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活卒司10我脸上长痘,长斑可用吗吃好还是擦好
没有听过,我那时还有黑头,后来也是碰到了渼汰英子的协助,还有别人说多吃些水果,自然会让你心喜如狂的。
② 文言文翻译: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壹出少府
大司农的经费即使是皇上的车马器物也不能用作花销,皇上的供养和犒赏,都从少府支出。
出处:汉朝班固《汉书·毋将隆传》
原文: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壹出少府。盖不以本臧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
译文:司农的经费即使是皇上的车马器物也不能用作花销,皇上的供养和犒赏,都从少府支出。原因就在于不能把根本性的经济储备拿来作不重要的开支,不能把百姓的财力用作浮华的花费,从而分别公和私,表示正道。
(2)活卒司价格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因为史记只写汉武帝初年的事,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为汉武帝写续集。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22岁的班固开始整理父亲的手稿,决心继承父亲的事业,完成这部后继之作。
工作开始几年后,有人上书给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所有手稿都被检查过,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吸取教训,而不是诽谤朝廷。后来,班固被宣判无罪,汉明帝给班固的家人一些钱帮助班固写下来。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后来,班固被调到郎中。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领军队攻打匈奴,班固随窦宪出兵,担任护卫和将军。匈奴灭亡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③ 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是哪八国…它们共枪夺了我们多少国宝…统计折合人民币价值多少
日本,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3000;美军,2100;法军,800;奥匈帝国,58;意大利,53;德国,7000(登陆时在海上);
八国联军侵华历史实录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总攻,三日内占领全城
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对北京发动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上午11时东便门被攻破,部分美军最先攻入外城。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英人当日记道:“日本人和俄国人所面对的满城城墙,高六十英尺。顶部宽四十英尺,”“城墙的顶上聚集着军队,这两支军队整天都被阻截住。作了无数次用强烈棉炸药轰开城门的努力,但是,每次派人去点燃引信时都被打倒了。这样持续到日本人和俄国人都各遭到了一百人被打死的损失。”美军攻打东便门时,“城墙只有三十英尺高,九英尺宽”,且“离中国人的火力较远”。于是美军“决定从城墙的角上用梯子爬上去,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了上去”。不过,虽然这是首先进入北京外城,“他们暴露在从满城城墙上射来的令人苦恼不堪的炮火之下”。中午,英军向宣武门冲击前进,“在十到十二发炮弹放出之后,城门就打开了”。
15日,八国联军向北京内城及紫禁城进攻,美国人说:“已经决定攻打皇城,沙飞将军就命令美军在前门集中。在十五日早晨七点三十分左右,在前门上面内城城墙上架了四门大炮,”“三门大炮瞄准西边一又四分之一英里的顺治门,敌人的步兵和可怜的炮兵正在那儿开火。另一门炮正对准皇城。”当联军冲开天安门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门进攻时,“遭到城墙上、城楼上猛烈火力的攻击”。这日,炮声不绝,齐向内城轰击。美军在正阳门上发炮,前三门内火烟滚滚。及夜,北望城内,半天通红,照耀如昼。深夜子时,“闻排枪不绝,正官兵在天安门接仗”,“以洋兵炸炮力猛,势遂不支,收队入午门”。清军虎神营守后门、景山一带,列阵而待,黎明之时,“与洋兵鏖战许久,阵亡士卒甚多,尸横遍地。炮火来去,将后门轰毁,波及两旁房屋,尽成劫灰”。守安定门的是前吉林将军延茂,知大势已去,遂下城。“于是京师内九门全为英、日、美、俄四国所得,而树其旗帜矣”。清军在各街道与联军巷战,联军与清军交战一日,彼此均不甘休,日、俄、英各军渐渐驱逐清兵退至西北两方。美军则带炮兵进攻皇城南门,“当即毁去数门”。
16日,清军继续在京城各处激烈巷战,目击的美国人说:“有数千人自前日下午,已藏于宫墙之内,以候机会。中国枪弹亦甚猛烈,予由破裂倾斜之门跑进,心中跳动不已。”“有中国死尸在地,此皆性质坚毅,遇攻不退,死而犹烈者也。”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当日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百,皆持快枪。”
早7时,日兵、法兵救援西什库教堂,在西华门与清兵激战,清兵战死800人,法兵死2人,伤3人。10时许,法公使、提督皆在西什库教堂与樊主教相见,“互庆余生,拥抱为礼”。该教堂被围两月余,“共死教民四百人,地雷炸死小孩七十六口,法兵死十人,意兵死五人。”至晚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全城。
旧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奸杀暴虐中国妇女。
8月16日,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北京陷于空前的痛苦之中,这是中国首都数百年来首次为外国占领军洗劫。
