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行业主宰着当今时代经济命脉
金融资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图书《金融资本》
[编辑本段]版权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寿 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440000
页 数: 374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定价:¥48.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金融资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曾预言过但是没有能够详细分析的现象,特别是以托拉斯和卡特尔为形式的垄断现象。他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该书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告诉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进行财富积累的权威读本。
金融资本给资本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它使人很难看到资本的本质。从形式上看,金融资本是在独立的运动,其实,金融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反映形式。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道扬镳,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全部资本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认识金融资本的运动规律,就不可能认识现代资本主义。——鲁道夫·希法亭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金融资本》是作者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作者对马克思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因而在当时的理论界被当做《资本论》的第四卷而大受欢迎。希法亭把资本分为了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论述资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希法亭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尤其对金融资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目录
原序
导读
一、本书的体例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马克思时代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希法亭的新观点
四、《金融资本》的特殊价值及当今金融资本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篇 货币和信用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第二章 流通过程中的货币
第三章 信用货币
第四章 在产业资本中流通的货币
第五章 银行和产业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虚拟资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证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银行资本与利润
第三篇 金融资本和对自由竞争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润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尔与托拉斯
第十三章 垄断和商业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银行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垄断的价格决定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
第四篇 金融资本和危机
第十六章 危机的一般条件
第十七章 危机的原因
第十八章 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信用关系
第十九章 萧条时期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第二十章 危机性质的变化卡特尔和危机
第五篇 论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业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二章 资本输出和争取经济区的斗争
第二十三章 金融资本和各个阶级
第二十四章 围绕劳动契约的斗争
第二十五章 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
[编辑本段]书摘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畿够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这种商品也就可以成为满足同样条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于是,这种商品便开始向货币转化。这样,商品便成为了货币,成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由于一切商品都通过使用价值的让渡而转化为货币,货币也就成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转化形式,成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货币转化的结果,成为了一般劳动时间的直接对象化,成为了个人劳动外化的产物。
理解为由全体社会成员自己决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统一组织机构的社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社会生产者被分解为相互分离的生产个体,他们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的事务,而是表现为他们自己的私事,他们被社会的分工强制发展成为相互之间必须发生关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们发生这种关系的活动,是生产产品的交换,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交换活动,才能使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以生产个体为单位的社会发生联系。但是,产品交换只是社会联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允许产品交换,不过,这种交换是社会有意识地统一了分配标准之后的交换,可以这样说,这种交换是对社会分配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服从于社会主观情绪的一种私人活动,因此,它不会成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产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儿园中,洛德和福里基两个孩子相互交换玩具一样,这种交换与他们的父亲在商店里购买玩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用钱购买玩具这种交换,是社会交换活动总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这种交换,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共同体,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换活动,被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会才能联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马克思在某个地方说:在交换关系中,上衣在内部的交换要比在外部的交换具有更多的意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交换关系在一个有一定联系的社会内部要比在另一种社会内部具有更多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产生社会联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相互分离而又彼此制约的社会里,交换才能具有社会统一的规定性,才能行使指挥社会生产的职能。在可以对社会生产进行自觉调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央机关自觉地决定生产的对象、数量、地点和人员,在这个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总之,通过交换告诉商品生产者的道理,同社会当局必须将“自觉调节生产、决定劳动秩序”等道理告诉给社会成员是完全一样的。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认识这种交换的规律。由这种规律必然产生出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生产调节,这就像在社会主义当局的法律、命令和规定中,必然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不受干扰的运行过程一样,不过,这种规律不是直接地规定人们在生产中的行动,而是以自然规律的方式通过“社会的自然性和必然性”来发挥作用。
因此,那些本来应该由独立的手工业者或资本主义企业家来回答的问题,也必须通过产品交换来回答。例如,商品生产怎样由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的交换关系是怎样产生及其变化的?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说,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量的关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交换的基础是支配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体现在交换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交换的基础则表现为主观意志的相同。在这里,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既不能成为理论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也不能进行理论分析。由于交换总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察觉到这种区别。
社会产品必须进行变换,正是这种变换,使交换活动变成了社会物质变换的中介。尽管那些个别的或分散的交换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会的产品交换成为可能,只要它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交换活动就能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生产是进行交换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交换活动,个人才能同社会发生联系,并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果即社会的分配中获取其中的一个份额。
交换活动与整个社会生产的关系,使个别交换和分散交换冲破了偶然性和主观性的羁绊,变成了一种符合社会客观规律的事物,并成为社会物质变换的条件,于是,交换活动具有了必然性。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存在,而社会也必须通过经济上的交换才能成为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社会,交换活动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分析对象。
