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怡和股票

怡和股票

发布时间:2022-01-02 10:50:07

㈠ 通过港股通可以买卖联交所哪些股票

通过港股通可以买卖联交所的股票如下:

  1. 00001长江实业。是一间地产发展及策略性投资公司。长江集团是一家香港的跨国企业,集团在香港的成员包括三家同为恒生指数成份股的上市公司:长实、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及电能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记电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和记港陆有限公司及TOM集团有限公司。截至二零一四年四月三十日,长江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之公司的总市值为一万零五百四十亿港元。长江集团的业务遍及全球五十二个国家,雇员人数约二十八万名。

  2. 00002中电控股。于1901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当时名为中华电力有限公司,是香港两家电力供应商之一(另一家为香港电灯)。中电在香港经营发电、输电及供电的纵向式综合电力业务,透过现代化的电网为九龙、新界、离岛(南丫岛除外)及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逾220万客户供应电力。近年亦在澳洲、中国内地和亚洲其他地区投资发展及营运能源项目。

  3. 00003香港中华煤气。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公用事业机构,亦是本港规模最大的能源供应商之一,企业管理和营运均达到世界级水平。过去150多年来,煤气公司与时并进

  4. 00004九龙仓。原本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的名称,也是香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与置地公司并称为怡和系的“两翼”。1978年,“船王”包玉刚入主九龙仓。上世纪90年代初,包玉刚辞世,由其二女婿吴光正接管家族业务。九龙仓集团是香港十大地产商之一,总资产上千亿,公司业务包括房地产、传媒、酒店、港口、百货公司等

  5. 00005汇丰控股。为汇丰集团的控股公司,总部设于英国伦敦,成立于1991年,但旗下附属公司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汇丰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之一,2010年12月31日,市值达1800亿美元。汇丰的业务根基深厚,国际网络遍及全球六个地域,在欧洲、香港、亚太其他地区、中东、北美洲及拉丁美洲的87个国家和地区共设有约7500个办事处。汇丰的产品及服务乃透过两大客户群(个人理财和工商业务),以及两大环球业务(环球银行及资本市场和环球私人银行)推广。


㈡ 新加坡股怡和合发股票今天为什么大跌,什么原因

买新加坡的国内目前好像还没有不过你要买美股和港股的话国内可以的

㈢ 关于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

世界船王包玉刚

1918年出生的包玉刚,算起来还是宋代包公的第二十九代孙。他是浙江宁波人,父亲包兆龙是一位经营造纸业的商人。包玉刚小时候在上海求学,他上大学时,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国,书是没法读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阳一家银行当职员,后去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他以宁波人的精明和兢兢业业的作风,使自已经手的业务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战胜利,他已是重庆矿业银行的经理了。以后,他又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立银行的业务部经理。许多人都认为,凭包玉刚的业绩和才干,再奋斗几年,行长的交椅一定会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这时,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向行长呈上了辞职书,说他的兴趣不在银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亲一起放弃了在上海的事业,全家迁往香港,靠着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去另闯天下了。

开始,他与父亲合伙,做进出口生意,从国内购买干货、豆饼、鸭毛、肥料以及牲畜饲料等土产,向外销售。后来,因为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国家统办土产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后干什么呢?父亲的选择是经营房地产,他是一个老式的商人,相信"无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刚却以自己的眼光,认为当时香港的房地产业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资,是"死的";而且他们资本不大,去炒地皮,万一被人吃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他看中的行业是搞航运生意,他对父亲说:"航运是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经济、政治、贸易,几乎无所不包!"包兆龙尽管不是十分乐意,但他很欣赏儿子的独立思考和勇气,所以最后还是同意了包玉刚的意见。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开始了他的"船王"之梦。可是,凭他们包家当时的资金,连一艘旧船都买不起。他专门去了一趟英国,想向一个很谈得来的朋友借钱。可是那个朋友一听说他要借钱买船,就变得像个陌生人一样。不肯帮忙也罢了,他还抖了一下包玉刚的衬衣,讥刺地说:"玉刚兄,你年纪还轻,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别连衬衣都赔进去!"这大大地刺伤了包玉刚的自尊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业来。

