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核心三率外汇

核心三率外汇

发布时间:2023-09-21 20:04:03

❶ 2011年经济走势如何该如何投资

2011年应该不错,随着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特别是欧美,可以看到就业以及各国特别是美国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股市也是如此找热点。如何投资?我认为不应该把原有的投资热点,作为长期投资,应作为中短期。把新兴产业应该考虑在内,作为中长期投资。

❷ 保险三率是指哪三率

是指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综合成本率。

1、综合费用率,即“费用率”,是保险公司经营费用净支出与已赚保费之间的比率。其中经营费用净支出包括:营业费用、手续费支出、佣金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分保费用支出和保险保障基金,并扣除摊回分保费用。

2、综合赔付率是指一定会计期间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赔付率=(赔款支出÷保费收入)×100%。但在实践中,由这一公式计算出的赔付率严重失真,不能如实地反映该期间发生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也不能为今后风险控制提供准确信息。

3、综合成本率是保险公司用来核算经营成本的核心数据,包含公司运营、赔付等各项支出。综合成本率100%时,即代表收支相等,无承保盈利,亦无承保亏损。

测一测你的抗风险指数,专家为你免费解读!

❸ 求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 的描述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巨轮将以何种姿态破浪前行?经济增长率、物价、房价走势将如何演绎?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将如何发展?

经济增长9%左右

2011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GDP增长9%左右。从三大需求来看,消费有望继续稳定增长,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可能比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以来,外贸偏快增长的势头超出预期,2011年出口增速可能比2010年适当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尽管上一轮基建投资的高峰期正在过去,但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综合来看,2011年经济增速由于基数影响,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11年增长有望达到9%左右,继续处于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区间。

CPI温和上涨

由于绝大多数工业品仍然供过于求,经济需求不存在明显过热的情况,2011年我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大因素决定2011年我国物价涨幅可能高于2010年。一是翘尾因素,由于最近几个月的物价环比持续上涨,截至11月,翘尾因素对2011年物价的上行影响已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11年翘尾因素将比这略高,给2011年物价调控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推升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并未消失,输入型通胀的传导仍可能继续显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仍可能推升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农产品价格,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

在稳健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治理下,2011年CPI涨幅可能位于4%-5%的区间。2011年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削减,物价涨幅很可能适度回落。

积极财政侧重调结构

2011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由于经济企稳势头继续显现,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可能缩减至10000亿元以下,略低于2010年10500亿元的水平。考虑到经济存量规模的扩大,预计2011年赤字率将降至2%-2.5%之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除了为经济增长“托底”、为“十二五”开好局之外,还将更明显地侧重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开工投资增长将放缓,保障性住房、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将较大。

“三率”再度齐动

2010年,我国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三率”均有所变动。2011年“三率”齐动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为进一步抑制通胀预期,缓解“负利率”状况,2011年央行可能适时上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发挥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如果必要,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上调至20%左右。

2011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度升值有助于改善外汇收支平衡,抑制输入型通胀,预计201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升值3%左右。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这一趋势已经得到重视。收入分配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成为关键所在。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

“两税”改革有突破

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近来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两项税制改革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不排除2011年有所突破。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的最低扣除额是2000元,未来除了适当上调该额度外,还可能适当缩小税级并调整税率,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房产税方面,目前上海等城市已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并进行试验性的房产税政策空转。“十二五”期间我国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征税范畴,具体征收范围最初可能不会涉及大部分社会群体。

楼市高位盘整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由于价格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短期楼市调控尤其是抑制投机的政策不会放松。

2011年楼市价格明显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政府收紧货币信贷以及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之后,开发商可能由于资金链紧张而进一步降价,刚性住房需求可能对降价作出积极反应。当前通胀预期高涨进一步加剧了楼市走势的复杂性,一方面通胀预期使得居民投资房地产保值增值的意愿增强,另一方面加息通道的开启加大了住房投资的成本。

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出

近两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从战略意义上讲,区域政策将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区域来看,内蒙古、河北、三江源等地均可能推出新的区域发展规划。

顺差规模进一步降低

2010年1-11月,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达到1706.64亿美元,低于2008年和2009年同期水平。中央提出2011年稳定和拓展外需,同时扩大进口规模。预计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的进口可能加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高速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以及投资增速将持续偏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新能源、生物等行业单独的振兴发展规划有望出台,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重要性也将继续被高度重视和强调。(记者 韩晓东)

防通胀或“三率”齐动 货币政策需边走边看

2010年,信贷突破年初提出的7.5万亿元目标已成定局,央行六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隔三年首度加息……“涨价年”实际负利率已持续10个月。

明年通胀水平可能高于今年,防通胀成为短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上半年不排除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担忧决定货币政策出现非常严厉和急速收紧的概率较低,货币政策可能逐步收紧,边走边看。如何在“防通胀”与“保增长”之间求得平衡,明年货币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防通胀保增长两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些机构预测,明年CPI涨幅可能超过4%,单月最高涨幅可能超出5%,总体或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欧美经济体未来仍有充足的印钞动力,国际大宗商品存在很大的上涨动力;明年天气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猪周期”导致的肉价上涨空间以及中国自身劳动力结构变迁引发的农产品成本提高等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空间;此外,资源垄断和资源税开征促使要素价格回归等因素使通胀或将长期持续。由工资上涨引起的“工资-物价螺旋”也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握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在这一基调之下,明年的货币信贷环境将比今年“紧”。

但另一方面,通胀并非由经济过热引起,“稳增长”的要求决定了明年货币信贷不能太紧。

首先,当前外部不确定性仍未消除。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外部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步入常态。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指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金融体系真实杠杆率依然高企,脆弱性十分显著。未来24个月中,美欧银行将有近4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府融资担保到期,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还可能使银行面临新的资本缺口。房地产市场的继续恶化可能导致银行坏账规模进一步扩大。届时银行资产的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其次,从国内环境看,明年的经济走势尚存不确定性。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二季度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明年尤其是上半年的投资增速不容乐观,稳中趋缓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银行人士指出,前期大量投放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逐步进入还款期,银行能否化解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集中爆发风险还是未知数。

货币政策在防通胀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稳增长”的要求,明年货币政策将处于更为两难的境地。

热钱汹涌制约加息

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外汇占款逐步回升,成为流动性供给的一大渠道,增加了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在美日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明年外汇占款将持续增长态势。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提出“池子”论。他解释说,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热钱流入可以完全对冲,使其在总量上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但在个体上并没有阻止他们赚点钱。

然而,热钱真的能被完全对冲,全部回收到“池子”里,而不产生通胀压力,或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形成掣肘吗?

今年1-11月,我国外汇占款增长28649.49亿元人民币。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点燃了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7-9月外汇占款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近3000亿元。10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人民币,刷新30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仅次于2008年4月的5251亿元。11月份虽回落近四成,但3196亿元的增量仍属历史高位水平。外汇占款高增显示了短期逐利资本对中国的青睐。

刘明康表示,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新兴市场相对稳健的基本面和更强劲的增长潜力吸引了热钱的快速流入。目前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金融市场上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它们配置在新兴市场的资产比例为3%-7%。未来该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85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境外资本涌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中国如果采取加息举措,将扩大中美利差,引发资本更多涌入,推高国内通胀水平。尽管有观点认为,热钱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分享中国资产投资回报,如果能够通过加息缓解升值预期,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反而有助于抑制热钱流入。但跨境资金套利不可避免。央行在CPI涨幅高达5%之后仍然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加息,也显示了在加息举措上的谨慎态度。

三率变动边走边看

展望明年货币政策,高善文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定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这八个字的实际含义是“边走边看”。由于此次通胀并没有伴随经济出现过热,货币政策出现非常严厉和急速收紧的概率较低,很可能是逐步收紧。从现在到明年年中可能会有75个基点、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明年上半年通胀是主要矛盾,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防通胀主要通过控制引起通胀的货币条件进行,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上将偏重数量型调控。

