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稀土人物的稀土人物名录
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55~1957年在乌克兰第城农学院学农,1962年毕业于莫斯科精细化工学院稀有和分散元素工艺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从事锂、铷、铯元素的提取研究,任专题组长。1973~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从事钛民用和稀土、钼微肥的推广。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1983年任院科办副主任,从1982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农用研究室主任。1984~1991年任中国有色总公司稀土农用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1年调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稀有稀土局副局长。1993~1994年任中国稀土开发公司总经理,1995~1996年任该公司总工程师。
自1989年至今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归国家计委领导)成员。近20年来主要致力于开拓稀土元素在我国农业中应用的新领域。1979年,在我国稀土农用研究基本上停止,推广工作处于低潮的时候,针对稀土农用研究的多学科和跨行业特点,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下,和宁加贲等提出并建立了全国稀土农用协作网。1981年,经过申报和论证承担了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课题,任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了农业、卫生、土壤、植物生理、分析检测和冶金等学科的专家展开了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经过近60个科研单位4年的协同努力,于1986年稀土农用课题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证明了稀土农用技术可使农作物增产、改善品质、提高抗病害性能和对环境无害。十几年来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稀土农用技术已经在十几种农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年增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获奖情况:1986年被授予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获中国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著作:1988年出版专著《农业中的稀土》(第一作者),1993年在日本发行了日文版。在国内外刊物和专业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920年12月14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工。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1951~1953年和1956~1958年,两次在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及稀有金属冶金。1983~1985年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常务董事、科技部主任。从事工作50年来,主要做的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1949年研究解决了生产固体黄药(选矿捕收剂)的工艺和设备,至今仍在沿用。五、六十年代组织并参与利用我国资源提取各种稀有金属和制备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工艺,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尖端的需求。
自60年代至今,长期从事稀土和钛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特别是于1972年首先倡议并组织实施将稀土用于农业增产,获得成功。20多年来经全国各方的努力试验和推广,已在农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林业、牧草以及养殖业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巨大的效益,属世界首创,现居领先地位。七、八十年代从事我国重大资源(攀枝花、包头白云鄂博、金川)综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属(钨、锡、铝)行业的开发方针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命,领导制订了我国的“材料技术政策”,主持编写了《有色金属进展》大型产业丛书。获奖情况:198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39年7月生于武汉,教授级高工,196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现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从事炼油催化剂研发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剂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主任至今。
1962年至1966年参加了我国催化裂化催化剂工业的初创工作,为我国第一个微球型硅酸铝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成功开发,填补我国炼油催化剂一项空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国家科委奖励;参加了我国稀土Y型(REY)分子筛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1974年首次开发成功我国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剂,配合了我国炼油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的开发,从而在完全依靠国内技术的情况下,催化裂化完成了一次飞跃,获国家科学二等奖。
其间与兰州炼油化工厂合作攻关项目“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科技进步”攻关项目,1998年获得原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含磷的稀土氢Y型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及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不仅首创了分子筛催化裂化催化剂一种理想的生产工艺,而且发现了催化裂化一种性能独到的高温固体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获原石化总公司发明专利金奖,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和第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999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 1937年10月生于湖北天门,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62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固体发光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
1999年7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长春物理所整合后,现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兼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理事,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
1983~1985年在美国进修稀土复合氟化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光谱性质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在进修期间曾任纽约市中国访问学者及留学人员负责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固体发光材料及其光学光谱性质和离子间的能量传递研究。较早地提出光子转移,即光子剪裁的原理,丰富和发展光子剪裁内容。他依据交叉驰豫原理,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剪裁,转移到所需要的5D4能级上,从而使5D4→7FJ能级跃迁发射的光子数增值,发射强度大大增强。
他所研制的“高亮度稀土磷光体-HG3”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第一名);鉴于对固体中某些三价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的研究成果,1995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等奖项。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190余篇论文。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22年2月17日生于中国四川省金堂县。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当时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化学系担任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助教。1947年秋赴美国留学,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厄巴纳-香宾(Urbana- Champaign)校园化工系研究生院攻读学位,于1949年春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博士学位。此后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化工系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1952年秋他原来的博士论文导师H.F约翰斯顿(Johnstone)教授邀他回伊利诺大学化工系开展“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1954年初接受美国杜邦(DuPont)化学公司薄膜部的约克斯(Yerkes)研究所的聘请、担任研究工程师,参加研究和开发聚酯连续聚合以使该产品能顺利投入生产。
