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1.67%。
已经公布了2015年度财务报告的中国前六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接近8000亿元人民币,他们贡献了中国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62.22%。
这六大商业银行是指国有的工、农、中、建、交以及股份制的招商银行。六家商业银行从资产规模来看位居中国商业银行前列,他们提供的贷款约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的超过六成。
截至2015年末,前六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余额为47万亿,其中,不良贷款余额792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1.69%。2月份公布的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为1.6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1.66%,股份制银行为1.53%。实际结果表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恶化情况要比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更为严重。
还有一个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面临的情况非常严峻。包括工农中建交以及招商银行在内的这前六大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超过了1.6万亿,这是其列报不良贷款余额的两倍还多。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2.9万亿。很明显,风险压力就在眼前。
不良贷款余额攀升,将对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依靠不断降低的拨备覆盖率,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艰难实现了利润正增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这四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52%、0.70%、1.25%和0.28%。与之相对应的是拨备覆盖率大幅下滑。除了农业银行以外,另外三家的拨备覆盖率仅略超过150%的监管要求,但是农业银行却有着最高的不良贷款余额(2128亿元)。
② 工商银行近三年财务分析2018-2020
城商行优等生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4月24日,上海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7.46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208.85亿元,同比增长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0.06%;存款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9.37%;贷款总额达到1.10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在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业务增速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2.49%、13.47%、1.90%,净利增速分别为17.65%、12.55%、2.89%,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银行2020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11%至58.3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业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要低于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银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说,上海银行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回补了前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净利润止跌回升。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看来上海银行为了净利润增速为正也是“拼了”。
上海银行于2016年在上交所登陆,上市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截至2020年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却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回顾过去两年的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其内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而在资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10.46%、12.86%。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别为11.22%、10.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3%、10.69%、9.83%、9.66%、9.34%。
面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持续下滑,上海银行资本融资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银行公开发行人民币2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上海银行在公告中称,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再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在营收同比仅微增1.90%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89%,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尽管2020年年报最终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保持在正增长的区间,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增长已经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业绩增长明显乏力。未来如果没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业绩增速转负也并非不可能。
业绩靠拨备释放转正
平安证券认为,上海银行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利润重回正增长,盈利增速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举实现全年业绩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单季实现利润增速48.1%,利润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与营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关外,更多应该归因于拨备计提力度下降所带来的盈利释放。也就是说,拨备释放成为上海银行2020年业绩正增长的最大弹性因素。
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为-0.9%,四季度单季营收增速为10.8%。分结构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14.6%,与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5%,与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调整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核算口径,将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因此对收入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并不影响营收的增速。
上海银行2020年重分类后净息差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安证券认为息差逆势提升主要归因于负债端成本的优化,负债端成本的改善驱动息差逆势走阔。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26%,同比下降25BP,驱动主要来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动负债成本的下行。受益于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动负债方面,上海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机会。
从资产端来看,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与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同。展望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银行基本面维持稳定,对于银行资产端定价弹性的提升相对有利,上海银行整体息差表现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再来看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1%,与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产结构继续向贷款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
