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资金 > 2018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

2018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

发布时间:2022-08-10 22:50:32

Ⅰ 民生银行不良贷款1.8合规吗

不合规,可跟银行申诉
民生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位于前列,远高于招商银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1.66%和浦发银行信用卡2.52%的贷款不良率。
在各大银行整体信用卡风险攀升的背景下,民生银行信用卡的贷款风险依然较为突出,并有加速暴露的趋势,民生银行预计2021年信用卡不良将得到有效的控制。
关于经营业绩,民生银行在2020年四个季度中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118亿元、89亿元、-30亿元。第四季度出现亏损,民生银行将其归于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进度的影响,非标准化投资等非核心业务收入项目逐季下降。

Ⅱ 谁知道有关中国民生银行的一些情况

中国民生银行于1996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是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又是严格按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建立的规范的股份制金融企业。多种经济成份在中国金融业的涉足和实现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中国民生银行有别于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而为国内外经济界、金融界所关注。中国民生银行成立10年来,业务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递增,并保持了良好的资产质量。

2000年12月19日,中国民生银行A股股票(60001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03年3月18日,中国民生银行40亿可转换公司债券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交易。2004年11月8日,中国民生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58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私募发行次级债券的商业银行。2005年10月26日,民生银行成功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商业银行,为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

中国民生银行自上市以来,按照“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培育人才;严格管理,规范行为,敬业守法;讲究质量,提高效益,健康发展”的经营发展方针,在改革发展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先后推出了“大集中”科技平台、“两率”考核机制、“三卡”工程、独立评审制度、八大基础管理系统、集中处理商业模式及事业部改革等制度创新,实现了低风险、快增长、高效益的战略目标,树立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的商业银行形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达5571亿元,净利润27.03亿元,存款总额4888亿元,贷款总额(含贴现)3781多亿元,不良贷款率1.28%,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截至2005年底,中国民生银行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武汉、大连、杭州、南京、重庆、西安、福州、济南、太原、石家庄、成都、宁波、天津、昆明、泉州、苏州等地设立了二十家分行,在汕头设立了直属支行,机构网点达到240家,与境外78个国家和地区的749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

2002年4月,根据国际通行蓝筹股标准评选出的“我心中的蓝筹股”,民生银行位列“十佳蓝筹股”第6位。

2002年6月,《上市公司》杂志评出的2001年度“上市公司50强”,民生银行由上年度第13位上升为第8位。

2003年全球竞争力组织对中国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中国民生银行位居第三位。

2004年在“中国最具生命力企业”评选中,中国民生银行排名第十八位,获得了“2004年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称号。

2004年7月出版的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按一级资本等项指标综合排序的全球前1000家商业银行中,中国民生银行位列第310位;

2005年,在《银行家》杂志公布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民生银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其中资产质量、人力资源竞争力、公司治理竞争力排名第一;金融创新竞争力、服务质量竞争力排名第二;科技竞争力、内控机制竞争力排名第三。

据200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在亚洲200家银行中按总资产排名,民生银行位列第28位。

2005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中国民生银行排名第22位。

根据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2006年7月发布的全球1000家银行最新排名,中国民生银行由2005年的第287位上升到第247位, 在该杂志对中国大陆的银行排名中,位列第8位。