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导说:“巍然之橹楼,为联军击碎烧弃,已失数百年来巍奂之美观,旧迹留者,仅一二耳。城内外惨遭兵燹,街市毁失,十分二三。居民四面逃遁,兄弟妻子离散,面目惨淡。货财任人掠夺者有之,妇女任人凌辱音有之,不能自保。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卒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并将内外银库所贮银两,及钱法堂存贮新铸制钱数百万串,禄米等仓存贮米石,均皆搬运一空。”“并闻内廷各宫殿及颐和园内陈设,均已搜掠罄尽云。”
时人报道说,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跨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瑞澄在家书中称:“各国洋兵已满九城,火光冲天者三日夜,地安门桥以南烧尽,西四至西单烧尽,朝阳门楼、前门楼均烧化为乌有。”
瓦德西给德皇报告称:“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时所发生之强奸妇女,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联军洗劫紫禁城、三海、皇史城、颐和园等。天坛损失祭器1148件,社稷坛损失祭器168件,嵩祝寺丢失镀金佛3000余尊、铜佛50余尊、磁佛13尊、磁瓶12对、镀金器物40件、银器7件、铜器4300余件、锡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锦缎绣品1400余件、竹木器110余堂份、墨刻珍品1600余轴、乐器100余件。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国军队占为营房,疯狂洗劫。銮驾库丢失辇乘21乘、銮驾1373件、车轿12件、玉宝2件、皇妃仪杖282件、皇嫔彩杖84件、新旧云盘伞各1件、锦缎旗面133件、象牙9只、象鞍2盘、战鼓2面、更钟2架、静鞭2件以及随什物若干。翰林院丢失数万册经史典籍,《永乐大典》又失去307册,钱法堂的数万串新铸铜钱、太常寺的金钢祭器、光禄寺的金银餐具,均被洗劫一空。日军从户部银库抢走300万两银子和无数绫罗锦缎,从内务府抢走32万石仓米和全部银两。仅各处库款所失约计银6000万两,其它典章文物、国宝奇珍的价值难以估算。
各王公府第也极力诱人。法军从礼王府抢走银子200余万两和无数古玩珍宝,又从立山家里抢走365串朝珠和约值300万两白银的古玩。日军从宝均府中抢走藏在井中的30万两白银,据内务府奏:“皇宫失去宝物2000余件,内有碧玉弹24颗、四库藏书47506本、金时辰钟2具、李廷圭墨1台、琬挺大屏4扇、玉马1匹、《发逆玺印》1本、真墨晶珠1串、发逆林凤翔、洪宣娇牙齿l合。至于民居、商号、店铺受损无从估计。
入城之初,八国联军即包围各坛口搜捕义和团,仅在庄王府一处即杀团民1700多名,甚至凡遇中国人就放枪击杀。法军将一群中国人逼到一条死胡同里扫射15分钟,直到没有一个活人为止,使馆人员也以个人为快事,进行杀人竞赛。北京街头尸积如山,联军驱逐华人清理处尸后,又把清理者全部击毙
④ 卒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同“猝”。仓促,急速
行西逾陇卒。——《汉书·食货志》
白话释义:行向西越过陇山去世。
2、突然
则亡以应卒。——《汉书·辛庆忌传》
白话释义:那么没有突然应付。
3、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史记》
白话释义:全部调发兵卒数万人开凿漕渠,三年完工。
4、后泛指士兵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白话释义:每次把投降的士兵必须亲自带领问的。
组词如下:
卒业、兵卒、士卒、卒中、走卒、禁卒、隶卒、小卒、暴卒、旷卒、匆卒、琐卒、棹卒、部卒、哨卒、卒子、假卒、街卒、卫卒、卒迫、边卒、营卒、一卒、偬卒、适卒、阵卒、中卒、材卒、尪卒、训卒、
(4)活卒司价格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卒,隶人给事者衣为卒。卒,衣有题识者。
白话版《说文解字》:卒,隶役听差者穿的衣服上写着“卒”字。卒,是隶役衣服上标记其听差身份的符号。
组词解释:
1、卒业:完成未竟的事业或工作。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卒业者何止数千人……然而我们偏偏刮目于可入《无双谱》的 汤本 先生的《皇汉医学》。”
2、兵卒:士兵的旧称。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
3、士卒:甲士和步卒。后泛指士兵。
4、卒中:即中风。中医病名。
5、走卒:供使唤奔走的隶卒、差役。
陈荒煤 《<蒋子龙短篇小说集>序》:“他的大刀必然会遇到‘四人帮’那一伙走卒制造的派性干扰,也未必能处理得那末干净。”
⑤ 非布司他片服用后不良反应
有国外文献报道过非布司他片的不良反应,比较长。
禁忌:本品禁用于正在接受硫唑嘌呤、巯嘌呤治疗的患者。
以下信息为国外文献报道:
1.临床试验经验
由于临床试验是在广泛多样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能与临床试验中的另一种药物进行直接比较,也不能反映临床实践中的发生率。
在临床研究中,2757例痛风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分别接受每次40mg或80mg,每日一次非布司他的治疗。40mg剂量组中,559例患者治疗期≥6个月。80mg剂量组中,1377例患者治疗期≥6个月,674例患者治疗期≥1年,515例患者治疗期≥2年。
常见不良反应
三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在持续6~12个月治疗期内,医生判定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下:
表1非布司他常见不良反应
# 常见不良反应:非布司他治疗组发生率至少为1%,并且高于安慰剂组至少0.5%的不良反应。
* 根据肾功能不全的情况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别嘌醇,其中100mg 10例,200mg 145例,300mg 1122例。
导致中止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肝功能异常,中止治疗发生率分别为:非布司他40mg组1.8%、80mg组1.2%、别嘌醇组0.9%。
