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红色电波指标

红色电波指标

发布时间:2021-06-19 00:31:46

股票里的分时走势图怎么看的红线和黄线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啊

你好,一、什么是股票分时图?所谓分时图是指大盘和个股的动态实时(即时)分时走势图,其在实战研判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即时把握多空力量转化即市场变化直接根本,我们打开看盘软件,按下F3便可以看到一个由多条竖线和多条横线组成的图表,竖线是用来划分时间段的,横线是表示股指点位的。这就是分时图表。除此以外,当开盘后,你还能看到一根白线和一根黄线,白线是代表指标股的,黄线则代表非指标股,当它们向上指数则上涨,向下运行指数就下降。如果白色线在黄色线上方,且向上运行时,则表示大盘在指标股带动下上涨的。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股市二八现象,绩差股和高市盈率的股票往往会出现下跌,如果黄色线在上,往往会使上涨股多于下跌股,这时大盘股却不见得一同上涨。

分时图形的平滑性是主力实力强大的象征,也是积极运作的结果,意味着股价的走势将顺势延续。而不平滑的分时波,则更多意味着市场散漫,没有主流资金来积极运作,因而也就没有多少机会。



形长短与市场的抛压和庄家的投机性有密切的关系。波形越长说明市场抛压越小,庄家的投机性越大;波形越短说明抛压越大,庄家的投机性越小。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股票投资是投机,但是过多的投机就是风险。尤其是长波出现在一些投机性较强的疯狂的时间段内,就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对此应该注意回避。根据中庸和谐的原则,一般认为,平滑中波是风险和投机的最好结合。

二、分时走势图分为指数分时走势图和个股分时走势图:

1.指数(大盘)分时走势图

图中:

1)白色曲线:表示该种股票即时实时成交的价格

2)黄色曲线:表示该种股票即时成交的平均价格,即当天成交总金额除以成交总股数。

3)黄色柱线:在红白曲线图下方,用来表示每一分钟的成交量,单位为手(100股/手)。

4)成交明细:在盘面的右下方为成交明细显示,显示动态每笔成交的价格和手数。

5)外盘内盘:外盘又称主动性买盘,即成交价在卖出挂单价的累积成交量;内盘主动性卖盘,即成交价在买入挂单价的累积成交量。外盘反映买方的意愿,内盘反映卖方的意愿。

6)量比:是指当天成交总手数与近期成交手数平均的比值,具体公式为:现在总手/((5日平均总手/240)*开盘多少分钟)。量比数值的大小表示近期此时成交量的增减,大于1表示此时刻成交总手数已经放大,小于1表示表示此时刻成交总手数萎缩。

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

② 波长怎么算

波长λ等于波速u和周期T的乘积,即λ=uT。

波长(wavelength)是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就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相邻两个振动位相相差2π的点之间的距离。同一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以不同速度传播,所以波长也不同。

波长(或可换算成频率)是波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标,是波的性质的量度。例如:声波可以从它的频率来量度,人耳可听的声波从20Hz到20kHz,相应的波长从17m到17mm不等;人眼的可见光从深红色的760nm波长,到紫色的390nm波长。

(2)红色电波指标扩展阅读:

波的共同特性:

1、在不同介质的界面上能产生反射和折射,对各向同性介质的界面,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见反射定律、折射定律);

2、通常的线性波叠加时遵守波的叠加原理(见光的独立传播原理);

3、两束或两束以上的波在一定条件下叠加时能产生干涉现象(见光的干涉);

4、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障碍物时能产生衍射现象(见光的衍射);

5、横波能产生偏振现象(见光学偏振现象)。

③ 请问同花顺里的神奇电波是什么技术指标

是个技术指标,红色反映资金流入,后期看涨可能性大;绿色反映资金流出,后期看跌可能性大。但我发现好像出现红波后并不是经常涨。

④ 红色警戒3盟军电磁波塔射自己的建筑有什么用

红3电磁波塔是红3里3大阵营里唯一一个不能攻击自家建筑的武器,强制攻击也不行,出来的只有电磁波而建筑不掉血,磁爆和波能只要强制攻击,便可以发动无差别攻击(敌我不分);而电磁波塔只打敌方,不打自家。

⑤ 股票出现神奇九转之红九买入信号是什么意思

炒股经常亏损,我们该怎么分析股票?就我而言,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方面,咱们先不谈该怎么正确分析股票,而是该弄清自身作为股民存在的误区。