那么,在这种社会,作为社会物质变换中介的交换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在这种社会的交换活动中,货物已经成为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这样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不再只是用于个人的需要,而是用于整个社会,它的萧条和兴旺也不再是由个人的需求决定,它的命运可能比奥德赛的命运更加变幻莫测。在这种社会,货物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这些货物的生产者,是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货物作为劳动产品,不仅具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而且也成为了社会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去探索这个作为生产共同体即劳动共同体的社会的规律,现在,个别劳动已经成为这个生产共同体所支配的总劳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已经成为形成价值的劳动。
事实上,交换活动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为,交换活动不光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它在使个人需要变成一种工具的同时,把个人需要限制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相对社会需要而言,个人需要是前提条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需要就无从谈起。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交换不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中那种满足个人需要的职能,而是通过交换将个人需要纳人社会生产的范围,个人需要要想得到满足,就必须参与交换。在这里,交换只是表现物与物之问量的关系,而在交换中所置换的量,则被看成是社会生产总量中的一部分。社会生产总量由社会制造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问决定,社会是用全部劳动力来制造产品的统一体,而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则是社会统一体中的器官。在交换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相等,那么,商品就可以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
如果商品交换的条件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并用这些生产资料制造出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就是价值平等的交换。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大多数人的财产被剥夺,少数人垄断占有生产资料,这使交换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交换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所以,社会上的不平等在交换活动中则表现为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价值的平等,而是生产价格的平等,劳动耗费的不平等被利润率平等所掩盖,这说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商品交换不再以等量劳动为条件,而是以等量资本为条件,商品不是按它们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它们的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活动中,这种劳动时间常用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商品的价值,并不用具体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也就是说,并不表示为8小时的劳动、l0小时的劳动或l2小时的劳动,而是用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即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码麻布的等价物。这件上衣与20码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为上衣与麻布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有了这样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为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这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这种劳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交换活动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在交换活动完成之后,生产者才能够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他花费的劳动时间是否真正体现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不需要什么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价,商品生产者要证明自己是商品生产社会的合格成员,只需拿出他用于交换的商品,通过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会证明他的能力。因为,社会是将自己的事务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因此,能够证明商品生产者能力的,就是社会的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换活动后,才能证明他生产的产品是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样,他才能重新开始生产。在交换活动中,为了让一种商品能表现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于是,一种特殊商品出现了,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在交换活动中,只有当产品互相交换后,商品生产者A和商品生产者8才能作为商品所有者与社会生产发生关系。事实上,当一件上衣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的时候,这种关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产已经社会化,那么,裁缝的生产就必须通过交换来进行,这时,他不再是只同麻纺织者发生交换关系,他还要同更多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面包进行交换,由于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将发生这样的交换关系,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交换冬式,在这些等式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商品来衡量,这给交换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人们便开始固定地用某一种商品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随着这种商品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最后,这种商品便成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价值尺度。
……
⑵ "帝国主义"是什么和"军国主义","法西斯"有区别吗
帝国主义 ①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制订和执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主要政治军事首脑称为帝国主义者。②特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等著作中试图系统阐述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列宁在1917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第一次对作为资本主义特殊阶段的帝国主义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列宁认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列宁在该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后完成的。指出当时的帝国主义有如下的经济特征:(1)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列宁还从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论述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参见“现代资本主义”。
军国主义,是指以武装力量统治全国,实行军阀独裁和侵略扩张的思想和政策。军国主义国家对内镇压反战革命运动,宣传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强行征兵参战;对外则穷兵黩武,进行国土扩张,屠杀被占领地人民。过去的军国主义国家有纳粹德国、明治维新时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日本、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佛郎哥统治下的 西班牙等。在德国,它表现为纳粹主义,在意大利,它表现为法西斯主义。现在,各国人民都反对军国主义。
法西斯(拉丁文: fasces)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
在官方场合下高级官员的卫兵在他的前面持法西斯来代表到来的官员的级别和权利。按官员的级别的不同,他们的法西斯的数量也不等。允许持法西斯的官员有最高裁判官、地方长官、最高执政官、总督、独裁者和皇帝。按罗马历史学家的描述上古罗马国王就已经持法西斯作为他们权力的代表了。
法西斯的捆在一起的木棍代表团结,而斧头(古代用来砍头用的)则代表最高权力。斧头在地中海地区很早就有代表权力的意义了。在罗马胜利游行的过程中特别勇敢的士兵也可以持斧头(但不是法西斯)。在罗马的传统中一个官员进入罗马城后法西斯的斧头的头必须摘下来,只有独裁者才允许带斧头的头进入罗马城。
法西斯代表权力和威信的意义一直延续到今天:
法国的护照封面上有法西斯的标志,这个标志是拿破仑引入的。
西班牙的警察的标志是法西斯。
法西斯最著名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被意大利法西斯党作为标志使用,从此引出了法西斯主义。
瑞士圣加仑的州徽是一个法西斯。
美国华盛顿市林肯纪念堂林肯像的座位的正面也有法西斯的图像。
⑶ 什么叫金融资本
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业也走向了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了银行业的垄断。银专行业垄断的形属成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银行垄断的产生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从而产生了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既支配着工业又控制着银行业同时又主宰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一种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是资本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 我们这里所指的金融资本有两重意思: 其一,它指用于增殖的货币(资本)本身。这些货币以与用于工业、商业中的货币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过货币本身的直接周转-增殖自身,中间不会转换为生产资料制造商品,也不会通过买卖一般商品赚取差价。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 其二,指那些掌握有大量货币,并将其(部分地)用于金融资本用途的企业及机构。 就后者而言,大致包括下列形式的金融资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险公司(人寿、财产、再保险等)、证券公司、金融集团..
