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广东省和广西省的广,指的会是什么事物呢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称得上是地大物博、物产丰盛,在这广阔的天地中,不管是崇山峻岭还是江河湖海都称得上是应有尽有。
在我国的最西南部,是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而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则是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在我国西北地区,有着黄沙漫天的荒凉戈壁,而东北茂密的大兴安岭则是世界上最古老和著名的原始森林之一,总的来说,地形非常丰富。
⑵ 高分悬赏
烟台市牟平区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地处东经121º09´—121º56ˊ,北纬37º04ˊ---37º29ˊ东邻文登市,西接烟台市莱山区、福山区,南和西南同乳山市、海阳市、栖霞市接壤,北濒黄海。陆境东西最大横距53.9km,南北最大纵距41.3km,区域总面积1588.45km2。1999年全区总人口49.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60万人,非农业人口7.42万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6.0亿元,农民年平均纯收入4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7‰。
区内行政区划经历多次变动,1995年撤县设区后共管辖1区15镇,608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地位于宁海镇。
2、地形、地貌及其地质成因。
牟平区地形中部高、南北低,呈屋脊状,自西向东有垛山、 昔山、岿山、昆嵛山脉,中部山地均在海拔400米以上,山丘均在海拔100—400米之间,山丘倾斜平原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平均海拔308米,其中山地占54%,丘陵占36%,平原占10%。群山之首的昆嵛山,绵亘牟平区、文登市及乳山市,牟平区境内面积约240km2,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现已被烟台市政府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昆嵛山自然保护区内。
牟平区古属地台区,与山东和辽东丘陵地带一致,均系白太古代先后经燕山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以岩浆喷发和断裂上升作用,由变质岩形成陆台,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现在的地形特征。
3、气候
牟平区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大陆度为57.4%,因受海洋调节,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季风进退和四季变化均较明显。
春季(3月-5月),南北高低气压流系交替移动频繁,南向北向引起气候多变。随着日照时间加长,温度增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回升较快,气压渐降,偏南风日数增多,风力加大,蒸发加快,但降水量少,常干旱。
夏季(6月-8月),由于太平洋高压加强北上,空气暖温,多3-4级南风,形成降水天气。一般年份6月底7月初进入汛期,至9月上、中旬汛期结束,降水量占全年总量60%以上,暴雨日数占全年的80%以上,有时连阴雨,形成洪涝;有时受台风影响,大风伴有暴雨,造成灾害;有的年份,太平洋高压北上控制半岛上空,稳定小动,形成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出现短期伏旱。
秋季(9月-11月),9月上、中旬,暖湿空气仍比较活跃,多南风和偏南风,降水仍较多,有时形成连阴雨天气。9月下旬至10月,冷空气加强南下,暖湿空气明显衰退,北风加强,气温下降,降水量显著减少,天气清爽,往往秋旱。11月份,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加快,天气多变,地方性低云、阵雨、降雪天气开始出现。
冬季(12月-2月),受蒙古高气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寒冷。该季度气压最高,日照时数少,气温最低;霜雪次数多,降水量少。
由于境内地形复杂,引起气候较大差异,形成3个气候区。见表1-1。
表1-1 牟平区气候概况表
气候分区
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降水量(mm)
年平均降水相对变率(%)
年干燥度
无霜期(天)
北部平原
11.2-11.6
760左右
14-17
>1
200
中南部丘陵
11.6-12
800-900
10-14
0.8-1
180
中南部山地
11-11.4
>900
<10
<0.8
160
境内气温受海洋调节,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冬不甚冷,夏不太热,温度年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累计年平均气温11.6℃,极端最高气温39.6℃,出现于民国23年(1934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温度-19.6℃,出现于1976年12月29日。冬季温度最低,从12月中旬末或下旬初至2月下旬末或3月上旬初,日均温度一般在0℃以下。春季温度逐月回升,每月上升约5-7℃。夏季温度最高,日均温度在20℃以上,秋季温度逐月下降,9月中旬末或下旬初日均温度降到20℃,11月上旬末降到10℃,下旬初降到5℃以下。四季变化与同纬度内陆相比,推迟10-15天。
牟平区主要风向是南风和偏南风,多出现在春、夏季,其次是北风和偏北风,多出现在冬季。累年平均风速为3.9米/秒,风速和累年平均大风日数均以4月份为最大、最多,8-9月份为最小、最少,风速最大平均为4.9米/秒,最小平均为2.7米/秒。
牟平区降水量四季极不均匀,春季干旱,夏季多雨,秋季有时旱涝不均,冬季降水量少。地区分布也不均衡,总的趋势是自南向北递减,累年平均降水量,南部山区比北部沿海约多150毫米。近五年来,平均降水量在659毫米左右,年降水天数最多为104天(1993年),最小为80天(1992)。
4、水文
牟平区所有河流都源于昆嵛、昔垛山两大山系,中部受广袤全境的大分水岭的影响,没有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河流。除黄垒河、乳山河向南流经乳山市入黄海,其余河流向北注入黄海,河流水源靠季节性降水补给。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正常降水年份,多数河流夏秋两季有水,冬春两季干涸。
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60余条,较大的河流前埠西头河、辛安河、沁水河、汉河和黄垒河。开发区内有鱼鸟河和小鱼鸟河(护城河)。
辛安河有东西两源,东源发自狼洞顶,北流注入朱车水库,再流向东北,注入高陵水库;西源发自松山,流经高陵镇,注入高陵水库,经溢洪道流向西北,流经解甲庄镇,经东西谭家泊两村之间注入黄海。全长43.5公里,平均宽度100米,流域面积283.2平方公里,洪峰期径流量7070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86.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8千克/米3,年输沙量156万吨.
