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效用的特点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被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特征:
1、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
2、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19世纪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里昂·瓦尔拉斯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如同人们的身高和体重一样是可以测量的而约翰·希克斯则尝试了只在序数性效用的假定下,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希克斯认为,效用的数值表现只是为了表达偏好的顺序,并非效用的绝对数值。从教科书等内容判断,比较通用的应该是后者的序数性效用。
② 统计学中处理因素指什么效应指标又指什么
处理因素(受试因素) 通常指由外界施加于受试对象的因素
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
③ 商品的效用可以用那两个指标来衡量
商品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该商品所获得的满意程度。衡量的指标为绝对效用和相对效用。绝对效用是指“由商品的物质技术性能决定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具体属性”;相对效用是指“商品适应市场或消费者需要的程度”。
④ 效用函数的公式是什么
以商品价格向量P、消费束(商品数量向量)X、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三者为自变量的效用函数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仅以消费束X为自变量的“直接效用函数”U(X);另一类是以商品价格向量P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两者为自变量的“间接效用函数”v(P,m)。
直接效用函数U(X)的思想是:只要消费者购买(消费)各种商品的数量一定(而不管其他相关的经济变量(如价格向量P)如何置定或变动),消费者的偏好或效用大小便唯一地确定。即,确定的消费束X对应确定的效用函数值U(X)。
间接效用函数v(P,m)是建立在仅以消费束X为自变量的直接效用函数U(X)的基础之上的。其思路是:只要消费者面临的商品价格向量P和消费者预算约束m两者一定,消费者在PX=m约束下,最大化其直接效用函数U(X)的值,此时的最大U(X)值即是间接效用函数v(P,m)的函数值。
(4)效用指标扩展阅读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公理科学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
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
运用心理测定方法,可以测量出领导者对于各种收益和损失的效用值,并画出相应的效用曲线:甲类型领导者对收益反应迟钝,对损失反应敏感,怕担风险,不求大利,谨慎小心。乙类型领导者对损失反应迟钝,对获利非常敏感,追求大利,不怕风险,大胆决策。
丙类型属于中间类型,完全以损益率的高低作为选择方案的标准。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⑤ “效用”“效率”“效益”“效果”的区别是什么
1、表达的意思不同: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的做事,即不浪费资源。如,劳动生产效率常用人均产量、人均产值等指标来表示。
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结果。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情,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统运转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利益。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提高方式不同:
效用的提高主要从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术和一些合理的规范,再加上领导艺术。
提高效益必须有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绝的见识和运筹能力。
效果则强调人的行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确性与效果方面的有利性。
3、注重点不同: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
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公理科学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
效率注重的是目标执行的过程,而效果注重的是结果。
效率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企业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想办法采用更高的科学技术,或者采用高科技的机械设备,或者是增加员工,对员工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熟练度。
达到学习曲线程度,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产出率必然会有所提高,再一个就是提高工作速度,缩短工作时间一样可以提高效率。
而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
⑥ 效益指标包括哪些
经济效益指标是指由企业按照工效挂钩办法规定,与企业工资总额挂钩的经济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的选择应综合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利润为主要挂钩指标。对实现利润与实物量复合指标挂钩的企业,要降低实物量挂钩指标所占的比重,并逐步转为以实现利润为主要挂钩指标。当年没有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企业,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方面的内容和环节构成,所以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任一经济效益指标只能反映其中的一个侧面。因此,为了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考核,采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指标即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准确的衡量与评价。具体指标主要有:
①产品销售率。它可以反映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
②资金利税率。它可以反映企业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
③成本利润率。它可以反映单位生产投入所带来的利润额,即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
④净产值率。它可以反映企业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
⑤全员劳动生产率。它可以反映活劳动的使用效益。
⑥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可以反映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
除上述六项主要指标外,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还有单位产品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品生产设备消耗量、投资回收期等。
⑦ 效益,效果,效用三种指标的主要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效率、效果和效益向来都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确的做事,即不浪费资源。如,劳动生产效率常用人均产量、人均产值等指标来表示。
但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当局还应该关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动以便达到组织的目标。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结果。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情,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其主要是由战略(如经营领域选择是否得当,生产的产品是否对路?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应该并购什么样的企业?为了扩大产品出口,是应该先打开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决策所决定的。