当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为历史最高水平。部分被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银行达到19%甚至更高。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水平还不是“天花板”。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预计明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认为,明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会根据外汇占款压力大小等因素继续上调,不存在限制性目标。11月CPI创出新高,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依然很大,预计明年会有两至三次加息。

对于明年人民币升值幅度,鲁政委认为,随着明年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顺差高位徘徊,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较今年加大,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可能出现一定升值。

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表示,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有必要让政策组合更多倾向于汇率的变化,因为通货膨胀可能对于老百姓的伤害是全社会性的。而汇率的变化,可能对一些出口行业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人民币不升值,而是以价格上升的形式导致工资上升,依然会削弱出口行业的竞争力,且不说这些行业是需要长期鼓励的。预期明年人民币将升值5%—6%。

对于明年的货币信贷增速,诸建芳认为,明年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回落,应是“稳健”题中之意。今年的M2增长率可能超过18%,明年很有可能控制在16%左右,信贷将收紧。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明年的信贷目标将在7.5万亿左右。(记者 任晓)

黎友焕:热钱成CPI推手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热钱与地下钱庄研究》课题组长黎友焕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预计,2011年热钱对我国CPI的推动力巨大。如果股市持续低迷、房地产上升空间有限,相关经济政策有炒作空间,热钱必然会炒作商品。

热钱持续推高CPI

中国证券报:“热钱”对我国CPI有什么影响?

黎友焕:热钱对CPI的影响主要是炒作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前段时间,热钱炒作农产品和食品对CPI的影响巨大。目前相关压制措施的作用不可持续,一旦这些措施发生变化,热钱炒作农产品将“卷土重来”。

我国目前的投资渠道较为单调是热钱胡乱炒作的主要原因。热钱流入境内以后炒作房地产、股市和商品市场,2011年热钱对CPI的推动力不容忽视。而且,有一些海外基金正在“屯兵”香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热钱进入内地,进一步在商品市场“兴风作浪”。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明年我国的“热钱”流入态势如何?

黎友焕:明年我国的热钱形势“变数”很大。因为,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欧元区各国经济问题陆续爆发、朝鲜半岛局势变化、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等都是影响热钱流动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未来变化都比较大。

根据我们课题组对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测以及东北亚局势的初步判断,国际流动性泛滥短期内难以消除,人民币有巨大的升值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内加息可能性很大。明年境内外利差可能进一步加大,境外热钱将可能延续大量涌进的态势。

流入形式多种多样

中国证券报:流入我国的“热钱”现状、规模如何?

黎友焕:热钱流入我国的趋势并没有放缓。目前还是保持着快速流进的态势,预计短期内的几个月这种趋势难以改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只要人民币升值仍有预期,加息仍有压力,境内外利差不断扩大,国际流动性持续泛滥,境外热钱必然不断流进。

中国证券报:“热钱”一般从哪些渠道流入?一般流进哪些领域?

黎友焕:在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情况下,热钱流入一般情况下是“披着合法的外衣”,或者借道地下钱庄。热钱流入的渠道形式多样,其中,贸易、FDI最为常见。

境外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有: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外商投资企业虚假出资、外商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境外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转移资金、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等。

目前热钱的总量中,投资在房地产的最多,其次是商品市场和股市。今年8月后,热钱主要流向商品市场。此前,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物价,流入商品市场的热钱减少,转而主要流入房地产市场,并且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目前新进来的热钱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应联合打击“热钱”

中国证券报:监管部门应如何监管“热钱”?

黎友焕:对借道地下钱庄的热钱,相关部门可以组成专门小组,开展打击“热钱”专项活动,对重点主体、重点渠道进行查处,严惩投机。

对借道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的热钱,监管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最关键的是要高度认识热钱的异常流动问题,及时跟踪热钱的流动状况和流向,而且不能否定热钱的异常流动现实。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使用外汇储备“池子”对冲热钱流入?

黎友焕:单纯依靠外汇储备“池子”来抑制热钱流入是不现实的。因为热钱是逐利的,热钱不会呆在“池子”里不动,哪里有利润,热钱就会流向哪里。热钱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监管部门意愿的。热钱快速的流进流出,会严重扰乱宏观政策,影响相关经济政策的效果。(记者 陈莹莹)

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望“双温和”

2011年经济增长“二次探底”和过热的可能性都不大。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是物价,但在一系列调控措施下,明年CPI涨幅可能位于3%-5%的温和区间。

经济增长前低后高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稳定经济增长仍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业内人士预测,今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全年GDP增速可能逐季回落。与今年不同的是,明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继续显现平稳向好的积极态势。

为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新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亟待在未来几年展开。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刺激消费,将成为刺激明年经济企稳回升的三大着力点。明年下半年,经济将真正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期。

中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源于内需。由于货币信贷政策有所收紧,明年的投资增速比今年可能略有回落。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平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从季度来看,GDP增速预计分别达到8.7%、9.1%、9.8%和10.2%,全年经济增长9.5%。

自去年四季度GDP达到12.1%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落。由于翘尾因素影响,明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仍将较低,随后则有望结束本轮经济回落的“小周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明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9%左右,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将开始回升。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会由目前的10%左右降到7%左右。

有专家指出,尽管明年出口增速可能放缓,但由于国内需求上涨幅度有所缩小,再加上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增加。从国内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托底”作用也将使内需稳定增长。明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强劲增长周期。

价格全面上涨基础不存在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翘尾因素回落以及物价调控效果显现,12月CPI可能回落至5%以下。但明年大部分时间我国仍可能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蔬菜在前期价格上涨中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但历史数据表明,以蔬菜引领的价格上涨难以长时间持续。预计我国明年经济增长将比今年小幅回调,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综合来看,当前不存在价格全面上涨的基础。

明年我国通胀率控制目标为4%左右,比今年的预期目标高出1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改革开放30年来5%左右的平均涨幅。分析人士认为,如有必要,加息等从紧政策明年将再度出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将适当放缓。

刘世锦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稳定增长和稳定物价之间平衡。全年CPI涨幅将控制在4.5%以内,初步估计为4.2%。从历史规律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和CPI之间的相关性来看,目前我国的CPI已经接近了峰值期。但在美国等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全球经济明年增长情况较好,接下来很可能出现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中信证券认为,明年初有较强的通胀压力,物价水平仍会较快上升,到下半年将有所回落。由于近期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劳动力市场供求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这有助于减轻持续的通胀压力。预计2011年CPI涨幅为3.8%,PPI涨幅为4.6%。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强的支持,美元继续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的动力将减弱。(记者 韩晓东)

宽信贷格局依旧

流动性整体充裕

多位专家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看,2011年流动性整体将保持适度宽松,贷款投放增速适当放缓,但仍在高位,预计新增贷款在7万亿-7.5万亿元之间。

新增贷款不会大幅减少

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2011年贷款大幅缩减的可能性较低。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表示,预计2011年广义货币M2增速将较2010年下降,但为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M2增速下降幅度不会太大,估计为16.5%,较2010年18%的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大约在7万亿元左右,较2010年下降1万亿元。监管层将严格贷款发放节奏、新增绝对量。信贷将继续按照3:3:2:2的节奏投放。继续加强银信合作等形式监管,控制信贷资金曲线进入资本市场。

不过,需关注高信贷增速带来的风险隐患。分析人士指出,信贷规模增幅由此前的15%提高到2008年的29%左右,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通胀、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为此明年应坚持信贷审慎原则,信贷规模控制在7.5万亿内比较合适。

有市场人士担心信贷高位运行将加剧通胀。对此,央行有关人士表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信贷现象。经验表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与较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相联系。但是,信贷并不等于货币。信贷扩张或收缩直接引起产出的变化,货币则主要通过对价格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产出。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货币增长则与通货膨胀关系更密切。

流动性较为充裕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企业的资金需求较为旺盛,明年又是十二五开局年,如果银根收得过紧,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货币信贷闸门收紧应该逐步进行,明年整体流动性仍将保持适度宽松。