1956年回国参加建设,在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任研究员,1958年该所正式成立后担任湿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58年至1984年担任该所副所长。现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劳动保护学会顾问。还担任国际性杂志《湿法冶金》(Hydrometallurgy)的编委,英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的主编,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副主编等职。他还是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曾发表科学论文16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1项,培养博士28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发明三等奖各一项。曾获199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的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生于1940年1月29日,北京市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业52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顾问。主持薄装甲和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的研究工作,发明了焊后不回火薄装甲钢,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为我国第一代复合装甲材料与结构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主持火炮身管自紧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参加了自紧身管疲劳寿命的研究,先后创立了火炮身管液压自紧技术和高效液压自紧技术,使炮管强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劳寿命。首次应用这项技术的“XXX火炮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述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其科研成果已用于十多种兵器装备,现仍在用于有关重点武器装备的研制。为表彰才鸿年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的贡献,1984年授予国家级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授予兵器工业功勋奖和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一部,撰写研究报告30余篇。 1935年10月31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乌拉尔工学院冶金系,同年回国后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1961~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稀土研究室从事稀土金属制备研究,曾任金属组组长、专题组组长。
近几年主要从事稀土和稀有金属的软科学研究和项目的评估工作,先后 撰写了“‘八五’期间稀土科学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我国稀土科技现状及其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我国稀土科学基础研究进展与'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八五’稀土科技进展及‘九五’研究重点建议”及“90年代我国稀土科技新进展”等文章,收入国家计委稀土专题软科学基金和计委稀土专家组调研报告。另外还撰写了“面向21世纪稀有金属”、“我国稀有金属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参与编写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有色金属发展50年”等。获奖情况:曾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和国家科学大会奖以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 1940年2月1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至今。
1962~1972年从事稀土元素分离提取、稀土络合物的研究。参加包头矿的“451”会战和江西稀土矿中分离提取稀土的工艺实验。1971年首次用溶剂萃取法分离出99.9999%的高纯Y2O3。1972~1977年从事无机液体激光器的研究,首次研制出用稀土液体激光器作为光源的YJG1型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8年11月~1989年2月,在日本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从事稀土发光和溶胶-凝胶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1989年1月和1991年7月两次访问原苏联;1991年11月~1992年4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固体化学实验室从事发光材料的研究;1994年1月随同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台湾,参加两岸材料产业暨稀土材料发展研讨会;1997年12月~1998年6月应邀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PDP荧光粉的研究。
1986~1990年任中科院“七五”重大项目“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地质化学分离分析和综合利用”的专家组成员兼秘书;1991~1995年任中科院八五重大项目“稀土新材料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的负责人之一。
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稀土学会固体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起为研究生讲授《固体化学》,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200余篇,与倪嘉缵院士共同主编《稀土新材料及新流程进展》一书,成果10余项,专利2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 1934年8月22日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学院(现为国立乌拉尔工业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教授级高工。
历任课题组组长、室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先后在稀土冶炼、稀土金属、稀土永磁、磁疗、贮氢材料、镍氢电池等6大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作。
现担任国家“863”九五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兼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全国稀土永磁协作网专家组成员、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镍氢电池专家组成员、稀土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
曾与应启明同志共同负责“钙热还原制备钐钴永磁粉末工艺”获得了部级二等成果、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国家计委稀土办公室)稀土推广应用重大成果奖,并在上海跃龙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产业化。金属氢化物-镍电池获部二等成果,与赖为华、颜广灵同志共同负责的“镍氢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及“闭口化成工艺”使我国AA型镍氢电池容量达到1525mAh,达到了国际水平,促进了我国镍氢电池产业化,获科委“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作出重大贡献奖。先后获各种成果奖励17次,荣誉奖6次。 1936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兴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放射化工专业。同年分配到包钢冶金研究所工作。翌年改为冶金部包头冶金研究所,历任技术员、课题组长、湿法冶金研究室负责人。1971年研究了萃取计算理论应用于单一稀土的萃取分离工艺,实现了萃取过程中单一稀土元素的高纯度和高收率的统一,发表了“萃取计算及其应用”一文。
1975~1993年先后担任冶金部包头稀土研究院(原包头冶金研究所)副院长和院长。任职期间,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1993~1997年担任包头钢铁公司总工程师。1997年底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科工贸一体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几十年来,一直从事稀土科研和稀土开发应用工作,发表过的论文和报告近30篇,如“萃取计算及其应用”、“包头资源综合利用”、“国内稀土应用的最新发展”、“中国稀土1989~1993”等。1980~1998年曾任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湿法冶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头稀土学会理事长等职。1988年受聘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后改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第一、二、三届成员至今。1997年受聘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专家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99年受聘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专家顾问。 1935年10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2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和黄金学院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回国后先后担任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长,核工业生产技术司副司长,中国宝原开发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兼中国核工业稀土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核工业黄金开发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核工业稀土应用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历年兼任中国黄金学会首届理事、中国铀矿冶学会副秘书长,第二、第三届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稀土专家组(后为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成员。
