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622320开头是什么银行
银行卡622320开头是属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借记卡。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成立时间是1951年,是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地方金融机构。
【拓展资料】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1年,共有机构网点6035家,从业人员5.4万人,是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地方金融机构。2004年6月成立的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由全省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入股组成,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行使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的金融机构。
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联保贷款,强制推行贷款证和贷款上柜台,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真正成为支农的主力军和联系"三农"的金融纽带。到2006年末,全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1780亿元,占全省农业贷款的95%,农业贷款余额、增加额等5项指标连续3年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信用社将努力争取用5-6年的时间,建成规范化的现代银行机构,为新农村建设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006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果,主要经营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到2006年12月底,全省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34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可达2699亿元,全年实现账面利润35亿元。存、贷款余额稳居全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首位,全国同行业第三位。
全省农信社大力组织存款,加强信贷管理,开展业务创新,各项业务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433亿元,较年初增加499亿元,增长17%;各项贷款余额2699亿元,较年初增加377亿元,考虑到清收不良贷款等因素,实际增加426.5亿元,增长18%;存、贷款余额和增加额均居全省各金融机构首位。
银行卡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累计发行信通卡403万张,卡存款余额144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中间业务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51%。
② 农村信用社相关数据
2003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确立了国际金融界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的新框架。如果说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是国际金融界的“神圣公约”的话,那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可以说是新版的“神圣公约”。这也标志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出现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信贷资金与非信贷资金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处于全面改革中,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给我们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压力和动力。
一、风险管理现状及差距
近几年来,我市农村信用社不断学习借鉴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兄弟信用社的先进经验,制定包括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审计稽核、岗位轮换等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加入WTO后五年的过渡期即将结束,中国将面临着全面的金融开放,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必须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加快改革创新,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但就目前我市农村信用社实际而言,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无论是在观念、技术、方法、体系还是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1、缺乏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一是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如我们的主营业务贷款业务,部分员工在考虑业务发展时,往往忽视了风险管理;在强调风险管理和控制时,又放松了市场营销和业务拓展,甚至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少发展业务来逃避承担风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惧贷”、“惜贷”现象;二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观念。绝大部分员工在风险管理意识上仍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三是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每一位员工,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作是信贷、稽核等部门的事情。
2、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特征:即比较重视定性分析,主观性成分占比较重。如在我们的贷款调查环节上,大多局限于对客户本身的个人信用、资金实力的了解,量化分析手段欠缺,主观性较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合规性、贷款运行安全性等的分析,但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预警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风险管理方法显得比较落后。
3、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急待完善。信用社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也是一种信用。因此,外部信用环境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这便使得信用社对客户进行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但我们目前的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完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因此营建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是信用社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及对策
新余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积极筹建之中。从长远发展来看,不管是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村合作银行都必须加快创新步伐,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能力,关键在于加强改革创新步伐,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机制、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它渗透到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各个环节。省联社成立以后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以“勤奋、忠诚、严谨、开拓”作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的企业精神,这也是农村信用社形成凝聚力、创造力的真正源泉。因为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我们制定的规章制度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提高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是农村信用社治理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等因素,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农村信用社急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既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同时也应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的重点上,应由传统的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全面风险体系转变;在技术上,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从技术上来讲,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在学习这些先进的风险管理计量方法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性。