包玉刚两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汇丰银行贷款。可是汇丰银行对航运业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航运的风险太大,这些船老板不知道哪天就会被风暴刮成穷光蛋,甚至落到什么荒岛上去做"鲁滨逊"!而华人根本不懂航运,借钱给他们去买船,那风险就太大了——银行业的原则是不搞风险投资的!连碰钉子的包玉刚并不气馁,他转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银行竟没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担保,就同意贷款给他。这样,包玉刚才凑足了77万美元,再次前往英国,买下了一艘以烧煤为动力的旧货船,这艘船已经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吨。包玉刚看着这艘小山一样的旧船,却像得了稀世珍宝一样,请人将它整修油漆一新,并且取名为"金安号"。他说,这个名字,象征着他对经营航运业的设想和构思:"金"字表示要赚钱,而"安"字表示要稳中求胜。

当"金安号"从英国驶向香港,途经印度洋的时候,包玉刚已经办好了两件事,一是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二是与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谈妥,将"金安号"转租给这家公司,从印度运煤到日本。包兆龙看着儿子坐在香港的沙发中,就安排好了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儿子的能耐。这艘他还没见过模样的船,就已经开始为包家赚钱了!

当时,世界各国经营航运业的人,都是采用传统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个航程,就同租用船只的人结算一次。这样不但收费标准高,而且随时可以提高运价。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和尼亚可斯,美国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云,都是这样做的。可是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采取了长期出租的经营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过订立合约,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给别人,租用者按月交纳租金,但租金标准却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见包玉刚这样做,都讥笑他为"门外汉",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刚有自己的算盘,他承认自己对于航运业务还不熟悉,不如先长租给别人,倒可以持续、稳定地获得租金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航运业务了!

包玉刚确实赶上了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买下金安号的第二年,由于苏伊士运河因埃及战争而关闭,航运费用猛涨。当年年底,金安号赚的钱,就已经够包玉刚买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运业出现萧条,运价跌到最低点,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赔老本,只有包玉刚却可以凭着合约稳收租金。事实证明他这个"门外汉"的经营策略是最好的经营策略。人们不得不承认,包玉刚的运气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这次低潮过去后,不少人都学包玉刚的办法,开始买旧船长期出租。可是包玉刚又改变了方针,将新船长期租给人家,旧船留着自已经营。因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旧船高;而旧船自己用,效果则与新船一样。

尽管连战皆捷,包玉刚仍不满足,他认为单靠经营利润来买新船,这个发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设法争取银行的贷款。当时,包玉刚还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富翁,远不是银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资对象。可是包玉刚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他自己曾做过10年银行家,对于银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最大的银行,而香港最大的银行就是汇丰银行。有人说香港是由四大势力操纵的,指的就是政府、马会、汇丰银行和怡和集团。汇丰银行的资产超过50亿美元,香港的钞票大部分是由它发行,大部分贸易也是由它支持,它发挥的作用更是难以估量!

包玉刚找到了汇丰银行的高级职员桑达士,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更凭着他对银行业务的熟悉,很快就赢得了桑达士的信任。桑达士了解了包玉刚的长租经营方式和收入状况后,当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刚提供数额不大的低息贷款。

有一次,包玉刚有机会以100万美元购买一艘7200吨的新船,并把它租给一家日本航运公司,双方议定租期为5年。日本航运公司急于用船,所以愿意出面请它的银行资助包玉刚买船。包玉刚算了一下账,航运公司应该付给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万美元,那么,由日方银行给他开一张75万美元的信用状该是没有问题的。于是,包玉刚就去找桑达士,希望汇丰银行贷款100万美元给他买船,他说他可以用75万美元的信用状作担保,汇丰银行不会有什么风险。

100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谨慎的桑达士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气地说:"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个小孩子说你会发财吧?"包玉刚不慌不忙地反问:"桑达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状,你能不能贷款给我?"

桑达士干脆地回答:"贷!只要你有信用状,我马上贷给你!"