1、赌徒性质。股市亏损大多数人存在赌徒心理,俗话说的话:“炒股7亏2平1赢”!股民往往相信自己会成为那一成的赢家,愈是亏损愈是投入,希望回本甚至是赚钱。结果多不如人愿,事与愿违。以至于“越挫越勇”,最后越陷越深,迷失自我,结果不想而知。

2、被误导。很多股民喜爱听所谓一些“大神”们各显神通、技术指导、市场热门、预测走势等等。最后结果却都是股评家们赚钱了,亏的还是我们股民。我们该反问自己,如若他们真有那么厉害,估计他们早就上富豪榜了,哪还有什么时候搞股评之说呢?

3、 尝过甜头。有些股民最开始或多或少确实尝过一些甜头,尤其是自己的股票短时间涨了不少,觉得自己眼光独到,以至于加大投入,而后不尽如人意。最后甚至形成死循环,投了亏,亏了投,周而复始。怎么也离不开股市,如同掉进泥淖一般,不能自拔!

4、恋恋不舍。很多股民在账面亏损后觉得是所谓的浮亏!而亏了就是亏了,我们自圆其说的,甚至有些自欺欺人地暗示自己卖掉股票才是真的亏损!大家都渴望浮亏变成浮盈,但这是需要时间的,从而让我们恋恋不舍甚至沉迷,离不开股市。

知晓了自身误区的前提下,及时纠正思维方式,以全新面貌面对股市诱惑。接下来就需要了解基本方法了,不可做一个盲目的股民。

第二个方面,分析一只股票,大部分人大概都是差不多的途径,从基本面和技术面展开。

1、基本面。一般会先从基本面展开,这也是最简单的,对于目标股的基本面掌握和了解。深入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等工作一般是专业团队做的。而作为一般散户朋友们对于基本面的了解无外乎盘子多大、流通盘、公司主营业务等。

2、技术面。技术走势分析股票,多数股民朋友们用的技术指标都不太相同。主流的指标一般是K线、量能、MACD、KDJ、均线、布林线等。于此我不能说哪个指标更好,这得看个人喜好以及熟悉习惯程度。

当然,关于基本面和技术面在这儿也只是泛泛之谈。就技术层面来说,我个人喜好用K线、均线、MACD指标。其他的基本用的不太习惯,更不必说公式了。走势的分析因每个人运用的指标不一,或者说对于市场的理解与个股的盘感不同。这儿也不能统一的强调某种方法更好或更合时宜。更多的是需要各位在理性实际操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

总之,在能够看清自身问题,足够清醒面对股市诱惑的前提下,学习了解基本方法以应付股市问题不至于犯大错,最后需要的是把握正确的投资交易之道。

⑥ 什么是股市神奇电波红九结构

个人观点,这是两个软件指标的叠加。神奇电波是软件之一。它是采集主力在一波行情的底专部和顶部大单行为,属大概率可以预测未来走势。比如到了股价顶部,主力出货心切不计一切的出货就形成了大单压顶之势。相反在一波行情的底部,主力已经认为跌无可跌的情况下,大单扫货甚至扫到涨停价。这种行为都被软件所设定采集。取名叫神奇电波。(预示后市上涨,这个信号符号是红色向上箭头,预示后市下跌,符号是绿色向下箭头。)但是万事都是事在人为,有些主力利用这个软件特征,故意做出诱骗信号也是有可能的。红9大概就是神奇数字9。这个规律符合易经物极必反的原则。一般达到9就达到了人的忍耐极限,比如9小时、9天、9周、9月等等。到了这个时间的节点,就容易产生变盘改变趋势。这个也不是100%的准确。有的时候可能提前8,也有可能滞后到10。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这两个软件信号数据叠加形成所谓的结构,就很可能发出强烈的买入信号或者是卖出信号。据此操作不能说是100%,也是大概率的。因为总比单一信号要靠谱一些。

⑦ 同花顺的神奇电波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使用

神奇电波是同花顺的独门股票技术指标,供股民选股和买入卖出判断使用。想使用神奇电波的股票技术指标必须在同花顺平台上开通业务,该业务为包月业务。

神奇电波,以红绿电波选股为指标的选股模型。为股民选股更快更准更便捷,通过观察红绿电波可以更加快速准确把握最佳交易时间。红电波出现时为上涨先机,股民可以考虑买入。绿电波出现时为锁定盈利收益,股民可以随时卖出。

