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及邻区的贵金属资源虽然比不上胶东、小秦岭和滇黔桂等矿集区,但也具有资源前景,几十年来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目前已发现小型以上金银矿床150多个,包括大型矿床14个,中型矿床31个,小型矿床107个。
一、南岭中段片区
1)仙人岩-新盟山地区:位于湖南省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床外围,存在两大氧化型金矿系列:(a)仙人岩浅成低温热液蚀变岩型(热泉硅帽型)金矿总体上呈南北向,沿花岗闪长斑岩岩枝分布,地表以出露大规模的硅帽为特征,浅表部发现了较好的氧化型金矿体,初步控制了4个金矿体,其中I号矿体规模最大,估算得仙人岩金矿南段金的金属量(333+3341)为33t,具备浅部以金为主、中深部以铅、锌、硫铁为主,深部有铜的“三层楼”定位模式特点,深部可望找到原生的硫化物金属矿床。(b)大园岭-白泥沙氧化型(含砾黑色粘土型)金矿体具有埋藏浅(一般距地表15~20m)、厚度大、品位不高但较稳定等特点,矿体赋存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与含砾黑色粘土的界面附近并与岩浆岩及推覆断层关系密切。
2)连南必坑银多金属矿区:已圈定4个产于层间破碎带中的银矿(化)体,其中SN向异常带发育3条平行矿脉,2002年在NE向异常带的南部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V5矿脉。V5矿脉走向NE向,矿石类型与V2块状含银黄铜矿闪锌矿矿石相似,从山顶→山腰,标高由759m→617m→552m,矿化由弱变强,反映往深部矿化有增强的特征,这是本项目组对同一矿区进行过两次野外调查中找矿有所进展、也是区内大调查工作中根据化探异常查证取得找矿进展的实例之一。
3)粤北坳陷: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为重要赋矿地层而东岗岭组中的层间破碎带则是区内银多金属矿的主要容矿构造,近期乳源大富银多金属矿初步圈出两条银多金属矿化带,乐昌砖头坳银矿钻探发现3层隐伏含银矿化体,产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的乐昌井洞银矿中初步圈出5条相互平行的银矿化带,往深部矿石Ag品位变富,而在大宝山多金属矿外围发现了翁源新江银锰多金属矿等。此外,还发现乐昌西坑铜矿、阳山杜步菱锌矿、人字山铜铅锌银矿、长岗岭铅锌银矿、雪山嶂钨铜矿等一批新的矿产地。
二、粤西-桂东片区
1)罗定盆地周缘:在盆地北缘云浮高枨Ag、Pb、Zn异常查证区圈定主要Ag、Pb、Zn元素异常27个,在相应的异常区新发现7个银多金属矿体,工程控制的主要矿体有②、④矿体。其中②号矿体呈近EW向产出,地表氧化带为银、锰矿,往深部为含银、铅、锌、锡、铜矿体,已控制长1200m,平均厚3.38m,矿石Ag平均品位221.74g/t,Pb+Zn为4.9%,伴生有Cu、Mn、Sn等。此外,在盆地西南缘新榕银锰矿经过勘查已达大型规模。
2)广东高明三洲盆地周缘:迭平银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上三叠统小坪组与下石炭统梓门桥组界面层间滑脱破碎带内以及梓门桥组碳酸盐岩的次一级断裂中,已控制隐伏银矿3层,圈定银矿体11个,估算333+3341银资源量1285t,伴(共)生铅7500t,Zn34506t,此外,高明横江铅锌铜多金属矿和鹤山江华塘银铅锌矿等评价后,新发现一些矿产地并提交铜银资源量。
3)粤西怀集盆地周缘:在封开七星顶、金鼓、香花、大坑山等地找矿均有新发现。其中七星顶金矿与广西桃花金矿类似,I号矿带内共圈出了两个金矿体。香花金(银)矿可能与火山活动有关。
4)广西大瑶山地区:新发现平南县新坪金矿和昭平县湾岛金矿,在深泥田地区发现含金矿化带22条,圈定矿体32个,概算金资源量(333+3341)15t。在金山顶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与寒武系黄洞口组砂岩接触带附近发现了斑岩型Au、Cu矿化。
三、江南古陆东南缘片区
1)平江金井-浏阳龙王排地区:根据金矿体侧伏方向为84°,对桃树洞①号脉的补充地质勘探工作,使其金资源量由原来的2.67t增加到15t以上;对大万矿区西段开展了地质调查,在鲁源洞-大洞一带相继发现了7条矿脉,钻孔验证矿体具北东东向侧伏规律,主矿层最厚达3.16m,共获得预测金资源量总和为49.21t;在平江县大洲乡的金盆尖一带,发现1条含金矿脉。
2)沃溪-唐浒坪地区:在沈家垭金矿区,发现金矿脉4条,圈定工业矿体13个,经过中深部工程控制,初步概算的金资源(333+3341)达34t;在沈家垭矿区以东的荆竹溪一带发现蚀变带4条;在唐浒坪一带新发现的Ⅱ号矿带具有较大远景,估算金资源量为8.8t。
3)怀化-通道地区:近年来在雪峰金矿田和漠滨金矿田外围不断有新的发现,如白岩云、狗皮溪-枫坪界、母溪等地相继发现了多条含金剪切带,初步预计仅雪峰金矿田就有可能新增金资源量100t。其中白岩云矿区已找到NW向矿脉10余条。母溪金矿圈定矿化蚀变带9条。
4)青京寨-桐溪地区:大坪矿区新发现矿脉8条,圈定矿体11个,已提交333+3341金资源量共计53.19t。
5)赣西北九岭地区:在金家坞-鄣公山评价区圈出1条矿化带,已控制金矿(化)体两条;在九墩多金属矿点,圈定金异常5处;花尖山-郭家桥银铜多金属异常区圈出1条长5km强异常带。
6)金山金矿田及其外围:在茅岭-好老坞地区新发现的金矿体地表延长大于200m,钻孔控制了3层工业金矿体,估算333+3341金资源量20.5t;在陈充预查区发现含金破碎带两条。在银山矿田外围新发现杨家湾、四都叶湾金矿点。此外,江西有色地勘局在德兴发现了一个金属储量达200t,平均品位为5~6g/t的特大型金矿。该金矿矿田东西宽6km,南北长10km,已发现金矿床10余处。目前已探明储量72t,控制储量120多吨(《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5.12)。
7)临川金山岭-东乡小磺铜金矿评价区:在新居上-雪山岭一带共圈定8个金矿体;在西田富集区和小磺富集区均发现了不少含矿剪切带;在广昌水南铜银多金属矿外围新发现矿化体。
8)贵州从江翁浪-地虎地区:近年来先后发现地虎-翁浪-摆容区域性(滑脱)构造蚀变岩带及其控制的金矿点或矿化点,以及南加地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铜(钼)矿。
9)贵州梵净山周缘金矿:近年来先后在印江金厂猴子硐、松桃罗家湾、江口金盏坪等地段的不整合面之上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滑脱蚀变岩型金矿体,断面平直,显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四、新产出类型金矿床
1)独立金矿:①浙东南地区萤石型金矿赋存于陈蔡群萤石矿田,成矿阶段可划分金-萤石阶段及金-硫化物-石英阶段;②桂西北产于辉绿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潘家永,1998);③桂西二叠纪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和生物礁的复合部位产出方解石脉型金矿床(张振贤,2002)。
