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现代股票引入的背景和过程
中国股市的发展历史:
1904年-2019年,从清王朝的一场股灾开始,拉开了中国股市的序幕,这115年间,几经风雨,多少荣华富贵如梦。
1大清王朝的股灾
1903年,英国人麦边,像成千上万的淘金客一样,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设立了一家名叫蓝格志拓植公司,蓝格志是一个橡胶产地的名字。
一年后,1904年上海西商众业公所成立,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但是,上海西商众业公所是由英、美商人创办和控制的证券交易所,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上海租界,西商众业公所停业为止,整整存在了50年。
上海西商众业公所成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最早、历时最久、涉及范围最广的证券交易所。
而此时的麦边跟上海西商众业公所尚未扯上什么关系,但几年后,确是他发迹的平台。
麦边号称他的蓝格志公司经营橡胶种植园,开挖石油、煤炭,采伐木材,但其实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一家皮包公司。
瞎折腾了好些年,这个洋漂也没挣下什么钱。
此时,伦敦传来了消息,让他为之一振:
1908年每磅2先令,1909年底猛涨到每磅10先令,1910年4月达到最高峰,每磅12先令5便士。
伦敦的橡胶股票水涨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胶公司发行100万英镑的股票,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
这让麦边意识到,他发财的机会来了。
他花钱连篇累牍地请人在上海的中英文报纸上大肆吹嘘“橡胶时代”的到来,像极了100年后的今天,这个套路屡试不爽。
广告极具煽动性,向人们灌输,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橡胶一定要有,生活中必不可少。
蓝格志公司的广告长时间地占据了很多有影响的中外大报的头版。
他的宣传攻势就像过节不收礼一样,反复洗脑,收到了奇效,蓝格志公司的名气打出去了。
为了进一步吸引上海的有钱人购买蓝格志股票,麦边人为地操纵股票的价格。
蓝格志橡胶股票
麦边坐庄,抢购股票,等价格上涨之后,大笔抛出,再次以更高价格抢购,几个来回下来,蓝格志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难求,这是不是很熟悉。
另外,麦边像模像样地每周召开一次董事会,装模做样地拿出“从产地拍来的电报”,向董事们报告近期的橡胶产量。
他深谙人性,每季度给购买蓝格志股票的“股东们”发一次红利,每股可拿到12两5钱银子。
这一幕,像不像互金P2P,麦边要的是你的本金!
面值约60两银子的股票很快就在西商众业公所的交易中突破1000两一股的大关,麦边迅速聚敛了大笔钱财。
任何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都是不能允许其他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成立证券交易所的,否则,下场便是任人宰割。
此时,西商众业公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
这些公司有的刚刚买地,有的也不过才把橡胶树苗种了下去,甚至还有很多是皮包公司,它们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当时有一家名叫“地傍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西商众业公所开盘价为每股25两白银,不过一个多月后就涨到了白银50两,整整翻了一倍。
汇通洋行嘉道理照搬麦边的套路,每个季度给股东发放红利,一股7两5钱银子。
他们忽悠的本领更胜一筹,声称自己经营的薛纳王公司出产的橡胶质量比蓝格志公司更好,吹到最后,竟然后来者居上,股价超过了蓝格志。
白克尔父子开设的祥茂洋行在股票发行前夕,先购买报纸版面,大肆吹嘘股票价廉利厚,开市当天,收买大批流氓到汇丰银行门口冒充顾客,抢购股票。
祥茂洋行宣称,认股者意外踊跃,只能酌情减少,认购不足百股者,可保留20%的股票,认购1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余款退还。这样一来,他们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是不是又看到了饥饿营销的情景呢。
1910年3、4月,上海橡胶股票的最高股价不断被刷新,不过现银交易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是空盘交易。
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暴富,这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欲望,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数倍、甚至数十倍。
另外,上海的钱庄还向投机者提供贷款,除了信用贷款之外,他们还接受实物贷款,实际上是让投机者用已经购得的橡胶股票作抵押,获得新的贷款去购买新股票,只要橡胶股票价格不下滑,钱庄是不会亏本的,而且抵押的股票还在不断的升值。
像不像今天的加杠杆炒股票,没错,一模一样,从清朝就开始了。
各个公司随心所欲地哄抬股价,最高时,蓝格志公司的股价竟然超过票面二十七八倍,高达1500余两。
历史数据显示,在当年的橡胶股灾爆发前,华人大约抢购了80%的股票,剩余20%则为在沪外国人买走。
仅1910年6月一个月内,西商所就安排了30只橡胶股票上市,其中英国公司占了三分之一,一举卷走白银1350万两。
华商在上海投入的资金约2600万至3000万两,结果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经无资可融,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钱庄的流动资金,都被橡胶股票吸纳殆尽。
1910年6月,伦敦股市暴跌,上海橡胶股票随之狂跌。7月,麦边眼看着击鼓传花玩不下去了,当月,卷起全部款项跑路了,带着巨额的财富,便人间蒸发了。
随后,上海钱庄自救失败,上海金融业崩溃,全国性恐慌随之发生,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宁波等六大经济重镇倒闭了18家著名钱庄和票号,全国主要的民族资本金融机构全被冲垮。
自1903年以来,中国连续六年的经济增长被这场全国性的橡胶股灾所摧毁,步入大萧条。
粗略统计,华商在此次股灾中损失约45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的年可支配财政收入不过1亿两左右。
