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股权再融资为例分析再融资工具选择时应考虑哪些考虑因素
行情走抄出一个过山车的走势,午盘有过一波拉升,午盘后又几乎是对称式的下跌,这样涨跌之间,市场量能进一步萎缩,打消了抄底资金的热情。而持仓进一步加速,增仓速度有所下降,因此指数在初期宣泄后,显露出来资金的观望情绪,追涨杀跌的情况都在放缓,阴跌效应形成。
2. ipo加速是解药还是毒药
加速圈钱,肯定是毒药;
现在的新股IPO提速后无论从资金流出量,还是单只新股的资金募集数对股市的影响并不太大,甚至对缩短“壳资源”大有帮助,所以对投资者而言,新股IPO大扩容恐怕更多的是对其心理预期的影响。
第一,IPO融资规模太小,广大投资者勿过多恐慌。从A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
而在2016年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1496、16967、1140、3780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6.4%、72.6%、4.9%、16.2%,相对而言IPO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我们真正看到耗用股市资金的幕后元凶是再融资。
第二,今年虽然IPO提速,但新股募集资金规模大不如前。悲观者恐慌,密集的IPO发行会拉动大盘持续向下,抵触和反感IPO的情绪升温。其实,尽管2015、2016年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只、227只。但实际上单只新股募集资金平稳,保持在6亿元至7亿元。
而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集资金平均为5.5亿元,规模更是稳中略降。这与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单个定向增发、再融资等抽血相比,并不算多,对股市资金的实际吸蚀作用并不大。
第三,进入2017年后,由于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加快,使得市场估值体系被重塑,而融资额少、家数多的新股发行模式,使得IPO堰塞湖水位迅速下降,屡遭市场诟病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现象几乎消失,拟IPO企业排队时间的大幅缩短,让一些“壳”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
在此之前,正常的IPO排队速度奇慢,通常要3-4年时间,而像圆通速递等公司借壳上市重组方案在上报几个月即获得审批通过。这就造成了部分绩差企业在IPO无望的情况下,选择借壳上市。而笔者认为,如果监管部门明确,所有构成借壳上市的审批全部进入IPO通道,与IPO一起排队,那么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也将迅速归于零。
新年伊始,股市表现不尽人意,很多人将下跌归咎于新股IPO的速度加快。但未来指望监管者放缓IPO的可能性很渺茫,因为新股IPO并不是导致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股市重挫的根源在于其本身估值虚高不下,需要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而新股IPO的提速恰好说明了监管者要让股市更好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以及降低新股排队时间,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大方向。
3. 证监会召开“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部署了哪些内容
证监会召开“2020年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部署的内容包括在落实“六稳”“六保”中进一步体现资本市场担当作为;聚焦“建制度”主线;践行“不干预”理念;落实“零容忍”要求;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坚定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
一、在落实“六稳”“六保”中进一步体现资本市场担当作为。细化落实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举措,将前期的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可操作性和直达力,促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发挥资本市场机制作用,更好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国资国企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在疫情背景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保持IPO常态化,推进再融资分类审核。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落地,尽快形成示范效应。推进期货期权产品创新。
二、聚焦“建制度”主线,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加快关键制度创新,补齐制度短板。完善注册制制度规则,增强信息披露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审核注册的质量、效率和透明度。
健全市场化法治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稳妥推进交易结算制度改革。
三、践行“不干预”理念,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可预期机制。减少管制,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按规则制度办事,保持市场功能正常发挥;完善预期管理机制,加强宏观研判,稳定市场预期。
以编制权责清单为抓手,全面清理“口袋政策”和“隐形门槛”,进一步整合规范备案报告事项。健全促进行业机构做优做强的制度机制,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
四、落实“零容忍”要求,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工作部署,持续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推动建立打击资本市场违法活动协调机制,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偿和刑事惩戒相互衔接、互相支持的立体、有机体系。抓好证券集体诉讼制度落地实施。多渠道、多平台强化执法宣传,传递“零容忍”的鲜明信号。
五、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平稳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实施。保持改革定力,加强改革评估,进一步统筹好融资端和投资端的各项改革举措。着力提升融资端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推进科创板制度创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和稳定运行;继续深化新三板改革,增强市场吸引力、辐射力和覆盖面。
坚持内外双向发力,在投资端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打造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推动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加快落地。
六、坚定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强化监管合作。持续推进市场、行业和产品开放,研究逐步统一、简化外资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和方式,同步加强开放条件下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中概股情况应对,推进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共同打击跨境证券违法犯罪行为。
