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融资首先要选时,在行情好的时候是利好,不好时是利空; 2、其次选对象,如果融资包括所有股东,那么大股东掏钱被认为是信心是利好;如果大股东只举手通过,要中小散户掏腰包,是恶意圈钱,当然是利空,股价当然要跌。
『贰』 什么是再融资
你好,上市来公司在上市发行股票自之后,因为资金需求或其他考虑,再次在证券市场出售股权筹集资金,叫做再融资。公司可以向社会公众发行新的股票,也可以向公司的老股东按股权比例配售新股,前者叫做增发,后者叫做配股。不恰当的再融资会增加公司的股份总数,使每一股的价值降低,这也被称为股权稀释效应。
『叁』 为什么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利空
上市公司再融资现在成为了股票市场的一个重大利空,可是要知道这就是在中国才是这样的! 资本市场本来就是要为上市公司提供股权融资渠道的,因此,上市公司再融资应该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对于一些绩优、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作为散户的股东还会欢迎他的配股再融资,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但是在中国,再融资是散户谈虎色变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大“蓝筹股”的再融资,更是能够带动整个市场的大幅度调整,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根本没有从股东(当然主要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出发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问题,融资的目的仅仅是圈钱,是为大股东利益服务的,甚至是为公司管理人员和职工谋利益的,所以公司业绩再好,也可以不分配,或者毛毛雨地分点,再从股市圈走更多的钱。
『肆』 什么是再融资呢为什么重启再融资业务对股市是利空
再融来资是指上市公自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重启再融资业务对股市不一定绝对就是利空 。
1、再融资首先要选时,在行情好的时候是利好,行情不好的时候是利空;
2、其次选对象,如果融资包括所有股东,那么大股东掏钱被认为是对市场有信心,是利好;如果大股东只举手通过,要中小散户掏腰包,就是恶意圈钱,是利空,股价就会下跌。
『伍』 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利好吗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融资融券,融资融券分为融资和融券两个业务。
在证券市场上,融资就是符合融资融券的投资者(开户满半年,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50万以上)看好某个公司的股票,借入证券公司的现金购买股票,等该股票价格上涨后再卖出股票获利,把借款还给证券公司;融券就是符合融资融券业务的投资者看空某个公司的股票,借入证券公司的股票卖出,等该股票价格下跌后再低价买入还给证券公司,意思就是将高价借入卖出的股票在未来股价下跌的时候低价买入,赚取差价。
上市公司发布的融资融券公告是利好还是利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若融资增加,融券减少,说明更多的投资者看好后市的股票价格会上涨,从而加杠杆融资买入更多的股票,此情况利好散户。
第二,若融资减少,融券增加,说明更多的投资者看空市场,减少买入,增加卖出,此情况利空散户。
第三。若融资和融券同时增多,而且双方的量相当,说明多空双方的博弈非常激烈,后市的情况要结合整个大环境分析,一旦某一方胜出,一般情况下该方的走势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陆』 再融资是利好还是利空
这个问题说起来非常复杂,几句话很难说清楚,而且因为中国股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难说清楚。
再融资有多种形式,例如配股、发行新股(定向增发)、发行债券、发行优先股等。请通过网络搜索了解有关知识和利弊。
『柒』 再融资是什么意思啊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点
一、融资方式单一,以股权融资为主。
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有着极强的偏好。在1998年以前,配股是上中国铁路进入跨越式股权融资阶段市公司再融资的惟一方式,2000年以来,增发成为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另一选择;2001年开始,可转债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追捧的对象。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再融资方式时所考虑主要是融资的难易程度、门槛高低以及融资额大小等因素,就目前而言,股权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我国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不流通的法人股占6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融资对改善股权结构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单一的股权融资并没有考虑到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不符合财务管理关于最优资金结构的融资原则。有人对 1997年深市配股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3.29%,对此类公司继续进行股权融资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更趋于不合理。
二、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
从理论上说,投资需求与融资手段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只有投资的必要性和融资的可能性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投资效果。然而,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而不是根据投资需求来测定融资额。上市公司把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作为选择再融资方式及制订发行方案的重要目标,其融资金额往往超过实际资金需求,从而造成了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及其他一些问题。
三、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 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拼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不少上市公司对投资项目缺乏充分研究,募集资金到位后不能按计划投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资金闲置,有些不得不变更募资投向。据统计,以2000年上半年上市、增发以及配股的公司为样本,至2000年底,在平均经历了半年以上的时间后,平均只投出了所募资金的46.15%,而从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投资项目的建设期在半年、一年左右,不少企业于是将资金购买国债,或存于银行,或参与新股配售,有相当多的企业因为要进行再融资,才不得不将前次募集资金"突击"使用完毕。由于不能按计划完成募资投入,为寻求中短期回报,上市公司纷纷展开委托理财业务。如此往复,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不但没有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反而造成了资金使用偏离融资目的和低效使用等问题。
四、股利分配政策制订随意。 无论是2001年度以前的轻现金分配现象,还是2001年度少部分公司所进行的大比例现金分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制订的随意性。上市公司并没有制定一个既保证企业正常发展又能给予投资者稳定回报的股利政策,管理层推出股利分配方案的随意性较强。股利政策制订没能结合上市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广大公众投资者也没能通过股利分配获得较高的股息回报。
五是融资效率低下。 近年来,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后效益下降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最严重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进行配股及增发新股的 34家公司中,有26家在融资前后的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其中有13家配股公司2000年净利润大大低于上一年净利润,收益率提高的公司仅有8家,约占总调查数的四分之一。2001年度年报显示,在2000年及2001年初实施配股或增发的公司中,有30家公司发布亏损年报或预亏公告。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低下,业绩滑波,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逐步减弱。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对上市公司本身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