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2012年外汇占款

2012年外汇占款

发布时间:2022-12-31 03:04:00

外汇占款减少了,为什么要“降准”

转自知乎
外汇占款数据过去一直是央行决定“降准”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央行最近一次降准是在2016年3月1日,那个时候的2月份,外汇占款比1月份减少2278亿。随后央行自2016年3月1日起,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
所谓外汇占款指的是央行为购买外汇(主要是美元)而占用的钱。在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下,外贸企业在外海赚取的外汇需要兑换成人民币,央行间接从这些企业购买外汇而支付出去的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当然外汇占款还包括其他,但主要是来自企业)。
如此一来,央行获得了企业的外汇,外贸企业拥有了央行“印出”的人民币。我们假定为100亿人民币,由于这笔钱金额并不小,企业不可能以现金方式持有,绝大多数都会以活期或定期的方式存在X银行的存款账户里。
这时候100亿成了X银行的存款,当然X银行也不傻,自己不是活雷锋,他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给你保管钱,而且还支付你利息,X银行会把这些钱拿去放贷,对它来说放贷的钱肯定是越多越好。但是央行现有规定,每存款100块最少需要有16.50块存到央行的账户里,其余的83.5块才能拿去放贷,在这当中,16.50块就是存款准备金,16.50÷100=16.5%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我们假定X银行拿去放贷的83.5亿全部给了A企业,我们再假定这部分钱又全部打到A企业在Y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里(按现有规定大部分钱是不能取出来的),成为了Y银行的存款,然后Y银行重复X银行的操作,在83.5亿中拿出16.5%的钱放到央行账户后,其余的69.75亿再次拿去放贷……。紧接着K银行、W银行、Z银行……又再一次重复X、Y银行的操作!
最终100亿人民币通过银行体系最多可以创造出的钱M2(可以理解为市场上所有的钱)是:
M2=100亿×(100÷16.5)=606亿
即原始的100亿是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606亿是广义货币M2(现金+所有存款)。
解释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解读上面那个新闻:
1、“6月份央行的外汇占款余额是21.5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放出的基础货币是21.5万亿,21.5万亿通过银行体系最多派生出来的M2是:
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21.5万亿×(100÷16.5)=130万亿
2、“6月份外汇占款减少343亿”,即基础货币少了343亿,派生出来的M2少了:
M2减少量=343亿×(100÷16.5)=2078亿
3、“外汇占款连续20个月下降”,也就是说通过外汇占款创造的基础货币已经连续20个月降低,通过“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减少将会导致M2降低,为了保持M2今年12%的速度增长(今年政府定下的目标),那么有什么办法?
央行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100÷存款准备金率)变大,最终避免了因为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M2降低。
2001年以后,受益于中国加入WTO,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外贸企业从海外赚取了巨额利润,外汇占款快速增加,从2001年初的1.44万亿增加到2014年末的27.1万亿,导致基础货币随之快速增加。央行为了防止M2过高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不得不提高存款准备率,促使(100÷存款准备金率)变小,平衡M2。
于是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也由2007年的9.00%升高到了2015年的20.5%(而欧洲央行只有2%左右),那么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以前外汇占款增加了导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而现在外汇占款减少了是不是该“降准”呢?
对于这个问题,观点如下:
1、现在不同于以前,国际层面上,2017年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几乎要见顶,美国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加息了4次,日本、欧洲也在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为了防止钱流出,也开始收紧货币。而在国内“降准”一直被视为宽松货币的重要象征,如“降准”将会和目前总基调相违背,可行性不大。
2、按照监管层最新的定调,货币政策2016年底被定为“中性”,最新的表态定为“稳健”。所谓“稳健”最根本的是要控制M2的增长速度,未来M2具体的增长速度是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根据近期的信息,M2同比增速已经由原来的两位数(2009年接近30%),降低为最近2个月的个位数(6月份是9.4%)。
也就是说在M2同比降低的情况下,并不需要下调“M2=基础货币×(100÷存款准备金率)”公式中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对冲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下降而导致的M2增速不足。
3、央行“印钞”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外汇占款,二是通过购买债券投放资金,从而达到“印钞”的目的。也就是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外汇占款减少了,央行还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放出钱呢!

