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二战德国股票

二战德国股票

发布时间:2021-11-28 03:55:31

㈠ 二战前的德国

德国在二战前所作的战争准备 1919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国齐聚凡尔赛,签订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凡尔赛和约。此和约之荒谬和恶劣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不仅违背了同盟国在休战前对德国的所有承诺,同时也分裂了奥匈帝国,树立了众多的东欧小国,导致东欧出现权力真空。这样不仅破坏了欧洲原先的政治均势的传统,更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

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一种屈辱,在许多德国人的心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并没有输,而是被当权者出卖了。而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种种惩罚、限制,则是侮辱德国的标志,再加上数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德国哀鸿遍野,这个原先富裕的欧洲强国现在变成了一片废墟。

正是在这种贫穷、屈辱的社会中,产生了纳粹主义,每一个德国人都要求摆脱屈辱找回大国的自信,而希特勒正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是希特勒却带给德国又一次深重的灾难。正如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所说的那样:“凡尔赛和约不代表和平,这只不过是20年的休战期而已。”

在凡尔赛和约的屈辱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纳粹提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增加就业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其反犹太人的狂热,废除凡尔赛和约、恢复德国大国地位的许诺有着相当广泛的民意支持。

二战前的欧洲政治国际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创造了限制战争的两个东西,这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最重要的国际性政治体制,它却有自身所无法弥合的缺陷,那就是这个国际组织建立的宗旨是消除国家间的敌对,维持和平路线。但这种宗旨或者理念却是一种硬性的规定,这种宗旨与当时各国的历史、政治和经济都是背道而驰的。不仅如此,国际联盟还有自身结构上的缺陷,那就是高谈和平理论却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国际联盟不仅不能维持和平,反而助长了世界性的摩擦和冲突。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入侵。中国政府要求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制裁,并要求日本立即退出中国领土。但国际联盟没有任何举动,只是组成了个“李顿委员会”调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行动。这充分暴露了国际联盟在国际事务上的无为,这也给那些不满当时现有国际秩序并希望改变秩序的国家以力量与野心。

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法国作为欧洲第二大军事强国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法国其实自己清楚自己军事力量,虽然表面上强大,但实际上不仅装备落后,而且部队士气低落、训练不足,所以只能靠数量弥补自身的缺陷。面对德国军事力量的增长,英国不但没有同法国结盟阻止德国的再次崛起,却视法国为欧洲和平的破坏因素,联合德国共同遏制法国。英国的这一政策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反而鼓励和纵容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再次崛起。1933年希特勒正式接任德国总理,后来又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失败,对于许多德国人来说是一次民族的灾难。魏玛共和国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懦弱,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的愤怒情绪。再加上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侮辱和惩罚,更加深了整个德国社会民众的不满。这样高举德意志民族主义大旗的希特勒正好应合了德国民众压抑许久的心理。

㈡ 二战中德国的科技实力真比美国强大吗

二战初期美国与德国的实力相当,到了中后期德国因为战争中消耗了实力,美国通过初期的中立政政策以及出售军火,保存并且提高了实力。

㈢ 二战前德国有外债这些外债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还的

历史老师告诉你
不要忘了,一战德国是战败国,战败后有巨额赔款。德国支付赔款除了本国财政外,更多是从美国借款贷款,同样被削弱的欧洲国家英国法国也多多少少向美国借款贷款恢复经济。在对待德国赔款问题上,战胜国之间存在矛盾。法国特别希望把邻居世仇德国被削弱到底,可是英国出于“大陆均势”政策需要,既要削弱德国,但又不愿法国做大,把德国削弱的太过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得德国赔款数额在一次次会议中减少再减少,最终不了了之,随着希特勒上台并扩张,更是连这些已成为废纸的赔款文件都趾高气昂的宣布废除了。

㈣ 二战德国什么时间宣布投行

1945年5月8日24时,地点柏林市东南的卡尔斯霍尔斯特的德国军事工程学校大楼大厅,投降书规定,从1945年5月9日1时开始生效。

㈤ 二战 德国瓜分 过程

过程如下:

一、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德国
德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结束后,美、苏、英、法4国于1945年6月5日发表关于管制德国的联合声明,决定4国分区占领德国,并由4国占领军总司令组成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虽然声明强调在占领期间应视德国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各国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却拥有自行其是的权力,潜伏着分裂的因素。
美英法3国的3个占领区位于德国西部,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西方3国占领区首先进行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及纳粹分子的工作,审判了战争罪犯,解散了一些垄断组织,但保留了按规定应拆除的军事工业设备。
为了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西方占领国采取了“重建德国”的方针。1946年12月美英达成协议,合并两国占领区,以促进经济上的统一。1947年1月双占区成立。1948年2月,美英把它扩大为类似国家的实体,成立了联合州议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6月7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签订了《伦敦协议书》,法国同意加入,成立了3占区。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国开始在3占区单独进行货币改革,用新马克代替旧马克。为了发行和监督新的货币,成立德意志联邦银行。艾哈德根据其社会市场经济的设想,取消了管制经济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西方3国的货币改革被苏联视为违反了波茨坦协定,苏联因此也采取相应的货币改革措施。东、西占领区的经济被完全分割开来。

二、政治分裂
与此同时,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剧。1948年7月1日,西方3国驻德国军事长官在法兰克福召开西占区11个州
总理参加的会议,向各州总理散发 3个文件,后被称为“法兰克福”文件,阐明了西占区发展的设想,并为未来西德的国家机构及其职权范围定下了基本方针。会上还授权各州首脑着手召开立宪会议,制订“基本法”。9月1日,在波恩成立了议会委员会,由基督教民主联盟的阿登纳任主席。议会委员会根据法兰克福文件精神讨论和制订宪法。
1949年4月,西方3国制订了对西部德国的《占领法规》,规定西德国家成立后,军政府将撤销,代之以由3国文职高级专员组成的高级专员委员会,主管德国对外和安全事务,并对西德议会的一切行动有否决权。在国内问题上,德国政府则可以在盟国允许的范围内自行制订立法。5月8日,议会委员会会议结束,制订出临时宪法——基本法。新的国家以议会民主制的面貌出现,国家结构为联邦制,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铁路、航空、邮电等属联邦管理,并给予各州较大的自治权。基本法于1949年5月12日经西方占领区的军事长官批准,又经各州议会通过,于1949年5月23日公布生效。

三、分裂时期
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整合为一,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缩写: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体。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 。
西德于1955年5月8日加入北约,相对的,由苏联扶植、共党主政的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则加入了华沙条约组织,使得东西德间的交界成为两大对垒阵营的最前线、冷战的焦点。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 。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72年10月11日建交。

㈥ 纳粹德国是靠什么走出经济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㈦ 二战时期德国的经济到底如何

一、德国为了摆脱危机,不得不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公共工程消灭失业,加强工业的国有化,同时也保证私有化为经济带来活力。

  1. 由政府举债,兴建公共工程。

  2. 大力扩军。

  3. 配给制。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


二、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在未来经济就会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崩溃。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只能通过强行控制个人市场投资的方式来刮地皮。1934-38年,德国的非上市流通证券所占的市场份额从超过一半下降到大约10%左右。

即使在战争爆发,西欧都被纳粹占领的情况下,德国无法将工业产品往已经工业化的西欧倾销,资本流动无法构成循环,德国只能陷入资本的自我循环状态。

所以可以知道,德国的扩张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转移的,所谓“换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间”,倒不如说是向东打开市场。但由于希特勒政权各方面的原因,德国没能灭亡苏联,从而加速了其败亡。


三、在战争爆发后,德国维持经济和资源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

  1. 在占领国的掠夺式经济政策。在德国政府的“新领土”,德国买家以强制的极低价格购买当地原材料。所谓的“生存空间”理论又使德国强行掠夺占领国资源,法国的全国近半的车皮被用来输送货物给德国;1940年,挪威丧失了自身经济收入的20%,1943年时达到了夸张的40%。

  2. 在占领国强制征发廉价劳动力。当然,对于抵抗激烈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则送进集中营强制劳动。对于其他国家,主要是以廉价雇佣劳动力为主。直到1944年,强制占领国劳工已经占到德国全体劳动力的1/4,这个数字是极为惊人的。