桑达士相信自己的经验:你包玉刚船还没有买,就要人家租你的船?还要人家请银行给你开信用状?这不等于是人家出钱让你买船了么?!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好事!他认定包玉刚是在说笑话。

包玉刚一点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点行李上东京,他对那家日本航运公司说:"我是来拿信用状的。因为我买船的钱还差一点,只要把信用状开给我,我保证在3天之内就把船交给你们。你们信得过我,就先把信用状给我吧!"

在这场"空对空"的斗争中,包玉刚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结果,桑达士不但实践诺言贷给包玉刚100万美元,而且还从此确定了与包玉刚的长期合作关系。1962年,桑达士升任汇丰银行总经理,不到2年,汇丰银行便开始投资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汇丰银行实际上成了包玉刚的后勤部,使包玉刚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包玉刚在汇丰银行的地位也稳步上升,后来竞成为汇丰银行的副董事长!

而日本船厂呢,也同样更加信任包玉刚,常常是要包玉刚"先把船开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刚的精心经营下,环球公司的船队迅速壮大,1980年达到巅峰,船数达到200多艘,总吨位达2000万吨。国外报纸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绍包玉刚,用的标题是《比奥纳西斯和尼亚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刚的船队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比美国和苏联的国家所属船队的总吨位还要大,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船王"!

包玉刚虽然成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运业的风险太大,不少曾经成功的航运商都被无情地淘汰了。所以从70年代初开始,他就开始"登陆",将赚得的部分财产投资于越来越红火的房地产业,兼营酒店和交通运输。为了在陆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样辉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诚一起,和英国资本集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英国资本集团和华人资本集团一直是香港实业界长期摩擦的两大资本集团。自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资本集团垄断了许多行业,华人资本长期处于劣势。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开始,华人资本渐渐壮大,李嘉诚等人早已跃跃欲试,要与英国资本集团一争天下。李嘉诚先是悄悄地收买英国怡和集团所控制的九龙仓的股票,已经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这时,李嘉诚感到同属于英资集团的和记黄埔对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时吃下这两个地方,又是他的财力难以达到的,所以他约包玉刚密谈,希望包玉刚能接手九龙仓。如果他们两人能顺利地控制和记黄埔和九龙仓,则英国资本集团在香港的垄断地位就一定会被动摇!

作为一个中国人,包玉刚早就希望华人资本集团能扬眉吐气。他也深知九龙仓的重要地位。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拥有资产18亿港元,那一带的地价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龙仓,就等于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资的装卸和储运业务。所以包玉刚表示愿意接受李嘉诚的建议。李嘉诚坦率地说:"我所掌握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40元一股的价格全部转让给你。另外,你把汇丰银行的股票转让一部分给我。"

包玉刚知道,当初李嘉诚买这些股票时,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龙仓能为他带来怎样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后说:"你每股降4元,我们马上成交!"

李嘉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两位香港的"海陆大将"微笑着握手告别。掌握了九龙仓股票20%的包玉刚,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九龙仓董事局。但是他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悄悄地收买九龙仓股票。1980年4月,包玉刚宣布,他已控制了3900万股九龙仓股票,约占总数的30%。英国人慌了,因为他们只掌握着20%的九龙仓股票,这就意味着董事长的大权必须交给包玉刚了!也就是说,怡和集团将失去九龙仓。

怡和集团找到后台汇丰银行商议,要汇丰银行支持它足够的现金,让它有可能大量收购九龙仓股票。这年6月20日,趁着包玉刚在欧洲度假的机会,怡和集团突然发起反扑,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3000万股,使他们掌握的股票占总数的49%,远远超过包玉刚所掌握的股票数量,他们认为,只要这个计划一宣布,包玉刚一定会退出这场竞争。因为,包玉刚必须再收购2000万股股票才能继续保持他的优势,而一夜之间必须拿出20个亿的现金来,简直是无法办到的事情。

