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新鸿基股票

新鸿基股票

发布时间:2023-02-06 09:26:18

① 国内那些券商可以开港股账户需要本人去线下开户吗

国内券商开港股账户有些券商需要本人去线下开户,有些不需要本人去线下开户。
国内可以开港股账户的券商有中银国际证券、申万证券、光大证券、前百富勤证券、新鸿基证券、大鹏证券、招商局证券、国信证券证券、蔡襄证券。港股,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香港的股票市场比内地较成熟、理性,对世界的行情反映较灵敏。
1、传统香港证券公司,主要有中银国际证券、申万证券、光大证券、前百富勤证券、新鸿基证券等,传统香港证券公司数量众多,实力不俗,在港交所拥有的交易席位也较多,虽然如此,但是内地投资者如果想要通过传统香港证券公司开户恐怕没有A股那么方便,需要本人带好身份资料亲自去往香港线下营业部开通。
2、可以买港股的证券公司是内地券商在香港设立的分公司,据统计,目前内地有近20家证券公司设有香港分公司,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证券商包括国泰君安、申银万国、南方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中银国际证券等,大陆证券交易商,如大鹏证券、招商局证券、国信证券证券、蔡襄证券等。可以看出内地证券公司与香港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融合加快,香港证券公司开拓内地市场的力度越来越大,内地证券公司也想从事国际业务。
3、可以买港股的证券公司是香港券商在内地设立的分公司,大福证券在内地已经设立了4个代表办事处,在内地有多个分公司向内地投资者介绍国际金融产品。除了大富证券,新鸿基证券等大型券商和凯基证券等小型券商也在内地设立了办事处,国内投资者不再陌生。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香港券商在内地的份额将会更高。
4、可以买港股的证券公司是互联网券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众多金融机构参与市场竞争,互诞生了一批互联网券商,互联网不仅仅是传统证券公司产品的销售平台,同时还包括一系列的在线运营和服务,更注重用户的赋能,相较于传统证券服务,用户在互联网渠道上的选择范围更广,以艾德证券为代表的互联网券商,不仅支持内地投资者实时交易港股, 同时还能交易美股、期权、ETF及更多证券、期货衍生产品, 而且内地投资者只需要在艾德金融app就可以完成整个开户过程,一个账户就可以购买这些投资产品,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更加便利。

② 李兆基的人物经历

我最喜欢的富豪

③ 关于冯景禧的书

《证券巨头冯景禧》

④ 李兆基的资料

李兆基李兆基(1928年2月20日-),生于广东顺德大良。香港地产发展商,恒基兆业、中华煤气主席、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副主席。他是2008年1月福布斯杂志公布之香港富豪榜第三位,排名次于李嘉诚及郭炳湘等三兄弟。身家为230亿美元,折合1795亿港元。他在家中排行第四,故有“四叔”的称号。李兆基与同为新鸿基创办人的郭得胜及冯景禧,连同胡兆炽、黄少轩、戚宗煌、吕贤藻及郭锦涛,在1958年组成永业,合资经营地产。所获荣誉:佛山市荣誉市民、顺德市荣誉市民、亚洲企业家成就奖、广州市荣誉市民、亚洲股神、亚洲首富等。另有同名香港艺人。

⑤ 恒生指数由哪些股票组成,恒指的计算原理

恒生指数是香港股市价格的重要指标,指数由若干只成份股(即蓝筹股)市值计算出来的,代表了香港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的12个月平均市值涵盖率的63%,恒生指数由恒生银行属下恒生指数有限公司负责计算及按季检讨,公布成份股调整。

今日恒生指数的计算公式:

CI:现时指数

YCI:上日收市指数

P(t):现时股价

P(t-1):上日收市股价

IS:已发行股票数量

FAF:流通系数

CF:比重上限系数

(例如比重上限系数为40%,即指在指数编算上,只计算该成份股40%之流通量股权。)

基准日是1964年7月31日,基准日指数是100点。

四个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及公式与恒生指数相同。

2006年6月30日恒指服务有限公司宣布更改恒生指数加入H股后的计算方法及对现有成份股的数目及影响。

恒生指数分三阶段更改成份股于指数比重上限,第一阶段由2006年9月8日开始,恒生指数的计算方法改为以流通市值调整计算。每只成份股的比重上限为25%。第二阶段由2007年3月9日实施2/3的流通调整,流通系数=100-2/3(100%-流通系数)并上调至最接近的5%倍数,比重上限为20%。第三阶段由2007年9月7日实施全流通调整,比重上限为15%。此举主要是为了避免指数受个别大市值成份股(如汇丰控股)所左右而失去代表性。市场正传未来半年再下调流通市值比重至上限10%,与恒生国企指数看齐。

