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家庭平均金融资产

家庭平均金融资产

发布时间:2021-09-04 14:54:47

❶ 中国的家庭平均净资产有多少

一、我国储蓄屡创新高

近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数次调整储蓄利率。尽管利息一降再降,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却节节攀升,每年以0.5个百分点的速度一路高涨。

2006年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050.99亿元。数据显示,05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95%。

这是05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三个万亿元大关。05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5月份即突破13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二、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负担使得我国居民以支付这些支出为目的的储蓄意愿很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例如,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郭国庆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分析,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一些人就只能选择将钱存在银行里。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上月公布的05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十余万亿元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

首先,股市长期低迷已使越来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资渠道和投资热情。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本的质量不高,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回报少得可怜,这使得我国直接融资市场无法有效分流居民庞大的储蓄资金。

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最低的为1997年的23%,最高的2001年也仅为56.5%。每年平均有65%的上市公司没有给予投资者任何回报。截至03年,连续三年派发现金红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4家,其中只有85家上市公司的税后股息率超过国内1年期的定期存款税后利率。

投资股票收益低的现象使得投资者根本无从分享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成果,更令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丧失殆尽。央行05年四季度的调查表明,只有5.1%的居民认为“投资股票最合算”。

其次,投资房地产在面临宏观调控的情况下,持币观望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一度是近年来部分居民认为“更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05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央行05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称,在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的上海,“未来三个月准备购房”的居民人数比例仅为7.3%,较上季下降3.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低,居民购房观望气氛浓厚。与之相对应的,05年三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央行数据显示,05年三季度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至17.5%,最高月份达到18.1%,增幅月环比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个百分点翻番至三季度的0.6个百分点。据分析,三季度居民储蓄意愿被再次激发,除了此次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2%令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这一因素外,与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有效抑制了住房投资性需求,当前居民消费意愿和购房意愿回落关系密切。

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理财投资由于缺乏诚信制度和相应的规范,始终未能成为居民重要投资渠道。虽然理财热在各城市兴起,部分居民也开始尝试以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作为投资方式,但由于这一新兴市场缺乏规范,产品过分宣传投资效应,加之一些代理商在推销中的违规行为,导致这一市场正在面临诚信危机,让消费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

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

三、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14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 郑京平 从长期增长因素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比较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充裕的劳动力,仍可以保持我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 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范剑平 高储蓄率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而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而国内需求相对不足的局面。

四、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综合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❷ 兴业银行申请金卡提到的"家庭成员月日均综合金融资产平均达到8万元"是什么意思

一般情况下,要达到理财卡金卡级别是需要每个月的日金融资产达到10万以上。金融资产包含存款、理财产品等。
如果是存款,那折算算金融资产是系数*2
eg:如果你的存款是2.5万,购买了理财产品是5万。那你的金融资产是2.5*2+5=10万
那家庭成员一般是一个家庭中几位作为一个单位。只要核算下来,每个成员的日均金融资产达到8万就可以达到金卡级别。
eg:一个家庭是有3位成员,一位成员的日均金融资产有50万,另外2位的资产是1万。那平均下来,每个人有14万。那这3个人就都是达到了金卡级别。但实际日均有50万的成员还是白金级别的

❸ 家庭金融资产总额是统计年鉴上的哪些数据相加得出的

大概有以下两点结论:
1。内需不足的根源在收入分配不均。
有关中国内需不足的原因,有太多讨论。有认为粮食原因的,有认为社会保障不足的,有认为农村拖了后腿的。这个调查结论非常明确的指出,内需不足的根源是收入不均,贫富差距问题。
只有25.8%的家庭资产高于平均水平,与之对应的,有74.2%的家庭资产低于平均水平。按照13亿人口计算,高于平均水平的人口有:13*0.258 = 3.354亿,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口有:
13*0.742=9.646亿人。
9.646亿人低于平均水平,我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同时理解了360浏览器、酷派、步步高、阿迪王目标消费者人口基数。
2。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7%。
如果从这个数据推断中国以后的房价会下跌,这是有问题的。中国的五级住宅市场,农村和中小城镇很多房地产是没有在市场上交易的,这部分没有统计数据。大城市、超级城市房价还会上升,这与自有住房拥有率89.2%还是200%没有必然关系。炎黄财经中也提到过。所有最大的原因在于人口迁移。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中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人口向超级城市人口集中。这是过去10年以及未来10~30年的大趋势。
换句话说,很多农村的房子在现在(以后)人口迁出后,会大量空置。有人说未来北上广深会出现大量空置房,在我看来,人口向城市集中后,最可能出现空置房的是超过5亿人的农村(这个现象已经出现);北上广深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人口涌入,房价只会越来越高。