包玉刚是在法国的别墅里接到这十万火急的情报的,他的心不禁隐隐作痛,深感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雄厚,他几乎要被逼到绝路上了!同时,他也意识到,李嘉诚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包玉刚决心要同英国伦搏一搏。他一边放风,说还要去拜会墨西哥总统,却在6月22日悄悄启程赶回香港。几个小时以后,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谈笑风生,宣布他"到当铺里转了一转",已经筹集了足够的资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价,收购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龙仓股票的小股东蜂拥而上,抛出他们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包玉刚就调动了21亿元资金,完成了他的收购计划。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龙仓股票比怡和集团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龙仓!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叹:我的天,21亿,要2100个百万富翁凑起来,才能有这么多的钱哪!

"世界船王"一举"登陆",并且牢牢地掌握了陆地的控制权!包玉刚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远远超出了实业界的范围。在英国女王封他为爵士后,日本天皇、比利时国王、巴拿马和巴西的总统,纷纷授予他勋章或奖章。在他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他与世界风云人物邓小平、里根、伊丽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尽管包玉刚有如此显赫的威望,但数十年来,他一直遵循着父亲的教诲:"脚踏实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体力行地做事。"

尽管包玉刚有难以数计的财产,但他从来不允许自己和亲属的生活过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许家属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儿们一次只能买一双鞋,他从不让孩子参加香港"富翁环球游览团"……

然而,对于生养他的祖国,他却慷慨大方。新中国成立不久,首次发行建设公债,他尽自己的财力,认购公债达数万港元。改革开放后,他率先购买中国建造的船舶,推动了中国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万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游饭店——兆龙饭店;不久,又捐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建造兆龙图书馆。他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创办宁波大学,投资600万美元与内地合资建造宁波钢铁厂……

1991年9月23日,73岁的包玉刚在家中逝世。

㈣ 怡和集团的怡和迁册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团突然宣布建议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册地点由香港改为百慕大。当时正值香港前途谈判时期,怡和此举无疑是对香港九七问题缺乏信心。当日为星期三,股市于下午休市,当晚伦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价下跌约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恒生指数收市时报1057.09,大跌61.76,跌幅达5.8%。
事实上,自80年代中叶起,怡和集团已开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将控股公司的注册地迁往百慕大外,集团又以“加速企业国际化”作幌子,暗地里将资产向海外转移,借以降低香港的投资比重。虽然该集团(及其他已迁册的公司)已将香港的企业变成了“海外附属”,但主要业务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证监会的规定,这些企业仍然必须接受这两个机构的监管。
然而,一向自恃实力庞大的怡和集团则以企业已迁册为由,要求交易所及证监会给予“上市豁免”,令该集团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规则”如《上市规则》及《收购合并守则》的约束和规范。对于这种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证监会均不表同意,并认为个别公司实在不应有特权。为此,怡和集团的法律顾问更以“股东权益超过40亿元或已公布的税后盈利超过4亿元”作标准,指出当局应该给予豁免。按照这一逻辑,有钱人或交税多的人便可以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了。对于这种近乎歪理的论点,监管当局除了直接拒绝外,还公开撰文批驳,认为要求极不合理。
由于要求遭到拒绝,该集团在1992年9月7日将第一上市地位移往伦敦,而香港则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离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团仍继续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压,希望取得特别豁免权。经过深入研究后,监管当局再次否决了怡和集团的要求,并清楚地指出为了维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须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场规则。怡和集团并建议百慕达当局以英国伦敦收购合并守则为蓝本,处理怡置系股票。该行动被认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讯号。
正因为没有争取到特权,最后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发表声明,决定从1994年12月31日起,终止该集团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于该集团在伦敦及其他3个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则不受影响。由于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属公司包括牛奶国际、置地公司、文华东方及仁孚等,随即也宣布从1995年1月1日起,结束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买卖,为集团在香港股票市场的呼风唤雨和吒咤驰骋画上了句号。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团作为一个主要业务集中于香港的英资龙头公司,率先宣布将集团迁册百慕大,以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压,并表明该集团对中国政府没有信心。这种高姿态的举止,不但引起市场极大的震撼,开展了后来企业纷纷迁册的浪潮。
自该集团宣布迁册后,很多企业相继跟随,并在1989年至1991年间形成了一个巨大浪潮。到了后过渡期,这个浪潮终于日渐平复下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成长,很多外资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进入中国大陆,开拓这个庞大而尚未开发的市场,而作为融会东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经济及股票市场则表现得异常突出和卓越。正因为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才外流及企业迁册的问题也戛然而止。