Ⅲ 银行贷款的逾期增加

在银行业靓丽的业绩风景线背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始终让人揪心,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普涨让信贷资产质量备受考验。部分股份制银行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也验证了这份忧虑。
银监会此前公布的二季度银行业监管指标显示,二季度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环比回升幅度大于国有大行。国有大行不良余额环比上升0.9%,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上升8.1%、12.3%、13.9%和20.8%。
逾期贷款大幅增加
经济增长放缓过程中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出现一定困难,特别是此前民间借贷较为盛行的浙江地区,这成为此轮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以平安银行为例,从行业上来看,该行78%的新增不良贷款来自于制造业;从区域上看,上半年88%的新增不良贷款来自于东部地区,显示江浙沪中小企业经营困境对平安银行资产质量形成较大冲击。
而浦发银行也不例外,该行在半年报中表示:“受地域经济影响,公司2012上半年度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温州和杭州地区,其他地区的贷款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针对温州和杭州地区2012年上半年度增加的信用风险,公司在计提贷款准备金时已经予以考虑。”
而有分析人士认为,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变化有个明显的现象:不良贷款较年初增加较多的部分银行,同期逾期贷款也增加较多,不良率上升幅度更大,拨备覆盖率下降更快,未来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也更大。
从逾期贷款的情况看,截至期末,浦发银行的逾期贷款为 123 亿元,比期初的 67.9 亿元增加了 55.1亿元,增幅高达 88.1%。民生银行逾期贷款余额为168.49亿元,增幅达63.22%;平安银行上半年逾期贷款则较年初增长 51%;招商银行的逾期贷款余额为188.34亿元,增幅为 38.27%;兴业银行逾期贷款半年环比上升37%;华夏银行逾期贷款余额 58.58 亿元,增幅约30.7%。
尽管逾期贷款并不一定会转化为不良贷款,并最终造成银行的减值损失。但逾期贷款的大幅增长还是让市场对部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增加了担忧。

