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再不量化宽松更待何时
请参考:
首先,不少人误以为量化宽松就是传统的印钱,和2008年末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是。其实二者是两码事。量化宽松是指央行主 动参与到资产证券化,债务证券化,这些证券的买卖,以及抵押品的生成和定价过程中去,以稳定并加快抵押品的流通速度。这些都是传统货币政策所不涉及的内 容,在量化宽松里,央行表现得更像一个投资银行而不是央行。
中国央行目前实施的绝大部分都是传统货币政策,包括常设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简称SLF)等所谓创新,因为这些操作主要涉及到外生性货币,而量化宽松主要调整的却是内生性货币。根据货币产生的缘由,美联储把货币 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生性货币,即法定货币;再一种是内生性货币,即银行通过放贷或购买证券,来创造的具有货币交换媒介功能的信用额度。
中国面临的金融危机风险,除了众所周知的因素之外,还有就是中国经济的货币供应模式正在坍塌,而这种坍塌只有激活内生性货币才能解决。外汇占款一直 是中国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由于外贸环境连续数年的恶化,外汇占款的剧烈波动已经打乱了中国货币投放的节奏,对流动性紧张的经济,常常造成釜底抽薪的干 扰。
2012年全年新增外汇占款,从之前五年的年均3万亿元人民币(约4802亿美元),急剧滑落至4900亿元;2013年前四个月,新增外汇占款达 1.5万亿元,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仅668.62亿元,环比骤降近80%。以外汇占款为主的货币投放机制,已经严重地无法满足经济对流动性的渴 求。这样一个货币投放机制,可以说是中国经济通缩压力最主要的一个来源。
2. 为什么外汇占款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量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动力。我国境内的基础货币在近年主要由外汇占款所组成。那么为什么有时外汇占款却多于我国的基础货币的总和呢?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这是由于基础货币从不同的渠道流出国门所造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汇占款。而这些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不论是否已经流出国门,它已经被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就是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在多年累积收购外汇及结汇运作时已经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即:
外汇占款 =(外汇储备)X(结汇时汇率)
而国内基础货币总量却没有包括流向国外的外汇占款。因此就出现了:
外汇占款 > 国内基础货币总量 的情形。而这也必然导致有的年度: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 > 中国M2余额
从而我们也意识到央行或许多印了一些基础货币,但央行也确实试图把多印的基础货币推出国外,而且已经基本达到目的。因此,这一成功之处就表现在:
外汇占款 ≈ 国内基础货币总量 (近似等于)
这导致了一些新结论的出现:
结论1:
如果用<=>表示符号任一端可以大于或等于另一端的话,就有:
我国M2余额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 (M)
注:(M)式也可以表示为:
我国M2余额 <=> 外汇占款产生的M2余额 (M)
附注:央行印出的基础货币当然包括已流入到海外的基础货币。因此央行就可能把过多的基础货币(多印的)赶到国外,也把少许的外汇占款导致的结汇后又回笼的基础货币赶出国门。(因此,使国内基础货币变少,直接导致国内M2余额的缩水)。但数年来逐渐流入的外汇储备增发的所有(注意:所有,也包括被赶出国门的)基础货币却全部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又考虑到热钱突然剧增导致基础货币剧增等因素。因此,就有出现(M)式的情形。具体例子可见本文最后的例注。
结论2: 外汇占款促成了中国的一切!
从最后附加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外汇占款对M2的余额的贡献。并由上述分析,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额甚至高于中国M2余额。因此,是外汇占款几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派生了中国M2余额。是外汇占款拉动了中国经济并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是外汇占款促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外汇占款改变了中国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它 —— 外汇占款产生和创造的!