⑷ 什么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是垂死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最后形成。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等著作中试图系统的阐述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指出当时的帝国主义有如下的经济特征:
(1)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
(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4)世界的国际同盟业已形成;
(5)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4)金融资本希法亭扩展阅读: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散竞争已经成为历史。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融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银行垄断组织的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
⑸ 帝国主义的由来
帝国主义 ①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制订和执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主要政治军事首脑称为帝国主义者。②特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等著作中试图系统阐述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列宁在1917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第一次对作为资本主义特殊阶段的帝国主义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列宁认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列宁在该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后完成的。指出当时的帝国主义有如下的经济特征:(1)在生产和资本集中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垄断统治,是它的基本特征;(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溶合为一,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业已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列宁还从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论述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参见“现代资本主义”。
⑹ 哪里有地方购买金融资本证明
金融资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图书《金融资本》 [编辑本段]版权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寿 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440000 页 数: 374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定价:¥48.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金融资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曾预言过但是没有能够详细分析的现象,特别是以托拉斯和卡特尔为形式的垄断现象。他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该书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告诉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进行财富积累的权威读本。 金融资本给资本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它使人很难看到资本的本质。从形式上看,金融资本是在独立的运动,其实,金融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反映形式。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道扬镳,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全部资本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认识金融资本的运动规律,就不可能认识现代资本主义。——鲁道夫·希法亭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金融资本》是作者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作者对马克思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因而在当时的理论界被当做《资本论》的第四卷而大受欢迎。希法亭把资本分为了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家认为,这是“一部论述资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希法亭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尤其对金融资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目录 原序 导读 一、本书的体例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马克思时代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希法亭的新观点 四、《金融资本》的特殊价值及当今金融资本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篇 货币和信用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第二章 流通过程中的货币 第三章 信用货币 第四章 在产业资本中流通的货币 第五章 银行和产业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虚拟资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证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银行资本与利润 第三篇 金融资本和对自由竞争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润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尔与托拉斯 第十三章 垄断和商业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银行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垄断的价格决定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 第四篇 金融资本和危机 第十六章 危机的一般条件 第十七章 危机的原因 第十八章 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信用关系 第十九章 萧条时期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第二十章 危机性质的变化卡特尔和危机 第五篇 论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业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二章 资本输出和争取经济区的斗争 第二十三章 金融资本和各个阶级 第二十四章 围绕劳动契约的斗争 第二十五章 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 [编辑本段]书摘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畿够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这种商品也就可以成为满足同样条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于是,这种商品便开始向货币转化。这样,商品便成为了货币,成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由于一切商品都通过使用价值的让渡而转化为货币,货币也就成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转化形式,成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货币转化的结果,成为了一般劳动时间的直接对象化,成为了个人劳动外化的产物。 理解为由全体社会成员自己决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统一组织机构的社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社会生产者被分解为相互分离的生产个体,他们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的事务,而是表现为他们自己的私事,他们被社会的分工强制发展成为相互之间必须发生关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们发生这种关系的活动,是生产产品的交换,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交换活动,才能使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以生产个体为单位的社会发生联系。但是,产品交换只是社会联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允许产品交换,不过,这种交换是社会有意识地统一了分配标准之后的交换,可以这样说,这种交换是对社会分配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服从于社会主观情绪的一种私人活动,因此,它不会成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产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儿园中,洛德和福里基两个孩子相互交换玩具一样,这种交换与他们的父亲在商店里购买玩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用钱购买玩具这种交换,是社会交换活动总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这种交换,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共同体,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换活动,被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会才能联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马克思在某个地方说:在交换关系中,上衣在内部的交换要比在外部的交换具有更多的意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交换关系在一个有一定联系的社会内部要比在另一种社会内部具有更多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产生社会联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相互分离而又彼此制约的社会里,交换才能具有社会统一的规定性,才能行使指挥社会生产的职能。在可以对社会生产进行自觉调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央机关自觉地决定生产的对象、数量、地点和人员,在这个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总之,通过交换告诉商品生产者的道理,同社会当局必须将“自觉调节生产、决定劳动秩序”等道理告诉给社会成员是完全一样的。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认识这种交换的规律。