② 外汇占款余额环比下降是什么意思

首先,先搞清楚外汇占款:外币进来后因为不流通,需换为人民币才能使用,比如1美元换为7块人民币,这7块钱就是外汇占款。在不考虑汇率变化的因素下,当外汇占款下降,意味着市场上的钱减少,会产生银根紧缩---大白话说,钱不够用了。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12月14日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口径外汇占款11月环比下降3826.76亿元,降至22.26万亿元。

这是央行口径外汇占款连续第13个月下滑,并创下2016年1月来最大降幅。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外汇占款曾出现一波大幅下降,今年1月央行口径下降6445亿元,创历史第二大降幅,仅次于去年12月下降7082亿元。

外汇占款是指央行因收购美元等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还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外贸企业和居民等获得外汇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使用。过去受强制结汇制度和热钱流入影响,中国外汇占款不断增加。随着美元走强和外汇管理局实施意愿结汇后,外汇占款开始逐渐下降。

在此前很多年,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均被视作央行的货币投放工具,而在外汇占款大幅缩水后,央行可能需要通过降准等其他手段投放流动性来补充。

外汇占款的这一降幅,与11月外汇储备的降幅基本一致。

今年11月外汇储备下降690.57亿美元,这一降幅为今年1月以来新高。3.0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降至2011年3月以来的5年半新低。

受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美元指数单边走强,非美元货币承压贬值,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有所贬值,市场上“资本外流”的担忧不绝于耳。

备受关注的美联储将在北京时间12月15日凌晨3点公布议息结果,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将加息25个基点。

而在美联储议息结果出炉之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市场双双走低。

12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6时30分收盘价报6.9049,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4个基点,最低贬值至6.9084。

早间,更多反映央行意志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贬94个基点,报6.9028。

而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在表现“淡定”。

在一度贬值至6.9284后,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复部分失地,回到6.91关口下方。

外汇占款的下降给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打开了空间。外汇占款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金融市场持续震荡下,资金避险动机增强,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下降,海外资金开始撤出新兴市场,这使我国曾经持续大规模流入压力得到缓解。多年来,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激增已经严重改变了我国货币供应结构,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货币当局不断地使用货币冲销工具,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③ 为什么外汇占款超过了基础货币发行量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动力。我国境内的基础货币在近年主要由外汇占款所组成。那么为什么有时外汇占款却多于我国的基础货币的总和呢?这似乎是十分矛盾的。这是由于基础货币从不同的渠道流出国门所造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外汇占款。而这些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不论是否已经流出国门,它已经被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就是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在多年累积收购外汇及结汇运作时已经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即:

外汇占款 =(外汇储备)X(结汇时汇率)

而国内基础货币总量却没有包括流向国外的外汇占款。因此就出现了:

外汇占款 > 国内基础货币总量 的情形。而这也必然导致有的年度: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 > 中国M2余额

从而我们也意识到央行或许多印了一些基础货币,但央行也确实试图把多印的基础货币推出国外,而且已经基本达到目的。因此,这一成功之处就表现在:

外汇占款 ≈ 国内基础货币总量 (近似等于)

这导致了一些新结论的出现:

结论1:

如果用<=>表示符号任一端可以大于或等于另一端的话,就有:

我国M2余额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 (M)

注:(M)式也可以表示为:

我国M2余额 <=> 外汇占款产生的M2余额 (M)

附注:央行印出的基础货币当然包括已流入到海外的基础货币。因此央行就可能把过多的基础货币(多印的)赶到国外,也把少许的外汇占款导致的结汇后又回笼的基础货币赶出国门。(因此,使国内基础货币变少,直接导致国内M2余额的缩水)。但数年来逐渐流入的外汇储备增发的所有(注意:所有,也包括被赶出国门的)基础货币却全部计算在外汇占款里了。又考虑到热钱突然剧增导致基础货币剧增等因素。因此,就有出现(M)式的情形。具体例子可见本文最后的例注。

结论2: 外汇占款促成了中国的一切!

从最后附加的例子也可以看到外汇占款对M2的余额的贡献。并由上述分析,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额甚至高于中国M2余额。因此,是外汇占款几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派生了中国M2余额。是外汇占款拉动了中国经济并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是外汇占款促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外汇占款改变了中国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它 —— 外汇占款产生和创造的!

附注:两个例证:(2013年末及2014年3月末的例子)

例1:对(M)式2013年末的一个例子:(下面两例数据来自央行公布的数据}

2013年末,基础货币余额为27.1万亿元,而2013年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6.4万亿元。

2013年末货币乘数为4.08,因此2013年末:

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项为:26.4万亿元X4.08=107.712万亿元

2013年末,M2余额110.65万亿元。因此2013年末:

我国M2余额(110万亿元)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107万亿元)

即此时(M)式的<=> 成为 ≥ 。

下面则是式(M)式右端大于左端。

例2:对(M)式2014年3月末的例子:

2014年3月末我国货币乘数为4.22倍。2014年3月末的外汇占款293851.92亿元。因此:

2014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元

而外汇占款产生的广义货币余项为:29.38万亿元X4.22=123.98万亿元 即:

我国M2余额(116万亿元) ≤ 外汇储备增发的广义货币余额(124万亿元)

与2013年末不同的是,即出现(M)式右端大于左端情形。但数值都不是相差太多。

注:2014年第一季估计是人民币贬值导致的热钱涌入使外汇占款激增。

④ 如何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

2002年之后,央行的扩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之前,外汇占款是央行扩表的主要方式。年5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达到峰值27.30万亿,较之2002年初增加了25.50万亿,与此同时,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28.37万亿。