要以改革为契机,创新管理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为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信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004年8月2~5日,笔者在湖南省邵阳市的邵阳县就县域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邵阳县位于资水上游,毗邻邵阳市区,总面积1996.88平方公里,耕地70.3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9.93万亩;林地101万亩。县辖22个乡(镇)、3个农林场,人口92.41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传统农业地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如果能够妥善处理一些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将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已出现转机
2000年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思路,严格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防范,经过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其经营终于走出了低谷,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2004年1-5月,全县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达到7.98亿元;比年初净增9329万元,完成市办分配邵阳县存款任务的97.2%;累放贷款2.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9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1.4%,比年初压缩1996万元,下降了13.8%;清收维权贷款本息60.1万元,维护信用社权益案件8起,金额66万元.另外,信用社为确保支农资金需要,及时投放贷款。1-5月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5486万元。
邵阳县农信社根据实际情况,从改善服务入手,大力组织资金以增强信用社的资金实力,由此也办出了很多“特色业务”。一是抓住劳务收入是该县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源的特征,加强与劳务人员的感情联络,利用春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过年的有利时机发动其存款;二是针对信用社对公存款薄弱的特点,联社及各信用社将工作情况向当地党政汇报,争取地方党政对信用社工作的重视。三是抓住邮政储蓄新增转存款利率降低的机遇,抢占邮政储蓄的市场份额;四是积极开展业余揽储活动,搞好上门服务;五是通过悬挂横幅,标语,点歌,发新年贺卡等方式,来提升信用社的行业形象,提高知名度,积极稳住老客户,拓展新客户。
为了提高资产质量,信用社狠抓贷款质量管理。一是对客户进行分类,对现有客户逐户摸底,设立档案,凡信贷客户中的奉贤客户。劣质客户和劣质项目予以限制和淘汰,使之从信贷客户市场退出;二是积极推行市办拟定的“优良客户管理办法”和“信贷奉贤客户管理办法”;三是加强了信贷基础工作建设。贷款管理电子化;四是对新放贷款实行跟踪管理。新放贷款的收回率要达96%,不良贷款控制在4%以内,未达要求的,不得提审贷款,只能清收旧贷;五是落实贷款的“三包”责任制。贷款的投放做到“包放,包收,包效益”;六是建立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七是取消了代办员的放款权。代办员只能主抓存款,清收贷款,对农户小额贷款也要求全部到信用社柜台办理。加上监管力度的加强,邵阳联社不仅扭亏为盈,而且实现了连续三年盈利。
二、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农村信用社经营出现转机,决不意味着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平坦的。当前,尚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在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主要是:
(一)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到2004年5月,邵阳县内农村信用社共有不良贷款1.9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1.4%。这一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国际银行界通行的标准,也大大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水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与农业银行脱离代管关系时,农业银行有意识地转嫁风险贷款;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也把部分不良资产带入了农村信用社;90年代初“上项目热”和“开发区热”时,农村信用社受地方行政干预,为了配合“大局”而发放贷款;企业恶意逃废、悬空信用社贷款;以及经营不善等。不仅如此,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曾规定要对居民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但贷款利率却没有相应提高。“国家出政策、金融机构买单”的结果,就是保值补贴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包袱,据统计,仅保值储蓄一项,农村信用社就多增加利息支出7,198万元。在不良资产和政策性包袱的重压下,农村信用社长期处在严重资不抵债的艰难境地。由于不能获得投资回报,广大农民不愿意向农村信用社投资入股。再加上地方政府受财力所限,难以大量投入,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得不到补充,法人治理结构得不到改善、科学的管理体制不能建立起来,真正的经济核算更是难以得到贯彻。
(二)自主经营受到压抑。对农村信用社而言,人民银行目前承担着监管者和托管者的双重角色。但这两种职能是相互冲突的。为了减轻监管方面的压力,人民银行就具有了抑制农村信用社活力的倾向。
(三)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经营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为农村信用社开展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也带来了资金大量流出的问题。由于收缩放款,国有商业银行的县级分支机构只得把大量闲置资金上存,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吸存,就形成了县域经济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
(四)少数农业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户贷款半数以上用于农业生产。
(五)管理水平低,员工素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信用社的许多领导一谈到人才问题都感触良深。他们都觉得现在制约农信社发展的最大问题其实是人才的缺乏。人才也是资产,是第一资产,而目前农村信用社人才匮乏,员工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水平低,业务能力差,人员素质远低于商业银行,这些已不适应农信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善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五)规模小,创新能力差,服务水平落后。
三、对策性建议
当前,伴随着金融组织结构和经营战略的大调整,农村信用社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只有解决了上述深层次矛盾,农村信用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社员。
(一)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发展方向,适时推进对农村信用社的股份制改造。(1)从资本金构成看,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农民和经济实体并不愿意入股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多来自政府投资和职工入股;(2)从监管角度看,农村信用社所适用的,也是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3)从历史经验看,产生巨额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忽视了经济核算的极端重要性;(4)从国际经验看,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小额信贷机构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采取措施,解除农村信用社沉重的历史包袱。前面已经提到,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和不良资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国有银行因政策、体制原因而形成的历史包袱,国家已采取了剥离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体制性不良资产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要求其自行消化,就会人为形成一个对农村信用社极不公平的外部环境。进一步讲,完全靠扩大存贷款利差、用信用社的盈利消化这些历史负担,不仅需要较长时日(甚至还会出现信用社的微薄利润不足以偿付不良资产的巨额利息,最终导致历史欠账越滚越大的现象),而且其实质是把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转嫁到农民头上,这和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是直接相悖的。
