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汇储备是如何形成的!!
“企业出口赚取外汇, 兑换成RMB,就等于是中央银行持有了外汇”
这个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但这个不是白赚的,是央行用等额人民币去从企业手中兑换来的,货币发行是不能乱来的,无限制的印刷,只会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不是说印刷了人民币就可以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兑换美元的,而是用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得到的
外汇储备是很多,但是,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企业要进口,就会找央行兑换外汇,这样才能做进口的,只要是对外的贸易等,那么都得需要外汇,还包括外债的偿还等
所以,外汇储备要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能全部买成资源的,还有就是,这些资源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中铝要入股力拓被否决就是很好的证明,有的东西,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得到的
⑵ 国家的外汇储备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大量的钱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不过现在中国的高额外汇已经导致很严重的通货膨胀了。
⑶ 中国外汇储备的来源途径
中国现在是出口大国,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的企业,他们把产品生产出来,卖给别的国内家,特别是美容国,卖给他们的最多,然后这些企业赚的是美元,他们把美元拿到国内,可美元在国内不能直接流动,所以他们到银行去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周而复始,这样,银行就储备了大量的美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汇储备。大量持有外汇储备也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举个例子,一般一个国家市场上流通多少产品,银行就会印多少钞票到市场上进行买卖,比方说,市场上有十元钱的产品,银行就印十元钱的钞票到市场上,可是现在不同了,市场上有十元钱的产品,也有十元的钞票,可是那些搞出口的公司,那么赠到的美元,又去银行换钞票,银行就多印了钞票给他们,他们在把这部分钞票投到市场,所以现在是市场有10元钱的物品,可是钞票就不仅仅是10元了,可能是20元,所以物价会上涨。
是美元是放在了央行,但是出口商要从央行那换人民币啊,央行那有人民币么?,那不的现印么?等印出的新人民币换出口商手上的美元,那新的人民币不就是增加的钱么?
⑷ 外汇储备怎么形成的
不错,结汇后,外汇为商业银行持有,中央银行通过用本币向商业银行买入外汇,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这也是为什么外汇储备增加会引起货币增发的原因.
⑸ 外汇储备是怎样形成的求解
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从企业和个人手上,按照当时的汇率买回来的。例如:一个出口公司,卖给日本玩具,日本人给你的是日元,而公司回国后不可能拿着日元再到国内市场去买原材料继续生产吧,公司得到通过中央银行把日元换成人民币,也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发行人民币,从企业公司里按照当时的汇率买回来,这样中央银行就有了日元,而日元是国际外汇,可以再国际市场上自由交易,这样我们国家就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用日元去买我们需要的货物了.
原来我有个亲戚,从境外的亲戚中汇入美元,后来,他要用这钱购房子,于是到银行换成人民币付房款,这时民间的外汇储蓄就转化为国家的外汇储备了.所以,
外汇储备对内是央行的负债;对外是央行的资产。
⑹ 有谁知道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
外汇储备又叫外汇存底,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国硬通货数量。预计今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将达到9130亿美元,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也预计,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海关总署前日公布的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近40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20亿美元。其中,尽管去年我国出口的基数已经很大,而且近来亚洲其他地区的出口有所放缓,但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依然创出增长超越30%的新纪录,这比此前市场预计的24.6%强劲许多。 贸易顺差的增多,让业界调高了对今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预期。王志浩昨日撰文称,预计中国外汇储备年底将达到9130亿美元。他表示,前5个月外汇净流入较去年同期上升47%,预计上半年外汇净流入达到1140亿美元。巨额外汇流入,使得央行不得不面临对冲压力,估计上半年人民银行对68%~71%的外汇流入进行冲销,目前央行票据市场十分巨大,达到gdp的12.5%,这将给央行带来利率风险。 钟伟预计,今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将达到8500亿美元。但他表示,下半年会有很多贸易争端,可能导致出口有所回落,但同时,进口的增长也将呈现迟缓状态,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有所转冷,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不会太大。如果事态如同上述经济学家所料,中国可望在今年底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钟伟表示,截至2004年末,日本外汇储备接近8500亿美元,但近来日本外汇储备呈现缩小态势,因此,中国在今年年底很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但贸易顺差的增加,并未增添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钟伟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转冷,导致进口增长放缓,这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对人民币汇改的呼声已经转淡。
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就一直呈快速增加的趋势。2001年末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2005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再增2089亿美元。截至2006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8751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我国迅速增加并达到空前规模的外汇储备,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喜还是忧,对此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和吸引外资,缓解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压力,保持宏观经济继续快速稳定发展;有助于我国政府更从容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防范货币贬值,应对突发的金融风险,确保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安全;也有利于支持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施“走出去”战略。但必须看到,对经济高速成长的中国来说,持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也会对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当前重要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运用问题。
国家外汇储备合理水平及用途的国际比较
外汇储备合理水平的国际比较