❹ 家庭总资产都包括哪些东西

家庭资来产总资产即家庭拥源有的所有资产。不过,对于进行理财前的准备工作,没必要列出每一件商品为一份包含每件衣服、每一本书的详细清单对个人理财规划并没有多大用处。需要统计的是那些有价值的资产.
家庭资产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金融资产或生息资产,即能够带来收益的或是在我们退休后将要消费的资产。这些是在个人理财规划中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实现家庭财务目标的来源。
个人使用资产或自用资产,即每天生活要用的资产。尽管它们不会产生收入,但它们可以提供消费,这本来就是我们进行理财的目的之一。
奢侈资产。奢侈资产也是个人使用的,但不是家庭必需的。这类资产取决于这个家庭认为哪些资产是必需的。奢侈资产变卖时的价值高于个人使用资产。
家庭资产在计算价值时。根据.倩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金融资产或生息资产通常根据市场.倩况确定价值;个人使用资产或自用资产中自用住宅和汽车按市场价值确定价值,其它按照重置成本确定价值;奢侈资产按重置成本确定价值。
以上就是家庭总产的理解。

❺ 什么是家庭金融净资产

家庭净资产是指家庭所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的总和减去家庭总负债。
其计算公式为:家庭净资产=家庭总资产—家庭负债额度
家庭总资产包括房产、存款、股票和债券的投资净值、家电家具、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估计价值等等。
家庭总负债就是家庭总共欠别人的钱,比如欠银行的房贷、信用卡透支欠款、向别人借的钱、赊购的东西、欠下的装修款等等债务。
家庭资产的分类
关于家庭资产的分类与内容,可能有多种方法来归类。如按财产的流动性分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住房、汽车、物品等实物类资产;流动资产就是指现金、存款、证券、基金以及投资收益形成的利润等。所谓流动,是指可以适时应付紧急支付或投资机会的能力,或者简单的说就是变现的能力。
其中固定资产可分成投资类固定资产、消费类固定资产。如房地产投资、黄金珠宝等可产生收益的实物;消费类固定资产是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生活用品,它们的主要目标就是供您家庭成员使用,一般不会产生收益(而且只能折旧贬值),如自用住房、汽车、服装、电脑等。
家庭资产也可按资产的属性分类:金融资产(财务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金融资产包括流动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实物资产就是住房、汽车、家俱、电脑、收藏等。无形资产就是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

❻ 2015年和之前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请问中国家庭的平均资产,城市家庭平均资产,农村家庭平均资产

2015年和之前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这个我擅长。

❼ 中国家庭的平均资产为多少

这个调查的样本有问题,中位数是40多万,就是中间的值是40万,而平均值是121万,可见样本中有多个亿万富豪。再加上他们的样本空间太小,造成了这样的坑爹数据。不过247万也不是很高,2套房子就差不多了。

❽ 中国家庭平均资产92万元,你够标准了吗

2015年11月27日举行的2015韩国—四川省西部论坛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家庭金融研究部首席研究员李凤副教授带来了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与变动趋势的最新调研成果。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水平为91.9万元,比2013年增长两成。
91.9万背后
房产占比高并不好
2015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69.2%,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我国的家庭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弱。这和百姓对拥有房产的传统意识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大家的收入还不算高,没有更多的钱去配置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
金字塔形财富分配
中国的财富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形,而日本就是属于中等收入家庭比例很高的稳定橄榄形。发布者认为,需要“扶持更多的低收入人群,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才可能壮大。”
调查结果1
国人家庭平均财富增加两成
平均持股价值几乎翻倍
李凤表示,统计上总资产按金融资产、房产、工商业和其他资产构成。“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较2013年增长20.2%,金融资产增幅最大,高达 59.4%。”她说,从调查结果看,家庭金融资产增长主要来自于风险资产的增长,尤其是股票和金融理财产品,与2013年比,股票增长了92.5%,而金融理财产品更是飙升至198.5%。但李凤同时指出,“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增长主要源自价格具有波动性的金融资产和房产。”
“另一方面,家庭定期和活期储蓄资产占比分别为36.3%和34.4%,两者总和超过70%,这反映出中国家庭的理财意识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调查结果2
房产占国人家庭总资产近7成
说明没有更多钱配置金融资产
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69.2%,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我国的家庭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弱。这和百姓对拥有房产的传统意识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大家的收入还不算高,没有更多的钱去配置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还有就是中国百姓理财意识还不够。”李凤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中国百姓的负债水平也远低于美国,说明金融服务还有待提高。
同时,李凤以美国、荷兰和中国三国的数据对比,美国和荷兰的家庭金融知识指数分别高达75.3和78.8,而中国的只有42,“在金融知识这块,就好像美国和荷兰等欧美发达国家家庭是大学水平,而我们就只有中小学水平一样。”她对成都商报记者说,中国的家庭参与金融市场 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一方面因为金融知识的缺乏,没有涉及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很多人虽然有贷款需求,但因为“估计贷款不会被批准、申请过程麻烦、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或利息高,还款负担重”等原因而不去银行申请贷款。
调查结果3
中等收入家庭平均财富12.7万美元
看看你算不算?
关于中等收入家庭,李凤指出,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界定的中等收入家庭是参照瑞信财富报告的标准,即个人净财富在5万至50万美元之间即达到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标准。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口数量为2.17亿,平均财富为12.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1万元),规模和财富总额均居世界首位。“但我们的中等收入家庭人均财富还不及美日,成年人口中的中等收入家庭占比中国为21.4%,日本接近60%。”
“中国的财富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形,而日本就属于中等收入家庭比例很高的稳定橄榄形。”李凤说,“我们要保持较高的增速,同时政府用转移支付的办法来扶持更多的低收入人群,中国的中等收入家庭才可能壮大。”
新闻资料
这些调查数据从哪儿来?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进行过三次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今年,西南财经大学和全国其他55所高校的 2500名学生,奔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3个区县共4万余户家庭,带回了全国第一手的家庭金融数据信息