第二阶段:2014年之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成为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途径。2014年之后,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央行主要通过MLF、PSL、OMO等工具扩张资产负债表。截至2017年4月底,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资产由2014年5月的1.39万亿增加至8.46万亿,累计增加7.07万亿,外汇占款下降5.72万亿,净增加1.35万亿。同期,央行资产规模增加1.23万亿。

图2: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路径

同样,央行的“缩表”也是通过减少资产的方式来实现。

2015年外汇占款减少2.2万亿,同期央行资产规模减少2万亿;2017年2、3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共计净回笼9185亿,对存款类公司债权减少1.06万亿,同期央行资产规模减少1.1万亿。2015年的“缩表”主要是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央行资产规模被动减少,而2017年2、3月系央行主动减少投放,造成的资产规模减少。

由此可知,外汇占款、购入国债、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OMO、MLF、PSL、再贷款等)是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中,购入国债和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央行具有绝对的主动权,而外汇占款的主动权较差。

在目前外汇占款较为稳定的背景下,央行的扩表与缩表只与其货币政策选择有关。换言之,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收缩只取决于央行OMO、MLF、PSL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

⑤ 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购买外汇

第一,恕我直言,你的问题本身就缺乏常识~购买外汇本身就是一种正常业务,比如你去日本tokyo热去逛一圈,你拿RMB人家理你吗?必须兑换成日元,也就是购入美元,再用美元购入日元(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第二、你想问的应该是为什么银行外汇购买额近两年逐渐降低。因为,近两年的全球经济主要围绕通胀和欧债危机展开,通胀主要是美国印钞机制造了多余的美元,(为了刺激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振),07年国内也印了很多RMB,传说的拉动内需。于是,一轮全球通胀的经济形势展开了,为了抵御通胀,就要节制RMB的流通(常识),于是去年央行一次次加息,一次次上调准备金基点。于是,银行没钱放贷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温州跑路潮,到了今年,通胀基本抑制,于是就要释放RMB。 那么,怎么释放RMB?下调准备金基点,减少外汇购买量就相当于增加了人民币购买量,这样国内的RMB自然就多了。但是,国家政策压制房价,所以这部分释放的RMB估计不会被拿去炒房,国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为中小企业融资,股市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撑,可能不暴涨,但是跌不下去了。 建议你多关心国际新闻才能更好的把握国内经济动向~打了这么多字~就选个答案吧

