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算研发成本,我国每次发射火箭的材料费和人工费用是多少。我知道发射空间站于发射卫星是有区别的请详细
具体不知道多少,反正那是一个烧钱的项目,老百姓是查不到数据的,没那个能力,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㈡ N-1运载火箭的研发历史
1959年,N1的研发在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y Korolyov)的带领下在他的科罗廖夫设计局(OKB-1)展开了。原方案是在火箭的上面级使用一台核发动机,使之能够发射50吨的载荷,用于军用太空站和载人火星飞船的发射。其中N1火箭尺寸最大;N2稍小,N3最小。当时并没有展开实际研发,N系列还只停留于计划阶段。
1959年12月,一场汇集了所有主设计师的会议上,设计师各自提出他们最新设计。科罗廖夫提出了N系列以及更保守的R-7。弗拉基米尔·切洛梅,科罗廖夫的对头,提出了他的“通用火箭”系列,使用一个通用的下面级搭配不同的模块来满足多种载荷需要。米哈伊尔·扬格利提出用R-26来代替R-16。最后,会议主持者决定将切洛梅的UR-100作为新的轻型洲际导弹,将扬格利的R-36作为重型洲际导弹方案,而他们认为没用使用科罗廖夫的超大型运载工具的必要,但给了他许多研发资金,以支持他将R-7改进为闪电号运载火箭(8K78)。
情况在1961年有了转机,3月在一次在拜科努尔举行的会议期间,诸位设计师一起探讨了N1方案和另一个正在设计中的R-20方案。6月,科罗廖夫得到了用于N1研发的小额经费。1961年5月,一份名为《重新考虑用于防御目的的航天运载器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在1965年试射N1火箭。
当美国在1961年5月宣布实施人类登月计划时,科罗廖夫提出了基于一种新型飞船(后来的联盟号)进行地球轨道集合的登月计划。 这个计划需要发射数次来完成登月组件运用,一个是联盟号飞船,一个是登月舱,还有用于地月间推进的发动机和燃料的辅助设备。这降低了运载火箭的性能需求,但是以必须快速完成组件发射为代价的。因为必须在组件的燃料耗尽前进行组装。 然而当时的苏联还是无力进行这样密集的发射。科罗廖夫于是研发50吨级版本的N1。
为了支持这个提议,凡棱丁·古鲁什科为科罗廖夫的方案提供了新型的RD-270发动机。 这种发动机已广泛用于古鲁什科的现有发动机设计和多种洲际导弹中。 然而,RD-270使用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产生的比冲低于煤油液氧组合。科罗廖夫认为高性能发动机必须用高性能燃料,而且也对使用联氨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分歧最终导致科罗廖夫与古鲁什科的合作陷入僵局,1962年,设计委员会打破僵局并表示支持科罗廖夫的方案。 因为格卢什科的退出,科罗廖夫不得不另寻出路,他找到了尼古莱·库兹涅佐夫(Nikolai Kuznetsov)的OKB-276设计局。库兹涅佐夫的火箭设计经验有限,他将一种根据海拔不同型号各异的发动机NK-15提交给科罗廖夫。 为了达到要求的推力,有人提出在下面级周围使用数台NK-15,形成发动机群,这种环状结构中间留空,让空气通过。 使空气和废气混合以增加推力,同时氧化废气中故意增多含量的燃料。N1第一级的环形发动机群形成了一种原始的瓦形发动机。
同时,切洛梅提出一系列绕月飞行计划,他认为这样也可能击败美国。他还提出在推力器上使用由三台UR-200组成的发动机群,然而在格卢什科把RD-270交给切洛梅后,这个方案也被放弃。因为使用RD-270可以设计出更简单的发动机版本。这个方案就是UR-500。
当时的苏军尤其是战略导弹部队,并不支持这种对军事无益的政治工程。 而科罗廖夫与切洛梅却极力促成登月计划。1961年至1964年间,切洛梅的保守方案被普遍认同,于是UR-500和联盟号 7KL1的研发被提上了日程。
双子座计划让美国在太空领域领先于苏联,于是科罗廖夫向赫鲁晓夫施压,要求必须在美国之前进行载人登月。由于当时对地球轨道集合的研究甚少,以致最后不得不选用类似阿波罗计划的直接起飞方案。 而这需要推力更大的助推器。
科罗廖夫于是提出了研制大型N1的想法,同时设计出新的登月飞船L3。 L3飞船包含了地球推进发动机,改造后的联盟号 7K-L3和新的LK月球着陆器。而切洛梅提出了另一套方案,一艘已经开始研制的L1飞船和他自己设计的着陆器。 1964年8月,科罗廖夫的方案被选定,而切洛梅则继续他的环月飞船UR-500/L1的研发。
1964年赫鲁晓夫垮台后,两人重新开始了明争暗斗。1965年10月,苏联政府宣布:绕月飞行任务将使用切洛梅的UR-500搭配科罗廖夫的联盟号飞船,代替了切洛梅自己的探测器号飞船。第一次发射定于十月革命50周年之际的1967年。 而科罗廖夫坚持自己的N1-L3方案研究,虽然他赢得了这次学术争锋,但L1的研究也在继续。
1966年,科罗廖夫死于一次外科手术并发症,他的工作由他20年来的助手瓦西里·米辛(Vasily Mishin)接管。 米辛没有科罗廖夫的政治头脑,这个问题导致N1最后的失败,以致登月计划整体的失败。
㈢ 发射一枚火箭,到底需要多少钱