2)伴生金矿:①锡与金的共生和伴生,除了与酸性和中酸性成分的岩浆活动有关以及出现于基性和超基性岩石与陨石之中以外,还见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之中。例如贵州板其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最初为原生锡矿点,附近还有砷矿点,后据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模式经勘查而突破。而贵州丫它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自然金中含有锡,并有锡金矿、金锡矿、银锡金矿等矿物。从Au与Sn两种元素的共生关系考虑,今后应注意在金矿床深部及外围勘查中找锡和在锡矿床中寻找金,这对于发现新的矿床,以及综合利用锡和金具有重要意义;②姑婆山花岗岩体西南缘矽卡岩中含Au丰富,其中相对还原、碱性的土壤C层是主要含金层即“泥巴金”金矿化层(宋慈安,2001);③金矿床和铅锌矿床相伴产出,在勘查过程中两类矿床可以互为标志。造成金同铅锌共生和分离的原因是成矿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流体流动循环方式,在较低温度、高水/岩比、Cl络合物为主的体系中金与铅锌相伴富集,高温、高热梯度、低水/岩比、低卤化物浓度下的流体在迁移金的同时不利于铅锌的转移;④赣南钨矿深部及外围往往是金矿富集区。上述独立或伴生形式金矿特征,值得区内金矿评价工作借鉴。
五、邻区金(银)矿找矿进展启示
邻区金银矿找矿工作有一定进展,相继发现不少新的矿床(点),如闽中地区德化、尤溪、永泰一带发现的金矿点构成福建“金(银)三角”。主要矿床类型有:变质碎屑岩系中热液型细网脉状(构造蚀变岩型)与脉状金矿如闽浙武夷山一带金矿,与火山岩系有关的金银矿如德化南方子尖火山岩型金矿和尤溪后垄坑火山岩型银矿,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如秦岭地区金龙山金矿、煎茶岭金矿等。燕长海(2002)总结豫西南地区西峡县河南庄金矿埋藏矿体地表标志,该区第四系总厚度为1.7m以上,由1m左右直径的巨砾石层、亚砂土、黄粘土组成,在巨厚冲洪积物之上发现有清晰的后生Au、Hg异常带,经工程验证,发现了其下埋藏的金矿体,厚达1.6~8m,Au品位平均为4~8g/t,因此,后生异常在找矿工作中应值得重视。
粤桂省境的大瑶山及怀集盆地,有中国最大的金地球化学异常之一,浊积岩系及燕山晚期小(斑)岩体发育,又处于地块结合带附近,有必要借鉴河南湍源银异常地球化学异常解剖及矿产深部勘查经验,实现银(金)多金属矿的找矿突破。此外,根据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岩系赋存有鄂西白果园银矿类比,在鄂西北武当地区找到佘家院等银矿(张业明等,1999),对于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前人曾认为该层位构成华南地区重要的锡铅锌金银等矿产的矿源层,在热液改造强烈地区可能有新类型银多金属矿床产出。
B. 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开采历史
湖南省矿业开发历史非常悠久。近代历史上,通过对锡矿山锑矿、水口山铅锌矿、瑶岗仙钨矿、湘潭锰矿、湘西金矿、石门雄磺矿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前遗留下来的老矿山进行深入勘查,使它们成为了新中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矿山、功勋矿山;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又勘查发现了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黄沙坪铅锌矿、湘南铀矿、民乐锰矿、贡溪重晶石矿、衡南萤石矿、浏阳海泡石矿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矿床。目前,湖南省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钢铁、水泥、煤炭、锰、铅锌、钨、锑、黄金和盐化工工业体系,尤其是锰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多年来高居全国第一。
(一)古代矿业开发
商代晚期至西周,湖南已开始利用铜、锡、金、瓷土等矿产;春秋中期出现铁器;隋唐时期湖南境内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铅、汞、云母、岩盐9种,产地遍及今湘南、湘西、湘中10余个州、县,湘南地区的有色金属有较大规模的开采,黄沙坪的铅、宝山和铜山岭的铜矿已开始采掘;至北宋时期设置有监、务、场、坑、冶等矿业机构,省境内有1监2务2场,常宁水口山的银和硫黄矿、浏阳七宝山的铜矿均已开采;两宋时期矿产采掘技术已有很大进步,辰州朱砂的焚烧采矿法数百年来一直为民间采矿者所沿用;元代,沅水流域及益阳一带的砂金矿的开采估算年产金达1300余两;明末清初,湖南矿业颇为隆盛,黄沙坪铅锌矿、绿紫坳铜矿、万发窿铜矿、大有窿锡铅矿大加采掘,出产旺盛;及至咸丰、同治年间,郴州、桂阳一带铅、铜各矿地表露头矿大多采空,后来瑶岗仙发现硫、砷矿,资兴、宜章一带矿业兴起。
(二)近代矿产调查及开发
民国2~6年(1913~1917),日本人小山一郎、瑞典人丁格兰、德国人史利斯等先后到常宁水口山、冷水江锡矿山、平江黄金洞、沅陵柳林汊等10余处矿山调查,其中丁格兰按6%的品位推算锡矿山锑金属储量145万t,并绘制了矿区地质图。
民国16年(1927),湘政府成立湖南地质调查所后,开展了广泛的地质调查工作,对铁、锰、钨、锑、汞、金、煤等矿产的调查成果尤为丰硕,分别编撰《湖南矿业纪要》和铁、锰、锡、锑矿产志等专著。
截至1949年,全省调查的矿种35种、矿产地593处,其中除少数矿区作浅部钻探外,绝大多数仅限于地表或矿坑采场的观察测量,所得矿产储量均为估算。
(三)现代矿产资源开发及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主要实行以中央主管部门为主、地方为辅的双重领导机制。1983年8月,国务院规定省地质矿产局在地质矿产部和省、市、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对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1984年5月湖南省地质矿产局、冶金工业厅、石油化学工业厅、建筑材料工业局、轻工业厅、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联合通知》规定:凡开办小矿,应由办矿单位提出,由县(市)政府有关矿业归口部门审核,报省矿业主管厅局会同省地质矿产局审批,由湖南省地质矿产局登记发给采矿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营业执照方可开矿。