目前对恒生指数影响最大的成份股是汇丰控股(15%),其次是中国建设银行(6.72%)、中国移动(6.68%)、中国工商银行(6.08%)。

自2011年3月7日起,恒生指数的交易时段将分阶段与内地接通,第一阶段将上午的开市时间提早至9时30分,中午12时正休市1小时30分钟,下午1时30分下午交易开始,照旧下午4时收盘。2012年3月5日起,进一步将下午开市时间提早至1时正,正式与内地同步交易。

流通量调整系数(Freefloatadjustedfactor,简称流通系数)是流通股份占总发行股之百份比。各成份股之发行量将经流通系数调整后才用以编算指数,策略性持有的股权将不纳入指数编算中。例如流通量调整系数为70%,指该成份股流通于市场上之股权为70%。

2009年11月24日恒指公司宣布收紧流通股定义,由现时持股逾30%始被视作非流通股,大幅降至5%。其持股不会被计入流通股部分,亦即不会用作计算恒指比重。

恒指服务有限公司是于2006年6月30日宣布将成份股数目由33只加至38只(当中包括33只非H股及5只H股),并于2007年2月9日宣布将成份股逐渐增加至50只,当中H股与非H股数目将不会被固定于持定水平。

⑥ 李肇基的成长历程

李兆基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广东顺德。当时其父在顺德开了家经营金银业的小铺,李兆基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个小铺子里度过的。从小耳濡目染,使李兆基对做生意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三十年代中,李兆基的父亲从顺德来到广州,开了一家银庄。小学刚毕业的李兆基也随父亲来到广州,在父亲的银庄里打杂,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之时。李兆基在银庄里每日接触大量钱财,他亲眼看见有的人几天前还拥有几捆钞票,几天后便随钞票剧烈贬值而一文不名。年轻的李兆基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钞票只是浮财,而拥有物业才是真正的恒产。这个道理李兆基认为他终身受用不尽,正是靠着它,李兆基才有今天这番事业。
一九四八年,李兆基怀揣一千元钱,只身来到香港,躲避战乱。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之时,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何贤等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第一块基石。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然而,尽管钞票源源不断地赚进 ,李兆基的心里仍不踏实,广州的经历令他终身难忘,他决心另择生意行当。从过去的经验里,他今次选择了一个可靠的行当 —— 从事地产业。 后来李兆基回忆当年生活时曾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于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选择了地产,走上了一条日后为他带来无量前途的实业之路。
一九五八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一九六三年,李兆基与冯、郭两人甩掉其他五位股东,另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李兆基任董事局副主席兼公司总经理。三人联手,在地产界声名遐迩,博得“三剑客”之名。新鸿基公司看准香港经济起飞和人口急速增长的时机,大力兴建大型屋村和中小型住宅楼宇,发展得十分顺手。一九七二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于此时分手了。分手后,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用这些物业于一九七二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为副主席。一九七三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涨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捞了一把。也是运数使然,就在李兆基大捞一把之后,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
一九七五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也在此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公司成立之后,李兆基有意将恒基兆业上市。他选择了一个最便利的方法 —— 买壳上市。即收购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然后将之改造,以崭新面目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向他与人合股的永泰建业公司。他以物业换取了永泰一千九百万股的新股,成为最大股东,取代胡宝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李兆基接手永泰后,他又将面向广大市民的经营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发展良好,股价也随之上涨,由原先不足一元涨至一九七六年初的三到四元。在李兆基经营下,永泰生意蒸蒸日上,盈利迅速增长。至一九七九年,由于盈利增加一倍多,李兆基决定派送新股,这样永泰股数逾亿股,市值已达九亿多元,拥有二十余个楼盘。按香港法律规定,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私人不能拥有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李兆基在永泰已拥有百分之七十的股票,因此,他无意将永泰再扩大。他的目的,还是要将作为永泰总公司的恒基兆业早日直接上市。恒基兆业成立之初,仅有股本一点五亿元,楼盘二十个。但几年之后,它的地盘激增至逾百个。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源源不断地取得足够的土地来建房决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土地储备。他采取的方法是收购旧楼,然后拆建出售。这些旧楼由于绝大部分在市区,故发展潜力十分惊人。李兆基长年在欧美的中文报刊上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这一招,不仅方便了那些华侨,也使得李兆基在没有竞争对手下取得最优化的效益。在收购了一层旧楼后,他会想方设法陆续买下全楼,然后再逐渐买下周围楼宇,无声无息地扩充着。在收购后期时,即使价格较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竞投合算。李兆基以工业化方式经营地产业。他将土地视为原料,楼宇为制成品。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使恒基兆业博得港人口中的“楼字制造工厂”的名声。
