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司马光(刘晏理财)文言文翻译
出自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的《刘晏通敏精悍》
翻译: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
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
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
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
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
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
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不厌烦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原文:
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
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1)六晏理财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刘晏提出,要增加财政收入,前提是发展生产,安定民生。《资治通鉴》称刘晏“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这是一般官员做不到的。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首先是心中有百姓。增加财政收入,要善于利用商品经济,熟悉市场行情。在他看来,到处都有增加收入的门路,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和利用。刘晏认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也就是收税要顺应民众的需要,不是一味搜刮人民。盐是人们的急需之物,所以在盐利上征税,使盐利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项目。
人物简介:
刘晏(716年-780年),字士安。唐代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实施了改革榷盐法、改革漕运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唐文》、《全唐诗》录有刘晏的作品。
『贰』 唐朝最顶级的财政高手刘晏都有哪些理财思想呢
刘晏的确是唐朝最顶级的财政高手,虽然没有著书立说,但是通过他的理财活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光辉的理想思想。
其七,“四方动静,莫不先知”(旧唐书·刘晏传)。刘晏注意了解社会经济动态,重视调查研究。他受命输漕运后,即亲赴各地考察,坐船从淮河、泗水到汴河,又从汴河到黄河。实地考察了运输线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从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漕运业绩。
其八,“办集众务,在于得人”(《资治通鉴》卷226)。刘晏建立了一整套精干的财经管理机构和廉洁的职官队伍,这是他的政策措施得以顺利贯彻实现的基本保证。
其九,“俭于家而利于众”(旧唐书·刘晏传)。刘晏生活俭朴,办事讲效率。刘晏被杨炎陷害致死,在查抄他的家产时,只有“杂书两乘,米麦数斛”。在唐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刘晏一直为历史学家和理财者所推重,以至他的作法和思想被奉为理财的典范,影响极为深远。
『叁』 刘晏在经济方面有哪些贡献
刘晏,(公元715~789年),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即为神童,授予秘书省正字。长大后,先后任夏县令、杭陇华三州刺史、京兆尹、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宝应二年,晋升为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此后大部分时间做经济工作,主要在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做转运租庸盐铁使。刘晏一生忠正,虽然“常衮见忌于前,杨炎致冤于后”,但在经济工作中“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苦于民,俭于家而利众”。他不仅是个理财能手,而且身先士卒,“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为维系战乱中唐王朝的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历代誉为“富国名臣”。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局动荡,连年战乱,经济十分困难。京城长安斗米至千,宫厨也是吃了上顿少下顿。老百姓更是贫困,靠拣捻麦穗活命。而朝廷仍然荒淫无度,开支十分庞大,使财政更加紧张。刘晏负责经济工作后,认为解决财政危机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生产,并采取许多措施来发展生产。