修订整合现有境外上市规则,构建完整清晰的境外上市监管制度体系。健全与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常态化协作机制,坚定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七、坚持标本兼治,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加强风险研判,强化对杠杆资金的监测,防范和打击体系化、规模化场外配资,努力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积极推进化解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力争处置效果有新的提升,风险进一步收敛。加大私募基金风险防范和监管,加快推动出台《私募基金条例》,出台私募基金规范经营的底线要求,稳妥推进高风险个案处置。
八、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进一步落实分类和差异化的理念,强化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的监管。推进上市公司治理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促进归位尽责。加快推动科技监管落地见效,促进提升全行业科技化水平。加快制定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办法。创新投资者教育服务,积极培育成熟理性的股权投资文化。
九、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推动系统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扎实推进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协同推进风险处置和金融反腐工作。
持续推进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教育、“灯下黑”问题专项整治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落地见效。推动系统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打造“忠专实”的高素质监管干部队伍。
4. IPO加速发行是支持实体经济吗
IPO 是实体经济融资的解药。①信贷融资仍是大头,在直接融资中股权市场有待发展。目前中国股权融资仍较小,加上债券融资后直接融资占比也不高,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渠道。16 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融比重为 7.0%,债券融资为16.8%,而日本同样是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国家,其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高达 60%以上,美股则高达 80%以上,中国直接融资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直接融资中,当前债务融资发展过快,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 123.1%,高于国际水平。沉重的债务负担拖累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在直接融资中更多采取股权融资。②IPO 融资助力企业业绩改善,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持续的低成本融资,这既支撑企业迅速扩张,又利于降低财务费用。
长期看 IPO 发行不改市场趋势。①回顾市场表现,IPO 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IPO 供给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IPO 发行节奏与 A 股行情更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在牛市中 IPO 发行较多,在熊市中 IPO 发行更少,在震荡市中 IPO 发行节奏保持平稳。②长期看 IPO 发行对 A 股资金面影响不大。从 A 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 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在 16 年 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 1496、16967、1140、3780 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 6.4%、72.6%、4.9%、16.2%,相对而言 IPO 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从而长期看 IPO 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短期 IPO 节奏过快,需要新平衡。①近期 IPO 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从资金供求细项看,IPO 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 IPO 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16 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 13.7 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 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 381.9%,这就意味 16 年 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 7210 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16 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 61%,为 10369 亿元,短期 IPO 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②建议监管层加大资金入市力度对冲 IPO 加速对资金面的冲击。虽然 IPO 发行制不断改进,但目前核准制仍不完美,主要体现在 IPO 核准制定价不合理,近期 IPO 加速发行,将有利于解决 IPO 定价不合理问题,发行节奏加快导致新股难获连续涨停。但是打新收益率持续降低也挫伤资金打新的积极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为打新而锁定的 A 股仓位也将解冻,由此对 A 股资金面造成压力。
为缓解 IPO 定价不合理和 IPO 加速造成资金面紧张局面,监管层应当从其他资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准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金入市节奏、降低再融资规模等。
5. 为什么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利空
