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衍生产品是金融衍生品的一种。
主要包括:
1、外汇远期合约
外汇远期合约是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日或某日前以确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额金融产品。外汇远期合约是金融衍生产品中历史最长、交易方式最简单的一种,也是其他几种基本衍生产品的基础。近年发展较快的一个新产品是远期利率协议。
2、外汇期货
外汇期货是在商品期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金融期货的一种形式。外汇期货是承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购买或出售某一金融资产的标准化契约。其数量、质量、交割时间都是已定的,唯一变动的是价格。外汇期货的合约交易对象为各种货币。外汇期货交易原理和商品期货交易原理一样,都是利用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波动的趋合性,期货合约临近交割时,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将趋向一致的特点。在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上品种、数量、交割期一致而方向相反的交易,以在一个市场上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上的损失,从而达到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的目的外汇期货交易主要的特点:交易是一种标准化约交易;交易是保证金交易;外汇期货市场是一个有形的市场;交易实行会员制和每日结制度;参与者为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外汇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交易方法与一般商品期是套期保值方法基本一致,基本的方法可以采用多头套期保值和空头套期保值两种方法。
3、货币期权
货币期权是一权利合约,指买方在支付一定费用(称为期权费)后,享有在约定的日期或约定的期限内,按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按买方的权利划分,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前者指买方有权以约定价格购买一定金融资产,后者指卖有权以约定价格出售一定金融资产。期权的买方享有购买或出售的权利,却没有必须购买或出售的义务。
4、货币互换
货币互换是交易双方同意按一定的汇率交换一定数额的两种货币,在协议到期时,双方按同样的汇率换回各自的货币。在此期间,双方根据交换的金额相互支付利息。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继续,在传统的货币互换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互换方式,主要有:远期互换、指数互换、卡特尔互换、可断式互换、可展式互换等等。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活动涉及货币互换、货币期货以及上述交易的混合交易。从金融角度看,货币期货交易和利率互换一样,都与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联。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的独特之处在:外汇衍生产品的普遍性和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汇率波动,给企业在国外的筹资成本和国际组合投资的收益产生影响,从事跨国业务的企业集团或公司必须熟练运用外汇衍生产品市场,才能实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2. 什么是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
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通过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各类参数挂钩,使投资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普通存款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业务特点
1, 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流。根据客户获取本金和收益方式不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一般分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
2,挂钩标的种类较多。发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挂钩标的包括境外利率、汇率、股票、基金、指数、商品等。
3,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挂钩标的不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也不同,除挂钩商品的产品期限最长达5年外,其他产品期限均在1年以内,个别产品期限短至1周左右。
4,投资风险程度普遍较低。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预期收益率一般参考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限存款利率,结合具体投资期限和挂钩标的确定。
5,外资银行相对活跃。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更为普遍,产品类型更多,投资收益水平更为稳定。
(2)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扩展阅读:
虽然外汇结构性存款存在着上述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风险,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利率风险
我国的美元存款利率基本上是依据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确定的, 当美联储升息时, 国内的美元存款利率也会升高,这样,由于投资者选择结构性存款而放弃了提前支取的权利,利率一旦上升,投资者原有的高收益就会缩水,甚至可能会低于普通存款利率,这就是外汇结构性存款投资者面临的利率风险。
2、汇率风险
对于不同种类的外汇结构性存款,投资者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不同。除了投资与汇率挂钩的产品的收益率直接受汇率影响外,投资者的本金也都面临着存款期内的市场汇率风险。投资到期时,如果外币相对本币贬值,投资者将不得不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这就是外汇结构性存款投资者面临的汇率风险。
3、流动性风险
由于外汇结构性存款都锁定了一个固定期限,投资者在期限内不能提前支取,就如同定期存款一样,投资者将面临在存款期内丧失较好的投资机会而付出较高的机会成本的风险,这就是外汇结构性存款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4、信用风险
对于同一时期同样结构的产品,不同银行提供的收益率也有所差别,这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决定的。资金雄厚、操作规范、风险承受能力强、经营稳健的银行, 由于其自身的信用风险较低,所推出的产品的收益率可能相对较低。而那些稳定性较低, 自身信用较差的银行虽然提供的产品收益率较高但是风险也很大,投资者很可能因银行违约而蒙受损失。
5、政策风险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束缚, 因此, 产品受到政策性的影响非常大,政策变动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结构性产品的风险来源之一。这种政策性风险不仅与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直接相关,还有可能通过对投资 者进行投资渠道和额度的限定而带来额外风险。
6、市场风险
包括但是不限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所导致的收益率变化。
7、提前终止风险
银行具有提前终止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权利但不包括义务。如果银行提前终止产品,客户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率。
3. 人民币对港币的汇率衍生品怎么说
按照现在实时汇率:1人民币元=1.1372港币,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4. 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现状是什么 多谢呀
3.4.1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发展现状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首先由中国银行自1997年月率先推出,2003年在四大银行的另外三家推行。2004年以来,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先后获得牌照。但历经几年发展,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1.15万亿和1.42万亿美元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巧0%。不仅是场外市场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流动性低,由外汇交易中心推出的人民币远期交易在2005年推出后,发展也仍然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和9亿美元,皆低于境外离岸市场的日均成交额。中国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现有的人民币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交易、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与外币的掉期交易等交易品种,是非常初级、简单的产品,而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尚未被审批推出。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之后,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愈加明显,这些产品己无法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要求,长期来看对新环境下企业与银行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3.4.2.利率类衍生品发展现状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交易的利率类衍生品主要包括债券远期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债券远期交易目前只面向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其他投资者还无法参与交易。