这场股灾加剧了财政危机,外国资本趁火打劫,也为清政府统治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股灾次年,1911年,清政府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以路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由此引发“保路运动”,并进一步导致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
清朝亡!
2台湾股票市场
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典礼,在延安东路四川路口的德士古大楼,这是上海第一家华人开设的证券交易所,9年后,黯然落幕。
1921年1月,上海历史上第二家由华人开办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简称华商所)正式开业。
华商所成为上海证券交易的统一市场,为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交易规模盛极一时。
1937年,“八•一三”抗战后,上海沦陷,华商所处于停顿状态。
1943年12月,在汪伪政府的干预支持下,伪华商所重新复业开盘。
1945年初,股市逆势飞扬,进入近乎疯狂状态,股价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天天涨停板。
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汪伪政权垮台,伪华商所寿终正寝。
此时,杜月笙登上了舞台,没错,就是民国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
当时,证券市场黑市猖獗,国民政府为取缔黑市买卖,决定设立上海证券市场,聘杜月笙、王志莘、徐寄庼等人为筹备委员会。
1946年9月,资本金为十亿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简称上证所)宣告成立,推选杜月笙为理事长,王志莘为代总经理。
194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厅
上证所的成立,标志着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已形成统一组织的格局,成为上海当时唯一的证券交易市场, 拥有个人经纪人169名,法人经纪人如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等51家。
但此时的经济已经逐步走向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证券交易自然十分清淡,市场一蹶不振。
而场外交易猖獗,不少投机商除股票外,还拼命投机买卖黄金、银元、美元,企图大捞一把。
1949年5月,上海迎来解放,面对各种投机买卖、严重扰乱市场的现状,上海市军管会责成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比价收兑伪金圆券、黄金、银元和美钞。
同年,6月10日,下令封闭上证所大楼,对从事非法活动人员进行审查处理。上证所正式解体,旧上海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
1949年,蒋介石溃败,将国民党及政府机构迁移台湾,同时,股票市场也随着蒋先生来到了台湾。
1962年2月9日,台湾交易所正式开业。
设立初期,上市公司仅 18 家,总市值仅约 68 亿新台币,且流动性严重不足,全年换手率甚至不到百分之十。
股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一潭死水。
到1969 年底,上市公司也仅 42 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台湾股市大股东操控盛行,常常出现记者伙同大股东发布虚假利好、提前布局老鼠仓的股市黑幕。
股价波动剧烈,常被戏谑为“蛮荒时代”。
尽管台湾同胞没有发明“韭菜”这个词,但在当时,炒股跟赌博差不多。
鉴于股市的不规范,台湾当局于 1968 年 4 月颁布《证券交易法》,有效制约了股市操控行为,为市场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恰逢西方发达经济体开始全球性产业链配置,台湾经济迅速融入,凭借外部需求和加工贸易的繁荣,60-70 年代中国台湾步入工业起飞阶段。
由于实体经济的向好,1972 年初,台湾股市经历了长期的低迷后开始拉升,并且连续两年量价齐升,1973 年底台湾股指一举站上 514。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外部需求转弱,叠加全球经济萧条和外部冲击的影响,台湾股市呈长期震荡调整走势。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重化工业,包括电力、交通、钢铁、船舶、石化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其中,最著名的“十大建设计划”,包括中山高速公路、核能发电厂、高雄造船及石油化工等重化工建设。
基础建设投资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发展。
1955-1984 年 30 年间,台湾 GDP 年均增速中枢基本保持在 15%左右,这也为股市繁荣埋下了伏笔。
1984年,台湾交易所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电脑交易系统,台交所的证券处理能力一步跨越到世界领先水平。
1985年,商业集团国泰发生挤兑,引发了信用危机,台湾加权指数暴跌至636点。
1986 年,美日签署“广场协议”。受此影响,国际热钱涌入岛内,1986年上半年,股市悄然反弹,台湾加权指数第一次站上了1000点大关。
1987年7月,当局正式宣布取消外汇管制,这一试图与香港、东京争夺亚太金融中心的政策,国际热钱更是汹涌而至。
1987年10月,指数创新高4673点,此时距离1985年636点的最低位,只过去26个月。
两年七倍的行情,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赚钱效应。
暴风骤雨式的上涨太刺激了心,新开户数量激增,台湾股市进入了大散户时代。
这一幕像极了我大A股。
两岸的同胞拥有许多共同的美德,比如勤劳、善良、以及对于股市莫名的迷恋和自信。
1988年6月的第一个周,市场突破前期最高点4673。在短短八个月内,整个市场历经了腰斩和再创新高。
1988年6月,整个台湾地区活跃的证券账户才不到70万,而到了年底,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160万。
经核准开业的证券商由原先的 20 家激增到 373 家,为流动性引来巨大的增量成长。
