写实比水墨画多些(见唐寅画),还有范曾的人物线画,那是一笔线画来神韵出,后摹者必滞停也,能鉴者一眼分明。水墨是最好的写意,或者说是“以写吾心”,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表达,因此它也是一种很难的画法,须悟性很高的人才可为之。
鉴赏书画,其实画上书法有点睛效果,有时看画甚好,但其书法太劣,其画就好不起来,因为“书画同源”很有道理的,一个书法很差的人,其画艺无法提高的。有些画还行,但总感自已书法欠差,聪明的人会用“画字”来弥补书法水平的不足,画字与书法有着质的不同,画字是重字之造型(如工艺体),而轻法理(这种画字常被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所采用,所谓独创个性,如个人签字设计,或如树杆搭架,等)。可知传统书法的运笔是需要年久功力的,看吴昌硕的书画,是那么的相得益彰。如果我们看到一幅作品上的字是“画字”,那么其作品再诱人也只是中下级的,没有收藏价值的,切记。
我们看大师作画,他的画用笔都有书法的味道,凝练与洒脱,汇集之整幅精华。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还有须画外博学,自古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纸上得来终究浅”,要学习写诗词歌赋,那怕写些现代诗也好,学会去观察生活、领会自然,从中寻找灵感,并用水墨去表达所感,即为上上之作。
齐白石先生的画,真是中国水墨画之基础教学的活教材,以墨造型,深浅不同,与赏画者眼睛视觉想象中要求相应,这就很难了,如画虾,墨色的协调,墨块的大小,最为重要,也最难表达,墨色协调在于每一块墨色匀匀,墨块大小在于是主动水墨造型,不是将笔水中一提入宣纸,任意自由散发,再根据散疏图案进行加补,去适应水墨变化方向,而是规定范围不留空白也不超,这是真正的用墨高手,所以齐之画价值那么高,如果某人能仿到白石先生的用墨水平,其画价值也会很高的。徐悲鸿先生也是用墨高手,但他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素描水平太好,对他的水墨画反而产生制约。郭沫若先生比较浪漫,当他看到“马踏飞燕”时,笑对徐悲鸿:“先生一生画马无数,不及一匹‘马踏飞燕’”。所以说:“凡画原物慎有余,表达含糊实不足”。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齐白石先生不会去画张大千那样的画,徐悲鸿先生不去想“马踏飞燕”,那怕想马踏山头、马踏白云。
从出土文物看,中国古代的艺术构思真是能“奇思妙想”,那种超凡浪漫今何在?cctv的百家讲坛有老师说了,唐朝是诗的国度,诗可以自由想象,而清朝是四书五经的围城,城墙很高,看不到城外世界,封闭了思想,直到清皇朝灭亡。
现在有了电脑,不尽是中国五千年,连世界的昨日也了解较多,那些美妙的启迪正好应用于艺术表现之中,才能更美丽。
有人精细绘画,能比得过相机吗?有人繁复涂鸦,有人以色艳护弊,同油漆匠样?有人以大压人,可以多少钱1尺?
中国画重在写心情,用意境来表达心情,诗情画意。如何表达,用什么来表达,表达的效果以及谁看得懂多少,这就看作者的素养水平了。如果后来者想在中国水墨上有所成就,那就必须去领会:毛笔的特性、墨色的特性、宣纸的特性、书法的法理、物像的线块、表达的内容、审美的要点、完美的共鸣等。
我们现在很忙,看不完的细长文章,想当年“老子”先生,一生只写一篇文章,才五千字的《道德经》,早年的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都是平时的信笺书信内容,《兰亭》算是专写的了,而第二行草<祭侄稿>是颜公的家书。那些家书也都词语精练,用字正好,只讲正题要语,与诗词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多少字多少价,多少尺多少价的,因此杜甫的诗词稿费非常少,买不起房子住草棚,还好有自留地盖间草屋,虽常被春、夏、秋、冬风吹破,能住就好。
我去过浙江嘉善县的梅花庵,那吴镇先生的画才叫“绝”了,字也非常漂亮,不行可以去查下,他的画才是国宝级的。 听说吴昌硕先生也是他的“粉丝”。怎么来评水墨画,什么是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徐渭与梁楷的画,特别是徐文长,又叫青藤先生,郑板桥可谓八怪领袖,然自刻一章,愿做青藤之随身小狗;白石先生名声海内外,然愿做青藤仆人,天天帮磨墨理纸。两位大师为何那样崇拜徐文长,可见青藤先生的水墨功夫了得。怎么解说才理解呢,可以把它看作是跳水系数吧,那是最高系数,这个系数是郑、齐两先生所心仪的,但自已无缘达到,而徐渭达到了。听说一个木匠专仿郑板桥之画,仿得一般人看不出来,也听说好多人仿白石先生之画,也是真假难分,说明他们的画容易仿来,这就是系数不最的原故,但谁要仿徐文长的画就难了,顶级系数的跳水,各项指标要一气呵成,而画来不得半点败笔弊墨,这就是大师与大师的差距。
注:感谢“水墨公社”把本文“加精”。
⑦ 我想知道伊犁的气候是什么样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远离海洋和群山环抱的影响下,具有典型的干旱气候特征,属寒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从天山到阿尔泰山,随着经度和位置高度的不同,各地又有独特的小气候特征。全州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季短,冬季长;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一般年份春季长于秋季30天左右。阳光充足,相对湿度低,蒸发量大。气温变化剧烈,日温差大。无霜期较短。降水量月、季、年度变化率大,山区多于平原,局部地区间差异大。风力因各地地形影响而表现不一。在灾害性天气方面,逢秋末、春初普遍受到冷空气入侵,气温急剧下降,有暴风雪。初冬有霜冻,夏季有暴雨、冰雹、干热风等灾害。
伊犁州境内的气温,以地区来看,伊犁地区年平均气温为8-9℃,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为7-8℃,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4℃,,即气温随地势的增高而渐低。全年以1月份(山区2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平均年较差界于27-45℃之间,山区差值小,平原差值大;各地平均日较差在10-16℃之间,最大日较差在20-28℃之间。