沁水河源于玉林店镇境内之昆嵛山系,流经玉林店、大窑和宁海镇,于宁海镇北部入黄海。河长25.9公里,宽150米,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洪峰期径流量4450万立方米。
汉河源于龙泉镇境内的昆嵛山,流经龙泉镇、姜格庄镇,注入金山港。河长13.5公里,宽10米,流域面积52平方公里,峰期径流量4025万立方米。
鱼鸟河源于高陵镇玉皇庙北麓,流经高陵镇、武宁镇,于武宁镇北部,注入黄海。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103平方公里,洪峰期径流量2597.5万立方米。
小鱼鸟河源于宁海镇南的金龙水库,环绕半个城区注入黄海,又名护城河,该河属季节性河流,平时上游基本干涸。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注入下游河段,现基本上为城区纳污河。
黄垒河源于莒格庄乡黄连口,注入乳山市黄海,在本区一段长21.8公里,平均宽40米,流域面积为161平方公里。
乳山河源于王格庄乡张北巷,经乡驻地金城入乳山境内,流经本区一段长10公里,宽80米,流域面积58.2平方公里。
埠西头河(外夹河)源于海阳县三海山北麓,流经埠西头、观水、院格庄、莱山等乡镇进入烟台市福山区。在本区境内一段长36.5公里,平均宽150米,流域面积372.6平方公里。
高陵水库源于高陵镇驻地南、上潘家庄西,总库容6500万方,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属中型,是牟平最大的水库。
牟平区地下水分布规律较复杂,按水层性质可分三种类型,即第四系孔隙水、岩溶裂隙水和基岩风化、脉岩裂隙水。地下水埋深在3米左右,单井出水量一般在90立方米/小时以上。
5、土壤、植被
牟平区土壤类型随地形的变化呈规律性分布,一般由高到低依次为棕壤、褐土、潮土、风砂土、水稻土、盐土6个土类。土壤普查总面积 为261.28万亩。
棕壤土类分布在区境内山丘、陵地。近山阶地和倾斜平地上,面积206.82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9.15%.
潮土分布在区境沿河两岸泊地及沿海乡镇的近海处,面积49.0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8.4%。
褐土类分布在区境内近山阶地及山丘陵地上,面积1.65万亩占土壤总面积0.63%。
全区植被面积85.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自然植被分为木本、草本(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两大类。木本植物主要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灌木林,主要分布境内山区沟夼、地堰、荒山沟旁、路旁、河滩及北海滩棕壤、河潮土、盐土上,草本植物主要有草丛和草甸,草丛主要分布于境内南部山区的薄层、中层棕壤性土上,草甸广泛分布境内山丘泊地、荒山、田间等河潮、潮棕壤上。
6、自然资源
(1) 矿产资源
牟平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金属矿藏有金、铁、铜、钨、钼、铀、铅等;主要非金属矿藏有硫、石墨、磷、滑石、石棉、大理石、玻璃砂等。其中黄金是重要矿产之一,分金和沙金两种类型。
(2) 水产资源
牟平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浅海水域年平均浮游植物量约为400×104个/立方米,底栖生物为374个/平方米。为海洋生物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牟平区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种。近海主要鱼类有带鱼、小黄鱼、花鱼、鲐鱼、鲅鱼、鲲鱼、比目鱼、青鱼、燕鳐鱼、黄盖鲽等50科85种。养殖资源有滩涂面积5.12万亩,已利用面积1.89万亩,15米等深线以内浅滩面积17.9万亩,已开发利用水面积6万亩。
(3) 林业资源
全区99年末实有林地面积90余万亩,其中99年造林面积约2.6余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5余万亩,幼林抚育面积15余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已达38.5%。
(4)生物资源
牟平境内约有鸟类268种,其中候鸟有76种,留鸟23种。属国家一、三类保护的珍禽48种。主要珍益鸟有大天鹅、白鹳、丹顶鹤、鸳鸯、杜鹃、灰喜鹊等。全区有林木害虫天敌450余种,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螳螂、益蛉等。
(5) 旅游资源
牟平区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很多,旅游资源丰富。如九龙池、烟霞洞、龙泉汤、三星湖、风云林园、西关公园、雷神庙、哈堆顶等,尤其是昆嵛山和养马岛,一个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是省级重点旅游开发区,一个在深山里,一个在大海中,为将来构筑海、陆、空立体交叉旅游观光框架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潜力十分巨大,前景十分广阔。牟平区观光景区占地面积达100多公顷,日可容纳游客5万人,年容量600万人。
〈二〉主要生态问题、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1、 主要生态问题和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因素
(1)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造成水环境平衡失调,成为本区首先要解决的生态问题,也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牟平区位于北方半干旱区,是全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00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总量为6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总量2700立方米的水平,且通过多年的气象调研发现,全区年降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大部分河流已形不成径流,汛期则一泻入海,同时由于工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农业灌溉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水环境平衡失调,并成为限制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沙化,植被破坏,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可耕地减少,自然生态平衡破坏,成为全区又一重要生态问题,也是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99年我区林业用地面积6.12万公顷(合91.73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38.5%,若不加强对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与恢复,森林覆盖率将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破坏加剧,引起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3)盲目开山采矿,破坏矿山植被,小规模选矿星罗棋布,尾矿挤占大量土地,造成矿山生态平衡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区因采矿、挖损、压占土地100多公顷,每年尾矿产生量约为30万吨,堆积面积达200多亩。
(4)土地瘠薄,耕地投入少,化肥施田不合理,土壤砾石含量大、土质差,易流失,抗旱涝灾害能力差,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工业发展,“三废”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反过来又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工业布局不合理以及随着经济发展,污染点源增多,环境容量将面临的挑战与考验,都将成为影响生态平衡和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解决方案
(1)开源节流并重,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是搞好水流域的治理,建设拦水坝、塘坝、水库等水利工程,搞好水资源的拦截与积蓄。二是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制定工业用水定额,推广使用生活节水设备,做到定时定量按需供水,杜绝水资源的浪费。
(2)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搞好生态林业建设,增加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
(3)整顿矿业秩序,加强矿山开采管理,做到计划开采,规模选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搞好矿山生态植被的恢复和选冶尾矿的覆土造田造林。
(4)搞好生态农业建设,合理使用化肥,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防止土肥流失,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5)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推广清洁生产与高新技术产业,合理利用地区环境容量,促进全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生态林地的分布、管理与开发
