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权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⑵ 80年代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拉美经济稳定性差的根源在于过度外债。
拉美地区可说是深受新自由主义之害的重灾区。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普遍爆发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此时,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1985年美国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提出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贝克计划”。该计划要求,拉美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现价格自由化等。到90年代初,美国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更利用贷款的附加条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即推销“华盛顿共识”。拉美地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拉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有人称之为拉美大陆的一次“经济政变”。这场变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有的国家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转向外向发展模式,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总的来看,“改革”动作大、发展成效小。不仅如此,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还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十分严重;民族企业陷入困境;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协调发展被严重忽视;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濒发,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
从分析中不难看出,拉美国家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还是相对稳定的,但伴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情况明显恶化。据了解,GDP曾居于世界第九的阿根廷已经沦为该地区贫穷国家。当然,学术界对此问题争论较大:有的认为,阿根廷危机是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有的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促成了阿根廷危机,但不是唯一的根源。
但如果他们不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就不可能导致危机。推行新自由主义,使阿根廷实施了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这便使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致在经济危机中由于找不到可作抵押的国有资产而难以向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从而使大批民族企业倒闭,有些城市的失业率高达15-20%。
⑶ 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为什么会发生
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 6点原因:
①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两次石油提价导致许多国家国际收支出现创纪录的逆差,同时发展中国家中的一些产油国则出现巨额顺差。
②这些顺差大部分被存入银行用于贷款,或者资金回流。
③受70年代后半期负数实际利率的刺激和被商业信贷人的热情所鼓舞,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股借款热潮。
④许多债务国把借入的资金用于(或错误地用于)扩大消费,或投入那些低收益率的项目中(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
⑤借款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几乎贯穿于整个80年代。
⑥为了消除70年代普遍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发达工业国家采取了放慢经济增长、大幅度提高利率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这使债务国的出口机会大大减少,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债务国的还债能力。
这次债务危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各发展中国家内部因素看,20世纪60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了加快增长速度,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举借了大量外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借入的外债未能迅速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高投入,低效益,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从外部因素看,导致债务危机的原因包括:①国际经济环境不利。8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萧条,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一个原因。②70 年代后期,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势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国际信贷紧缩、对发展中国家贷款中私人商业贷款过多,也导致80年代的债务危机。③美国80年代初实行的高利率,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债务危机的爆发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影响。对此,国际金融机构联合有关国家政府和债权方银行进行了多次对发展中国家债务的重新安排,达成了一些延期支付协议,使危机有所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加强了相互间的联合与协调,使危机得到进一步缓和。
⑷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使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不断尖锐化,直接导致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找对策。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使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
背景:①面对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②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③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了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的第32任总统。
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内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②工业方面,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③农业方面,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④社会福利方血,救济失业的同时,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特点:①政府对经济实行全方位的干预。②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③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二、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①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②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如下:①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危机的道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②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新建公共工程等。③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④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⑤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⑸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着哪些严重危机
危机:1、股市泡沫化,股价被严重高估;
2、银行出于赚取更多利润(主要是贷内款利息)的考虑,不顾实际情况,容大量发放贷款;
3、大多数人对经济前景盲目乐观;
4、由于企业能获得几乎无穷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在这种刺激下,企业产能疯狂扩大,远远超出社会购买力。
态度和对策:胡佛政府仍不愿承认危机,认为危机能是短暂的、会很快停止的,但实际情况相当糟糕;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开始着手解决经济危机:
1、让所有银行停业整顿,保留有实力的大银行,以国家信用做后盾使其能继续开展日常业务,恢复民众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削减过剩产能;
3、大力发展公共工程,使之容纳大量失业劳动力;
4、恢复农业
⑹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金融危机以前的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和现在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是多少最好是有出处。
1985年9月21日,抄美元兑日元1:240.10(袭22日签订广场协议),9月底,1:216.5;1985年12月31日,1:200.25;1988年1月底,1:120.18;1995年,1:79.70(历史低点)。今天美圆兑换日圆1:78.031为历史新低(许多金融软件与网站都有历史数据可以查询。)
可见本币贬值并非伴随着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是有经济危机造成的,所以不能只说金融危机而不谈经济危机。)有许多更深层的原因,与资本主义的制度有密切关系,这种制度缺陷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至于经济危机中,由于资本投资风险的增加,确实可能导致资本外逃,引发,危机国的货币被抛售而换取美圆等流通更广的货币,所以危机国货币会贬值。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⑺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⑻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原因:
经济大衰退(1929年—1933年),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
⑼ 20世纪80年代到这次次贷危机的金融类书籍
最有名的书当然是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 – Kenneth Rogoff and Carmen Reinhart。讲得很全。可是这两人一个哈佛教授一个马里兰教教授,故事性略差。以下为参考Wi-Ki网络排出顺序。
1982年由墨西哥开始,发生了一系列拉丁美洲国家债务危机。也就是俗称的拉美失落的十年。没有很多书,可是IMF有不少文章讨论这次的危机。
1987年黑色星期一,书名就叫黑色星期一,作者Tim Metz。这是股市开始大量使用电脑以及程式交易以后的第一个考验。主要原因为Portfolio Insurance被大量使用,因此大批卖出单於短时间涌出,同时间触发了几乎每一家券商的止损机制。
1989年到1991年,美国储蓄放款协会危机,书名为The Savings and Loan Crisis: Lessons from a Regulatory Failure,作者为James Barth。主要是谈美国 1980年代年代同时并进的二大泡沫-房地产以及垃圾债券的故事。
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陷入长期衰退。也有失落的十年一说,还有人说失落的 20年或30年。讨论这件事情的书本很多,有日本人写的也有美国人写的。Japan’s Lost Decade: Origin, Consequences and Prospects for Recovery。诺贝尔得主克鲁曼对於日本於泡沫破裂后的反应措施有许多精采的文章,他的一本小书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也提到了这一段。
90年代初北欧爆发了瑞典和芬兰国家银行危机。这两个国家的因应方式也是这次美国对付次贷危机所采用的相同作法。没有英文版的书,可是IMF以及World Bank有相当多的资料。
1992年九月16号黑色星期三,这就是最有名的索罗斯量子基金狙击英镑,大获全胜的故事。这故事实在太有名,市面上一切有关索罗斯的书都是以这个事件为主轴,随便找找。
1994年墨西哥外债务、货币、经济危机。Greg Mankiw 的总体经济教科书有专门谈到这段故事。
1997年到98的亚洲金融货币危机,这是亚洲第一次发生连锁效应的金融危机。亚洲除了中国大陆与台湾,还有日本这个已经奄奄一息等三个国家没有受到特别严重损害,其他所有东南亚国家无一幸免。GDP成长倒退了三年。Asia Falling: Making Sense of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是商业性比较浓的一本。但可读性比其他偏学术性的书高一点。府府
1998年俄罗斯经济危机,以及随即引发的美国LTCM对冲基金垮台的股市。这是所有金融危机里面最值得拍成电影的。最有名的一本书是”When Genius Failed”,作者是Roger Lowenstein。包含两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在内的对冲基金几乎将全世界经济彻底摧毁,这个故事也是引发我对整个金融产业发生彻彻底底怀疑的开始。
2000年的dot.com泡沫,这一个故事几乎无人不知,书也实在太多。随便找两本就有。
下半部我想尽办法都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