80年代后期,他负责核工业的黄金开发和稀土开发工作,组织核工业系统的地质矿冶单位,先后为国家提交120吨的地质储量和7万两黄金产品;组织领导了中国核工业开发稀土的方向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以充分发挥核工业整体优势为指导思想的《“八五”期间中国核工业稀土发展规划》,在这一规划指导下,核工业稀土发展迅速,1990年被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确认为中国稀土行业的三大骨干部门之一,建成的两个稀土厂已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均被列入我国重点稀土企业行业中,建成的核工业稀土分析检测中心是当时国内第一个专业稀土质检中心,投入开发的稀土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比例达73%。张镛的科研成果中有三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获国防科委“重大技术改进”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奖励其工作成绩的荣誉证书。 金属冶金专业,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工作至今,先后任该院稀冶室专业组长、副主任、主任、所长。
1962~1975年参加稀土萃取分离、稀土变价元素分离等试验研究;1975~1977年作为“技术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和参加“伯胺萃取法从包头矿中分离钍和混合稀土”试验,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7~1980年作为课题组副组长,主持和参加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工业试验中,首次从包头稀土矿中分离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钍产品,并亲手操作钍产品的浓缩,该项目与同期合作组织参加的“伯胺萃取氯化稀土”工业试验,同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奖、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被应用于独居石处理中钍的分离与提纯工业生产。
近20年先后多次参与全国稀土发展规划制订工作,参加或主持过数十项稀土重大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评估论证。 独撰论文包括:1980年在全国铀矿冶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的“伯胺萃钍和硝酸钍制备”,1988年在日本东京的第一次中日稀土交流会上宣读的“中国稀土产业及发展”,冶金网络全书中“稀土冶金”条题和稀土提取分离条目,“中国稀冶三十年”,“我国稀土提取分离的进展、存在问题和改进途径初探”等;合著论文有:“我国稀土产业现状和对如何发展的建议”等3篇。被选聘为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计划委员会稀土专家组成员。 生于1931年7月15日,广东广州人。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学化工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学化工系;1952年院系调整至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稀土研究工作至今已40余年。历任稀土研究室课题组组长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稀土学会发光专业委员会主任,发光学会副理事长,《稀土》、《化学学报》、《中国化学》、《无机化学报》、《应用化学》副主编和1989年第二届国际稀土光谱讨论会主席,1997年第三届国际F元素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会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共培养博士生9名,硕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出版<Rare Earths Spectros>(稀土光谱)的英文论文集一本,1993年由河南科学出版社《稀土化学》专著一本,1994年主编《变价稀土元素化学与物理》会议论文集一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获钇—钡—铜—银—氧高温超导体的发明专利一项。
曾应邀赴法国进行合作研究和赴德国作访问学者,赴韩国讲学,赴泰国、韩国、巴西、俄罗斯邀请报告,赴美、法、日、澳、波、芬参加国际会议并顺访荷兰与瑞典。曾与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生物和化学系及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物理系进行合作。
现正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中的“稀土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资助的稀土基础研究项目。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
70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以后又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果。 矿物加工及冶金专家。辽宁省锦县人。1934年3月23日出生。1961年中南工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发展了浮选理论,在矿物加工工程的研究中,系统分析浮选剂结构-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用一系列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分子结构的“组装模型”对各基团预测计算组装设计特定用途的药剂;从理论上统一解释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在实践上发展了电化学控制及无捕收剂浮选;提出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提出“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 化学家。广东电白人。1959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 1965年该校技术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学和萃取化学,把两项滴定法推广应用到生成复杂萃合物的情况。1977年以后主要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阐明其成键特征、相对论效应的作用以及稳定性规律。提出双层点电荷配位场模型与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提出从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力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用量子化学方法导出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对芬太尼类麻醉镇痛剂电子结构与药效找到较好的关联指数。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核材料专家。1940年1月4日出生于上海市。1966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材料科学家 1920年12月7日出生。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别名继美、志新。1943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1948年赴美留学,翌年获密苏里矿冶学院冶金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密苏里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林登堡热处理公司、爱可产品公司及美国坩埚钢公司从事产品分析和科研工作。1957年回国,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学教授兼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合金钢、晶界吸附、脆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科学、氢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发现了“氢致滞后塑性”现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应力腐蚀断裂韧性新参量,对钛合金氢致开裂及水溶液中应力腐蚀断裂的动态程,提出了氢损伤机理。应用断裂力量,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许多重要断裂问题。
著有《金属的韧性和韧化》、《应力下的金属腐蚀》等;撰有《材料的失效分析,性能预测和结构设计》、《高强度钢水介质应力腐蚀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为北京科技大学)金相热处理专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北科大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并任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与磁性材料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会委员等。
1983年来先后完成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十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三等奖各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被SCI收录45篇,被EI收录53篇。著书两本,即“稀土磁材料与应用”和“超强永磁体——稀土铁系永磁材料”,前书曾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两书均由韩国翻译出版,此外还有合编书两本。