Ⅳ 工商银行近三年财务分析2018-2020

城商行优等生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4月24日,上海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根据年报,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07.46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归母净利润208.85亿元,同比增长2.89%。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0.06%;存款总额达到1.3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9.37%;贷款总额达到1.10万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长12.92%。
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连续3年上升,在资产质量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32.95%、337.15%、321.38%,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业务增速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2018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营收增速分别为32.49%、13.47%、1.90%,净利增速分别为17.65%、12.55%、2.89%,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这里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那就是上海银行2020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8.11%至58.33亿元。一般而言,银行业第四季度的净利润要低于前三季度的均值,上海银行2020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99%,也就是说,上海银行在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回补了前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净利润止跌回升。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看来上海银行为了净利润增速为正也是“拼了”。
上海银行于2016年在上交所登陆,上市后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在城商行中仅次于北京银行。截至2020年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负债规模增长的同时,上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却面临一定的风险。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回顾过去两年的数据发现,截至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这足以说明其内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的问题和不足。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
而在资本管理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4%、10.46%、12.86%。其中一级资本充足率已连降3年,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分别为11.22%、10.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自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13%、10.69%、9.83%、9.66%、9.34%。
面对资本充足水平的持续下滑,上海银行资本融资提上日程。2021年1月25日,上海银行公开发行人民币200亿元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上海银行在公告中称,所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支持该行未来业务发展,在可转债转股后按照相关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
综合上述分析再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在营收同比仅微增1.90%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还能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89%,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到。尽管2020年年报最终将营收和净利润增速保持在正增长的区间,但毋庸置疑这样的正增长已经岌岌可危,大不如前。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上海银行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已连续3年下滑,足以表明其业绩增长明显乏力。未来如果没有更好盈利能力和风控能力,业绩增速转负也并非不可能。
业绩靠拨备释放转正
平安证券认为,上海银行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利润重回正增长,盈利增速从2020年前三季度的-8.0%一举实现全年业绩增速的回正,而且四季度单季实现利润增速48.1%,利润增速的大幅提升除了与营收增速的小幅提升有关外,更多应该归因于拨备计提力度下降所带来的盈利释放。也就是说,拨备释放成为上海银行2020年业绩正增长的最大弹性因素。
2020年,上海银行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0%,营收增速稳中有升,前三季度为-0.9%,四季度单季营收增速为10.8%。分结构来看,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利息收入增速为14.6%,与前三季度18.5%的增速相比有所下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5%,与前三季度7.3%的增速相比略有提升。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年报中调整了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核算口径,将分期收入从手续费收入调整为利息收入,因此对收入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并不影响营收的增速。
上海银行2020年重分类后净息差为1.82%,同比上行4BP,息差表现优于同业,平安证券认为息差逆势提升主要归因于负债端成本的优化,负债端成本的改善驱动息差逆势走阔。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26%,同比下降25BP,驱动主要来自存款成本的有效管控和主动负债成本的下行。受益于结构性存款为代表的高成本存款的有效管理,公司存款付息成本同比下降4BP至2.15%;尤其在主动负债方面,上海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率同比下降67BP至2.18%,成功抓住了2020年利率下行的机会。
从资产端来看,上海银行贷款收益率同比下行42BP至5.06%,与行业的整体趋势相同。展望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银行基本面维持稳定,对于银行资产端定价弹性的提升相对有利,上海银行整体息差表现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再来看资产负债结构,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0.1%,与前三季度11.7%的同比增速相比有所放缓,但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产结构继续向贷款倾斜,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2.9%,比前三季度11.3%的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
在贷款投放结构方面,由于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加大了对公投放的力度,且对公投放大于零售,对公新增投放526亿元,零售新增投放251亿元。从负债端看,2020年全年存款同比增长9.4%,与前三季度12.3%的增速相比确实有所放缓。
数据显示,上海银行2020年年末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在不良生成方面,2020年四季度宏观经济持续改善,根据平安证券的测算,上海银行四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环比下行35BP至1.35%,不良生成压力有所改善。在前瞻性指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率为1.91%,比上半年末下行4BP。
在拨备方面,由于四季度拨备计提力度的边际下降,2020年年末拨备覆盖率为321%,环比下行6.69个百分点;拨贷比为3.92%,环比下行8BP,但从拨备覆盖水平绝对值来看依然处于行业前列。上市银行2020年全年拨备计提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为19.8%。这表明上市银行不良生成压力边际缓释,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平安证券非常看好上海银行独特的区位优势,看好零售转型稳步推进对上海银行的积极影响。上海银行深耕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这些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公司加快推进零售转型,聚焦消费金融、财富管理、养老金融三大主线,持续加快零售业务布局,近三年实现核心客户数和客户AUM 的翻番,预计随着疫情缓和、经济修复、消费信贷需求回暖,上海银行的盈利有望继续迎来修复。
房地产不良贷款急剧恶化
通观上海银行2020年年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变动。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2%,比2019年上升了0.06个百分点。根据年报,上海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金额为37.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9%,比2019年的0.1%增长了近23倍。实际上,在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在2020年也开始踩刹车。截至2020年年末,贷款余额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已超10%。
事实上,2020年,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国内房地产业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银行业而言也许也是一个“至暗时刻”。随着上市银行2020年年报的陆续披露,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银行与房地产相关资产的真实情况也呈现“冰山一角”,具体表现为各家银行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大增。
先来看国有银行的数据——2020年,工商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金额为162.3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2%。这一比率比2019年1.71%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增长了35.67%,而且远高于工商银行披露的2020年全年1.58%总体不良贷款率。
建设银行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也从0.94%增长到了1.31%,增加了39.36%;农业银行则增长24.83%到1.81%;国有大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当属交通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2019年为0.33%,2020年增长到了1.35%,增长了4倍。
除了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2020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也均超过了三位数,分别达到182%、146%。
不过,与上述银行相比,日前公布年报的上海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则更让人瞠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10981亿元,比2019年年末的9725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余额为1567亿元,同比微增1.5%,占总贷款比例为14.27%。