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掌管的外汇资金。从所有权角度看,外汇储备是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盈余积累,是确保每个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其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保国际贸易进口支付能力,二是确保对外偿债能力,三是起到维护金融稳定的作用。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经济稳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国家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是指国家外汇储备的额度要确保能满足于其基本功能所需外汇储备数量的正常水平。根据国家外汇储备的三个基本功能及其所需的外汇储备数量,我们可以大体估算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
据统计,2005年我国贸易总额为14221.2 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601.2亿美元;从确保我国3~6个月左右的进口支付能力分析,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3000亿美元。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6月末,中国外债余额为2661.76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2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13.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从确保我国对外偿债能力角度分析,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1500亿~2000亿美元。
从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来看,以确保进口支付与对外偿债两项功能合计,2005年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数量为3000亿~5000亿美元;在确保以上两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平时用于干预汇率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外汇储备再预留1000亿美元左右的额度,估计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比较合理的保有水平应当维持在4000亿~6000 亿美元左右,即可满足外汇储备基本功能所需的储备水平。
如果从外汇储备占GDP10%的国际公认的规模来衡量(日本占GDP的比重大约是 12%左右),我国大约需要外汇储备的水平也就是2000亿美元左右。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纯债权国行列,即使这样,我国目前拥有8751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已超过一年的进口规模,占GDP的比例约40%,再考虑到中国的资本账户目前尚未开放的因素,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远远超出其合理水平,估计超出保守的合理水平为2000多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用途的国际比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末,全球的外汇储备比上一个季度增加了950亿美元,为4.041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为7690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增加了580亿美元,为全球外汇储备增量的61%。从整个情况看,2004年末日本、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六个国家和地区,其外汇储备合计为21202亿美元,占世界的55.2%。
从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使用情况来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截至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国际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美国外汇储备2005年6月仅为771亿美元)为61.1%,意大利为55.8%,法国为55.1%,德国为51.1%,荷兰为50.5%。在美元持续下跌,油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俄罗斯通过出口石油赚取了大量外汇。俄罗斯对快速增长的外汇收入采取了以下手段:一是大量购买黄金,提高黄金在储备中的比重;二是大幅度提高非美元在储备中的比例;三是提前偿还外债;四是用于投资高科技行业。而截至2005年1月,中国国际储备中黄金只占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黄金储备的水平。
从国家外汇储备的国际比较来看,为了保证国家外汇储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目前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的使用仍主要以购买流动性比较好的黄金和政府债券等为主。鉴于近两年美元的持续贬值,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其外汇储备构成如何多样化的问题。
关于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用途的建议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并超出了合理的保有水平,导致了我国大量的经济资源闲置或低效率的利用,从而给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使庞大的外汇储备在符合我国外汇储备始终遵循的“安全、流动、增值”原则的前提下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增加收益,控制风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解决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储备过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主流,两个支流”的国家外汇储备运用体系。“一个主流”即继续以目前投资流动性强的国际债券为主渠道;“两个支流”即进一步扩大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投资功能和研究创设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形成拓宽我国外汇储备用途的两个新渠道,争取在实现国家战略性投资目的的同时,积极谋求获取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
进一步深化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优化外汇储备政策体系
通过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的有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带来的压力和风险。
鉴于我国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加大,国内市场资金已经表现为一定富余,今后我国引进外资要改变过去“重量轻质”的局面,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度提高引进外资的门槛,通过创造更宽松的投资环境而有选择地引进外资,逐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鉴于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内外贸易发展严重失衡,今后要积极启动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改变内外贸易发展的失衡状况,减小我国经济对外的过度依赖,努力做到国际收支平衡。
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要从外汇管理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出发,逐步改变多年来业已形成的“藏汇于国”的模式,进一步放松我国外汇管制政策,在已经允许企业保留一些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放宽国内企业和居民的用汇条件及范围,进一步放松对企业和个人使用外汇数额的限制,加大企业和个人用汇额度及银行外汇周转头寸,变强制结汇制度为按比例结汇制度,最终取消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通过藏汇于企业和藏汇于民,分散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取消对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要求的限制,在继续支持大公司、大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积极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办企业,逐步拓展资本流出渠道。
