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黄金交易 > 巴黎圣母院黄金

巴黎圣母院黄金

发布时间:2021-11-02 06:58:45

1. 巴黎圣母院的资料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w=%B0%CD%C0%E8%CA%A5%C4%B8%D4%BA&t=4

2. 关于巴黎圣母院建筑背景的简介

巴黎圣母院不仅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而且由于著名文学家雨果写了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就使它几乎家喻户晓了。

这座建筑建成于十三世纪中叶,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所谓哥特式,乃是当时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建筑形式,它的特征就是多用垂直向上的线条,用高高的钟塔,用尖拱形的门和窗,因此看上去好像整个的建筑在向上升腾似的。这种形式是有宗教意义的,它表达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基督教认为,人间是苦难的,充满罪恶的,只有把虔诚的心寄托于上帝,信奉基督,那么他将来就可以脱离苦海,可以赎罪,可以到天堂的乐土……。中世纪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文学等等,都是这个主题。不过,他们也讲究形态的美,以便用美的形象来感动人。这座巴黎圣母院建筑的正立面,我们可以来作一些形式美的分析。原来,它是用九块大小和比例相同的长方形块构成的,其中上部的中间一
块是缺的,两边为一对钟塔,所以其实是由8块长方块组合而成。这些长方形,据分析其比例是最美的,即黄金比。长方形两边的长度之比为1:1.618(或O.618:1)。所以看上去形态十分和谐。在建筑上,除了正中的那个玫瑰圆窗(基督教认为在这个大玫瑰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灵魂)其他的门和窗用的都是尖拱形的,但大小、比例、高低、繁简各不相同,这就是建筑美学中的所谓“变化与统一”的手法,因此看上去既丰富但又不杂乱,优美动人。相传法国古代有这么一个说法:若要造教堂,应当用阿美安教堂的大厅,夏尔特教堂的塔楼,兰斯教堂的雕像,以及巴黎圣母院的立面,因为这是法国古代教堂建筑中的“四杰”。

巴黎圣母院内的大厅宽为48米,深为130米,可容万人。厅的高度达35米,人在其中仰视,真好象是到了天国。在这里也许你会感到自我是多么的渺小,这就是宗教建筑的魅力了。巴黎圣母院的伟大,还在于它全是用石材建成的。所以文学家雨果说,那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页。”

巴黎的古建筑很多,几乎历代的都有,而且保存得都比较完好。在这里再分析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卢佛尔宫是巴黎古老的王宫,它最早建于十三世纪初,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所加建,其中东廊(卢佛尔宫的背立面)建于十七世纪中叶的路易十四时代(1670年),也是这个宫殿的最辉煌之作。这座建筑的风格采用古典主义手法。古典主义是一种规则严谨、形态庄重的建筑形式,作为皇宫建筑是最合适不过了。在这个建筑形象上可以看出,它的上下之间由三部分组成,自上而下为:檐部、柱廊、基座。这三部分之间的高度比例为1:3:2,若不按此比例去做,就不好看。这座巨大的建筑共长172米,横向分五段,中部主体,两边是两翼和两端部。这也有比例关系:中部宽28米,高宽相等,形成一个正方形。两翼各长48米,两端宽为两翼的一半,即24米,只有这样的比例关系,建筑物看上去才和谐。这个建筑称得上是古典主义的典范。

再说巴黎的另一座古典主义建筑恩瓦立德教堂(即残废军人教堂),这座建筑建成于1691年,其建筑形式很有气度主体突出,比例协调,特别是中间的那个高达106米的圆顶,金光闪闪,为巴黎城市增添了不少光彩。这座建筑建造在卢佛尔宫的西南面,,在这里自成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北端临塞纳河。这个建筑在形式上是一座典型的纪念性建筑,它意味着向为法兰西皇帝流血牺牲的战士们致敬的崇高荣誉。在这座建筑的下面,还存放着拿破仑的石棺,所以它又是一座陵墓性的建筑。