被冶金工业部授予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53 年 12 月生于江西省龙南县。 1977 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工碳素专业,长期从事稀土工业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尤其在稀土矿山的开发与管理、稀土矿开采工艺的改进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发展稀土深加工应用以及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的创建和正常动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9 年在《稀土》刊物上发表名为“稀土工业的降温与加热”的论文; 1989 年 12 月在《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业家组调研报告汇编》中发表名为“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现状与国家要采取的政策”的论文; 2003 年 12 月在《稀土信息》中发表论文“浅谈加强离子型稀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1985~2000 年主持龙南稀土工业的开发与管理,首先提出“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龙南稀土工业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新建龙南稀土冶炼厂、龙南稀土金属材料厂,初步形成龙南稀土工业“开采——冶炼——应用”的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在龙南首次试验和推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地浸矿工艺。并于 2004 年 8 月在赣南稀土矿 D 级储量可靠程度研究中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德国福特旺根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稀土农用网”创始人,中国农用稀土应用推广第二春发起人,“依农科技”创始人。依农科技企业法人。
2004年参与国家科委“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稀土应用工程”重大项目,“稀土农用新材料、新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与示范”攻关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为农业增产、增收、提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网络“稀土人物”,“农用稀土”,“稀土农用”,“益植素”等词条创建人。
主要著作:《稀土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技术》《如何培育和打造你的员工》。
❷ 谁那有饲料粉碎混合机图纸资料
别人的论文,你参考下巴
柔性传动在回转圆筒类设备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
张立华
摘要 分析了回转圆筒类设备传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进了柔性传动这一新概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了回转圆筒类设备在采用柔性传动装置时的几点准则。
关键词 柔性传动 回转圆筒 设计 应用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TH703.5
回转圆筒类设备是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水泥、耐火材料等工业焙烧、挥发、锻烧等工艺过程中的重要设备。传统设计中一般采用开式齿轮传动。由于受筒体变形、制造、安装调整和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式齿轮副啮合工况十分恶劣,设备故障多,作业效率低,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柔性传动正是针对上述缺点,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的最佳途径。本文结合作者参与的韶关冶炼厂、株洲冶炼厂、河南济源黄金冶炼厂和湘谭钢铁厂等工程,对柔性传动在回转圆筒类设备中的应用情况加以说明与总结。
1 传统设计存在的问题
国内回转圆筒类设备通常采用的传动方式为电动机—减速机—开式齿轮副。开式齿轮副中小齿轮支承在基础上,大齿圈装在筒体上,见图1。
图1 圆转筒体简图
1.筒体 2.滚圈 3.大齿圈 4.电动机 5.减速机 6.小齿轮(支座) 7.挡轮、托轮装置
钢在负载及高温作用下,筒体产生挠曲变形和膨胀,大齿圈的初始位置发生变化,开式齿轮副中心距随之发生变化,两齿轮中心线平行精度降低,因而其啮合条件严重恶化,轮齿偏载、磨损、冲击、振动和噪声加剧,最终导致传动失效。虽然可以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多种补救措施,但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先天不足”的缺陷。在回转圆筒类设备设计时采用柔性传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2 柔性传动系统方案设计〔1〕
根据回转圆筒类设备的传动特点,为简化结构,便于安装调整,一般采用单点啮合BF型悬挂小车式柔性传动系统,见图2。
图2 柔性传动系统示意图
1.筒体 2.大齿圈 3.小齿轮 4.电动机 5.液力偶合器 6.减速机 7.万向联轴器 8.悬挂小车
2.1 电动机
根据回转圆筒规格及要求,选择适当类型及规格的电动机。
2.2 减速机
合理分配低速级齿轮副与减速机的速比,一般选用标准型减速机。
2.3 液力偶合器
传递力矩大,结构尺寸小,具有缓冲减振的特点。
2.4 万向联轴器
为实现减速机输出轴与悬挂小齿轮轴之间的力矩传递,保证小齿轮轴的自由浮动,一般选用伸缩式大倾角万向联轴器。
2.5 低速级齿轮副
采用小齿轮悬挂安装于大齿圈上的结构方案,见图3。
图3 悬挂小齿轮(小车)结构示意图
1.筒体 2.弹簧座 3.滚轮 4.大齿圈 5.滚道 6.大齿圈凸缘 7.支承杆 8.支承座 9.万向节 10.小车体 11.小齿轮凸缘 12.小齿轮
小齿轮安装在带有滚轮的箱体内,组成一台悬挂小车,滚轮在大齿圈两侧经机械加工的凸缘内侧滚道上滚动,大小齿轮间由两侧的凸缘保持最小轮齿侧隙,由支承杆保持小车在大齿轮上的位置,并承受传动啮合分力。杆两端采用特殊结构,保证小车相对基础的三维自由度运动,实现小齿轮随大齿圈的同步位移。
3 低速级齿轮副设计
3.1 齿圈分度圆直径d2
按筒体外径D、齿圈断面型式以及小车滚轮在滚道上不发生干涉等因素确定,一般取d2=(1.6~1.7)D。
3.2 齿轮模数m与齿宽B
由于柔性传动结构保证了齿轮副始终处于正确的啮合状态,齿面载荷均匀分布,齿宽已不受传统设计中齿宽系数范围的限制。在满足轮齿弯曲强度和接触强度的前提下,随着轮齿加宽,模数呈减小趋势,齿圈齿数Z2增大,减速比提高,且小模数的大齿圈易于加工、检测。
柔性传动齿轮副参数与普通传动比较,具有以下特点:①对齿轮副的精度要求可适当降低;②齿宽B明显增大,齿宽系数超出常规范围;③模数m比同等规格的回转圆筒类设备降低2~3级。
4 悬挂小车受力分析
取整个悬挂小车为隔离体。因为小车基本上为轴向对称体,故可简化为平面力系。在实际运转中,小车受力较为复杂,为便于分析计算,忽略滚轮滚动摩擦力,则小车受力分析见图4。
图4 悬挂小车受力分析平面图
O——小车重心 R1——小齿轮分度圆半径
由平面力系平衡条件得联立方程组
式中,Pn为大齿圈对小齿轮的作用力;Mn为小齿轮轴输入扭矩;An、Bn为齿圈滚道对滚轮的支反力;Tn为支承杆对小车的支反力;G为小车自重;α为齿轮压力角;δn为小齿轮位置角;γ为Tn与水平面夹角;θ0为滚轮位置夹角;βn为Tn与O2t的夹角;t为小车与支承杆接点;O1为小齿轮中心;O2为大齿圈中心;R2为大齿圈分度圆半径。
在运转过程中,不允许齿轮间凸缘接触而产生摩擦,必须保持滚轮与滚道始终接触,即满足An>0,Bn>0。同时,为延长滚轮轴承的使用寿命,两滚道对滚轮的支反力应基本上接近,即An≈Bn。上式中δn、θ0、γ与小车结构型式及小车悬挂位置有关,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同时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其值。Tn、An、Bn的计算结果,作为零件设计的依据。
5 效果比较
回转圆筒类设备在采用柔性传动后,较之采用普通齿轮传动技术性能明显提高,以圆筒混合机为例,其良好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5.1 齿轮啮合良好
经运行实测,柔性传动圆筒混合机传动的低速级齿轮副接触斑点比普通齿轮传动大大提高(见表1),这说明其接触精度较普通齿轮传动高,从而大大减小了齿轮啮合的偏载和冲击力,降低了接触应力,提高了齿轮寿命和承载能力。
表1 接触斑点实测值
单位:%
传动方式 接触斑点
沿齿宽方向 沿齿高方向
φ2.8×9m(柔性传动)
圆筒混合机 98 83
φ3.0×12m(柔性传动)
圆筒混合机 89 62
普通齿轮传动的圆筒混合机 50~60 40~45
5.2 振动小、噪声低
由于采用悬挂小车结构,无论大齿圈轴线如何变化、歪斜,均能保证大小齿轮良好啮合,两齿轮中心距不变,传动过程中不产生偏载和冲击。所以,与普通齿轮传动相比,具有振动小、噪声低的优点,其测定值见表2。
表2 振动和噪声测定值
圆筒混合机
规格 传动
形式 垂直最大
振幅
(μm) 最大垂直
振动速度
(mm/s) 最大噪声
(dB(A))
φ2.2×6m
圆筒混合机 普通齿轮
传动 29 4.87 94
φ2.2×6.5m
圆筒混合机 普通齿轮
传动 30 4.5 94
φ2.8×9m
圆筒混合机 柔性传动 3 2.6 86
φ3.0×12m
圆筒混合机 柔性传动 3 2.5 87
5.3 劳动条件改善
生产实践表明,圆筒类设备在采用柔性传动后,劳动条件大为改善,劳动强度大为降低,主要因为①设备振动小、噪声低,为操作工人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环境;②设备运转安全可靠。1991年湘潭钢铁厂柔性传动圆筒混合机的事故停机率为零(见表3),节省了检修工作量和降低了劳动强度。
表3 停机时间
单位:h
传动型式 清理漏料和粘料 设备调整 事故停机 合计
柔性传动 32 16 0 48
普通传动 48 27 21 96
此外,采用柔性传动的回转圆筒类设备,设备作业效率高、电耗小、经济效益好。
柔性传动在部分回转圆筒类设备,如圆筒混合机、圆筒制粒机、回转窑、挥发窑等设备中已得到了应用。若能在回转圆筒类设备中进一步推广应用,其经济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致谢:本文曾得到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王晶然教授、宗复 高级工程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晶然.柔性传动圆筒混合机的研制与应用.工程设计与研究,1995(88):36~42
张立华 男,1966年生。中南工业大学(长沙市 410083)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讲师。1988年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教授。
收稿日期:1998—01—05
http://cache..com/c?word=%B8%D6%CC%FA%3B%B3%A7%3B%B5%C4%3B%BB%EC%BA%CF%3B%BB%FA&url=http%3A//www%2Ewanfangdata%2Ecom%2Ecn/qikan/periodical%2Earticles/zgjxgc/980725%2Ehtm&p=&user=
❸ 北京贵源房产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开办了一个黑势力的如意核源选煤厂!严重污染!