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颁布,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管理,依法维护矿业秩序,保护矿产资源,促进矿业发展。为了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国家统计局于1987年8月批准同意,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统计报表列入国家的正式统计年报,至年底全国矿山普查数据已汇总完毕。湖南省地质矿产局于1986年对全省1000多个矿山开展摸底调查,完成矿山定点划界和采矿登记试点工作,1987年底完成了全省矿山数据普查和综合分析工作,并提交了专题分析报告。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贯彻中央关于“放开、搞活、管好”加快开发地下资源的总方针下,湖南省内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大、中、小并举的开发矿业的格局,乡镇集体、个体采矿业发展迅速。据1987年统计资料,湖南省有矿山总数6164处,其中国营矿山企业271个,乡镇集体矿山企业1619个,个体矿山4274个;常年从事矿业的人员55.22万人,其中乡镇集体和个体矿山从业人员达26万余人;生产矿石6280万t(不包括砂、卵、碎、片石在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6亿t)的104.67%。但是,随着乡镇集体、个体采矿业的发展,采矿活动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地方乡镇集体、个体采矿未经批准,擅自到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乱采滥挖,破坏浪费资源,争抢矿点,妨碍了矿山的正常生产,影响了矿业的发展。
2000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国土资源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依法管理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核登记发证和转让审核登记等职能。省国土资源厅建立后,开展了全省勘查、采矿许可证换证工作,对原有探矿权、采矿权重新确权,规范开采行为,调处矿业纠纷,关闭一批开采方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规模偏小的矿山。到2001年底,全省持证矿山由1999年的11008家减少到8878家,共减少2130家。
2003年9月,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通知》后,全省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全面推行。2004年,暂停新建煤矿采矿权出让。2006年省国土资源厅下发《关于规范采矿许可证审批发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原委托市(州)的部分发证权限全部上收,并明确省、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采矿许可证发证权限。2007年以来,湖南省全面推行资源整合工作,从采矿权主体资格、资金、技术、规模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提高了矿山准入门槛。2010年全面完成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对全省6849个矿山进行了野外实地核查。
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半个多世纪以来,湖南省矿业得到蓬勃发展,形成支撑省内国民经济发展、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完整矿业经济体系,对其他产业和经济建设发挥了推动作用。
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开发利用矿产91种,矿山从业人数30.42万人,年产矿量2.69亿t,矿山企业工业总产值335.98亿元,矿产资源开发利润总额40.3亿元。
全省矿业系统形成了地质、矿山、选、冶、设计、科研、教育等基本配套的完整工业体系。长株潭三角地带已形成冶金、化工、建材的中心,湘南成为我国主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郴州、娄底、邵阳是省内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他部门的矿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区域上的合理配置。
能源矿产:主要为煤炭和石煤,建立了以涟邵、资兴、白沙3个矿务局和煤炭坝、辰溪、谭家山、群力、新生等大中型煤矿为主体的煤炭工业基地。
黑色金属矿产:建立了以华菱钢铁集团为主体的钢铁工业体系,以花垣银海锰业、强桦矿业、湘潭电化、湘潭金石锰矿、永州鑫城锰业、安化县圣德锰业和零陵东湘锰业为主体的锰工业体系。
有色金属矿产:形成了以中国五矿集团和湖南有色集团为主体的有色工业体系,其中铅锌工业以黄沙坪、水口山、宝山等铅锌矿和株洲冶炼厂为主体;锑工业以锡矿山矿务局、桃江板溪锑矿和益阳冶炼厂为主体;钨工业以瑶岗仙、汝城、川口、湘东等钨矿和株洲硬质合金厂为主体。
贵金属矿产:形成了以湖南黄金集团为龙头的黄金工业体系。
非金属矿产:建立了以湘衡盐矿、湘澧盐矿为主体的盐业生产和加工基地,以韶峰集团、雪峰集团等为骨干的水泥生产基地,以及以岳阳磷肥厂、湖南磷化工总厂等为主体的化工生产基地。主要利用的矿种有岩盐、钙芒硝、磷、水泥灰岩、石墨、石膏等,其他非金属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
稀有、稀土分散元素:仅永州市江华县轻稀土氧化物厂在进行开采,尚未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矿山企业规模和结构不协调
湖南省大中型矿山仅占总数的13.44%,小型矿山却占矿山企业总数的86.56%以上,大、中型矿山比例严重不协调,大、中型矿山偏少,集约化程度低,技术落后,设备简陋,普遍存在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大弃小、采易弃难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难选冶贫矿多、富矿少,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
湖南省各类矿床以低品位、难选冶矿石居多。如铁矿储量的73%为难选冶的赤铁矿,且多为贫矿,富矿不足1%,可利用的铁矿储量极少;磷矿则以胶磷矿为主,品位低、选矿难度大;锰、钒、金、银及部分铅、锌矿都存在富矿少、贫矿多的问题。此外,单一矿产的矿床少,有共、伴生组分的矿床多,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
全省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率”水平总体较低,有色金属矿床中共伴生难选冶矿综合利用的矿山仅为有色金属矿山的25%;伴生的稀有元素、分散元素大多未综合利用,已综合利用的矿种仅占40%;伴生的硫铁矿、萤石矿选矿回收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深加工比例总体较低,产业链较短
矿业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即采选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小,冶炼能力大)的格局。矿产深加工产品率低,具有优势的有色金属矿产深加工产品产值仅占10%左右,其中锑的深加工产品产值只占锑产品总产值的5%左右,非金属矿基本上是以原矿或矿粉内销和出口。这种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资源型矿业”,降低了省内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益,同时由于省内一些优势矿产竞相出口导致国际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价格连年下降,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仍然严重
