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触碰到融资红线的房企名单

触碰到融资红线的房企名单

发布时间:2021-09-18 17:49:03

A. “三道红线”试点房企:拿地金额受限有房企已超标

深处监管深水区的房地产行业隐现着新信号。

据市场消息,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这不是一个新政策。”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去年参加过“三道红线”相关座谈会的一位房企人士处获悉,去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推出后,监管层就提出重点监管“买地金额超年度销售额40%”房企,之后通过动态监管,要求重点房企每月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现在每月上报的监测表中还要报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额在销售额中占比。”该房企人士称。

“三道红线”首批试点企业的一位人士表示,“现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这么做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思路并不意外,近日高层已不断释放出加强房地产融资端监管信号。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格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这日,住建部相关领导亦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完善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加强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协调”。

一系列“负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产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只地产股下挫。

  “重点盯三个维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设置“三道红线”。参与此次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发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侨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

2020年最后一天,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可能会从12家扩大到30家。恒大、融创、阳光城、碧桂园、万科5家企业参加了第二次座谈会,此外还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纷将“零踩线”、降负债列为头等大事。但同时,不断有市场人士担心,融资新规虽能有效控制企业表内财务杠杆,但房企仍有可能通过表外负债方式获得外部资金;此外,房企采用联合营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并未公开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场评估开发企业真实信用指标的难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开发商多“马甲”拿地、利用收购并躲避监管的现象不断被媒体曝出,部分头部房企激进拿地的情况也引发监管层注意,监管开始升级。

据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监管部门对于“三道红线”试点房企重点盯上了三个维度,一是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二是过去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连续为负;三是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商票数据纳入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现在,拿地数据也被纳入房企每月须上报的监测报表中。

40%拿地金额占比上限,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大大限制了房企运用财务杠杆和高周转来做大规模回转空间,对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负面影响也是必然的,但总体而言有利于房企财务运行与现金流回归到安全稳健区间。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该政策对热点城市影响比较大。开发商拿地开始回归热点城市,特别是龙头开发商对“两个集中”供地模式下热点地块争夺非常激烈。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动力,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企业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影响也比较大。

  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已超40%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已经过线。

一类是“零踩线”央企国企队,它们资金充裕,成为此轮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建发房产。

上半年国企央企中拿地最为激进的是越秀地产。根据克而瑞数据,前6个月越秀地产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却豪掷436亿元用于拿地,拿地销售比高达89.5%。

4月26-27日,在广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产一次拿下8幅地块,拿地金额为171.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2021年越秀地产销售目标为1122亿元,以此计算,其全年拿地金额上限应为448.8亿元,这也意味着即使完成全年业绩目标,下半年不再拿一块地,越秀拿地销售比依然超标。

在几个月前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越秀地产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计划买地金额将达到52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较大投资力度。

建发房产、招商蛇口以及华润置地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分别为70.6%、50.9%和50.2%,亦均超标。

上半年,建发房产实现销售收入934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59.2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70.6%。且建发房产频繁高溢价拿地、夺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亿元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房产在去年也频繁高溢价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建发房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建发房产没有单独上市,但以建发股份数据来看,2020年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净额97亿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0.6%。

一位房企人士称,此次监管层再度明确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预计这些企业后期会适当降低拿地力度,以达到40%标准。

另一类则是不惜冒着“踩线”风险,也要冲刺规模的房企,这部分占了多数,如卓越集团(拿地销售比93.8%)、绿城中国(65%)、中骏集团(57.9%)、中交房地产(52.1%)、新希望地产(52.6%)、融信集团(45.3%)、雅居乐(45%)等。

拿地销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83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40.6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93.8%。