⑥ 中国影子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影子银行的含义及产生背景
综合2007年以来的各项研究,国外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可以归结为:在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资产证券化活动,进行期限、信用或流动性转化的金融中介机构,它们不受巴塞尔III或同等程度监管,也得不到央行的流动性支持或公共部门的信贷担保。这些金融机构可以包括投资银行、结构性投资载体、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等等。传统渠道(商业银行、评级机构等)为影子银行提供的一切支持,也属于影子银行活动。
过去数年时间里,中国商业银行主动地将资产和负债从表内转移到表外以规避监管约束,本文认为,这一由商业银行主导的表外融资业务,构成中国影子银行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其他金融机构多是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通道等方式,广泛地参与到影子银行的发展中。从这一层面来说,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究其实质,是商业银行的影子业务,在具体实践中表现为商业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实现资产负债表外化。
中国主要口径的货币信用总量指标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观察M2同比增速,2011、2012年分别为13.6%、13.8%,较2000-2010年平均增速17.8%、2000-2008年平均增速16.5%显著地低。再比如观察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计算显示,2011、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8.5%、19%,低于2002-2010年平均增速21%,略低于
2002-2008年平均增速19.3%。计算社会融资规模和外汇占款总和的余额同比增速,2011、2012年分别为17%、15%,低于2002-2010年均值23%、2002-2008年均值22%,为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下降幅度显著。
尽管在过去两年,经济急速下滑确实可能使得货币信用的需求有所下降,然而货币信用供应的收缩,可能是更为基本的原因。识别这一点,关键的证据是,在货币信用供应增速下降的同时,各个市场利率中枢水平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抬升。
国债市场上,2012年在经济减速和货币紧缩结束背景下,各期限国债收益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非常显著的是,此轮国债收益率下降的底部水平比其他时期(例如2002、2005和2009年)显著地高,1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信贷市场上,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显示出与国债市场相似的结果。尽管直接融资规模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目前在实体经济融资总量当中,通过信贷市场实现的资金融通占比,仍然超过50%,因此,信贷市场利率水平,依然是全社会资金松紧情况的一个很好的衡量;另外,2003年到2004年底的时间里,贷款利率上浮限制越来越少,最终在2004年以后实现自由上浮,这使得银行体系信贷利率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地衡量信贷市场资金供求状况。2011、2012年,贷款加权利率年均水平分别为7.6%、7.1%,下行十分有限,与过去十年的历史情况相比明显地偏高。
观察其他类型利率指标,比如6个月SHIBOR、6个月票据直贴价格等,大体指向了相同的结果。各市场利率中枢的抬升暗示,货币信用总量的下降,主要受到了供应收缩的影响。
货币信用供应收缩的原因是什么?过去两三年时间里,从总量层面来看,中国货币信用供应领域发生了两个影响深远的变化,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使得金融体系货币供应能力受到了系统性的抑制,并构成了影子银行业务兴起的宏观背景。
首先,基础货币供应的变化。在《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后非常长的时间里,中国基础货币供应几乎唯一的渠道,就是外汇占款的高速投放。然而,自2010年以来,这一局面发生了系统性变化,外汇占款增速较大幅度下滑,2012年更是下降至2%,显著地低于名义GDP增速。在没有其他渠道供应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外汇占款增速的下降必然使得货币信用的供应无法满足经济对其合理的需求。
其次,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变化。此前几年贷款规模的高速扩张,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比接近监管法规要求的上限,这在股份制及中小银行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进一步考虑到比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和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倾向(贷款占总资产比例)来提升货币乘数的能力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制约。简单地,可以合并贷款和法定准备金,计算其占商业银行存款的比例。近两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85%附近,为过去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在基础货币供应放缓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本可以通过提升贷款倾向调节货币信用供应;然而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基础货币供应的放缓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受约束同时发生,最终使得金融体系的货币信用供应能力受到系统性抑制。
影子银行的发展与规模评估
在信用供应受抑制、对信用需求仍然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主动发展表外融资体系,以规避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等监管约束,从而提升其贷款倾向。近年来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表外融资业务规模迅速膨胀。
名义上,多数理财产品投资风险由客户自担,但实际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大多数风险,特别是其中的系统性风险,最终都要回到商业银行表内。在此意义上,影子银行业务也许会成为未来金融风险的策源地。
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拥有无可比拟的庞大的客户基础,这使得股票、债券、信托、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在许多时候需要借用商业银行的渠道和网络来销售。因此,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以理财产品为形式,促成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完成融资过程,实现商业银行的渠道价值,本来是顺理成章和十分自然的。
这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快速发展,也已经有比较长的时间了。本文所试图强调的是,由于前面讨论的宏观经济背景,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为了规避监管约束并提升信用供应能力,商业银行开始主动地把越来越多的资产和负债转移到表外。这一过程已经脱离了商业银行对渠道价值的追求,成为本文所讨论的“影子银行”的主要内容。
一个值得考虑的角度,是观察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值。2004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逐步发展,但到2010年之前,银行体系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仍然较少,其中保本型理财产品与同期限存款利率之差大约稳定在70个基点附近波动;而2010年以后,理财产品数量迅速膨胀,同时利差扩大到110个基点以上,并在2011年和2012年继续爬升。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问题,理财产品形成了对定期存款的替代,但成本更高,为什么商业银行愿意这一替代过程发生?关键原因在于理财产品节约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
在均衡条件下,定期存款在表内对商业银行形成的净利益(利差收入扣除拨备和资本成本)与理财产品在表外形成的净利益(中介业务净收入)应该是相同的。因此,前述利差与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密切相关,利差在2010年以来的显著上升可以大体解读为商业银行资本成本的增长,其中主要的原因显然是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以及准备金率形成的限制。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过去几年货币信用供应能力受限,加速了影子银行业务的兴起。
央行统计和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是对传统货币信贷统计的一个有益补充,以此为基础,可以对影子银行规模作一个粗略的估算。在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中,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子银行产品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等渠道,进入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或权益方,因此,对四类业务中直接融资业务和表外融资业务占比的假设不同,影响着对影子银行规模的测算。
假设1:假定四类融资业务中直接融资业务占比为0,假定2002年底四类融资业务规模为0。可以计算,2012年底四类融资业务规模为21.9万亿元人民币。显然,21.9万亿是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偏高的估计。
假设2:假定2005年以前、2005年以及2009年,四类融资业务中影子银行业务占比为0。设定2005年以前为0,主要考虑其发展尚不成熟,2005年以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比较小。另外,按照本文的理解,在实体经
济流动性宽松时期,商业银行表内信贷的投放相当通畅,发展表外业务的动力并不强。从各市场利率情况来看,2005、2009年,实体经济资金成本较低,流动性比较宽松。如此计算的2005年和2009年四类融资占本外币融资的比例,完全代表着四类业务中直接融资业务的占比,再假定这一占比自2005年以来匀速提升,这便可以剔除历年四类业务中直接融资业务的数额,留下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这一假设背景下,2012年底影子银行规模为7.1万亿。我们怀疑,这一估算对直接融资业务的发展过于乐观,从而低估了银子银行的规模。