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认为,从2008年至今,信贷投放近20万亿天量,但是资金并未全部进入实体经济中去。贷款会部分转为存款,部分资金仍留在银行体系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得较为充裕。外汇资金流入、国际短期资本、贸易顺差等因素也会推升银行间市场资金的充裕水平。

不过,光大银行宏观分析师盛宏清预计,明年商业银行信贷将成为稀缺资源,贷款利率将比今年有所提高。未来银行间流动性水平仍取决于央行对银行间资金池的调控,未来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甚至是偏紧的方向,导致银行间资金面适当收紧。央行会采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长期央票发行提速、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将银行间资金面在一定时期内控制在偏紧状态。

❹ 我国银行体制的基本构成

原载《200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兴起了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大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则是这一潮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对这一支流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潮流的认识,更是我们籍以判断其未来走向的必要依据。

所谓金融体制实际上就是所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要素的总和。具体而言,金融体制由金融机构体制、金融调控监管体制和金融市场体制组成。本文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分析将分别从这3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改革

(一)我国中央银行的形成及其发展

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间,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本质上表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在这一时期,中国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唯一的一家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1]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显然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目标相抵牾。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只能以建立完整的中央银行制度为发端。

1979年,先是中国农业银行,继而是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这两家被中国人民银行长期兼并的银行终于又恢复了独立地位。随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也从财政部独立出来,纳入银行体系。1982年9月,国务院下达的文件明确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各专业银行按照指定的5个方面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1983年9月,国务院再次下达文件,决定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另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成为承接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城镇工商企业存贷款及城镇居民储蓄业务的专业银行。同年我国又批准设立了众多的城市信用社,并在全国普遍发展了农村信用社。至此一个完整的专业银行体系最终在我国确立。所谓专业银行体系是指业务划块作严格的分割,专门从事某一方面业务的银行分工格局。如中国农业银行主要办理农村地区的业务;中国银行作为外汇专业银行则限于外汇业务及与此相关的人民币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基本建设贷款为主要业务。

随着专业银行体系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方得以从一般的银行业务中摆脱出来,成为以金融管理为职责的中央银行。国家外管局也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在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上的界定由此正式完成。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单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的金融体制向市场化方向的根本转变。但是,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分设仅仅是一个开端,由于我国传统体制的积弊相当深厚,金融体制市场化的最终完成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对中央银行的职能的规定仍然带有浓重的传统体制色彩。例如,只规定中国中国人民银行的各项权力,缺少相应的约束条款;赋予中国人民银行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相互冲突的多重政策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尽管在理论上成为中央银行,但在实际上仍然办理某些经营性业务,如以“支持地方经济”的名义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但贷款质量欠佳,本息回收率较低,损害了其中央银行的形象;中国人民银行还自办证券公司、城市信用社、融资中心和咨询公司等盈利性机构,既造成不小的损失,又与其宏观管理的职责相冲突,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威信;同时,由于当时实行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利润分成的预算制度,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利润动机,扭曲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此外,专业银行继续承担着某些政府功能,如办理政策性贷款等。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性质和职能得到了更为明确、详尽的法律规定,廓清了以前的许多模糊认识,并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制定了限制性条款,如不得对金融机构的帐户透支,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等。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票据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涉及机构管理、风险监管方面的规章近百件。这些都显示了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市场化特征的日趋完善。1998年5月,中共中央建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使中央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党的领导实现垂直领导体制。上述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摆脱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的干预,彻底消除中央银行的盈利行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摆脱地方政府的干预。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是按行政区划建制,依省、市、地(市)、县设立对等的分支机构,由此形成如下弊端:(1)层次多、运转慢,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洞开方便之门,不能适应不同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金融业务规模、金融机构数量、监管任务不同的要求,也有悖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原则;(2)职能分工不明确,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县支行的职能相似,不利于搞好金融监管工作;(3)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经常存在利益冲突,省(市)、地(市)重叠设置的分行,在有利可图的工作上相互竞争,在无利可图的工作上相互推委、扯皮,工作缺乏效率。为了独立、公正、有效地履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开始调整组织体系,跨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11月撤消了31个省级分行,组建了9个跨省分行,同时与所办的证券公司、融资中心和各种经济实体彻底脱钩。至此,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表1 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分行及其辖区

分行名称
管辖地区

天津分行
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沈阳分行
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分行
上海、浙江、福建

南京分行
江苏、安徽

济南分行
山东、河南

武汉分行
江西、湖北、湖南

广州分行
广东、广西、海南

成都分行
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西安分行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中国人民银行撤消省级分行以后,9个跨省分行的工作与我国现行省级政府强大的行政权力结构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许多地方金融机构是省级政府控股的,中国人民银行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和处罚仍然有很大阻力,因为法院和司法部门是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的关闭、债务偿还、企业逃债违约、存款纠纷、对金融机构的乱收费等方面很难得到公正的司法执行。这些问题有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予以解决。

(二)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80年代初的专业银行体制的建立仅仅是在理顺我国的银行机构体制迈出了第一步。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完全从一般的业务经营中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专业银行也仍在办理某些政策性业务,且其经营的商业化仍然步履艰难,机关化的运作方式严重阻碍了专业银行的发展。为了促进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我国于1980年开始对这些银行实行经济核算,试图改变传统的“大锅饭”现象。1983年,银行系统开始实行“全额利润留成制度”,把各项指标考核与利润留成挂钩,使专业银行初步确立了利润、风险和成本等一系列经营范畴。1987年核定“三率”,即成本率、综合费用率、利润留成与增补信贷基金或保险周转金的比率,下放“六权”,即业务经营自主权、信贷资金调配权、利率费率浮动权、内部机构设置权、留成利润支配权、中层干部任免及职工招聘与奖惩权,突破了传统的高度垄断集中的管理体制,使专业银行的经营机制逐步向商业化转变。

接着,我国又开始探索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途径,允许专业银行向综合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工行下乡”的现象。这种业务的相互交叉和竞争,为专业银行深化改革和商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交叉,“专业银行”的称谓也逐渐消亡,转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取代。从目前情况看,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自己所专长的专业分工为主,交叉业务为辅。

与此同时,我国从1986年起陆续建立了一批新兴商业银行,如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即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已关闭)、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借以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市场化建设。尤其是打破了专业分工和地域格局,从一开始就摆脱了政策性业务的桎梏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的重新组建,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的诞生。在此期间,在我国的许多中心城市还逐步建立了城市信用社。

金融机构的改革在农村也在向纵深推进。1980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讨论银行工作时指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把农村信用社纳入了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这与我国当时仍实行传统的集中管理的金融体制有关。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市场化,金融风险也日益增加。为了避免政府承担过多的风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从1996年9月开始进行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的脱钩工作,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 400多个县联社与中国农业银行顺利脱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担任。

1993年12月,我国决定加大对4大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造的力度。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决定》提出了“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口号。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设,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目标。为此,我国在1994年先后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逐步划转到政策性银行,经营机制进一步向市场化靠拢。1995年,我国发布的《商业银行法》又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并且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于是,各银行纷纷建立了单一法人制度,陆续取消了分支机构的法人地位。4大国有专业银行逐步完成了改组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过程,专业银行商业化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这一时期我国还成立了中国民生银行,各市的城市信用社也于1996年分别合并组成了城市合作银行,并在1998年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我国的4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目前世界上分支机构最多(各有8 000-10 000家分支机构),员工人数最多(各有15-60万人)的银行,但由于长期的机关化运作使其费用开支十分庞大,经营效率却相当低下。为了促进其商业化的进程,自1998年起,国有商业银行的省分行和省会城市分行陆续合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1999年已撤消了一大批的县级支行。同时,在财务、住房、工资、养老金、医疗等方面也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加速向商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在,1998年推出的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其他内容还包括:改革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以及呆坏帐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扩大贷款质量5级分类法的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中央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通过发行2 700亿元特种国债筹措资金,以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某些贷款实际用于财政支出的部分予以补救或改变;将现行金融会计制度中不符合金融业谨慎原则的内容加以修正。