除了表1中的不良反应,尽管头晕在非布司他治疗组中发生率超过了1%,但高于安慰剂组不足0.5%。
偶见不良反应
在II期和III期临床研究中,在给药剂量40~240mg范围内,以下不良反应在受试者中发生率低于1%:
血液和淋巴系统: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增多/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全血细胞减少、脾肿大、血小板减少。
心脏:心绞痛、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脏杂音、心电图异常、心悸、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
耳和迷路:耳聋、耳鸣、眩晕。
眼:视力模糊。
胃肠道:腹胀、腹痛、便秘、口干、消化不良、肠胃胀气、大便频繁、胃肠不适、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牙龈痛、咯血、胃酸过多、便血、口腔溃疡、胰腺炎、消化性溃疡、呕吐。
全身和给药部位:虚弱、胸痛/胸部不适、水肿、疲劳、感觉异常、步态异常、流行性感冒类症状、肿块、疼痛、口渴。
肝胆系统:胆结石/胆囊炎、肝脂肪变性、肝炎、肝肿大。
免疫系统:过敏反应。
感染:带状疱疹。
并发症:挫伤。
代谢及营养:厌食、食欲降低/增加、脱水、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钾血症、体重减轻/增加。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关节炎、关节僵硬、关节肿胀、肌肉痉挛/抽搐/紧张/无力、骨骼痛/僵硬、肌痛。
神经系统:味觉异常、平衡异常、脑血管意外、Guillain-Barré综合征、头痛、轻偏瘫、感觉迟钝、嗅觉减退、腔隙性脑梗死、昏睡、精神障碍、偏头痛、感觉异常、嗜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震颤。
精神疾病:烦躁、焦虑、抑郁、失眠、易怒、性欲减退、神经过敏、急性焦虑症、人格改变。
泌尿系统:血尿症、肾结石、尿频、蛋白尿、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尿急、尿失禁。
生殖系统和乳房:乳房疼痛、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乳房发育症。
呼吸、胸、纵隔:支气管炎、咳嗽、呼吸困难、鼻衄、鼻腔干燥、鼻窦分泌过多、咽部水肿、呼吸道充血、喷嚏、咽喉发炎、上呼吸道感染。
皮肤及皮下组织:脱发、血管性水肿、皮炎、皮肤划痕症、瘀斑、湿疹、毛发颜色改变、毛发生长异常、多汗症、脱皮、瘀点、光过敏、瘙痒症、紫癜、皮肤变色/色素沉着、皮损、皮肤气味异常、荨麻疹。
血管:面红、热潮红、高血压、低血压。
实验室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肌酸升高、碳酸氢盐减少、钠增多、脑电图异常、血糖升高、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淀粉酶升高、钾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升高、血小板计数降低、红细胞比容降低、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加、红细胞减少、肌酐升高、血尿素升高、血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肌酸磷酸激酶增加、碱性磷酸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增加、尿量增多/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升高/降低、凝血试验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管型尿、尿白细胞阳性、尿蛋白阳性。
心血管风险
在随机对照及长期扩展性研究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是APTC(Anti-PlateletTrialists’ Collaborations)预先确定的终点(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之一。在随机对照的III期试验中,APTC事件中,每100例患者-年的发生率分别是:安慰剂组0 (95%CI 0.00-6.16)、非布司他40mg组0(95% CI 0.00-1.08)、非布司他80mg组1.09(95% CI 0.44-2.24)、别嘌醇组0.60(95% CI 0.16-1.53)。
在长期扩展性研究中,APTC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非布司他80 mg组0.97(95% CI 0.57-1.56),和别嘌醇组 0.58(95% CI 0.02-3.24)。
总之,相比于别嘌醇组,非布司他治疗组具有较高的APTC事件发生率,但与非布司他的因果关系还未确定。服药时应监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
2.国外产品上市后经验
对非布司他上市后药物的使用中,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了鉴别。由于这些不良反应是从未知数量的患者中自发报告的,因此不可能准确评估其发生频率或判断其与药物的因果关系。
肝胆异常:肝功能衰竭(有些是致命的)、黄疸、肝功能检查结果严重异常、肝脏疾病。
免疫系统异常:过敏反应。
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异常:横纹肌溶解症。
精神异常:包括攻击性倾向的精神病行为。
肾脏和泌尿系统异常: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全身性皮疹,Stevens Johnson综合征,皮肤过敏反应。
非布司他片-网络
⑥ 你知道宋代人的日常花费是多少吗
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它的消费水准。生活在今天的上海、一个人两三千可以活得满逍遥了吧?地铁费用两百左右、每周下一两次馆子,平时就几元的早餐(最近在自己做早饭:)二三十元的公司午餐,晚餐在家解决。这样还可以省下钱买一两册书。
