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泉州有什么桥
泉州刺桐大桥是福建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和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采用国际通行的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方式进行建设。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工程总投资2.5亿元。大侨长1530米,宽27米,接线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其中北引桥620米,南引桥600米,主桥桥型为90+130+90连续钢架预应力桥,全桥并列6车道,设置中央绿化分隔带,设计日通车量为2.5万辆次,桥下可通行500吨胖体海轮,刺桐大桥建设规模宏伟壮观,乃目前福建省最大型公路桥梁之一。大桥工程于1995年5月18日全面动工建设。 1996年11月18日竣工并试通车成功,1996年12月28日隆重举行通车典礼。 12月29日正式投人运营。
泉州刺桐大桥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施工,铁道部大桥建设监理公司担任监理,福建省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实施政府监督。
泉州刺桐大桥是跨越晋江的又一新通道,建成后作为国道324线跨江第二通道起分流过境交通作用,与现泉州大桥、刺桐路和宝洲路共同构成晋江南北两岸的环形交通,大大缓解泉州市区的交通拥挤紧张状况,改善过境和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泉州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解决了当地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我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也是我国采用BOT投融资方式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种新型投资模式得到了国家计委的充分肯定和《人民日报》的高度赞扬。刺桐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陆续就采用BOT投资模式建设成功刺桐大桥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
Ⅱ 泉州刺桐大桥有多长
大桥总投资2.5亿元,全长1530米、宽27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日通车量为2.5万辆,是当时福建省最大型公路桥梁之一。
Ⅲ 泉州大桥
泉州大桥于1980年11月28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费时3年10个月,耗资1755万元,于1984年国庆节前夕建成通车。泉州大桥是一座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的飞架晋江之上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大桥长达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
Ⅳ 泉州刺桐大桥的介绍
泉州刺桐大桥是福建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和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采用国际通行的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方式进行建设。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
Ⅳ 福建泉州大桥有几个桥洞共长多少米
泉州大桥是一座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大桥长达848米,桥面宽16米。
另: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
泉州大桥于1980年11月28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费时3年10个月,耗资1755万元,于1984年国庆节前夕建成通车。
Ⅵ 泉州的刺桐大桥在哪
晋江
Ⅶ 泉州有几座桥
泉州刺桐大桥是福建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和泉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采用国际通行的BOT(建设一经营一移交)方式进行建设。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工程总投资2.5亿元。大侨长1530米,宽27米,接线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其中北引桥620米,南引桥600米,主桥桥型为90+130+90连续钢架预应力桥,全桥并列6车道,设置中央绿化分隔带,设计日通车量为2.5万辆次,桥下可通行500吨胖体海轮,刺桐大桥建设规模宏伟壮观,乃目前福建省最大型公路桥梁之一。大桥工程于1995年5月18日全面动工建设。 1996年11月18日竣工并试通车成功,1996年12月28日隆重举行通车典礼。 12月29日正式投人运营。
泉州刺桐大桥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施工,铁道部大桥建设监理公司担任监理,福建省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实施政府监督。
泉州刺桐大桥是跨越晋江的又一新通道,建成后作为国道324线跨江第二通道起分流过境交通作用,与现泉州大桥、刺桐路和宝洲路共同构成晋江南北两岸的环形交通,大大缓解泉州市区的交通拥挤紧张状况,改善过境和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泉州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解决了当地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我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也是我国采用BOT投融资方式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成功范例,为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种新型投资模式得到了国家计委的充分肯定和《人民日报》的高度赞扬。刺桐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陆续就采用BOT投资模式建设成功刺桐大桥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