1999年4月20日,我国组建了第一家以经营并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金100亿元,由财政部全额拨付,负责购买或托管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其后,我国又先后成立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购买或托管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这些公司均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接收、管理、处置对口银行划转的不良贷款,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其主要运作方式为: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证券化等方法对贷款及抵押品进行处置;对债务人提供管理咨询、收购兼并、分立重组、包装上市等方面的服务;对确属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此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内外投资者出售债权和股权。这些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范围是:按当前贷款分类办法剥离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其中待核销贷款以及1996年以来新发放并已逾期的贷款除外)。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为了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满足我国经济增长对资金的迫切需求,我国于1979年开始着手发展信托业。1979年10月,中国银行重建信托咨询部(后改建为信托咨询公司),该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公司)成立。以此为标志,我国的信托公司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筹建不同形式的信托投资公司。为了促进信托业的发展,国务院于1980年作出了银行试办各种信托业务的决定,鼓励银行支持经济横向联合。当时的主要考虑是:(1)银行是金融机构,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办法和拥有熟悉金融业务的人才,把信托业务纳入银行轨道较为稳妥;(2)银行机构多,信息快,调控机制灵敏,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得力;(3)银行资金雄厚,信誉卓著,与工商企业和人民群众联系密切,开展新的业务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根据这种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80年8月召开了全国分行行长座谈会,并作出决定:企业及企业主管部门的多余资金,可以委托银行对指定地区和企业投资或贷款,也可以委托银行代选对象进行投资或贷款。同时,为保证信托业务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同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积极开办信托业务的通知》,对发展信托业务的步骤、业务人员素质等有了明文规定。1981年7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13省、市信托工作座谈会和8月的会议上,银行办理信托业务被视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在两次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我国的信托投资机构迅速发展,触角几乎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和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到1981年末,全国共有各种信托投资机构600多家。

我国的信托公司主要有4个大类:(1)全国性信托公司,即中央一级直属国务院。经过清理整顿,目前仅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家。(2)地方政府主办的信托公司。一般由地方财政、计经委等政府主管部门出资筹办。(3)银行系统的信托公司。主要指原4大专业银行所属的信托公司。这类公司资产雄厚,分布极广,得益于银行原有的业务联系和活动空间,具有其他信托公司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是信托公司的主体。随着我国实现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这些信托公司已全部撤消。(4)民间出资的信托公司,如上海爱建信托投资公司。

1979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长会议纪要》决定逐步恢复保险业务,设立保险公司。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关于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办理国内业务。1991年初,交通银行成立了太平洋保险公司。1993年以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改组设立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辖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3家子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与交通银行脱钩,改制为独立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将6家子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取消,将其改组为直属分公司。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陆续批准设立了一批新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如大众、天安、华泰、永安、华安、泰康、新华等保险公司,保险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独揽转向“百家争鸣”。

我国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一方面亟需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国内的外汇资金又极度匮乏。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通过国际租赁业务,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1980年初,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赴日本考察现代租赁业务,开始了我国租赁业务最初的尝试。由此,租赁业作为一种利用外资的“新技术”被传入我国。1981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租赁业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先与北京机电设备公司、日本东方租赁公司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租赁公司——中国东方租赁有限公司,后又与国家物资局等单位合建了中国租赁有限公司。这几家租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现代租赁业务在我国的诞生,以及现代租赁体制在我国的建立。

80年代初,为了适应企业更新改造设备的需要,一些地区,如上海也出现了专门从事设备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成立了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太平洋租赁有限公司、联合租赁有限公司等3家中外合资的商业租赁公司和由国内几家银行合资的上海国际租赁公司。到1993年,我国的金融租赁公司已多达13家。

此外,我国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改革的进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1987年,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在深圳成立,到1994年底,专业证券公司已达91家。1987年我国成立了首家财务公司,到1993年底达到39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经济的发展,融资领域的扩大,信用形式的增多,新兴的典当业开始复苏,并有日趋活跃的趋势。1988年,上海第一家典当行——恒源当铺成立。到1993年,上海已有8家当铺。

(四)逐步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自1979年起,金融开放就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79-82年间,以日本东京银行北京代表处设立为开端,陆续有31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在1982-85年间,我国开始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试点,允许它们从事各项外汇金融业务。第一家被批准的是香港的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确立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法律地位,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1990年9月,为配合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中国除经济特区以外率先引进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此后,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地域不断扩展。

在1992年和1994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开放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等7个沿海城市和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苏州及昆明等11个内陆中心城市,允许在这些城市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1992年起,在上海进行开放保险市场的试点,陆续批准了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保险公司、瑞士丰泰保险公司等4家保险公司上海开设了营业性分公司。1998年,国务院又同意批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2家保险公司来华展业。

在资本市场方面,1995年,我国建立了第1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开始探索规范化开放我国资本市场的途径。

199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本着“先试点、后全面开放,开始从严、以后逐步放开”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浦东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并开始审批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浦东试办人民币业务。1997年3月27日,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和日本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正式举行了首笔人民币贷款(协议)的签字仪式,从而标志着上海外资银行在浦东进行人民币业务试点的正式开始,揭开了我国银行业本外币业务全面对外开放的序幕。1998年10月,我国又决定增加8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至此,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17家。随后又批准深圳为第2个允许外资银行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区。

二、金融调控监管体制改革

(一)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集中表现是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尤其是信贷管理体制,即通过信贷规模的控制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我国的银行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统存统贷”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以前,我国的银行资金管理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统存统贷”管理体制,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下属各级银行层层下达年度各项存款、贷款和现金投放、回笼的额度指标,各级银行必须保证计划的实现。在这一阶段,资金供应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手里。

这种贷款规模控制方法存在严重的缺陷:(1)贷款规模的操作缺乏严肃性,专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采取自上而下的纵向分配方式,基层中国人民银行无法对当地的专业银行实施有效的规模控制和监管。(2)贷款规模呈刚性增长,形成资金供应倒逼机制。(3)贷款规模缺乏可调性,难以根据实际需要的变化增减。(4)贷款规模控制不利于资金余缺的调剂,有些银行可能规模过剩,有些可能不足。

2、“差额控制”阶段。党的11届3中全会以后,为了搞活经济,我国开始实行产品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转换,逐步放弃了把实物量作为经济管理主要内容的方式,转而把控制价值形态作为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对银行资金管理所采用的统收统支方式已无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从197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调整信贷政策和管理办法,先是在广东、福建试点,1981年起在全国推广。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信贷资金管理上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即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编制信贷差额包干计划;各省、市、自治区分行吸收的存款与发放的贷款相应挂钩,对核定的信贷差额实行包干使用,在差额包干计划内多吸收的存款和多回收的贷款,可以按规定增加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各项流动资金贷款也可以相互调剂使用;未完成存款计划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则只能少发放贷款。

这种“差额控制”方法,通过改变各级基层银行的指令性计划单纯执行者地位,使之具有在完成存贷差额计划的条件下发放贷款的自主权,将各级银行管理资金的权、责、利结合起来,扩大了各级银行相对独立经营的自主权,也相应加重了其管好、用好资金的责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统存统贷”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基层银行信贷业务干预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以及各级银行使用资金、总行一家搞资金平衡的状况,有助于调动基层银行吸收存款、放好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信贷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差额控制”是我国金融体制方面试图冲破传统的集中分配资金体制的尝试,其核心是存贷挂钩、差额包干。实践证明,“差额包干”虽然比过去的管理办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这一管理体制会形成存款派生机制,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的手段还很不充分,仅仅依靠存贷差额这一手段,并不具有足够的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虽然专业银行开始渐次设立,但由于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联行资金清算没有分开,仍然吃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大锅饭”,使得中国人民银行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容易引发信用膨胀。因此,这种体制在本质上还是没有突破以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为此,我国的信贷管理体制便由“差额控制”转向了“实存实贷”。

3、“实存实贷”阶段。198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发展到了城市,城市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务院决定实行银行统一供应和管理流动资金的体制,财政不再供应和管理企业流动资金,此即所谓“拨改贷”。该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起,要求各专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专户,试行“存贷分户,按实贷放”的资金管理办法。1984年10月,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会议,对新时期银行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确定的管理原则是“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并明确自1985年1月1日起实行。“实存实贷”方法的特点是:各家银行的信贷计划统一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中国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资金往来由计划指标分配关系改为借贷关系;专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存款户和贷款户,存款户上无钱不得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专业银行之间、地区之间可以根据资金余缺进行拆借。这一办法的进步意义在于:(1)将信贷计划与资金分开,改变了过去有计划就有资金的做法,各家银

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下面是我找的一些相关资料,或许你整理下的话可以找到你要的东西!

