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动态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
答:
结构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状况的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版示。其计算公式权为:结构相对指标=
,如:某门课程及格率为98%。
动态相对指标是两个时期同一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动态相对指标=
,如:今年产量为去年的95%。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的对比,是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指标=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0元/人。
❷ 简述并举例说明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
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一般现为无名数,也有用有名数表示的。 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六种: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计划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 又称结构相对数。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结构相对数通常用来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实际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恩格尔系数、贡献率、城市化程度、中间投入率、增加值率、消费率、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都是结构相对数。 比较相对指标 又称比较相对数或同类相对数。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进行静态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可以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比例相对指标 又称比例相对数或比例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 又称强度相对数。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通常以复名数、百分数(%)、千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动态相对数”或“时间相对指标”,就是将同—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借以表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也称为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减1或100%为增长速度指标,计算结果大于100%为增长多少百分数或百分点,小于100%为下降多少百分数或百分点。 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通常,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基期,与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报告期。例如,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533亿元,2000年为89404亿元,如果2000年选作基期,亦即将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作为100,则2001的国内生产总值与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得出动态相对数为106.9%,它说明在2000年基础上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 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数。以计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以表明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❸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哪些
发展速度减1或100%为增长速度指标,2000年为89404亿元。
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又称结构相对数。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结构相对数通常用来反映总体的结构和分布状况等: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实际经济工作中常用的恩格尔系数、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进行静态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得出动态相对数为106。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一般现为无名数,也有用有名数表示的。
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六种、比较相对指标和计划相对指标、中间投入率.9%,它说明在2000年基础上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也称为发展速度,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533亿元。
强度相对指标又称强度相对数。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通常以复名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通常,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基期,与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报告期。例如、贡献率,如果2000年选作基期。
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动态相对数”或“时间相对指标”,计算结果大于100%为增长多少百分数或百分点,小于100%为下降多少百分数或百分点、城市化程度、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等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工作优劣。
比例相对指标又称比例相对数或比例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就是将同—现象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数值进行动态对比而得出的相对数,借以表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动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百分数(%)、千分数(‰)表示,亦即将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作为100,则2001的国内生产总值与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增加值率、消费率、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都是结构相对数。
比较相对指标又称比较相对数或同类相对数
❹ 【跪求多选题的答案】下列指标中的动态相对数是( )~~~~~~~~~~~~~~~~~~~~~~~~
AE
动态相对数=(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❺ 结构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和强度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所谓“相对强度”实际上就是股价与大盘的相对强度。比如在某一段时版间内,股价上涨二权成而大盘上涨却只有一成,那么股价的走势就强于大盘。
至于这个“相对强度”的指标可以这样设计:
相对强度指标=股价/大盘指数×100
比如在某年某月某日。股价是5元而上证指数是1000点,那么该日的“相对强度指标”就是5/1000×100=0.5。
这个指标乘以100是为了将数据扩大100倍,看起来更直观一些。
❻ 请问,在统计学中,动态相对指标即 动态相对数 其分子分母为什么不可互换
不能互抄换的原因是:我袭们只能说“现在”比“过去”是如何变化的,而能说道“过去”比“现在”是如何变化.动态相对数是说明从”分子“到”分母“的变化,因而分子总是相对于分母离现在更远的时期.互换后计算结果没有意义,不符合逻辑关系.
❼ 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是怎样的
1.强度相对指标也称强度相对数
❽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哪两种
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一般现为无名数,也有用有名数表示的.
相对指标的种类
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六种: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计划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又称结构相对数.总体的某一部分与总体数值相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又称比较相对数或同类相对数.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进行静态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又称比例相对数或比例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又称强度相对数.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总是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通常以复名数、百分数(%)、千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指标又称动态相对数或时相对指标.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之比.通常以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计划完成程度指标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数.以计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以表明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相对指标又称统计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值的比率,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在统计分析中运用相对指标,可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以对比的基础.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中某些相关事物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相对数.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情况,利用相对指标可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数量关系变为可比,有利于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因为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用以反映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所以,计算相对指标时分子分母指标是否具有可比性,是计算结果能否正确反映现象之间数量关系的重要条件.
分子分母指标的可比性主要包括:指标内容是否相适应;总体范围是否一致;计算方法是否相同;计量单位是否统一.
相对指标的计算
(1)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在对总体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 =各组(或部分)总量/总体总量
如:甲地职工男职工人数占职工人数的70%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能够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和现象的类型特征.
(2)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❾ 下列相对指标中,用有名数形式表现的有A.比较相对指标B.结构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看单位就行,只要是百分系数表现的,肯定不是。AB都不是,C不一定。D一定是。
单选选D,多选选CD
❿ 相对指标的运用原则
上述六种相对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对比方法,对两个同类指标数值进行静态的或动态的比较,对总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对两个不同总体之间的联系程度和比例作比较,是统计中常用的基本数量分析方法之—。要使相对指标在统计分析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可比性原则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关的指标数值之比,对比结果的正确性,直接按取决于两个指标数值的可比性。如果违反可比性这—基本原则计算相对指标,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导致不正确的结论。
对比指标的可比性,是指对比的指标在含义、内容、范围、时间、空间和计算方法等口径方面是否协调一致,相互适应。如果各个时期的统计数字因行政区划、组织机构、隶属关系的变更,或因统计制度方法的改变不能直接对比的,就应以报告期的口径为准,调整基期的数字。许多用金额表示的价值指标,由于价格的变动,各期的数字进行对比,不能反映实际的发展变化程度,一般要按不变价格换算,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计算对比指标数值的方法是简便易行的,但要正确地计算和运用相对数,还要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事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必须是同类型的指标,只有通过统计分组,才能确定被研究现象的同质总体,便于同类现象之间的对比分析。这说明要在确定事物性质的基础上,再进行数量上的比较或分析,而统计分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统计的定性分类或分析。即使是同一种相对指标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进行比较时,也必须先对现象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有可比性。同时,通过定性分析,可以确定两个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否合理。
例如,将不识字人口数与全部人口数对比来计算文盲率,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其中包括未达学龄的人数和不到接受初中文化教育年龄的人数在内,不能如实反映文盲人数在相应的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计算文盲率的公式为:
文盲率=(15岁以上不识字人口数÷15岁以上全部人口数)×100%
3、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原则
绝大多数的相对量指标都是两个有关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用抽象化的比值来表明事物之间对比关系的程度,而不能反映事物在绝对量方面的差别。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相对指标离开了据以形成对比关系的总量指标,就不能深入地说明问题。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工人每星期的工资是2 先令,后来他的工资提高到4先令,那么工资水平就提高了100%,……。所以不应当为工资水平提高的动听的百分比所迷惑。我们必须经常这样问:原来的工资数是多少?”
4、各种相对指标综合应用原则
各种相对指标的具体作用不同,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所研究的问题。为了全面而深入地说明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应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综合应用各种相对指标。例如,为了研究工业生产情况,既要利用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指标,又要计算生产发展的动态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又如,分析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必要全面分析总产值计划、品种计划、劳动生产率计划和成本计划等完成情况。
此外,把几种相对指标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比较、分析现象变动中的相互关系,更好地阐明现象之间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此可见,综合运用结构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动态相对数等多种相对指标,有助于我们剖析事物变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