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辉能科技:2022年中实现规模搭载,能量密度提升不走激进路线
前几天,一位投资界朋友问我,“最近关于固态电池有啥新消息吗?听说XX(固态电池赛道玩家)都被投资人捧得飘飘然了,我也听说辉能量产的可能性最高。”
不得不感慨,世上就有这么巧的事。
“我刚和辉能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聊天,感觉现在说话都带有一些台湾腔了。”我回答。
“台湾腔不要紧,有干货就行。”朋友似乎也显得有些兴奋。
“嗯,很干,而且如你所说,辉能的量产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
明年拿到新能源市场入场券
固态电池一直被认为是后锂电时代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各家布局固态电池的企业以及相关实验室,阶段性地会传出一些技术突破的消息,但最终都没有落实到“量产”二字,更别说批量在新能源汽车上进行搭载。
但在辉能看来,他们即将拿到新能源市场的入场券。
“我们在全球固态电池企业里算是第二个量产的”,行销经理Lisa介绍道,“第一个量产的是法国的Bollore,但由于财务问题,目前暂时没有其他消息。如果他们没有继续投入,那么辉能就是剩下唯一一家量产的固态电池企业。”
辉能的量产开始于2017年,其位于中国台湾桃园的G1工厂正式开始全自动卷式生产,产能为40MWh,但主要以消费性电子和穿戴式电子产品上使用为主。
而同样位于桃园且正在建设中的G2工厂,则是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市场。
(采用双极电池技术的高电压锂陶瓷电池——BLCB)
“本来今年年中会完工,但由于疫情关系可能会延期到明年。工厂的产能规划是1-2GWh,等G2工厂建成之后,我们基本上就拿到了电动车的入场门票。”Lisa说道。
“以每台车50度电来计算的话,1GWh也就搭载2万台车而已,所以我说是入场门票。G2生产的产品基本都会用到各家车企的样车上。”
在2019年1月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天际汽车展示了固态电池展车,使用的便是辉能固态电池。同样身为造车新势力的威马,也在2018年底展示了搭载辉能固态电池的样车。据Lisa透露,目前已经有5家以上的公司与辉能签订了MOU或正在洽谈合作,本来在今年也会陆陆续续推出样车进行展示,但由于疫情可能会延期到明年,但不管如何,样车最慢明年就能看到。
而随着样车的不断推出,辉能的固态电池究竟性能如何,成为了大家最关注的点。
能量密度怎么样?
提到动力电池,第一想到的参数指标就是质量能量密度,目前最受市场期待的NCM811电池,最高单体能量超过240Wh/kg,系统能量密度最高超过180Wh/kg。
根据规划,辉能的固态电池产品是从类固态走向固态,辉能将这种类固态又叫混成固态,以整颗电芯的体积来看,其中液态部分只有不到3%。
一开始辉能采用的是LCO(钴酸锂)+石墨负极的配方,但由于固态电池阻值较液态电池高,内阻比较大,所以能量密度依然无法与液态电池较比。
据Lisa介绍,2020年开始,辉能会不断调整材料,负极将从石墨转向高SiOx含量(14%以上——100%)的硅氧复合物。
“在2025年左右,SiOx硅比例达到100%程度的时候,我们的量产电芯与液态电池相比在质量能量密度上就会有极明显的优势。”Lisa告诉第一电动网,“体积能量密度部分也是一样,会在2022年左右超过体积能量密度较高的21700圆柱电池,2025年达到接近900Wh/L的水平。而且,在这个水平我们是没有任何安全问题的。”
从这一数值来看,目前甚至未来一至两年,辉能的固态电池产品相比液态电池的优势并不是十分明显。对此,辉能CEO杨思枏并没有那么激进。
“将SiOx提升到100%,我们能把能量密度做到330Wh/kg,这个在实验室已经成功了。从研发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能够做到330Wh/kg,850—880Wh/L的状况,但这个东西目前还不能量产。” 杨思枏告诉第一电动网,“因为还要再搭配其他富锂化的一些架构技术,同时,它的单价并不亲民,所以我们还在评估其他更便宜的制作方式,如果没有办法导入,原则上虽然能量密度可以提升,但成本下不来,依然只是一个实验性的产品,它不能够量产。”
成本之困
如杨思枏所说,成本下不来的产品即便能量密度再高,依然是实验室产品。
那么辉能又是如何解决成本困局呢?
