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GDP这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简要评述(优缺点及改进)
一、优点:
GDP核算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
GDP核算资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影响到微观主体企业和住户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的决策。GDP核算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相关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权利,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缺点:
GDP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情报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劳动的成果;比如雇佣人做家务增加了GDP,自己做家务不算GDP。
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也就是说GDP无法衡量增长的代价,不能度量因环境变坏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比如生产污染环境算一遍GDP,治理环境又算一遍GDP;
GDP计算的属地原则不合理,比如外资在中国生产算中国GDP,但是实际上钱是给外资赚去了。还有苹果公司对美国的GDP的贡献为负数;
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质满足人们需求的普遍性;
人均GDP还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综合反映人均生活质量,不能衡量快乐、幸福等价值判断。单纯用GDP来衡量政绩,尽管有助于激励政府官员努力实现更多物质产出的积极性,但可能会导致诸如罔故生态环境、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
三、GDP指标的改进
(一)提出衡量国家财富新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社会通常以“国民财富”或“国民收入”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GDP或国民收入(GNP)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及其经济实力。世界银行专家比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种统计方法之后。
于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新标准。新标准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减去机器折旧和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出一个国家的财产净值。其内容是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本等三个方面计算一个国家财富的总量。然后按美元计算出国家财富的人均水平。显然。人均国家财富指标越高。国家越富,反之。国家越穷。新标准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能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状况的总量指标。
(二)构建福利型GDP
基于GDP指标在反映国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标。以对GDP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校正和调整。“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都是反映人们实际福利的指标。其内容是GDP统计还应加上闲暇和地下经济。
或劳务类别和内容。即不能说明一国的经济结构。比如。两个GDP相等的减去环境破坏和国防开支。以作为反映人们实际福利水平和福利状况的指标。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托宾和萨缪尔森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的增长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需要对GDP的增长做出必要的调整。即需要适当放慢GDP的增长速度。以保障国民的福利。不能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追逐GDP的增长。
(三)建立绿色GDP的考核指标
GDP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所带来的损失。也就是GDP忽略了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而存在重大缺陷。
为了弥补GDP的这一缺陷。1997年世界银行设计和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一国经济产出中的能源耗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记录于绿色账户。再将其从GDP中核减。从而形成绿色GDP.由于绿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费、环境成本之后的国民财富。因而绿色GDP比较真实可靠。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大。而负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反之。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大。而正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
启用绿色GDP的指标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绿色GDP统计模式,但绿色GDP指标的提出。弥补了传统GDP在统计中的一些不足。对于构建一个能充分反映在经济产出过程中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总量指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四)优化GDP内涵
对我国来说。还应该优化GDP内涵。提倡和实现有效的GDP.长期以来,我国遍地开花搞所谓开发区、工业园、跑马圈地式招商引资竞争,但由于不少项目并未真正投产。造成许多开发区、工业园及其设施的闲置。有些园区还长期杂草丛生、蛇鼠为患。尽管如此。园区里一些早期的基础设施投资。
如厂房、围墙等的投资都已记入了GDP.也因此“创造”了GDP.而这样的GDP实际是由浪费或耗费造成的。
并未是经济产出的结果。所以,这是~种毫无实际意义的GDP.也就是一种无效的GDP是消失的GDP.说其是无效的GDP.是因为这样的投入没有任何经济产出。是一种犯罪和浪费,但其确实又记入了GDP:说其是消失的GDP.是因为这些投资所耗费的成本都是以前的GDP积累。而这些长期以来累积起来的GDP由于转为投资后不但没有任何产出。反而白白浪费掉了、流失了。因而又是一种消失的GDP.之所以产生这些无效或是消失的GDP.除了投资决策失误之外。GDP统计指标本身及其统计过程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果在GDP增加的同时却是GDP的大量消失:或者在GDP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同时伴有大量的无效GDP.那么。再高的GDP增长速度率、再快的GDP增长速度也不能有效证明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的真实情况。 而只能反证这个这国家在经济决策上有更多的、甚至是更大的失误和失策。 同时。也说明了该国GDP的社会成本和国民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沉重。因此。需要对GDP的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增加GDP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我国来说。提高GDP总量和优化GDP内容。都迫切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质量。以降低能源消耗、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GDP的质量。
『贰』 用GDP作为经济衡量标准的缺陷有哪些
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结构;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和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1、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
GDP统计的是有市场交换行为、能体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不能反映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也不能覆盖一些不易统计或难以计算价值的经济活动。
2、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一些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刚竣工就成了产能过剩项目,这些项目虽然计入GDP,但却属于无效投资,不会带来社会财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
3、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结构。