矿山废石尾砂堆放数量大,大量个体和乡镇小矿的废石堆更是漫山遍野,这些废石尾砂堆放既挤占大量土地、破坏植被,又易引发泥石流,成为地质灾害的隐患;矿山过量采掘和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塌陷、地面开裂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毁坏农田、民房,危及铁路、公路,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由此产生的纠纷不断,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有色金属矿山和铀矿开发利用引起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污染及放射性污染严重。
C. 南岭地区贵金属成矿规律
一、贵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理分析
(一)金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的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金矿床及与金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10种主要成因类型:①与岩浆岩有关的金矿床;②火山岩型金矿床;③斑岩型金矿床;④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⑤微细浸染型金矿床;⑥变质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⑦与表生作用有关的金矿床;⑧砂金矿床;⑨红土型金矿床;⑩铁帽型金矿床。
(二)银矿床成因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成因分类原则,成矿作用及其成矿方式、物质来源、控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等,南岭地区银矿床及与银相关的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划分为8种主要成因类型:斑岩型、接触交代型、高中温热液型、中低温热液型、火山热液型、同生沉积型、沉积改造型、表生型等。
(1)斑岩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分布于赣南武夷山西坡岩背、凤凰岽、粤东莲花山、西岭等。围岩为侏罗纪火山岩及上古生界,成矿岩体为燕山早期花岗斑岩,呈Sn、W-Cu、Pb、Zn-Ag矿化组合,矿体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上,似层状、透镜状,围岩蚀变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常以伴生和含银矿床出现,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
(2)接触交代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粤中、桂西、桂东和滇东南等地。如焦里、宝山、坪头岭、金子坳、船肚、东坡、瑶岗仙、香花岭、大义山、大厂拉么和佛子冲等地。一般都沿构造岩浆带分布,赋矿地层大多为上古生界D2—P1,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或含钙的碎屑岩,成矿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至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类小侵入体有关。矿床大多受NE向褶皱断裂控制,在区域性多组断裂构造和不同类型构造的复合部位往往对成矿极为有利。矿体多在花岗岩类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形成,呈透镜状、似层状、扁豆状,部分为脉状。主要有用元素组合:W、Sn-Pb、Zn-Cu(Au)-Ag(伴生),Ag-Pb、Zn-Cu,Sn-W-Bi-Be-Ag(含Ag),W-Mo-Bi-Cu-Ag(含Ag),Pb、Zn-Ag(共生或伴生)等。矿石中银可以构成独立银矿物或含银矿物;银的储量规模以中小型为主,部分银矿床可达中型规模,如拉么、焦里、宝山、佛子冲等。
(3)高中温热液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赣南、湘南、粤北、桂北和滇东南等地,主要为大脉型或细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过去统称为石英脉型。近年发现这些矿床或矿段中银含量达共生甚至独立银矿床要求,它们多数沿构造-岩浆带内外带分布,赋矿围岩为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的碎屑岩、碳酸盐岩。主要与加里东期—燕山期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成矿主要是燕山早期第一阶段到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其中铅、锌、银主要成矿期是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到燕山晚期,少数属雪峰期和印支期。如西华山、漂塘、茅坪、大吉山、黄沙、锯板坑、石人嶂、红岭、梅子窝、东坡、大义山、瑶岗仙、珊瑚、芒场大山、武鸣两江、个旧卡房等矿床。
银在各类成矿元素组合矿床中,呈共生矿、伴生矿或其他含银矿产出,矿体局部地段银品位可达独立银矿要求。银储量规模一般为中型。
(4)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本类矿床是南岭地区银矿床的最主要类型之一。全区都有分布,如:蛤湖、柳木坑、赤坑、大兴山、长岗岭、厚婆坳、银屎、田东、宝山、黄沙坪、铜山岭、香花岭、芒场、马鞍山、老厂、凤凰山、金山、中苏、虾洞和下厂等。分布于不同构造单元,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坳陷区为主,隆起区次之。赋矿围岩从震旦系—三叠系。成矿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部分与加里期或印支期的花岗岩类有关,控矿构造以EW向和NNE向及NW向断裂为主。矿体以脉状为主,部分为透镜状。主要成矿元素有Pb、Zn、Ag、Au、w等。以Pb、Zn为主的矿床伴生Ag、Cu、As、W、Cd;独立银矿床,往往伴生Pb、Zn、Cu、Sn,个别伴生Au(如张公岭、金山、大兴山、长岗岭等);钨矿则属单一白钨矿(如一六矿区等)。
(5)火山热液型矿床
该类典型的矿床仅在粤东地区发现。侏罗系下统金鸡组碳质页岩底部为安山岩,银锑矿的含矿围岩为爆发角砾岩-英安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流纹岩-斑杂角砾熔岩(钟丘洋)和熔结凝灰岩-凝灰角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宝山)等。矿化主要元素组合分为Ag-Sb,Pb、Zn、Cu、Ag和Sn、Pb、Zn、Ag等,银、锑组合中,银品位富,其他组分为伴生或含银。银储量大、中、小型都有。