❾ 平均资产92万,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有多大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家庭平均资产91.9万元较2013年增长20.2%,金融资产增幅最大,高达59.4%。从调查结果看,家庭金融资产增长主要来自于风险资产的增长,尤其是股票和金融理财产品,与2013年比,股票价值增长了92.5%,而金融理财产品更是飙升至198.5%。

此外,2015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69.2%,这比美国的两倍还多。这反映出我国的家庭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弱。这和百姓对拥有房产的传统意识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大家的收入还不算高,没有更多的钱去配置流动性强的金融资产,还有就是中国百姓理财意识还不够。
该数据一经发布,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感叹自己“拖了后腿”,并对这一数据表示了质疑。实际上,据枕头君了解,92万的平均数并不代表全国家庭资产的中等水平,更好的指标是中位数,而此次调查的中位数仅为33万,如果你家的资产总额高于这个数,则很可能排在全国前50%位了。
中国中等收入者有多少?
在中国,有多少财富才能算中产?月薪一万元早已被网友们惊呼“拖中产的后腿”了。那么中国有多少中等收入家庭呢?参照瑞信财富报告的标准,即个人净财富在5万至50万美元之间即达到中等收入家庭成年人标准。
根据瑞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1.09亿人,超越美国9200万的中产阶级成年人。也就是说,差不多1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中等收入个体;若以3口之家为单位,则差不多4个家庭就有1个有中等收入个体。自2000年以来,中国中产阶级的财富大幅增长330%,2015年已达7.3万亿美元,占全国财富的32%。
另据社科院最新发布的2016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等群体的年收入接近20万元,在北上广三地,同样是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最高,年收入为256016元,其次是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年收入219770元,广州的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最低,为170037元。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比例大约是55%,上海大约是51%,广州大约是42.5%;——如果你在北上广,你拖后腿没?
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92万元的平均数与33万元的中位数相差数倍,说明我国家庭资产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明显,这就是“平均数掩盖下的真相”。
社科院数据显示,2012年城乡居民高收入家庭(最高20%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43797.5元,而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为1587.7元,两极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相差20多倍。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这两个数据都表明,中国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曾公开表示,未来几年,中国的收入差距可能仍会处在高位徘徊状态,既不会出现明显扩大也不会出现明显缩小的趋势,基尼系数预计将在0.45—0.50之间波动。
怎么办?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教育差异等结构性因素被认为是造成中国家庭收入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体制内因素是造成家庭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李实曾公开表示,中国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和城镇职工在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轨制’运行,中国资本、土地交易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而政府在某些领域对市场干预,容易造成资源行业和一些自然垄断行业同其他竞争行业之间产生巨大收入差距。
目前仍存在大量的市场准入限制,使权力寻租带来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败收入。调查显示,中国40%的人没有存钱,大量的存款是富人存的,这种情况下刺激内需是刺激不起来的,必须要解决收入分配,要让穷人收入高一些,把钱花出去。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表示,收入分配政策是最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政策。短期来看,中国政府有足够财力通过实施转移支付政策来降低收入差距,也存在激励相容的转移支付政策。长期而言,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减少机会不均来降低收入差距。
“转移支付就是要把钱转移到相对贫穷的老百姓的钱身上,这个怎么做?要通过比较激励相融的方式,不能说只给钱不干活。”甘犁说。

阅读全文

与家庭平均金融资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证监会首批批准证券投资机构 浏览:928
趋势投资利润回吐 浏览:593
益民集团产业投资 浏览:398
平安综合理财 浏览:461
不良贷款不良资产 浏览:307
如何用100万来投资理财 浏览:793
县域理财 浏览:425
理财王冠 浏览:623
理财客户细分 浏览:16
st兴业股票 浏览:136
怎么购买印度基金 浏览:876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费用 浏览:84
企业如何通过基金融资 浏览:570
项目融资的结构 浏览:379
融资33 浏览:370
拆借信托 浏览:484
信托查询平台 浏览:80
要约价格低于提示性 浏览:202
今日中国银行汇率港币兑人民币汇率今日 浏览:312
北京富勤理财 浏览: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