一九八一年六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十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成功地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时的低潮期。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低潮,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业又上一层楼。一九八八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恒基发展又宣布发行十二亿新股。由于该公司拥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七的香港小轮公司股权和百分之二十六点四的中华煤气股权,更显得实力雄厚。拥有恒基兆业地产和恒基兆业发展这两个实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中。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在评判李兆基与李嘉诚、郭德胜、郑裕彤四人时,曾有这样的评语:长江实业雄才大略;新鸿基地产稳健有为;新世界发展勇气逼人;恒基兆业则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吞并战终于实现了完满的结局,李兆基通过完全吞并原来实力比他强的胡宝星,达到了利用别人发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的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购、吞并战术,至今仍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成为香港的经济学教授的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例证。
1993年2月,他与郑裕彤、何鸿燊以14.9亿港元收购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出售加拿大物业百福轩(总楼面要1.63万平方米),市值1.6亿美元。恒基地产于1992年大量投资大陆房地产,1993年6月止,在大陆供集团发展的地盘共有20个,总楼面积逾185.8万平方米,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其购入成本低于集团总资产10%。1993年下半年,恒基地产再分别购入广州及北京东城两幅地皮。李兆基原计划将这些大陆投资分拆上市,但未能成事,部分原因是恒基中国缺乏3年业绩,未符合上市规则,故此,恒基地产转而发行可换股债券(债券可兑换成日后上市的恒基中国股份),集资4.6亿美元。恒基与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联合投资65亿元人民币,投资武汉江滩填平工程、改造涡轮机厂、重型机厂、重建武汉中山路、武汉饭店;与九龙仓签意向书计划投资上海静安区商品房;又与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等组基金至少1亿美元投资武汉国企。
内地改革开放后,李兆基就与胡应湘、冯景禧、郑裕彤等联袂投资广州中国大酒店。其后,更是大举投资内地,投资额达上百亿元。一九九六年元月,北京恒基中心封顶,该项目总投资达三十三亿元,建筑面积达二十八万余平方米,坐落于长安街上,成为京华又一美景。李兆基于一九九三年被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港事顾问;一九九五年底又被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李兆基有三子两女。长子李家杰毕业于伦敦大学,现为恒基董事,参与公司发展与管理。
经过多年发展的李兆基,现在已成为香港地产业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他现在是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及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主席,共计持有59.87%的恒基兆业、2.5%东亚银行、12%新鸿基公司、10%星洲新达城市发展的股份。此外,李兆基通过恒基兆业地产持有71.8%的恒基发展、29.7%中华煤气、32.6%油麻地小轮和25%广州洛溪新城的股份。1996年,恒基兆业地产总市值达123.30亿美元,资产总值为679.45亿港元,营业额111.71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排名中位居前列。
李兆基虽只是小学毕业,但却身怀绝技:用算盘计算快过电脑。他的脑力惊人,恒基一百多地盘,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哪里进度如何,哪里面积多少,随口可出。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
李兆基谈到个人财富问题,说了一句古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始终认为,不择手段,没有道义,发达了也没有用,做人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既然明知财富如浮云,那么为什么几十年来还要在商界纵横驰骋呢?李兆基认为,事业所带来的成功感,不完全在金钱方面。在他心目中,做地产最重要的是有预测能力和鉴别能力,买地就像买衫一样,买得便宜穿得久,便说明你眼光好、买得值。大家一齐去买地,谁识货,谁不识货,“有料无料”,几年后便见分晓。总括来说,投资有如一块试金石,能分辨“高”“低”、明察秋毫,是为最成功的境界。李兆基除了投资眼光快且准外,待人接物也很注重传统的人情味,决不像有些商人只认钱不认人,几十年来,他的恒基公司几乎与香港各大地产公司都合作过,被誉称为“百搭”地王。
作为地产界的“大哥大”,李兆基在香港政府适应市民要求压楼价之时,曾带头将马鞍山新港城最新楼盘自贬身价百分之八,为其他地产公司做出一个榜样。
李兆基虽然幼时读书不多,但他颇有古文修养,买下、贮存有大批古书。由于他曾捐出大笔基金给牛津大学,牛津赠予他“院士”和“博士”的荣衔。不过,他在社会传媒方面一向保持低调,不愿接受记者采访,不愿在报刊上出头露面。
李兆基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务,具有培育英才的远见和胸襟。他屡次出资赞助中、英、港的教育事业,贡献至巨。其中有三项成绩尤其卓著。
其一是于一九七九年捐助英国牛津大学的华顿书院。设立“李兆基奖学金”,
每年保送三至四名香港优秀学生负笈牛津大学,先后已有四十六位修读不同科系的学生受惠。而李先生亦膺选为该院荣誉院士。
其次,于一九八二年与好友设立“培华教育基金”,并担任主席,资助中国发展教育和培训专业人才。
一九九三年被邀出任港事顾问,并成为“广州市荣誉市民”。
其三,李兆基对中文大学的学术科研发展贡献尤多,他慷慨解囊资助中大设立三年制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并担任顾问委员会委员。现任该校联合书院校董。
近年,他又联同挚友郑裕彤博士捐助六百万美元与中大及耶鲁大学,支持香港、华南及台湾地区研究计划。
他屡次捐款支持国际康复机构、香港公益金及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其家乡顺德县之医疗。教育和体育事业亦屡获资助,造福桑梓。
李兆基还斥资10亿港元,在港设立一间私营医院 —— 沙田仁安医院。事实上,李兆基除了事业成就之外,跟随过李兆基工作的人都可以证明他的国学根底相当深厚,每年集团年报的主席报告都是由他亲自撰写或修改。李兆基下笔成文,洋洋洒洒,既有内涵,又有文采,经常令他那些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事自叹不如。