开元天宝年间,天下户数上千万,由于战乱,十耗其九。到刘晏任职时,已不足二百万户。刘晏认为,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要发展生产就要增加户数,并“使之耕耘织”。只有户数增加了,生产发展了,赋税的数量才能增加。当时各州县都让富人督营漕运、邮递等重要职务。这些人税外横取,使人民无法活命,只好外出逃亡,或去盗去抢。刘晏为了革除这种弊政,改由官员营漕运和邮递,并罢除一切苛捐杂税,使外逃的人回家耕织。这样户数很快得到增加,生产得到了发展。
刘晏为了掌握全国的生产情况,在全国各地设置了知院官,命他们每十天半月把本道各州下雨、下雪、丰收、歉收等情况向京城报告一次。他尤其重视各地的灾情,采取了许多很好的救灾办法。在救灾时机上,如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不使至赈给”。也就是说不要等病危才治,灾重才救。如果灾重了再救济,国家给的钱粮少了,无济于事,给多了,负担不起,势必再向老百姓增收重税,造成恶性循环。另外,各地官吏在发放救济款物时,势必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也”。所以,各地有了灾情苗头,他就开始采取措施,等灾情发展了,救济措施已开始实行,人们不必再去逃难。在救灾的方法上,他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消极赐与,而是采取积极的交换方法,各取所长,以丰补歉。他认为灾区所缺少的主要是粮食;其他东西还是有的。所以,用低价把粮食卖给灾区人民,换取他们手中的杂货,并把这些杂货转卖到丰收的地方换取粮食。这样做,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救济了灾区百姓,还存储了三百万斛(每斛十斗)粮食。为朝廷立下了大功。
刘晏认为中国很大,虽然北方经常遭灾,但南方仍然富庶。要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关键是要发展交通运输。当时由于主要运输工具是船,所以他十分重视漕运。他曾亲自沿黄河、通济渠、淮河直到长江进行考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并发动群众大规模清挖河道。他改变过去一条船从长江一直开到渭水的机械做法,根据各条河水力的不同,分段通航。他让长江上的船运到扬州,汴水上的船运到河阴,黄河的船运到渭水河口,渭水上的船运到太仓。沿河分段设立粮仓。这样不仅可以根据水的大小,制造大小不同的船,,提高运输能力,也比较安全。过去船到黄河三门峡一带,因船小浪大,多数船翻人亡,刘晏便把十数条船连在一起,加上其它一些办法,无一船翻。刘晏这样做以后,尤其收复东都洛阳后,南北运输畅通,每年运粮四十万石,当第一批粮食运到长安后,天子大喜,派卫士到东渭桥敲锣打鼓进行欢迎。自此,关中虽天旱遭灾,也不缺粮,物价不贵,搞活了全局。
刘晏认为,要搞好经济,增加收入,就必须掌握各地的经济情报,尤其是物价。为此,他在各地设道巡院,并在诸道巡院至京城之间,高价招募骑马骑得快的人传递情报。因此,四方物价之高低,即使最远的地方,四五日也能知道。由于刘晏较好地掌握了各地的经济情报,经济工作十分主动。他采取“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方法,在丰收地区粮价偏低时,用较高的价格买进粮食;在歉收地区粮价偏高时,用较低的价格把粮食卖出去,来调节物价。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朝廷获得大利,各地物价大体平稳,无甚贵甚贱之忧。有一次,京师盐价突然暴涨,他很快从扬州调了三万斛盐运往关中,使盐价很快恢复正常。一些偏远地方木材和山货很便宜,他便派人用合理的价格收购进来,然后转卖到其它地方,增加了财政收入。
刘晏还用官府食盐专卖法来控制盐价。他认为盐官吏设得多,就会增加财政负担,还会扰民,所以只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负责收购盐户煮出来的盐,然后加价卖给商人,任凭商人转销各地。其它地方的州县就不设盐官。那些离产盐地区远的地方,政府就把官盐运到那里,存贮起来,陆续卖给大家。有的地方没商人去,盐价上涨,就减价把盐卖给那里的百姓,以降低盐价。这种买卖当时叫“常平盐”。“常平盐”不仅使官府得到了卖盐所得的利润,还方便了老百姓。
为了搞好经济工作,保证财政收入,他对官员要求很严,坚持任人唯贤。他认为“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得,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对检劾出纳等工作一律委任有才有进取精神的志士,官吏只办文书一类的公务。对亲戚朋友一概不用。所以当时负责经济工作的数百人都是“新进锐敏”,“所任者虽数千里外,奉教令如目前。”
刘晏虽然在经济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仍然免不了悲惨下场。德宗即位后,刘晏为尚书,杨炎为吏部侍郎,二人关系不太好。后杨炎因原宰相元载贬职而受到影响,刘晏参与了对他的处理。杨炎被起用为宰相后,怒追前事,要为元载报仇,将刘晏逐出京城,后又诬其参与谋反,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将其杀害。刘晏家属连累者数十人。当抄其家时,发现家中只有“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德宗才弄清刘晏有大功而无罪,并为其平了反,为其子封了官。
『肆』 翻译文言文:《刘晏理财》