在贷款投放结构方面,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对公投放的力度,且对公投放大于零售,对公新增投放526亿元,零售新增投放251亿元。从负债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长9.4%,与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改善,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上海银行四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拨备方面,由于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下降,2020年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21%,环比下行6.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92%,环比下行8BP,但从拨备覆盖水平绝对值来看依然处于行业前列。上市银行2020年全年拨备计提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为19.8%。这表明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缓释,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证券非常看好上海银行独特的区位优势,看好零售转型稳步推进对上海银行的积极影响。上海银行深耕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这些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零售转型,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持续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近三年实现核心客户数和客户AUM 的翻番,预计随着疫情缓和、经济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回暖,上海银行的盈利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房地产不良贷款急剧恶化
通观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变动。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根据年报,上海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金额为37.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9%,比2019年的0.1%增长了近23倍。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2020年也开始踩刹车。截至2020年年末,贷款余额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已超10%。
事实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国内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银行业而言也许也是一个“至暗时刻”。随着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资产的真实情况也呈现“冰山一角”,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增。
先来看国有银行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2.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2%。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长了35.67%,而且远高于工商银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总体不良贷款率。
建设银行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0.94%增长到了1.31%,增加了39.36%;农业银行则增长24.83%到1.81%;国有大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属交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019年为0.33%,2020年增长到了1.35%,增长了4倍。
除了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了三位数,分别达到182%、146%。
不过,与上述银行相比,日前公布年报的上海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则更让人瞠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0981亿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567亿元,同比微增1.5%,占总贷款比例为14.27%。
单从占比来看,2019年年末,房地产业是上海银行第一大贷款来源,而到2020年年末,这一贷款的占比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个百分点,退居该行第二大贷款来源;而贷款占比为16.1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升至第一位。
尽管房地产业的总贷款微增,占比下降,基本符合行业趋势,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却出现大幅恶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与2019年年末的1.54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6亿元,增幅高达233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长了22.9倍。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远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对此,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实际上,自从将房子定位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来,监管层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不断收紧。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紧箍咒越发收紧,从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到为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的具体比例,甚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就上海银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产业务,上海银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增幅为19.09%。
同时,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并不是仅仅体现在2020年这一年。事实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不良率连续上行,拨备水平还在下降,上海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业的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最近,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引发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针对性调控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监管要求,打击违规和套利行为。
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投放除要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外,个别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度还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导。
“房地产信贷方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更加严格,住房按揭贷款额度受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需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同时要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房地产信贷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有银行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坦言。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稳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区位优势,服务民生,引导住房按揭业务良性发展,支持对经营机构所在地一、二线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购房合理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分别为1238.53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31.14%,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2.22%。从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与按揭贷款质量相比,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令人堪忧。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3倍,不良率则提升至2.3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4.27%。