叫西,我不想你,红太阳,叫我不爱你,浩瀚的大海无鱼;告诉我忘记你,除非有没有你,我最亲爱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民币“
❹ 求解各位朋友,三门峡黄金技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好吗(要求回答详细)
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是三门峡地区唯一一所省属中专,是全国黄金系统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位于三门峡市区中心,毗临涧河,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学风严谨,校风优良,是三门峡市首批“花园式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教学设施齐全,实习实验设备先进,教学实力雄厚的现代化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和后续服务制度,就业学生遍布三门峡、洛阳、郑州、西安、苏州、宁波等地区。特别是近年来我校注重在内地安排学生就业,分别向“河南豫光金铅”、“郑州宇通客车”、“三门峡开曼铝业”、“三门峡捷马电化”、“三门峡戴卡轮毂”、“河南骏通车辆”、“永城煤电集团”、“湖滨果汁”、“河南中天钼业”、“洛钼集团”等知名企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学生获得了企业好评和良好的待遇(平均工资不低于800元/月,高的可达到2000元/月)。自2006年以来,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每年向学校下达内部招工计划,学生毕业后由集团公司统一分配。我校已向潼关黄金冶炼厂、中南黄金冶炼有限公司、新疆金滩矿业、贵州金兴矿业、山东鑫海矿业、秦皇岛天业矿业等企业分配毕业生1000余人,待遇优厚。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设有校园超市、医务室、浴池、洗衣房,学生宿舍内有暖气、直拨电话,校内大小十余个餐厅为学生提供优质方便实惠的服务。上黄金学校是您理想的选择。
一、招生计划和专业
三年制小中专1340人,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二年制大中专1080人,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招生专业见附表(一)。
二、学制与学费?
三年制小中专学费每年1900元,二年制大中专学费二年总计2900元;住宿费150元/学期,书费150元/学期(多退少补),实习材料费按专业收取。
三、毕业待遇及去向
1、毕业证书:学生学习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省教育厅或省劳动厅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就业报到证,并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就业安置:学校负责安置就业。入校签定就业协议,保证学生利益。近两年部分就业单位见附表(二)。连续多年,学校被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授予“河南省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国家助学金
我校是省属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按照国家规定,所有在校一、二年级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有资格享受1500~3000元国家助学金。
五、报名及录取办法
1、报名条件:具备初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各类学校应往届毕业生、社会青年。身体健康,遵纪守法。三年制小中专学生年龄不小于15周岁、二年制大中专学生不小于17周岁。男生身高不低于1.60M,女生身高不低于1.55M。无残疾和传染病。 2、录取:持户口本、毕业证直接到我校招生办或在招生老师处报名,由学校统一组织入学考试并到省教育厅、劳动厅办理学籍注册手续。如果参加中招考试,也可以在毕业学校填报志愿,但仍需到我校办理预录手续,否则由于计划有限不能保证录取。
专业 学制 招生计划(人)就业方向 男 女 总数 计算机网络技术二年4080120计算机操作、维护、生产装配、网络维护电子技术二年20100120电工电子产品、成套电气设备的装配、调试、运行监护机电技术应用二年8040120机电设备的安装、运行与维修管理采矿管理二年60060从事矿山勘探、测量、采掘工程及矿山安全、采矿设备使用维护金属冶炼二年8040120黄金冶炼工艺技术、冶炼矿山设备操作维修测量工程技术二年55560矿山、城建、交通水利、地籍等测量工程选矿化验二年6060120选矿化验设备管理、操作地质探矿与找矿二年1200120矿山采掘勘探中地质调查、资料整理计算以及生产过程中地质管理维修电工二年8040120供用电设备安装、运行、维护维修钳工二年8040120模具加工、机械设备操作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三年60120180计算机操作、维护、生产装配、网络维护机电技术应用三年18020200机电设备的安装、运行与维修管理选矿技术三年8040120选矿厂生产、运行管理操作金属冶炼三年8040120黄金冶炼工艺技术、冶炼矿山设备操作维修电子商务三年20100120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交换和无纸化商务现代营销数控技术应用三年9030120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营销维修电工三年501060工业企业电器设备安装维修检测维修钳工三年501060工业企业机械设备维修检测铆焊技术三年11010120金属零构件电气焊、气体保护焊电子技术应用三年60120180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设备生产、安装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三年402060建筑工程施工与监理、工程预算
❺ 车祸赔偿
从赔偿的角度来说是不行的。但如果公司没有给上保险一类的,那么应该由保险公司支付的钱由公司负担!
当然,公司即使没有责任,从道义上来说也是会给一部分的!