券商经纪人成了香饽饽,吴宗宪走红前,就在证券公司做销售。甚至一个在台北券商看过几年大门的保安,几经包装,成功地混进一家台中券商担任总裁。
为了抢夺大户资源,有经纪人在夜总会为大客户叫100个小姐的钟、开100瓶XO,通过这种手段为自己打广告,招揽客户。
面对这场泼天富贵,清洁工、服务员、大学生……整个社会都被裹挟其中,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纸醉金迷之中,早上买股票,晚上三温暖。
抱着一夜暴富心态走进股市的赌徒们缺乏最基本的投资常识,他们对公司财务和经济概念毫不关心。
拜佛求票成为常态,也不管菩萨是否懂得如何炒股。股票代码里含8就容易上涨,因为吉利。
1988年6月9日,指数突破5000点,7月突破6000点,8月站上了8000点。
投资者们一厢情愿的相信,股市永远涨,这是一场不会停止的舞会,谁敢拦我,谁就是在挡我的财路。
1988年9月,刚刚上任三个月财政部长郭婉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恢复对散户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出售股票市值超过300万元就需要缴税。
一石激起千重浪,处于8800点高位的股票市场本就十分脆弱,投机者每天都在见顶和新高之间犹疑,交易所得税成为压在骆驼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9月24日到10月21日,指数连续十八个交易日无量跌停,日成交额从700亿台币骤减到10亿。
贸然推出政策,进而导致股灾,这一幕是与半夜鸡叫印花税是多么的相似。
虽然通过救市,一个月内指数大涨20%,且成交量创出新高。但不少人觉得大势已去,在市场强力反弹的高位抽身离去。
反弹力竭而衰,11月指数再度掉头向下,最终股市创出新低跌破5000点。这与2015年A股的暴跌如出一辙。
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觉得经过大调整之后,跌破5000点的股市不会再有大的危险了。
这位经历过西安事变的大人物,万万没有想到,博傻式赌博般的台湾股市会迎来最后的疯狂。
指数在短短半年内,就从4873的低点实现翻倍,市场迅速站上了10000点的大关,股民们纷纷在交易大厅开香槟庆祝。
台湾股民庆祝指数突破10000点,1989,中国台湾
巨大的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普通老百姓跑步入场。台湾人口2000万,到1989年四季度时,活跃账户数已高达400万,全民炒股的时代。
各阶层都无心工作,沉迷其中,公务员要等休市才工作,教师要开着收音机上课,家庭妇女挎着菜篮走进券商营业部。
闭着眼睛买股票都能赚钱,交易空前活跃,1989 年第四季度,台湾指数的成交额达到 3060 亿美元,相当于1988 年全年成交规模,日均交易量更是超过东京和纽交所之和。
即使如此高的成交额和换手率,跟日后的A股相比较,也仅是刚刚打个平手。
股民们一边在坟场走夜路,一边给自己壮胆。闭着眼睛边走边说,没事儿、没事儿。
整个市场都在拼命的博傻,赚差价,没人关心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
台湾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总市值一度超过美国五大行的总和,尽管利润只是它们的零头。
1988 年 4 月,新奇毛纺刚刚突破 67 元,毫无基本面,仅有重组的壳价值,随后股价开始在半年内突破 225 元。
更为夸张的是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小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
在 1989 年 1 月 25 日的收盘价仅为 51 元,然而在接下来的 25个交易日,一路上涨,在 3 月 3 日一口气涨到了 148.50 元。
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 8.3 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
类似的一幕日后在A股市场还会重复上演。
这与2015年中国中车市值超过空客和波音总和的情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记得当年我大A股48元每股的中国石油吗?中国神油,当时有人叫嚣着这股票买了就留着,可以当做传家宝呢。
80 年代末,台湾市场凭借不足 200 家的上市公司,贡献了超过东京和纽交所之和的成交规模。
真的,两岸同胞在炒股方面的胆魄和勇气,充分证明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盛极而衰,吹起来的泡沫总有炸裂的那一天,更何况是这么巨大的一个泡泡。
1990 年初,日本股市崩盘。
1990年2月,台湾加权指数创下12682的历史最高点后,转头向下,一泄如注。
同年8 月,海湾战争爆发。
从1990年2月至9月期间,股指以创纪录的速度大跌一万余点,到 1990 年 10 月 1 日,跌至 2485 点的谷底。
几乎垂直暴跌,1500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股民们损失惨重。
在股指跌到最低点2485后的10个月,隔海而望的沪深交易所正式成立了。
3中国A股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席了开业典礼,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李祥瑞授权总经理尉文渊在交易大厅敲响正式开市的第一锤。
当日收市后,全天共成交93笔,成交金额为1016万元。其中股票交易的笔数为17笔,交易金额为49万元。其余成交的都是企业债、金融债和国债。
这与日后单日成交量1万亿相比,1000余万元的日成交量显得如此单薄。
正是这这一小步,迈出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步。
2. 讲股票的张清华是什么背景
如果你用自己的钱在投机领域交易过千百次以后,你就会对他置回之一笑,他说的答都是老生常谈的废话,自己去亲身搏杀过十年之后你就不会再去看任何所谓分析师的屁话,分析师们都是卖嘴皮子混饭吃的,忽悠那些初登门径的人和没有投机细胞的人。亲身参与投机你才能真正成长,任何人都要靠自己,别想在所谓“老师”那里获取法宝。
3. 如何分析股市的大盘背景
要以投资的心态入市,最后是公XX和微的代马。
要以投资的心态看待市场和个股,不要在意指数,而要去关心经济状况,不要在意消息,而是要研究公司质量和价值。有机会再交流,huijin688或jiaba
4. 股市的诞生背景
我国股市的诞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股市也由此发展起来。
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目前,股市仍在飞速发展,对于发展经济有着极大的作用。