(6)同生沉积矿床
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粤北坳陷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内,如杨柳塘、天子岭等铅锌银矿床。受NE向古构造断陷带控制,矿区可见大量同生沉积构造特征。赋矿层位为泥盆—石炭系,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结构常保留层纹状、浸染状及生物残余结构,主要元素为Pb、Zn、Ag,伴生有菱铁矿、辉锑矿等。属中小型共(伴)生银矿床。
(7)沉积改造型矿床
该类型矿床是最具工业价值的银矿床之一。主要分布于隆起区边缘,即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带,多为碳酸盐台地沉积。如凡口、曼家寨等铅锌银矿床或锑、银矿床。另一亚类为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如白牛厂银、铅锌和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等,矿床形成除保留沉积特点外,出现大量岩浆热液成矿特征。矿体形态有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少数脉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Cu-Pb-Zn-Ag、Pb-Zn-Ag、Pb-Zn-Sb-Ag。银品位富,达独立和共生银矿要求。银储量主要为大、中型矿床。这类矿床中的凡口银、铅、锌矿和白牛厂锡、铅、锌、银矿的成因,尚有不同认识。
(8)表生型矿床
经地表风化作用改造富集成矿的有关银矿床。原生矿床与表生矿床受到同一构造控制,矿床主要元素组合有W-Sn(禾尚田)、Mn-Pb、Zn(小带)、Mn-Ag(凤凰山氧化带)、Sn-Pb、Zn-Ag(虾洞、龙树脚)等,银品位贫富都有,银储量规模多为中、小型。
(三)成矿机理分析
1.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构造体制转换与成矿富集机理
在20世纪90年代找金热潮中,与构造破碎带(剪切带)有关金矿本次研究与相关观点颇多,根据野外调查总结,认为区内金矿调查评价工作中应重视金矿构造控矿分析,特别是与金矿有关的构造破裂、流体流动与矿质聚集机理问题(韦昌山等,1996),这涉及矿质富集机制和找矿方向等问题。在广东河台金矿,湖南铲子坪金矿、大坪金矿、沈家垭金矿、仙人岩金矿等,多见到逆冲或低缓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内,存在早期石英脉韧性变形叠加富集成矿、石英脉再破碎赋矿、可拼合角砾群、垂直与平缓网脉组合等,很多含矿破碎带旁侧内有稍晚期形成的透镜体,其侧伏向指示着主构造带运动方向,其构造-流体-成矿机理可以利用“断层阀-地震泵”模式来解释。在水口山矿田,构造破碎带(剪切带)不同发展阶段生成的裂隙及石英脉体,其含金性具有较大差异,相关的找矿标志是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减压带和硅化岩带;在大坪-铲子坪金矿区,金矿体呈透镜状产于与区域片理交切的剪切带内,剪切带以外的大量蚀变带仅具金矿化或无矿化;而含金矿体主要为早期构造岩强烈硅化所致的硅化岩,富金的灰白色硅化岩往往具有韧性变形现象,亦可见黄铁矿破碎和具压力影,弱应变域残存的石英近似糖粒状,晚期又有裂隙网脉体即乳白色硅化岩叠加(曹进良,2000;陈明扬,1996),表明硅化体成生后,经历了脆→韧性转换和韧→脆性转换。类似的构造动力成矿作用也见于锡矿山锑矿。
2.“红土型”金矿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成因
“红土型”金矿是一种表生型金矿床,但并不完全是由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经风化而成。区内“红土型”金矿发育,主要见于桂西、湘南、粤北、赣西等地,该类型金矿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品位较低、暴露地表易采选、找矿标志明显、见效快等特点,本身既可成为矿床,同时也可作为寻找其他类型金属矿床的指示物,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综合找矿方法应予以重视。
湘南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以水口山矿田仙人岩、坪宝矿田大坊矿区为代表,其成矿条件可概括为:“含金矿坯层、断裂构造、岩浆和热泉作用”三位一体的成矿必备条件(刘正桃,2000),其中以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硅质白云岩、微石英岩等古热泉沉积含金建造,下二叠统当冲组热水沉积硅质岩、钙硅泥质页岩等含金建造层成矿较为有利,其中以水口山地区、桂阳北部洋市至郴县许家洞地区、坪宝等地区,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有望地段。
在仙人岩金矿区,主推覆断层带以强硅化为特色,组成硅化角砾带,其断层泥及角砾带经风化淋滤形成含金黑土夹角砾型金矿床,在断裂交汇部位和倒转背斜与区域性推覆滑脱构造相交切部位,往往控制厚大富金矿体的产出。而热泉“硅帽”带一般呈NNE向和SN向线性展布,互不相连,成群成带分布,形成陡峭山脊和孤立的山包。单个“硅帽”形态在平面上呈椭圆状、圆状、长条状;在剖面上多呈向上分支的锥体状和圆筒状、不规则的树枝状。“硅帽”带大致分为两类,硅化角砾岩体(带),即早期与推覆构造有关的硅化角砾岩体(带)和晚期热泉活动形成的硅华、泉胶等“硅帽”。不同时期形成的黑土型金矿和“硅帽”带含矿性不同。
湘南红土型金矿受基底断裂控制,呈带状分布,具有风化剖面厚度小、成熟度偏低、对矿源体类型及含Au性依赖强、含矿层单一且厚度较小的特点。金的次生富集与黄铁矿的氧化及褐铁矿的吸附密切相关(曾志方等,2002)。
广西“红土型”金矿分为7类,包括碳酸盐岩类、火山岩类、蚀变构造岩类、细碎屑岩类、基-超基性岩类、矽卡岩类、热水沉积岩类和古砂砾岩类等,以前3类较发育,金矿产出受矿源体、红色风化壳的发育程度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控制。
赣西地区“红土型”金矿主要分布于袁水坳陷,具有“3个有利赋矿层位、3个有利赋矿岩性和3种有利元素组合”特点(陈大经,2001)。其中萍乐坳陷带中与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母岩风化有关形成的红土区是寻找“红土型”金矿最有利的地区。
3.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银矿产出特征
与构造蚀变破碎带有关的银矿主要产于粤西和粤西北地区,如连南必坑银矿、云安高枨银矿和高明叠平银矿等。该类银矿往往与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共生。