用大米的价格来计算的话、宋人的食品价格明显偏高。问题也很清楚:中国现在的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如此得出北宋时候1000钱在现在只值300元左右,私下里觉得现下的农产品的价格倒是可以翻三倍。所以洒家心中的宋钱约略和当下的币值比率为1比1。
北宋吕夷简当幕僚时,每月工资5贯800文,假设也就是5800块钱的话,1000给了母亲大人,1000给了太太,800做各种礼金,剩下的3000块日用,每天100个钱多了就放在竹筒里,竹筒多了就拿来同事间请客“上下欣然、无不足之色”。
苏东坡在黄州时,“廪入即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每月初取钱4贯500文,也就是说一天150块。要知道东坡还带着好几个家妓呢。即便如此、他也有一个竹筒、用来积累每日多出来的钱;不要小看这几个钱,东坡先生就是用这150块钱发掘出了东坡肉。黄州猪肉价格贱如粪土,有钱人不屑吃、没钱人不知道做法、苏东坡就买来小火慢煮烂了吃。要知道东京汴梁的猪肉不便宜,几十文一斤。也是这个苏东坡、跟一个肥胖的同僚开玩笑说他像屠户,并说用30文钱买4两肉来、算来一斤十六两需要120块----但这应该是指熟食。
屠户早上是在切生肉、腥秽难闻;但是一到下午、那些肉都做熟了或者腌腊好了,又肉香扑鼻了。所谓过屠门而大嚼、就是说能够抵挡得住这样的肉香的引诱、因而产生的满足感。
⑦ 汉代“司直令”是什么意思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随西汉官制变革而先后有丞相司直、大司徒司直之称。《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称其“掌佐丞相举不法,位在司隶校尉上。翟方进为司直,旬岁闲免两司隶。”
北魏到唐朝的司直作为廷尉或大理寺的属官,从六品上,主管出使推按。
唐代在太子属官中也有司直,正七品上,察纠弹劾东宫的官员,相当于朝廷中侍御史的地位。宋朝以后,废除司直。
西汉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朝官
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丞相(相国、大司徒)
丞相,秩万石,月俸六万钱,率以列侯出任。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孙弘为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丞相,曾称相国,后称大司徒。《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史载,刘邦为汉王(前206年),即以萧何为丞相。汉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参以假左丞相的名义镇守关中。《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载,汉十一年(前196年),“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继任相国。五年(前190年)曹参去世,废相国而分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刘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此举可能是打算重新设置右丞相,但之后并未设置,左丞相一职也随刘屈牦去世而恢复为丞相。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长。凡国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于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员会议,议定之后再以丞相的名义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变动、政策调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皇帝的诏命,都必须下达给丞相,由丞相负责实施。
汉朝时,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按照汉朝任免丞相的仪式规定,皇帝本人亲自出席朝会,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到会。丞相晋见,皇帝必须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见。丞相奏事毕,辞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门。丞相病重,皇帝要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尸体从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亲自上门吊祭,并赐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对百官有选举、任官、黜陟、刑赏的权力。汉文帝时,申屠嘉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时,文帝的宠臣、太中大夫邓通举止傲慢。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申屠嘉严辞训斥并威胁要杀掉邓通,此时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由此可见汉朝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于丞相的权力太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所以像汉武帝这样以英明神武自诩的皇帝是无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西汉后期,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丞相更名大司徒,与从太尉改过来的大司马、从御史大夫改过来的大司空并列。