(三)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适当放宽对贷款利率上浮的限制。(2)多渠道拓宽信用社的资金来源。(3)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放宽对核销贷款损失的限制等;(4)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在强化管理、严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网点设置方面的自主权;增加其在利率、贷款期限的自主权。
(四)成立省(市)级的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指导,提升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水平。新的行业协会将承担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指导职能,具体负责全省(市)范围内农村信用社(或小型金融机构)的人员培训和提高、与省(市)外乃至国外同行的交流、推广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制定行业经营管理规范、政策调研和业务指导等事项。
(五)进一步净化农村信用环境。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贷款担保机构;加大打击逃废债务行为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守信光荣、欠贷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③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什么银行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浙江省农信联社)成立于2004年4月,是经浙江省政府授权,负责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全省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一家省级金融机构。
一、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包括哪些?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
二、浙江省农信联社的发展历程及简介
浙江省农信联社成立于2004年4月,是经浙江省政府授权,管理全省农村信用社(农合行、农商行)的省级管理机构,也是浙江农信的管理总部与后台中心,现辖内共有36家农村信用联社、33家农村合作银行、12家农村商业银行,拥有4100多个网点,5万多名员工。近年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向,带领全省农信系统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13年9月末,全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1597亿元,贷款余额8087亿元,存贷款总量居全省银行业第1位。其中,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的1/2和1/5。浙江农信已发展成为我省银行业网点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
三、浙江农信的企业文化
浙江农信系统标志由图案和“浙江农信”组成。图案由传统古钱币演化而来。中间既是草书“之”字的写意,又是之江的象形,有明显的浙江区域特性;同时还暗含阿拉伯数字“3”,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生万物”的概念。图案中的绿色象征大地、农业、自然,蓝色象征蓝天、现代、科技,体现出服务“三农”的理念,又表露出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决心。
“浙江农信”,核心要义有三。第一,基石是“浙江”;第二,根在“农”字;第三,本为“信”字。
④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包括哪些银行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包括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
浙江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2年,历经人民公社、贫下中农和农业银行、人民银行管理等历史阶段。2003年6月,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
2004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浙江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浙委办〔2004〕5号),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履行对浙江农信系统包括农信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2010年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7427.96亿元,比改革前(2003年末,下同)增加5028.34亿元,增幅209.55%;各项贷款余额达5249.34亿元,比改革前增加3446.47亿元,增幅191.17%;不良贷款率为1.66%;2004年-2009年共实现税前利润407.89亿元。
2004年至2010年以来,浙江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信系统81家成员行社、近4千家网点、4万余员工,到2010年10月底,存贷款规模分别达7673亿元和5497亿元,经营效益居全国农信社前列。
⑤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的货币信贷
2011年以来,人行海口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总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海南省各金融机构是适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分指标来看,存款增速创近几年新低,存款增量同比大幅下降;贷款保持较快增长,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银行经营效益良好,不良贷款比年初实现“双降”。
一、存款增速创近几年新低,存款增量同比大幅下降
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490.19亿元,同比增长12.27%,增速比上月末回落2.3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7.69个百分点,增速为2006年2月份以来的新低;存款余额比上月减少23.27亿元,比年初增加273.02亿元,同比大幅少增550.87亿元,前三季度存款增量创自2008年同期以来的新低。人民币方面,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4430.64亿元,同比增长12.07%,增速比上月末回落2.5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8.6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人民币存款258.52亿元,同比大幅少增587.46亿元。
(一)从存款结构看,单位存款和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半年末均出现回落,财政存款余额环比下降。
单位存款同比大幅少增,定期存款增量占绝对主导。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2401.15亿元,余额比上月末减少27.09亿元,比上半年末减少54.22亿元,比年初增加46.59亿元,同比大幅少增369.88亿元。从单位存款的机构看,前三季度,定期单位存款累计新增87.37亿元,比单位存款总增量多增40.78亿元,成为拉动单位存款小幅增长的主力。
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半年末下降,存款增量同比明显回落。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857.91亿元,余额比上月末增加22.25亿元,比上半年末下降6.54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5.18%,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39和14.70个百分点,创2008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前三季度,储蓄存款累计新增186.43亿元,比上年同期明显少增138.63亿元。
财政存款余额环比回落,增速同比大幅下降。9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89.34亿元,比上月末减少16.93亿元,比年初增加40.01亿元,同比少增32.16亿元。受上年同期高基数以及三季度全省财政支出力度加大的影响,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0.32%,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8.10和50.58个百分点。
(二) 从存款主体看,商业银行存款增量大幅下降,农信社存款增量显著上升。由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存款增量比上年同期大幅少增,使得其存款增量占比明显下降。前三季度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累计仅新增存款36.84亿元,增量占比为13.49%,同比大幅下降38.2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农信社累计新增存款116.50亿元,增量占比为42.67%,同比显著上升33.77个百分点。另外,村镇银行存款增量占比上升较快,截至9月末,其增量占比比上年同期高出5.85个百分点。