5. 股票评估背景是什么
股票评估背景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6. 为什么股票软件都是黑色背景的
黑色是股票软件默认复的制背景色,如果不喜欢可以改动,方法是:
1.打开股票软件,点击【工具】;
2.在下拉菜单里选择【系统设置】;
3.进入【系统设置】界面,点击【背景色】,然后在【配色方案】中选择喜欢的颜色,点击【确定】即可。
7. 炒股时如何分析大盘背景
每天坚持看好大盘,一般就不会发生巨亏。大盘指数不上涨,个股想大涨也不太可能,不要幻想着翻几倍的行情。大盘如果向下走,股票就不能再持有了,空仓等待。详情可参考大盘分析方法如果大盘上下波动没方向,这时候股票是可以做的,但是选股要多下功夫,精挑细选,加强过滤。大盘上涨时,股票的仓位就可以逐步的加起来。
喜欢我的回答请采纳。
8. 如何详细分析股票大背景请实例说明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股票市场想一支独红的,有点难,但经过2008年的大震荡后,目前市场一起处于调整期,可能大盘会再一轮椅的适当的下调,但总体市场总量在支撑,大跳水的可能是不会的,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要进入要适当的观望,不能操之过急,
9. 600047股票背景
你好,两市没有600047,只有600048这个股,保利地产。
10. 如何对股市做宏观背景分析
(一)宏观经济运行对股市的影响
这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经济效应,公司的经济效益会随着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而变动。
2.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周期处于上行阶段或者在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作用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3.投资者对估价的预期,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也就是投资者的信心,是宏观经济影响股市最重要的途径。
4.资金成本,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居民和单位的资金持有成本将随着变化。比如利率水平的降低(增加)(加息或者降息)和征收利息税的政策,会使部分资金由银行储蓄变为投资,从而影响股市的走向。
(二)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
1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
在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与国家产业结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变动与GDP的变化是相吻合的。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GDP增长股市也必然上涨,实际走势有时候恰恰相反,必须将GDP与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分析。
(1)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协调增长,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来源于需求刺激并使得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资源充分利用,从而表面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时证券市场将基于以下原因而呈现上升趋势:【1】伴随总体经济成长,上市公司的利润持续上升,股息不断增长。企业经验环境改善,投资风险越来越小,从而使公司股票全面得到升值,使价格上涨。【2】人民对经济形势形成了良好的预期,投资积极性得以提高,增加了对证券的需求,促使价格上涨。【3】随着GDP不断增长,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不断提高,收入的增加同时增加了对证券投资的需求,从而导致证券价格上涨。
(2)高通货膨胀下的GDP增长
当经济处于失衡下的高速增长时,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这将表现为高通货膨胀率。这是经济形势恶化的征兆。
(3)宏观调控下的GDP增长
当GDP呈失衡的高增长时,政府可能会采取调控措施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必然会减缓GDP的增长速度。
(4)转折性的GDP变动
如果GDP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呈负增长,当负增长减缓并呈现向正增长转变时,表明恶化的经济形势逐步得到改善。经济的制约瓶颈得到改观,新的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来临。这时候证券市场也将伴随着快速上涨之势。
2经济变动周期
经济周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表现为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
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的运动中,股价伴随着经济周期相应波动,但估价的波动往往超前于经济运动。收集有关宏观经济资料和政策信息,随时注意经济发展动向。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把握经济周期,认清经济形势。
3通货变动
通货变动包括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对于证券市场及个股的影响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完全可能产生反方向的影响。温和且稳定的通胀对股价影响较小。通胀在一定的可容忍范围内持续,而经济处于景气(扩张)阶段,产量和就业都持续增长,那么股价也将持续上涨。严重的通胀是很危险的,经济可能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这时候人民将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等进行保值。资金将持续流出证券市场,经济严重扭曲失去效率,企业筹集不到生产必需的资金,原材料和劳务成本价格飞涨。企业经营严重受挫。
