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央行增加再贴现和常备借贷便利额度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提升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方便小企业融资,也就是说你能更方便快捷高效的获得银行资金和使用银行资金汇划渠道,对解决小企业融资难有一定的缓解。
㈡ 常备借贷便利的应用
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央行同时公布了2013年1-9月开展此项新工具的操作情况,6-9月余额分别为内4160亿元、容3960亿元、4100亿元、3860亿元。央行表示,在2013年春节和6月份流动性异常波动时,都采取了相关操作。
2014年10月,中金报告称央行将用PSL再次释放近4000亿流动性。中金报告透露,央行此次投放方式不是此前所传的SLF,而是需银行提供债券质押的PSL。中金认为,此举再次释放了流动性宽松的信号,尤其是在实际M2增长明显低于政策目标的情况下。
㈢ 常备借贷便利的功能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2月11日宣布,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专机构提供短期流属动性支持。
央行表示,此举旨在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应对春节前的流动性季节性波动,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据了解,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是短期流动性调节方式的创新尝试,主要解决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正常流动性供给的渠道。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的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采取质押方式发放。
㈣ 如何通过常备借贷便利来进行货币调控
未来通过常备借贷便利等新的政策工具,精准发力,让金融资源流入中小企业、流向普惠制的民生工程、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需要央行给予中小银行更平等的机会。
一般来讲,中央银行会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率三大政策工具来实施自己的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维持在目标范围之内。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常备贷款便利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常备借贷便利就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通过资产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申请授信额度的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方式。由于常备借贷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一对一”的模式,因此,这种货币操作方式更像是定制化融资和结构化融资。
“常备借贷便利”并非中国首创,世界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在使用这种货币操作模式,比如美联储的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cility TAF、日本银行的补充贷款便利等。2007年8月以来,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史无前例的大危机,金融体系处于危险边缘,2008年期间,美联储连续10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利率水平由5.25%降至0-0.25%区间。然而,由于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款意愿大幅下滑,以及“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如何保持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行,防止“惜贷”发生,成为美联储不得不解决的首要难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三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存款准备金率几乎失效,使美联储不得不进行进一步的动作和创新,跳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先导环节,向市场、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特定企业和机构注入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局面,降低融资成本,刺激经济活动。
美联储近期的金融创新主要分为四类,一类是针对存款机构的工具创新,另一类是针对交易商的工具创新,第三类是针对货币市场的工具创新,第四类直接针对特定的具有系统风险的企业和法人。
其中与中国常备贷款便利类似的是定期贴现措施和定期拍卖便利。这两种货币工具创新能够延长期限,比如可以向财务健康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期限由隔夜或几周延长到最长30天的时间。达到一级信贷方案合格要求的财务健康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规定程序向所在地联储银行提交利率报价和竞拍额,由联储决定拍卖结果。每次TAF拍卖的资金总量是由联储预先确定,利率通过存款机构之间的自由竞争而得,这使得美联储完成了从“最终贷款人”到“第一贷款人”的角色转换。
就人民银行推出的常备借贷便利工具而言,同样是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传导机制受阻之后的倒逼结果。今年6月份以来,以同业隔夜拆借利率(Shibor)为代表的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飙升,接近历史高点,金融机构普遍遭遇“钱荒”。事实上,就货币存量而言,中国流动性仍比较充裕,中国信贷规模当前居全球第一,中国广义货币(M2)约为美国的1.5倍,是世界第一货币发行大国;M2与GDP之比达到2,远超过日本的1和美国的0.7。
但问题在于,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偏高,达到55%以上,银行的闲置资金并不充裕,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短存长贷”现象,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直接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正是自6月起,常备借贷便利工具被央行频繁使用,央行政策报告显示,2013年6至8月,央行投放常备借贷便利余额分别为4160亿元、3960亿元、4100亿元。
三季度以来,随着跨境资金的流入以及外汇占款的大幅增加,央行适时进行“有序减量操作”,结合央票锁长放短、公开市场小幅货币净投放或回笼来调节流动性,体现了常备借贷便利在货币操作手法上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从这个角度看,常备借贷便利更符合央行货币操作要“精准发力”的理念。事实上,央行这一货币新工具不仅仅在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应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扭转货币错配以及提升金融配置效率方面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要在加强流动性总闸门调节的前提下,让金融真正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扭转一段时期以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金融空转以及金融结构的错配。另一方面,必须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的金融末梢循环不畅的问题。管道不通,池子里水再多也流不到末梢。中国的信贷资金投放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为信贷投放集中于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传统行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信贷支持力度不足。因此,未来通过常备借贷便利等新的政策工具,精准发力,让金融资源流入中小企业、流向普惠制的民生工程、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等领域,需要央行给予中小银行更平等的机会。
㈤ 常备借贷便利的我国创设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它是中国人民银回行正常的流动性答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㈥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
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㈦ 常备借贷便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抄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 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资料参考前海首华,同时也希望能对您产生帮助。
主要特点
一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
二是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
三是常备借贷便利的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
㈧ 常备借贷便利的设立原因
常备借贷便利的设立原因主要是:
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以回及各种影响流动性答的因素波动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有所加大,尤其是当多个因素相互叠加或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出现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缺口难以通过货币市场融资及时解决的情形,不仅加大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而且不利于中央银行调节流动性总量。
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流动性供给及调节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为维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保障。
(8)常备贷款便利的定义扩展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2月11日宣布,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央行表示,此举旨在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应对春节前的流动性季节性波动,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据了解,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