“我们思考的是整个电池包的成本,它可以分成两块,一是电芯材料,另外是电池包的架构技术。” 杨思枏说道。
固态电解质由于密度较高,在同样体积状况下,其能量密度一定会比液态电池要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企业改用更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或负极活性材料,但这就意味着材料成本的提升。
“如果仅仅依靠材料来增加能量密度,那就会落入到悖论之中,无法进入到市场。因此我们提出了MAB(双极电池包架构技术)。” 杨思枏解释说,“不管是刀片电池还是CTP,大家思考的都是一个道理——在不靠改变电芯材料的前提下以提升成组效率来解决能量密度和成本的平衡问题。”
辉能测算,采用MAB后,NCM811+石墨负极固态电池的成组效率在重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两个维度下分别为82%~85%和70~75%。因此其PACK的能量密度可达到176~183Wh/kg和405Wh/L。因此,虽然在电芯层面,与同样NCM811+石墨负极的液态电池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由于成组效率较高,成组后固态电池的优势便显示了出来。
这或许也是辉能对外一直强调电池包成本而不是电芯成本的原因。
根据此前辉能公布的成本对比,在电芯产能达到20GWh的时候,虽然电芯成本依然是相同能量密度的液态电芯的1.1倍,但电池包成本只有98%。而如果采用MAB,电池包成本仅有同类别液态电池的7成。
不过在这次专访中,杨思枏对这一数据进行了更新。
“之前的计算对于‘制费’的部分没有做改善。”
杨思枏解释道,所谓“制费”,主要指生产一度电的电池芯对应需要花费多少电力。
“目前头部的液态电芯生产企业生产一度电的电池芯大约需要花费35-40度电,我们目前的试产线则需要178度电,相差了4倍左右。但在正式进行量产之后,这一数值会下降到约50度。经过计算,我们发现只要量产规模达到7GWh就能做到和液态电池一样的价格,因此我们目前在与政府讨论的落地项目都是直接以7GWh的规划作为前提。当然,最初会从2GWh开始,逐渐过渡到7GWh。”
杨思枏还提到,在材料回收方面,固态电解质也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有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做原向回收。意思是说在A电池里所用的固态电解质经过了一些表面处理之后可以直接再放入到B电芯中,无需再粉碎再提炼出元素,就是原本的结晶向直接用到B电池里。A电芯循环使用1000次以后再放到B电芯去,依然是同样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固态电解质在氧化物上面可以整颗做原向回收,所以它的回收成本非常低廉。” 杨思枏进一步解释道,“当然在一开始时我们对固态电解质就做了一些处理,这样原则上后续再执行回收就不会很困难。按照这样的方式,只要市场规模够大,绝对比液态电解质和隔膜加起来的成本要来得更低。”
2020年中期实现规模化搭载
拿出了参数和成本都能被主机厂接受的产品,有了进入新能源市场的入场券,接下来就是何时实现大规模搭载。
“国内的搭载时间原则上是2022年年中,搭载的产品是VDA(一般电池包封装)590或者355,MAB会慢些,预计在2024年年中量产装机。VDA产品的能量密度目前是220~230Wh/kg,与目前液态811电池210-220Wh/kg的主流电芯密度相比是有竞争力的。同时,我们能够在5C状况下实现12分钟以内充到80%,甚至8分钟左右能够充到50%—60%,再加上安全性,都是我们的一些优势。”
杨思枏还透露今年下半年将会决定厂址,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固态电池产业区,在2022年实现2GWh的产能,2023年提升到7GWh。
“随着国内量产进度的推进,之前Lisa提到的桃园G2产线也将逐渐缩减,未来也将转到毛利比较高的市场,毕竟这条产线主要是为了做样车。” 杨思枏介绍道。
虽然在2022年中量产搭载装车时,由于规模较小以及暂未采用MAB,成本上相比同级别的液态动力电池会高出约1.2倍。但即便如此,已经有多家车企与辉能签订了示范运营的框架协议。
(辉能MAB 双极电池包架构技术)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和约6家厂家签了框架协议,其中就包括不久之前在辉能D轮融资中投资的一汽。
“一汽方面有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测试,技术参数上得到了比较正面的回应,同时对我们整个产线和产品都有所了解,这也是一汽投资我们最根本的原因。除了一汽之外,还有多家国字头车企与我们签订了框架协议,同时还有合资企业以及造车新势力。” 杨思枏透露,“许多车企愿意以较高的价格来采用新技术,对于品牌来说也是一种加持。虽然是示范性,但这些车会真实投入到市场当中,每家车企的规模大概在3000-5000台。当产品在消费者端的反馈顺利后,我们就会与车企进行合资合作。”
所谓合资合作,是指主机厂将绑定辉能电芯生产线,产能都属于绑定的主机厂,价格上辉能也不能进行调整。这样的合作让车企未来不会因为产能不足或价格的浮动受到困扰,而辉能也不会因为客户端需求量的变动产生固定资本支出的浪费。“不过与车企的合资将是上面说到的7GWh之后的事,大概会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以这样的模式我们预估到2025年能做到35GWh的规模。”
宁德时代是重要竞争对手
这次专访一开始,Lisa在向我介绍辉能时说道,“我们成立到现在14年,本业就是固态电池,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做,没有其他东西可以营收,所以固态电池非成功不可。我们只有这个产品,因此把所有的力气都放在了这上面。”