要选择目前资金过剩的有利时机,抓紧推出“两税”并轨的具体措施,逐步减少资本项目下外汇储备的流入。
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主流,两个支流”的国家外汇储备运用体系
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在争取实现国家战略性投资目的的同时,积极谋求获取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还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有机结合:一是债券储备与实物储备要有机结合,即把流动性强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金融资产与关系国家安全的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实物储备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即期交易与远期交易要有机结合,即把能源类股权及股票投资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能源类期货及股票指数期货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要有机结合,即投资国内大型能源企业以分享中国经济高增长带来的高收益与投资国外具有世界级的大型能源企业以获取超额垄断收益有机结合。
第一,进一步优化构成外汇储备的货币与资产结构,继续巩固完善以流动性强的资产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
鉴于我国目前外汇储备和个人外汇存款中主要是美元,且在外汇储备资产中也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国政府和公司债券,为了适应我国“一揽子”汇率政策的调整,今后我国要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资产体系。在增加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和资产的同时,考虑到我国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过低,建议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提高黄金在我国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以有效控制和分散外汇投资组合风险,进而通过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来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第二,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产融结合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投资功能,建立将外汇储备资金转化为产业投资资本的新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来势凶猛的竞争势头,当前如何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理论上和政策导向上,寻求企业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协调推进,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产融结合试点,谋求建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这已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企业战略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美、日两国经济起飞和高速发展阶段,也正是两国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如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美、日的财团以及20世纪50~70年代的日本企业集团在推进产融结合的过程中,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
近两年来,国家通过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开创性地运用了外汇储备中的600亿美元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进行注资,以化解金融风险,获取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国家尝试动用外汇储备注资金融企业获得了可预见的成功,不仅为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用途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和经验,而且也为我们今后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用途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模式。中央汇金投资公司既然可以向即将上市的金融企业注资并获得了可预见的成功,那么我们只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抓住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国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使其同样也能够以国家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向一些即将上市并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公司进行注资,在获取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的同时,以全面发挥国家外汇储备资产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基于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的考量,研究创设“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创新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进一步拓宽国家外汇储备的用途,分散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风险,中国必须把石油等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进行通盘考虑,把单纯的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战略能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目前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就是在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国家能源办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协调部分国内大型能源集团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产业投资公司的形式共同发起成立 “中国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旨在高效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对受托管理的部分外汇储备资金保值增值负责,并逐步起到平抑国内外能源市场价格的作用。一旦日后国家出台“产业投资基金法”,可将之改制成规范的产业投资基金公司,以进一步扩大其受托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
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在国内外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新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战略性和策略性投资。考虑到由部分外汇储备出资设立的能源产业基金对于分散投资风险的安全性要求,对一个能源子行业的投资配置一般不宜超过20%,对一个公司的投资也不宜投入大量资金而谋求控股地位。应建立规范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公开招募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既有能源产业背景又有金融产业背景的优秀专业人士加盟产业基金管理团队。通过这样的投资组合和制度安排,来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和比较收益水平。■
