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库现金管理的国库现金管理的作用
通过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可以减少闲置现金与弥合资金缺口,最大限度提高国库库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冲抵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健全两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社会经济沿着健康稳定的良性轨道发展。
Ⅱ 国库管理的国库管理制度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国库管理制度分为“委托国库制”和“独立国库制”。
所谓委托国库制,是指委托银行经营和办理政府预算收支的收纳、保管和拨付工作。
所谓独立国库制,是指国家特设专门机构,负责经营和办理政府预算收支的收纳、保管和拨付工作。与独立国库制相比,委托国库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不仅有利于财政收入的收纳与库款的拨付,即钱不出银行门就可以实现财政收入的收纳与拨付,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目前,世界各国大都采取委托国库制。
Ⅲ 国库存款的管理遵循什么原则
其一,制定具体办法要尽量避免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冲突。
其二,坚持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
其三,坚持简便易行,不影响各部门、各单位正常资金使用的原则。
其四,正确处理国库集中支付与单位财务管理关系的原则。
其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具体办法要在财政部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改革实际进行。
其六,坚持积极稳妥,分类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关系,必须做充分的调研和宣传工作,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具体实施时,要先易后难,对各种资金合理分类,分步实行集中支付。
Ⅳ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是什么
1、央行把国库现金通过招标存在商业银行收取存款利息,相当于央行放给银行较低利息的定期贷款。中标银行以此来降低自身的存贷比,然后再放贷。
2、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目的就是控制贷款:
商业银行按照一定比率将存款寸在中央银行,就是金融说的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调空经济的政策主要有提高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以及公开时常业务等,提高存款准备金的目的在于控制银根,以达到控制贷款的目的,存款准备金是个人或者企业在银行存款后,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准备金,这样做的好处是控制银行过度的贷款,也可以防止银行发生挤兑!是银行最后的保证。当中央银行需要放松银根的时候会下调准备金率。以达到对经济进行调空的目的
Ⅳ 如何加强国库库款管理,提高财政
是各级财政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五十九条
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本级财政部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本级财政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
各级应当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按照的规定完善国库现金管理,合理调节国库资金余额。
Ⅵ 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办法的介绍
为加强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总行制定了《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中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总行。
Ⅶ 国库资金是什么意思啊
国库资金是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筹集起来的各项收入的总称。它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在中国,广义的财政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个部分。但通常所说的财政收入,仅指由国家集中并直接支配的财政预算收入。
国库资金职能
首要职责是确保库款足额、安全和有效率地使用。足额就是要准确及时地收纳国家预算收入。国家的一切财政收入应当按照与财税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国库制度规定的缴款办法,办理税款的缴库。国库应当及时地收纳入库,并按照中央和地方不同的预算级次和国家规定的预算科目进行划分。属于同级财政的预算收入,应及时转入同级财政库款有关账户;属于上级财政的预算收入,应及时通过银行内部的联行往来,按照有关规定,将库款划解到上级国库。
国库资金权限
国库资金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经制度,严格依照国库制度和预算管理的法律、法规办事。其主要的权限是:有权编制或参与编制国家预算,对国家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质询的权力;有权监督预算资金的正常运作和规范使用;有权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后续审计;有权拒绝有关国库资金的一切不合法的申请;有权对违反国库资金运行程序和制度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如,有权检查国库经收处和其他征收机关所收款项是否按规定及时全部缴入国库,发现拖延或违法不缴的,可以及时查究处理。
国家财政收入除了税收之外还有:
1、税收
2、国家机关的各项收费。
3、国有企业的上缴利润。
4、发行国库券。
5、其他收入,企业、个人的捐款,国际组织和别国政府的援助等。
Ⅷ 国库现金管理的财政国库现金管理的意义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对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完善财政政策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有效实施政府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是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
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所有财政资金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资金以及已实现的财政收入统一集中到国库,是实施国库现金管理的基本前提。根据国务院总体工作部署,自2001年开始,财政部分期分批对中央部门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历经五年时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基本确立。截至2005年12月底,中央160多个部门已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并将改革实施到所属3300多个基层预算单位,涉及预算资金3700多亿元。中央有非税收入的70多个部门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与此同时,全国36个省级财政、200多个地市以及500多个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10多个省份通过使用中央非税收入收缴系统实施了收入收缴改革。2006年起各地财政专员办征收的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库区建设基金等四项非税收入,也开始实施改革。通过上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大量原滞留在预算单位的资金流量逐步集中到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国库现金余额明显增加,为实施国库现金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国库现金实施有效管理,已成为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有助于提高国库现金使用效益
针对各地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库款资金不断增加的实际,2002年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国库存款计付利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自2003年1月1日起,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人民银行的国库存款,按照活期存款利率计息。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实行的是利润上交体制,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支付给各级地方财政的利息,实际上仍要由中央财政负担。据估计,每年中央财政通过这一方式对地方财政的资金转移有几十亿元。尽管如此,由于地方库款仅按活期利率计付利息,不少地方认为收益率太低,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为此,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有利于在国库存款计息基础上,进一步理顺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提高财政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
(三)开展国库现金管理,有助于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国库存款余额不断增加;但这些国库存款余额未得到有效利用,每年中央财政仍维持了较大的国债发行规模和债务负担。同时,由于短期国债的缺位,财政政策与央行货币政策之间缺少有效配合的实施工具。2006年起,我国原由人大审批国债发生额改为审批国债余额,在既定的国债余额范围内,财政部可根据库款情况,有选择地确定年度内国债发生额及发行期限,这就为国债管理、货币政策以及国库现金管理的有效结合,提供了条件。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后,财政部可根据国库存款余缺情况,有条件地发行短期国债,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降低国债筹资成本,调节和稳定国库现金流量,并实现与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