假设3:设定2005年以前、2005年影子银行规模为0;2009年四类业务中,直接融资比例与影子银行业务比例为1∶1;另外,由于2009年以后,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表外融资的竞争中,在其挤压下,其他非银行机构自发开展的直接融资业务占比难以显著提升,转而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通道等服务从中获益,因此假定,2009年以后,四类业务中直接融资比例恒定不变,四类业务规模占本外币贷款规模比例的扩张,完全来源于商业银行推动的影子银行业务的扩容。在此假定下,2012年底影子银行的规模为10.8万亿,这可能比假设1与假设2更为接近影子银行的真实规模数据。
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期限失配及其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弥补了货币信用供求的裂口,也引起各方对其蕴含风险的担忧。首先从企业资产负债表角度考虑问题,可以用企业短期贷款和短期信用债的供应来衡量企业部门短期资金融入,用企业活期存款来衡量企业部门短期资金融出。2011年之前,企业部门短期资金融入增速系统性地低于融出增速,2011年之后,这一关系出现反转,短端资金融入增速超越了融出增速,迄今已维持了两年多的时间。
更直观地,可以对数据进一步加工,计算企业部门短期资金的净融入,考察其同名义GDP之比的变动。正常情况下,企业部门从银行获得大量的长期贷款,这些长期资金一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另一部分则用于满足企业的支付需求从而表现为活期存款的增长,这意味着,企业部门是长端资金的净融入方,是短端资金的净融出方。计算结果也显示,在绝大多数年份,企业部门全年短期资金净融入额是负值,而2011年以来,企业部门开始呈现短端资金的净融入。
实际上,考虑到银行理财产品为企业部门提供的大量短期资金融入并没有在计算中表现出来,真实的企业短期资金净融入规模可能要更为庞大。企业部门从短端资金净融出方变为净融入方的原因是什么呢?
通常来说,一段时间里企业部门快速增长的短期资金净融入,有三个可供配置的方向:应收账款的增长、存货的累积、以及在建工程量的扩张。
1990年代中后期,企业部门也曾出现过短期资金的大量净融入。当时这一状况的出现,可能主要源于三角债规模的扩张,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迫使它们大量融入短期资金来维持日常经营。此轮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三角债大规模增加的可能性无疑很难排除,但从工业企业效益统计数据来看,应收账款并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0%,较2011年仅上升0.6个百分点。上市公司层面数据显示的情况是类似的。
一般来说,企业存货调整周期大约为2-3个季度,很难超过1年的时间,因此,可以合理地认为,存货变动不太可能是企业大量短期资金净融入的主要去向。计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2012年为3.3%,较2011年的3.4%小幅回落了0.1个百分点,反映工业企业实际上出现了去存货行为。
因此,对于企业部门的短端资金净融入,本文倾向于接受的解释,是近几年来企业部门运用大量的短期借款来支持在建工程,或者说,在资金运用层面,企业短贷长用,正在积累明显的期限失配。
实际上从不同期限资金价格波动层面,也能够发现短端资金需求的异常。观察国债市场,本轮期限利差的底部水平,要比过去(2005、2009年等)更低,特别是在2011年下半年,收益率曲线异常平坦、近乎出现倒挂;而在货币紧缩结束、经济企稳恢复的背景下,期限利差的恢复比历史上其他时期要慢得多。在企业资产负债表期限失配的背景下,企业的短贷长用意味着短期资金价格的标杆是投资的长期回报,大量的资金需求转向短期市场自然推升了短期资金的价格,并使得期限利差收窄。此外,资金运用期限严重失配的企业,其信用风险更高,可能也对收益率曲线平坦化有贡献。
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期限失配是怎样产生的?2009年短端资金供应宽松、短端利率很低,这可能很大程度上促发了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期限失配,通过短贷长用,企业部门降低了融资成本。然而在随后几年时间里,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期限失配并没有解决,相反可能变得更为严重,并与加速兴起的影子银行业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由于风险监管、行业调控和货币紧缩等原因,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对地方政府基建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按揭等领域的长期资金供应受到抑制,引发融资平台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转向影子银行体系;二是大量中小企业因无法提供合适的抵押品,其长期资金需求转向影子银行体系,而利率市场化以及直接融资方式的竞争,也迫使商业银行较以前更加关注中小企业融资。
从产品统计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大多在6个月以内,这意味着,影子银行业务在弥补实体经济货币信用供求裂口的同时,加剧了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期限失配。
企业和影子银行资金运用层面的期限失配,蕴含什么样的经济和金融层面的风险?
我们首先可以留意一下历史上美国储贷协会的经验。储贷协会的模式是通过吸引低成本短期资金用于支持长期住房按揭贷款。由于短期资金通常更便宜,在1960年代之前这一经营模式为行业带来了合理的回报。而在1970年代随着美国通货膨胀的高企、利率水平的上升,储贷协会的资金成本迅速攀升,然而其大部分资产的回报水平却在更早一些时候被锁定,这给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⑦ 外汇占款的影响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依赖于适宜的政策中介目标和有效的政策工具与传导机制。当外汇占款达到一定规模时,现有的货币政策体系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1.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994年以前,外汇占款需要投放一部分人民币资金,但这一部分资金在总量和增量中所占比重较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是控制国内信贷,即信贷规模。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所投放的人民币资金在总量和增量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如果仍然采取信贷规模控制的办法,换句话说,继续维持现有的信贷规模,结果必然是货币供应的增长突破控制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信贷规模管理方式失灵,取而代之的是控制货币供应量。1996年我国中央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投放是否适度的观测指标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可以认为,外汇占款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决策层更改了货币中介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
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靠公开市场的操作、贴现率、法定准备金三大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的发展,灵活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八次降息,二次下降和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入基础货币等等。当然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银行的信贷体系来实现。但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公司化变革尚未完成,信贷体系传导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1994年以来,外汇占款逐年增加,为了减少外汇占款对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避免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而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实际汇率的升值,央行不得不采取措施冲销外汇储备的流入。即当外汇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时,中央银行买入或卖出外汇,从而相应地投放或收回基础货币。1997年以前央行的对冲手段主要是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1997年后央行开始采用公开市场业务冲销外汇占款,并且事实上,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但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工具的国债,中国国债的期限较长,品种不多,使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市场的交易量小,所以中央银行利用对冲手段维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的余地也越来越小。有数据为证,自2003年2月10日以来,为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进行了20次的正回购操作,回笼基础货币量总额达2140亿元。但随着操作次数的频繁,央行到去年底手持的大约2863亿元的国债面值,除去20次正回购占用部分,目前国债余额只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回购的力度不断减弱。而3月末M2余额高达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160亿元,同比增长38.8%,货币供应量充足有余,资金回笼的任务仍然艰巨。为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继续回笼基础货币,对冲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为支持经济增长,2001年以来央行不断通过外汇占款方式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在2002年4月22日试点的基础上,开始正式发行央行票据,通过央行票据实施正回购的功能。可以认为,外汇占款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
3.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上升