我区生态林地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沿海及中南部山区、丘陵区,包括沿海防护林、昆嵛山林场、玉泉寺森林公园及风云林场等,多为生态保护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函养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增加植被、调节气候。我区生态林地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除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玉泉寺森林公园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外,其他林地基本是由所在村粗放经营,生态防护效益日趋降低。目前,区林业部门已作出生态林业发展规划,决定在“十五”期间加大投入,搞好宜林地造林、低产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切实增加全区生态林地面积,加强生态林地管理,提高其生态防护功能。
〈四〉生态产业发展建设情况
1、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我区生态农业建设起步较早,1995年被定为省级生态示范区,现已申请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截止到1999年底,我区已有13镇382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比例达62.83%。主要开展了以下生态建设项目;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旱作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防治农田化学品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地膜;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站;建立生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等。
2、工业发展情况
在大力提倡搞好生态开发的形势下,我区悄然兴起一批生态工业开发建设项目,主要有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枫林食品有限公司两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1)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利用作物秸杆养殖食用菌——双孢菇,利用深加工废渣生产生物有机复合肥,形成了零污染、良性循环的生态企业,现已发展为股份制公司,并在上海证券所挂牌上市。
(2)枫林食品有限公司,利用绿色食品基地种植花生,经深加工后全部出口,已发展为全区利税大户。
3、农村能源建设情况
截止1999年底,我区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1583个,沼气综合利用户数5000余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万余个,建设温泉等地热利用工程20多个。
4、生态旅游建设情况
(1)昆嵛山森林公园生态游
昆嵛山森林公园位于牟平区东南部的龙泉镇,于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主峰泰礴顶海拔922.8米。公园内树木繁茂、景观奇特、动植物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有包括珍稀野生动物如:天鹅、鹤、獾、鹭、隼等在内的300多个种类。野生植物更是丰富,其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珊瑚莱、水杉、夹叶杜鹃、野玖瑰、柴胡、野核桃、杜仲等10多个种类。
(2)养马岛旅游度假区一日游
养马岛位于牟平区城北7.5Km处,四面环海,形似扁区,素有“黄海明珠”之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旅游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1988年被列为烟台市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的样板。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主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程项目有:
(一)生态林业建设工程
该工程由林业局承担。至2005年,计划投资8250万元,用于生态林业建设,主要是宜林地造林、低产林改造、封山育林。
1、宜林地造林。全区共有适宜造林的宜林地1.5万亩,计划在2001—2005年,按由疏到密,年年密植的原则,用5年时间完成造林任务,造林投资,每亩每年按200元计算,每年投资300万元。
2、低产林改造。全区共有适宜改造的低产林地约5万亩,主要分布在埠西头、王格庄、院格庄、观水等镇。计划在2001—2005年5年内完成改建任务,改建的树种主要为黑松、刺槐、赤杨等优良树种。改造投资每亩每年按150元计算,每年投资为750万元。
3、封山育林。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2001—2005年,我区计划对全区60万亩生态防护林全部实行高标准的封山育林,投资按每亩每年10元计算,每年投资为600万元。
上述三项每年共需投资1650万元,2001—2005年合计投资为8250万元。
(二)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该工程由农业局承担。“十五”期间到2015年,计划投资25000万元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生态农业村。我区共辖15镇608个自然村,1998年底我区共有13镇358个自然村开展了生态农业建设,计划到2005年发展到14镇430个自然村,到2015年发展到15镇487个自然村。2005年、2015年生态农业村的比例分别达到70.72%和80.10%。
2、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工程。1998年底我区节水灌溉工程情况为:喷灌1.2万亩,管灌8.3万亩,微灌0.5万亩,合计10万亩。计划到2005年推广到喷灌10.1万亩,管灌12.1万亩,微灌4.1万亩,合计26.3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喷灌16.0万亩,管灌14.6万亩,微灌5.9万亩,合计36.5万亩,渠道等其他方式灌溉面积扩大到13.5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为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
3、推广旱作农业。1998年底我区旱作农业面积为5.0万亩,计划到2005年推广到12.0万亩,2015年推广到18.0万亩。
4、建设绿色食品基地。1998年底我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为6.0万亩,主要有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和枫林食品公司两大绿色食品基地,计划到2005年我区绿色食品基地面积扩大到12.0万亩,到2015年扩大到15.0万亩。
5、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站。目前我区还未设立生态环境监测站,计划到2005年建设两个,到2015年扩建到3个,逐步形成网络。
6、防治农用化学品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地膜。计划到2005年推广使用生物化肥面积达到20万亩,占33%,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积达到10万亩,占16%。到2015年,推广使用生物化肥面积达到30万亩,占50%,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地膜面积达到50万亩,占80%。
7、建立完善生物病虫害防治体系。通过合理布局植物种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手段,保护害虫天敌,发挥益虫益鸟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从2001—2010年,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84平方公里除7平方公里裸岩外,治理288平方公里,达到应治理面积的50%,并坚决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改造坡式梯田,建设基本农田,修建水平梯田12.0万亩,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0万亩,荒山坡留苗养树、营造水土保持林18万亩。荒坡地改造经济林林果8.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9.0万亩,修建谷坊1.88万个,其中蓄水谷坊0.94万个,修建塘坝60座,建拦河闸180座,修路300公里,村庄、道路地面硬化20平方公里。
上述项目共需投资14400万元,投工3168万个。项目完成后,我区林草覆盖率将达到57%,林果面积累计达到91800公顷。
(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牟平区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发现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地下水等三大类矿产22个矿种,已开发14个矿种。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矿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随着加重。因此,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矿产开发引起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主要是:(1)在制定好生态保护和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2)严格贯彻执行区政府的布告精神,禁止在重要公路两侧可视距离内、养马岛、昆嵛山旅游风景区、城市建设规划区、沿海防护林带以及大型水库附近进行开山采石或毁林取砂;(3)要完善矿业权管理,强化监督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实施矿山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4)严把开办矿山企业采矿许可证审批关,对没有办理环境影响审批手续的,一律不予审批;(5)对合法取得采矿权的企业,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保护好生态环境。