金融危机下中国的创业投资及外贸服务

[内容摘要] 2007年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线,引发了又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却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全然不同,呈现出新的特点,有关专家称这其为“新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开始席卷全球,各国经济出现下滑,股市严重动荡,尤其以英国,菠萝地海三国和印度等新兴外资型国家为首发。开始蔓延到其附近的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开始受到影响。本文从当前危机背景出发浅析中国的创业投资和外贸服务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创业 投资 外贸 服务 措施

二、 金融危机下的创业投资与外贸
(一)影响:
在金融危机疯狂的席卷之下,国际市场剧烈动荡,股市暴跌,失业率剧增。 2005、2006年,人民币升值,同时原材料上涨,信贷缩水,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科技实力,像服装、鞋帽、五金、玩具等,有上万家企业都被撤资,造成许多企业亏本经营,外贸订单大量减少,最后破产倒闭。这样的例子目前已经数不胜数!下面着重分析2009年的可能外贸状况。
目前,各国政府围绕金融危机采取的联合行动还没有明显的效果,金融危机引起实体经济衰退的强度还难以预测。但是种种迹象表明,2009年外贸进出口形势比较严峻,但也存在一定的变数,有困难,也有机遇。
1、影响明年外贸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将陷入低迷,不排除危机加深的可能。
尽管各国政府正采取协调行动筑起防波堤,使得这场金融海啸还不至于引起1929年那样的大萧条,但是市场信心的恢复、体制和结构问题的解决预计将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乐观地估计,发达国家经济至少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甚至更晚时候才能开始复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还难以确定。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一段较长的低迷时期。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显现出整体回暖迹象,次级贷款问题仍有可能恶化,使更多金融机构的不良信贷浮出水面。因此,不排除金融危机加深的可能性。
(2)、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处于高位并剧烈振荡的可能性比较大。
虽然初级产品价格近期有一定回落,但是导致近年来能源、资源类商品价格飙升的主要因素——来自新兴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美国生物能源政策等并没有改变。而能源、资源类商品供给受到开采难度增大、生产国投入不足、以及农业生产耕地面积减少的制约,供给量的增长并非易事。为了维持高价,近日OPEC已酝酿调减全球石油产量。各国为拯救金融市场而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对美元等货币币值下跌的担心,将使得更多国际游资把大宗商品期货作为保值避险工具。这些因素都将加剧国际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
(3)、多哈回合前景暗淡,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只影响部分市场不同,这次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陷入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全球贸易的稳定运行。7月份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后,尽管许多成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希望重启谈判,但是一些根本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多哈回合取得突破的前景看上去更加黯淡。不仅如此,贸易量萎缩和失业率的上升,还将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转而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
2、影响明年外贸的变数
虽然明年外贸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应该看到,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面仍然较好,我国国内经济基本面是健康的,我国外贸也没有出现大的滑坡。明年外贸的走势如何,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市场需求。
国际市场需求是影响出口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各国经济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购买力和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没有钱消费,或者不敢消费,使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明年,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新兴市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也在增加,这将直接影响明年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并决定明年出口的整体形势。
(2)、政策延续。
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国家多次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到今年下半年调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表明我国政府已经逐步意识到出口到了困难的时期。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的举措除出口退税外,还包括通关便利化,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以及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等。明年,国家能否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继续对外贸出口给予政策支持,将对企业信心和外贸走势产生较大的影响。
(3)、企业信心。
企业信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金融危机面前,悲观的企业会认为是末日,会关闭企业或者让企业破产;乐观的企业会认为是市场重新洗牌、站上制高点的难得机会,会采取一切措施度过难关。目前,我国国内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新兴市场还有很大潜力,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也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坏。作为出口企业,一味看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是缺乏依据的。现在是需要树立信心的时候,企业要通过出口转内销、降低运营成本、开拓新兴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困难局面,打赢这场攻坚战。

(二)应对措施
1、中小需直面金融危机 立足长久发展
首先,中小企业可在转型中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明确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后期的发展之中的“转型”。而且,这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企业发展目标“定位”明确,有助于“转型”成功,而“转型”成功也更加坚定了企业的“定位”的准确性。
不过,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发展瓶颈的时候,此时,其“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就将提到日程上来。只要经过创新的产品才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赢得客户的青睐。而更多企业的“转型”成功,势必推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于是,有人说产业升级是市场“逼迫”出来的。的确,当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模式受到制约。企业就应该考虑到"转型"的问题,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就成为企业的转型的利器,企业应该从长远战略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
其次,中小企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其实,“转型”也是一种“发展”。中小企业的“转型”不是一天能够实现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要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成效。 而且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企业转型才能够更容易成功。的确,总有一种力量,推动着企业的转型和发展。而其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风口浪尖,企业要读懂经济的风向标,其自身必须要配备金融方面的专业的人才,乃至成立专门的金融时局分析机构,以帮助企业转型。虽然,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可能会很高,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实现,但是,这是迎合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的必然需要。另外,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和长久发展,前期就需要在研发上多投入。 而且“资金”要与“人才”充分结合,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真正想做大的企业必须要走这条路。企业家要有事业心,赚了钱以后应该投资搞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只要懂得投资,才能发展,才能找到机会融资,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
第三,政府扶持助推动中小企业转型。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以为,还有依靠外力,当然,这里的外力,其实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与国际公司进行合资或者与相关机构进行结盟,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而且,如果没有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加之缺乏资金等优势,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也将会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比如,政府帮助等等! 但是,任何中小企业都必须地清醒认识到,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会尽可能提供一切条件,但是政府绝对不可能做的,让所有的中小企业都生存下去。即使如此,金融机构也不可能做到,它们毕竟要考虑到借贷的风险等问题。所以,企业要想长久地生存下去,首先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抓住市场需求。 还要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有很好地解读,根据它的指示来制定自己转型的方向。比如,这段时期,国家会重点支持科学技术行业的发展,那么,你的企业最好能介入这个领域,或者与有关联性的行业。因为,这样的领域很可能会得到更多包括财政、税收甚至银行信贷等这方面的政策扶持。
经过转型的企业经历大磨练,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比如外贸企业可以经过转型,慢慢的从主营进出口转向国内市场,把外销延伸到国内市场,同时把消费引向国内市场,这样就多了一个保险,无论是资金还是产品都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同时这样还迎合了国家目前的法规政策。
2、鼓足信心,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是一种策略,如今,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来说,哪个行业更有优势,可能都差不多,关键一点是需要中小企业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不仅,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良好,而且其在劳动成本和厂房用地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于是,中小企业在前几年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历程。
第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其实,我国中小企业的很大的弱势就是缺少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能力,过去依靠低劳动力所占的出口优势逐渐被丧失,于是,需要在产品创新和技术设备的升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是未来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的一点。
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 在05年5月汇改以前,中国出口基本没有什么汇率风险,市场上的美元和人民币的波动风险也不大,于是,在这种宏观经济面比较好的局面下,几乎不会遇到国内外市场和银根的突变的问题。但是,面对现在的金融动荡的局面,企业要想考虑到自身的生存问题,就必须对包括出口汇率等相关知识和外贸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以此对企业发展给予必要的指引。
第三,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企业要了解和掌握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企业了解国际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贸企业,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国际“银根变化”。所谓的“银根变化”就是指从美联储到中国的人民银行银根的紧与松,包括存款准备金,贷款利率,以及居民存款利率,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很可能会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不断的进行调控。
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候,中小企业如果能够找到“退”的方法,将危机对企业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点,这本身就是值得称赞的壮举。在“危机”之下,“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生存空间,了解当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的形势,为企业将来更好地发展积蓄力量,争做行业的领头羊!
3、金融危机下投资创业:首重现金流
对于小本投资的创业者来讲,应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应对金融风暴?德庄集团董事长李德建、西南大学经济学博士潘晓成等一些企业家和经济学者总结了几点经验。
首先,在各种行业选择中,要选择现金流快的行业。经济不景气之时,拖欠货款很严重,如果是选择现金流慢的行业,刚创办的小企业稍不留神就会被拖垮,现金流充足至少可以保证能够生存。餐饮、干洗、洗车等行业都是现金流快的行业。
其次,要做传统的大众消费行业。在任何时候,基本消费市场是最可靠的,无论在经济繁荣期或萧条期。消费分大众消费和奢侈消费,比如星巴克是休闲消费,现在加盟要谨慎。同理,旅游、汽车等行业的投资要小心。