❻ 中南大学的历史沿革
1、学校前身
中南大学于2000年4月29日,在国家高等学校重新布局结构调整中由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与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组建而成。
其最早溯源至分别于1903年和1914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和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工业大学前身为中南矿冶学院(1952年),矿科享誉中外有中国“矿冶黄埔”之称。
长沙铁道学院前身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3年),享有中国土木工程“三驾马车”之美誉;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14年),为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
2、发展历程
中南大学秉承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1960年10月,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建设行列,系当时湖南省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
1996年9月,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成为首批27所“211大学”之一。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6月,中南大学研究生院由教育部批准试办,2004年5月获批正式建立。
2001年2月,进入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行列。
2003年12月,成为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湖南省唯一副部级大学。
2019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南大学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3、学术派系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学校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有色冶金学科体系链;拥有享誉全球的湘雅医学医疗群;拥有中国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运输的研学基地。
学校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中南大学在金属材料、矿物加工、概率论、医学领域均拥有世界级的学派。
(6)中南黄金冶炼厂扩展阅读:
截至2018年12月,中南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湘雅医学院和31个二级学院,107个本科专业;拥有享有“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湘雅口腔医院、湘雅五医院5所直属附属医院。
以及湖南省肿瘤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建有24个临床教学基地。
截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拥有4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3个(含一级学科覆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2个。
截至2019年1月,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等16个学科ESI(基本科学指标)排名居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排名居全球前1‰,中南大学ESI排名并列“双一流”建设高校第10位。
网络-中南大学
❼ 施迪明公司的规模怎么样
江西理工大学(原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杰出校友榜政 界郭声琨,79年选矿毕业。现任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党组书记,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乐江,81年冶机毕业,现任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宝钢集团董事长。李德水,67年采矿毕业。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曾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党组书记、重庆直辖市副市长、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介车,61年炼钢毕业,吉林省副省长。黄名鑫,65年采矿毕业,江西省人大副主任张文,91年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深圳市副市长林 武,82年炼钢毕业,湖南经贸委主任。曾任湘潭钢铁公司总经理。林卫国,77年炼铁毕业,福建省经贸委。曾小平,81年炼钢毕业,天津市冶金工业局局长。揭赣元,77年采矿毕业,江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成云,75年冶机毕业,第八届中国侨联副主席。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曾任温州市副市长。程宗锦,69年采矿毕业,江西省人事厅副厅长。朱方生,81年炼铁毕业,江西省人事厅助理巡视员。汤乔荫,61年炼钢毕业,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韩茂前,69年采矿毕业,南昌海关副关长。刘晓斌,81年采矿毕业,江西省黄金管理局副局长。顾秋麟,76年矿机毕业,绍兴市委副书记。王朝新,84年有色毕业,萍乡市副市长。涂 强,67年矿机毕业,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主任(厅级)黄继晏,76年矿机毕业,省高招办副主任。曾晓文,91年矿机毕业,省公路局副局长。饶俊达,64年采矿毕业,抚州地区人大副主任。陈建德,77年轧钢毕业,厦门市委统战部部长。管跃庆,81年炼铁专业毕业,广西自治区国资委副主任。程国江,84年采矿毕业,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处长。徐水源,91年冶机毕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处长。黄松保,78年有色毕业,《绍兴日报》社副社长。企业界江西理工大学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的摇篮,中国有色冶金企业的高管大多是江西理工的校友。按照《财富》杂志2009年世界500强榜单,包括大陆和台港澳在内的中国地区共有43家企业入选,其中就有宝钢集团、中铝的领军人物出自江西理工大学。而按照中国校友网大学杰出校友排名,江西理工大学排在60名左右。这些对于一个非重点院校来说,堪称不大不小的奇迹。熊维平,76年选矿毕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中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陈茂生,75年采矿毕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任中国有色金属南昌公司经理。刘同高,76年稀冶毕业,厦门钨制品公司总经理。朱锦彦,67年采矿毕业,江西铜业公司副总经理。龙子平,82年有色专业毕业,江西铜业公司副总经理。阎鑫元,70年采矿毕业,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总经理。曾任省冶金厅厅长。陈雪山,75年轧钢毕业,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福连,88年测量毕业,北京百分通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傅民安,81年轧钢毕业,南昌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唐飞来,81年炼钢毕业,南昌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信维克,77年炼钢毕业,南昌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立志,77年稀冶毕业,江西省有色工业公司总经理。姚迪明,79年采矿毕业,江西省投资公司总经理。陈 翔,82年炼钢毕业,江西省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董金武,81年炼钢毕业,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干部部部长。刘江,83年冶机毕业,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板厂厂长兼书记眭志华,03年矿机毕业,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中板厂李世中,81年轧钢毕业,杭州钢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廖彩通,62年冶机毕业,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巡视员。郑文达,85年采矿毕业,深圳中金岭南有色公司副总,原韶关凡口铅锌矿矿长。王 文,89年矿机毕业,韶关凡口铅锌矿副矿长。罗水根,66年采矿毕业,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副经理。殷永生,68年冶机毕业,中国第五冶金建设公司总经理(成都市)。晏从高,64年采矿毕业,柳州华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姚根华,89年采矿毕业,柳州华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顾建国,77年炼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施雄梁,77年炼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建平,81年炼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甘富华,77年矿机毕业,中国冶金进出口江苏公司总经理。李安平,79年稀冶毕业,中国冶金进出口江苏公司副总经理。王洪,83年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现任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薛剑峰,77年轧钢毕业,江苏冶金贸易公司总经理。蒋筱春,81年轧钢毕业,南钢宝兴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朱炳安,86年矿机毕业,中国冶金设备南京公司副总经理,副书记。王方汉,81年采矿毕业,南京栖霞山锌阳矿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采矿权威人士。陈耀连,82年冶机毕业,南京冷轧板公司经理。