在光热方面,自治州太阳辐射通量年平均为5200-5600兆焦耳/平方米。阿勒泰地区纬度高,光热资源为5399兆焦耳/平方米,是自治州的低值区。伊宁市、霍城县一带太阳辐射通量为5563兆焦耳/平方米,是自治州光热资源高值区。能为植物利用的光合潜力全州一般为2600-2800兆焦耳/平方米。自治州境内年日照时数在2899-3158小时之间,日照比率平均为65%。
伊犁州平原农区无霜期一般在150-180天。伊宁、沙湾两县最长为191天。山区为100-130天。
伊犁州的降水量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在西风急流带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和南下的北冰洋气流共同作用下,遇西敞、北东南三面环山封闭地形成“三带四块”降水各异的特征。
伊犁州境内蒸发量的总趋势是从南向北增大,全州年蒸发量是1259-2381毫米。蒸发量最大的是阿勒泰地区的黑山头,达2331毫米;蒸发量最小的出现在昭苏县,只有1209.5毫米。
伊犁州境内的气压因海拔高度相差悬殊而表现不规则。凡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气压都在900百帕以下;凡海拔在1000米以下地区,气压都在900百帕以上。其年际变化无规律,且变幅不大。其日变化以清晨为最高,至午后最低,然后又开始上升,与气温日变化基本成反向变化。
伊犁州境内的风速是北部大于南部。一年中的变化,一般从3月份增大,到11月份又减少。个别地区则相反。
伊犁州境内的灾害天气主要是,逢春初、秋末普遍有冷空气或寒潮侵入,气温急剧下降,有暴风雪。初冬有霜冻,夏季有暴雨、冰雹、干热风等灾害。寒潮多出现在春、秋两季,入侵的途径主要来自北方或西方的强冷空气。侵入时间一般在9月底开始。雷暴和冰雹多发生在山区和前山地带,一般出现在4-10月,主要集中在5-8月。大风主要集中在4-10月
伊犁河谷地区教新疆其余地区,冬季温度教高,夏季较凉,河谷南部地区是高原,长冬无夏,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0度,伊犁河谷地区降雨量高于其它地区,尤其以南部明显
⑧ 马的饲养及调训
据了解,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汗血马”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如此称之。
我国马史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资料记载,被称为“汗血宝马”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驯养历史,是人工饲养历史最长的一个马种,其先祖是生长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带的野马。据了解,这种马在平地上跑1000米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阿哈尔捷金马还是土库曼斯坦的国宝,它的形象被绘制在国徽中央。
据了解,当今世界上有3种纯种马: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国马。其中汗血马是最纯的马种,阿拉伯马和英国马都有汗血马的血统和基因。
汗血马体高1.5米左右,一般3岁成熟,5岁生仔,怀胎11个月,一年产一仔。这种马耐渴,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适于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更重要的是,汗血马耐力极好。在1998年一场赛程为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参赛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
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一种挥汗如血一般鲜红的宝马,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立刻引起轰动。此后,汉武帝连征西域大宛,从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得到了这种有汗血的宝马,并作诗赞美它为“天马”。汗血宝马从此名扬中国。据说,它还是成吉思汗的坐骑。
汗血马从古至今繁衍生息,从未断过血脉,目前在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都有阿哈尔捷金马,总数量为3000匹左右,其中2000多匹都在土库曼斯坦。
汗血马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特有的优雅步伐、轻细优美的体形,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这种马完美的身形曲线。据专家们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雷台的威武、慓悍的的铜奔马,就是根据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汗血马的形象创作的。这尊被郭沫若先生定名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达到了《齐名要术》中相马的最高标准。一蹄着飞燕、三足凌空,气势夺人,轻盈翱翔,集美感、力量与速度于一身,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中亚马史专家证实,被中国称为“汗血马”的阿哈尔捷金马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最美丽的动物,其画像经常出现在中亚地区各类考古文物中,甚至在已发现的公元前的壁画和器皿上也有阿哈尔捷金马优美的身
==========================
草原"天马"--伊犁马