三、 金融危机下创业机遇大于挑战
一方面危机来了,会吃掉一些弱小或长期有问题的企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剧和伤痛。同时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灾难和伤痛面前人们更能记住教训,并深度反思。 另一方面,没有在危机中倒下的企业增加了风险意识,采取了更多积极的策略和调整措施,使企业克服很多在平时难以暴露的缺点,加强了内部的协调,最终增强了危机应对和过冬御寒的体力。金融危机下风险投资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金融危机下,创业融资肯定会比较困难,因为整个投资界这一阶段的投资都会比较谨慎。”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爱国进一步解释说,投资界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获利的,目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风险投资商所投公司的资产在缩水,企业的价值在减少,风险投资商拥有股份的价值在减少,于是他们就宁可选择不投。
虽然金融危机造成了风险投资商的谨慎投资,但在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看来,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种机遇。他认为,从局部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中国更快崛起的机会,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可能让我国产业发展比原来更快。既然全球的金融环境不好,国家肯定是要发展有潜力的、有很高的核心能力的新产业和新方向,这种新方向的选择,就有可能让创业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给创业者带来了机会。
“国际形势好,不一定你的创业项目方向就好,国际形势不好,并不一定你的创业项目方向就不好”,刘庆峰认为,目前的形势对创业者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他鼓励创业者,只要想清楚了就去创业,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创业者的内功怎么样,只要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项目,就可以创业。
赛富亚洲风险投资人阎焱在接受采访时也发表观点:风投是在别人不敢做投资的时候去做投资,对风险投资基金来讲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机会,尤其是在金融风暴的时候,手上有现金的人永远是最有利的,当今市场大幅度波动,包括有一些非常好的优质公司,在这个时候股价都出现下跌,可能对投资人来讲,也许我们看到的满眼都是金子。 (主持人:你的意思现在风投业务非但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到处都是机会?) 阎焱:也有负面影响,比如投资以后上市公司股票都会出现大幅度波动、下跌,但对风险投资来讲,绝大部分公司还是没有上市,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影响是非常小的。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从投资角度来讲,投资项目来源更扩大,以前在股市比较高的时候,你投资项目的来源比较有限,现在你可以投些上市公司。另外在估值方面也大幅下降,所以对真正的风险投资基金来讲,可能对于一个大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唯一受益者是风险投资基金。( 主持人: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做风投的人非但不会清闲下来,还会比以前更加忙碌,因为风投比其他投资基金更加偏好风险,是吗?) 阎焱:是这样的。
对于一个精通商道的人来说,危机面前需要坚忍和积极自救,同时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更容易暴露企业的问题,激发企业家的自救决心和潜力。危机未必不是好事,正如“狼来了”的时候要辨证看问题。
一方面危机来了,会吃掉一些弱小或长期有问题的企业,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悲剧和伤痛。同时给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灾难和伤痛面前人们更能记住教训,并深度反思。
另一方面,没有在危机中倒下的企业增加了风险意识,采取了更多积极的策略和调整措施,使企业克服很多在平时难以暴露的缺点,加强了内部的协调,最终增强了危机应对和过冬御寒的体力。

四、 总结
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新兴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这将是中国资金出国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为此,中国经济界需要做好资金上和项目研究方面的准备。从宏观层面上讲,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一轮新型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资金流动问题上必须稳扎稳打,不能盲目放开,要考虑到大量资金出走的可能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当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楚游的经济增长率必然会出现下滑,我们的财政政策必须保留一定的灵活度,在继续实行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必须做好项目上和资金上的准备,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在周边国家发生,中国就可以转向积极的财政政策,找到一些有资金保障和社会效益的投资项目。
总之,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已经来临,全速前进的中国巨轮必须考虑到金融风暴可能带来的冲击,把握机遇,化解风险,我们的经济发展航程将会前途光明。

参考资料:
[1]新浪网
[2] 一大把网
[3] 中国创业投资网
[4] 湖南商务厅网
[5]全球金融网
[6]中国金融投资网
……
2008-11-19

❻ 个人外汇业务中俗称的核心三率是指

费率、汇率、利率。
个人外汇三率指的是费率、汇率、利率。所谓个人外汇指的是银行参照国际外汇实操汇率,为境内居民将一种外汇直接兑换成另一种外汇的业务。费率指的就是在银行进行外汇交易中所需要支出的手续费率。

外汇业务的含义:
1、包括对公外汇存款和外币储蓄存款。对公外汇存款是指银行吸收境内依法设立的机构、驻华机构和境外机构外汇资金的业务。其中:银行吸收境外机构的外汇资金应纳入外债管理。
2、外币储蓄存款:银行吸收自然人外汇资金的业务。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章节知识点归纳,祝你轻松取证。
移动端题库:http://m.hqwx.com/tiku/cjkj/?utm_campaign=hehuoren
PC端题库:http://hqwx.com/tiku/cjkj/?utm_campaign=hehuoren

❼ 从投资的角度分析预测2011年经济形式走势

2010年宏观经济十大猜想盘点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中国经济巨轮将以何种姿态破浪前行?经济增长率、物价、房价走势将如何演绎?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将如何发展?

经济增长9%左右

2011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GDP增长9%左右。从三大需求来看,消费有望继续稳定增长,考虑到价格上涨因素,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可能比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以来,外贸偏快增长的势头超出预期,2011年出口增速可能比2010年适当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尽管上一轮基建投资的高峰期正在过去,但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

综合来看,2011年经济增速由于基数影响,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2011年增长有望达到9%左右,继续处于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区间。

CPI温和上涨

由于绝大多数工业品仍然供过于求,经济需求不存在明显过热的情况,2011年我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大因素决定2011年我国物价涨幅可能高于2010年。一是翘尾因素,由于最近几个月的物价环比持续上涨,截至11月,翘尾因素对2011年物价的上行影响已经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11年翘尾因素将比这略高,给2011年物价调控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推升近期物价上涨的因素并未消失,输入型通胀的传导仍可能继续显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仍可能推升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农产品价格,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

在稳健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治理下,2011年CPI涨幅可能位于4%-5%的区间。2011年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将削减,物价涨幅很可能适度回落。

积极财政侧重调结构

2011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由于经济企稳势头继续显现,2011年财政赤字规模可能缩减至10000亿元以下,略低于2010年10500亿元的水平。考虑到经济存量规模的扩大,预计2011年赤字率将降至2%-2.5%之间。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除了为经济增长“托底”、为“十二五”开好局之外,还将更明显地侧重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开工投资增长将放缓,保障性住房、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仍将较大。