刘晏又召募善走的人,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山东东明县人,选择勤廉干练的读书人作知院官:“晏常以办众务,这样既救了灾。刘晏勤于政事,平抑物价。在唐肃宗时代,贱价出售。当时唐朝的经济十分萧条,减少了损耗、汴口。他以精明能干,心里还在筹算账目供译文参考。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然后加价卖给盐商,训练军士运粮,使江船不入汴水,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这样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每旬,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收地区,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门下平章事(宰相),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分管财政。刘晏在办理漕运的同时。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管理诸巡院。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使唐代财政逐步好转,室无婢、廉洁奉公作为用人的标准。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饥则贱与”的办法,常常是夜以继日、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防止了谷贱伤农,分布各部门及各州县把关、庄稼好坏的情况,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由于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刘晏(716—780)。在官吏贪暴的封建社会、忠于职守,兼任转运使,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后来、选拔了一大批理财专家,发展生产,一个理财大臣。他饮食简素,刘晏任京兆尹,刘晏接办漕运。公元763年。他首先整顿了盐监,字士安、河阴。刘晏任人唯贤、盐场等盐务机构,着手改革盐政,还刺激了生产。”他选用了几百名各种专才和实干家,造成关中粮食困难,在于得人,刘晏推行“常平法”,每十船为一队。政府收取的盐利,降低了运费,几十年如一日,免除了民众的劳役,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他用“丰则贵取,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中央。他上朝时骑在马上,首先组织人力疏浚河道,死时只留下两车书籍和几斗米麦,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河南尹,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因此,对民众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两袖清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又不损国用。其传记载说。公元762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军官负责押运,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漕船。当时漕运废弛,并根据这些情报,为国家培养,汴船不入黄河,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他上任后,他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为此又在扬州;退朝后在官署批阅文件,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户部侍郎领度支转运使,调剂有无,河船不入渭水。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呕心沥血,刘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华州刺史,刘晏历任彭原太守,以备转运。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开源节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等职。
『伍』 唐朝中后期理财专家刘彦大力推行什么
1、好像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
2、现代到有个金融专家叫刘彦。
3、历史上如果默默无闻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4、历史上的名人网络都可以搜索到。
『陆』 大唐宰相刘宴究竟为何会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理财家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特别有名的宰相,这些宰相有的美名远播,有的则是臭名昭著。宰相也可以称为丞相,是三公九卿制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宰相的职责也非常的多,他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也非常的大,能够用替皇帝处理很多的政事,这样一份庞大的权力,有的时候也会为丞相带来一些杀身之祸。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宰相叫做刘宴,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理财家,是因为他在为朝廷理财,巩固经济基础这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财达人