附注:两个例证:(2013年末及2014年3月末的例子)
例1:对(M)式2013年末的一个例子:(下面两例数据来自央行公布的数据}
2013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7.1万亿元,而2013年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6.4万亿元。
2013年末货币乘数为4.08,因此2013年末:
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项为:26.4万亿元X4.08=107.712万亿元
2013年末,M2余额110.65万亿元。因此2013年末:
我国M2余额(110万亿元)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107万亿元)
即此时(M)式的<=> 成为 ≥ 。
下面则是式(M)式右端大于左端。
例2:对(M)式2014年3月末的例子:
2014年3月末我国货币乘数为4.22倍。2014年3月末的外汇占款293851.92亿元。因此:
2014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元
而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项为:29.38万亿元X4.22=123.98万亿元 即:
我国M2余额(116万亿元)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124万亿元)
与2013年末不同的是,即出现(M)式右端大于左端情形。但数值都不是相差太多。
注:2014年第一季估计是人民币贬值导致的热钱涌入使外汇占款激增。
3. 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作用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可以分为: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
一、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
优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缺点:
1、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猛药”;
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二、补充性工具
优点:间接信用指导的优点是较为灵活,但是要起作用,必须是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有较高的地位,并拥有控制信用的足够的法律权利和手段。
缺点: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存款货币银行提出信贷的增减建议。
若存款货币银行不接受,中央银行将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可以减少其贷款的额度,甚至采取停止提供信用等制裁措施。窗口指导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比较大。
(3)外汇占款2013扩展阅读:
中国概况
新增外汇占款难以支撑基础货币快速扩张。
2012年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是国内资金面偏紧的重要原因。展望2013年,受益于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资本流动获得改善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私人部门外币资产和负债的错配,中长期私人部门依然会增持外币资产。因此,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将获得一定程度改善,但难以支撑基础货币高增长。
其次,央行放松货币的意愿不强,货币乘数难以明显提升。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认为,“在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这一过程将进一步释放增长的潜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或将以推动结构调整为重要目标,而不谋求逆周期推动经济短期快速反弹,但不排除调整存准率以对冲外汇占款变动。
4. 外汇减少了基础货币就少了吗
首先外汇占款不能自己定义,得看央行自己的说法:
“外汇占款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基础货币则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银行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而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基础和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得以倍数扩张的来源。
其次,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互动是如何进行的?是本问的核心问题。
根据基础货币的核心构成:基础货币=货币发行(流通中货币+库存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非金存款
而根据央行的资金运用与来源表(实际十分复杂,但这里简化了)可得出:
常规基础货币变化= 外汇占款变化 + 公开市场操作 + 财政存款变化 (约等于)
全年央行供给基础货币约2万亿元(同比多增2.1万亿元,也就是说2013年其实是负贡献),外汇占款供给基础货币约6400亿元(同比少增2.1万亿元),此外财政存款同比少增5000亿元,也相应减少了基础货币。
最后,是不是足以导致下降。的确,过去央行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来源是外汇占款,但是正如央行所判断到的:“在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出现阶段性放缓的情况下,中期借贷便利(SLF,MLF,PSL) 等起到了主动补充基础货币的作用。”因此,可以预见的未来,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将长期补外汇占款减少的缺口。至于出现更大规模的流动性紧张的情况,则要由更大规模的降准来解决燃眉之急了。
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透露了哪些政策新内涵
原文: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解读:梳理2013年到2015年会议公报,下一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都是“稳中求进”,此次会议公报延续了该表述,但对此进行了特别说明,强调“稳中求进”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
原文: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解读:2013年至2016年会议分别表述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从强调加大力度到强调有效性,表明财政政策要在积极取向的前提下,要有所针对,以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提到了财政支出的侧重点之一是政府投资(基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降税带来的财政减收”;但2016年则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未明确提到增加政府投资。
原文: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解读:货币政策方面,2013年至2015年会议分别表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本次会议则使用了“保持稳健中性”这一说法。分析认为,在稳定大局的要求下,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目前的流动性水平,流动性不会收紧,也不会出现加息的情形。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研究员、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分析认为,“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意指近年来外汇占款的负增长,以往央行通过外汇占款释放基础货币的货币供应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当前更多地要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和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2015年,央行共普降存款准备金率4次,其中一次降准1个百分点,降息5次。这还没有算上数次的定向降准。而2016年,央行仅在2月29日宣布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针对外汇占款下降所形成的流动性缺口,由于准备金工具的信号意义较强,更多地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提供流动性。
原文: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解读:近年来,金融风险在股市、债市、房地产和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轮动,很难指明一个特定领域的风险点。针对风险点,今年以来已经有一系列的针对措施,如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加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发布,还是银监会表外业务监管新政的意见征求等等,分析认为这说明社会各界所公认的诸多潜在风险领域正在得到高度关注,“下决心”的提法更是说明中央下决心进入金融风险防控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有针对深层矛盾和问题进行根本整治的魄力。
6. 2013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时至年末,经济已现企稳回升迹象,通胀压力明显缓解并进入“2”时代,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外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仍显疲弱,国内内生增长动力尚显不足。这样的经济形势,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维持稳健,既不可轻易放松,严防通胀东山再起;也不可转向收紧,扼杀经济回升活力。稳健,将依旧是明年货币政策坚持的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明年的货币政策指明了方向——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
分析人士指出,经济形势、货币环境复杂多变,需要货币政策谨慎权衡,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三者的平衡。工具选择上会坚持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同时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准利率均有下调的空间。
在经济初步企稳、通胀形势复杂、国际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持续的国内外背景下,今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发力?