上市公司再融资现在成为了股票市场的一个重大利空,可是要知道这就是在中国才是这样的! 资本市场本来就是要为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融资渠道的,因此,上市公司再融资应该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对于一些绩优、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作为散户的股东还会欢迎他的配股再融资,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但是在中国,再融资是散户谈虎色变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大“蓝筹股”的再融资,更是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的大幅度调整,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根本没有从股东(当然主要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出发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问题,融资的目的仅仅是圈钱,是为大股东利益服务的,甚至是为公司管理人员和职工谋利益的,所以公司业绩再好,也可以不分配,或者毛毛雨地分点,再从股市圈走更多的钱。
6. IPO筹资额在加大,意味着IPO发行在加速吗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IPO之际,市场对于再融资的关注度明显下降。在不少机构眼中,IPO承销家数与金额,俨然成为评判券商投行实力强弱的唯一标准。 再融资筹资金额屡超IPO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A股市场的IPO融资金额为2720亿元,再融资(含公司债,不包括资产类的重大资产重组)则达到了3909亿元,后者较前者超出了43.7%。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A股再融资不仅在总量上远超IPO,平均单笔融资规模(16.92亿元)也明显高于IPO(9.82亿元)。 事实上,A股市场近几年的再融资筹资金额均超过IPO,而这一点在2011年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业内人士指出,A股市场IPO的“大单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与此同时,再融资的“大单时代”却正在降临。对于券商投行而言,是继续在IPO的“红海”厮杀,还是在再融资的“蓝海”寻找新的突破口,这成了必须尽早抉择的战略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全年,A股市场共计有706家企业发行证券,分别涉及IPO、公开增发、上市公司债、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以及企业债,共计筹得资金10057亿元。其中,IPO企业277家,共计筹资2720亿元;公开增发10家,共筹资289亿元;定向增发119家,共计筹资1576亿元;配股13家,共计筹资372亿元;上市公司债80家,共计筹资1259亿元;企业债198家,共计筹资3428亿元;可转债9家,共计筹资413亿元。此外,另有55家企业还实施了单纯向大股东或其他股东发行股份认购资产、不筹资的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行为。 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IPO筹资额为2720亿元,仅仅占到上年同期融资额4911亿元的51.70%。“IPO筹资额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发行市盈率滑落造成的单位融资效率下降。”上海某大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指出,2010年IPO平均筹措资金为14.15亿元,而2011年则骤降至9.82亿元,下降幅度高达30.6%;其次是发行数量下降,2010年IPO发行数量为347家,2011年则为277家,下降幅度约为20%。 两份排名 如果仅仅考虑IPO融资的承销情况,平安证券无疑是2011年的最大赢家,而曾经长期垄断券商投行霸主地位的中金公司,过去一年则遭遇了滑铁卢。 2011年,主承销金额在100亿以上的投行有6家,平安证券与国信证券分别以298亿元和260.4亿元占据前两位,其承销上市公司数量也雄踞前二。承销金额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和中信建投。 中金公司在IPO承销上的“陨落”出人意料,历史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至2010年,按国内IPO主承销商募集资金排名,中金公司除了在2008年和2010年排名第二,其他年份始终稳居榜首,但是2011年全年,中金公司仅有两单入账,承销金额为63.2亿元,按主承销金额排名第15,按主承销数量排名第41。 如果综合考虑IPO与再融资的情况,券商投行格局则又是另一番天地。从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股票、可转债、公司债和企业债)总体筹资情况来看,中信证券笑到了最后,其以承销总金额720.5亿元、占据7.40%市场份额的业绩排名第一;位列第二名的是国泰君安证券,其承销总金额为673.1亿元,占据了6.91%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三的是平安证券,其承销总金额为631.7亿元,占据的市场份额为6.49%;国信证券紧随其后,以 563.6亿元的承销金额位列第四;排在第五位的是中信建投,其承销金额也达到了527.7亿元。 与2010年的承销情况相比,变化较大的莫过于中金公司和中银国际,中金公司的股票承销金额由2010年的1497.96亿元降至去年的439.6亿元,其排名也由第一位下滑至第六位;中银国际的承销金额从2010年的936.55亿元降至2011年的296.7亿元,其排名也由第三位滑落至如今的第十二位,跌出前十。与之相反,部分券商排名逆势增长,影响力不断提升:中信证券由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国泰君安由第四位升至第二位,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也分别由2010年的第七和第八名升至2011年第三和第四,可谓老牌劲旅业绩常青,新锐券商更进一步。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券商投行战略选择的主要方向。”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平安、国信正是依靠自身在中小企业项目上的独特优势,得以在投行界迅速崛起,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券商投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国泰君安、中信证券等老牌券商为例,凭借在再融资市场上的出色表现,依然能够在投行界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7. 央视带头质疑IPO加速过快问题 IPO速度会受到影响吗
央视:中国平均每天3家公司IPO 股民不赚钱巨量融资谁会买单
上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准了14家公司的上市批文。而本周就有15家公司开启新股申购,这也意味着新年以来,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高速推进着新股发行。
我们注意到这种高速发行的节奏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梳理一下2016年的新股发行,截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以来A股有227家企业成功IPO,募集资金1496亿元。IPO数量创五年来新高,但融资规模较去年有小幅下降。而根据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日前引用的数据,2016年我国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1.33万亿元,同比高达增长59%,A股再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上证指数跌幅超12%,创业板跌幅近28%。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16年在高速发行的背景下,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元。
IPO在提速,投资却不赚钱!巨量融资谁会买单?