㈤ 《重生之香港时代》最新txt全集下载

重生之香港时代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重生之香港时代-093 以德服人滴收购
李婉华跟何少昌到伦敦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去接机的却只有赵镇东一个人,赵镇南是因为要忙碌与英国其他汽车品牌的收购事宜,而赵镇北则纯粹是因为懒惰。
本来以为不用劳心劳力的赵镇北在古堡里也一样没得到想要的清闲,在知道了港星投资已经收购了莫里森家族手里的怡和体系股份以后,凯撒克家族以及渣甸家族马上警觉了起来。
通过对股市进行详细的分析,怡和集团的主席亨利?西泽克发现市面上的股票已经被一些不知名的户头给持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怡和体系的股票成交量一直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
有人要对怡和集团下手了!这是亨利?西泽克第一个念头,在跟自己的弟弟西门?西泽克商议以后,两人得出了结论,市面上大部分的股票已经被港星投资所持有,如果加上莫里森家族手中的股份的话,港星投资已经持有了怡和体犀过三成的股份!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凯撒克家族以及渣甸家族虽然一直是怡和集团的掌控者,可是他们两……

㈥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后为什么没人要

1872年发行的“轮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图就是“中国第一股”的票样,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时下股民双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饬商办”,用今天的话讲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试点”;直隶总督李鸿章出手“奏准设局”,则“李鸿章概念股”,比“黄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轮船运漕”,每年几十万两白银旱涝保收,绝对的“高科技政府项目”,比起挂风帆的沙船运漕,妥妥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加混改”题材集于一身,又是国内独家“特许经营”轮船(当时的高科技)运输企业,刚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饭碗,更何况1000两一股的股票,先交500两就能拿走,无论盈亏,股东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这样的个股,上市之后,是不是得连续10个涨停板才靠谱?

不幸的是,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时,招股极其困难,按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的说法是“招股年余,无人过问。”

在此之前,李鸿章对于自己这套“官商合办”的手段颇为自得,于1872年12月23日《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据禀称:会集素习商业殷富正派之道员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筹商,意见相同,各帮商人纷纷入股,现已购集坚捷轮船三只。”

可见李鸿章对于胡雪岩(胡光墉)主动当“肥羊”给予了厚望,起码做个千金马骨,引领商人入股也是正办。不想事到临头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鸿章只好从天津练饷钱中拨出20万串(编者注:还记得盛宣怀的煤矿本钱吧?),不足部分,让总办朱其昂(注: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垫付,经营更是举步维艰。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为首的买办、钱商,按照今天的说法是“银行家”,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术产业”,说好听是生意,说不好听了就是命令,真进了董事会,反倒要跪着听招呼,何苦来哉?

至于说暴利诱惑就更是谈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来是不少了,毕竟当时广大农村的土地利润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浔四象八牛之类的大商人眼里,根本就不够看。

当时仅仅内地贸易的利润率即可达20%,国际贸易的利润率更多达40%,沿海商人平均利润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在正常贸易之外,还有白银铜钱兑换的投机、银两与银元的投机、票据的投机等等伴生的机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钱商出身,可谓此道的行家里手,操盘利润还要翻番。

因此,不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买办圈子也少人问津“轮船招商公局”这个“大型垄断国企”,原因很简单,没人愿意自掏腰包给李鸿章制造一个“爱国大玩具”,同样的“玩具”,在前几章里就提到过,盛宣怀的湖北煤矿、铁矿,终究只是个骗财政拨款的故事罢了。

李鸿章是一个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换条路,“官商合办”不可取,“官督商办”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热心,广东买办行不行?