在结束专访前,我向杨思枏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相比丰田和宁德时代这样更有成本试错的企业,辉能在固态电池领域竞争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您把这两家提出来,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不断思考的。” 杨思枏答道,“这两家情况不太一样,丰田是一家车企,虽然它同时在做电芯,但技术不太可能外流,同时,硫化物技术上的限制问题还要再观察一下。丰田这块我们没想过要进入,他的市场份额就给他自己,我们看重的是剩下的市场。”
在杨思枏看来,宁德时代才是辉能后续真正重要的竞争对手。
“相比宁德时代,我们的劣势十分明显,第一,它拥有非常多的资源;第二,它有许多钱;第三,它有很大的市场。从半导体、屏幕显示器行业来看,小公司赶上大公司几乎不可能,不过在动力电池行业是完全不同的。您可以回想一下,不到10年前,相比比亚迪,宁德时代也是家小公司,但现在情况却完全反转,这是为什么呢?”
大象难转身以及动力电池行业的特殊性,是杨思枏认为的机会所在。
(辉能CEO杨思枏)
“以半导体业为例,生产设备和材料差别已经不太大,主要是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但对于电芯来讲完全不相同,它是材料、配方、结构、工艺、设备等相结合的科学,这个宇宙稍微有一个东西变化,其他全部都得随之改变。宁德时代计划在全球投130GWh的产能,国内也有相当高的产能投入,如果突然有一天变成固态电池的时代,他就会比较麻烦,大象难转身的故事历史上并不少见。”
此前,一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曾告诉第一电动网,宁德时代之所以在研发上投入这么多,就是因为在探索一些其他方向,目前能想到的技术趋势,宁德时代都有布局。这样的描述,俨然一种即便有技术变革,带来这场变革的企业也一定是宁德时代的态势。
不过,我的那位投资界朋友却有不同看法。
“都有布局就代表着平均使力,未来能带来变革的那项技术,宁德时代的力度未必够,或许哪个100%投入的企业押对宝也未可知。”
辉能会是那个押对宝的企业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⑵ 军工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哪些上市公司
1、大唐电信
国内前三集成电路公司,内部产业整合基本完成:2013年公司集成电路收入仅次于华为海思、展讯和锐迪科。通过将联芯科技与大唐微电子进行整合,公司基本形成了以联芯,物联网,卡为核心的消费事业群和以安全系统类产品为核心的群,覆盖从消费电子到信息安全的全面芯片布局。
2、振华科技
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振华),是由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三线”建设的083基地不断发展而来的。初期称为“贵州省第四机械工业局”和“电子工业部贵州管理局”,之后一直沿用083基地名称。
3、欧比特
珠海欧比特控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从事于核心宇航电子芯片/系统、微纳卫星星座及卫星大数据、人脸识别与智能图像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微型飞行器及智能武器系统的自主研制生产,服务于航空航天。
4、同方国芯
紫光国芯股份有限公司是紫光集团旗下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开发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是目前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
5、上海贝岭
上海贝岭公司创建于1988年9月,在1998年9月改制上市,是中国微电子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成功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标志性企业。
⑶ 不足一月两次融资!比亚迪狂奔在“独立”的路上
2020年6月15日,比亚迪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告,旗下比亚迪半导体完成A+轮融资,这距离4月14日比亚迪宣布比亚迪半导体重组并拟引入战略投资者仅过去了62天,而距离上一轮A轮融资仅仅过去了20天。
短短20天,比亚迪半导体一共拿到27亿融资,投后估值102亿元。
不过不同于A轮14个投资者19亿的投资额,此次A+轮融资共有30个投资者,但总投资额只有8亿元,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机构仅有爱思开(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其余企业投资金额并不大,像小米集团、联想集团、上汽产投、北汽产投等企业未来或许将在比亚迪半导体产业链的上下游与之产生合作,因此,此次投资更多或是出于战略考量。
本次增资扩股事项完成后,比亚迪持有比亚迪半导体72.3%股权,比亚迪半导体仍纳入比亚迪合并报表范围。根据公告,目前,比亚迪半导体已完成了内部重组、股权激励、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比亚迪半导体将积极推进上市相关工作,以搭建独立的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完善公司独立性,助力业务发展壮大。根据比亚迪的预测,两轮融资后,比亚迪半导体投后估值已达到102亿元,未来估值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