刘宴如果放到现代的话,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理财达人。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财政非常的混乱,而且国库空亏非常的严重,刘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慢慢的理通了唐朝的财政之路,而且还大力整顿唐朝在经济方面的情况,裁掉了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使得唐朝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好,一直呈上升趋势,所以刘宴又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理财家。
『柒』 刘晏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刘晏改革的内容
1、改革漕运
刘晏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
2、改革盐政
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
3、推行常平法
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
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
刘晏改革的意义
他的改革发展了生产,安定了人民生活,史书上称刘晏“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的20年中,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
他初受命为转运使时,全国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而国家并没有增加农民的税收,刘晏真正做到了“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
(7)六晏理财扩展阅读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信奉道家。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人。刘晏才七岁时,被选为神童,八岁就做了太子府的文字典籍方面的校对官。
刘晏最先得到玄宗的赏识,故事发生于李隆基效仿先列去泰山封禅之时,趁这个时机,刘晏呈上了《颂》一书,内容是皇上治政有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溢美之词。借着幼童形象,猎奇且清奇,于是就引起了玄宗的兴趣,决定看看这书。
唐玄宗于是让宰相张说去考考他的学问,结果刘晏四书五经,对答如流,作对子也信手拈来,还写得一手好字,小小年纪,如此了得,真不愧神通之谓,于是,李隆基就把他带回去了。
刘晏的功绩主要在于他的理财之能,他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长期担任财务要职,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刘晏主持唐政府财政工作前后的二十年间,他极其机智地处理经济管理工作,工作有声有色。
广德二年(764年)刘晏开始办江、淮漕运时,唐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到大历末,就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万缗,增加的部分,十分之七来自江淮盐利。他贯彻“以爱民为先”和重视生产的理财方针,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定民生。
广德二年,唐政府所统辖地区有户二百九十三万,到大历末年,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前后增加了九十万户。所增加的户口,都是在刘晏管辖经济的地区内,这都得益于刘晏卓有成效的工作。
刘晏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就,必然受到惯于对人民“竭泽而渔”的昏聩官僚的抵制、反对和仇恨。为了使自己的主张能顺利推行,刘晏不得不在一些小的方面向他们妥协,但在原则问题上,却毫不退让。
权贵们视刘晏所管辖之事为鱼肉人民的美差,又为了干预和控制刘晏的工作,因此总想把子弟亲友安排到他们的部门里。刘晏对此类事情的处置很讲究方法,给这些人以丰厚的薪俸,而不让他们处理事情,这样既可以部分地满足权贵们的要求,将压力大大减少,又可使财经工作牢牢掌握在可靠而有才干的人手里。
即使这样,他与权贵们之间的矛盾无法彻底消除,最终被奸相元载的党羽杨炎诬陷害死。
刘晏死于唐德宗时期,德宗任用奸相元载的余党杨炎为宰相,杨炎发现唐代宗杀元载,刘晏曾参与密议。于是仗着德宗的宠爱,杨炎开始报私仇,极尽挑拨之能将刘晏贬出京师,并伙同荆南节度庚准,擅造刘晏造反。德宗听信谗言,于780年7月下诏赐刘晏自尽,其属流放江南。
『捌』 司马光刘晏理财经济学意义
刘晏:理财专家,忠而被谤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为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方面,内容有三:第一、改革漕运,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第二、改革盐政,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三、推行“常平法”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玖』 刘晏理财是什么典故