1873年5月,挂牌开张半年的“轮船招商公局”又换了牌子,改名“轮船招商总局”,企业改为“商办”,规定商股自负盈亏,官方只起监督之责,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却办不成事儿的总办朱其昂退居会办,李中堂娴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杀驴”。

接任总办的是广东香山商人唐廷枢,他的身后跟着两位名人——香山人郑观应、香山人徐润,香山买办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轮船招商总局,此后十余年间,局面完全翻转。

1875年,在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等外商联手压运价的恶劣形势下,轮船招商局盈利15万余两;1876年,盈利34万余两;1877年,轮船招商局斥资200多万两白银买下旗昌轮船公司,仍盈利45万余两;1879年,运价回归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万两。

公司治理水平飞跃,盈利能力节节攀升,1874年轮船招商局又开始发放10%的高额股息,利好消息不断,股价却仍然不温不火。1876年,已经改小面额到100两1股的招商局股价仍在40-50两徘徊。

奇怪吗?根本不需要喊冤,因为当时外资企业的股票也没几个人看得上,简言之,市场没培育起来。

㈦ 怡和集团的怡置互控

1980年当时怡和集团主席纽璧坚为防范华资财团觊觎,想出透过怡和集团与置地互控,扞卫公司控股权,但随着1983年香港地产因九七问题的地产崩溃,怡置互控反成怡置系负累。1984年1月置地以每股12.3港元配售7200万股怡和股票,套现8.6亿港元,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权从42.6%减至25.3%。同时,怡和亦将对置地的持股量从30%减至25%。1986年3月,怡和证券向置地购入12.5%怡和股份,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权进一步下降至12.5%。

㈧ 如何以退为进,“钱”途无限

“商场如战场”。在战场上有必要的撤退,在商场上也有必要的撤退。作为厂商,尤其是现代厂商,在自己的“谋略库”里千万别忘了“撤退”这一招。专攻市场营销的专家们把撤退称之为顺应客观形势的应变性策略。在以下诸种情况中的一种出现时,企业就应以这一应变性策略来对待之。

一是因为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原定战略目标失去了意义。

二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更好的机会,根据获取最佳效率原则,舍此而就彼。这是一种战略重心的转移。

三是局部性的撤退,以保证战略重点的如期实现。

四是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无甚利润且前景暗淡。

五是对手的势力过于强大,不足以与之争风。

六是要想保持现有市场占有率,投入将不堪重负。

在上述情况出现之时,与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撤退,或在被对手强行出场的情况下撤退,倒不如主动地进行战略转移,以把损失下降到最低限度,以保持本企业的形象与声誉,以图在其他方面另谋发展。

人们经常说“商场如战场”,并不意味着商场就是战场。但它们在规律上、在行动法则上恰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行当,因此也就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譬如,军事行动的方式尽管千变万化,但最终目的则一定是消灭特定的对手,赢得特定的空间,即地盘。如前所述,我们把企业的最高境界定为维持与扩大市场占有率,这里要对市场占有率有一个广义的、全方位的理解。维持与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不是指一定要死守并竭力扩大所生产的某种产品、所经销的某种商品、所做的某项服务的占有率(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是如此),而是指企业的全部营销状态。所以,我们的整个市场攻防并不一定要针对具体对手而获得具体地盘。在撤退后,我们可以卷土重来,将原先的冤家打翻在地,也可以不卷土重来,而在另一领域内另谋发展。换言之,并不一定要与原先的对手争个高低,让他在这一领域内出尽风头,独领风骚吧!我将在另一领域内去显示自身的价值,去谋取较高的市场份额。这同样也是维持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举措。

总之,与军事征战相同之处是,在市场攻防中,大踏步地撤退是为了大踏步地前进,不甘撤退、不会撤退的厂商必不会成为商战中的赢家。与军事征战不同之处是,在市场攻防中,主动撤退后的战略进攻可能是去恢复失地,可能是去拓展更为广阔的、全新的营销空间。

