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所有历史必背的知识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
(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
(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相同点:建立的经济基础相同:资本主义私有制
国家性质相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资产阶级民主和专政
国家权力的中心相同: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
司法权独立
不同点:政体类型不同: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
产生的背景不同:美国是在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后建立,英国是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与职权不同:美国总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选举产生并有任期;英国的国王世袭、终身、礼仪性。
议会与政府关系不同:美国行政与立法机关独立,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
与政党制度关系不同:美国是总统与政党相结合,英国与议会相结合。
五四运动
背景
1、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民族矛盾(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意义)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3、思想基础: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①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民权主义(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继承和发展):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
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剧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世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知道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B.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受到良好教育,且都是有成就,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梁启超生活来源于任职、稿酬、演讲、股票投资,在京津、北戴河也均有房产。
C. 檀香山是不是非法集资
判断是否属于非法集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鉴别,防范投资风险。
首先可以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来判断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 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根据相关规定,超过国家规定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不受法律保护, 可作为判断回报是否过高的参考。其次,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不是经过国家批准 的合法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可以发行公司股票、债券,是否有国家规定的股权交易场所等,如果 不具备发行、销售股票、出售金融产品以及开展存贷款业务的主体资格,就涉嫌非法集资。通过 查询工商登记资料,查明相关企业是否为经过法定注册的合法企业,是否办理了税务登记等。
“如果经过上述鉴别仍然无法判断是否是非法集资,公众还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待了 解详情后再作决定,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盲目投资。
D. 梅屋庄吉的人物生平
梅屋庄吉(1868—1934),日本长崎市西滨町人。从小被过继给无子嗣的远亲梅屋吉五郎夫妇。养父吉五郎开了一家梅屋商店,在经营碾米的同时从事贸易,是长崎与上海之间贸易的领军人物。三菱财阀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早年在土佐藩开设的土佐商会做事,曾在梅屋商店的出租屋里居住过,据说还曾背着年幼的庄吉四处玩耍。
15岁时,庄吉乘自家货轮“鹤江”号只身赴上海、南洋游历。 经历最初在大米投机生意上的挫折后,1893年庄吉在香港开了一家照相馆。“就位于繁华的中环一带。庄吉原本就有经商的才具,加上铺面的位置绝佳,很快便人气了得。1895年春,时年2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返香港领导兴中会筹备广州重阳起义,通过其师康德黎结识梅屋,与其纵谈天下大事,甚为投机,相互引为知己,他向孙承诺“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梅屋庄吉这年25岁。 孙通过梅屋走访日本驻香港领事中川恒次郎,寻求资助步枪2.5万支、手枪1000支。中川向当时的外务省通商局长原敬做了汇报,但日本政府却采取静观立场,按兵不动。只有梅庄通过个人渠道筹集了600支手枪。
起义失败,孙中山化妆成苦力从水路逃往澳门,随后转道香港,却被清政府悬赏1000块大洋追捕,情况危急。但日本政府又拒绝孙的避难要求,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得投奔兄长孙眉所在的夏威夷。为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孙毅然剪去发辫。庄吉在孙出发之际,汇款1300美元。
梅屋庄吉作为“大亚洲主义者”,不仅对中国,对亚洲各国的独立革命运动也抱有深切同情和莫大关注,并倾力资助。美西战争时,庄吉曾亲自携巨款驰援菲律宾,与菲国独立运动领袖艾米利奥·阿奎纳多、彭塞交情深厚,还把孙中山介绍给彭塞。孙致信彭塞,从“大亚洲主义”的立场出发,高度评价菲律宾革命,主张“中国革命和菲律宾革命都是亚洲民众携手打倒列强的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运动,具有相同的意义”