有市场机构预计2017年A股将有380~420家企业完成IPO,全年融资额在2500亿~2800亿元,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2017年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额较2016年均增长六成至八成。2017年IPO融资量将达到3000亿元水平。而日前,新三板 企业陆续开始IPO的消息,也意味着有近万家企业正在陆续成为IPO的后备军。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大的融资量融资方是很高兴,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市场双方的,有卖就得有人买,这么大的量究竟该谁来承接?如果投资者在市场中长期不赚钱,这样的发行节奏还能继续下去吗?一个失去赚钱效应的市场,还能坚持多久?
8. IPO加速对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iPO 是实体经济融资的解药。①信贷融资仍是大头,在直接融资中股权市场有待发展。目前中国股权融资仍较小,加上债券融资后直接融资占比也不高,贷款仍为主要融资渠道。16 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社融比重为 7.0%,债券融资为16.8%,而日本同样是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国家,其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比高达 60%以上,美股则高达 80%以上,中国直接融资市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直接融资中,当前债务融资发展过快,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 123.1%,高于国际水平。沉重的债务负担拖累企业长远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企业改变融资结构,在直接融资中更多采取股权融资。②IPO 融资助力企业业绩改善,支撑实体经济增长。上市公司较非上市公司更易获得持续的低成本融资,这既支撑企业迅速扩张,又利于降低财务费用。
长期看 IPO 发行不改市场趋势。①回顾市场表现,IPO 发行节奏与市场涨跌幅关联不大。IPO 供给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IPO 发行节奏与 A 股行情更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在牛市中 IPO 发行较多,在熊市中 IPO 发行更少,在震荡市中 IPO 发行节奏保持平稳。②长期看 IPO 发行对 A 股资金面影响不大。从 A 股资金供求看,资金流入主要来自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证转账、保险加仓、沪股通、融资余额,资金流出主要来自 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在 16 年 IPO、再融资、产业资本减持、交易税费分别为 1496、16967、1140、3780 亿元,分别占全年资金流出额的 6.4%、72.6%、4.9%、16.2%,相对而言 IPO 对资金面的冲击较小,从而长期看 IPO 发行不改市场趋势。
短期 IPO 节奏过快,需要新平衡。①近期 IPO 发行加速,资金供求偏紧,打新收益率下降。从资金供求细项看,IPO 发行后一般在多个交易日内将连续涨停,即意味着 IPO 融资的资金流出效应将放大,16 年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 13.7 个交易日涨停,上市首个交易日平均涨幅为 43.8%,按此估算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期间收益率高达 381.9%,这就意味 16 年 IPO融资最多将导致资金流出 7210 亿元;其次,在定增中部分项目通过资产对价完成支付,这部分基本对市场资金面无冲击,16 年再融资中现金对价部分占 61%,为 10369 亿元,短期 IPO 发行对资金供求影响加大。②建议监管层加大资金入市力度对冲 IPO 加速对资金面的冲击。虽然 IPO 发行制不断改进,但目前核准制仍不完美,主要体现在 IPO 核准制定价不合理,近期 IPO 加速发行,将有利于解决 IPO 定价不合理问题,发行节奏加快导致新股难获连续涨停。但是打新收益率持续降低也挫伤资金打新的积极性,在市值配售制度下其为打新而锁定的 A 股仓位也将解冻,由此对 A 股资金面造成压力。
为缓解 IPO 定价不合理和 IPO 加速造成资金面紧张局面,监管层应当从其他资金供求方面下手,比如加快批准成立私募、公募基金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养老金等资金入市节奏、降低再融资规模等。
9. 前海开源再融资主题精选基金怎么样
前海开源再融资主题精选基金定位投资再融资主题相关股票,处于定向增发回进程以及定向增发完成后一定时答期内的上市公司。
基金经理邱杰表示,由于一级市场的定增投资一般有1~3年的锁定期,而选择以再融资为投资主线的公募基金,既能享受上市公司融资带来的发展加速,又不必受制于限售锁定期,能较好平衡收益和流动性。
10. 蓝星清洗在面临股权再融资时有哪些方式可供选择
市场还是存在三条明显的投资主线:第一条是股市的风向标金融股。版券商板块是此次大盘加权速上涨的龙头板块,由于该板块和指数是直接相关的,也是市场情绪的直接体现,所以该板块还是股民监测市场的风向标保险股、银行股也是如此,可以说金融股板块已经可以单独左右指数的方向。玉名认为盯紧金融股,可以方便股民挖掘热点轮动的关注点,一般来说,券商板块总是最先启动,随后其他板块跟随,当出现石油石化板块领涨时就到了热点末端,此时股民要小心风险,而随着券商板块最后补跌出现,那么下一个反弹周期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