上半年,卓越集团在北京狂揽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联合体拿下的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地块和东小口地块,未来地块售价上限为6.3万元/平方米,但该地块竞拍后楼面价已经高达5.32万元/平方米,中间只有不到1万元价差。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团高层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两三年内希望能做到行业TOP20。除了规模诉求,冲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凶猛拿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绿城中国今年上半年拿地888亿元,占当期销售额比重为65%。2020年,绿城就在土地市场频频拿地,对于规模拓展野心可见一斑。有分析称,绿城中国优势是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央企的信用背书,为其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绿城中国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分别为66%和2,已符合监管要求;但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1%,仍“踩中”一道红线。拿地销售比超过40%的雅居乐,同样“踩中”一道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销售比达52.1%的中交地产已脚踩“三道红线”。数据显示,其2020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超出70%的红线值;净负债率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参加过“三道红线”座谈会的标杆房企则从拿地百强榜上“消失”了。债务压力下,为达到国家对“三道红线”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拿地,甚至通过降价促销、甩卖资产等方式来改善财务状况。

无论是在某指院还是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强榜中,中国恒大均未能上榜,进入榜单的最低门槛是37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恒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场上几无收获。

去年刚刚跨过3000亿元销售规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额也不过74.8亿元,与其过去几年高扩储的态势画风变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和佳兆业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规模也明显降速。

分析人士预计,(40%拿地销售比)政策落地后,预计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会降低,整体土地溢价率会走低。

B. 房地产银行贷款“红线”,对市场影响几何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为各大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规模及占比设置“两道红线”,分别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个上限,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银行,监管机构给设置了过渡期,并建立区域差别化调节机制。



那么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什么影响呢?



01、政策出台背景



房地产贷款占比连年升高至28.8%



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捆绑”。近年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对房地产贷款进行控制,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总量仍然不小,占比依然较高。2011年以来,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人民币贷款余额连年升高,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升高至28.8%。而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此外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房地产行业仍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仅5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上限,按照目前比例,房贷不会受到影响。第一档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略微超过了32.5%的红线,业务调整过渡期均为2年。第二档中有2家银行“超标”,分别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第三档中仅成都银行一家触碰到上限。



供给端收紧,中长期来看,房企资金压力加大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对银行房地产余额占比提出上限要求,将从供给侧抑制银行的放贷冲动,有助于降低银行房地产风险敞口、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从中长期来看,本次新规在房地产行业资金供给端进行了收紧,房地产在融资上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房企融资渠道、融资能力或是未来其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但从目前设定的管理比例要求来看,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况,因此对未来市场相关贷款投放额度的影响相对有限。



总体来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只是防御性制度安排,新规对不同类别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分档管理,并且给目前不达标的机构充分的整改空间和时间,有助于保持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总体上对市场影响有限。长期来看,房企供给端资金收紧,有助于引导房地产企业从高周转、高杠杆模式转向长期经营模式。



研究员:蔡艳平

C. “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原标题:“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戚琦琦

D. 4家银行踩中房贷红线

是的,央行、银保监会2020年末划出两条房地产贷款占比红线,有4家一线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越上限,与这些银行合作的主流房地产上市公司有22家,踩线银行未来将收紧房地产贷款,地产公司融资将进一步承压。

新规对房企融资的影响须通过银行来传导,而目前银行似乎还未来得及充分反应。

有中资大型银行负责人表示,目前银行内部还没有太多反应,也可能现在才年初,还没有到调结构的时候,到半年度的时候大概会根据新增量的情况来把握一下节奏,不过这也是日常的经营行为,不是特地为了配合调控。

据悉,此项新规为超限银行提供了相对较长的过渡期,且给予地方中心支行2.5个百分点的上下浮动空间,因此券商和研究机构普遍认为新规对房地产融资的影响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对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再度强调。

(4)触碰到融资红线的房企名单扩展阅读:

新规的具体影响:

有地产行业研究机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目前市场较为景气,对房企整体影响较小,“但细分来看,银行会更加重视放款质量,对商办物业较多、布局三四线较多的企业影响会比较大。另外由于大型房企的融资通道更多元,更加依赖中小银行贷款的中小房企在新规中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E. 三道红线多米诺骨牌效应 大风大浪席卷房地产