⑺ 中国上万亿外汇储备如何形成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收购形成的,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负债方外汇占款、资产方外汇储备。
⑻ 外汇储备是怎样产生的
你的理解有偏差,稍微有点片面,还有就是没理解到根上。
外汇储备咋来的?多如牛毛的出口单位往国外卖出去货物或者服务或者技术,收进来外币,不能花,怎么办,再把外币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老二啊,然后众多老二们统计个数给央行,央行就知道啦,老大央行心里就有数啦,我的外汇家底是多少。
外汇储备的流动,就是你心里想的这个事,国家得发展啊,发展得有政策扶持啊,扩大对外开放吧,政策好了出口顺差大了啊,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储备的这部分外汇干嘛去了,一部分买了各国的国债了,一部分可能存入国外银行了,一部分可能投资了,谁知道呢,你央行买了出口企业的外币,你得给人家人民币啊,肯定不能一直这么开着印钞机,通货膨胀了肯定,国家就宏观调控,于此同时采取对冲操作,怎么对冲,简单说下,比方说国家按计划得印1万亿的人民币,一看外汇还有5000亿,得啦,印5000亿就够啦,当然里面还有很多因素,国家要把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率兼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波动水平。
为什么要储备,你看啊,储备老外的钱,各种损失,汇率损失,通货损失,储备贬值,反正外汇储备多了,受影响的面很多,为什么还要储备,这就上升到政治层面了,we call it 政治经济学,呵呵,卖弄一下,中国目前还在经济层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属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说白了就是人为的控制之下,在限定的某个区域内受市场调节,为森么?因为目前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不成熟,逐步的对外开放,但不全放,我只能这么说,国家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稳,在所有能预见的金融风险中,通过外汇储备这只大手,把汇率档做工具,来对国家经济实施对外的宏观调控。
⑼ 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
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国际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
(一)国内原因
1、长期以来政府的政策导向。
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不断增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过去25年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和外资优惠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国际收支问题上,中国政府长期确定的方针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外汇短缺在中国几乎都成为一种常态。所以长期以来比较看重外汇储备的功能,认为中国外储备越多越好,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动用。在外汇政策上表现为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同时由于中国自改革开放长期以来实行出口导向、外资导向和外汇政策“宽进严出”取向的结果,资金流人较为容易,而流出则需层层审批,导致经常项目大量顺差和FDI流人的不断增加。具体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国家对外贸企业经营统负盈亏,以财政补贴支持外贸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效率低下,为了配合引进外资政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为鼓励和支持企业出口,政府对外贸企业实施了出口卒 贴政策。
(2)1988-1993年,补贴政策与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举,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国务院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尚未建立外贸的自负盈亏机制,实施承包制的同时仍然保留中央财政对外贸的补贴。
(3)1994至今,国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尤其是人世后,国家对外贸的支持逐渐由直接与间接的财政补贴,转向与国际规则接轨,逐渐以关税、税收、利率等手段来调节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此外,放开外贸经营权,扩大对外贸易主体;对外商投资实行许多包括税收减免,免税进口以及其他优惠在内的优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外贸发展。中国从1985年4月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不过从2007年7月份开始,该政策逐渐减弱。继7月1日出口退税新政实施后,商务部及海关总署于8月23日联手推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公告44号,共计2247个海关商品编码被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同时要求对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
2、经济快速发展与结构调整滞后之间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吴晓灵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汇率政策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称,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顺差是中国内部经济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问题造成的。在过去20多年里,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支持下,中国经济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了9%。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结构调整步伐经常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近些年里,国内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工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之后,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了过剩。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法满足多种类、多层次的需要,导致有效总需求不足,并进一步造成就业困难和需求增长乏力等问题。
同时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附加价值少、地区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和内部平衡的实现。经过多次利率调整而中国的居民储蓄仍然很高。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其结果只能是过剩储蓄转移到境外,必然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从而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据统计,中国投资率由2001年36.5% 增长到2006年42.7% ,同期,消费率则由61.4%下降至50%。据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指标》,2004年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为62% ,投资率为21%。其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9% ,投资率为23%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58% ,投资率为26% ;高收入国家平均消费率为63%,投资率为20%。可见,我国投资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则低10多个百分点,而且,消费率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从2001年的50% 、50.1%和一0.1%变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资和净出口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
