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融资与股权比例应该怎么计算
举个例子分析吧,比较好理解。
情景分析
项目是比较优秀的,估值一直在上升,下一轮正式融资N的估值必然节节攀升,股东Z的比例会在下一轮估值中被稀释,要想保持不变,就要在之前将比例提升。项目方让股东Z增资相当于定向增资,由于股东Z比例增加,相当于将其他的股东比例稀释。按低于下一轮正式融资的估值,则体现项目方对股东Z的诚意。
思考过程
为便于表述,先假设一些参数如下:
z 股东Z在当前所占的股份比例(也就是需要保持的比例)
X 股东A需要增资的额度
P 针对股东Z融资后的估值
V 正式下一次融资N的融到资金
N 正式下一次融资N后的估值
估值方式
估值方式有两种,前估值和后估值,本次采用融资结束后的估值方式计算,估值后再融资于此类似,可能要重新考虑。
后估值计算
注:
比例计算可采用:原比例x稀释比例+新增比例 或采用 (融资时股权价值+增资)/融后估值
对正式的N轮股权价值为 (((P-X)z + X)/P)(N-V) 即融资前的股权比例x融资前的估值
融资后的比例 (((P-X)z + X)/P)(N-V) /N 其中 (N-V)/N 即稀释比例
比例不变
(((P-X)z + X)/P)(N-V) /N = z
对方程求解:
X = (z/(1-z))P(V/(N-V))
前估值计算
同样:
((Pz+X)N/(P+X) )/(V+N) = z
求解 X = zVP/(N-z*(V+N))
前估值方式,相对稀释较小,因此需要的增资比例较少。
❷ 外部融资需求
解:(1)确定敏感项目的销售百分比
流动资产÷销售收入=1200÷6000=20%
应付账款÷销售额=300÷6000=5%
应付票据÷销售额=60÷6000=1%
(2)计算2001年留存收益
6000×(1+30%)× ×(1-60%)=156
(3)计算外部融资需求
外部融资需求=6000×30%×(20%-6%)-156=96(万元)
❸ 我想问一下,就是创业公司想要融资的时候,如何计算融资多少合适呢
需要融资多少得根据你公司的经营规模来决定,融资一般都分为三期,首期融资基本上都是为了做成一个区域性样板,比如你想在一个省内做成功案例,你需要多少才能做成,还有你的股权卖什么价格合适也和重要,别让人家随便出点钱把你给控股了
❹ 如何理解外部融资需求量计算公式的总额法
最近看AHP,应该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吧
❺ 融资成本该怎么计算
1、融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融资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
2、一般而言,企业融资成本包括用资费用和筹资费用俩部分,由于大多数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筹资数额)较少,企业的信誉较低,在融资过程中支付的其他费用(筹资费用)相对较高。
(5)融资需求公式扩展阅读:
一般情况下,融资成本指标以融资成本率来表示:融资成本率=资金使用费÷(融资总额-融资费用)。这里的融资成本即是资金成本,是一般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着重分析的对象。
但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来看,这样的分析和评价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理财的需要,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考虑融资的几个其他相关成本。
首先是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就企业内源融资来说,一般是“无偿”使用的,它无需实际对外支付融资成本(这里主要指财务成本)。
但是,如果从社会各种投资或资本所取得平均收益的角度看,内源融资的留存收益也应于使用后取得相应的报酬,这和其他融资方式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所不同的只是内源融资不需对外支付,而其他融资方式必须对外支付以留存收益为代表的企业内源融资的融资成本应该是普通股的盈利率,只不过它没有融资费用而已。
其次是风险成本,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主要指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企业债务融资的破产风险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风险,与企业破产相关的企业价值损失就是破产成本,也就是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
财务困境成本包括法律、管理和咨询费用。其间接成本包括因财务困境影响到企业经营能力,至少减少对企业产品需求,以及没有债权人许可不能作决策,管理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最后,企业融资还必须支付代理成本。资金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会产生委托一代理关系,这就要求委托人为了约束代理人行为而必须进行监督和激励,如此产生的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便是所谓的代理成本。
另外,资金的使用者还可能进行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从而产生整体的效率损失。
❻ 如何用销售百分比法正确计算外部融资额
一、预测原理
假设:某些资产和负债与销售额存在稳定的百分比(或者同比例变动)。
概念:随销售额同比例变化的资产——敏感资产,随销售额同比例变化的负债——敏感负债。
思路:需要增加的资金量=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
其中:
(1)增加的资产=增量收入×基期敏感资产占基期销售额的百分比。
增加的负债=增量收入×基期敏感负债占基期销售额的百分比。
(2)外部融资需求量=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
增加的留存收益=预计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收益留存率。
外部融资需求量=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
二、基本计算过程
1、确定随销售额而变动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敏感资产和敏感负债)
随着销售额的变化,经营性资产项目将占用更多的资金。同时,随着经营性资产的增加,相应的经营性短期债务也会增加,如存货增加会导致应付账款增加,此类债务称之为“自动性债务”,可以为企业提供暂时性资金。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差额通常与销售额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
这里经营性资产项目包括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而经营负债项目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项目,不包括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长期负债等筹资性负债。
2、确定有关项目与销售额的稳定比例关系
如果企业资金周转的营运效率保持不变,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项目将会随销售额的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保持稳定的百分比关系。企业应当根据历史资料和同业情况,剔除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寻找与销售额的稳定百分比关系。
3、根据增加的销售额、预计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和收益留存率,确定需要增加的筹资数量。