2、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开发、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主要包括:(1)加强对黄金矿山伴生矿物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2)推广矿产资源开发废弃物最小量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采矿和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3)研究和引进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对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使矿业生产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针对海洋污染重、资源减少的问题,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重点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陆域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和管理,减少污染物向海域的排放量。目前,国务院提出的“一控双达标”已经实现。从牟平的实际情况看,工业污染源已得到治理。但从整体看,达标的水平还不高,除了部分工业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还需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外,要对污染处理设施加强监督管理,防止闲置偷排;并要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防止超总量排放污染物,减轻对海域的污染。(2)对生活废水进行处理。目前,我区对城区生活废水尚未进行处理,使城区生活废水成为海域的主要污染源。牟平区政府已经决定,从2001年开始,对城区生活废水采取治理措施,至2002年,建成日处理3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向海域排放的生活污水污染物含量。(3)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轻对海域的污染。通过进行生态农业建设,采取秸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等措施,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减少流失和浪费,防止对海域造成污染。
(六)加强城区环境建设。
牟平城区是人口、工业集中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搞好城区的生态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区的生态建设主要体现在城区的环境建设上。在城区环境建设方面,牟平区计划近期做好以下工作:
1、建设城区集中污水处理厂。计划2001年拿出污水处理厂的方案,作出设计,并争取年底开工建设,2002年投入运行。工程投入使用后,将彻底解决牟平城区废水对海域的污染问题。
2、对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计划投资2500万元,对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筛选、加工成有机肥,进行综合利用。工程计划于2001年底竣工,并投入试运行。
3、增加集中供热面积,提高城区热化率。我区计划投资3500万元,对城区集中供热管网进行改造,并将汽暖改为水暖。工程完工后,将使牟平城区的集中供热面积增加20万平方米。通过集中供热面积的增加,将取消10多台供热小锅炉,减轻城区的大气污染。
4、城区供气工程。计划将到达烟台市中心区的海上天然气管道向牟平延伸,彻底解决城区因燃煤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
5、城区园林建设。“十五”期间,城区计划新增园林绿地71.3公顷。到“十五”末,城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将达到471.2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34%,绿化覆盖率达到38%。
(七)开展生态工业建设
通过努力,我区工业污染源达标已经实现,但是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的现象仍然存在。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要彻底解决工业生产中的问题,除了要对工业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外,重点要在企业中开展生态工业建设活动,改变目前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工业生产走上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体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生态建设活动:
1、通过在对工业企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企业结构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企业,关停那些耗能高、资源浪费大、对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减轻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危害。
2、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依经济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节能、降耗、减污为总体目标,以良好的企业管理、合理的工艺改进、有效的物料平衡及原料的综合利用为手段,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此,在工业企业中开展清洁生产,不仅可降低物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工业生态发展,进行清洁生产是有效的途径。为实现工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牟平区在近期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推广ISO14000认证活动。在推广清洁生产的同时,在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较好的企业,推广ISO14000,实现在企业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方面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⑶ 问个问题
中国自然资源概况
【资源概况】
国土资源是指国家拥有的一切资源。一般说来,国土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其基本特点是:
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中国“地大物博”,指的是国土辽阔,资源总量多,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资源占有量,绝大多数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所以中国自然资源有限性十分突出。论资源总量中国是大国,若按人均资源占有量我们则是“穷国”。
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由于水土组合不平衡,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按400毫米等雨线划分,其分界线大致从黑龙江爱辉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自东北斜贯西南,把全国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全国90%的耕地、森林、人口都集中于东南部。西北部多为荒原荒漠,耕地、人口不足全国的10%,但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另外,中国南方水多煤少,北方水少煤多,因此,南水北调、北煤南运、以至西电东送都不可避免。
资源开发过度与不足并存
例如森林过伐、草原过牧、水面围垦缩小,近海捕捞过度,水产资源下降,对一些矿产资源也滥采。但中国资源利用程度总的讲仍然较低,开发潜力很大。例如,中国2/3的耕地是中、低产田,水浇地不到一半;近海3000万亩沿海滩涂,已利用的不到10%;全国淡水水面共约7000万亩,近一半尚未利用;全国森林资源不足,但边远地区的大量树木过熟腐朽;中国水能资源潜力更大,开发利用程度不到5%。