不同于通胀,通缩会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
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包括: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包括:
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六个方面。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手段的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因此在宏观调控中有重要的作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它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又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债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实现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如果一段时间里,国债的发行量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将会分流证券市场的资金。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某些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方式。财政管理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资金管理权限和财力划分的一种根本制度,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财力分配。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财政将集中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按照一定的标准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一项制度。主要功能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纵向不平衡,调整地区之间财力横向不平衡。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伙伴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又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不过多解释。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央行融资所做的政策规定,央行对再贴现资格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应,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这两个政策主要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影响,这里不过多解释。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利率,利率的变化可以影响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入或者流出。利率下降,股价上涨,利率上涨,股价下跌。2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样会推进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使企业和个人投资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同时又会推进股票机构上涨。反之,股票价格下跌。
3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针对居民收入水平高低、收入差距大小在分配方面制定的原则和方针。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有更高一个层次的调节功能,它制约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而收入政策最终也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三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国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动荡都会对其它相关国家的市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通过人民币汇率预期来影响证券市场。一般而言,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型企业将增加收益,因此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相反的,进口型的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股票价格下跌。
2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宏观面间接影响证券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将导致出口增幅下滑,外商投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和投资者信心下降,最终使证券市场行情下跌。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通过微观面直接影响股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一些大型企业最近几年通过跨国兼并参与国际竞争。国内主要上市公司通过购买境外企业的股份,以达到参股的目的。另外一些大型上市公司通过购买境外企业债券进行组合投资套期保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造成境外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价格大幅缩水,严重影响了这些公司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