早在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时期,西域乌孙(即今日的伊犁)就出产良马。据《汉书.乌孙传》记载:"天马来兮从西极"、"其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乌孙养马已很有规模了。不仅如此,乌孙国还常常向汉朝的皇帝进贡良马。汉武帝非常欣赏乌孙马的优良品质,并亲笔赐名"天马"。此后,乌孙马便有了"天马"的美誉。"天马"就是今天的伊犁马。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在伊犁各地大力兴办马政。他们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驹,以供军需。清军乘骑伊犁马之后军威大振、所向披靡、声震八方。这项事业对伊犁哈萨克马的改良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伊犁马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岁月,融入了多种优良马种的遗传基因。比如,河套的蒙古马,与乌孙近邻的大宛马,还有从俄罗斯引进的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等优良的马种,都对今日伊犁马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放后,伊犁各县非常重视引进良种马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适应群牧条件的乘挽两用型的伊犁马,从此伊犁马的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其具有体格高大、身躯魁梧、外貌俊秀、体质结实、遗传性稳定、耐粗饲料、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等良好的性能。
新疆地域辽阔,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可利用草原面积7.56亿亩。在历史上,这里曾是沟通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为了“丝绸之路”交通运输之需要,此处养马业发达。
新疆在历史上就以盛产良马著称,远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从西域得乌孙马命名为“西极马”;得大宛马命名为“天马”。据考证,以上命名的马,实际上是哈萨克马的前身,伊犁马的育成又以哈萨克马为母本,所以伊犁马含有“西极马”和“天马”的血统。目前全疆有马100万匹,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以哈萨克马为主,还有焉耆马,巴里坤马等。伊犁马为培育品种。马在新疆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在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马产品生产和马术运动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产区概况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地区,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
斯、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马的总数约有10余万匹。
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伊犁谷地向西敞开,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降水丰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产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差异。西部河谷平原区气候温和,降水稀少,属温和半干旱区,年平均气温为7.9-9.2℃,无霜期160-180天,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且不稳定,雨水较多。夏季谷地温度较高,但无酷暑。东部河谷丘陵区降水较多,属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5.4-7.5℃,无霜期110-160天,年降水量350-500毫米;其特点是春季升温快,但不稳定,夏季短而温和,多阵雨。昭苏盆地,高寒多雨,属冷凉半湿润区,年平均温度2.9℃,无霜期85-110天,年降水量400-500毫米。
产区共有草场5848万余亩,优良草场占90%以上,牧草繁茂,主要草场类型有: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平原荒漠及低地草甸等。
伊犁马产区既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粮油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豆类、甜菜等。产区内广阔的优质草场和温和湿润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伊犁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种形成
伊犁马是用当地的哈萨克马为母本,以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为父本进行育成杂交,培育而成的品种。早在20世纪初,尤其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当地牧民已开始引用奥尔洛失、英顿〈布琼尼马〉等马种改良当地的哈萨克马,取得了一定的改良效果,初步形成了一个数量多,质量较好的伊犁马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顿伊犁马育种工作的基础上,于1952-1965年,又陆续引入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马种,对昭苏种马场及其他繁育场马匹,进行有计划的杂交改良工作,制订了以乘挽兼用型为育种方向的育种计划。并且在有计划的杂交改良,获得大量杂种马的基础上,采用边杂交、边横交固定的繁育方式。1963年开始,从杂种马类群中,选取符合理想指标的优秀公母马进行低血横交固定,并加强幼驹培育,逐年增加哈萨克马血液,降低外血影响,收到了良好的育种效果。