半年前,疫情的“蝴蝶效应”下,房地产一改往常的传统营销方式,将“售楼处”从线下搬到线上;半年后,“三道红线” 的出台,再次助推房地产新变革。有人直言:一场“大风大浪”即将席卷房地产市场。
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此前引发猜测的“三道红线”新规终成事实。
所谓“三道红线”指的是,其一、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其二、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其三、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 。根据“踩线”情况,房企将被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所在档位将直接影响房企的融资额度。
一方面,“踩线”企业众多。据澎湃新闻报道,以2020年中期数据为准,220家A股、港股、美股上市房企中,“踩线”房企多达七成;另一方面,融资作为土地以外,房企的另一条生命线,在房企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1月1日起,“三条红线”融资新规将在房地产全行业全面推行。也就是说,留给房企的“亡羊补牢”时间仅剩4个月。
可以肯定的是,“三道红线”的“落地”倒计时,将倒逼房企们进行一场降负债“大战”。
约束融资仍存空间
李文(化名)是某TOP10房企的投拓岗员工,在他看来,“本次红线设置的用意有三。一是防止不透明的资金流入房地产,二是降杠杆,三是降低当前土地市场热度。”李文告诉新地产财经,这三大方向不是现在才有,一直在做,只是现在把目标对象从行业具化到了个体。
融资新规指出,连踩三条线的房企有息负债规模不得增加;连踩二条线的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踩中一条线的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三条线”均未踩中的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从融资的角度讲,‘红线’只会限制房企不能再增加贷款额度,也就是只能用到期的债务进行替换。”李文认为,红线出来后,房企(融资)会收敛一些。不过要想防止不透明资金流入房地产并不容易。
李文介绍,房企融资中,绝大部分是开发贷和前融(即发生在开发贷之前的融资),主要是针对项目融资,使用集团授信额度;其次才是公司发债、境外发债等。
同样从事房地产投拓业务多年的张强(化名)告诉新地产财经,对比之下,“三道红线”对央企的约束力度更大,不能做前融了,不过央企还是可以做信用融资或者信托,这样明面上资金是不流向地产的。
在中房商学院副院长邓明政看来,“三道红线”存在一定空间。他告诉新地产财经,“三道红线并未约束房企股权融资,而房企又非常擅长“明股实债”的融资模式。
中期业绩会上,中南建设董事、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辛琦也表示,政策倒逼我们,在“股+债”的模式里,可能在“股”的端口做更多努力。
对于房企来说,“明股实债”是一把双刃剑,优点在于能够快速降低财务杠杆,优化资产负债表;但缺点同样非常明显,表外隐形负债的不断增长,有可能为未来的债务违约埋下“地雷”。
促销回款成为关键
虽然“三道红线”仍有空子可钻,但不代表房企对于“三道红线”无动于衷。
中期业绩会上,各房企纷纷表明降负债决心。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表示,我们的负债率一定会持续快速下降,争取净负债率到年底明显下降,今年年底达到120%,明年年底达到100%以下。而关于剔除预收账款的净负债率,汪孟德表示,“争取未来在三年内达到红线目标。”佳兆业高级顾问谭礼宁也指出,2020年公司的净负债率计划降至120%。
更有房企表态快、行动更快。8月底,中国恒大总裁夏海钧刚刚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恒大的回款大部分都是通过按揭回笼,恒大会快速增加销售额和现金回笼,这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银行贷款和负债。9月初,恒大的600盘7折促销售行动则已经开始落地。