巴黎万神庙也是一座著名的法国古典建筑,位于巴黎圣什内维埃芙山上,原是巴黎守护神圣什内维埃芙的神庙,1792年改为国家重要人物的公墓,即万神庙。法国自建国以来,一向崇拜古罗马,这万神庙作为宗教形式,在古罗马也有,但两者在形式上很不相同。占罗马的万神庙是用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下部呈圆筒形,形态简洁庄重,正面入口是长方形的柱廊,上面为三角形的山花。而巴黎的万神庙则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上部也用一个圆顶,但比较小,下面是圆形的柱廊,这个形式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形式。圆顶和柱廊表述的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观。万神庙的下部是一个巨大的“十”字形平面的高大建筑物,十字交叉的上部就是那高高的圆顶和柱廊,这个建筑虽然也很庄严雄伟,但上下两部分未免有些拼凑之感。有一位评论家曾说,这个建筑形象好像是一位斗士骑在一匹白马上(下部为白石墙)。

坐落在明星广场上的巴黎雄师凯旋门是众所周知的了(建成于1836年);但这个建筑美在何处?则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座建筑用简洁的正方形构图,内部的各部分比例关系十分精确、和谐,从而在建筑美学上享有盛名。建筑,美在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简单的几何形来分析。而方和圆,又象征着人的形态,所以它也与人文主义联系着。这座建筑高达48米,宽度为44米,但由于视觉的关系,我们实际看到的形象却近乎正方形,这就是建筑师的经验了。直径达18米的圆拱门很高大,上部半圆形与下部的高度之比为1:3,门高是门宽的两倍,这种关系是和谐的。凯旋门置于广场中央,12条道路汇交于此,所以在巴黎的好多地方能见到这座凯旋门。当我们身处广场,仰视这高大的凯旋门时,耳边似乎会响起雄壮的《凯旋进行曲》,这一刻,也真正能体会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为纪念功勋卓著的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所以如今这个广场已改名为戴高乐广场。

也许好多人都看过《虎口脱险》这部很风趣的影片,它的背景就是巴黎歌剧院。这座剧院建成于1874年。观众厅内共有2150个座位,共设4层包厢,被称为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歌剧院了。它坐落在卢佛尔宫的北面,中间隔着旺道姆广场。这座歌剧院的建筑目的主要是为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们享用的;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的情调仍然是崇古的,因此它还是以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不过,为了要显示出既新颖又豪华,既用古典主义的,又用巴洛克的,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东方形态的,同时,建筑上既有装饰,又有雕刻作品,使得这座建筑十分繁琐,花枝招展。历史上称这种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这也就是巴黎的一种城市文化风貌吧。

巴黎人常爱说,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老奶奶”,而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则是巴黎的“少妇”。这座铁塔以设计者艾菲尔的名字命名,建于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1889年),高达32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而且它又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因此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可是它的命运最初有些坎坷,它初建成时,有好多人对它提出种种非议,说它是个“怪物”、“糟蹋了巴黎”云云,连许多知名人士也纷纷表示反对,著名文学家小仲马、莫泊桑等也在其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铁塔的感觉渐渐有了转变,渐渐地不再讨厌它了。久而久之,又渐渐转变成非有它不可了,而且竟成为巴黎的城市标志。如今的巴黎人,为有此铁塔而感到骄傲。外国人游巴黎,不上铁塔去俯视一下巴黎全城,总会觉得是一件憾事。这就是文化,城市历史文化。