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017.66亿元,同比增长25.32%,增速比上月末略升0.07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回落9.2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03.58亿元,同比多增40.01亿元,前三季度贷款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69.13亿元,同比增长2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3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金融机构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399.34亿元,同比少增47.07亿元。
(一)贷款期限结构明显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量同比明显多增,中长期贷款增速、增量占比同比快速回落。
短期贷款增量同比明显多增,贷款增速同比大幅加快。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为168.60亿元,比年初增加63.65亿元,同比明显多增98.54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9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33.05个百分点。
票据融资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增量同比保持多增。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为50.08亿元,余额同比下降21.76%,降幅比上年同期明显收窄26.06个百分点。票据融资余额比年初增加10.99亿元,同比多增42.44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速、增量占比同比快速回落,贷款主要投向固定资产贷款。由于贷款期限结构调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以及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影响,今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和增速呈现回落势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397.55亿元,比年初增加377.55亿元,同比少增157.81亿元,贷款增量占比同比大幅下降40.5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7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9.81个百分点。从中长期贷款投向来看,前三季度,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累计新增214.26亿元,占中长期贷款增量的56.75%;中长期经营贷款和银团贷款累计新增131.68亿元,占中长期贷款增量的34.88%。
(二)从贷款行业看,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行业。1-8月, 基础设施行业累计新增贷款177.3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8.73亿元,占行业贷款增量的48.68%,占比同比提高1.50个百分点;由于今年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房地产行业贷款新增较多,1-8月,累计新增贷款94.84亿元,占行业贷款增量的26.04%,占比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5.42个百分点。
(三)从贷款主体看,国开行贷款增量占主导,农信社贷款增量排名全省第二。由于国开行在省内基建投资项目融资方面的传统优势以及今年以来大力开展境外贷款业务,其贷款增量占据主导地位。截至9月末国开行累计新增贷款222.96亿元,贷款增量占比为44.27%,比上年同期上升5.92个百分点。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比明显下降,截至9月末其累计新增贷款128.33亿元,贷款增量占比为25.48%,比上年同期下降8.14个百分点。截至9月末农信社累计新增贷款65.30亿元,同比多增6.70亿元,贷款增量排名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此外,村镇银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截至9月末新增贷款14.06亿元,同比多增13.72亿元,贷款增量占比为2.79%,比上年同期上升2.72个百分点。
三、个人消费贷款低位增长,贷款同比明显少增
9月末,全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09.70亿元,比年初增加16.45亿元,同比明显少增100.09亿元,前三季度月度平均新增个人消费贷款1.83亿元,仅为上年同期平均数的14.13%;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5%,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12和78.93个百分点,创2007年5月份以来的新低,由于上年同期高基数,增速连续13个月呈现快速回落势头。
四、农村信用社:存款高速增长,贷款高位加快增长
9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421.04亿元,同比增长50.49%,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22和5.7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余额比年初增加116.50亿元,同比多增43.13亿元,存款增量排名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9月末,全省农信社贷款余额242.33亿元,同比增长40.41%,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66和38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5.30亿元,同比多增6.70亿元,贷款增量排名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
五、外汇存款较快增长,外汇贷款高速增长
9月末,全省外汇存款余额9.37亿美元,余额比年初增加2.57亿美元;余额同比增长36.62%,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1.62和40.98个百分点。9月末,外汇贷款余额54.84亿美元,同比增长62.03%,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1.47和26.35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增加17.96亿美元,同比多增14.82亿美元。其中,境内贷款新增9.53亿美元,境外贷款新增8.43亿美元。
六、资金累计实现净流入,但7、8、9三个月资金连续出现净流出
前三季度,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流入资金27680.9亿元,流出27602.2亿元,累计资金实现净流入78.7亿元,比上年同期明显少流入资金783.1亿元。其中,9月份,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跨省资金流入3079.6亿元,流出3126.7亿元,资金净流出47.1亿元,7、8、9三个月连续出现资金净流出局面。
七、银行经营效益良好,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前三季度,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情况良好,账面共盈利55.33亿元,同比多盈利10.11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盈利14.86亿元,同比少盈利2.24亿元;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盈利26.18亿元,同比多盈利3.9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盈利6.94亿元,同比多盈利1.42亿元;农村信用社盈利5.93亿元,同比多盈利6.12亿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7.464亿元,比年初减少2.06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40个百分点。
八、社会融资总量环比、同比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社会融资总量625.1亿元,同比多融资187.14亿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和二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分别为199.19和394.52亿元。其中,间接融资364.35亿元,占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的58.29%;直接融资260.75亿元,占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的41.71%。
九、中小企业贷款较快增长,贷款余额占比环比上升
截至2011年8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的大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998.09亿元,其中大企业1068.80亿元,中小企业合计929.29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6.51%,其中,2011年前8个月,中小企业新增贷款215.17亿元,同比增长30.13%。2011年前8个月,海南省金融机构已累计向大中小企业发放贷款753.54亿元,大企业480.15亿元,中小企业合计273.39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36.28%,环比上升0.4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