【土地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就人均而言,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均土地不到13.3亩,只有世界人均39亩的1/3;中国人均耕地不到1.5亩,低于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水平,居世界第67位,由于水蚀、风蚀、沙漠侵吞以及城市建设、农村住房等不断扩大,使耕地面积每年减少百万亩。中国人均林地1.6亩,居世界第121位。中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中南,覆盖率最低的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江苏以及上海和天津,中国属于贫林大国,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木材供应不足,水土严重流失,土地沙化;中国人均草原4.4亩,远低于世界平均9.5亩的水平,主要分布在内蒙、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在草原总面积中,丰盛的仅占1/4,其余多是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因地制宜采取退耕还牧战略,是有效利用草场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土壤类型可分为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漠土、盐碱土、沼泽土、高山土和各种隐域性土壤等。这些土壤类型是在不同的地形、气候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地区差异显著,利用价值各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按利用情况的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耕地
中国耕地约有9565万公顷(合14.3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3。水田、水浇地、旱地三者之间的比例是26:22:52。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中国耕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亚麻和甜菜。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水果有苹果、梨、葡萄、柿子等。长江中下游平原盛产水稻、柑橘、油菜、蚕豆和淡水鱼,被称为“鱼米之乡”。
草原
中国有天然草类植被的土地约4亿公顷,其中大面积草原约3.19亿公顷,可利用草原约2.25亿公顷。草原从东北到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分布着许多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出产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和蒙古绵羊。新疆天山南北,也是中国重要的天然草场和牲畜良种基地,出产著名的伊犁马和新疆细毛羊。
森林
中国森林约有1.34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的1/6,森林覆盖率约为13.92%,低于世界平均22%的水平。林地分布很不均匀。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黄花松等针叶林和白桦、柞树、水曲柳、杨树、榆树等阔叶林。其次的西南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云南松,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楠、红木等。
高寒荒漠约有1467万公顷。主要位于藏北高原,只有零星地块可放牧。
永久积雪和冰川地区约有467万公顷。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是中国河流补给的重要水源。
沙漠与戈壁沙漠约有6400万公顷,戈壁约有4600万公顷。此外, 干旱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还有4333万公顷岩石裸露的光山秃岭。
除陆地外,中国还有包括沼泽、江河、湖泊、水库等约为3733万公顷的水面,其中有开垦前景的沼泽约1067万公顷。
【气候资源】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主要体现在光照、热量和水分3个方面。光照和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气候带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约占70.5%,并拥有青藏高原这一特殊的高寒区。
南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和云南南部各地,全年无冬,四季高温多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北部的黑龙江等地区,冬季严寒多雪;广大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冬冷夏热,气温变化显著;西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则从谷底到山顶,呈现出从湿热到高寒的多种不同气候。此外,中国还有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具体气候。中国气候多样,但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基本特点。它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冬夏极端气温较差更大。其二,降水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比差为40:1。在季节分配上,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且年际变化很大。其三,冬夏风向更替十分明显。冬季,冷空气来自高纬度大陆区,多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主要来自海洋,多偏南风,湿润温暖。
气温
中国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在东部地区自南向北递减,从南沙群岛地区的25℃降至漠河地区的5-5℃;西部青藏高原大部分在0℃以下,其北面的塔里木盆地则在10℃以上。夏季,中国各地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北部的黑龙江省与南部的海南省仅10℃之差。西部青藏高原十分凉爽;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7月绝对最高气温近50℃,成为中国夏季最炎热的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最大相差达50℃。漠河极端最低气温低达5-52.3℃,新疆富蕴亦低至5-51.5℃,堪称中国的寒极。
降水与干湿地区
中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29毫米,分布极不均衡,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西北内流区域平均164毫米,而东南部外流区则达896毫米。在降水分布图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大兴安岭-榆林-兰州-拉萨一线,为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约与秦岭、淮河线一致,此线以南降水丰沛,属于湿润地区。中国湿润地区占32%,半湿润地区占18%,半干旱地区占19%,干旱地区占31%。
季风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对降水产生巨大影响,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夏季,吹向大陆的暖湿气流与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相遇而形成的锋面雨,是中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每年5~10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各地降水年际变率很大,尤以华北地区典型。中国东南部降水量深受台风影响,台风频繁登陆就会造成降水量迅增。
四、水资源
中国是一个水利条件优越的国家。江河众多,河流总长达43万公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有5万多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大江河有79条。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多条。长江、黄河分别为中国的第一、第二大河,京杭运河则为著名的人工河。中国河流有以下特点:
除西南部有几条向南流去外,多数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流域面积广袤,但分布不均。绝大部分分布在东南的外流流域,总面积6.12亿公顷,占国土的63.8%;少数分布在内流流域,总面积3.48亿公顷,占国土的36.2%,其径流量则只有全国径流总量的4.5%。
江河上游多奔流于高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中下游多穿插在广阔平原,河宽水缓,利于灌溉、渔业和通航。
华北型河流尤其是黄河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湖泊密布,共约有天然湖泊2.49万个。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10万公顷以上的大湖有13个。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东部多淡水湖,其面积约占湖泊总面积45%左右,著名的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西部多咸水湖,著名的有青海湖等。