效益是指某一特定系统运转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利益。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那么组织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呢?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效率是关于做事的方式(实际上是策略的制定),而效果则关系到所作的事是否正确(实际上是战略的制定),其涉及到组织的结果及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当局不能只是关注达到和实现组织目标,也就是关注效果(战略是否正确),还应该尽可能有效率地(正确的策略)完成组织工作。否则,将无法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 的。
效能这个词的原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效用能量,主要从能力、效率、质量、效益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效能、效率、效益是既相互联系,极容易混淆,又有明显区别的几个不同概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一个效字,但所指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效率的本义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或者说是某一工作所获的成果与完成这一工作所花人力、物力的比值。从经济意义上讲,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是不是办事效率越高就越好呢?不一定正确。因为效率并不能反映人的行为目的和手段是否正确。
效能则强调人的行为目的和手段方面的正确性与效果方面的有利性。例如,甲企业100个生产工人年产彩电产值1亿元,由于外观、质量因素使得产销率只有60%;乙企业200个生产工人年产彩电产值1.5亿元,产销率高达95%。如果单从效率上讲,甲企业的效率明显高于乙企业。然而,甲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销路不好,显然甲企业生产的目的没有达到,它不符合效能的有利原则,乙企业的效能明显好于甲企业。因此,效能好是保证工作有效的前提。只有效能有了可靠的保证,提高效率才有实际意义。
效率与效能另一个区别是获取的途径、方法不同。世界著名管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对效率与效能的区别作过较全面的剖析,他认为:效率的提高主要靠工作方法、管理技术和一些合理的规范,再加上领导艺术;但是要提高效能必须有政策水平,战略眼光,卓绝的见识和运筹能力。
效益是人类行为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管理的永恒主题。经济效益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
效益高低并不完全等同效能的高低。效益是构成效能的重要因素和有机部分,但效益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得出效能的高低。因为效益所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现实性,而效能所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和利益的现实性和潜在性,它不仅体现效果和利益的大小与高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取得效果和利益的能力大小与强弱。
衡量效能的因素包括能力、效率、质量、效益四个层面。
⑧ 经济效益指标的经济效益指标的主要内容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方面的内容和环节构成,所以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任一经济效益指标只能反映其中的一个侧面。因此,为了能够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考核,采用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交叉的指标即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准确的衡量与评价。具体指标主要有: ①产品销售率。它可以反映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②资金利税率。它可以反映企业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③成本利润率。它可以反映单位生产投入所带来的利润额,即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④净产值率。它可以反映企业物化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⑤全员劳动生产率。它可以反映活劳动的使用效益。⑥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可以反映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除上述六项主要指标外,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还有单位产品原材料及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品生产设备消耗量、投资回收期等。
⑨ 西方经济学中效用是什么意思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被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⑩ 什么是效用测度
效用(Utility)港译功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被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
效用理论是领导者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采用的一种理论。决策往往受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时要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予以展望,对可能产生的利益和损失作出反应,在决策问题中,把领导人这种对于利益和损失的独特看法、感觉、反应或兴趣,称为效用。效用实际上反映了领导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高风险一般伴随着高收益。对待数个方案,不同的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抉择。
效用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分配他们的收入,以达到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一理论 将要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考察消费者行为,可以采用两种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一种是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种是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
商品的需求来源于消费者,他们被假定为以理性经济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当事人。理性消费者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在外在环境既定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目标和有限资源做出最优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激励和制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满足,尽可能多地消费或拥有商品;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收入或者获取收入的手段是有限的。因此,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就是要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用于不同的商品,以便从消费商品中获取的“利益”最大。所以,对消费者最优行为的理论考察要分析消费者获取商品的动机、收入约束及实现目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