多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新地产财经,近期恒大的7折促销和“三道红线”有一定关联。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新地产财经,恒大是头部企业中财务指标触碰“三道红线”的代表型企业,这三项指标要依靠表内负债表外化、明股实债、股权融资等回到监管红线内的难度和以借新还旧来进行债务腾挪的难度均比较大。
“因此,恒大更多的要依靠销售去化来优化现金流和财务指标以解决流动性压力,让企业财务尽快回到稳健区间并符合三条监管红线的要求。”柏文喜认为, “金九银十”是恒大不可错过的“创收”契机,推出大力度的促销措施势在必行。
李文所在的房企和恒大处境类似,同属于三道红线均“踩”的红档企业。李文推测,“虽然目前公司还没有针对‘三道红线’做出调整,但是应该也会做一波营销,无论是从集团的角度还是事业部的角度,都会把业绩和指标落到部门或个人的身上。”
邓明政表示,“三道红线”的落地,将会迫使房企销售策略和能力全面提升。此外,他还指出,除了普通的销售回款外,房企还可以通过项目整售、股权合作等其他回款手段。
柏文喜则指出,“三道红线”监管之下,要继续靠以往的借新还旧来解决流动性压力的操作空间受到限制,因此房企除了加大股权融资、表外融资和联合开发、引战战投等方式之外,就只能采取加快销售回款的方式和相对压缩资本性开支来缓解现金流压力。前者靠的是加快推盘和加大促销力度;后者靠的是减少或减缓拿地。这将会成为高负债房企未来的一个代表性趋势。
高周转与审慎拿地并行
随着“金九银十”开启,房企的促销力度已经崭露头角;而加快推盘也被不少房企纳入下半年的发展计划。
业绩发布会上,辛琦表示,(政策的出台)让我们必须实现快速周转,快速、有效地缩短工期,做更多推广,保证在成本没有过多增加的前提下提升结利,包括把利润结转出来之后,增厚净资产。
正荣地产董事长兼行政总裁黄仙枝也强调,快周转是公司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直接影响着公司的买地哲学。正荣地产副总裁刘伟亮表示,“正荣更关注整个项目的周转效率、利润规模、IRR(内部收益率)。”
富力董事长李思廉则从拿地端的选择上就对周转做了明确要求,他表示公司集中的招拍挂都在选择短平快项目。而富力在财报中对“短平快项目”的解读是,在十二个月内,能产生现金流回报快速的资产周转项目。
此外,李思廉还指出,“大型的一百多亿的(项目)我们尽量不参与,大多数招拍挂都控制在10亿元金额左右。”缩减开支意图明显。
房企的谨慎态度,逐渐反应在了降温的土地市场上。据诸葛找房数据中心监测,8月份,全国土地成交较上月有所回落。8月全国主要地级市土地成交761宗,土地出让金为3888.8亿元,环比下跌19.57%。
亿翰智库研究报告指出,7至8月多个城市行政性调控收紧,并且8月频繁传闻“三条红线”收紧房企融资,房企拿地积极性受到抑制。另外,受上半年货币政策宽松,房企融资环境改善,拿地数量较高影响,下半年为了平衡全年的投资预算,预计也将制约房企下半年的拿地意愿。
“三道红线” 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势必将对行业引起重大变革。而无论是抓回款、促销售;还是加快推盘、减少拿地,房企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把杠杆降下来,不“踩线”或者少“踩线”,避免被融资“镣铐”卡住喉咙。
距离2021年1月1日,“三道红线”的正式实施还有112天。倒计时清零前,多少房企能够成功摆脱“踩线”命运?又有多少企业将在这次新规之下被彻底洗牌出局?企业真正要做出大调整的时候到了,不论你是头部、腰部还是尾部企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再像过往一般“任性而为”,杠杆必然是要降到合理水平,整个行业和企业才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健康。