⑦ 光大证券的相关新闻

光大证券2月2日晚间公告称,2月1日,公司全资香港子公司光大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新鸿基有限公司签订了一项买卖协议,光证金控将依据其已同意的相关条款及该协议条件,以40.95亿港元向新鸿基收购其持有的新鸿基金融集团有限公司70%股份。公司股票将于2月3日复牌。
公告显示,新鸿基金融集团控股经营新鸿基金融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经纪业务(主要含股票及期货)、财富管理、保证金融资、资产管理、资本市场销售、资料研究及杠杆式外汇交易等业务。
根据协议,交割日前,新鸿基会将目标公司的11家附属公司从目前企业架构图中剥离,拟剥离的11家公司主要是一些目标公司的参股公司、用于控股运作的公司、银行等与证券业务不相关的公司。11家附属公司账面净资产值现为3.6亿港元。

⑧ 体现冯景禧具有什么能力呢

冯景禧,南海县龙津乡藤涌(现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人。1923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939年,年仅16岁的冯景禧背井离乡只身到香港,当过造船厂学徒、书记和找换店店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广州,经营粮食店和酒楼。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再到香港贩运鱼苗至台湾。然而不幸的是,贩运鱼苗使冯景禧多年经营积累的本钱赔光并欠下了一大笔债。冯景禧并没气馁,重新回到广州代人买卖金银,凭着丰富经验,逐渐又赚回本钱。这时冯景禧瞄准香港的房地产业,找到好朋友郭德胜和李兆基,招股建立了“永业企业公司”。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逐渐积累起了资金。到1963年,他们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齐心协力,拼命苦干,实业界称他们为地产界的“三剑客”。短短三年时间,新鸿基的资产由500万元跃升至3亿元。冯景禧、郭德胜、李兆基因此也博得地产界“三剑客”美名。发了大财的冯景禧,获得了一个“商界奇人”的雅号。

新鸿基的事业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产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元,几乎是当初“三剑客”投资的20倍。1969年11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并全身心地投入自己钟爱的事业。