单从占比来看,2019年年末,房地产业是上海银行第一大贷款来源,而到2020年年末,这一贷款的占比较2019年年末已下降了1.61个百分点,退居该行第二大贷款来源;而贷款占比为16.14%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升至第一位。
尽管房地产业的总贷款微增,占比下降,基本符合行业趋势,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上海银行房地产业贷款的资产质量却出现大幅恶化。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与2019年年末的1.54亿元相比,增加了近36亿元,增幅高达2333%;与此同时,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0.1%上升到了2.39%,同比增长了22.9倍。
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一度暴增近23倍,不但远超同的增速,也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对此,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实际上,自从将房子定位为“住而不炒”的政策方向以来,监管层对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政策不断收紧。尤其是在2020年,这一紧箍咒越发收紧,从房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到为银行设定房地产贷款的具体比例,甚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房地产是现阶段中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
就上海银行而言,如果去掉房地产业务,上海银行的总体资产质量也面临一定的风险。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34.01亿元,同比增加21.48亿元,增幅为19.09%。
同时,而且,如上所述,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加并不是仅仅体现在2020年这一年。事实上,最近三年的2018年年末、2019年年末、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1.16%、1.22%,已经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此外,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拨备覆盖率为321.38%,较上年末下降了15.77个百分点。不良率连续上行,拨备水平还在下降,上海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房地产业的形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为严峻。最近,部分热点城市楼市持续升温,引发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针对性调控政策,落实“房住不炒”的监管要求,打击违规和套利行为。
对于银行而言,房地产贷款投放除要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外,个别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额度还接到了央行窗口指导。
“房地产信贷方面,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更加严格,住房按揭贷款额度受央行窗口指导,商业银行需严格防止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同时要严格审核首付款资金来源和偿债能力审核、借款人资格审查和信用管理、风险排查等,房地产信贷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大。”有银行在2020年年度报告中坦言。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稳步发展住房按揭业务,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提下,立足区位优势,服务民生,引导住房按揭业务良性发展,支持对经营机构所在地一、二线城市居民自住和改善购房合理需求。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分别为1238.53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31.14%,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2.22%。从按揭贷款的资产质量来看,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14%,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与按揭贷款质量相比,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令人堪忧。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为37.47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23.3倍,不良率则提升至2.39%;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4.27%。
根据上海银行的解释,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收紧等影响,个别项目施工和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导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有所波动。
上海银行还表示,在“三道红线”和“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下,房地产整体融资增速将受到限制,企业分化亦会有所加大。2021年,该行将严格实施房地产集中度管理要求,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三道红线”,聚焦“优质客户”、“优质业务”,继续优化结构,稳健经营,推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贷猛踩刹车波动大
除了房地产业务暴露出的风险让令人担忧之外,上海银行优势业务消费贷业绩也似乎出现了问题。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负债总额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6%。早在2015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规模仅为120.77亿元。到了2019年年末,这一数据已攀升至1750.59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10倍有余。
进入2020年,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却突然踩下刹车。数据显示,早在2020年上半年年末时,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规模已下降至1610.96亿元,相比2019年年末的1750.59亿元减少了139.63亿元,降幅为7.98%。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为1583.69亿元,比2019年年末减少了166.9亿元,降幅进一步扩大为9.5%;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年末的18%下降至14.42%,下降了3.58个百分点。
而且,从增速方面来看,早在2019年时,上海银行的消费贷业务增长已现疲软之势。从2016年到2018年,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连续3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增速分别为129.09%、151.31%、127.39%。这一增速在2019年明显放缓,已降至11.16%。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的增速已变成负值,余额出现下降。与此同时,该行消费贷的风险也逐渐显露。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9.66亿元,比2019年年末增加了9.6亿元,增幅达47.86%;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15%上升至1.87%,增幅高达62.6%。除此之外,同为零售业务的上海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9年年末的1.63%上升到2020年年末的1.74%,上升了6.75%。
上海银行在年报中表示,从时序结构看,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收能力受限,消费贷款逾期发生额增长,并在2020年第二季度生成不良,自下半年起,单月不良新增逐月下降,9月起不良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已逐步趋于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海银行消费贷规模从2016年连年猛增后,最近5年,其消费贷的不良率也是连年上升。2016年至2020年,上海银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35%、0.43%、0.52%、1.15%、1.87%,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部分银行前几年布局消费贷业务过于激进,如今规模膨胀后难逃不良率高企的惩罚,随着去年疫情爆发,更是加剧了这一风险的曝露。尽管之后开始压缩规模,但是由于规模基数过大,因此引发相关问题。
不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海通证券认为,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
根据海通证券的分析,上海银行净利息收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的不利影响。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9%,营收同比增长1.90%。息差扩大、成本有效控制推动盈利增长,但其他非息收入下降32.29%有所拖累。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有一次性收入的高基数,2020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投资类中占比压缩,并且其中的同业理财基金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2020年全年为18.9%,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在上市银行中甚至低于国有大行。
2020年,上海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9.46%,零售业务发挥地缘优势;其中,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8%。公司继续发挥养老金融独特优势,养老金客户综合资产同比增速20.73%,并且还通过代发工资、社保卡换发为零售表内外负债引流。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零售整体AUM同比增长17.80%;下半年公司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按揭占比较年中提高1.06个百分点,个贷占比则回升0.31个百分点。
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净息差为1.82%,较2019年扩大4BP。2020年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上半年主要源于同业负债成本改善,下半年存款也开始改善,不仅定期存款成本下降,日均活期存款的占比在全年也比上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这使得上海银行2020年全年负债成本比上半年下降6BP,全年同比下降25BP,对息差有明显的正向贡献。
截至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不良率为1.22%,环比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为1.91%,环比提高12BP;逾期贷款率为1.60%,较年中下降54BP。消费类不良率全年经历倒V型走势,在下半年逐渐改善:2020年年末,上海银行消费类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贷款总不良率为1.87%、1.74%、1.12%,分别比年中下降2BP、10BP、11BP。对公不良率年末较年中上升9BP,主要是房地产不良率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上海银行在2020年下半年零售风险逐步缓释,资产结构优化调整,并且继续保持较低的成本收入比。预计未来随着零售风险的缓释和不良的处置,尤其是下半年个贷改善趋势能能够延续,则上海银行资产质量有望改善。