“三率”再度齐动

2010年,我国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三率”均有所变动。2011年“三率”齐动的现象可能再度出现。为进一步抑制通胀预期,缓解“负利率”状况,2011年央行可能适时上调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将发挥回收过剩流动性的作用,如果必要,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上调至20%左右。

2011年我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度升值有助于改善外汇收支平衡,抑制输入型通胀,预计2011年人民币汇率可能升值3%左右。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出台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拉大,这一趋势已经得到重视。收入分配调整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工资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成为关键所在。2011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可能正式出台,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提高中低收入者工资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等。

“两税”改革有突破

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改革,近来一直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目前两项税制改革工作均在稳步推进,不排除2011年有所突破。个人所得税方面,目前我国的最低扣除额是2000元,未来除了适当上调该额度外,还可能适当缩小税级并调整税率,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房产税方面,目前上海等城市已在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并进行试验性的房产税政策空转。“十二五”期间我国个人房产将逐步纳入征税范畴,具体征收范围最初可能不会涉及大部分社会群体。

楼市高位盘整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由于价格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短期楼市调控尤其是抑制投机的政策不会放松。

2011年楼市价格明显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政府收紧货币信贷以及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之后,开发商可能由于资金链紧张而进一步降价,刚性住房需求可能对降价作出积极反应。当前通胀预期高涨进一步加剧了楼市走势的复杂性,一方面通胀预期使得居民投资房地产保值增值的意愿增强,另一方面加息通道的开启加大了住房投资的成本。

区域发展规划继续推出

近两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从战略意义上讲,区域政策将着眼于培育新的增长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推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区域来看,内蒙古、河北、三江源等地均可能推出新的区域发展规划。

顺差规模进一步降低

2010年1-11月,我国贸易顺差规模达到1706.64亿美元,低于2008年和2009年同期水平。中央提出2011年稳定和拓展外需,同时扩大进口规模。预计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的进口可能加快。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高速铁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以及投资增速将持续偏快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新能源、生物等行业单独的振兴发展规划有望出台,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重要性也将继续被高度重视和强调。(记者 韩晓东)

防通胀或“三率”齐动 货币政策需边走边看

2010年,信贷突破年初提出的7.5万亿元目标已成定局,央行六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隔三年首度加息……“涨价年”实际负利率已持续10个月。

明年通胀水平可能高于今年,防通胀成为短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上半年不排除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担忧决定货币政策出现非常严厉和急速收紧的概率较低,货币政策可能逐步收紧,边走边看。如何在“防通胀”与“保增长”之间求得平衡,明年货币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防通胀保增长两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些机构预测,明年CPI涨幅可能超过4%,单月最高涨幅可能超出5%,总体或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欧美经济体未来仍有充足的印钞动力,国际大宗商品存在很大的上涨动力;明年天气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猪周期”导致的肉价上涨空间以及中国自身劳动力结构变迁引发的农产品成本提高等因素,使得农产品价格也有上涨空间;此外,资源垄断和资源税开征促使要素价格回归等因素使通胀或将长期持续。由工资上涨引起的“工资-物价螺旋”也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握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在这一基调之下,明年的货币信贷环境将比今年“紧”。

但另一方面,通胀并非由经济过热引起,“稳增长”的要求决定了明年货币信贷不能太紧。

首先,当前外部不确定性仍未消除。当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外部仍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判断经济已经步入常态。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指出,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持续恶化。金融体系真实杠杆率依然高企,脆弱性十分显著。未来24个月中,美欧银行将有近4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府融资担保到期,资本监管要求的提高还可能使银行面临新的资本缺口。房地产市场的继续恶化可能导致银行坏账规模进一步扩大。届时银行资产的风险将进一步显现。

其次,从国内环境看,明年的经济走势尚存不确定性。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二季度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明年尤其是上半年的投资增速不容乐观,稳中趋缓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银行人士指出,前期大量投放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逐步进入还款期,银行能否化解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集中爆发风险还是未知数。

货币政策在防通胀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稳增长”的要求,明年货币政策将处于更为两难的境地。

热钱汹涌制约加息

2010年尤其是下半年,外汇占款逐步回升,成为流动性供给的一大渠道,增加了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在美日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明年外汇占款将持续增长态势。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提出“池子”论。他解释说,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热钱流入可以完全对冲,使其在总量上不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但在个体上并没有阻止他们赚点钱。

然而,热钱真的能被完全对冲,全部回收到“池子”里,而不产生通胀压力,或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形成掣肘吗?

今年1-11月,我国外汇占款增长28649.49亿元人民币。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点燃了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7-9月外汇占款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近3000亿元。10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人民币,刷新30个月以来的最高记录,仅次于2008年4月的5251亿元。11月份虽回落近四成,但3196亿元的增量仍属历史高位水平。外汇占款高增显示了短期逐利资本对中国的青睐。

刘明康表示,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严峻的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新兴市场相对稳健的基本面和更强劲的增长潜力吸引了热钱的快速流入。目前包括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在内的金融市场上约有50万亿美元的资本市场投资资金,它们配置在新兴市场的资产比例为3%-7%。未来该比例上升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4850亿美元的新增资金流入新兴市场。

境外资本涌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中国如果采取加息举措,将扩大中美利差,引发资本更多涌入,推高国内通胀水平。尽管有观点认为,热钱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分享中国资产投资回报,如果能够通过加息缓解升值预期,抑制资产价格上涨,反而有助于抑制热钱流入。但跨境资金套利不可避免。央行在CPI涨幅高达5%之后仍然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加息,也显示了在加息举措上的谨慎态度。

三率变动边走边看

展望明年货币政策,高善文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定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这八个字的实际含义是“边走边看”。由于此次通胀并没有伴随经济出现过热,货币政策出现非常严厉和急速收紧的概率较低,很可能是逐步收紧。从现在到明年年中可能会有75个基点、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明年上半年通胀是主要矛盾,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防通胀主要通过控制引起通胀的货币条件进行,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上将偏重数量型调控。

当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8.5%,为历史最高水平。部分被执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银行达到19%甚至更高。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水平还不是“天花板”。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预计明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也认为,明年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会根据外汇占款压力大小等因素继续上调,不存在限制性目标。11月CPI创出新高,未来几个月通胀压力依然很大,预计明年会有两至三次加息。

对于明年人民币升值幅度,鲁政委认为,随着明年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大、顺差高位徘徊,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能较今年加大,人民币有效汇率也可能出现一定升值。

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表示,在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有必要让政策组合更多倾向于汇率的变化,因为通货膨胀可能对于老百姓的伤害是全社会性的。而汇率的变化,可能对一些出口行业产生负面影响,但如果人民币不升值,而是以价格上升的形式导致工资上升,依然会削弱出口行业的竞争力,且不说这些行业是需要长期鼓励的。预期明年人民币将升值5%—6%。

对于明年的货币信贷增速,诸建芳认为,明年货币供应、新增信贷增速回落,应是“稳健”题中之意。今年的M2增长率可能超过18%,明年很有可能控制在16%左右,信贷将收紧。为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明年的信贷目标将在7.5万亿左右。(记者 任晓)

黎友焕:热钱成CPI推手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热钱与地下钱庄研究》课题组长黎友焕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预计,2011年热钱对我国CPI的推动力巨大。如果股市持续低迷、房地产上升空间有限,相关经济政策有炒作空间,热钱必然会炒作商品。

热钱持续推高CPI

中国证券报:“热钱”对我国CPI有什么影响?

黎友焕:热钱对CPI的影响主要是炒作农产品,尤其是食品。前段时间,热钱炒作农产品和食品对CPI的影响巨大。目前相关压制措施的作用不可持续,一旦这些措施发生变化,热钱炒作农产品将“卷土重来”。

我国目前的投资渠道较为单调是热钱胡乱炒作的主要原因。热钱流入境内以后炒作房地产、股市和商品市场,2011年热钱对CPI的推动力不容忽视。而且,有一些海外基金正在“屯兵”香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热钱进入内地,进一步在商品市场“兴风作浪”。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明年我国的“热钱”流入态势如何?