开通神奇电波业务的用户,是分有等级限制的,等级分有Level1和Level2两个级别。Level1的用户可以观察到神奇电波的技术指标数据。而Level2的用户可以观察到主力资金流向,跟踪个股主力资金动向。

(7)红色电波指标扩展阅读

神奇电波中,各类颜色电波代表的意义:

一、当出现红色电波时,表明场内主力资金做多力量逐渐增加,此时可关注该股。

二、当出现绿色电波时,表明场内主力资金做空力量逐渐增加,此时应注意市场风险。

三、当出现蓝色电波时,表明股票已经连续地量或者持续缩量到极点了,此时应多注意量能变化。

⑧ 什么叫光的波长

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可以想象成一条波浪,两个浪顶之间的距离就是波长。

⑨ 高中物理光学中 光由空气进入玻璃中各个颜色光的频率 波长 波速 怎么变。射出后,折射角那个大 为什么

第十三章 光学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波长为0.65μm的红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水相对空气的折射率为1.33。求该光在水中的波长,并判断在水中该光的颜色。
【错解】

得波长0.49μm的光是蓝色。
【错解原因】
上述求得光在水中的波长为0.49μm是正确的,但用光谱表查得光的颜色却错了。人眼对光的色觉决定于光的频率而不是波长。
【分析解答】
当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波长变化了,波速也相应变化了,但它的频率却不变。所以在水中该光仍是红色。
【评析】
物理规律的因果关系是有条件的,记忆规律时应该首先弄清规律成立的条件。凡是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只要振源的频率不变,波的频率就不变。
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
(2)入射角为30°
【错解】

r=30°3′

r=19°4′
【错解原因】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分析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A,光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现象。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r。其次,如果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中,还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应再判断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明确有无折射现象。
例3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
如图 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错解原因】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分析解答】
如图 13-3所示, α′为入射角, 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
例4 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A.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在表面M发生全反射。
B.无论入射角多大,光在表面M都不会发生全反射。
C.光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D.由于M与N平行,光只要通过M就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错解】
光束从空气中射到玻璃砖表面M上,是由光疏媒质到光密媒质,不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从表面N射出空气,是由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光可能发生全反射,故选B,C。
【错解原因】
机械地记住光从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不具体分析光通过表面M后射到N表面光线的入射角的大小是否大于临界角,而错选C。

【分析解答】
如图13-5所示,光射到表面M的入射角为i(i≠90°)折射角为r,
面N,因M∥N,故其入射角i′=r<C。即光只要通过M即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折射。
若光通过M先射到MN面再射到P面(如图13-6),同样可以证明经P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至N面时,由几何关系可以证明入射角i′=r,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r′=i,同样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故应选B,D。
【评析】
同一个初始条件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结果。这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中,当光线射到M上,发生折射。以A为分界点,入射点在AC之间,光线先要到达P界面,所以一定先要讨论光线在P界面上的行为。光线在P界面一定会发生反射现象,是否发生折射要看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由于此问题与本题无关所以可以不讨论它。如果试题提出光线在P界面的行为时,就要认真讨论。结论是:入射到M面光线的入

例5:如图13-7所示,有一长方形的玻璃砖,内有一个凸型空气泡,某学生用这个玻璃砖来做光学实验。当一平行光束通过玻璃砖时,光在空气泡中发生的现象是:
A.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B.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会聚。
C.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
D.无法确定。

【错解】
不少学生看里面是一个凸型气泡,认为光线经过的是凸透镜,故最终成为一束会聚光线,应选B。
【错解原因】
对透镜的作用不清楚,而是简单地由镜子的形状来判断它对光线的作用种类,认为凸型空气泡与平时用的玻璃凸透镜形状一样.便认为空气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与玻璃透镜的作用效果相同。
【分析解答】
设想在图13-7中,沿AB方向把玻璃砖等分为二,即成为图13-8中情形,显然该束光经过的是一凹透镜。由光学知识可知,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故应选C。
【评析】
更基本的方法是画一条入射光线到空气透镜的前表面,用作图法来判断光线经过透镜之后的行为。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由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出射光线是发散的。可见“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会聚的”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条件是透镜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周围环境的折射率。

例6:如图13-9,P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那么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错解】
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必然会使从P点发出的光被挡板挡住部分,所以像的亮度会变暗。