他在经营证券业务时运用“渔翁撒网”法,社会上千千万万中、小资产拥有者,从管理职员、产业工人到出租车司机、女佣人,都成了新鸿基证券公司的常客;不管买卖的金额多少,冯景禧都是一视同仁,服务态度热情而诚恳,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冯景禧认准了一条,那就是广大劳动阶层和中、小资产者毕竟是社会组织的基石,大量散户、小户的聚合,就足以汇合成一条冲决一切障碍的巨大洪流。果然,新鸿基证券公司的业务金额飞速增长,很快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上的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足以左右香港股票价格的变动!冯景禧因此成了证券交易市场中的“大哥大”,被人誉为“证券交易大王”“股坛教父”。

冯景禧早就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他本人对香港和国外股票市场的行情了如指掌,有“活字典”的美称。他非常注重积累、储存市场信息,新鸿基某大厦四十几层的办公室内,装备有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化的通信设备,为一般散户及不谙英文的港人提供免费服务。并先后出版了多种股市指南,如《投资分析》《香港上市股票基本资料》等,充分满足了客户对资讯的需求。他的部下必须每天三次向他提供世界各主要市场的最新信息。由于掌握市场信息敏捷准确,他对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价格的变动都能做出可信度较高的预测。这也是他在证券交易中从不失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⑨ 港股可以通过哪些证券公司购买

需要有港股权限的券商,比如:老虎证券、华盛证券、天风国际、东方证券、横华国际等都是可以开通港股交易的。

⑩ 如何同舟共济创双赢

香港房地产业的三剑客——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在未涉足地产前,只是香港默默无闻的小商人,三人义结金兰,合股投资,终有所成后又分道扬镳,各执己业,成为香港商界的有名人物。

1958年,香港经济进入起飞阶段,房地产逐渐热起来。原先一些没有多少名气的华商,如霍英东、廖宝珊等人涉足房地产,生意愈做愈大,成为财大气粗的新贵。

一天,郭得胜把至友冯景禧、李兆基邀到一起,商议跻身地产界。地产是动辄需投入巨额资金的生意,三人都还是小富,惟有合股才能启动。于是,三剑客和另外5名股东合资创立了永业有限公司。他们第一宗业务就是买入沙田酒店,然后以此为基点稳扎稳打。几年下来,永业没有出现奇迹,却也一步一个脚印,从未有过什么失误。1963年,三剑客从永业退出,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叫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在三剑客中,郭得胜稳健持重,冯景禧勇猛果敢,李兆基敏捷精明。郭得胜年高望重,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公司注册资本是500万港元,实收资本300万港元,每人投资100万港元。这些钱拿到今天,只够一人买一个新界的住宅单位,若从事地产生意,定会叫人笑掉大牙。自然,那时的所值非今所比,不过要想在地产界大展拳脚,仍是捉襟见肘。他们取胜的法宝是齐心协力。

公司写字间,设在士丹利街16号3楼,职员不到10人。职员是来混碗饭吃,对这间小字号公司并没有多大奢望。不久,职员发现,三个老板,是清一色拼命三郎,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从1965年至1972年,新鸿基楼宇营业额高达5.65亿港元,一家实收资本300万港元的小地产公司有这样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

进入20世纪70年代,新鸿基已是家业绩不俗的中型地产公司,人们看好新鸿基,三剑客必定会有大的作为。但是这时传出了三剑客分道扬镳的消息。

1970年初,冯景禧退出新鸿基的经营,成立了新鸿基证券公司。当时正值股市大旺之际,证券公司如雨后春笋,竞争非常激烈。股市无常,证券公司出头快,衰亡也快。新鸿基证券,一直执同业牛耳,1980年纯利为2.122亿港元,负责买卖全港总股票交投的1/3。

1970年,冯景禧还组建了新鸿基财务公司,开展汇兑、存放款等多项业务。经过十余年发展,冯景禧申请到银行牌照,将财务公司改为银行。1982年3月29日,香港数家大报头版刊登一条要闻:“新鸿基财务公司今日正式成为新鸿基银行。”头版刊有新鸿基银行有限公司主席冯景禧的大幅照片,照片右侧是冯景禧签名的广告文字:“自1970年新鸿基财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不断成长……截止去年底,新鸿基财务的客户存款总额超过31亿港元,总资产达42亿港元以上。这些数字,为新鸿基银行奠下了稳固的基础……”1979年,冯景禧又成立了新鸿基保险公司。

证券、银行、保险,冯景禧实现了他的金融王国的梦想。此外,冯氏集团还控制有中国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亿利商品公司、新景丰发展公司等。

