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说加大资产的杠杆效应是抵抗人民币泡沫的唯一手段,大家都用什么P2P
Ⅱ P2P网贷到底是互联网金融盛宴还是泡沫
赚钱了,安全落袋,华丽转身,平安出来的参与者就是金融盛宴;
亏钱了,回血本无归的就是泡沫答。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刚开始P2P的确是为了商业投资目的,搭乘互联网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架不住李鬼太多,活生生的做成了一堆烂货,没办法,关键是监管不力,新生事物嘛,都一样。
反正在目前市场下,记住了,老百姓都知道的买卖,坚决不要碰了,做烂了。
Ⅲ P2P金融泡沫隐患出现该怎么办
您好
P2P金融泡沫隐患出现建议您远离为好,中国经济转型,股票市场也不规范,告诉您一句实话股票市场目前就是机构,或者是一些无业游民,建议远离股票市场,我强调一句,中国股票市场由于国家经济的转型的问题,很可能还会跌倒一千五百点的位置,切记远离股票,远离危险!
Ⅳ P2P行业泡沫是 否太多还值得投 资么
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p2p算是开启了去泡沫模式,正是投资的时候;建议选择类似牛娃互联网这种有依托性的平台,个人认为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选择好的平台才是投资前提。希望对你有用。
Ⅳ 怎样知道P2P理财公司是不是骗钱的
调查下,公司背景,现在互联网平台有很多公开信息,都能够查到的
Ⅵ 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泡沫
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事情。互联网只是工具,金融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互联网因为快速,对风险有放大作用,使得问题会短时间内爆发出来。其实任何行业的发展成熟都是一步步试错试出来的。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的风险性: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当前的收益率低于5%,且余额宝的性质是货币市场基金。但网络百发的预期收益率高达8%,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想问,百发最终投资的基础资产是什么?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8%的高收益?除了给企业做过桥贷款、以及给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外,还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联想到网络百发给出的承诺是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这无疑最大程度地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既要允许随时赎回,还能给出8%的预期收益率,这当然令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欢欣鼓舞,但也会令富有经验的投资者疑虑重重。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如前所述,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但如果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那么一旦互联网金融产品违约,最终谁来买单?互联网金融企业有能力构筑强大的自主性风险防御体系吗?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以下笔者将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来依次梳理这些风险:
其一是法律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例如,前段时间湖北省的天力贷在运行半年后被挤兑、停止运转后,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立案的。
由于缺乏门槛与标准,导致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鱼龙混杂,从业者心态浮躁、一拥而上,一旦形成互联网金融泡沫,并出现较大幅度违约的格局,就很容易导致中国政府过早收紧对互联网金融的控制,从而抑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应避免重蹈当年信托业、证券业发展初期的乱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又如,如何来看待传统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信贷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传统融资渠道被收紧,那么很可能会考虑到通过互联网金融来融资。事实上,最近一年来中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发展,其宏观背景就与中国政府收紧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控,导致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市场主体不得不寻找新的融资来源有关。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此举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那么,谁来验证最终借款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无独立第三方能够对此进行风险管控?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监守自盗行为?毕竟,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互联网P2P类公司中,有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仅占两成左右。
其五是技术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加密技术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目前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账户被盗风险较大,阻碍了不少人参与互联网金融,这其中绝非没有专业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交易系统、数据系统等进行持续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这无疑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行成本,削弱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成本优势。
综上所述,既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如此之多的风险,那么是否就应该以此为由放慢甚至扼杀这一宝贵的金融创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财迷有关各方应该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第一,应充分加强行业自律。用行业准入来替代政府审批,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并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
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向投资者提示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且这一风险显著高于投资类似的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第三,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
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第四,监管机构应该构建灵活的、富有针对性与弹性的监管体系,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
Ⅶ P2P投资理财对实体经济和消费金融都有什么影响
我们所指来的消费金融,是指面向自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
消费金融,很早就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传统的信用卡支付到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白条、花呗,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多数人都已经在接触或者在使用不同类型的消费金融产品。
而由于最近的市场需求旺盛,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消费金融已成趋势,而大数据互联网投资理财的引入,进一步推动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7年,关于经济频繁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依然是:实体经济疲软不振、互联网泡沫、资本寒冬。
不管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基本上大家都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机构在观望,个人也在观望。手里有钱不敢投,真正需要钱的企业又不知道从哪可以拿到钱。这个时候P2P投资理财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P2P投资理财将成为重要纽带,不管是实体经济还是消费金融,不管是小额投资还是大的交易项目,P2P理财都将占到重要的地位。
Ⅷ P2P是泡沫还是浪潮
不管是泡沫还是浪潮,至少P2P是一个比较新兴也比较火的行业,只要平台靠谱,正经的开,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目前来看,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Ⅸ 超500+机构加速退出P2P,金融从业者如何顺利转型
金融从业者能否顺利转型,关键在于个人能力是否足够。
如果你在金融行业的能力素养,目前只是排在下游,那么在P2P退潮后,你很可能会被渴死在沙滩上。
市场讨厌懒人,如果你在P2P的宽松环境下,都无法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那么在今后,怕就更没有出头的可能了。
同样的道理,金融行业内部的人才流动,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期间也会存在过度的“哄抬”和过度的“打压”,但归根结底,终归会回归理性,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P2P固然门槛低,但总归也还是个跳板,在此期间,从业者就该利用工作的机会,尽可能提升自己的金融专业素养和行业见识——这才是P2P退潮后,金融从业者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
金融业是一个对专业素养和即时信息获取能力都要求极高的行业,当人才入口大幅收拢,低端产业的岗位竞争就会变得异常惨烈,所以那些对自身能力不自信的人,就没需要考虑业内转型的问题了。
直接考虑换个行业才是正经的,比如销售行业,对于被淘汰的金融从业者大概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口才吃饭,还是有共通点。
而如果你自衬混迹P2P这两年,还真就长了那么几分本事,那么,或许你可以考虑面向未来的科技风口,人工智能、自动化、医疗等领域的金融人才市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