3.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资料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4. 《巴黎圣母院》中有哪些人物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也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先爱后恨、阴险刻毒,吉卜赛女郎爱斯米拉达纯洁善良,为救女郎可舍身、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巴黎圣母院》中,也始终围绕这三个主要人物展开:吉卜赛女郎爱斯米拉达、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
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米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能歌善舞,而且充满了人心美,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他接受了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为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性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只有他对这个丑陋的敲钟人表示怜悯,把水送到了他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爱上了外表英俊的费比斯,可是她却不知道他只是个贪图她美貌的虚伪之辈,在他们约会的时候,心胸狭窄的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却因妒嫉对费比斯暗下杀手,却又用谎言把罪名强加在埃斯米达拉的身上,爱斯米拉达就这样被教会、法庭诬为“女巫”、“杀人犯”,最终被无情地推上了刑台。悲哀!即使两个男人好象都爱她,可是到了最后关头,都对她置之不理,在最关键的一刻冲出来救她的只有卡西莫多。爱斯米拉达可以说是完美的代名词,但在当时的社会,还是没能逃过“死神”的魔掌。
克罗德副主教表面上道貌岸然、德行高超,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她自私、阴险,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敲钟人劫持爱斯米拉达;他出于嫉妒刺伤费比斯却嫁祸于爱斯米拉达;他因得不到爱斯米拉达的爱情便想将她置于死地。这是一个扭曲的病态的灵魂,卡西莫多只是肉体上畸形,克罗德却是精神上畸形,人性的畸形。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敌视一切。他煽动宗教狂热、制造迷信、散播对波西米亚人的偏见、伙同王家检察官残害人民。他既是宗教伪善和教会恶势力的代表,又是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卡西莫多的形象和克罗德副主教恰恰相反。他外表丑陋,内心崇高。他也爱慕爱斯米拉达,但这是一种混合着的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副主教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费比斯的逢场作戏。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弃儿,从小就受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克罗德收养了他,向使唤奴隶一样役使他,他也就像一条狗一样盲目服从主人的意志。但在爱斯米拉达那里他第一次感受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米拉达身上,它可以毫不犹豫地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米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性命。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米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卡西莫多是“心灵美”的典型,他的每一句话都短小精悍,无论是“水”、“美”还是“避难,避难”,甚至当他把神父从楼顶扔下去的时候,他也摒弃了“代表爱斯米拉达宣判你死刑”的判决词,而只是短短的一句“这……都因为你!”所有的愤怒都掩藏在了最后的惊叹号里,掩藏在两臂暴露的青筋里。在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同时,雨果对卡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书的写作特色。
费比斯的出现成全了我对喋喋不休的人本能的反感。“我要有妹妹,我爱你而不爱她;我要有全世界的黄金,我都给你;我要是妻妾成群,我最宠爱的就是你。”当他对两个不同的女人说出同样的话时,巧言令色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容易理解的词汇。费比斯的未婚妻看上去是个大家闺秀,其实也充满了妒忌之心,要费比斯亲自赶走爱斯米拉达才罢休。
雨果通过对比,使主人公们截然相反的性格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卡西莫多“表里不一”的缺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着的不足——卡西莫多的“美丽”根本不为人所认识,甚至承认。难怪卡西莫多会在钟楼上绝望地疾呼“天厌弃啊!人就只应该外表好看啊!”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和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最后,当卡西莫多在坟墓里和心爱的人一起化为尘土的时候,不禁让人刻骨铭心。

5.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

首先一组人物形象是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但在当时社会,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邪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强悍的卡西莫多,最后也只有选择徇情这一悲剧结局。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弗罗洛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雨果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深刻剖析了这个人物阴暗扭曲的灵魂。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一个粗野、浅薄的花花公子,他以极其恶劣的手段玩弄了一片痴情的爱斯梅拉达;另一个人是落魄诗人格郎古沃,一个在夹缝中苟且偷生的家伙,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抛弃尊严、抛弃责任,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同样充满了鄙夷和嘲讽。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本质,更告诉我们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过分追逐外表美,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人心。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已活活地做了例证。他们的结果,也是给我们的警示。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不能随波逐流、浪荡荒废,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人格尊严,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不能因为放纵自己而被污浊了有责任的心灵。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发人深思的反面悲惨后果。

最后,雨果对场景下笔的恢弘气势,对人物描写的细腻到位,精妙的比喻、精彩的描述、细节的捕捉,都给小说增色不少,另人读之后称快。这些手法,也可借鉴到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来,使文章更精彩!
http://tieba..com/f?kz=48291358

6. 巴黎圣母院建筑的赏析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

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

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

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


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

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 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

左边是圣母门(Virgin’sportal),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拱门上方为众王廊(Galerie des Rois),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Musee de Cluny)。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

“长廊”上面第二层两侧为两个巨大的石质中棂窗子,中间是彩色玻璃窗。装饰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设计最吸引人,有长有圆有长方,但以其中一个圆形为最,它的直径为9米,俗称“玫瑰玻璃窗”,其直径,建于1220-1225年,这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画着一个个的圣经故事;

以前的神职人员借由这些图像来做传道之用。中央供奉着圣母圣婴,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两侧立的是亚当和夏娃的塑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人很怕德国人把它抢走,所以拆下来藏起来了。