在连续两年维持“稳健”基调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稳健”。2012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新年致辞中表示,2013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但市场普遍认为,与以往相比,尽管表述上同为“稳健”,但其内涵有了新内容。
“虽然同为"稳健",但政策的关注点和节奏、力度均会有很大变化。”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认为,全年看,经济形势的复杂决定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在经济初步回暖时又遭遇通胀压力,在国际环境艰难复苏时国内内生性动力尚未真正开启,在上一轮刺激性政策影响还未消除时又迎来新一轮“投资热”,加之金融区域和行业性风险有逐步累积、暴露的可能,这些因素将令2013年金融宏观调控更加难以把控。
“基于稳增长的要求,去年稳健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稳中略松"的特点,今年考虑到物价压力和国际资本流动形势等问题,预计货币政策将由2012年的适度宽松转为中性,即既不显著扩张也不显著宽松,总体呈中性态势。”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指出。
专家表示,今年货币政策操作需要关注几方面因素:一是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才刚刚开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平衡;此外,国内一系列改革发展问题又与国际金融形势交织、影响,使得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专家预计,经济形势的复杂,决定了今年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或将多于往年。
二是日益显露的通胀压力。不久前发布的1月份CPI同比增长达2%,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业内人士预计,加上节日的因素,2月份CPI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幅度。加上PPI的环比上升,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央行不得不关注的大问题。央行2月6日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基调未变,但“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控通胀”,也显现出对通胀压力的警惕。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两大目标间实现平衡,将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看点。
三是国际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当前,在经历了几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国际市场泛滥的流动性正在流向新兴市场。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之一,就是干扰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专家预计,今年国际资金动荡加剧的态势也会给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影响。加之国内年初信贷快速扩张的态势十分明显,新一轮投资热潮正在兴起的态势十分明显,以及1月M2增长达到16%以上,从这些情况看,当前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任务较为迫切。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3年的形势看,货币政策的执行在上半年可能倾向于稳健偏松,而下半年则可能稳健偏紧。他解释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虽然复苏已经确定,但力度依然比较脆弱,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偏松;而到了下半年,考虑到基数原因,通胀压力将较上半年更大,货币政策将倾向于偏紧。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有分析人士称,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约为3%,而2013年CPI增速就可能达到3%至3.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降息的可能性很小。同时,由于美欧日目前均接近于零利率水平,我国加息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预计2013年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基准利率可能依然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但基准利率的浮动区间可能继续放大。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空间取决于下一阶段国际资本的流动状况。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计,虽然增长继续沿着温和复苏的轨迹运行,但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基于今年公开市场到期量以及外汇占款难以大幅回升的判断,上半年降准仍是大概率事件。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短期资本转为大量流入,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不具备显著下调的空间。
“从去年全年实施效果来看,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使用娴熟而有效。与降准相比,逆回购的期限较短,释放的流动性到期能够及时收回,具备更多灵活性。央行在1月份推出SLO,进一步丰富了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预计今年公开市场操作仍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手段。”华安证券分析人士称。
农行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也预计,今年公开市场操作仍以逆回购为主。如果不考虑财政存款,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汇占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更为灵活可控。2013年预计有10340亿元央票到期,比上年多2490 亿元,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预计央行将继续采用逆回购来调节季度之间的流动性。
“今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在满足我国实体经济合理增长的货币需求的同时,不断根据经济发展态势进行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不断配合各方改革,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此外,也要注意,货币政策并非"包打天下"的良药,要实现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间的配合与协调,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宗良称
7. 金融机构购买债券,同业运用是如何创造货币的
我是一个理财师,对于您的问题金融机构购买债券,同业运用是如何创造货币的的这个问题,首先要纠正一下,先说一句金融机构购买债券,同业运用不会创造出货币,那么我主要需要纠正的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您参考:
第一、金融机构购买债券,是一种债券的投资行为,也是货币变为债券之后的一种置换行为,产生的价值是利润,但是不会产生新的货币,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引起理论上面的误解。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国债,或是其他地方城市发出的地方债,以及经过国家批准的企业债,性质属于投资行为,也就是一种有未来预期的投资,目的是对未来债券收益的一种获取,所以没有任何的创造货币的概念。
第三、人民币的出现是我们国家作为经济衡量产生的货币,而货币的创造是根据国家的实际生产力进行的,综合国力也是其中的一个参考,另外一个参考是国家的经济总量,如果这些不变的话,那么不会产生和创造出货币。
第四、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把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活动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之内,这是国家为了,防止金融部门出现过度加杠杆和顺周期波动,在这样的局限之下,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货币被创造出来。
综合上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出金融机构的债券购买,属于金融机构自身的经济活动,跟货币创造没有任何的比如联系,而且也是两个不同概念,所以大家在日常研究经济中,千万不要混淆。
8. 中国最近两年常出现钱荒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四点:
第一、 资金外流。
美联储近来一直以各种不同的口径向市场吹风:“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步退出”。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金外流。中国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结售汇余额逐月下降(2月份由于季节性因素除外),从2012年12月的509亿美元下降到5月份的104亿美元。
第二、国家外汇管理局2013年5月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6月底实施,迫于外币纳入贷存比考核的压力,一些银行可能已经提前开始买入美元补充外汇头寸,以求达到监管标准,这是这一段时间美元买盘力量增大的主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状况。同时,20号文还强调了“对进出口企业货物贸易外汇收支的分类管理”,这实际上是监管层在严查虚假贸易,使得国际热钱流入大幅减少,5月份以来外汇占款增长进一步大幅下降。
第三、2013年以来,随着杠杆率的不断放大,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3月末超额备付金率从去年年底的3.51%降至2.58%,二季度,超储率继续下降,业内人士估计已经降到1.5%左右,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边际承受力也因此大为下降。
第四、2013年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