根据上海银行的解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上海银行还表示,在“三道红线”和“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产整体融资增速将受到限制,企业分化亦会有所加大。2021年,该行将严格实施房地产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聚焦“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继续优化结构,稳健经营,推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贷猛踩刹车波动大
除了房地产业务暴露出的风险让令人担忧之外,上海银行优势业务消费贷业绩也似乎出现了问题。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早在2015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仅为120.77亿元。到了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750.59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有余。
进入2020年,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却突然踩下刹车。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下降至1610.96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亿元减少了139.63亿元,降幅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为9.5%;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个百分点。
而且,从增速方面来看,早在2019年时,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增长已现疲软之势。从2016年到2018年,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连续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速分别为129.09%、151.31%、127.39%。这一增速在2019年明显放缓,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增速已变成负值,余额出现下降。与此同时,该行消费贷的风险也逐渐显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66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亿元,增幅达47.86%;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达62.6%。除此之外,同为零售业务的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时序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收能力受限,消费贷款逾期发生额增长,并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单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已逐步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连年猛增后,最近5年,其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是连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部分银行前几年布局消费贷业务过于激进,如今规模膨胀后难逃不良率高企的惩罚,随着去年疫情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的曝露。尽管之后开始压缩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基数过大,因此引发相关问题。
不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证券认为,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上海银行净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响。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营收同比增长1.90%。息差扩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动盈利增长,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数,2020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类中占比压缩,并且其中的同业理财、基金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为18.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2020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46%,零售业务发挥地缘优势;其中,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8%。公司继续发挥养老金融独特优势,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同比增速20.73%,并且还通过代发工资、社保卡换发为零售表内外负债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零售整体AUM同比增长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按揭占比较年中提高1.06个百分点,个贷占比则回升0.31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息差为1.82%,较2019年扩大4BP。2020年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上半年主要源于同业负债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开始改善,不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占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使得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负债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对息差有明显的正向贡献。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91%,环比提高12BP;逾期贷款率为1.60%,较年中下降54BP。消费类不良率全年经历倒V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渐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总不良率为1.87%、1.74%、1.12%,分别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对公不良率年末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产不良率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预计未来随着零售风险的缓释和不良的处置,尤其是下半年个贷改善趋势能能够延续,则上海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
③ 为什么银监会披露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与其年报中数据不一致
银监局规定,不良贷款的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五了。这是个硬性指标了。他的年报表不会超百分之五的。
④ 数据查询篇24: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之不良贷款汇总篇
本文是关于国有四大银行的 利润、收入、存贷款、不良贷款 方面数据查询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前文已对四大银行的利润、收入、存贷款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将对最后一项—“ 不良贷款数据”— 进行统计和分析。
关于“不良贷款”,分类组成如下:
不良贷款可分为: 公司类不良贷款 、 个人类不良贷款 、 票据贴现不良贷款 和 海外和子公司不良贷款 。
这些不良贷款数据可以从 公司年报 中查询到,年报的查询方式在之前的文章有介绍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下面介绍从年报中查询到的 不良贷款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1、先来看看国有四大银行在2017年的“ 不良贷款金额 ”和“ 不良贷款率 ”。
2017年,工行、建行、农行和中行的“不良存款金额”分别是2860.75亿元(占比为 34.4% )、1922.91亿元(占比为 23.1% )、1940.32亿元(占比为 23.4% )和1584.69亿元(占比为 19.1% ),共计 8,308.67 亿元。
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中, 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工行 ,其不良贷款率为 2.01% ; 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中行 ,其不良贷款率为 1.45% 。
2、再来看看国有四大银行在从2009年~2017年“ 不良贷款金额 ”和“ 不良贷款率 ”的变动情况。
从2009~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数据来看:
在2009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金额”相差不大,最高的农行为1,202亿元,最低的建行为722亿元。
从2009年~2017年, 增长最快的是工商银行 ,从885亿元增加到了2,861亿元, 增加了2.23倍 ;