高枨银矿围岩为蚀变花岗岩,矿体明显受近EW向断裂构造带控制,构造带产状为170°∠71°,紧靠顶板发育宽约15cm角砾岩带,角砾为硅化岩,其中含有细-粉状黄铁矿,角砾外形圆滑,长轴平行构造面。带内以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断面不规则。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菱锌矿、菱锰矿,方铅矿呈胶状团块状产出。矿区内蚀变矿化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硅化黄铁矿化阶段;②碳酸盐化阶段,主要为菱锰矿化;③硅化、黄铁矿化(呈细脉状产出)铅锌矿化阶段。其中早期的①阶段黄铁矿较自形,呈块状、团块状;②阶段为菱锰矿阶段,其内分布有浸染状黄铁矿;③阶段为石英细脉(含硫化物阶段)。钻孔岩心观察表明构造带深部铅锌矿化加强,菱锰矿明显减少。银矿体延入白垩系砾岩中仍有矿化显示,品位分别为Ag270g/t,Pb0.056%,Zn0.052%,反映成矿作用为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早期。
连南必坑银矿为NE向异常带近SN向含矿硅化破碎带,矿(化)带多沿层间破碎带产出,V2矿体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为主,V5矿体岩矿鉴定发现有黄铜矿、蓝黝铜矿弱矿化,显示其原生矿为铜银矿化体的特征。矿石稀土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配分曲线具有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结合微量元素含量,推断早期可能具有海底火山作用,晚期具岩浆热液叠加。
4.邻区滇黔桂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和蚀变作用类型
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是一种成因独特,储量和经济意义巨大的矿床类型。邻区滇黔桂以及区内湘中坳陷西北缘、粤中坳陷等地该类型矿床蕴藏量丰富。
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具有一套低温热液矿物组合,包括黄铁矿、重晶石、辉锑矿、雄黄、雌黄、毒砂、辰砂和少量重金属硫化物如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白铁矿等。
结合前人大量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流体介质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介质水穿过盆地内地层和建造水混合循环,溶滤了其中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的运移明显与盆地内大规模构造-热事件(岩浆事件)过程相关,成矿经历了流体的混合、冷却、氧化作用。
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集中分布在右江裂谷盆地之中,处于NE向南盘江断裂带和NW向右江断裂带所夹持地段,略呈三角形,构造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边缘与华南褶皱系右江印支褶皱带交接部位,区内寒武系和泥盆系地层零星分布,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广泛分布。南盘江断裂西北部为台地相区,主要分布有二叠—三叠系地层,除北部边缘下、上二叠系之间有峨眉山玄武岩出露,上二叠系下部为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外,大面积分布的是碳酸盐岩;南盘江断裂东南部为海槽碎屑岩相区,三叠系地层以碎屑岩相为主,夹含碳酸盐岩。碎屑沉积韵律发育,可观察到鲍玛序列、槽模、同生滑移-滑塌堆积、包卷层理等浊流沉积结构,是区域内主要的含金岩系。区内已发现系列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除贵州紫木凼、戈塘、烂泥沟和广西金牙、高龙等大型金矿外,云南富宁革档、罗平鲁布格等也发现了类似金矿床,表明了滇黔桂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区和找矿远景区。
对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区北侧广泛分布的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和区内发育的三叠系深水和半深水盆地浊流沉积。
区域上没有岩浆岩,但根据区域重力资料认为该区深部存在两个隐伏的花岗岩带,一是兴仁-南丹隐伏花岗岩带,一是隆林-巴马隐伏花岗岩带,但它们与区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在成因上的联系如何,尚有待研究。
本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蚀变作用不是很强,分带也不明显,交代溶蚀不发育,因而在宏观上较难划分围岩、矿化围岩、矿体之间的确切界线。但是,其基本的围岩蚀变类型是可以确定的,主要有去碳酸盐化、硅化、泥化、硫化物化和碳酸盐化。
硅化至少可以区分出3期,即成矿早期的硅化,形成隐粒和微粒状石英,在板其、戈塘金矿表现突出;主成矿期硅化,多形成细小网脉状石英,该期石英突出特征是表面干净和透明度好,常常与白云石、毒砂、黄铁矿相伴生;成矿晚期的硅化,形成粗大干净的石英脉或梳状石英,其中多含有粗粒自形黄铁矿,并见黄铜矿、闪锌矿、白铁矿,同时还有白云石-石英脉。
泥化作用是金矿化重要的蚀变作用之一,主要形成伊利石和地开石,各矿床中均普遍发育,从分析结果看,泥化作用越强,粘土矿物含量越高,金的含量也越高,表明了二者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化皆发生于成矿晚期,形成方解石为主和少量白云石。
滇黔桂地区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形成一般可以划分成4个矿化阶段,即黄铁矿-石英阶段,毒砂-黄铁矿-伊利石-石英阶段,多金属-地开石或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矿化晚期阶段,成矿期一般划分成两期:热液期和表生期。
5.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的金银矿床形成机制
主要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体与三叠系碳酸盐岩接触带中,成矿作用多与燕山期中酸性花岗(斑)岩体有关,其形成时代与中酸性花岗(斑)岩体一致(140±5Ma),代表性矿床有:鸡笼山、封三洞、李家湾、鸡冠嘴等大-中型铜金多金属矿床,构成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贵金属与有色金属的成矿关系