(比亚迪IGBT4.0芯片)
根据NE时代报道数据,2019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IGBT模块供应,英飞凌占到了58.2%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第二就是比亚迪,市占率为18%,几乎为自用,在国内厂商中拥有绝对的优势。
自2009年开始量产IGBT产品以来,比亚迪在IGBT领域已经拥有全产业链的能力,目前比亚迪半导体主要业务覆盖功率半导体、智能控制IC、智能传感器及光电半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包含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和下游应用在内的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
据悉,目前比亚迪正在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SiC,已经预售的比亚迪汉将会搭载其自主研发并制造的SiCMOSFET。
此次融资将有助于比亚迪半导体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丰富第三方客户资源;多渠道实现产能扩张,加速业务发展,更有助于其降低单位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同时,比亚迪旗下多个业务板块的拆分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速独立,比亚迪距离成为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又跨进了一大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⑷ 中国芯片水平到什么程度了
在当前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中,美国占据90%市场份额,处于绝对优势,英特尔、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公司都有工智能芯片。
市场份额不如美国。在当前人工智能芯片市场中,美国占据90%市场份额,处于绝对优势,英特尔、谷歌、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公司都有工智能芯片。其中,英特尔市场份额约71%,Nvidia约16%。国内研发人工智能芯片的企业主要有寒武纪、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虽然技术已经初露头角,但由于研发、制造人工智能芯片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目前还处于广泛融资阶段。
芯片制造肯定难,但是再难都难不倒中国人。
相信国家现在也在想方设法,怎么样才能使普通人用的起高科技芯片,现在国家应该会使用大量资金研发等等等,不然现在美国不给我们国家供货,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吖!不可能,相信国家政府,这些问题应该会全部解决的。
⑸ 芯片股有哪些
手机芯片概念一共有11家上市公司,其中5家手机芯片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证交易所交易,另外6家手机芯片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1、兆易创新(71.650, 2.65, 3.84%):国产存储龙头
作为国产存储龙头,兆易创新位列全球Nor flash市场前三位,且随着日美公司的退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存储价格不断高涨,公司的盈利能力亮眼。
公司打造IDM存储产业链。2017年10月,公司和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存储器研发相关合作协议,合作开展工艺制程19nm存储器的12英寸晶圆存储器(含DRAM 等)研发项目,即合肥长鑫,目前研发进展顺利。
2、江丰电子(42.220, 0.77, 1.86%):国产靶材龙头
超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是生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材料之一,公司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产品已应用于世界著名半导体厂商的最先端制造工艺,在16 纳米技术节点实现批量供货,成功打破美、日跨国公司的垄断格局,同时还满足了国内厂商28 纳米技术节点的量产需求,填补了我国电子材料行业的空白。
公司与美国嘉柏合作CMP项目,并已于2017年11月获得第一张国产CMP研磨垫的订单。
3、北方华创(40.410, 1.18, 3.01%):国产设备龙头
北方华创作为设备龙头,深度受益本轮晶圆厂扩建大潮,公司业务涵盖集成电路、LED、光伏等多个领域,多项设备进入14纳米制程。
公司产品线覆盖刻蚀机、PVD、CVD、氧化炉、清洗机、扩散炉、MFC等七大核心品类,下游客户以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力微电子等国内一线晶圆厂为主。
4、紫光国芯(34.190, -2.11, -5.81%):存储设计+ FPGA