邵 武,82年采矿毕业,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邱晓悌,65年采矿毕业,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谢 苏,83年矿机工业,铜陵中金铜箔公司副总经理。吴根筛, 年矿机毕业,南京华新瑞实业公司(原南京第二钢铁厂)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扬毅,79年冶机毕业,江苏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徐寰宇,83年压加毕业,广州橡胶企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原任广州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广州铝材厂董事长。罗小博,82年稀冶毕业,广州珠江冶炼厂厂长、党委书记。涂赣华,89年有色毕业,广州珠江冶炼厂副厂长。彭在美,65年冶机毕业,珠江钢管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全国燃气、石油管材标准委员会委员、权威人士。何继长,82年炼纲毕业,广东伊佩克环保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韩家新,81年选矿毕业,中冶国际商品交易有限公司(广州)总经理。龚天培,67年矿机毕业,中金岭南铅锌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黄 全,84年自动化毕业,国泰君安证券股份公司南昌营业部总经理。李建芳,67年矿机毕业,华东地勘局副局长。熊冬生,76年冶机毕业,核工业260厂党委书记。魏仲文,62年轧钢毕业,江西建材机械厂总工程师。危时安,75年采矿毕业,漂塘钨矿矿长。李上鉴,75年选矿毕业,西华山钨矿矿长。洪饶生,82年轧钢毕业,厦门市诺维信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真明,81年选矿毕业,福建三木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上市公司)陈 伟,87年有色毕业,南平铝业公司副总经理。陈军伟,79年炼铁毕业,三明钢铁公司副总经理。林 平,81年测量毕业,宁波联合集团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吴文中,81冶机毕业。夏 江,81冶机毕业。宝钢公司。封国富,85年选矿毕业,新疆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总经理。高 翔,89年计算机毕业,重庆冶炼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潘贻芳,83届炼钢毕业,天津钢铁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余旦新,82年有色毕业,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总工程师。陆维和,82年有色毕业,河南中州铝厂技术中心主任。何明德,82年选矿毕业,广西柳州有色冶炼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蒙建德, 广西平果铝业公司炭素厂厂长。杨吉华,85年冶机毕业,山东铝业公司氧化铝厂厂长。王克岳,86年矿机毕业,山东铝业公司副总经理。陈 强,85年有色毕业,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博士。姚士良,79年炼铁毕业,马钢驻沪办主任。蔡景章,81年自动化毕业,景德镇焦化煤气总厂、副总经理。金 辉,83年炼钢毕业,广东韶关钢铁公司供应处处长。吴雨霖,83年冶机毕业,海南钢铁公司计划处处长。许 胜,83年采矿毕业,深圳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行长。研究院所、高校界胡筱敏,81年选矿毕业,东北大学环境工程中心主任,博士。蔡嗣经,75年采矿毕业,北京科技大学博导,教务处处长。韩正炎,76年矿机毕业,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务处处长。赖远明,83年矿山机械专业毕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博导。入选中国科学院2007年增选院士侯选人名单。黄元魁,76年炼钢毕业,赣州电大校长。胡奕信,1964年选矿毕业,江西教育学院巡视员。仇厚授,76年稀有金属冶炼毕业,华南热带作物大学工学院院长。施逢年,76年选矿毕业,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矿物研究中心,教授林多贤,1976年稀冶毕业,赣南师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弘安,82年数学师资班毕业,赣南师院副院长。高峰,82年数学师资班毕业,集美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长。薛世山,82年物理师资班,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炎生,1976年稀冶毕业,九江学院副院长。蒋汉荣,79年炼铁毕业,闽西大学副校长。陈粟宋,81年自动化毕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夏 忠,83年稀冶毕业,郑州轻金属研究院科技处处长。吕彦海,77年选矿毕业,山东冶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殷惠民,81年炼铁毕业,江苏冶金设计院院长。王占清,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王京海,82年压加毕业,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院长。王运敏,81年采矿毕业,马鞍山矿山研究院院长。项宏海,81年采矿毕业,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副院长。黄平华,81年轧钢毕业,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
❽ 介绍一下世界杯举办地南非与中国的历史关系
一、双边政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南非共和国于1998年1月1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并不断巩固和加强。
1997年12月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应邀访问南非,与南非外长阿尔弗雷德·恩佐签署了中、南建交公报。1998年4月,南非副总统塔博·姆贝基访华。9月,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以观察员身份赴南非参加第12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10月,南非国民议会议长弗雷纳·金瓦拉访华。
1999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访南。5月,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6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特使,应邀出席南非新总统塔博·姆贝基就职庆典。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应邀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
2000年4月24-27日,应南非总统姆贝基的邀请,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江主席与姆贝基总统举行了正式会谈,就双边关系及有关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江主席表示,中南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各自所在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两国共同目标。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南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姆贝基总统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斗争的长期支持,表示南非十分重视同中国的合作,两国结成战略性关系,不仅有利于双方在具体领域的合作,更有利于双方在全球化、世界贸易、金融体制、债务问题以及在建立国际新秩序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作用等重大问题上进行合作。访问期间,江主席还分别会见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副总统祖马、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豪登省省长席洛瓦和西开普省省长莫克尔。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南非共和国关于伙伴关系的比勒陀利亚宣言》,宣布建立两国“国家双边委员会”。两国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还分别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南非共和国政府海运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南非共和国政府植物检疫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南非共和国政府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南非共和国政府在文化、艺术领域合作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南非共和国政府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偷漏税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南非共和国政府关于加强警察合作的协议》等6个政府间协定。
2000年1月14日,外交部长唐家璇致电南非外长祖马,对南非前外长恩佐逝世表示哀悼。
2000年2月23-26日,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顺访南非,与南非副外长帕哈德就双边关系和人权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
2000年2月24-29日,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邀请,中国共产党对外联络部部长戴秉国率中共代表团访问南非。期间拜会了非国大副主席、南非副总统祖马,与非国大主席办公室主任恩古尼亚马、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恩齐曼迪举行会谈,同外长祖马共进午餐,并会晤了贸工部长欧文及储备银行副行长马科丝。