F. 房地产融资“供给侧改革”启动 楼市“去杠杆”全面展开

2020年最后一天,一则金融领域的文件发布,宣告房地产业正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2月3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对中国境内的所有法人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进行管理。
具体为,将法人银行分为五档,根据各银行所处的不同档位,对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定上限。其中,前者最高不超过40%,后者最高不超过32.5%。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这一文件被认为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一部分,虽然设置的额度比例并不苛刻,且监管层给予了一定的过渡期,但政策的信号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过去多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购房者的限制近乎严苛。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限”字诀政策的推出,在保护刚需的同时,也令购房者“加杠杆”变得越来越难。2020年8月,“三条红线”政策提出,从房企的角度对融资需求进行量化管理。而此次“涉房贷”集中管理制度的推出,则是对资金供给端的收紧,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被认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分五档考核房地产贷款占比
按照《通知》规定,法人银行将被分为五档。具体为:6大行+国开行为第一档,12家股份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北京、上海、江苏银行为第二档,民营银行+除去北京、上海、江苏外的城商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为第三档,县域农合机构为第四档,村镇银行为第五档。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指标方面,第一档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40%、32.5%,第二档分别为27.5%、20%,第三档分别为22.5%、17.5%,第四档分别为17.5%、12.5%,第五档分别为12.5%、7.5%。
按照监管层的说法,上述分档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机构类型等因素确定,而管理要求的设定综合考虑了银行类型、存量房地产贷款业务现状及未来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
《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以2020年12月末数据为界,并对不同的超出比例分别给予了2年、4年过渡期。同时明确,各地可以结合所在地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等特点,在增减2.5个百分点范围内适当调整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
此外,为配合资管新规的实施,资管新规过渡期内(至2021年底)回表的房地产贷款不纳入统计范围。
银行是房企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有金融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算上开发贷款、按揭贷款,以及非标融资、信用贷等其他渠道,房企每年从银行中获得的贷款额度在5万亿左右的水平,占其资金来源的三成左右。因此,此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额度管理,会很快引发行业关注。
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仅从额度上看,这一规定并不苛刻。
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为28.8%,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中占比为19.8%,平均水平低于管理目标限制。目前设定的管理比例要求基本符合2020年的情况,意味着2021年市场投放的额度总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同时,监管层根据年末银行的实际情况设定了过渡期,超出管理要求越高的,过渡期时间越长,让银行和贷款主体有足够的时间平稳调整,避免过大变动。因此,许小乐认为,“该方案对短期市场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两部委有关负责人同样明确了这一点。据介绍,2019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已就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开展了广泛调研,与金融机构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但新规“堵漏洞”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按照贝壳研究院的说法,新规实施差异化管理要求,从规模和防控风险能力两方面为依据制定分档。也就意味着,以往“小银行”通过更“灵活”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拓展该部分业务的空间将受到限制,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资格等方面的管理将更加严格。
去杠杆之路
过去多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购房者的限制近乎严苛。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限”字诀政策的推出,在保护刚需的同时,也令购房者“加杠杆”变得越来越难。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下,从2020年开始,楼市“去杠杆”的过程逐渐延伸到房企的融资环节。
2020年8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首次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会议还提出,以“三道红线”为原则,对房地产企业融资实施管理。
所谓“三道红线”,是指对房企设置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等三个指标,根据触线情况不同,将企业分为“红、橙、黄、绿”四档,对有息负债规模增速进行量化管理。
据悉,“三道红线”已经对房地产业产生了实质影响,近期,房企已经在销售回款、拿地销售比、债券发行规模增速方面进行了实质调整,一些企业还设定了具体的降档期限。
按照许小乐的说法,“三道红线”是在资金需求端的管理,而此次的“涉房贷”集中管理制度则是在资金供给端的收紧。
他还认为,对“涉房贷”进行集中管理,不仅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未来,该政策将和“三道红线”一起,成为楼市调控的常态。
多数受访者指出,随着资金供给侧的管理全面收紧,房地产领域的“去杠杆”行动也将全面展开。
许小乐指出,近年来的楼市调控,主要沿着“去杠杆”的方向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和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推动房地产与金融及实体经济平衡发展。他表示,过去一段时间,金融信贷中涉及房地产的比例较高,不仅增加了企业和居民的杠杆水平,也挤占了社会信贷资源,不利于构建国内大循环。
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地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逐渐消退后,金融红利也在消失。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将告别红利下的高增长,转而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阅读全文

与触碰到融资红线的房企名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股指期货对应基金 浏览:89
股票里做t是什么意思 浏览:968
玩股票资金怎么筹 浏览:49
银行贷款日利息怎么算 浏览:211
什么是互联网基金产品 浏览:688
私募基金的主要策略 浏览:211
外汇Ham 浏览:178
钱吧理财 浏览:684
中邮稳定收益A基金 浏览:851
企业投资管理办法 浏览:388
外汇什么指标最准 浏览:291
招商银行沪深300理财怎么样 浏览:967
投融资会上的讲话 浏览:45
富国互联科技股票基金封闭期 浏览:120
bf一款神奇的游戏理财 浏览:11
招商融资发布会 浏览:20
租赁表外融资 浏览:575
中国股票价格为什么高 浏览:803
适合20岁怎么理财 浏览:83
理财保险的意义与功用 浏览: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