Ⅳ 民生银行半年盈利多少

民生银行上半年盈利296亿增逾5%。

同时,民生银行分别从公司金融、大零售金融、金融市场、网络金融以及综合化经营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中,在优化金融市场方面,该行加强了同业客群经营,优化同业负债结构,2018年上半年发行同业存单315期,金额共计5962.7亿元,同比增长74.18%;在大零售方面,民生银行个人客户金融资产15780.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17.27亿元,其中零售存款(含小微企业存款)6314.1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02.58亿元。

截至6月末,民生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26.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67亿元,增幅9.95%;不良贷款率1.72%,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62.74%,比上年末提高7.13 个百分点。

有盈利就是好事情!

来源:中国网财经



Ⅵ 民生银行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加多少

2018年8月31日,民生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营业收入754.17亿元,同比增.75%,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5.45%。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1.72%,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从资产质量上看,截至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5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亿元,增幅9.95%;不良贷款率1.72%,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2.74%,比上年末提高7.13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81%,比上年末提高0.15个百分点。

此外,去年以来,同业和理财业务受监管影响。民生银行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该行发行同业存单315期,金额共计5962亿元,同比增长74.18%;推进资管产品和业务模式转型,2018年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39万亿元;推广托管综合金融服务,托管业务稳步发展,2018年6月末资产托管规模8.22万亿元。