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已是香港大名鼎鼎的地产商了。有一天,他掌握到一项重要绝密情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英资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仑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在该公司占有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一情报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怡和洋行在九龙仑的基础薄弱。当时,香港的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大量九包名贵地实际地价已寸土千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样子。所有这些都是争夺九包名贵地的有利条件。此时,如果大量购入九包股票,即使股票价上涨五倍,也不会超过每股所代表的地价,只要偷卖20%股票即可与怡和洋行公开竞购。而持股的老百姓,在相同的出价下,当然更愿意卖给中国人。因此,李嘉诚有把握早日购足50%的股票,将怡和洋行大东家的地位取而代之,这样就有权运用九包的名贵土地发展房地产,堪称一本万利。

于是,李嘉诚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包股票。从1978年起,他不动声色地悄悄分散户名,吸进18%的股份。

由于李嘉诚大量吸进九包股票,使每股10港元的九包股票迅速上涨到30多元,引起了怡和洋行的警觉。此时,李嘉诚的偷袭战已不再有效了,要干下去,就要转为阵地战。但两军对垒比实力,李嘉诚一时还不是怡和洋行的对手。如果李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会以高价回收九包股票,它财大气粗,李嘉诚必将惨败无疑。这真是“行一百半九十”,李嘉诚处于进退维谷之地。

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主动撤退,以退为进,从而化险为夷。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代替自己与怡和洋行作战的人,将全部股票卖给他。

1978年的一天,在中环文华阁的高级隔间里有两位身穿中式服装的本地客人,使用普通话进行了一次短暂而神秘的会晤。时间虽然只有20分钟,却决定了一笔价值20亿美元的九包脱离英资怡和洋行的关键性交易。

这两个人,一个是地产商李嘉诚,另一个就是船王包玉刚。

这究竟是怎样一笔生意呢?简单地说,就是李嘉诚将手中的股票2000万股全部卖给包玉刚,包玉刚将帮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

包玉刚因自身实力雄厚,堪与怡和洋行争雄,最后获利甚丰。这且按下不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李嘉诚这一招的意义所在。

面对当时的局势,李嘉诚的选择似乎只有两种恶劣的“残途”,一是与怡和洋行硬拼,见个高低。若拼得过怡和洋行,吞下这块“大肥肉”自然最好。但根据对双方财力的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选择就是放弃,但全盘放弃又实在可惜。于是,精明的李嘉诚巧妙地找出了第三条“残途”:一条可行且有利的出路,在与怡和洋行正面交锋的战场上主动撤退,并以已经获得的前期成果作为“筹码”向包玉刚进行交易,以换取包玉刚帮助自己从汇丰银行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换言之,在主动撤退后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转换一个方向进攻。

应当说,这一个新的攻击点也是选择得非常适当的。当时在香港的头号英资是怡和洋行,第三号是英资和记洋行,李嘉诚的实力虽不及怡和洋行,但想盘夺和记洋行还是有很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包玉刚将手头的9000万股黄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转手卖给李嘉诚后,李嘉诚便如虎添翼,举手之间即可吞掉和记洋行。

由此观之,李嘉诚的这一招是撤退,也是进攻;是“解套”,也是发展。不能不使人心悦诚服。

㈨ 如何暗中收购股票

主要就是通过二级市场(股票市场)购买的嘛。

㈩ <内蒙古证监局"打非"初战告捷>和同样在出售大东华海股权的中盛怡和有关系吗

52203

阅读全文

与怡和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年代理财 浏览:903
中翌理财亏掉怎么报警 浏览:295
人民币增值利好哪些股 浏览:532
招财猫理财投资 浏览:577
征信可以办助学贷款吗 浏览:259
东方财富期货怎么关注好友组合 浏览:263
红枣期货10000元 浏览:494
51vv股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641
信托与pe 浏览:64
新闻联播人民币 浏览:529
股份融资 浏览:55
翘然天津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456
融资融券宝典 浏览:29
定期理财规划 浏览:599
恒大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6
信托信披 浏览:944
大众公用股票分红 浏览:637
宁波银行后期查贷款用途 浏览:545
好好开车融资 浏览:300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