丞相的办事机关称丞相府(相国称相国府,大司徒称大司徒府),属官有长史、司直、掾、属等。
长史
长史,秩千石,一丞相设有两长史。随西汉官制变革而先后有相国长史、丞相长史、大司徒长史之称。《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称其“盖众史之长也,职无不监。(田仁为丞相长史,上书言天下太守,皆下吏诛死。武帝悦,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载,“征和二年春,制诏御史:‘……其以涿郡太守屈牦为左丞相,分丞相长史为两府,以待天下远方之选。……’”意即此前长史乃同府。
司直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随西汉官制变革而先后有丞相司直、大司徒司直之称。《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称其“掌佐丞相举不法,位在司隶校尉上。翟方进为司直,旬岁闲免两司隶。”
掾
丞相府(相国府、大司徒府)所设诸曹的长吏。其统称随西汉官制变革而先后为相国掾、丞相掾、大司徒掾。考绩优异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荐出任廷臣。丞相掾属约共有三百多人。
属
丞相府(相国府、大司徒府)所设诸曹的长吏,位次掾。其统称随西汉官制变革而先后为相国属、丞相属、大司徒属。
诸曹
诸曹,为丞相府(相国府、大司徒府)分曹办事之所。各置掾属,而以长史统诸曹事。西曹负责丞相府诸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长吏的任免;奏曹负责处理奏章;议曹负责大小事务的谋划;侍曹负责接待丞相的宾客;集曹负责在丞相召集廷议或召开大臣会议的时候记录;大车属负责丞相所用的车马;其他辞讼、决狱、钱谷、盗贼等事务,也各有曹、属分领。
丞相下属另有征事、史、少史、主计等。
太尉(大司马)
太尉,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前202年)罢,十一年(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镟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后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大将军或置或废,与武帝时大司马为加号不同,西汉后期大司马为实职,而将军为号。权臣多以大司马领尚书事,王莽即以此职移汉祚。
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禄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太尉属吏有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门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属吏只有长史,其他属吏只有大司马领尚书事、开府置官属后才有。(详见:西汉太尉、大司马列表)
御史大夫(大司空)
御史大夫,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双重职务,其一为丞相副职,佐丞相统率百官。皇帝下诏时往往说“诏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诸郡国”;其二,御史大夫统领御史、刺史以监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最高监察官的同时,也有评定天下刑狱的责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国上呈的会计帐目,也由御史大夫复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国家的总审计长。
御史大夫有两丞,御史丞与御史中丞,领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属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属、柱下令等。
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复御史大夫官。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详见:西汉御史大夫、大司空列表)
御史丞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监京内朝臣和南北军、诸校尉营。
御史中丞(御史长史)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举劾。”御史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元寿二年(前1年),改御史中丞为御史长史,为御史台主官。
侍御史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纠察百官,奉诏出监地方或专治大狱,监三辅者为监御史、监出征军队者为监军御史、武帝时特派绣衣直指治狱、掌图书的治书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玺的符玺御史等等,随事而设,废置不定。
九卿
汉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设列卿,分别主管礼仪、刑狱等部分事务。九卿之说,源于周代,但汉代的所谓九卿,既不是从职掌上区分,也不是从禄秩上区分,只是沿袭古称而已,并无实际意义。汉代的九卿,属于国家行政性质的有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招待外宾的大鸿胪,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其余各卿均负责护卫、车马等皇家宫廷事务。
太常(奉常)
太常,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时改秩宗。
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两署,各置长丞一人;诸庙寝园食官署,署置令、长、丞各一人。太乐令、丞,掌伎乐;太祝令丞,掌读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馔具;太史令丞,掌天时星历;太卜令丞,掌卜筮;太医令丞,掌巫医。