梅屋庄吉为人慷慨豪爽,极其看重友情,有种日本武士道所尊崇的“洁”的气质。“梅屋写真馆”很快成了一个革命据点,往来进出者,多为兴中会成员或日本的大陆浪人、革命志士,终于引来了清廷的“关照”。梅屋夫妇听到风声,只好在1904年把照相馆搬到新加坡,但新加坡毕竟不同于香港,如何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以继续完成资助革命的事业,庄吉颇费了一番考量。刚好随身行李中,有一台百代公司产的电影放映机和四卷电影胶片,庄吉想到了电影院生意,经过初期的磨合之后,转型相当成功。1906年6月,当在海外漂泊了12年之久的庄吉回国时,已经积累了50万日元的巨额财富,时年36岁 。回国后,梅屋庄吉注册成立了“M百代商会”(M为梅屋庄吉日文拼写中的头一个字母),开始进军国内电影业,后来成为著名影业公司“日活株式会社”的前身,庄吉也成为日本电影界的领军人物,推出很多开风气之先的大制作。
孙中山自1895年首次举兵以来,7年间共组织了10次武装革命,接连受挫。但孙矢志不移,屡败屡战,不懈抗争,其背后始终有梅屋庄吉的影子。1911年的武昌起义成为起爆剂,革命的气运高涨,迅速波及全国。庄吉接到武昌起义的电报,欢呼雀跃,立即派摄影师荻屋赴中国前线,跟踪拍摄、记录影像资料。仅为武昌攻防战一役,便捐款17万日元,他为同盟会等活动并在家境中落的情况下提供捐款,以致负债累累,被迫改组其所经营的公司,出让公司股票。
梅屋庄吉共援助了多少钱?据东京学艺大学教授中村义说,仅资金援助就远远超过10亿日元(注:这个数字很容易引起误解,按大桥武夫的《战略与谋略》一书,日俄战争前的日本国家预算一年才4000万日元,10亿日元等于日本25年的国家预算。是甲午战争赔款的3倍,1941年的大和号战列舰造价也才2.8亿日元,所以这里的10亿的亿应按照10万为亿的亿理解,也就是100万日元,这个和明石元二郎对俄敌后作战的总预算都一样了)。松本楼印刷的史料小册子中说,换算成20世纪末的钱,梅屋庄吉投入中国革命的资产总额高达2兆日元。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被迫再度流亡。日本政府采取了支持袁世凯的方针,外务大臣牧野伸显下令严防孙文亡命日本。鉴于这种状况,孙身边的志士萱野长知恳请孙重新考虑避难地的问题,并建议选择新加坡。但孙坦言道:“我应该去的地方,只有日本。”在孙自信满满的背后,显然有梅屋庄吉的鼎力支持。事实上,1913年8月8日,孙中山一行从台湾乘“信浓”号商船从门司港登陆仅10天后,便秘密住进了位于东京大久保百人町的梅屋宅邸,且一住3年,仅有犬养毅、头山满、宫崎滔天等极少数人知道。梅屋庄吉对孙中山的另一大帮助是促成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事。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就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强烈的共鸣,1915年10月25日,在梅屋庄吉的帮助下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喜结连理。孙宋婚礼在其家举行。与孙结为义兄弟,其夫人与宋结为义姐妹。支持孙进行护法运动、国民党改组和实行国共合作,表示:“我相信孙中山所做的都是为了中国革命。”
孙中山先生非常感谢梅屋庄吉夫妇无私的帮助,为了表示感谢,曾在庄吉和服短外褂的背面挥毫写下了“贤母”二字,赞颂梅屋庄吉夫妇像慈母一样不求任何回报地支援中国革命,在各方面像慈母一样悉心照料自己和宋庆龄,这里饱含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孙中山对梅屋庄吉的感激之情。梅屋对孙从事护法运动、改组国民党等活动,均表同情和支持。
1913年后梅屋庄吉极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介绍在日印度志士与孙协商合作,在山东组建讨袁军。1916年梅屋庄吉在滋贺县八日市建革命军飞行学校,为革命党培养飞行员。1918年夏初孙第一次护法失败,经日本神户返回上海时,梅屋到神户迎候。1924年11月孙北上赴京途经神户,梅屋亦由东京往会。12月1日孙电梅屋:“逗留贵国期间,感谢诸君关照。今后亚洲民族复兴,切望阁下协力。”
1925年初获悉孙在北京病重的消息,梅屋庄吉焦虑万分,委托萱野长知前往探视,并要其在大连居住的养女梅子立即赶往北京。闻孙逝世,梅屋仍致电孙科,半信半疑,表示“殊深惊愕”。当电询确信后,“更增悲戚,诚不胜悲痛哀悼之至”。梅屋即致电宋庆龄、孙科,称赞孙“乃中国革命之大恩人,世界之伟人”;指出孙的去世,“不仅使贵国前途未卜,更是日本之不幸” 。为了缅怀孙,教育子孙后代珍惜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梅屋克服种种困难、阻挠,集资铸造4尊孙中山铜像,分别赠予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后移至南京中山陵)、广州黄埔军校、广州中山大学、广东省中山县孙中山故居(后移至澳门国父纪念馆)。梅屋庄吉还计划拍一部《大孙文》的影片,但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影响而未能实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屋反对日本侵略中国,遭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种种非难、诋毁,但仍坚持中日友好的主张,上书外相广田弘毅,表示:“实现中日亲善,是我多年的夙愿,也是故友孙中山的遗嘱,终日苦思其实现。”1934年11月15日梅屋庄吉计划赶赴中国进行和平斡旋,因患晚期癌症,晕倒在火车上,23日去世。
E. 孙中山革命的钱是哪来的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来源:中国历史故事网)
众所周知,革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革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那么,国父孙中山革命的钱是哪来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的孙中山,在目睹清政府的对外懦弱无能、对内横征暴敛后,对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十分忧心。孙中山向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却未被李鸿章采纳。从大学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的孙中山决心弃医从政,兴起了推翻清政府革命的念头。
总的来说,孙中山先是凭借其哥哥和邓荫南的资助取得了革命的第一桶金;而后随着他名声的传播,再利用其三寸不烂之舌进行演讲募捐,获得了革命主要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