三剑客分手,郭得胜正逢花甲之年,他一人独挑新鸿基地产的大梁。郭得胜在三人集团时,就采用“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的方针。1967年,香港发动暴动,地价大跌,郭氏逆市而上,趁低价购入大量地皮。次年地产复苏,地价飙升,新鸿基拥有的地皮价值翻了近十倍。

1973年、1979年股市地产高峰期,郭得胜趁高抛出股票地皮套现。不久,股市崩溃,地产遭殃,股票地皮跌至谷底,郭得胜又趁低吸纳。六七十年代,炒楼花炒得满城疯狂,是非不断,不少地产公司见楼花走俏,脱手后便“烂尾”,故市民对“炒期楼”持有戒心。郭氏知悉这一情况,即改弦更张,将新鸿基地产由地产发展(兴建楼宇出售)扩展至地产投资(兴建楼宇出租)以及酒店投资(兴建酒店经营)。

据港刊综合统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鸿基地产已经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1972年上市时,注册资本才3亿港元,可18年后的1990年,市值已经超过220亿港元,增长了70倍。再从纯利收入来看,1974年至1990年的16年间,增长了41倍,盈利已经达到24.64亿港元,平均每年的增长超过26%。这个比例,比郑裕彤新世界的18%,胡应湘与陈曾熙恒隆的24%,李兆基恒基地产的259/6还要高,仅次于李嘉诚长江实业的29%。

1972年三剑客分家,李兆基获5000万港元的地盘、物业。这年底,他与胡宝星合伙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任董事局的主席,李兆基为副。时值香港股市热得发昏的时节,胡、李两人趁热将永泰上市。上市不久,李兆基趁股民头脑发热之际,大量抛出永泰股套现。不久,股市崩溃,李氏又趁低吸纳。一抛一吸,斩获匪浅。

李兆基不甘心永泰的副职,于1975年成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李氏自任主席兼总裁,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还是个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灾之后,公司上市不像原来那样便捷,需耗费相当的时间、人力、物力,公司不上市,就无集资之便,难以借钱生钱。李兆基决定走次捷径——借壳上市。

恒基兆业以一些物业换取永泰1900万新股,成为永泰最大的股东。他顺理成章成为永泰主席,胡宝星改任董事,大权旁落。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产旺年的有利时机,趁势将恒基兆业上市,集资10亿港元。1988年8月,恒基兆业全面收购永泰建业,合组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李兆基借壳上市,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典范。

三剑客最初都是各自为阵,在商界默默无闻,后来他们桃园结义,共同进军地产业,取得了辉煌成功。接着,他们又分飞而去,各奔前途,取得惊人的成绩。对于他们三人的分手,有许多人不能理解,议论纷纷:“人可患难,却不可共享富贵”,“家业大了,盈利多了,即使是亲兄弟,也分不平”,“什么桃园三结义,现在干得红红火火,却闹分裂。如同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此,冯景禧在1976年的一次记者采访中说道:“集团已具规模,大家职务开始分工,我负责财务及投资方面的业务;而另外两位则负责地产发展……我们发现倘若业务过于集中,大家实难相互兼顾……因此决定证券与地产分手,各谋发展,但精神上仍为一家,休戚与共……”可见,分飞不必是劳燕,三剑客虽然分家了,但他们在事业中仍然是互相通气,互相帮助,而且都各得其所,成就了自己所擅长方面的事业。从本质上讲,他们是汲取和发扬了经营事业上的双赢精神。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感悟财富》

阅读全文

与新鸿基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bt融资建设管理办法 浏览:61
光大信托排名第几 浏览:998
600604今日资金 浏览:174
信托重仓股 浏览:322
适合女人怎么理财 浏览:900
铜钱板理财 浏览:890
安全投资理财排行 浏览:53
博时基金公司的客服电话 浏览:289
民生理财赎回 浏览:409
股市还能投资什么意思 浏览:222
外汇平台排名金道外汇 浏览:929
怎样开通红枣期货 浏览:304
白银克价今日价格 浏览:810
一人民币能换多少澳元 浏览:911
邮政小额贷款ppt 浏览:937
融资合作书 浏览:345
通达信怎样设置基金持股公式 浏览:998
郑商所红枣期货手续费 浏览:882
天津聚川理财 浏览:960
私募fof可以投公募基金么 浏览: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