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途径,一是再贷款,二是再贴现,三是财政借透支,四是外汇占款。改革开放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再贷款和财政借透支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1995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随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与实施,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借透支关系中断,财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础货币投放主渠道,二是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重逐渐增加。19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实现了双顺差。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顺差,本币必然产生升值趋势。但是为了维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央行只好大量地买进美元。但是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增加。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有数字证明,1994年以来外汇储备的连续大幅增加使基础货币投放对外汇占款的依赖性增强,1994年至1997年间,一半以上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出去的。1998年外汇储备增幅的急速下降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阻滞,1998年2月,出现了基础货币减少6亿元的现象。1998年5月26日,中央银行开始恢复于1997年停止的国债回购公开市场业务,政策调整的速度滞后了一个多季度。剔除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这一因素,1998年基础货币增加3323亿元,比1997年少增加482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5.3%,增幅比1997年下降2个百分点。由于外汇占款的急剧减少导致的基础货币少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货紧缩。1999年开始,针对1998年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增长速度迅速下降的情况,中央银行加大了投放基础货币的力度,例如1999年外汇占款增加了1013亿元,而1998年外汇占款仅增加440亿元。(参见下表)2000年后外汇占款稳步增加。
表11994-2002年外汇占款变动表
外汇占款
资料来源:
1、戴相龙主编:《中国货币政策报告(1999)》,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1年,第1期。
2、2001年、2002年数据来自人民银行2001年、2002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可以看出外汇占款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之一。随着我国银行存款的增加,再贷款的作用逐步降低,同时外汇占款相对于其他一些货币投放方式的重要性也处于上升中,这些其他货币投放方式包括调整存款准备金、货币市场的公开市场运作等。其中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由于不能经常性地运用,而国内债券市场的规模较小和发育程度较低等也削弱了公开市场运作的有效性。所以根据以上对若干货币投放渠道的分析可以认为,未来我国货币供给中外汇占款将继续充当主要角色。
4. 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缩短了货币扩张的时滞
由再贷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必须经由以下环节才能产生派生存款:再贷款 →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企业借款转为存款→创造派生存款。
在以上环节中,明显存在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时滞和企业借款时滞,这两种时滞的存在必然延缓基础货币转化为M1、M2的速度。但是,由结售汇产生的外汇占款几乎是一次性地立即转化为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因此这部分M0转化为M1、M2的时滞远低于由再贷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会导致M1、M2的迅速扩张,这样就可以一方面通过买入外汇而投放本币,从而扩张货币供给;另一方面买入外汇使得外汇汇率提高从而达到本币相对贬值,而增强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进而促进本国出口增长,这样实际上达到了政策效果上的一举两得,这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央行的现行货币政策。
5.货币投向发生变化
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的投向具有单一性,在银行进行结汇时,货币的投放是这部分外汇收入的持有者,因此在地区上主要流向外汇供求顺差的地区,在行业上主要流向出口部门。而在经济生活中,这些出口外向型的企业资金远远比其他企业充裕。并且在外汇占款急剧上升的同时,央行会通过收缩再贷款等方式对冲,其他企业得到资金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从而承担了部分的对冲成本。这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改变,广大的非外向型企业仍然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外汇占款的增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汇占款的增加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结售汇制度的存在,随着外汇占款的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外向型企业较容易通过结汇获得充裕的人民币资金,从而这些企业的发展条件相对较为宽松,这对其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人员、劳动力更进一步向外向型企业转移。这是因为内向型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开工率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少,大量技术人员下岗,而外向型企业由于资金相对比较充裕,仍有扩大生产的势态,这势必促进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向外向型企业流动。
其次是大量的原材料向外贸部门转移。外向型企业有较充裕的资金,可以在生产资料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为其及时低价的购买原材料与机器设备创造了良好的资金环境。较低的成木又加强了外向型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创造更高的利润.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外向型企业得到了更长足的发展.我国外向型部门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方面,造成我国贸易依存度过高,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加工贸易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
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 1.适度刺激进口需求
增加社会供给中央银行应根据国际收支的变化动态,从及时调节外汇供求出发,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关税,并在信贷、售汇规定方面进行倾斜和导向,通过有限度地刺激进口,增加国内短缺商品的供给,减少外汇占款对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压力,减少社会货币存量,平衡社会供求。
2. 合理确定外汇储备水平
目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是导致中国外汇占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合理确定一个外汇储备水平,减轻外汇占款对货币供应的冲击。外汇储备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理论上讲,适量外汇储备应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结构、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认为,外汇储备应保持支付三至四个月的进口用汇额和10%左右的外汇债务偿还量。据此认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已非不足,中央银行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调节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控制外汇储备的再增,并充分运用汇率杠杆、利率杠杆、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体系等宏观监控手段,对进出口收付汇、外资外债流出入等涉及国家外汇收支变动的趋势进行长期分析,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水平。同时,中央银行应根据安全、流动、增值的原则,加强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与管理,以免宝贵的外汇资源闲置。
3. 逐渐扩大持汇企业范围和持汇比例
在目前的情况下,尽管完全以自愿结汇取代强制结汇尚缺少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可以逐渐扩大持汇企业的范围和持汇比例还外汇于民间,从而使过度向中央银行倾斜的外汇分布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更进一步地讲,作为一项政策建议,可以考虑将外汇账户中的留汇比例作为一项特殊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通过调节企业和银行外汇账户保有外汇的比例,来控制外汇储备的总量,从而调控外汇占款的比重,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效果。当外汇占款增长较快引起货币供给压力上升时,可以提高民间持汇比例。反之,当需要通过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则可以减少民间持汇比例。通过此项改进,有利于将外汇占款调节发展成为平抑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工具。
4. 加强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能力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本币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外汇占款较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要在发行央行票据的基础上,创新外汇占款的对冲工具,同时注意与其他工具搭配使用。另外要改变中央银行成为外汇市场主要买方的格局,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参与外汇市场,使外汇市场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⑧ 请问外汇占款从哪里可以看到,我要有历史数据,请详细一点