许多东西的制造都是需要大量金钱来支撑的。一艘航母需要几百亿元的人民币才可以制造,航母的一次出行也要几千万以上的费用;曾经俄罗斯有过几艘航母,但由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后退,他们的航母也就没有经常性的使用,可是航母造一次可以使用几十年,一枚火箭造价也很高却只能短暂的使用。那么发射一枚火箭需要多少钱呢?如果略微估算的话,许多人肯定没有想到送火箭上天的代价居然这么大。
火箭从地球到太空的时间不过是十几分钟,而在这十几分钟内,一枚火箭就完成它的使命报废了,火箭的使用次数也只是一次。下一次发射就需要重新再造了。十几分钟花费这么大笔的钱,所以说送火箭上天的代价不小。但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了,这个国家人民也就生活得更好。虽然送火箭上天代价不小,但火箭成功上天也能给这个国家带来不少的好处。
㈣ 芯片研发所需要的成本到底有多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成本又是如何来的呢
芯片,又称微电路、微芯片、集成电路等等。具体指的是那些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体积很小,常常是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芯片主要是在电脑,手机等通信领域使用率高的场景内,但其实芯片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很多家用电器,智能,人脑等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芯片又被称之为“工业粮食",可知其对于工业的重要性!
言归正传,我国对于芯片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不得不说我国也是一个芯片的使用大国,很多领域都有芯片的身影。在2016一年中,我国芯片进口额高达2271亿美元,这是连续4年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而芯片进口的花费已经连续两年超过了原油的进口花费,过去十年累计耗资更是高达1.8万亿美元!虽然花费巨大,但是却又迫不得已,因为芯片普遍用于众多热门高新科技领域,比如手机,汽车,计算机等等,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芯片,那么就只能进口人家的,哪怕多贵也得啃下去啊!
问题来了,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为何小小的芯片却未能自主研发呢?
芯片生产有多难?我国处于芯片状况如何?
记得有人问过一个问题:芯片和原子弹生产相比,哪个比较难?这里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芯片的生产研发难度要远远高于原子弹!说芯片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是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一点都不为过!
可能在很早之前,有些人可能听说过我国研发的“龙芯一号”,“龙芯二号”中央处理器等等!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我国其实很早就掌握了芯片的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其所用的绝大多数材料仍然来自于国外进口,比如原材料、外延片、晶圆、封装测试等等,都没有实现完全的独立自主研发!所以以至于知道现在,还要依靠着大量的技术进口,才能够维持国内的一些领域!
其实这并不是说我国的科技水平低下,而是芯片的研发难度实在太大了!
主要难度其实并不能通过一篇文章就讲清楚,因为它的生产经过了非常多的工序流程,生产规模庞大,系统极为复杂,而且所需投入的成本也是极大的!当今有名的芯片提供商有英特尔,三星,高通等,全球提供商不超过30家,出名的更是不超过10家!
我个人认为我国芯片研发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国内芯片产业起步晚,导致技术的劣势比较明显,生产的芯片在品质和性能上难以得到保证。(起步晚)
国内很多芯片企业早起给予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市场规律,存在投机取巧心理,过度依赖政府扶持,最终导致核心能力不强,以至于难以正真走向市场!(过度依赖)
芯片产业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且产业门槛较高,属于高投入、高研发,但是回报可能较慢。(成本技术风险高)
国内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垂直整合直接影响国内芯片产业发展和效率的提升。(产业链的影响)
最后还是想说,一直以来受到国外技术封锁,加上我国对于高新产业起步较晚,能以达到瞬间的崛起与超高水平的超越,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相信未来几年后,我国一定可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中国芯”!