由这种规律必然产生出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生产调节,这就像在社会主义当局的法律、命令和规定中,必然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不受干扰的运行过程一样,不过,这种规律不是直接地规定人们在生产中的行动,而是以自然规律的方式通过“社会的自然性和必然性”来发挥作用。 因此,那些本来应该由独立的手工业者或资本主义企业家来回答的问题,也必须通过产品交换来回答。例如,商品生产怎样由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的交换关系是怎样产生及其变化的?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说,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量的关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交换的基础是支配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体现在交换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交换的基础则表现为主观意志的相同。在这里,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既不能成为理论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也不能进行理论分析。由于交换总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察觉到这种区别。 社会产品必须进行变换,正是这种变换,使交换活动变成了社会物质变换的中介。尽管那些个别的或分散的交换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会的产品交换成为可能,只要它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交换活动就能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生产是进行交换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交换活动,个人才能同社会发生联系,并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果即社会的分配中获取其中的一个份额。 交换活动与整个社会生产的关系,使个别交换和分散交换冲破了偶然性和主观性的羁绊,变成了一种符合社会客观规律的事物,并成为社会物质变换的条件,于是,交换活动具有了必然性。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存在,而社会也必须通过经济上的交换才能成为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社会,交换活动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分析对象。 那么,在这种社会,作为社会物质变换中介的交换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在这种社会的交换活动中,货物已经成为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这样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不再只是用于个人的需要,而是用于整个社会,它的萧条和兴旺也不再是由个人的需求决定,它的命运可能比奥德赛的命运更加变幻莫测。在这种社会,货物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这些货物的生产者,是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货物作为劳动产品,不仅具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而且也成为了社会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去探索这个作为生产共同体即劳动共同体的社会的规律,现在,个别劳动已经成为这个生产共同体所支配的总劳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已经成为形成价值的劳动。 事实上,交换活动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为,交换活动不光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它在使个人需要变成一种工具的同时,把个人需要限制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相对社会需要而言,个人需要是前提条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需要就无从谈起。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交换不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中那种满足个人需要的职能,而是通过交换将个人需要纳人社会生产的范围,个人需要要想得到满足,就必须参与交换。在这里,交换只是表现物与物之问量的关系,而在交换中所置换的量,则被看成是社会生产总量中的一部分。社会生产总量由社会制造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问决定,社会是用全部劳动力来制造产品的统一体,而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则是社会统一体中的器官。在交换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相等,那么,商品就可以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 如果商品交换的条件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并用这些生产资料制造出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就是价值平等的交换。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大多数人的财产被剥夺,少数人垄断占有生产资料,这使交换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交换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所以,社会上的不平等在交换活动中则表现为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价值的平等,而是生产价格的平等,劳动耗费的不平等被利润率平等所掩盖,这说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商品交换不再以等量劳动为条件,而是以等量资本为条件,商品不是按它们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它们的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活动中,这种劳动时间常用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商品的价值,并不用具体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也就是说,并不表示为8小时的劳动、l0小时的劳动或l2小时的劳动,而是用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即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码麻布的等价物。这件上衣与20码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为上衣与麻布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有了这样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为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这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这种劳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交换活动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在交换活动完成之后,生产者才能够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他花费的劳动时间是否真正体现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不需要什么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价,商品生产者要证明自己是商品生产社会的合格成员,只需拿出他用于交换的商品,通过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会证明他的能力。因为,社会是将自己的事务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因此,能够证明商品生产者能力的,就是社会的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换活动后,才能证明他生产的产品是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样,他才能重新开始生产。在交换活动中,为了让一种商品能表现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于是,一种特殊商品出现了,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在交换活动中,只有当产品互相交换后,商品生产者A和商品生产者8才能作为商品所有者与社会生产发生关系。事实上,当一件上衣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的时候,这种关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产已经社会化,那么,裁缝的生产就必须通过交换来进行,这时,他不再是只同麻纺织者发生交换关系,他还要同更多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面包进行交换,由于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将发生这样的交换关系,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交换冬式,在这些等式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商品来衡量,这给交换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人们便开始固定地用某一种商品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随着这种商品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最后,这种商品便成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价值尺度。 ……
⑺ 奥地利是唯物主义吗
【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内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容.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唯我论 solipsism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结论.典型代表者有18世纪英国哲学家G.贝克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等人.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
⑻ 什么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专。随着属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1902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等著作中试图系统的阐述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列宁在1917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第一次对作为资本主义特殊阶段的帝国主义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列宁认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列宁在该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后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