  3. 与同盟、占领地区傀儡国的贸易。由于英国封锁,德国基本隔绝于世界市场,无法从美洲亚洲获得战争资源,于是纳粹只能在欧洲范围内寻求贸易伙伴,比如说瑞典的铁、罗马尼亚的石油、西班牙的钨。甚至在苏德交战之前,德国与苏联的贸易也非常繁荣,苏联利用原材料、粮食和石油从德国换取了大量的工业产品。

㈧ 二战中德国的科技实力真比美国强大吗

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综合科技实力要超越德国,之所以造成许多国人认为德国科技领先英美,主要是因为对于二战不太了解,在一个就是地摊文学作品,把一些技术不成熟,停留在纸面的东西,神化造成,例如霍顿的229飞翼,这种飞翼无法起飞,比美国诺斯罗普飞翼要差许多,而且也霍顿兄弟二战结束后,诺斯罗普并没有看中他们的技术。
他们只知道德国二战用喷气式飞机,却不知道美国二战也有,其实从1930年开始,德国纳粹逐渐崛起,到1933执政一直到1945年,德国综合科技水平一直在下降,而不是提高,在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方面,美国早已超过了德国,而且大量犹太裔科学家从德国流失,也加速了德国科技水平的下降程度,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当时世界顶级科学家,有多少云集英美,或是查查从1930年一直到1945年,世界诺贝尔科学奖,特别是物理学和化学奖分布,看看美国已经超越了德国。。

二战美国重装军备,已经建立了世界唯一的全球打击军力,拥有高端的军事作战能力,也就是全球打击能力,因此在高端海空力量和远洋作战武器平台方面,作为区域性的德军都是要落后美国的。
1、二战最高端战力的武器平台,是航空母舰和战略远程轰炸机。这两种高端武器平台,德国在技术上都是空白,因此相应的德国海军的许多技术都要落后美国,包括舰载机技术,两栖作战技术,雷达技术,美国海军二战甚至研制出世界第一架早期预警飞机TBM-3W早期预警飞机,二战美国海军已经战舰已经装备了CIC系统,也就是作战情报中心,这成为以后现代化海军战舰发展的必备的系统。
2、在远程战略轰炸机方面,美国即使最落后的B17轰炸机技术,都是德国一直无法制造的,而B17是1936年生产的,整个二战结束,德国都没有办法研制技术水平能够到达B17重型轰炸机的能力。更不要二战技术最先进,威力最大,造价最昂贵的,也是唯一能够投射原子弹的B29远程战略轰炸机了,B29战略轰炸机在二战就是登峰造极的高端武器平台,航程达到了惊人6000公里(柏林到莫斯科距离才只有1600公里左右),遥控炮塔,中央火控,带增压仓,四台增压发动机,机载雷达+诺顿瞄准,时速比日本的零式飞机还快,B29没有用于对德国的轰炸,对德国轰炸只是用了B17,B24。B29轰炸机摧毁了日本的工业化城市60座,特别是1945年3月10日军力处于巅峰时期美军,那一次大轰炸,借助美国海上霸权控制的塞班岛,B29远程奔袭超过2500公里,344架B29,一天之内用集束凝固汽油的摧毁了距离美国本土上万公里的,亚洲军事强国日本的首都东京,日本十万人丧失,十万烧杀,美军只是损失了9架飞机,展示出极具震撼的全球打击能力,这是德国的技术无法企及的。

3、在后勤体系方面,美军全部摩托化,并且拥有强大的全球战略空运能力,美国著名的运输机C47,C46的技术水平都是要高于德国。美国西科斯基的直升机技术在二战期间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通讯能力,美国二战时期著名的摩托罗拉的单兵报话机和手持大哥大,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其他国家都是没有的。另外在现代半导体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现代计算机研发方面,美国更是无可争议的霸主。

5、许多人一提到二战,就会提到德国喷气式飞机,那个年代喷气式飞机技术并未成熟,例如德国著名的m262,但是他们不知道英国,美国都装备了喷气式飞机,美国二战有两款喷气式飞机,p59和著名的洛克希德的P80流星喷气式战机,应该说p80综合技术水平要高于德国m262.