如果单看GDP,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中国的GDP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达32.9%,而美国只占1.8%,欧洲30多个国家加起来也只有24.9%。然而当时中国的GDP中绝大部分是农业,而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及军事实力。
1860年,英国的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
4、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总量已超过70万亿美元,而英国慈善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着全球将近一半的财富,相当于底层35亿人财产相加的总和。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会财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么分’、人们‘吃得好不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
5、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砍伐树木时,GDP在增加;排放废气时,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长,却不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
『叁』 gdp指标有哪些缺陷
GDP指标的缺陷一般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为自己提供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劳动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也就是说GDP无法衡量增长的代价,不能度量因环境变坏所付出的社会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质满足人们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还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综合反映人均生活质量,不能衡量快乐、幸福等价值判断。
虽然,单纯利用GDP指标来衡量地方官员的政绩,有助于激励地方政府官员努力实现更多物质产出的积极性,但有可能会导致诸如生态环境和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供参考。
『肆』 用GDP来衡量机构及发展水平的优缺点
GDP核算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勾画出一幅简明的图像,大大提高了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GDP核算资料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影响到微观主体企业和住户对生产、消费和投资的决策。GDP核算系统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相关指标这间的内在关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承担的国际义务和权利,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GDP的缺陷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GDP 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情报的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不能完全正确反映社会的劳动的成果。二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资源消耗的代价。也就是说GDP无法衡量增长的代价,不能度量因环境变坏所会出的社会成本。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质满足人们需求的普遍性。四是人均GDP还掩盖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反映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综合反映人均生活质量,不能衡量快乐、幸福等价值判断。单纯用GDP来衡量政绩,尽管有助于激励政府官员努力实现更多物质产出的积极性,但可能会导致诸如生态环境和竭泽而鱼的短期行为。
『伍』 GDP的弊端有哪些
GDP增长不包括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恶化,也不包括资源产出比例的高低,更不包括人民幸福指数。
GDP只是个数字,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但是现在被绝对化了。
『陆』 将GDP作为核算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缺点和不足分为以下几点:
1,GDP指标对经济活动反映不全面。GDP指标只对于有市场价格的产出进行统计,而对
于不用来交换的经济活动不统计,因此,那些不经过市场交换的但却十分有用的产品和
服务就无法被计入GDP指标之中。
2,GDP指标对于由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进行统计。经济增长势必对环境造成损害,
使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但这一负面效应却没有被GDP指标统计进去。
3,GDP指标对产品和劳务的销售、实现情况不能够反映。
4,GDP指标对一个国家的财富变化不能准确反映。
5,GDP指标对居民经济福利的反映不够全面。
6,GDP指标对其增长部分是由国内民族企业拉动的还是由外资企业拉动的不加区分。
7,GDP指标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
『柒』 解释用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情况指标的不足和缺点。
这两个问题网络知道都有人回答过了
问题1:
参考这里:http://..com/question/99456640.html
这里也有:http://www.sxzy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098
问题2:
http://..com/question/32800992.html
『捌』 GDP和GNP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水平指标的利弊
一、GDP在反映经济增长方面的片面性 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制度安排,它体现了在核算期内,经济总体中各机构单位、机构部门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产出、投入、效益之间的生产关系,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关系,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储蓄、实物投资与资金融通的关系,资产、负债及净值之间的存量及变动关系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完整描述经济总体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经济生产过程的最终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经济分配与再分配过程的最终成果,储蓄反映了经济生活中收入与消费、积累的相互关系,资金余缺反映了经济储蓄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期末资产净值反映了在期初资产净值基础上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最终累计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储蓄、资本形成、资产净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指标体系,他们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链。 从现实分析,我国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度量,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这一完整的指标链,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 但是,单凭GDP增长并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结合资产存量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变化,就会失去对增长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于我国在增长中财富的有效积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长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关,投资的高增长拉动了GDP,而“外资”又是我国投资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会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使用效益下降的现实反映了投资的有效性和资产的有效性并不尽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比上年分别增长9.6%、8.8%、7.8%、7.1%、8.0%;资产净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托固定资产高投资和金融资产规模的高增长。这说明,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资本市场和负债经营(如利用内外资)方式;但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主流趋势还未脱离规模数量型扩张的增长模式。 