(6)融资需求公式扩展阅读
利用销售百分比法预测资金需要量时的不减去留存收益的增加额的情况如下:
根据利用销售百分比法预测外部融资需求量的计算过程可知,留存收益增加额是企业从内部筹集的资金,因此如果将其减去,那么计算的就是需要从外部筹集的资金额了。因此如果计算的是资金需要量,追加的资金量,那么是不需要减去留存收益增加额的。但如果计算的是“外部”追加资金量,那么就需要减去了。
❼ 销售百分比计算融资需求时经营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吗
经营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销售百分比计算融资需求的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敏版感资产和敏感负债项目权
(1)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差额通常与销售额保持稳定的比例关系。
(2)
①如果现有的生产能力有剩余,则固定资产是非敏感资产;
②如果现有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题中说明按照销售额的增长比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则固定资产也是敏感资产了;
③如果现有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但题中给出固定资产增加的具体数额,可直接在对外筹资需求量的公式中加上。
2.确定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有关项目与销售额的稳定比例关系
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项目的销售百分率=基期变动性资产(负债)/基期销售收入
3.确定需要增加的筹资数量
外部融资需求量=增加的资产-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
=增加的资金需要量-增加的留存收益
❽ 如何确定资金需求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营运资金需求量=营运资金量-自有资金
(8)融资需求公式扩展阅读
资金需要量预测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是企业财务预测的起点。销售预测本身不是财务管理的职能,但它是财务预测的基础,销售预测完成后才能开始财务预测。因此,企业资金需要量的预测也应当以销售预测为基础。
(2)估计需要的资产
资产通常是销售量的函数,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分析出该函数关系。根据预计销售量和资产销售函数,可以预测所需资产的总量。某些流动负债也是销售的函数,相应的也可以预测负债的自发增长率,这种增长可以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的数额。
(3)估计收入、费用和留存收益
收入和费用与销售额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因此,可以根据销售额估计收入和费用,并确定净利润。净利润和股利支付率,共同决定了留存收益所能提供的资金数额。
(4)估计所需要的追加资金需要量,确定外部融资数额
根据预计资产总量,减去已有的资金来源、负债的自发增长和内部提供的留存收益,得出应追加的资金需要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定所需的外部融资数额。
❾ 融资成本如何计算
融资成本的概述
一般意义而言,融资成本是资金所有权与资金使用权分离的产物,融资成本的实质是资金使用者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由于企业融资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有交易就会有交易费用,资金使用者为了能够获得资金使用权,就必须支付相关的费用。如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注册费和代理费,向银行借款支付的手续费等等。
因此,企业融资成本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即融资费用和资金使用费。融资费用是企业在资金筹资 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资金使用费是指企业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如股票融资向股东支付股息、红利,发行债券和借款致富的利息,借用资产支付的租金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融资成本的含义仅仅只是企业融资的财务成本,或称显性成本。除了财务成本外,企业融资还存在着机会成本或称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把某种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高收益。我们在分析企业融资成本时,机会成本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分析企业自有资金的使用时,机会成本非常关键。因为,企业使用自有资金一般是 “无偿”的,它无须实际对外支付融资成本。但是,如果从社会各种投资或资本所取得平均收益的角度看,自有资金也应在使用后取得相应的报酬,这和其他融资方式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所不同的只是自由资金不需对外支付,而其他融资方式必需对外支付。
融资成本指标及相关成本分析
一般情况下,融资成本指标以融资成本率来表示:融资成本率=资金使用费÷(融资总额-融资费用)。这里的融资成本即是资金成本,是一般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着重分析的对象。但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来看,这样的分析和评价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理财的需要,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考虑融资的几个其他相关成本。
首先是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就企业内源融资来说,一般是“无偿”使用的,它无需实际对外支付融资成本(这里主要指财务成本)。但是,如果从社会各种投资或资本所取得平均收益的角度看,内源融资的留存收益也应于使用后取得相应的报酬,这和其他融资方式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所不同的只是内源融资不需对外支付,而其他融资方式必须对外支付以留存收益为代表的企业内源融资的融资成本应该是普通股的盈利率,只不过它没有融资费用而已。
其次是风险成本,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主要指破产成本和财务困境成本。企业债务融资的破产风险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风险,与企业破产相关的企业价值损失就是破产成本,也就是企业融资的风险成本。财务困境成本包括法律、管理和咨询费用。其间接成本包括因财务困境影响到企业经营能力,至少减少对企业产品需求,以及没有债权人许可不能作决策,管理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
最后,企业融资还必须支付代理成本。资金的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会产生委托一代理关系,这就要求委托人为了约束代理人行为而必须进行监督和激励,如此产生的监督成本和约束成本便是所谓的代理成本。另外,资金的使用者还可能进行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从而产生整体的效率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