㈤ 1973年月12月,欧洲空间局联合投资研制阿丽亚娜1型运载火箭,投资费用约多少亿美元
1973年月12月,欧洲空间局开始联合投资研制阿丽亚娜1型运载火箭,这是一种液体三子运载火箭,研制工作历时6年,投资费用约10亿美元(1988年币值)。1979年12月,第一枚阿丽亚娜1型火箭首次亮相,并圆满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任务,1981年正式投入商用。自此,欧洲的运载火箭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商业通信卫星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大量应用,推动了运载火箭的不断发展。欧空局又在阿丽亚娜1型运载火箭基础上陆续研制了阿丽亚娜2型、阿丽亚3型、阿丽亚4型和阿丽亚5型运载火箭,从而使阿丽亚系列运载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从最初的1850公斤增加到6500公斤。
㈥ 造一艘火箭的成本有多高
关于现如今人们的一个科技社会建设程度对比以前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现在这个时代里面,做任何事情都要会用到互联网来进行工作或沟通,所以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是极为的重要,而互联网也就是科技智慧的成果。那么还有一个关于科技社会的成果就是火箭,那么造一艘火箭的成本究竟有多高?答案有以下几点。
最后一点就是关于火箭的制造可以说是最昂贵的,毕竟在这上面要投入更多的材料,技术核心以及更多的专利购买权利等等。
㈦ 中国拟研发可重复使用火箭来大幅降低成本了吗
中国对可回收火箭的研究早就开始了。2011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开始设立可回收火箭项目,成立了由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研究师申麟领衔的项目团队,并对致力于可回收火箭研发的机构进行了调研分析。
运载火箭技术正处在发展进步之中,特别是新型燃料的采用,将可能为回收技术的演进开辟新的路径。或许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申麟在展望中国火箭回收技术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时,把目光投向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他希望与团队一起努力,在火箭回收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早日打造出属于中国的能大幅降低成本的可回收火箭。
㈧ 猎户座飞船的研发成本
2004年11月,美国国会会议中全额通过了。包括了“4.28亿美元的用于开发新一代载人探索飞行器的星座计划(5年内总计66亿美元)预算。
2005年,布什总统在财年要求的预算中,包括该载人探索飞行器的星座计划的预算。
2006财年的预算要求为7.53亿美元,用于继续开发载猎户座飞船。而依照截至2005年的开发情况看,其总预算估计为150亿美元。
2006年8月31日,洛克希德·马丁获得了猎户座计划合同中最初的“时间表A”部分,该部分价值39亿美元,将持续执行至2013年。合约中更多可选开发的“时间表B”部分,则可能价值高至35亿美元。
虽然迄今为止该计划得到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以及众议院的支持,仍然存在航天飞机复飞计划成本升高导致的投入猎户座开发的资金出现极端困难的可能性。关于这个问题,也曾经讨论过是寻求国会提供航天飞机额外开销的特殊资金,还是让私人企业参与到猎户座的开发和运作中。
到2025年为止,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以及给美国国家航天局增加的额外预算,预计的总预算额为2100亿美元。而空间探索系统架构研究对截至2025年的总成本的估算为2170亿美元,比预算仅多出70亿美元。实际的最终成本可能会比这个估计更低,因为这个估算包括了为发射猎户座的运载火箭中的地球出发级开发全新的引擎,而实际上可能会采用J-2引擎的衍生型号。白宫的奥古斯丁委员会预计,在猎户座及战神一号开发完毕之后,还会发生每次发射近10亿美元的成本。
㈨ 从事火箭研发的股票有哪些
000901和879是与火箭的公司,前者是技术和燃料及设备,导弹为其主要产品,后者是电子产品.如果说不转型的航天股现在已经非常少了,等于没有.你见过中国造核弹的公司上市的吗,那是绝密的肯定不能上市;相反那些不重要的而又需要钱的就上市了.其它的有火箭股份,
㈩ 因为研发火箭一度破产的马斯克,后来又是怎么成为世界第二富豪的
2020年5月30日下午三时,科技狂人伊隆·马斯克的太空探究公司,在美国弗洛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胜利发射人类历史上首个商业载人航天飞船——DM-2龙飞船。这意味着他当年听起来无比猖獗的火星移民方案,正一步步走向完成。马斯克不只成为私人创业公司中,独一一个把商业载人航天飞船变为理想的人,他的特斯拉电动汽车,也在短短几年间,从不被看好到引领行业标杆,一跃成为市值五千亿的新能源车龙头。马斯克因而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第二富豪。马斯克的胜利因而招致很多人的羡慕和崇拜。但这些人崇拜的,大多是马斯克的名望成就、无尽的财富以及帅气的颜值,却很少看到他胜利背后付出的努力!
马斯克的火箭研发并非好事多磨,到2008年底时,他命名的火箭猎鹰一号,曾经连续三次在升空后爆炸,家底简直耗光。为了太空梦的完成,他不得不从特斯拉借钱给太空公司维持研发制造。
特斯拉状况也不太好,他低估了电动车的研发本钱,结果消费出来的整车本钱,比售价都高。固然后来进步了价钱,但消费者又不买账,销量一直上不去。
人们纷繁猜想马斯克破产后的落魄,但第四次火箭发射取得了胜利,猎鹰一号进入预定轨道,太空探究公司成为国际空间站效劳提供商,转眼间就收获了16亿美圆的订单。而且火箭的制造发射本钱,仅仅是美国出卖火箭价钱的1/50,马斯克转眼间赚得盆满钵满。同时特斯拉也取得了上市,开盘当天就让他大赚6.3亿美圆。
随着火箭的升空,在协同效应作用下,特斯拉和太阳城项目都遭到了市场追捧,三个项目带来的市值很快让马斯克博得世界第二富豪的名头。但他并不满足,打算在2025年,造出更好的推进器及更大的宇宙飞船,以完成本人把人和货物送上火星的幻想。
他打算在火星上树立一个自给自足的殖民地,之后人们把地球上的财富变卖后,尽量多地搬到火星上去。在那儿找到工作,和在地球上一样生活。至于登上火星的费用,他打算人均定价50万美圆至100万美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