唐代名臣、理财家刘晏是曹州南华(旧址在今河南东明县东南、金代时被黄河淹废)人,从小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年幼时即被带往京师,授予正字(校对)之职。曾历任夏县、温县县令,四十岁调任侍御史。安史之乱后,肃宗任用为户部度支郎中(主管财政的收支),主管江淮租赋之事。
刘晏宝应元年(762)唐代宗即位,任刘晏为长安京兆尹、户部侍郎兼任判度支、铸钱、盐铁使及转运使。第二年,刘晏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广德元年(763)、刘晏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度支诸使如故,因主管财经,被称为“计相”。后以功升“户部尚书”,管理财政经济十余年,功勋卓著。德宗继位后,户部度支仍由刘晏兼管。杨炎做宰相后,为替劣迹昭著的前宰相元载报仇,排挤、构陷刘晏,引起德宗疑虑,先将之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后又“赐死”。
刘晏受命于安史之乱后的危难之秋,理财十多年,使唐王朝渡过严重的财政难关,得以延续下去。刘晏理财,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恢复,改进江淮漕运,解决向京师运粮之事。关中地区虽产粮,却难以满足供应京师百姓和大批禁军之需,每年需从江淮调运百万石粮食。水路运输,路长水远,过水势湍急的三门峡,常常船翻粮沉,走陆路则山道崎岖,牲畜拉驮,劳民伤财。安史之乱时,漕运更加艰难,京师严重缺粮,米价涨到每斗一千至一千五百钱,官府厨中都无多余粮食,京畿农民捋下田中青穗,供给缺粮的禁军。广德二年(764),刘晏率随从南下江淮,沿途察视河道,看三门峡的栈道和石渠,到河阴(今河南河阴县东)、洛口(今河南巩县)观察汴水、洛水人河口,计谋对策,组织佚丁,疏浚汴水;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县)建立十个船场,令人打造装粮千石的大船二千艘,雇用船工水手,以十只船编成一队,由军官督运,改私运为官运,保证了运粮的安全;又改“直运”为“分段接运”。以往江南船只二月在扬州集中,四月入淮渡汴,六七月才到黄河口,需历时半年始能往京师运,这样耗费巨大,粮食受损严重,分段接运是将全程分为四段,各段船工熟悉本段的水情,损耗小;又以运一段,在岸上存贮一下,减少损失,三门峡一带,则采用部分人撑篙,部分人拉纤的办法,一步步将船拖过陕峡逆流,避免了船翻粮沉。
从此,汴、黄漕运通畅,粮食源源不断运到京师。人们称赞刘晏“见一水不通,愿荷锸而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每年运粮四十万石,有时多达百万石,而且大大节省了运费,从过去“斗钱运斗米,到每石粮运费只需三百四十文钱,京师米价跃降,朝廷收人增加。刘晏刚办漕运时,朝廷年收入四百万缗,大历末年增加至一千二百多万缗。
久经战乱,朝廷财政亏空,刘晏决定从食盐专卖上获利。从唐乾元元年(758)起,朝廷实行食盐专卖,每斗一百十文。上元二年(761),元载为户部尚书,任盐铁使。他广设盐官,选派豪吏督收盐利,卖不掉便强行摊派,常常“一吏到门,百家供奉”,百姓受害非浅。
刘晏接管盐务后,首先精简管盐机构一一监院,裁减冗员,清除贪官豪吏。在主要产盐区,保留十个盐监、四个盐场。盐监是管理食盐生产和收购的机关,盐场是中转的栈场。此外,在主要城市设立十三个巡院,负责管理食盐市场、缉查盐贩走私活动等。刘晏还着手改革食盐专卖制度,由官运官销改为“就场专卖制”:即由盐官统一收购,集中到盐场后再转卖给盐商,食盐流通税包含在盐价中。商人缴纳盐款后,可自由运销,即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在边远地区,刘晏令存贮部分食盐,称“常平盐”,以防止盐价上涨,稳定市场。此外,还采取一些措施,如在交通要道设立盐仓,可就近调拨运销;请求朝廷严禁地方乱收费,以减少运盐成本;鼓励以绢代钱购盐,以解决将士的衣着;等等。
刘晏管理盐务后,朝廷收入大增,原江淮盐利每年约四十万缗,大历末年增到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
在征税方面,刘晏也一反元载的做法,废除额外的横征暴敛,派人任“知院官”,掌管各地农事,上报朝廷以决定减免或调整租税。还设立“常平仓”,注意调节粮价。在粮食上市时,商人压价,各地官府则以高于市场的价钱收籴粮食,避免“谷贱伤农”,在青黄不接或欠收年头,官府以低于市场价格供应缺粮农户,避免“谷贵伤民”,并以重价召募“疾足”(跑得快的信使)了解四方物价情况,三五日内京师就可知晓。刘晏掌握情况后,及时平抑物价。这样,既稳定了民心,又保证了官府的财税收入,“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刘晏理财的另一做法即“均输”,朝廷将赋税收入折成钱,以低价从产地收购各种土特产品,转运到京师和高价地区出售,这样,既调节了供求,朝廷也增加了收人,对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到大历末年,刘晏所辖各事总收入每年一千二百万缗,其中盐务占百分之七十,比初任事时增加十倍。
当时,朝廷因铜料不足,钱币短缺,物价转跌。刘晏以铸钱使身份,精工足料,铸造足值的货币。他还在征收或换购的物资中,把一部分零星不值钱、供应京师都不足以抵偿运费的东西运到盛产铜砂的淮楚地区,以换回铜砂铸币,一年可达十余万贯,保证了京师等地市场流通的需要。
对于刘晏的功绩,《新唐书·刘晏传》这样评价:“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拿兵数十年,敛不及民之用度足”,“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
『拾』 唐朝名臣刘晏以爱民、养民为基础的理财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不征收苛捐杂税,让百姓有结余,其次,减免百姓的赋税徭役,给百姓休养生息的空间,最后,将上述的政策固定下来,长时间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