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我国债券市场90%以上的现货份额,市场交易技术稳定可靠、交易平台运行平稳,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债券远期交易以来,我国银行间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为下一步设计推出国债期货等衍生产品积累了经验,莫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经过几年不断改革和建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3月17日,我国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已基本由市场供求决定。2006年10月,人民银行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SHIBOR,旨在构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将利率市场化进程又向前推进一步。因此尽管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从2006年2月才正式推出,但发展迅速,从成立至2007年3月31日止,市场运行一年来的总成交名义本金达到约733.33亿元人民币,互换市场备案机构达到55家,成员类型包括2家政策性商业银行、15家中资商业银行、33家外资银行、3家中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家外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1家国际开发机构。2007年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发布的报告指出的报告指出,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但目前市场还尚未形成公众接受和认可的利率基准曲线,尤其是缺少获得中长期收益率的稳定价格来源,影响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编制的准确性,对利率衍生品的定价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中国利率衍生品市场上以7天回购定盘利率作为浮动利率的利率互换交易最为活跃。一方面7天回购定盘利率每天由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它作为货币市场的主要指标,能够准确反应参与机构的市场资金成本,与7天回购利率挂钩的利率互换定价相对容易。利率互换交易进行一年来,挂钩于7天回购利率的互换交易的成交量达到了市场份额的75.85%。随着市场活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2007年以来1年期以下利率互换品种以及1年至10年各期限品种也均有成交。
3.4.3.股票类衍生品发展现状
从当前我国各主要金融资产的风险来看,股票类资产的风险是最大的。我国股票交易市场是典型的单边市,没有保证金交易,也不可以卖空,只有当股市向好,投资人才能赚钱,股市下跌全体股民都会受损,并且这种单边市场还容易造成牛市买不进、熊市卖不出的现象,投资者既难以分享股市繁荣也难以规避下跌的损失。因此,中国股市发展至今已迫切需要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为市场提供风险分散的工具。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正式出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入,长期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难题破解,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大部分上市公司在2006年己完成股改,发展股指期货的制度性障碍己基本排除。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而作为中国金融期货的“开山之作”,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设计工作也己经完成。2010年4月8日,经过国务院证监会的同意,中金所正式推出股指期货。股指期货的推出,适应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完善了金融期货等衍生产品市场,成为了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全局能力的内在要求。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和发育创新的必然结果。
5. 人民币与外汇衍生品主要包括
人民币与外汇先生提出要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很多个细节。
6. 如何看待国内外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
外逼内压之下 管理层谨慎应对 人民币持续升值、境外机构不断抢跑、金融即将全面开放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境外机构不断抢跑的外部压力之下,在5年保护期满后金融领域全面开放的倒逼压力之下,人民币衍生品的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管理层对此也相当关注,日前不断出台的政策和措施正显示了这一点。 然而,在防范风险的考虑之下,管理层的态度也一直相当谨慎。因此,尽管我国从1997年即开始从事人民币的远期结售汇交易,但多年来进展缓慢。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不但远远落后于境外市场,成交量与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水平相比,也远远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发展速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管理层态度谨慎 十多年前的境外外汇 期货欺诈事件和"327国债期货"事件至今让人们谈虎色变,前期中航油和国储局铜期货等恶性事件更凸显了衍生品交易风险。因此,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管理部门对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比较谨慎。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规定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同时明确远期结售汇履约应以"本金全额交割",而不得进行差额交割(NDF)。 业内人士分析,外汇局的文件规定是对于处在"灰色地带"的NDF交易"划清界限"的一个信号。由于境外人民币衍生品交易市场活跃,目前很多外汇指定银行都在规定之外从事NDF业务,这给国内衍生品交易市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管理层对于目前发展人民币衍生品交易的态度无疑是一种稳妥的选择。 国外机构抢占先机 然而,"管理层对于衍生品交易风险的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不发展衍生品市场带来的风险可能更大。"一位熟悉衍生品交易的外资银行人士称。 事实上,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内经济主体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避险和获取收益的需求非常现实。就在前不久召开的2006年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上,银监会有关人士即指出,国内人民币衍生品发展离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尚有较大差距,人民币衍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与此同时,国外机构也看到中国市场所蕴涵的巨大商机,争相开发与中国股指、人民币汇率有关的产品,试图抢占先机。今年6月24日,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宣布,将于8月28日正式推出人民币期货及其期权产品。消息一经公布,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内外市场的关联日益密切,竞争也日趋激烈。一旦境外相关市场发展成熟起来,国内市场的后发劣势很难逆转,在规则标准、市场管理等方面陷入被动。 管理方法值得商榷 丁志杰指出,国内市场管理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急需调整。在我国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外汇市场也不例外。但是,政府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理念值得商榷,特别是在如何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有关部门经常不自觉地把管理凌驾于市场之上。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分业经营的原因,我国目前各种金融市场之间割裂的情况比较严重,而且各个市场分属不同的监管部门管辖,这对于推进衍生品市场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事实上,在金融衍生品推进的过程中,部门利益冲突也经常给产品推出带来比较大的障碍。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人民币衍生品发展必须具备的各项基础正开始逐渐完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此前召开的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上表示,央行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按照"三性"原则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建设,这些都将为人民币衍生品发展奠定基础,并计划主动推出外汇期货试点。 相关资料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截至2006年9月末,国内已有53家银行取得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其中21家银行取得对客户掉期业务经营资格。此外,国内目前还有2家可从事相关业务的货币经纪公司,其中一家已于去年年底开业,而第二家也将即将诞生。 于去年12月20日开业的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由英国国惠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德利万邦有限公司和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筹建,是"中国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颁布之后,首批中外合资经纪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货币经纪公司。 目前,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第二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际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获也准筹建。该公司将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与全球最大的货币经纪公司英国毅联汇业(ICAP)集团共同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