【错解原因】
选错的同学是将此类问题与在发光点S与透镜之间放一挡板的情况混为一谈了。若是凸透镜,如图13-10,发光点S发出并且到达凸透镜上的那部分光线,经折射后必然全部相交于实像点S1,而当如图13-11所示的凸透镜下半部分(或其上任何一部分)放上挡板B后,S发出并且到达挡板B的光线就会被反射和吸收不能透过凸透镜经折射到达实像点S2,使得相交于S2像点的光线大大减少了,显然由于放上了B,S2点变暗了,而平面镜则不同了。

【分析解答】
所不同的是,图13-12中发光点P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虚像点P'。眼睛之所以能看到P',是因为P发出的光线,在平面镜MN上发生反射并且进入人眼睛。人按照平时形成的观察习惯,逆着进入眼睛的这些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虚像点P',P'就是进入人眼睛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相交点,显然P'像点的亮度取决于眼睛的某一位置观察时进入其中的光线多少与强弱。
如图(13-12)所示,无放挡板时,眼睛在M1N1与M1'N1′所包围的空间区域内均可看到P′点。放上挡板后,在图中的阴影部分A或B区域内(即在M1Nl和M2N2与M1′N1′和M2′N2′所包围的区域),进入眼睛的光线多少强弱与未放入挡板时相比保持不变。因为在没有放上挡板时,通过挡板所在位置的那部分光线经平面镜后,同样不能进入处于A,B区域内的眼睛,这样对进入A,B区域内的光线多少与强弱并不能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挡板放上后,对在A,B区域内眼睛,能否看到像及看像的亮度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此时A,B区域外再也看不到P的像点P′了。
因此,在发光点与平面镜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后,观察到的像的亮度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像的观察范围,而且是明显变小了。
【评析】
几何光学把光理想化为光线,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光在介质中的行为。总结出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三大规律。所以用几何光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先画光路图再做具体分析。这不仅是按照规律办事的的起码要求,也是保证做题正确的手段。
例7 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若物体距镜2cm远时,将看到一个放大3倍的像,求此放大镜的焦距是多少?
【错解】

v= mu=3×2=6(cm)

【错解原因】
对题目中给的条件分析不够,题目中“通过放大镜看到一个像”这句话属于隐蔽的已知条件,暗示了像和物在同侧.说明成虚像即像距为负值。而此解法恰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不加分析地当作实像处理,简单代入公式求解,出现了问题。
【分析解答】
由于像与物在放大镜的同一侧。因此,是一个虚像,v为负值。

【评析】
胸有成竹说的是没画之前,画家的头脑里就有了一幅活生生的情境。理解题意也和画画的道理相同,看到一个物理问题,先要将文字叙述的物理情境想象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解题。本题如果先依据题意画一幅光路图就对像距的虚实一目了然。
例8 高9cm的物体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求此凸透镜的焦距?
【错解】
设此凸透镜焦距为f,第一次成像物距为u1,像距为vl。两次成像的放大率各为K1和K2。由成像公式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不加分析地把两次成像都当作实像处理,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分析解答】
由透镜成像公式

第一次成像为实像

第二次成像为虚像

【评析】
应用透镜成像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判断像的性质,若像距v>0,为实像;若像距v<0,为虚像。要想避免出现本题类似的错误。得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得在理解词语的物理意义上动脑筋。本题文中说:“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则这个像一定是实像。题文中又说:“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这段话中,像的前面有定语“正”字,其物理意义是“成虚像”,像距应取负值。
一般常见的描述像的性质的定语、状语有:
像的定语:实像、虚像、正像、倒像、放大的像、缩小的像、放大的倒立的像、放大的正立的像、缩小的正立像、缩小的倒立像等。
像的状语:像与物同侧、像与物异侧,成像在焦点以外、成像在焦点以内等。
把这些修饰词的物理含义准确地再现出来可以正确地理解题意,避免犯一些“没看清楚题意”之类的低级错误。
例9 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主轴移向透镜时,像朝什么方向移动?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怎样?
【错解】
由凸透镜成像实验知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像从透镜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与物体速度相同。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错在对成像过程只有表面局部认识,想当然地得出了结论。
【分析解答】
凸透镜成像的讨论中,透镜焦点和二倍焦距处是转折点,应仔细观察实验结果,认真进行分析,切忌片面。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较,决定于像移动距离和物体应移动的距离之比。