中国陆地水域总面积约2667万公顷,其中江河为1200万公顷,湖泊800万公顷,人工塘库667万公顷。92%分布在国土东半部。中国还有辽阔的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约4.67亿公顷,可加以开发利用。中国西部多条平行的青年型高大山脉,是世界现代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地区,约有冰川4.3万条,面积587万公顷,总储水量几乎相当于全国年径流总量。冰川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源。中国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000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总量的5.5%。河流水力理论蕴藏量约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量约为3.8亿千瓦,可发电19000亿千瓦时;可航运里程达10万公里。
中国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人均的1/4,且分布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
【生物资源】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约有4880种,占世界总数的11%。其中有兽类410种,鸟类1180种,爬行类300种,两栖类190种,鱼类2800种。大熊猫、金丝猴、白豚、白唇鹿、扭角羚、褐马鸡、扬子鳄等,是中国独有的珍稀动物;东北的丹顶鹤,川陕甘的锦鸡,滇藏的蓝孔雀,以及绶带鸟、大天鹅和绿鹦鹉等,是名贵珍禽;昆虫中的蝴蝶,在台湾、云南、四川等地,也多有名贵种类。
中国植物种类繁多。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约有2.5万种,其中裸子植物约有200多种,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水杉、银杏、金钱松等保存下来的中国特有的古生物种属,为举世瞩目的“活化石”。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在中国几乎都有。
中国有5000年的农业史,中华民族先民培育更新了很多植物品种,如谷稷、水稻、高粱、豆类、桃、梨、李、枣、柚、荔枝、茶等,为人类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多种栽培植物同繁多的原始天然植物一脉相承,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按经济用途划分,中国用材林木约有1000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90余种,还有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梅、兰、菊等。
【矿产资源】
世界上已知的矿产在中国都已找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总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煤炭已探明储量9668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分布在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含油气盆地已发现246个,已投入开发130多个,海上石油勘探已探明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珠江口、南海北部湾、莺歌海等大型油气盆地;铁矿已探明储量501亿吨,分布较广;钨、锡、锑、锌、钼、铅、汞等有色金属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稀土金属的储量则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稀土总储量还多,占世界探明储量的80%。
⑷ 中国股神排名前十名
对于股票不是很了解,所以对中国的股神也不是很了解,感觉那些风险太大承受不了。
⑸ 期货高手林广袤六百万持有多少棉花
棉花现在基本上1万,5吨一手,保证金标准5%,那么一手保证金2500。6百万的话最多2400手,也就是他的持仓在1000-2000手指间吧
⑹ 关于西部
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
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该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秦兵马俑、莫高窟、九寨沟等均位于西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今年也因为这些可爱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
中国西部简介
"10+2+2"是西部地区的最新定义.中国西部由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成.其土地
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
国人口总数的22.99%。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依据已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
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该地区的旅游资
源得天独厚,秦兵马俑、莫高窟、九寨沟等均位于西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西部地区的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
都有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
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历
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今日
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荣,再现辉煌。
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今年也因为这些可爱的景
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
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
⑺ 云南石林 的资料
石林位于昆明市,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和“阿诗玛故乡”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民间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因湖体掩藏在青山翠岗之中,以往游人足迹罕至,故又被人们称为“藏湖”。
景点主要有独石山、大尖山、二尖山、三尖山、磨盘山、蓬莱岛、圆湖等。是野营、度假、疗养、水上活动、射箭射弩、欣赏并参加民族舞蹈表演的娱乐、休闲胜地。
(7)林广袤用什么技术指标扩展阅读:
昆明市石林风景区已经被联合国文教科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风光”,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和“石林”二字的起源地,并具有很高的旅游地学科普价值。
云南石林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
⑻ 典型地区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我国历来十分关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沙化动态。国家为实现宏观管理,制定防治沙化战略,统筹规划,需要掌握沙漠化现状,土地沙化程度等;也需要在研究国内沙漠化过程、危害等基础上,制定一套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缺少实地研究是以往制定沙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弊端,导致评价指标体系实用性差。因此,我们以干旱地区额济纳旗为研究个案,对沙漠化环境地质指标进行研究和验证。
一、额济纳盆地自然地理背景
(一)地形地貌
额济纳盆地位于黑河流域的下游,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西端,系指阿拉善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丹吉林沙漠与走廊北山之间的额济纳荒漠平原。地势低平,海拔900~1130m,自南西向北东缓慢倾斜,地面坡度1‰~3‰。其北部和西部为马鬃山和阿尔泰山低山丘陵,海拔1000~1500m,相对高差50~200m;东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海拔1100~1200m;南与甘肃省鼎新盆地相邻。在行政上隶属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总面积约3.4万km2,地理坐标为E99°30′~102°00′、N40°20′~42°30′(图3-3)(王根绪、程国栋,1999)。
图3-3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额济纳盆地为阿拉善台隆凹陷,其间发育的北东、北西及北北东向构造,将其分割成规模不等的棋盘格式地块,构成凹陷与隆起相间的特征。狼心山—木吉湖隆起把盆地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形成两个天然的第四系沉积洼地,控制了第四系地层的沉积厚度及岩相分布。