在育种过程中,除有计划的培育、选用昭苏种马场的种马外,其他繁育场培育的优秀个体,对伊犁马的选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品种特征
(一)外貌特征
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部血管明显;眼大有神,额广、鼻直,鼻孔大,有悍威。颈长适中,肌肉充实,颈础高,颈肩结合良好。耆甲中等高长,发育丰满。背腰平直,腰稍长,尻宽长中等,稍斜。胸深,肋骨开张良好,胸廓发达,腹形正常。肩胛长斜,四肢干燥,筋腱明显,关节清晰,肢势端正。系中等长,蹄质结实,运步轻快。鬃、鬣、尾、距毛中等或稍长。有少部分马颈部肌肉欠丰满,前胸发育较差,四肢发育不足,有待今后在育种工作中改进。
毛色以骝色为主之,栗色和黑色次之,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见,据1980年对929匹马的调查统计,骝毛占54.7%,栗毛占24.5%,黑毛占17.1%,青毛占1.9%,其他毛色占1.8%。
(二)体尺、体重
伊犁马体尺与国内其他马相比,为我国较大的马种之一。胸围较大为其突出的优点,胸围比体高大25~35厘米,具有力速兼备得优良品质。
表1伊犁马体尺单位:厘米,千克
匹数
体高
胸围
管围
体重
体尺指数
胸围
管围
成年公马
57
148.33±0.68
171.33±0.91
19.46±0.10
412.36±4.66
115.5
13.2
成年母马
304
141.00±0.31
166.62±0.47
17.55±0.02
373.44±2.66
118.1
12.5
四、生产性能
(一)骑乘速力和持久力
伊犁马力速兼备,其工作能力可以三河马媲美。骑乘速力:1000米为1分13.6秒,1600米为2分8.7秒,3200米为4分25.3秒,50公里为1小时42分31秒。
(二)挽力性能
伊犁马两匹拉四轮槽子车,载重3000公斤,在土路和石子路面行进20公里,需1小时31分;载重1200~1500公斤,使役每日8~10小时,行30~40公里,可持续3~4天。最大挽力400公斤,约为体重的92%。
(三)产乳性能
据1980年6月底和9月底,,对11匹伊犁马母马挤乳量测定,成年马除供幼驹哺乳外,每天还可挤乳5.4公斤,按牧民习惯挤乳期120天计算,每匹可挤乳648公斤。
(四)产肉性能
据1980年11月至12月上旬在昭苏种马场,昭苏县天山牧场屠宰测定未经肥育的三岁半母马4匹,六岁半母马3匹,十岁半母马4匹,结果如表2。
表2伊犁马产肉性能测定单位:公斤
年龄
匹数
性别
屠前体重
胴体重
肉重
骨重
肉脏重
屠宰率
净肉率
骨肉比
3.5岁
4
母
333.50
183.93
146.62
37.31
35.99
54.50
43.44
1:3.93
6.5岁
3
母
361.17
195.43
160.34
35.08
38.37
54.11
44.39
1:4.57
10.5岁
4
母
374.10
189.45
149.64
39.83
40.99
50.64
40.06
1:3.76
据对六岁半母马肉成分分析结果:水分占48.82%,干物质占51.18%(粗蛋白16.89%,粗脂肪31.94%,灰分0.85%〉。每公斤马肉产生热能为16.59兆焦耳。马肉样取自第9-11
肋骨间除去背最长肌后的余下部分。
五、繁殖性能
公、母马3周岁时开始配种。小群配种时,用3~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10~20,6~6.5岁公马,公、母比例为1:25~35;个别公马至20岁,尚能保持良好的配种能力。在群牧条件下,对母马进行人工授精,受胎率80%左右,母马终生产驹10~l2匹。母马发情周期为17~21 天,妊娠期323~337天。
幼驹初生时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62%以上,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56.79%,体长、脚围相当于成年马的45%以上;生后一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年马的87.98%,管围相当于成年马的82.74%,体长、胸围相当于成年马的76%以上;2周岁的体高和管围达到成年马的94%,而体长和胸围达到成年马的89%;至4~5周岁时生长发育基本完成。
六、适应性
伊犁马长期生活在终年放牧的饲管条件下,锻炼和保持了哈萨克马的优良特性。能适应海拔高、气候严寒的自然环境,耐粗饲,抗病力强,擅走山路,冬季能刨开40-50厘米厚的积雪采食牧草。冬春枯草季节体膘下降,但到夏秋牧草茂盛时期能迅速恢复体膜。伊犁马曾广及到全国16个省〈区〉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下,能较好地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饲养方式,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品种。
七、评价和展望
伊犁马是在群牧饲养条件下,通过长期杂交选育而成的一个数量较大的品种。它具有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品种特征和较为稳定的遗传性。具有力、速兼备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繁殖性能。耐粗饲、抗病力强,有较广泛的适应能力。它是我国优良兼用马种之一。伊犁马能适应我国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上的需要,并已被不少省区引为种马,对我国马匹育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伊犁马的品种现状和当前在养马生产、育种及马匹销路上的实际状况,需采取适当控制数量,努力提高质量,加强保种工作等措施。伊犁马的育种工作,应向乘挽兼型的育种方向发展,适当的培育马术运动用马,积极改善放牧和补饲管理,加强幼驹培育,搞好品系繁育,扩大伊犁马的用途,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