从2009年~2017年,除工行外的三大银行不良贷款增长速度,建行从722亿元增加到了1,923亿元,增加了 1.66倍 ;农行从1,202亿元增加到了1,940亿元,增加了 0.61倍 ;中行从747亿元增加到了1,585亿元,增加了 1.12倍 。
从2009~2017年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来看:
四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009年~2017年间都经历了 先减少后增加 的过程;
其中, 工行和农行的变动最大 ,工行从2009年的1.54%,减少到2012年的0.85%,增加到最高点,即2015年的2.79%;农行从2009年的2.91%,减少到2013年的1.22%,再增加到2016年的2.37%。
建行和中行的变动最小 ,不良贷款率基本在 1%~1.5% 之间。
1、2017年不良贷款金额:共 8,308.67亿元 ,其中,工行占比为 34.4% ,建行占比为 23.1% ,农行占比为 23.4% ,中行占比为 19.1% ;
2、2017年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最高的是 工行 ,为2.01%;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 中行 ,为1.45%;
3、2009~2017年不良贷款金额: 增长最快的是工商银行,增加了2.23倍 ,其次是建行,增加了1.66倍,再次是中行,增加了1.12倍,最慢的是农行,增加了0.61倍;
4、2009~2017年不良贷款率:变动都 先减少后增加 ,其中, 工行和农行 的变动最大, 建行和中行 的变动最小。
⑤ 中信银行交出去年答卷:多家子公司业绩下滑 百信银行净亏4亿
3月26日,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之一的中信银行披露了2020年年报。作为A+H两地上市的商业银行,从经营数据来看,中信银行去年的业绩情况并不太理想,营收和净利润虽然微增,但增速较上年相比均出现大幅回落。
同时,衡量该行盈利能力的净利差、净息差等多项指标,也都出现了下滑,其盈利能力仍然承压。就在中信银行披露2020年年报的前夕,在该行深耕7年之久的李庆萍宣布辞任董事长职务。
此外,中信银行年报还公布了其子公司及合营公司的经营情况,然而,这些公司在去年大都业绩不尽人意。其中,中信银行持股65.7%的百信银行,去年净亏损接近4亿。
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下滑
年报显示,2020年,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47.31亿元,同比增长3.81%;实现净利润495.32亿元,同比仅微增1.1%;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489.8亿元,同比微增2.01%。
跟此前相比,中信银行的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
早在2019年时,中信银行全年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3.79%和7.97%,同时在此之前呈现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但进入2020年,这两项数据的增长速度调头急转向下,分别较2019年下降了9.98个百分点和6.87个百分点。
事实上,该行业绩增速趋缓,或与近两年来为改善资产质量,大幅计提减值损失有关。计提减值损失金额的增加,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2020年,中信银行共计提减值损失829.89亿元,同比增长7.42%。其中,计提贷款及垫款减值损失692.85亿元,同比增长0.72%;计提金融投资减值损失84.93亿元,同比增长99.04%,该部分暴增主要是为回表的理财资产计提减值损失。
资产质量方面,中信银行2020年的不良贷款率为1.64%,相比2019年末减少了0.01个百分点,不过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了11.09%至734.52亿元,不良呈“一降一升”之势。此外,拨备覆盖率也下降了3.57个百分点至171.68%。
面对不良率的下降,行长方合英在年报致辞中颇为自豪地表示,截至2020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64%,为近五年来最低,资产质量趋势渐明。
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
除了计提的减值损失对盈利造成一定影响之外,衡量中信银行盈利能力的净息差、净利差等多项指标也出现下降,该行盈利能力进一步承压。
截至2020年末,中信银行的净利差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至2.18%;净息差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至2.26%。
对于净息差的下降,中信银行解释,主要是疫情期间受让利实体经济、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同时,疫情导致居民消费萎缩,该行收益率相对较高的信用卡贷款投放放缓,高收益资产占比下降。
中信银行表示,综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市场竞争态势,预计2021年银行净息差仍面临下行压力。
为了应对净息差的下降,中信银行已将负债成本管控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过,除了净息差,另外两大衡量中信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也出现了下滑。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信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0.69%、10.11%,分别较上年末下降了0.07个百分点、0.96个百分点。
若结合2018年的数据,上述两项指标已是连续两年出现下降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盈利能力承压,不过中信银行还是慷慨分红。年报显示,中信银行拟每10 股现金分红2.54 元,共派发股息 124.29 亿元,占归属于股东净利润的27.04%。
这是该行近三年来最大手笔的一次派息,较上年相比增长了6.28%。
多数子公司业绩下滑 百信银行净亏近4亿
1、中信国金净利润同比降63.76%
截至2020年末,中信国金总资产3942.44亿港元,同比上升8.7%,拥有员工2442人。不过,2020年中信国金的净利润却同比下降63.76%至10.25亿港元。
中信国金于1924年在香港成立,1986年6月被中信集团收购,如今是中信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主要是该行开展境外业务的主要平台,业务涵盖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通过其持股75%的中信银行(国际)开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则主要通过其持股46%的中信国际资产来开展。
2、中信银行(国际)净利润同比降58.87%
2020年,中信国金控股的中信银行(国际)实现经营收入73.18亿港元,同比下降12.41%;净利润也同比下降58.87%至11.56亿港元。
中信银行(国际)是一家扎根香港的全牌照商业银行,对于业绩的大幅下降,中信银行解释,主要是由于疫情冲击,导致香港经济严重下滑,内地跨境活动近乎停滞,市场拆借利率大幅度下降,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
3、信银投资净亏损1200万
成立于1984年的信银投资,是中信银行在香港设立的海外投行平台,持股比例占到99.05%。
截至2020年末,信银投资总资产197.46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7%;净资产34.16 亿元,较上年末下降 3.26%,资产管理规模同比下降四成至528.45亿元,全年净亏损0.12 亿元。
4、中信金融租赁净利润同比降65.89%
2020年,中信银行独资设立的中信金融租赁实现营业净收入19.06 亿元,同比增长10.24%,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65.89%至2.62 亿元。
5、百信银行净亏损3.88亿元
于2017年11月正式开业的新型互联网银行——百信银行,去年实现营业净收入17.23 亿元,但全年净亏损高达3.88 亿元。
百信银行是中信银行与福建网络博瑞网络 科技 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新型互联网银行,去年引入境外机构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作为新股东,注册资本增至56.34 亿元,增资后中信银行持股 65.70%。
6、信银理财净赚6亿
中信银行于2020年7月在上海成立的全资理财子公司——信银理财,去年实现营业净收入9.74 亿元,实现净利润5.95 亿元。
作为中信银行刚刚开业半年的理财子公司,信银理财的业绩是该行在年报中首次进行披露,也是上述子公司中业绩颇为亮眼的一家。截至2020年末,信银理财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规模达398.92亿元。
尾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中信银行年报披露前夕,该行还经历了一次重大人事变动。
3月16日,该行公告了在中信银行深耕7年之久的李庆萍辞去了董事长及其它所有职务,同时宣布已选举中信集团董事长朱鹤新担任该行董事长一职。目前尚待监管机构核准。
2014年3月,李庆萍加入中信银行,担任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年7月,李庆萍成为中信银行行长,期间推行了多项变革,包括制定中信银行《2015~2017年战略规划》、提出零售“二次转型”、联合网络设立“百信银行”等等。2016年7月,李庆萍升任中信银行董事长。
⑥ 怎么从财务报表中查看不良贷款余额
财务报表中无法看出,需从征信报告上来看。
如果财务报表是经过审计的可以从审计报告里看。
如果财务报表未经过审计那里面的数据也没多大参考意义
⑦ 2014年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多少
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6%。
截至2014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专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资产总额172.3万亿元属,同比增长13.9%,负债总额160.0万亿元,增长13.3%;不良贷款余额1.4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0%,保持在较低水平。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