此外,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和增长速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明显快于非贸易品部门,成为出口增长和贸易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扩大的基础。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但相对于贸易品部门而言,中国非贸易品部门生产效率提高较慢,开放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也就成为抑制国内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3、国内汇率制度缺乏充分弹性。
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进程,人民币汇率遭遇了强烈的贬值压力,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被迫偏离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设计初衷,逐渐变相成为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外汇管制较严,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制度仍是缺乏弹性的(如表1)。
而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非弹性汇率制的存在,因为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不干预外汇市场,经常收支顺差(逆差)必然等于金融、资本收支逆差(顺差),外汇储备原则上不发生变化。但在非弹性汇率制下,为维护某一基本不变的汇率水平,政府必须买人超过需求的外汇供给,否则外汇汇率要下跌,本币汇率要上升,其结果贸易顺差和资本流人就转化为外汇储备。当前中国面临热钱的涌人,必须加强对热钱的监督,稳定市场预期,实现有序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热钱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国际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根本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和汇率机制的相对不灵活。”于是,在不灵活的汇率机制下,“预期升值一本币升值一进一步预期升值一本币继续升值”会形成一个恶性本币升值周期。因此,要改变或者说有序化热钱的流动,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加快汇率改革步伐,实施合理的外汇管理制度。
(二)国际原因
1、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纷纷将纺织制衣、塑料玩具以及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近年来,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从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国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2.9% ,但是一般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7% ,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而加工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9.5% ,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4.8% 分别上升到56.9%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中国的总出口是7620亿美元,加工贸易占了55%左右。2006年中国贸易顺差总额是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将近1900亿美元。
大量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以至目前处于高额状态。李扬先生说:从总体上看,中国贸易顺差很大,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只是对两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和欧盟)顺差,而对其他国家都是逆差。中美贸易顺差不是汇率问题,而是经济结构问题。因为中国是后发国家,而且正在进行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很快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2、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
近些年来,美元持续大幅贬值,给钉住美元或货币篮子中美元比重过高的很多亚洲货币以巨大的升值压力,尤其是人民币,施压其升值会对亚洲货币升值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近些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还在不断扩大,从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物价走势,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为调节机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正不断释放着它的弹性。两年中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了10%(如图1)。
有鉴于此,巨额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内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民币投机狂潮。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外汇储备的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形成又助长了外汇储备的增加。因为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有很强的预期,所以很多的热钱流入了资本市场,造成了现在的股市泡沫。同时由于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资都是向内流动,而境内的投资者本该对自己的资产组合进行多元化投资,可以把资本流向日本、美国、欧洲等地,但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了国内股市的回报预期的提高,加上投资境外的限制,国内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资目标,这也就加剧了国内资产泡沫的形成。l8 多年来,中国结售汇顺差远大于贸易顺差,转移收入明显增多。
3、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今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逐渐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狭隘的国际金融霸权和国际金融资本无序流动等三个方面。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狭隘的金融霸权是国际金融体系无序性的主要表现,也是当代国际金融体系持续动荡的根源。
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事实上无人可以救助,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不得不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到2007年7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超过1.4万亿美元。如果说这种格局可能会造成某种资源不合理配置问题的话,那么其根源正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