随着欧债二次冲击波的来袭,以及国内政策放松预期未能进一步落实,2307点以来的反弹折戟于2500点附近,股指收出四连阴,重新退守至2400点区域,“M”头形态也愈发明确。一时间,恐慌杀跌的氛围再度趋浓,不过,重回2400点的底部区域,过度悲观已不可取。尽管欧债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且10月外汇占款近4年来首现负增长,资金的大幅流出严重打击了市场人气;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外汇占款的大降或意味着政策放松的时间窗口更加临近,预计在实质性放松政策未出台前,市场将在“压力”和“支撑”的夹板中继续展开“拉抽屉”行情。
外汇占款大降倒逼政策放松
10月外汇占款三年来首现负增长,负增长额达248.92亿元。表面上,资金的大幅流出严重打击了市场人气,昨日沪综指盘中两度跌破2400点关口。但实际上10月外汇占款大降背后的意义,却非完全负面。
虽然我们不能仅凭单月的数据去断定接下来热钱的流向,但在欧债风波短期难散、美元阶段性强势格局较为确定的背景下,即便人民币NDF重现升值迹象,预计也难阻止全球资金撤出新兴市场回流美国的趋势,因而11月份外汇占款大幅回升的概率也较小,短期资金面难免会重新趋紧,进而倒逼政策继续放松。
众所周知,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三大途径:公开市场操作、财政占款及外汇占款。整体而言,央行年底在基础货币方面的投放力度会较小,而年底前资金到期量极小,因而即便年底有财政存款投放,但资金面仍可能会维持偏紧的格局,从这个角度而言,为了应对年底准备金率缴款的需求并缓解资金面偏紧的状态,不排除下一步央行会采取下调存准率的举措。
财政存款方面,尽管年底大概有1.5万亿的财政存款,但投放的时间点却是在12月下旬,其对接下来一个月的资金面影响较小。
外汇占款方面,10月单月的净减少,说明资金已大幅流出,尽管11月份人民币NDF重现升值迹象,但在欧债危机短期难解决的背景下,未来资金仍应延续趋势性下降的通道。首先,从目前OECD领先指标的下行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出口仍将持续疲软,不排除明年上半年再次出现逆差的可能。其次,考虑到国内通胀下行以及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已回到2005年之前的低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空间已不大;退一步讲,单纯从欧债危机短期仍继续蔓延的宏观背景来看,美元仍将是避险资金阶段性的首选,美元阶段性走强的概率极大,预计全球资金回流美国将是阶段性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而言,11月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概率也较小,因而11月外汇占款即便不出现负增长,也难以迅速摆脱谷底运行的态势。另外,在M2下降至历史低点的背景下,新增信贷反过来还会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扩张。10月新增信贷额超预期回升至5868亿元,据此,市场对11、12月新增信贷投放额将超6000亿的预期十分强烈。事实上,10月贷款反弹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毕竟10月份新增信贷超预期反弹有铁道部临时新增2000亿贷款的因素在内,而未来这一因素不具备可持续性。伴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和投资增速的放缓,再加上房地产调控依然未见松动,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已经在逐步下降,从这个角度而言,今年最后两个月新增贷款可能并不会如市场预期那么高,这也就意味着央行在基础货币方面的投放力度依然很小。
在外部流动性急剧收缩、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增长有限的背景下,央行接下来的确有必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而且主要着力点将在提高货币乘数上。需要指出的是,要缓解流动性的紧张局面,央行后续可能的动作包括增加国库现金招标规模、暂缓保证金存款补缴法定、停发一年期央票及下调存准或差别存准。本周一央行继续采取缩量发行一年期央票,这说明央行实施其他三方面举措的可能性正逐步加大,从增加货币乘数的角度考虑,年内央行下调存准率的可能性已进一步增大。