从资产的结构看,以1996年为例,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金融资产、资产净值分别占总资产的37.65%、28.07%、62.35%、37.12%,根据“资产=负债+净值”的平衡关系,该年金融负债比重为62.88%,高出金融资产0.53个百分点,属于资本净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负债比重分别为60.93%、60.15%、60.42%、61.61%,分别高出金融资产3.70、2.05、1.49、1.67个百分点,亦均属于资本流入年。“外资”是我国这一时期的主要投资资金来源之一。 二、长期以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国内投资和外资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资的有效性和资产的有效性不高,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这对货币资本相对不足的我国来讲,应是政府给予充分考虑的问题。现实经济领域中,3%的建筑中介费、层层转包的转包费、去年一年72亿的投资决策损失、部分进口设备的闲置或遗弃、某些新建厂房的报废及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线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现象,均使得投资的有效性、资产的有效性远小于1.其次,外资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国GDP与对外金融负债的比率为6.570,2000年则为2.047;1995~2000年对外金融负债(外资)年均增长3.3%,而“外资”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逐年扩大,但外资使用效益却逐年下滑。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测度出现了“一花独放、众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单纯的使用了GDP一个流量指标。但是,我们在得到单位GDP的同时,却在占用着越来越多的资产存量,即在耗费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或资源。我国是个资金相对缺乏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巨大的国内、国外资金,仅2000年比1999年,我国的国内金融负债增加15.54%,国外金融负债增加16.25%,但金融资产使用效率却下降了1.11%。 仅从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相结合方面,我们就不难看出,经济领域的单纯以GDP作为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视经济流量与经济存量的有机结合,重视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数量关系测度,重视更全面、更长远、更协调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即政府综合决策机制的形成则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和优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片面使用GDP这个流量指标,使人们忽视了资产存量或财富的积累。在我国遇到诸如洪水灾害或SARS瘟疫带来的损失时,人们大都采用了习惯的思维方式即“坏事能够变为好事”,误认为能够在救治、恢复、重建中增加GDP.这种认识实际上体现了“灾害减少财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于促进流量的再增加”的错误观点。我认为,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义下的经济增长。在注意财富的积累方面,经济发展国家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GDP增长率不高,但是财富积累很快。和经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一些城市总是“喜新厌旧”,不断的拆旧楼盖新楼,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国GDP增长率连年很高,但是财富损失的也快,资产积累、财富积累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与“GDP至上”有一定关系。 三、以GDP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于可持续发展 即使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协调地应用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经济分析上的缺陷;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还有更深层的缺陷。在国际上,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受到强烈批评是近20多年的事。环境问题是这一批判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盖经济福利的内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当前和将来的福利变化。仅就反映当前福利来说,经济学家就开出一个长长的“问题清单”: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市场化、货币化了的部门之评价;二是外部不经济性盲区:它只能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对反映社会成本则远远不够;因无市场价格,像资源耗竭、生态退化带来的损失也往往无法计入;三是一些决定经济福利变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没有发生交换的自然资源价值等;四是一些“假冒伪劣”福利:某些“抵御性”活动,如在环境污染情况下居民不得不采取的保护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计入GDP,好像污染的环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视环境资本的折耗,相对于人造资本(如机器)的折旧补偿,这是一种明显的“处理不对称”。 由于事实上,GDP已经被大多数人当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问题会带来一系列有误导性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误导在于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的代价没有反映,这实际上鼓励了对自然资本的浪费与破坏。正如经济学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将收益(部分服务的价值)、成本(流量的价值)和存量变化(净积累)这三者加总到一起,而发展经济学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们的总和”。另一个误导性的后果是淡化或贬低了那些与大多数人的幸福及与可持续发展最相关的一些内容,例如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GNP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采用GNP总值还是均值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增长,也会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局限性,尤其对市场经济不发达、法规体系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统计上的失真是比较明显的
1、这个指标体系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经济活动,从而造成统计上的遗漏。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中所依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市场交易原则,是指只有通过市场交易取得的收入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依据这个原则,GNP中有一部分被遗漏了。尤其对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国家而言,其遗漏情况更为严重
2、个指标体系没有把收入分配状况、经济福利水平、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因素考虑进去
3、不完全可对比性。由于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价格体系、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的差异,从而给GNP的比较带来困难
4、在国家间比较时,汇率失真带来的问题
『玖』 GDP核算的利与弊
GDP的好处是可以衡量社会财富的增加,目前还没有其他更好的衡量方法。坏处如下:
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而人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传统的GDP核算体系下,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有考虑到:环境资源的耗减核算、环境资源损失成本的核算和资源环境的恢复成本、再生成本和保护成本的核算。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 面对我国尚未完全摆脱的粗放型增长,有学者直言不讳:过于单纯注重GDP的增长,必然会进入这样一个怪圈———传统的GDP核算可能助长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