钨、锡矿床是成矿专属性很强的一类矿床,与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钨、锡、铌、钽矿床与燕山早期壳源型花岗岩有密切成因联系,而铜(铁)、铅、锌等矿床则与壳幔混源型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属受断裂带控制的浅成花岗岩类。程裕淇、陈毓川等(1979)提出了“与壳幔混源型的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铅、锌、硫(银、铜、汞、锑)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和与壳源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稀有、稀土、钨、锡、铜、铅、锌、锑、汞、银(钼、铀)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南岭各地区矿化种类不同,总体上赣南地区主要为钨矿化,桂北地区的西部南丹河池地区以锡、铅、锌、锑矿化为主,东部则主要为铅、锌,湘南粤北地区钨、锡、铅、锌都重要,而粤东和滇东南地区以锡为主,滇东南则以铅、锌为主。银与钨、锡、(铅、锌)矿的关系也随地区和矿化时代等不同而有差别。这种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于构造-岩浆-成矿的时空演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有关。
南岭地区贵金属矿床与钨、锡、铅锌矿床有十分明显的亲缘关系,主要表现在:
1.金矿与钨锡矿的关系
随着工作程度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赣南地区发现了一批原生金矿床(点)。截至目前,研究区内共发现岩金矿床(点)50余处,分布在兴国-瑞金、上犹-信丰、三南(定南、龙南和全南)-寻乌等地区,主要集中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
本次研究表明,赣南的金矿床具有以下特征:①95%的金矿床分布在前寒武系地层中,赋矿围岩地层金丰度较高,一般为地壳丰度的2~3倍(王定生,2001);②金矿床与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几乎所有金矿床(点)附近的岩浆岩金的丰度比较高;③构造对金矿床控制明显,几乎所有金银矿床的空间分布直接受断裂构造的控制;④金银矿床主要分布在钨锡矿集区或钨锡矿床的外围,钨锡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现象。虽然部分研究者认识到该区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可能存在某些成因联系,但没有把钨锡矿床和金矿床作为一个成矿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金矿床的成矿时代问题。虽然金矿床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共存,但它们在成矿时间上是否同步,是由不同时代的成矿作用叠加形成的还是同期成矿岩浆在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2)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问题。即与金矿成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岩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出的构造背景等,需要进行系统的划分、归类,并总结其规律,与钨锡成矿有关的岩浆岩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3)该区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及其成矿模式问题。
2.银矿化与钨、锡、铅锌矿化时间关系
研究区内钨、锡(铅、锌)的成矿时代可分为前加里东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5个成矿期,其中,燕山期又可分为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燕山期为区内最主要的成矿期。不同成矿期次有不同的矿床类型组合。银矿随不同期次和不同类型的钨、锡、铅锌矿的产出而产出,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矿化特征。
赣南地区以钨、(锡)矿化作用为主,形成于170~104Ma,与燕山早期第二、三阶段和燕山晚期早阶段花岗岩类的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整个矿化作用可分为5~7个阶段,银矿化从早期钨矿化时开始,终止于最末的碳酸盐化阶段以前,但主要在第Ⅲ或第Ⅴ阶段,形成成因类型和矿化元素组合不同的一个矿床系列,包括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这一钨、(锡)、银矿床系列是在同一岩浆-热液演化作用下不同温压成矿条件下的系列产物。银与钨在同一矿床中的不同矿化阶段富集,富集高峰期银晚于钨,因而空间上钨含量高时银含量不高,银含量在高中温-中低温阶段增强时,钨的含量已降低。
湘南区钨、锡、铅、锌矿床密集产出,成因类型从接触交代型到中低温热液型都有。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的侵位关系密切。已知矿床大多定位于高侵位的小岩体接触带或旁侧围岩中。钨矿成矿作用多限于高温热液阶段,锡成矿时间稍晚于钨,以高中温热液为主。铅、锌、银成矿时间较晚,以中-低温热液阶段为主。锡矿化作用开始时银富集增强,而到铅锌大量富集时,锡已为强弩之末而银则富集强度增大。总体上,成矿作用的时间顺序为钨→锡(铜、银)→铅、锌、银。
大厂矿田(矿床)为与燕山晚期浅成花岗岩(Rb-Sr年龄为99±6Ma~115±3Ma。陈毓川等,1993)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银、锑、砷、汞成矿亚系列,其成矿作用可分成5个阶段。银矿主要形成于锡、银、硫化物-硫盐-碳酸盐成矿的第二成矿阶段。
滇东南地区钨、锡、铅、锌、银矿床都沿3个燕山期花岗岩基上突起的小岩体附近分布。由于该区亲硫锡矿床系列发育,铅、锌、银主要在硫化物阶段沉淀成矿,成矿温度范围个旧为260~350℃,白牛厂为108~31℃(於崇文,1987)。总的看来,银与钨、锡成矿时代相同,但成矿时间晚于钨,稍晚于锡,略早于铅锌,而结束于碳酸盐阶段前。
钨、锡为主的矿化作用,凡从高温到低温多期次发育者其伴生的银矿化明显,而单期次者银的矿化很差或没有。
3.银矿化与钨、锡矿床空间关系
南岭地区银矿化与钨、锡矿床在空间上常“形影不离”相伴随产出,且往往呈现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由高温→中低温矿床演化的特征。如滇东南个旧成矿区以燕山期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W、Mo、Bi→Cu、Sn→Sn、Zn、Ag→Pb、Zn、Ag递变的矿床系列;桂西大厂矿田也以笼箱盖花岗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Co、Zn、Ag(矽卡岩成矿期)→Sn、Zn、Pb、Ag、Sb(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期)→W、Sb(钨、锑成矿期)的分带现象。大型独立银矿床深部常伴生或含锡。如潮州市厚婆拗银、锡、铅、锌矿,银是大型矿床,锡、铅锌均达中型规模;白牛厂银矿床深部与银伴生的锡也达工业品位。这反映了热效应的温度递降矿床分带专属性的关系,在南岭地区是一种普遍现象。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与具体矿床定位机制,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从,因地而异,故在同一区(带)中出现多种矿床组合形式,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如粤东地区钨、银矿床空间分布于永梅惠坳陷带,特别集中于北部梅县坳陷内,产于加里东褶皱断裂-岩浆带,受燕山第3期复式花岗岩体控制。锡、银矿床则受莲花山、潮州-普宁海丰深断裂控制。铅、锌、银矿床又相对集中于莲花山断裂-岩浆带上及其附近。而铜、铅、锌、银,银、锑,金、银矿床空间分布主要受火山岩盆地及EW向断裂控制。又如桂东南地区沿云开隆起边缘,从廉江庞西洞-金山-中苏-望天洞、石科-夏郢-龙水-张公岭等一带的金银矿床,明显受到博白-岑溪深断裂和深源同熔型的花岗岩浆活动控制。