中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阿拉善高原的掀斜抬升和额济纳平原的相对沉降,使研究区的地势整体上呈南高北低,引起水系侵蚀切割作用的加强,大幅度的沉降过程与充足的物质填充使研究区第四纪地层甚为发育,形成大量的沙物质,为沙漠的扩展和沙尘暴的频发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厚度可达100~300m,总体上呈现出盆地内部较厚、向四周渐薄的特征,北部额济纳旗-老西庙和南部青山头东山以东至古日乃湖一带,第四纪松散层大于200m,北山山前及居延海以北地带小于50m。从岩性上看,南部地区以砂砾石、砾卵石地层为主,夹杂少量的亚砂土、亚粘土;北部为亚砂土、亚粘土与砂砾石互层地层。
中生代的地质构造运动,奠定了研究区地貌的基本格架,近期干旱气候条件下的风化剥蚀,流水和风的搬运堆积作用塑造了现代地貌的形态景观。研究区地貌类型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堆积地貌和风成地貌三大类型。每一类型中受外营力的方式与强度不同,显示出形态差异。
地貌类型以构造剥蚀地貌、堆积地貌和风成地貌三大类型为主:构造剥蚀地貌又可分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和构造剥蚀准平原两个单元,前者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和西部山地,后者分布于盆地东北;堆积地貌构成盆地内部地貌的基本格架,可分为冲洪积、冲湖积和湖积平原及山前倾斜平原四个地貌单元,冲洪积平原分布在盆地南半部的广大戈壁平原,冲湖积平原分布于建国营、额济纳旗以北,湖积平原分布于盆地东、北边缘地带,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盆地北、西山前地带;风成地貌则包括风积和风蚀两种地貌单元类型,前者主要分布于零星分布于盆地东部和东南部,后者分布在盆地内黑城周围。
(二)气候
额济纳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荒漠戈壁。额济纳盆地属温带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年降水量一般小于50mm,最小年份仅17mm,气候异常干燥,风沙灾害频发,是严重的缺水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也是我国北方沙漠化日益严重和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源区之一(陈刚等,2001)。
(三)水文
1.地表水
黑河是进入该区的唯一的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区,经高山草原和森林区出山,穿越干旱区山前绿洲带和广袤的荒漠带,流入下游地区的额济纳盆地,称弱水,至狼心山西麓的巴彦博古都分为东、西两河。东河向北分8个支流呈扇形汇入东居延海(索果淖尔),西河向北分四个支流汇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东居延海(索果淖尔)和西居延海(嘎顺淖尔)是现代黑河的尾闾湖,境内流长297 km。
黑河流入额济纳盆地的水资源量,取决于中游向下游的泄水量。由于黑河流域需水量逐年增长,到达居延海的河水逐年减少。黑河上游正义峡水文观测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11.24亿m3,额济纳境内有8亿~9亿m3水可供利用,然而,因中游需水量的加大,致使河水下泄量锐减,自1949~2001年,正义峡流入下游地区的年径流从13.19亿m3/年降至6.91亿m3/年,减少了48%。而实际进入额济纳盆地的水量更少,从狼心山水文站的监测资料来看,由20世纪50~60年代的5.46亿m3/年,降到2001年的3.46亿 m3/年。河流流量的锐减,使河道大部分时段都处于干涸状态。2001年后,因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中游下泄水量呈增长趋势,正义峡径流量基本稳定在11.48亿 m3/年左右,狼心山径流量则保持在7.16亿 m3/年左右。
2.地下水
额济纳盆地的含水层组包括: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含水层、基岩裂隙潜水含水层、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第四系承压含水层及相对隔水的第四系弱含水层。碎屑岩类潜水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潜水含水层,呈条带状分布于盆地周边,总面积约1512 km2,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差,一般不具供水意义;第四系含水层具有单一结构、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是盆地主要的开采层。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黑河水的垂向渗漏,其次是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系统的排泄主要有潜水的蒸发蒸腾排泄及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地下水的开采,其中潜水的蒸发蒸腾占地下水排泄总量的96.75%,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
(四)土壤
额济纳盆地地处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属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段,由于第三纪末以来青藏高原隆起对西南季风的阻隔作用,使该区为高温干燥气团所控制,长期干旱少雨、蒸发强烈。由于风力强劲且地表植被稀疏,研究区风蚀作用剧烈。另外,额济纳盆地是黑河下游的一个封闭式内陆盆地,黑河水及四周山地水源不断的注入,将山地岩石及流域上游成土母质中的盐分携入盆地,由于缺乏径流出路,水中盐分不断向盆地低处和地表聚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和包气带深层的盐分随土壤毛细管水不断向地表聚集,而干旱少雨的气候又使土壤淋溶作用微弱,造成土壤积盐。上述作用的综合影响使研究区土壤呈现出以粗砾质物质为主、成壤程度低、有效土层薄、土体干燥、土壤可溶性盐类表聚、有机质缺乏、有效养分不足、土壤生产能力低的基本特征(和文祥等,2000)。
从土壤类型来看:以灰棕漠土为主要地带性土壤,受水盐运移条件和气候及植被影响,非地带性分布硫酸盐盐化潮土、林灌草甸土及盐化林灌草甸土、碱土、草甸盐土、风沙土及龟裂土等。①灰棕漠土广泛分布于全区高平原和冲积平原上,东西戈壁和中戈壁是其典型代表地段;②林灌草甸土和潮土主要分布于弱水河(黑河)河谷阶地和封闭洼地上;③盐土和碱土主要分布于拐子湖、古日乃湖及东西居延海等湖盆地周围;漠盐土主要分布于北部高原封闭洼地内;④石质土、粗骨土、新积土主要分布于盆地东、西及南部的剥蚀残丘和残山上;⑤风沙土除巴丹吉林沙漠外,在东河西岸尚有带状分布;⑥龟裂土面积很小,主要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上的局部碟形洼地。
(五)植被
额济纳盆地属干旱区半荒漠、荒漠地带,主要由温带落叶小叶疏林、温带荒漠草原和温带草本沼泽三种植被类型组成。以藜科、疾藜科、麻黄科、菊科、禾本科、豆科为多见植物。受河流水源和人类活动影响,在河流两岸、三角洲上与冲积扇缘的湖盆洼地—带,呈现荒漠天然绿洲景观,代表性植物以戈壁成份占优势,如琐琐、泡泡刺、霸王柴、膜果麻黄、松叶猪毛菜、合头藜、短叶假木贼、蒙古沙拐枣等,其中瓣鳞花只分布于额济纳旗;河滩林和灌丛有胡杨、沙枣、柽柳及盐湿草甸种芨芨草、野大麦、盐生草等;在沼泽和树旁生长有芦苇、狭叶香蒲、狗尾草、灰菜、田施花等。
总体来看,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群依赖关系不强,植物的密度和覆盖度较低。
二、额济纳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分布与演化过程
(一)额济纳盆地土地沙漠化现状分布特征
同其他内陆河流域下游土地沙漠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相类似,额济纳旗境内沙漠化土地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两种途径:一是绿洲周边与巴丹吉林大沙漠相邻接,沙漠中流动沙丘前移入侵,在交界线上植被生态大范围衰退的条件下,这种推移速度和规模已十分可观;二是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听命于水资源的盛衰,弱水(黑河)水系变迁及来水量的急剧减少,造成植被生态赖以生存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严重不足,形成绿洲土地大量沙漠化。
沙漠化土地已遍布全旗,包括现代河水三角洲地区。据统计,额济纳旗现有风沙化土地面积155.54万hm2其中流动沙丘(地)面积约95.31万hm2,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地)60.23万hm2;覆沙或砾石的戈壁滩地面积约483.05万hm2,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38.59万hm2。沙漠化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62.32%,是绿洲面积(耕地、林地、草地与水域面积之和)的1.7倍;流动沙丘(地)面积占总沙漠化面积的14.92%,约占单纯风沙化土地面积的61.28%;戈壁滩地占总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5.6%。
从上述沙漠化分布指数可以看出,额济纳旗境内沙漠化土地已成为主要的土壤环境构成要素,沙漠化土地中尚以戈壁滩地为主,但单纯风沙化土地中以流动沙丘(地)占据绝对优势,反映出沙漠化演进程度和潜在危害性都十分严重。昔日以黑城为代表的古居延绿洲现大多成为流动或半固定沙丘(地),深居绿洲内部的古河床或废弃干涸的河床遍布三角洲地区,这些都是沙漠化的源地,绿洲生态十分脆弱。
(二)额济纳盆地土地沙漠化演化过程
额济纳盆地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再加上历史时期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使生态失衡、环境退化,昔日草原逐渐退化为风沙活动频繁、流动沙丘与半固定沙丘交错分布的景象。