太常机构庞杂,其属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书令史、待诏、大典星、治历、望气、望气佐、高庙仆射、庙郎、寝郎、园郎、礼官大夫、曲台署长、写书官等多至二千人。
汉朝的诸博士也隶属太常。
光禄勋(郎中令)
光禄勋,按《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禄勋。”王莽时改司中。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属官有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等。
大夫
大夫,无定员,职在议论朝政,评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额,多至数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议,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谏大夫: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
中大夫(光禄大夫):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郎
郎,无定员,文武兼有。诸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
议郎:秩比六百石。多由士人出任。
中郎:秩比六百石。分属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统领,三中朗将秩皆比二千石。
侍郎:秩比四百石
郎中:秩比三百石。分属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统领,三郎中将秩皆比千石。
其余有些比较低级的郎称外郎,也称散郎,和这里所列的郎不同。郎经历久者,多出任郡长吏,或出为将军,是汉朝官吏升迁的重要途径。
谒者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谒者仆射,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另外,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
期门(虎贲郎)
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主官称期门仆射,秩比千石。从官有给事期门等。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虎贲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统虎贲郎,为皇帝私人卫队,多由贵戚子弟充任。
羽林
羽林,掌送从,位在期门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营骑,后改羽林骑。武帝数次征伐匈奴、西域,军中战死者子孙无依者均入羽林抚养,称羽林孤儿,教以格斗、骑射。
羽林有羽林令丞。宣帝令羽林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
卫尉(中大夫令)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元年(前143年)复为卫尉。卫尉秩中二千石;设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时李广为未央卫尉,程不识为长乐卫尉。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等则不常置。属官有公车司马令、丞,掌守司马门,凡天下奏事,四方贡献和征召均总领之。卫士令、丞,掌守卫护从。旅贲令、丞,专供奔走之役。
太仆
太仆,王莽时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舆并主马政,有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余万疋。另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属官有骏马监、平乐监、栘中监、厩司御和家车吏。
廷尉(大理)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复名廷尉。宣帝地节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再改大理。王莽改作士。廷尉是审判全国疑难案件的最高机构,除个别特难案件上报皇帝裁决外,有终审裁判权。廷尉属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谳掾、从史、廷尉文学、卒史、书佐等。
大鸿胪(典客、大行令)
大鸿胪,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与接待地方诸郡上计诸吏。属官有行人令、丞,译官令、丞,狱官令、丞及郡邸长、丞。
典属国,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边疆各族降服于汉,仍保存其国号者,称为属国。由典属国掌管其事。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设安定属国、天水属国、上郡属国、五原属国、张掖属国五属国处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为降羌置金城属国,王凤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属国。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废典属国,并其职入大鸿胪。属官有九泽令,主客,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大行卒史等。