6、德国在火箭技术领先美国,主要原因是美国不重视火箭,更加倾向于威力更大,技术更加成熟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早在二战以前,现代火箭之父美国人戈达德就成了现代火箭技术的领军人物,德国V2火箭许多都运用了戈达德研究成果,,戈达德积极游说美国政府,但是美国军方对此不感冒,二战美军一直在研发远程战略轰炸机,包括能够进行洲际轰炸的轰炸机。远程战略轰炸机一直是美国军队最最重视的武器平台之一,直到今天,美国空中武器库中,技术最先进,威力最大的一定是战略轰炸机,如B1B,B2。今年美国军方又宣布研发B21奇袭者远程战略隐形轰炸机。

德国在低端的坦克方面,领先美国,但是德国拥有最先进坦克,却没有最现代化的后勤体系,最现代化后期体系是美军。

总之德国军力属于低端的战力坦克,但是后勤体系落后,只有战术能力的空军,却没强大的战略空中力量和战略空中运输力量,总之德国海空力量,后勤体系,情报体系差距太大,英美对德国汉堡进行毁灭性的战略大轰炸后,德国戈培尔,在日记中写道:”能够组成如此大规模的轰炸,并且几乎没有中断,这显示对方的空军空军有多么强大啊“。
另外两栖登陆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都是德国军队无法想象的。英美技术共享,也是极大提高了美国水平,毕竟英国当时也掌握许多世界最尖端技术。

㈨ 二战德国侵略的顺序

二战德国侵略国家的顺序为:斯洛伐克开始、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立陶宛、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希腊、南斯拉夫、苏联。

二战初期,希特勒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二战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9)二战德国股票扩展阅读:

二战过程: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派兵“闪击”波兰,英法走投无路,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扩大了。

1941年12月,日本又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二战进一步扩大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给德国沉重的打击,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国在中途岛战役后,步步进逼,扭转了亚洲太平洋战争形势。其他国家在1943年也开始了反攻。

1945年5月8日,德国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向盟国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㈩ 二战德国

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
(1)苏芬战争(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死亡4.9万,受伤15.9万人次。
(2)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
病1832万人次。
附: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
1941年:德军损失85万人。其中死亡30万人、被俘或失踪数千人。
苏军损失447万人。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人。其中死亡50万人,失踪或被俘约10万人。
苏军损失737万人。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或失踪约20万人。
苏军损失786万人。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1944年:德军损失300万人。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或失踪约60万人。
苏军损失688万人。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
1945年:德军损失约300万人。其中死亡50多万人,被俘或失踪约70多万人。
苏军损失301万人。其中死亡73万人、失踪或被俘7万人。
合计:德军(含党卫队)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200万。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
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万德军)、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最
终死亡人数为380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等地的德
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后大量参战的人民冲锋队之类的民兵组织的损失。
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681.7万人、被俘或失踪445.6万
人、伤病累计1832万人次。最终死亡人数为865.6万(含死亡的俘虏)。以上数据包括内务
部队及边防军等,也包括与德国的盟军作战所遭受的人员损失,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队
报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则死亡人数约为737万人,最终死亡人数为915.3万人。

(3)苏军参与的另外几场战争(如苏波1939.9-1939.10、苏日1945.8)死伤人数均远远
低于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苏波战争:苏军死亡人数仅737人,苏日战争:苏军损失累计3
.64万人,其中死亡1.2万人。
2.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亡情况(不含被俘及伤病):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
亡人数总计为485万人(包括死亡的俘虏):对苏作战死亡380万人(含俘虏),其他主要
分布于:意大利15万、西欧34万、非洲1.6万、南斯拉夫5万等等。

阅读全文

与二战德国股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80年代理财 浏览:903
中翌理财亏掉怎么报警 浏览:295
人民币增值利好哪些股 浏览:532
招财猫理财投资 浏览:577
征信可以办助学贷款吗 浏览:259
东方财富期货怎么关注好友组合 浏览:263
红枣期货10000元 浏览:494
51vv股票是什么意思 浏览:641
信托与pe 浏览:64
新闻联播人民币 浏览:529
股份融资 浏览:55
翘然天津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456
融资融券宝典 浏览:29
定期理财规划 浏览:599
恒大集团股票行情 浏览:6
信托信披 浏览:944
大众公用股票分红 浏览:637
宁波银行后期查贷款用途 浏览:545
好好开车融资 浏览:300
融资租赁可行性报告 浏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