第三层是一排细长的雕花拱形石栏杆。在这里的设计中,瓦雷里·勒·迪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栏杆上,塑造了一个由众多神魔精灵组成的虚幻世界,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异而冷峻,俯着脚下迷蒙的城市;

还有一些精灵如鸟状,但又带着奇怪的翅膀;出现在教堂顶端的各个角落里。它们或在尖顶后面,或在栏杆边缘,若隐若现,它们这些石雕的小精灵们几百年来一直就这样静静地蹲在这里里,思索它们脚下那群巴黎城里的人们的命运。

左右两侧顶上的就是塔楼后来竣工,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楼悬挂着一口大钟,也就是《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向所有的哥特式建筑一样,两翼较短,中轴较长,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90米的尖塔。

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圣母院后殿始建于1370年,它不但是整组建筑的终端,而且它本身还创造了一种影响到每一部位结构的动感,从高低脚拱到肋状构架,都体现了这种动感。高低脚拱半径达15米左右,别具一格的后殿建筑不愧为哥特建筑的杰出之作。

走进这座教堂里,四处可见虔诚的信徒双手交叉合拢抵住下巴,闭眼凝神虔诚的祈祷,更突显巴黎圣母院的庄重肃穆。如今的圣母院兼具宗教、艺术和旅游价值于一体,是巴黎必到之处,登上巴黎圣母院顶端可眺望整个巴黎,欣赏绝美的塞纳河精致。

走近巴黎圣母院,可见雕有基督教经典之作—《圣经》的三个桃状大门圣母门、审判入口大门和圣安娜们依次排列,雕刻栩栩如生。圣母院共三层,顶层风景极佳。矗立在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是对古老巴黎历史的承载。

前身

早在公元前,圣母院今址就可能是宗教用地。根据教堂地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可以回溯到罗马皇帝提庇留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

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有说法认为在4世纪时这里修筑了一座用来崇敬圣斯德望的大型教堂,但也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7世纪所建,但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时的建筑要素,或有说法认为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的希尔德贝特一世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

圣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般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斯德望教堂与它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的必要性。

1160年时,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项目,并于1163年时埋下第一颗基石,象征教堂开始兴建。

不过,关于到底是谁负责埋下圣母院的基石众说纷纭,除了莫里斯·德·苏利是可能的人选外,也有说法认为是当时的教宗亚历山大三世负责奠基。

建筑师

由于缺乏文献,圣母院最早的一批建筑师到底是谁,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第一位有列名出来的建筑师是让·德·谢勒(Jean de Chelles),负责扩建教堂的北袖厅(Transept)。

在1258年谢耶过世后,他的后继者皮埃尔·德·蒙特勒伊(Pierre de Montreuil)则完成了教堂的南袖厅。之后皮埃尔·德·谢勒(Pierre de Chelles)接手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让·拉维(Jean Ravy)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

法国大革命时期,圣母院教堂蒙受了非常大的损害而曾经一度残破,在19世纪,欧仁·维奥莱-勒-迪克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来重新诠释的。

例如最有代表性的石像鬼,就是想象力天马行空的欧仁·维奥莱-勒-杜克所发明的,在其生平修复的众多建筑物都能找到石像鬼的踪迹,例如皮耶枫城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巴黎圣母院

7. "巴黎圣母院"名称的由来.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8. “假如我练成了黄金,那么法兰西的国王就不是路易十一了……”是《巴黎圣母院》中谁的人生信念

克洛德

阅读全文

与巴黎圣母院黄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九章量化对冲基金行吗 浏览:612
三角防务上市价格 浏览:60
160222基金为什么暂停交易了 浏览:734
燃石c轮融资 浏览:393
外汇高级分析师工资 浏览:872
10天以内最低价格是5元的指标 浏览:231
银华优势基金净值查询今天最新净值 浏览:492
美团融资几轮 浏览:316
免费融资租赁 浏览:167
外汇管理局职能 浏览:861
深圳中恒融资租赁 浏览:403
外汇合约管理 浏览:123
怎么抛外汇 浏览:743
最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是 浏览:31
南方基金茅炜简历 浏览:324
厦门国投资本 浏览:882
共同基金杠杆率不受限制 浏览:333
全球开放式基金报告 浏览:899
易e贷理财 浏览:9
贵金属公司是什么意思 浏览: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