在近现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口迅速增长,进一步引发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樵采等现象,尤其是黑河中游下泄水量大幅度减少,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虽然2001年中游下泄水量增加,但沙漠化的进程没有减缓:耕地、草场的风蚀和沙丘的活化越来越严重,沙尘暴愈来愈频繁,从20世纪50年代的5次→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80年代的14次→90年代的23次,且发生强度加大,影响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重。根据兰州沙漠所在1975~1986年进行的有关监测结果,在所控制的1.6万km2范围内,沙漠化土地从1975年的3400 km2扩大到1986年的5875万km2,平均每年增加225 km2,年增长率达到6.7%。另据曾群柱等人利用TM影像判读得: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戈壁、沙漠面积增加了约4.62万hm2,年递增2333.3 hm2,而从1987 年至1991年间,戈壁、沙漠化面积(植被覆盖率<10%)增加了约5.6%,年递增近1.63万hm2。
土壤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通过悬浮、跃移、和蠕动三种方式迁移(美国水土保持局农业信息公告555 号,1994),细粒物质以漂尘形式俗称“沙尘暴”被带到远处,中细粒(在风力强大的地方包括粗沙)大部分以跃移方式沉积到背风坡或洼地,局部地段有的连成沙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蚀区的细粒物质被风不断吹走,地表颗粒粗化,呈现近似砾石戈壁的形态,而风积区逐渐形成面积越来越大的沙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土地沙漠化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额济纳盆地,尤其是弱水三角洲地区,包括部分东西戈壁平原但不包括中低山剥蚀残丘区和沙漠区,主要是近代洪积—冲积沼积物,土壤组成多为粗粒的砂砾石为主,有效土层薄,土体干燥,土壤可溶盐类表聚,除少数沿河湖盆洼地分布的潮土、林灌草甸土外(仅是总土地面积的1.8%),其余非沙漠化土地均具有沙漠化倾向,随着植被生态体系的极度衰退和水源枯竭,绿洲主体区外围的零星植被小斑块进一步消亡,裸地的连通性进一步增大,绿洲—荒漠对立分异的格局加强。绿洲继续收缩,黑河沿岸绿洲逐步分解和消亡。随着沿河绿洲的消亡,东、中、西戈壁将连为一体。沙漠化扩展速度及扩展强度(年扩大面积)将继续增强。
三、额济纳盆地沙漠化地质成因分析
(一)物质来源
额济纳盆地内的干湖盆和干河床为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沙物质来源:①位于额济纳盆地的古居延泽曾是阿拉善高原上的巨大湖泊,最大时达到2600km2,第四纪以来,由于气候日趋干旱,古居延泽湖盆萎缩,分解为嘎顺淖尔、索果淖尔及天鹅湖等湖泊,近几十年来,这些湖泊也相继干涸,干涸湖盆地表湖相沉积物中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占64%以上,可以在一般风暴条件下就被刮起和搬运。②额济纳盆地地形平缓,坡降在1/1000~1/1200之间,使得河道四散漫溢,很容易淤积改道,古河床和现代干河床中留下了大量松散、干燥的细颗粒沉积物,为沙漠化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尘源。
土壤是沙漠化的基础。额济纳盆地从山麓到河流尾闾区依次分布着灰钙土(粟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其中受人工灌耕及水盐条件等因素影响,非地带性分布有草甸土、沼泽土、盐土、风沙土及灌耕土等类型。
灰漠土、灰棕漠土是研究区分布最为广泛的荒漠土壤类型,以黄土状物质为母质,分布在额济纳河以西地区及北山山地以北、以东和以南。在干旱气候和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条件下的粗骨性母质上,质地较粗,土层较薄,砾石含量多,颗粒大小不一。
棕漠土是极端干旱条件下的产物,其上植被稀少,土壤环境质量最差,多分布在荒滩戈壁上。地表光秃裸露。
天然绿洲内多是草甸土,封闭洼地为沼泽土,农作物种植地多为灌耕土,巴丹吉林沙漠是风沙土的典型代表,盐土主要分布在下游的古日乃湖、东西居延海等湖盆地周围。
总之,在额济纳地区,地表多为第四纪冲、洪积的松散堆积物,戈壁地带土壤质地为沙土含砾,在河流两岸以及湖区,则是细粒的沙及壤土沉积。地表松散的沙含砾及细粒的河湖沉积,为风沙作用提供了沙源。
(二)水文特征
就水资源系统而言,河流上的水利工程和工业排污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干扰了水文循环质和量的过程,农业灌溉使河道外用水大量增加,改变了地表汇流规律,地表径流量分配(流域不同区段)、年内径流丰枯的自然变化和地下水补给规律。
1.黑河输水量的变化
根据狼心山水文站(黑河干流进入额济纳旗处)监测资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入额济纳的水量为11.6亿m3,而至1988~1995 年平均水量只有4.47亿m3,1995年狼心山径流量为2.45亿m3,在生态输水工程实施的第二年(2003年),狼心山的径流量恢复到7.16亿m3。黑河水量的减少造成生态环境的劣变,土地沙漠化趋势加强。
2.黑河输水量变化对生态系统形态特征的影响
输水量的变化改变了该区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位的埋藏条件控制着植被生态系统的分布与演化。当地下水位较深,大于某种植被的适生水位时,植被开始枯萎,直至大面积死亡;当水位埋深较浅时,虽然能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但干旱气候条件下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土壤带内的盐分含量增高,仍会限制多数植被正常生长。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依靠地表水补给,黑河输水量的变化改变了地下水的水位,使区域性地下水位降低,从而带来包气带土壤水分的变化。包气带土壤水分是陆地植物赖以生存的源泉,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大气降水稀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饱和土壤带内水分的数量和盐分含量对植被体系的分布与结构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黑河输水量变化间接引起了生态系统的变化。
(1)绿洲的收缩。
1977~2001年间绿洲的退缩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区域,即两河沿岸、黑河下游三角洲和古日乃湿地,这三个区域子是研究区地势最低,水分最为丰富的地段。东、西河沿岸和下游三角洲为地表水的径流和泛滥区,同时也是地下水的主要入渗补给区,古日乃湿地是盆地内地下水的汇集区,这些地带潜水埋藏普遍较浅,一般为1~3m(武选民,2002),由于黑河输水量减少,绿洲收缩。在实施了生态工程以后,绿洲又有所扩张。
(2)使绿洲-荒漠过渡带成为植被退化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
前人监测资料证明(曹宇等,2005),绿洲-荒漠过渡带是受上游输水量影响显著、潜水埋深变化幅度较大的地段,1980~2002年间的水位变幅为2~3 m。过渡带的潜水埋深本身处于临界生态潜水埋深附近,地下水位的降低极易造成地表植被的退化,并且因过渡带邻近荒漠区,植被一旦退化,易形成风蚀的突破口,地表细颗粒土短期内就被侵蚀搬运掉,即使黑河放水量恢复,地下水位上升,植被也极难回复到原有水平。
图3-4 1988-2001年间正义峡径流量与狼心山径流量变化图
(三)土壤系统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采用多种措施对土壤施加影响,使人工耕作土壤代替自然土壤,并逐渐改变了自然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至形成新的人工土壤类型,如长期用泥沙含量高的河水灌溉,在原土壤表层可以淤积50~100cm厚的灌淤层,形成干旱区特有的灌溉淤积土。人类改变土壤的措施主要有:
(1)通过灌溉引水改变水分的自然状况;
(2)通过土壤脱盐等改变土壤盐渍化的方向;
(3)向土壤投入肥料等物质,增加土壤肥力和营养元素;
(4)耕作方式的改变等。
人类干扰后的土壤表现出两重性,即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主要表现在:
(1)土地生产力提高:使土壤较快地向着有利于作用生长的方向发展;
(2)土壤类型良性转变,新土壤类型如绿洲土的形成。
而负效应主要表现在:
(1)土壤退化,区域内由于水资源条件的再分配,一些地区水源条件劣变,土壤风蚀和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2)灌溉不当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
(3)沼泽土、泥炭土、草甸土、吐尕依土等土壤类型由于水分条件的人为干扰,向风沙土和盐土退化演替。
总之,额济纳盆地的土地沙漠化的地质因素内在表现主要是水和土壤系统的变化,受沙漠化形成的地域性和地表动力过程复杂性的外在影响,形成沙漠化的区域机制。
四、额济纳盆地沙漠化监测的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通过对额济纳地区土地沙漠化机制和成因的分析,说明在气候条件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影响土地沙漠化的地质因子主要是水和土壤系统,确定此地主要的沙漠化调查、监测指标为:
(1)地下水位埋深
(2)水质(主要指矿化度);
(3)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粘利率);
(4)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养分);
(5)植被(植被盖度和植被类型)。
据额济纳地区土地沙漠化特征,可建立环境地质指标与沙漠化发展程度对应监测表(表3-13)。
表3-13 额济纳盆地土地沙漠化分级环境地质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