Ⅶ 民生银行(股票代码600016)的资料

【3.经营投资】
【公司经营情况评述】
【2009年半年报】
一、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主要业务快速稳定增长,实现营业收入21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 亿元,增幅 20.24%;实现净利润74 亿元,比上年增加 13 亿元,增幅 22.05%;利润增长主要基于资产规模扩张、资产结构调整以及净非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2009 年上半年,本集团实现净非利息收入73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 亿元,增幅为 145.31%。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 14,100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3,557 亿元,增幅 33.73%;存款总额为 10,753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5 亿元,增幅为 36.85%;贷款总额(含贴现)为9,039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456 亿元,增幅为 37.30%;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率(五级分类法)为0.86%,不良贷款余额78.01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 1.2 亿元,资产质量继续在同业中保持较好水平。
(五)报告期内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收入为320.76亿元,税前利润95.86亿元,资产总额(不含递延所得税资产)14,074.94亿元。
1、按业务种类划分(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2009年 1-6月 2008年 1-6月 同比增长(%)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贷款及垫款 19,574 61.02 21,244 69.94 -7.86
拆放同业 272 0.85 342 1.13 -20.47
存放央行 866 2.70 1,044 3.44 -17.05
存放同业 197 0.61 90 0.30 118.89
债券投资 2,657 8.28 2,919 9.61 -8.98
手续费及佣金
2,442 7.61 3,211 10.57 -23.95
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 6,068 18.92 1,523 5.01 298.42
合计 32,076 100.00 30,373 100.0 5.61
报告期内,本集团债券投资和其他非利息业务增长较快,上半年适时处置完毕作为本集团不良资产清收抵债资产的海通股权对本集团业务增长有一定贡献。
2、按地区划分的分部经营业绩
(单位:人民币百万元)
资产总额(不含递延所
地 区 营业收入 税前利润
得税资产)
华北地区 11,261 6,473 950,936
华东地区 4,938 1,469 358,794
华南地区 2,127 808 163,420
其他地区 2,922 836 286,894
合计 21,248 9,586 1,407,494
注:华北地区包括民生租赁、总行和以下分行:北京、太原、石家庄和天津;华东地区包括慈溪村镇银行和以下分行:上海、杭州、宁波、南京、济南、苏州、温州、青岛、合肥和南昌;华南地区包括民生加银基金和以下分行:福州、广州、深圳、泉州、汕头和厦门;其他地区包括彭州村镇银行和以下分行:西安、大连、重庆、成都、昆明、武汉、长沙、郑州、长春。
四、主要业务回顾
(一)公司业务
1、公司业务发展概况及公司金融改革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以“两个发挥、一个加强”(即发挥事业部专业化销售作用,提升盈利水平;发挥分行区域市场主导作用,提升市场份额;加强总行专业化管理能力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为指导思想,一手抓改革深化,一手抓业务发展,效果良好,存贷款增长创本公司公司业务近年来发展新高。截至 2009 年 6 月 30 日,本公司公司存款余额 8,553.48 亿元,比年初增加 2,296.96 亿元,增长 36.71%;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下同)余额 6,633.42 亿元,比年初增加 1,774.84 亿元,增长 36.53%。报告期末公司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本公司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的比例分别为 79.54%和 84.18%。
报告期内,本公司继续深化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考虑经济下行周期外部形势变化,为继续保持和强化本公司在公司大客户业务领域的优势,对包含地产、能源、交通、冶金、贸易金融、金融市场等事业部和分行在内的公司大客户条线的运营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将公司银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公司银行部,赋予其大客户条线专业化经营与统筹管理职能。二是为贯彻落实银监会支持中小企业要求,持续推进本公司中小业务战略实施,在工商金融事业部一年直销探索,已初步形成中小企业营销服务模式、风险控制与定价方法等核心经营管理技术前提下,根据中小企业属地化经营管理特点,在中小企业业务领域全面推行事业部矩阵式运营管理模式,加快本公司在这一业务领域的专业机构、团队建设及业务资源投入,同时将工商企业金融事业部更名为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三是针对上半年事业部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对事业部授权授责体系、交叉销售、利益共享及相关考核制度安排等做了进一步优化调整,发挥分行营销渠道和事业部专业经营双重优势,促进专业化分工格局下全行资源充分利用及共同发展。
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事业部专业经营的市场领域,包括房地产、钢铁、有色、煤炭、电力、汽车、船舶、进出口等市场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振荡调整。面对不利环境,事业部发挥专业团队作用,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预判行业发展趋势,坚持细分行业业务结构及客户结构,灵活配置业务资源,强化行业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及时调整当期业务策略,巩固发展主流客户合作,强化内部管理,有进有退,积极防控风险,总体发展呈现良性趋势。
从规模增长看,事业部在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业务领域经营,仍然保持了业务规模较快发展。截至 2009 年 6 月末,事业部存款余额 2,208.38 亿元,比年初增加 675.75 亿元,增幅 44.09%;事业部贷款余额 2,918.19亿元,比年初增加 782.76 亿元,增幅 36.66%。存、贷款余额分别比成立时的 1,167.63亿元和 1,843.43 亿元增长 1,040.75亿元和 1,074.76 亿元,存、贷款增幅达 89.13%和 58.30%,分别比全行公司业务同期存贷款增幅高出 32 个和1 个百分点;从风险控制及资产质量看,得益于专业评审、分级监控、专业贷后管理等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和专业化经营体制下的风险控制防线前移,虽然事业部主要业务领域的原材料、产成品价格大幅波动,企业盈利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事业部资产质量呈现稳定向好趋势,不良额和不良率双双比去年末下降 5.34 亿元和0.48 个百分点;从客户选择与风险定价能力看,报告期内事业部贷款平均利率 5.77%,高于全行公司贷款平均利率 0.18 个百分点;事业部新投放贷款中,基准利率以上占比 29.79%,比同期全行新投放公司贷款基准利率以上占比高出 8.69 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客户定位清晰,事业部新客户拓展与潜在问题客户退出进展顺利,总对总营销也取得较好效果。
报告期末,四个行业事业部具体发展情况如下:
报告期末,地产金融事业部存款余额419.62亿元,贷款余额668.5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65.06%和 11.04%,比成立时基数 195.02 亿元和 552.60亿元增长 115.17%和20.98%,2009 年上半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2.11 亿元,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7.48 亿元,累计新增一般贷款客户 153 户,带动贷款增长 665亿元,退出潜在风险贷款客户 32 户,涉及贷款 87 亿元。报告期内贷款平均利率 6.2%;报告期内新投放贷款中,基准(含)以上利率贷款占比高达 91%。资产质量稳定向好,不良率由上年末的 2.52%降至 1.05%,不良贷款全部是事业部成立时接收的存量问题资产,新发放贷款无不良发生。
能源金融事业部存款余额 424.16 亿元,贷款余额 978.60 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 64.47%和 52.30%,比成立时基数 191.63 亿元和 605.22 亿元增长 121.34%和 61.69%,上半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1.18 亿元,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4.19 亿元,累计新增一般贷款客户 223 户,带动贷款增长 450 亿元,退出潜在风险贷款客户 53 户,涉及贷款 45.5 亿元。报告期内贷款平均利率 5.67%;报告期内新投放贷款中,基准(含)以上利率贷款占比 55%。资产质量稳定向好,不良率由去年末的 0.19%下降到 0.10%,事业部成立后新发放贷款未出现不良。
交通金融事业部存款余额 439.33 亿元,贷款余额 456.41 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 36.53%和 62.43%,比成立时基数 268.23 亿元和 224.27 亿元增长 63.79%和 103.51%,上半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72亿元,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3.07亿元,累计新增一般贷款客户174户,带动贷款增长278.30 亿元,退出潜在风险贷款客户 8 户,涉及贷款 2.06 亿元。报告期内贷款平均利率 5.47%;报告期内新投放贷款中,基准(含)以上利率贷款占比 61%。不良率保持在 0.10%的较低水平。
冶金金融事业部存款余额 470.46 亿元,对公贷款余额 358.87 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 46.42%和 62.54%,比成立时基数 201.02 亿元和175.23 亿元增长 134.04%和 104.80%,上半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1.04 亿元,累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 2.55 亿元,累计新增一般贷款客户 56户,带动贷款增长 67.19 亿元。报告期内贷款平均利率 5.34%;报告期内新投放贷款中,基准(含)以上利率贷款占比 52%。资产质量稳定向好,不良率由 2008 年未的 1.01%下降至 0.62%,事业部成立后新发放贷款未出现不良。