由实验知道,物体由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应分三个阶段讨论:
(1)物体从极远移向凸透镜二倍焦距地方,像从透镜另一侧焦点处移向二倍焦距地方,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
(2)物体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移动向焦点时,像从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移向极远,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3)物体从凸透镜焦点处移向透镜光心时,像和物同侧,是放大虚像,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例10 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A.一直向右运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先向左运动,接着向右运动。
D.先向右运动,接着向左运动。
【错解】
由于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使物距增大,由于凸透镜是确定的,故焦距一定,而物距增大,像距必然减小,透镜向右移,可等效为镜不动而物向左移,物像应同方向移动,所以像也应向左移,所以选B。
【错解原因】
物像同方向移动的规律仅适用于镜不动而物移动或像移动的问题。此题是物不动而镜移动。再用常规解题就会出现问题。
【分析解答]
用物体间距变化的规律去分析,该题马上由难转易,根据题设条件,在透镜向右移动2f距离的过程中,物点到透镜的距离由大于f而小于2f增大到 2f,再增大到大于2f,则物像间距应先减小后增大,由于物点静止不动,像点应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得正确答案C。
【评析】
此题告诉我们,不管适用条件照搬以前做过的题的解法,“以不变应万变”是要误事的。要全面分析问题,应用物像间的变化规律去分析在透镜成实像的情况下,当物距u由∞→2f的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小;当物距u由2f→f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大;在u=2f时,v=2f,物像间距具有最小值4f。掌握上述规律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更方便地求解一些光学问题。
例11 如图13-13所示,一线状发光物体AB,其A端恰在焦距为f的薄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倍焦距处,AB与主光轴成α角,AB经透镜成像,A′B′与主光轴成β角,则β,α的大小关系:
A. β>α
B. β<α
C. P=α
D.无法确定。
【错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则像距v=2f。若物距u>2f,则像距为f<v<2f,并成缩小的像,所以A发光点在2f上,则通过透镜后必过主光轴上距透镜2f的A′点,发光体的B点在2f之外,则经过透镜后,像点B′应变得离主光轴近了,并且离镜2f-f之间。像A′B′与主光轴所成的夹角β与AB与主光轴所成的夹角α由于几何关系不清,无法判断。故选D。
【错解原因】
只是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住了,机械性使用。而对凸透镜成像原理不清楚所造成的,不能灵活地去分析和正确地画出成像图,这是造成错解的原因。

【分析解答】
我们利用一条特殊光线来进行巧解。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当物距u=2f时,对应的像距v=2f,因此,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发光点 A(A距透镜2f)发出的一条光线AC(AC与BA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CC′必过主光轴上距透镜2f的A′点。显然,从发光点B发出的光线BC经透镜后的光线必为CC′,且B点对应的像点B’点在CC′上,因为CC′既过A′点,又过B′点,所以CC′与B′A′必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13-14所示。在直角三角形COA′与直角三角形COA中,CO为公共边,OA′=OA。因此,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设∠OAC=θ
∴β=θ=α。
顺便指出,本题中B,O,B′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12 (1989年高考题)把一个点光源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点上,在透镜的另一侧2倍焦距处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一个半径为R的光亮的圆。现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而在主轴上移

位置上?

【错解】

【错解原因】

亮斑,如图13-15所示。亮斑的位置和物距不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分析解答】
因为处在焦点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轴。所

像前(图13-15),或者会聚成像后形成的(图13-16),所以,由图13-15的几何关系可知 v=4f,再由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

【评析】
画出光路图,才能正确求解几何光学题。
例13 (1993年高考题)某人透过焦距为10cm、直径为4.ocm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cm,它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cm,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错解】
不少人认为,和主轴垂直且处在焦点的方格纸,经过透镜不能成像,或者说像成在无穷远处,从而得出位于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的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错误答案。
【错解原因】
处在焦点的方格纸不能成像,或者说成像在无穷远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此绝不能推出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结论。人眼也是个光学器件。平行光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为一个点。比如人们戴上老花镜(即薄凸透镜),完全能够清楚地看到处在老花镜焦点上的物体。
【分析解答】
把“人眼通过透镜能看到方格纸”这句生活语言,转化成物理语言应为“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我们再把“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转化成“从人眼所在处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在方格纸上形成亮斑”,亮斑的大小取决于透镜的大小、像距、屏的位置,如图13-17所示,其中像距可由透镜成像公式求得,即:

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亮斑的直径为:

进而可求得亮斑的直径上的完整方格数为:

也就是说,人眼透过透镜至多能看到同一行的方格数为26。
【评析】
理解题意比解题还重要。当年不少的考生就因为读不懂题而失分。读不懂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将题目所叙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一种物理模型。
例14 如图13-18所示,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的焦点上有点光源S。若使透镜以垂直于主光轴并过光心的直线为轴转过37°角。求此点光源到它的像之间的距离(sin37°=0.6,cos37°=0.8)。
【错解】
透镜转动后,发光点到透镜距离:
u=f•cosθ=8(cm)
由透镜成像公式:



所以像物间距离

对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理量,物距u、像距v、焦距f,这些概念理解不够。u,v,f应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分析解答】
在透镜成像公式中,u,v,f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透镜转过后,所得的像距是相对于新的透镜位置的垂直距离。由透镜成像规律知该像仍在原主光轴MN上。如图13-19所示,离光心的距离:

所以像物问距离:
L=v′-u=40(cm)
【评析】
从本题的正误比较中,我们发现基本概念必须准确。我们还发现主轴的作用。物距、像距都可以先把物点、像点投影到主轴上,投影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物距、像距。如果在转动透镜的同时也转动主轴,并将发光点投影到新的主轴上,如图所示M′N′。新的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可用几何关系求出新的物距。完成了对新的物理情境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
例15 (1981年高考题)一光电管的阴极用极限波长λ0=5000Å的钠制成。用波长λ=3000Å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势差u=2.1V,光电流的饱和值I=0.56mA。
(l)求每秒内由K极发射的电子数。
(2)求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
(3)如果电势差U不变,而照射光的强度增到原值的3倍,此时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是多少?(普朗克恒量h=6.63×10-34J•s,电子的电量e=1.6×10-19C)。
【错解】
(1)由于Q=It,所以t=1秒内发射电子数为

(2)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在阴极K逸出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3)当光强度增到原值的三倍时,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错解原因】
对于这道考题,不少考生只求出了阴极K逸出电子的最大动能,没有按题意要求进而计算出到达A极的动能。在计算中,埃是长度单位,应化成国际单位进行计算。根据光电效应现象的特点,逸出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所以第三问的最大动能不变。
【分析解答】
(1)每秒内由K极发射的电子数

(2)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得

再由动能定理,在阴极K逸出的电子经过电势差为u的电场加速,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为

(3)当光强度增到原值三倍时,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不变。
【评析】
本题的第一问是力学与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相结合的综合题。在做题之前一定要掌握光电效应的全过程,只有理解了光电效应实验现象发生的全过程,即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在阴极上,光子激发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源形成的电场的作用下加速(或减速)打在光电管的阳极上。形成回路中的光电流。才可能理解题目之所求。进而加上电场加速的那一步计算过程。

⑩ 波长的波长对波性质的度量

波长(或可换算成频率)是波的一个重要特征指标,是波的性质的量度。例如:声波可以从它的频率来量度,人耳可听的声波从20Hz到20kHz,相应的波长从17m到17mm不等;人眼的可见光从深红色的760nm波长,到紫色的390nm波长。

右图为电磁波各类波长:
在讨论弹性波的传播时,会假设媒质是连续的,因为当波长远大于媒质分子之间的距离时,媒质中一波长的距离内,有无数个分子在陆续振动,宏观上看来,媒质就像是连续的; 但如果波源的频率极高,波长极小,当波长小到等于或小于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时,相距约为一波长的两个分子之间,不再存在其他分子,不能再认为媒质是连续的,也不能传播弹性波了。高度真空中分子间的距离极大,不能传播声波就是这个原因。

阅读全文

与红色电波指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年代理财 浏览:903
中翌理财亏掉怎么报警 浏览:295
人民币增值利好哪些股 浏览:532
招财猫理财投资 浏览:577
征信可以办助学贷款吗 浏览:259
东方财富期货怎么关注好友组合 浏览:263
红枣期货10000元 浏览:494
51vv股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641
信托与pe 浏览:64
新闻联播人民币 浏览:529
股份融资 浏览:55
翘然天津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456
融资融券宝典 浏览:29
定期理财规划 浏览:599
恒大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6
信托信披 浏览:944
大众公用股票分红 浏览:637
宁波银行后期查贷款用途 浏览:545
好好开车融资 浏览:300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