黎友焕:明年我国的热钱形势“变数”很大。因为,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欧元区各国经济问题陆续爆发、朝鲜半岛局势变化、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相关措施等都是影响热钱流动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未来变化都比较大。

根据我们课题组对未来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测以及东北亚局势的初步判断,国际流动性泛滥短期内难以消除,人民币有巨大的升值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内加息可能性很大。明年境内外利差可能进一步加大,境外热钱将可能延续大量涌进的态势。

流入形式多种多样

中国证券报:流入我国的“热钱”现状、规模如何?

黎友焕:热钱流入我国的趋势并没有放缓。目前还是保持着快速流进的态势,预计短期内的几个月这种趋势难以改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只要人民币升值仍有预期,加息仍有压力,境内外利差不断扩大,国际流动性持续泛滥,境外热钱必然不断流进。

中国证券报:“热钱”一般从哪些渠道流入?一般流进哪些领域?

黎友焕:在中国资本账户尚未开放的情况下,热钱流入一般情况下是“披着合法的外衣”,或者借道地下钱庄。热钱流入的渠道形式多样,其中,贸易、FDI最为常见。

境外热钱流入的主要渠道有: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外商投资企业虚假出资、外商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境外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转移资金、出入境双牌车私带现金等。

目前热钱的总量中,投资在房地产的最多,其次是商品市场和股市。今年8月后,热钱主要流向商品市场。此前,发改委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打击物价,流入商品市场的热钱减少,转而主要流入房地产市场,并且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目前新进来的热钱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应联合打击“热钱”

中国证券报:监管部门应如何监管“热钱”?

黎友焕:对借道地下钱庄的热钱,相关部门可以组成专门小组,开展打击“热钱”专项活动,对重点主体、重点渠道进行查处,严惩投机。

对借道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的热钱,监管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目前最关键的是要高度认识热钱的异常流动问题,及时跟踪热钱的流动状况和流向,而且不能否定热钱的异常流动现实。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使用外汇储备“池子”对冲热钱流入?

黎友焕:单纯依靠外汇储备“池子”来抑制热钱流入是不现实的。因为热钱是逐利的,热钱不会呆在“池子”里不动,哪里有利润,热钱就会流向哪里。热钱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违背监管部门意愿的。热钱快速的流进流出,会严重扰乱宏观政策,影响相关经济政策的效果。(记者 陈莹莹)

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有望“双温和”

2011年经济增长“二次探底”和过热的可能性都不大。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是物价,但在一系列调控措施下,明年CPI涨幅可能位于3%-5%的温和区间。

经济增长前低后高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稳定经济增长仍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业内人士预测,今年GDP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全年GDP增速可能逐季回落。与今年不同的是,明年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继续显现平稳向好的积极态势。

为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新一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亟待在未来几年展开。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发展和改善收入分配刺激消费,将成为刺激明年经济企稳回升的三大着力点。明年下半年,经济将真正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期。

中信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2011年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源于内需。由于货币信贷政策有所收紧,明年的投资增速比今年可能略有回落。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平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从季度来看,GDP增速预计分别达到8.7%、9.1%、9.8%和10.2%,全年经济增长9.5%。

自去年四季度GDP达到12.1%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回落。由于翘尾因素影响,明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仍将较低,随后则有望结束本轮经济回落的“小周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明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9%左右,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速将开始回升。未来五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会由目前的10%左右降到7%左右。

有专家指出,尽管明年出口增速可能放缓,但由于国内需求上涨幅度有所缩小,再加上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可能增加。从国内来看,积极财政政策的“托底”作用也将使内需稳定增长。明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10%左右,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强劲增长周期。

价格全面上涨基础不存在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翘尾因素回落以及物价调控效果显现,12月CPI可能回落至5%以下。但明年大部分时间我国仍可能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蔬菜在前期价格上涨中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但历史数据表明,以蔬菜引领的价格上涨难以长时间持续。预计我国明年经济增长将比今年小幅回调,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价格水平稳定。综合来看,当前不存在价格全面上涨的基础。

明年我国通胀率控制目标为4%左右,比今年的预期目标高出1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改革开放30年来5%左右的平均涨幅。分析人士认为,如有必要,加息等从紧政策明年将再度出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将适当放缓。

刘世锦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将在稳定增长和稳定物价之间平衡。全年CPI涨幅将控制在4.5%以内,初步估计为4.2%。从历史规律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和CPI之间的相关性来看,目前我国的CPI已经接近了峰值期。但在美国等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全球经济明年增长情况较好,接下来很可能出现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中信证券认为,明年初有较强的通胀压力,物价水平仍会较快上升,到下半年将有所回落。由于近期经济增速有所回落,劳动力市场供求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这有助于减轻持续的通胀压力。预计2011年CPI涨幅为3.8%,PPI涨幅为4.6%。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对大宗商品价格没有强的支持,美元继续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的动力将减弱。(记者 韩晓东)

宽信贷格局依旧

流动性整体充裕

多位专家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看,2011年流动性整体将保持适度宽松,贷款投放增速适当放缓,但仍在高位,预计新增贷款在7万亿-7.5万亿元之间。

新增贷款不会大幅减少

业内人士指出,考虑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惯性,2011年贷款大幅缩减的可能性较低。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表示,预计2011年广义货币M2增速将较2010年下降,但为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M2增速下降幅度不会太大,估计为16.5%,较2010年18%的增速下降1.5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大约在7万亿元左右,较2010年下降1万亿元。监管层将严格贷款发放节奏、新增绝对量。信贷将继续按照3:3:2:2的节奏投放。继续加强银信合作等形式监管,控制信贷资金曲线进入资本市场。

不过,需关注高信贷增速带来的风险隐患。分析人士指出,信贷规模增幅由此前的15%提高到2008年的29%左右,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导致通胀、资产质量下滑的风险。为此明年应坚持信贷审慎原则,信贷规模控制在7.5万亿内比较合适。

有市场人士担心信贷高位运行将加剧通胀。对此,央行有关人士表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信贷现象。经验表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与较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相联系。但是,信贷并不等于货币。信贷扩张或收缩直接引起产出的变化,货币则主要通过对价格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产出。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货币增长则与通货膨胀关系更密切。

流动性较为充裕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企业的资金需求较为旺盛,明年又是十二五开局年,如果银根收得过紧,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货币信贷闸门收紧应该逐步进行,明年整体流动性仍将保持适度宽松。

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认为,从2008年至今,信贷投放近20万亿天量,但是资金并未全部进入实体经济中去。贷款会部分转为存款,部分资金仍留在银行体系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得较为充裕。外汇资金流入、国际短期资本、贸易顺差等因素也会推升银行间市场资金的充裕水平。

不过,光大银行宏观分析师盛宏清预计,明年商业银行信贷将成为稀缺资源,贷款利率将比今年有所提高。未来银行间流动性水平仍取决于央行对银行间资金池的调控,未来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甚至是偏紧的方向,导致银行间资金面适当收紧。央行会采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长期央票发行提速、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将银行间资金面在一定时期内控制在偏紧状态。

阅读全文

与核心三率外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银行里面的理财是银行的吗 浏览:392
明天系信托公司被接管 浏览:269
安信信托消息 浏览:411
600983惠而浦股票 浏览:948
信托盈利模式 浏览:124
信托贷款平台 浏览:969
金银岛信托 浏览:826
小额理财信息 浏览:587
理财通哪个产品收益高 浏览:102
悦达投资参股新三板 浏览:730
人民币境内外价格倒挂 浏览:128
如何寻找融资人 浏览:792
所有外汇商品 浏览:348
账户贵金属就是纸黄金和纸白银吗 浏览:149
房企融资难 浏览:236
基金交易账户叫什么意思 浏览:876
外汇实惠资产 浏览:839
2019年4月1日厦门92号汽油价格 浏览:36
春节投资理财产品 浏览:252
手机理财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