Ⅷ 民生银行现状如何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的民生现状,我觉得:大病初愈,这个词很贴切。这个问题,在6月11日的股东大会上,现任董事长高迎欣董事长给出了含蓄的解答:过去的民生银行,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忽视了合规经营。至于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它计提了大量的坏账准备,2020年的合并利润表里的“信用减值损失”一下子增加了300亿(母公司报表增加290亿)。
拓展资料
民生银行的简介:
1、民生银行是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在1996年1月12日正式成立,民生银行是中国大陆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现在民生银行已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实现上市,2000年12月19日,民生银行A股股票(代码:600016)在上海挂牌上市。2009年11月26日,民生银行H股股票(代码:01988)在香港挂牌上市。在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民生银行排名第251位。
2、民生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同时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还可以办理国内外的结算。民生银行办理的贷款业务有经营贷款和房贷,具体的贷款条件各地可能会有差别。同时民生银行还可以从事同业拆借。
3、现在民生银行一级资本净额超过38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5.9万亿元、分支机构近3000家、员工近5.8万人。截至2017年末,民生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3873.86万张,实现交易额16482.61亿元,同比增长33.65%;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13.83亿元,同比增长33.26%。

阅读全文

与2018年民生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保险公司可疑交易报送 浏览:244
融资会议纪要 浏览:535
信托项目6 浏览:846
简理财兜底吗 浏览:778
公募基金与银行 浏览:118
融资部喝酒 浏览:19
上百元的股票 浏览:228
非债务融资工具 浏览:637
股票真破位 浏览:195
连续多日资金净流入选股公式 浏览:269
股指投资者 浏览:417
股票没有机构投资者 浏览:240
2019年6月10日人民币汇率查询 浏览:662
期货公司能看到账户余额吗 浏览:695
外汇汇到个人帐户收款 浏览:820
金沙理财图片 浏览:751
几百块投资外汇黄金 浏览:324
固定资产贷款贷利率高 浏览:902
简述外汇期权 浏览:658
大连港股票历史最高价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