宗正(宗伯)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录王国适庶等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郡国岁因计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当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报后执行。属官有都司空令、丞、内官长、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内官长,掌诸公主家令、门尉等。
大司农(治粟内史、大农令)
大司农,本秦官,称治粟内史,主管财政,凡各地田祖口赋之收入、盐酒专卖、鼓铸的统制、平准、均输与漕运的管理,以及各地物产的调度,国家的开支等,均属治粟内史管辖,有两丞。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农,秩中二千石。两丞秩千石。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农部丞,州各一人,劝课农桑。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诸郡国诸仓农监、都水等均隶属之。
少府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园林游兴,器物制作,皆归少府所领。其属官甚多,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阳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等。
武帝以尚书、中书谒者拆阅章奏,受公卿奏事,传达诏命,所以尚书、中书谒者虽名列少府属官,实为内朝官。
列卿
汉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说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执金吾(中尉)
执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师门内屯兵,为京师巡逻以备盗贼,皇帝出巡则为前导。有两丞、候、司马等属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
将作大匠(将作少府)
将作大匠,本秦将作少府,主治宫室、宗庙、陵园、土木等事,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秩二千石,丞秩六百石。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七令、丞。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罢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辨铜九官令、丞。
内朝官
中朝官自大将军以下,至于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以及光禄勋所属,谓之宿卫。宿卫近在皇帝身边,颇受皇帝信任。这些中朝官都是没有实际职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发明的官制,虽无职掌,但因为皇帝所亲信,讲议朝政,奉诏治事,逐渐获取了原属丞相府的决策会议的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侍中
侍中,古官名,相传黄帝时代即有此官。秦朝丞相置史五人往来奏事殿中,号侍中。汉武帝以此为近臣加官。《齐职仪》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
左右曹
左右曹,《汉官仪》载:“左右曹受尚书事。”沈约《宋书》云:“汉使左右曹诸吏分堂,尚书奏事。”因为尚书是在皇帝左右处理文书的官员,左右曹实际上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
诸吏
诸吏则是受特别委任有权监察、纠举不法的官员,凡加诸吏者,虽非御史,也有和御史一样的权力。
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其实是散骑、常侍两个官名。职务是“骑从乘舆车后,献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给事中
给事中,加号,凡加此官者,得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
领尚书事
因丞相权势发展,皇帝收其权于近臣,于是尚书权势日增。但尚书权重而位卑,不能与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将军、大司马以下诸将军领尚书事,以参决政事。
尚书令
尚书令,汉承秦制,置六尚,即尚书、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书掌收受章奏,出宣诏命。六尚均为少府官,但尚书负责处理政务,实际上是中朝官,不受少府节制。诸臣上书,要另写一份作为副封先上尚书,尚书审阅副封后,对于文辞不便者可不予上奏。朝廷颁发诏令,须以副本存尚书。大臣上奏,由尚书读奏,大臣有罪,由尚书问状。初以尚书四人分判四曹,常侍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事;成帝时增置三公曹主断刑狱。
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令,宦官。汉初为中谒者令。武帝后期以宦官掌尚书,改称中书谒者令。
符节令
符节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颁铜虎符、竹使符与诸郡国。调兵用铜虎符,其余征发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与郡国,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节勘合以验真伪。
黄门令
黄门令,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给事黄门,小黄门,皆以宦官任之。职掌传递书奏,并关通禁省内外。给事黄门,黄门侍郎,位在郎将、大夫下。
其他内朝官吏
尚书郎、尚书御史、给事尚书、尚符玺郎,太医监、侍医、太官献食丞、太官献丞、食监、乐府音监、乐府游徼、令史、东织室令史、中书仆射、黄门倡、倡监、马监、黄门驸马、狗监、给事狗监、钧盾冗从、尚方待诏、掖庭狱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户卫、少内啬夫、暴室丞、暴室啬夫、农官、中谒者、中涓、协律都尉、海丞、果丞等。 这些官员多为处理内廷事务的下级官吏,不能参与政事。