⑨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债券市场主板地位基本确立
我国债券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其在我国债券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1997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量仅725亿元,2005年底银行间债券托管量已达到 25.96万亿元;从二级市场交易量来看,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70.84万亿元;银行间回购交易量达到147.6万亿元,占回购交易总量的87.1%。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逐步确立了其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主板地位。
(二)市场功能逐步显现,兼具投资和流动性管理功能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扩容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资金运作的平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效率。从1997年至2012年(3月),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总额从0.35万亿元上升到11.7万亿元,占债券总托管量的57%。形成商业银行庞大的二级储备,商业银行相应逐步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水平,在提高资金运作收益的同时,显著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已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平台。1998年人民银行开始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现券买卖和回购,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随着2000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2003年开始人民银行又开始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央行票据,截至2012年底,央行票据发行余额1.9万亿元,有效对冲了外汇占款。
(三)与国际市场相比较,市场流动性仍然较低
虽然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债券存量增长,因此总体来讲流动性仍然较差。市场流动性可以从换手率指标进行判断,2005年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年换手率仅为0.88,而从国际比较来看,同期美国国债市场的换手率高达40,其他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的换手率一般也达到10左右。这反映了我国债券市场虽然总量快速扩张,但是市场微观结构和运行效率仍然有待改进。现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使债券市场作为流动性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运作效率。

⑩ 下面中国外汇占款的数据在哪里可以查到,最好发下地址

|东方财富网---外汇频道
1月我国新增外汇占款1409亿
重拾升势仍处低位
www.eastmoney.com2012
年02月21日
07:55李丹丹上版海证券报
手机免费访问权
eastmoney.cn|
字体:
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
0
)
网址:
http://forex.eastmoney.com/news/1129,20120221192394844.html

阅读全文

与2012年外汇占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didi融资 浏览:704
汽车龙头股票 浏览:704
在股票上写字 浏览:225
知乎信托 浏览:527
战略配售基金转托管什么意思 浏览:710
土地抵押融资违规 浏览:288
拉取融资 浏览:464
网上股票交易软件下载 浏览:337
华能融资 浏览:930
四川信托应届生 浏览:966
100元人民币挽多少美元 浏览:969
会稽山黄酒6年特酿价格 浏览:862
认证淘宝就能贷款的口子 浏览:5
劲胜精密股票代码 浏览:123
170泰铢兑多少人民币 浏览:55
中国邮政基金登录 浏览:354
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 浏览:308
挖财投资2019 浏览:878
梧桐树投资平台骗人 浏览:721
710多少人民币 浏览: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