本区的钨、锡与银的成矿作用在空间关系上,有“同生共体”和“同生异体”的重叠过渡关系。如瑶岗仙钨银矿床,由多期多阶段成矿重叠,各期次岩浆活动都经历气成高温热液到中低温热液,形成多种类型的钨、锡、铜、钼、铅、锌等多矿种共生和钨、锡“同生异体”的银矿床。但总体上从岩体向外或由深至浅,由含银、钨、锡矿床过渡为银、铅、锌矿床。例如,瑶岗仙501号矿脉由标高950m→820m→110m,银的平均品位由57.6g/t→118.5g/t→180g/t,反映银矿产出类型由伴生银矿床→共生银矿床→独立银矿床的演化规律。赣南及湘南地区钨银矿床中,成矿元素出现分带和不分带两种:①钨(锡)、银共生的矿床均出现钨、银分带,其中,含银石英脉型钨矿和中温热液钨银矿床,一般出现逆向垂直分带,钨富集在中上部,银在下部;矽卡岩型银钨矿,一般出现顺向分带,钨矿体在下,银矿体在上。这种分带有时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出现钨矿体和银矿体的平行式或鱼贯式分带。②铅、银共生的矿床一般不出现分带或分带现象甚不明显。粤东地区银与钨、锡矿在垂直分带上,也具明显规律性:一般钨、锡成矿均具多期多阶段的逆向分带特点,钨、锡矿化多集中于矿体中上部,往下多金属硫化物递增,即一般矿体中上部为钨、锡矿,下部递变为铅、锌、铜、银矿体。如潮州厚婆坳矿区呈现上部为锡,下部为铅、锌、银;官坑矿区上钨、(锡),下铜、银的分带现象。
4.银矿化与钨锡矿化的相关性和与成矿花岗岩类型的关系
1)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银矿床,银多与金及多金属矿伴生或共生,与钨、锡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是Ni、Co、Cu、Mo、Ag等元素含量较高,与同熔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或近似。如庞西洞、金山、张公岭等矿床,原生晕的垂直分带:前缘元素为Sr-Mn-Ni-Co,矿中元素为Cu-Ag-Pb-As-Zn-Au,矿尾元素为Sb-Mo。这类深源同熔型花岗岩多沿博白-岑溪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侵入,岩体一般含Ag较高,可形成独立(或共生)银矿床。湘南、粤东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类有关成矿作用,主要见于坳陷区及其边缘,以燕山期第二阶段中酸性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铅、锌、银矿床为主,常伴生有铜、锡、钨的成矿作用。
2)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表现在隆起区,以燕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的成矿作用为主,形成以钨矿床为主的矿化集中区。如赣南隆起区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形成含银石英脉型钨、(锡)矿床、接触交代型银、钨矿床、中温热液型银、钨矿床和银矿床(包括含W、Sn的金银矿床)。隆、拗边缘则形成以钨、锡为主,伴生铜、铅、锌、银矿床的成矿区(带)。郴州地区处于隆、拗边缘,花岗岩浆活动从燕山早期延续至燕山晚期,成矿作用经历以钨为主→以钨、锡为主→以铅、锌、银为主的成矿阶段,多次成矿高峰重叠,形成柿竹园、红旗岭、瑶岗仙、大吉岭、东坡矿等众多大型矿床。
3)花岗岩浆多次侵入,多次成矿也是南岭成矿作用的又一特点。例如瑶岗仙复式花岗岩体有4次侵入和4次成矿作用,岩体规模从早到晚,由大变小,以前3次成矿作用为主,各次侵入都伴有金属矿化。第一至第三次金属硫化物逐渐增强,由南东向北西侵入,形成钨银矿化→铅、锌、银矿化分带。又如个旧矿田,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出露的西区有贾沙辉长-二长岩体、龙岔河斑状黑云花岗岩、白云山碱性正长岩及长岭岗霞石正长岩等岩体,围绕龙岔河杂岩体外缘有众多的含银铅和锡、铅矿点。东区为隐伏复式黑云母花岗岩基,埋深200~1000m,仅在白沙冲、北炮台、白沙坡等处有小面积出露,隐伏岩体上突部位(马松、老卡一带)均有工业锡、铅、锌、银矿化。
D. 我国有色金属的主要分布地
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中国的十大有色金属矿产地: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甘肃金昌的镍,山东招远的黄金,江西德兴的铜、大余的钨,湖南锡矿山的锑、水口山的铅锌矿,云南个旧的锡,广西平果的铝,贵州铜仁的汞。
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有色金属通常指除去铁(有时也除去锰和铬)和铁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属。有色金属可分为重金属(如铜、铅、锌)、轻金属(如铝、镁)、贵金属(如金、银、铂)及稀有金属(如钨、钼、锗、锂、镧、铀)。
(4)水口山金矿名贵金属扩展阅读:
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电阻比纯金属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锡合金、钽合金、钛合金、锌合金、钼合金、锆合金等。
由于稀有金属在现代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时也将它们从有色金属中划分出来,单独成为一类。而与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并列,成为金属的三大类别。
有色金属工业包括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冶炼和加工等部门。矿石中有色金属含量一般都较低,为了得到1吨有色金属,往往要开采成百吨以至万吨以上的矿石。因此矿山是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础。
有色金属矿石中常是多种金属共生,因此必须合理提取和回收有用组分,做好综合利用,以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许多种稀有金属、贵金属以及硫酸等化工产品,都是在处理有色金属矿石或中间产品以及矿渣、烟尘的过程中回收得到的。
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中通常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含有多种有用组分,有时含有有毒物质,一些有色金属也具有毒性。因此,在生产有色金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