宫官
詹事
詹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率更(负责计时、太子家刑狱);家令丞(负责太子财政事务);仆(负责太子出行车马)、中盾(太子内卫)、卫率(太子卫队指挥官)、厨厩长丞(负责太子膳食、厩马等)。
大长秋
大长秋,《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是皇后宫官,秩二千石。属吏有中长秋(副大长秋)、私府令(负责皇后私人财务)、永巷令(负责审理内廷宫女、内命妇)、仓长(皇后私人庄园的仓库管理员)、厩长(皇后养马场的主官)、祠祀长(负责内廷内命妇祭祀事务)、食官长(供皇后膳食)等。
长信詹事
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长乐少府。
太子太傅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负责教导、辅弼太子,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洗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
编辑本段
西汉郡县官制(地方官制)
汉承秦制,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遣刺史一人以六条察事。此时的州还只是行政监察区域,不是一级行政地方。(详见:西汉地方官制)
编辑本段
西汉诸侯国官制
汉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称郡国制。
诸侯王
汉初,有燕、赵、楚、九江等七个异姓王国。高祖以次翦灭异姓诸王,刑白马作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同时规定非功不得封侯(这一条后来没有奉行,汉朝丞相、外戚都例行封侯)。封同姓子弟为燕、代、齐、赵、梁、楚、吴、淮南、长沙九王。“大者夸(同“跨”)州兼郡,连城数十”。他们君国子民,自置官属。王国的置官略仿汉朝,按《汉书·百官公卿表》:“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绿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通典·职官典》: “汉朝唯置丞相,其御史大夫,皆自置之”
孝惠元年,王国所辖诸郡太守的任免权力收归朝廷。景帝则彻底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按《汉书·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
汉武帝时,诸如郎中令、太仆等诸侯王的王宫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并颁布《左官律》,规定在王宫任职的官员不得出任中央官员。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废诸侯王内史,以相治民。这时的相其实与郡太守没有区别(此时的王国的辖区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仅仅是品秩为真二千石,高于郡太守而已。到此为止,诸侯王仅仅保留了通过汉朝派遣的官员征收租税供自己享用的权利。(详见:西汉诸侯王列表)
列侯(彻侯)
列侯,汉初用以封功臣。高帝八年(前199年),天下平定,开始论功定封。至十二年(前195年),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封为列侯。按《汉书·功臣表》:“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同“砺”,小石子的意思),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列侯居国,要接受郡守、郡尉的监督。列侯不能役使非本国人,违律则削爵治罪。汉初,列侯直接掌握封国的行政权力(列侯不在国时,一般由侯的管家代行),景帝时,侯国相由朝廷任命,与县令同,侯只保留按每户征收三百钱供自己享用的权利。
编辑本段
西汉爵禄制
汉沿秦制,设爵以赏功。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详见:西汉爵禄制)
编辑本段
秩禄
汉以石数为官员品秩的名称。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为一百二十斤(约相等于现代的四十一公斤)。汉朝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三公万石不在秩级之内。
官员的品秩虽然以石数为差,不过不全给以粮食,而是钱、谷分给。按钱发给官俸的时候,谷、钱之间的换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官俸实际上就贬值了。
西汉官秩月俸简录(斛=石):万石 :350斛 ,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 :180斛。真二千石:150斛(此官职有争议,可能就是二千石的别称,后汉书百官志无此品秩))。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银印青绶。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八百石与比八百石禄同千石。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50斛,以上铜印黑绶。四百石:45斛。比四百石:40斛。三百石:40斛。比三百石:37斛。二百石:30斛。比二百石:27斛,以上铜印黄绶。一百石:16斛。斗食:11斛。佐史:8斛。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数钱,按此摺算,三公年俸约七十万钱,县令年俸7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可知西汉的官俸十分丰厚!较之明清,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二十四两银,摺钱十八万六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