公司是国内的存储芯片设计龙头,公司的布局包括收购山东华芯持有的西安华芯51%股权,合计持股增至76%,实现跻身国内存储器设计第一梯队的目标。目前,公司新开发的DDR4产品正在验证优化中。公司近期开始发力FPGA。
5、高德红外(13.940, -0.15, -1.06%):红外芯片龙头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二类超晶格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厂商,高德红外已研制成功工程化产品,意味着在光电“反导”、“反卫”等空白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大批量、低成本核心器件的民用领域推广、应用,也奠定了中国制造红外芯片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红外行业的竞争地位。
⑹ 哪家上市公司拥有天数智芯的股权
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好像只有上海电气一家企业是正式宣布拥有天数智芯股权的企业。天数智芯正式宣布完成C轮12亿元融资,可以说,本轮融资基本上都是由沄柏资本和大钲资本共同领投,其次,联通资本跟粤民资本小跟投,众所周知,刚开始的时候,许多智芯公司的前景并不被国内的企业看好,但是,因为这几年市场的迅速变。
在加上前端时间的芯片问题,所以让很多大佬看到了研究芯片的好处跟利益,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内已经有许多芯片企业慢慢崛起,但是,我们都知道,芯片的研究是不容易的,而且,掌握这个技术根本的国家基本上都在西方,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内能够自给自足,那么在未来,国内的芯片市场,必然会让国内的经济在上一层楼,天数智芯是一家芯片设计公司。
以上的问题,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各位还有其他的想法,都可以在下方评论或者讨论。
⑺ 光芯片的5家公司是哪五家
1、曦智科技(Lightelligence)
曦智科技专注光子计算芯片设计,2018年曦智科技成立;2019年4月,其发布了全球首款光子芯片原型板卡,并通过流片验证。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其已获融资总额近4000万美元,是全球光子计算芯片领域融资额最高的公司。
光芯片的原理:
光芯片是用来完成光电信号转换的,相当于信息中转站,它在移动设备上属于一个核心设备,工作原理是是一个将磷化铟的发光属性和硅的光路由能力整合到单一的芯片中,通过给磷化铟施加电压时产生的光束,可以驱动其他硅光子器件进行运作。
⑻ 人工智能的背后,最有“钱”途的行业是什么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根据中国国务院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并且此后十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2018年行业融资热度也持续走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融资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投资者看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前景,资本将助力行业更好发展。
2019年1月18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权威发布《艾媒报告|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商业应用篇》。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根据中国国务院规划,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并且此后十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2018年行业融资热度也持续走高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融资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投资者看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前景,资本将助力行业更好地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地,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自动程序设计等领域也将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得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发展前景向好。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⑼ 雷军投资科创板芯原微电子,小米“造芯”实际上真的是为了护盘吗
近日,预备冲击科创板企业芯原微电子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竟然和小米造芯梦不谋而合!
“雷军和小米的造芯只是遥远的梦想。”该人士表示,小米可以借助芯原微电子上市之后,通过芯片概念拉升股价,然后进行套现。这更加现实,也符合互联网的小米一贯市场运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