2000年3月23-26日,应外交部长唐家璇的邀请,南非外长祖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为江泽民主席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作准备。江主席予以会见,唐家璇外长与其会谈。江主席积极评价中南双边友好合作取得的成果和前景,表示南非是非洲大国和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重视同南非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希望双方继续努力,将两国友好合作不断推向前进。祖马外长表示,南非高度重视同中国的关系,将中国视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发展的重要战略伙伴,认为双方合作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非对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快速、全面发展和两国合作的水平感到满意,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合作。唐外长还与祖马外长就高层互访、国际和地区形势、南南合作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等交换了意见。
2000年6月14-17日,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赴南非就“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文件和会议相关事宜进行磋商。期间,吉副部长拜会南非外长祖马,就中非合作论坛及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
2000年6月26日,温家宝副总理在日内瓦出席“联合国社会发展问题特别联大”期间会见南非副总统祖马,就双边、国际和社会发展问题交换意见。
2000年7月1-6日,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和豪登省政府的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南非。期间会见了南非副总统祖马,分别与豪登省省长席洛瓦、非国大总书记莫特兰蒂、南非共产党总书记恩齐曼迪举行会谈,就加强两党关系以及北京市与豪登省的双边交往和经贸合作交换看法。代表团同时拜会了大比勒陀利亚市市长恩盖莉和市政委员会主席马卢莱卡。
2000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千年议长大会期间会见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就加强双边关系及两国议会在各国议会联盟中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2000年9月1-6日,外交部军控司司长沙祖康率团赴南非进行首次中南双边军控磋商。
2000年9月7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与南非总统姆贝基等发展中国家元首共进早餐。席间,姆贝基总统代表与会国家元首致答谢辞。
2000年9月15日,外交部长唐家璇在出席第5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南非外长祖马。双方就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非合作论坛、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在此前的联大总务委员会上,南非代表继1999年之后第二次发言支持中国立场,反对将台湾“重返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
2000年10月8-12日,南非外交部长祖马、贸易与工业部长欧文率团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期间,吉佩定副部长会见祖马外长,双方就双边关系、中非合作论坛等事宜交换意见,并确认将尽早启动两国“国家双边委员会”。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会见欧文部长,就中国给予南非商品更优惠市场准入机会、两国知识产权纠纷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0年11月20日,在第55届联合国大会全会上,南非投票支持由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共同提出的“维护和遵守《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决议。
2000年11月22-26日,应南非国民议会的邀请,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期间,田纪云副委员长会见了南非国民议会议长金瓦拉,并与副议长姆贝蒂会谈。双方一致强调加强议会间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希望两国议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之间加强往来,相互借鉴,增进友谊,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发挥作用。
此外,2000年中国同南非正式签署友好协议的省市有:南京市与布隆方丹市(3月)、江苏省与自由州省(6月)、广州市与德班市(6月)、浙江省与东开普省(9月)、安徽省与北方省(10月)。2000年访华的其他南非省部级官员还有:公共企业部长拉迪拜(5月)、西开普省省长莫克尔(6月)、夸祖鲁/纳塔尔省议长姆莱茨赫(6月)、农业及土地事务部长迪迪扎(8月)、自由州省省长迪丽科(9月)、东开普省省长斯托菲尔(9月,参加北京2000年友城国际会议)、文艺科技部长恩古巴尼(10月,出席中南第一次科技合作联委会)、邮电部长卡萨布里(12月)。
中南两国间建有外交部部际磋商机制。
二、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南非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南贸易额约占中非贸易总额的19.4%。90年代初中南双方开始直接经贸往来,之后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1400余万美元增至1999年的17.2亿美元。2000年6月,南非投资银行(INVESTEC)集团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黄金寄售协议,每3周由南非兰德冶炼厂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1吨黄金以寄售。该协议没有期限限制。这是两国间首次签署类似协议。
2000年10月1-6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俞晓松率团赴南非出席“南非国际贸易展览”(SAITEX)。
2000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南非共和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第一届会议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南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两国科技合作,鼓励和支持双方开展长期研究开发项目合作。
2000年11月25日-12月1日,外经贸部部长助理马秀红访问南非。期间出席首批完工的128套中国援助南非低造价住房交接仪式,并拜会了南非贸易与工业部长欧文。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南非贸易总额为20.5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19.1%,其中中方出口额为10.14亿美元,进口额为10.37亿美元。中国在南非投资额约1.5亿美元,南非在华投资额约1.3亿美元。两国有关部门自2000年开始黄金寄售业务。双方签有投资保护、民航运输、避免双重征税、海运、动植物检疫、贸易、经济和技术合作协议及成立两国经贸联委会协定。
三、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双边交往
中、南两国签有文化合作协定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建有中南科技合作委员会。两国文化团体多次互访演出、办展,已有数批南非记者团访华。
1999年3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同向荣访南。4月,科技部副部长邓楠访南,签署两国科学和技术合作协定,宣布建立两国科技合作委员会。
2000年4月,中南签署文化合作协定。
2000年6月26日,人事部副部长张学忠率团访问南非。期间与南非公职及行政事务部长莫莱凯蒂会谈,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2000年9月3-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梁国庆率团出席在开普敦举行的第5届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并与南非方面签署了两国检察院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0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与南非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MIH)代表吉姆·沃克文在约翰内斯堡正式签署中央电视台第9套节目在非洲落地的合作协议。
2000年10月13-18日,卫生部长张文康率团访问南非。期间与南非卫生部长姆西芒会谈,并签署两国卫生合作谅解备忘录。
另外,地方省市级文化交流健康发展。1998年,北京市与豪登省、山东省与西开普省先后结为友好省市。2000年,南京市与布隆方丹市、江苏省与自由州省、广州市与德班市、浙江省与东开普省、安徽省与北方省等5对中南省市正式签署友好省市协议。
2000年,南非在华留学生共18人。
四、军事往来
1998年5月,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罗斌少将访南。11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对南非进行正式访问。同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傅镇国少将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的代表出席’98南非防务展。
2000年6月3-9日,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的邀请,南非国防部长勒科塔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予以会见。迟浩田副主席与勒科塔就双边关系、国际形势和两国军队交流等问题举行了会谈。勒科塔一行还赴上海参观访问。
2000年8月9-13日,由南海舰队参谋长黄江少将率领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访问南非,受到当地侨界的热烈欢迎。
2000年9月4-11日,总装备部副部长陈达植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代表团赴南非参观南非航空及防务展览。期间,南非国防部长勒科塔、国防军司令尼扬达上将分别会见代表团。
另外,中南两国于2000年4月签署警察合作协定。
五、重要双边协议及文件
1997年12月30日,中南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南非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2000年4月,中南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南非共和国关于伙伴关系的比勒陀利亚宣言》。
❾ 求一副新春对联,公司名称 中南黄金冶炼~ 谢谢~~
中南形胜,冶炼天下我主沉浮
黄金满贯,财气东来尔等高升
横批:权财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