Ⅷ 泉州最有名的桥的资料
晋江上"一桥"到"多桥" 跨江飞虹见证城市发展
“闽中桥梁甲天下。”自唐宋以来,泉州一带兴建了大小桥梁数以百计,既有蔡襄打造的“天下第一桥”——洛阳桥,也有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一座座桥梁的诞生、繁荣,见证着泉州从荒蛮到繁华,从万商云集、千帆竞发的古港到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泉州母亲河晋江上,陆续架起了好几座桥,一座比一座长,一座比座美,设计车速越来越快,通车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些桥的建设,饱含着泉州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元素,见证了泉州城市的壮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新桥横跨晋江两岸。
泉州大桥
市区第一座现代大桥
对于泉州城来说,泉州大桥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桥。
在市公路局编纂的《泉州桥梁文化》一书中,时为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黄必贤提供了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通车典礼彩色照片。照片中,庆典仪式盛大无比,参与的人们不计其数,靠近大桥西侧(今市区一侧)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这张照片的时间定格在1984年9月30日——泉州大桥建成通车之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泉州大桥建设者之一的杨建国工程师依旧心潮澎湃。1980年11月28日,泉州大桥在顺济桥下游400多米处破土动工。而此前,大桥选址前后变更了三次。新华路南端浦口和第六码头都曾经是大桥选址的考虑对象,但由于造价等原因,最终才确定现在的地址。
“大桥的建设充满艰辛,但许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了下来。”许多参与者对当年的建设情形仍记忆犹新。由于建筑设施和施工条件的限制,当时运载水泥全靠人力板车,铺水泥也是靠人力一点一点慢慢抹平。一天下来,施工人员个个灰头土脸,“加班加点是常事,根本没有夜晚和周末”。
建桥之前,晋江上的旧浮桥和旧顺济桥起着连接两岸的作用。由于旧顺济桥就在南门边,所以走旧顺济桥的车要比走旧浮桥的车多。交通繁忙时,旧顺济桥两头就会有人拿着红、绿两面小旗负责指挥交通。每当有车开到桥头,都得仔细看看“旗语”:绿旗表示可以通行,那得赶紧开过去;举起红旗的时候,就得等桥对面的车先开过来。
“看旗过桥”的现象随着泉州大桥的建成而改变。1984年9月,历时3年10个月建设的泉州大桥竣工通车。在当时,泉州大桥可是很现代化的一座大桥:由22孔、23座墩台、157根灌柱组成,长848米,桥面宽16米,大桥两侧栏杆上有花岗岩雕狮子326只和石雕白莲花328朵,大桥两端各有2座六角凉亭。建成后的泉州大桥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城市公路桥。1984年12月1日,泉州大桥开始征收通行费,这也是福建省第一个交通收费站。
笋江大桥、顺济新桥
帮“老大”减负的“兄弟桥”
“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哪座先建好?”这个问题也许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容易混淆。事实上,笋江大桥、顺济新桥诞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为了缓解当时桥梁“老大”泉州大桥拥堵而建设的,而它们通车时间相隔半年。
笋江大桥建设之前,泉州大桥因为过境车辆多,经常造成堵塞,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下游的旧顺济桥虽然修修补补后还能使用,但是通行能力日渐式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新桥建设迫在眉睫,笋江大桥于1997年建设,1998年通车。在2004年撤消收费站之前,笋江大桥日通行量2万多辆次。2004年,为满足日益增多的跨江车辆需求,笋江大桥由15米拓宽至32米。目前,笋江大桥已成为跨江重要通道。
顺济新桥位于泉州大桥上游530米、旧顺济桥上游80米处。顺济新桥建设之前,随着时间流逝,有着800年历史的顺济旧桥开始走向落败,丧失了通行功能。而泉州大桥的拥堵让新桥建设的想法浮出水面。“当时的桥位选在新门街尾,要建的桥也不叫顺济新桥,而是叫‘新门大桥’。”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仁说,由于规划的建设资金2亿元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加上建设周期长,这个方案最终未能实施。而较为经济、简便、实用的顺济新桥于1998年9月开始动工,并在10个月的短时间内建成通车。
泉州晋江大桥
泉州城崛起新地标
大桥施工高峰工人最多达800多人;仅脚手架就用掉8000多吨;主桥、北引桥工程标段用掉的钢筋有5万吨……这样一组数据,来自于泉州的新地标——泉州晋江大桥。
“再过两个月,车子就可以在晋江大桥上驰骋了!”大桥建设者之一的黄太成兴奋地告诉记者。黄太成是湖南人,2005年5月从芜湖长江大桥工地上调任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泉州晋江大桥项目部党总支书记。作为晋江大桥的建设者之一,爱好摄影的黄太成同时也是大桥建设的纪录者,泉州晋江大桥建设的每一步,都被他收录在影像里:
2005年7月28日,泉州晋江大桥开始水上施工;
2005年9月19日,泉州晋江大桥第一桩封孔;
2005年11月20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墩第18号钻孔桩成功灌注;
2006年11月12日,泉州晋江大桥主桥梁浇筑成功,大桥从地下隐蔽工程转为地面施工;
2007年3月27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浇筑突破百米;
2007年7月31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07年8月25日,泉州晋江大桥东海立交工程6座匝道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2008年2月6日,我国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泉州晋江大桥主塔建成。
2008年4月30日下午5时,泉州晋江大桥全线成功实现大合龙,宣告大桥主体工程全部竣工。
目前,泉州晋江大桥工地正在进行主塔104根斜拉索悬挂调整、主桥引桥栏杆、东海互通立交匝道及接线路基、亮化绿化等工程。
“泉州晋江大桥是泉州的骄傲,建成后将成为泉州又一座地标。”黄太成说,能参与它的建设,值得骄傲。相信两个月后,相机纪录下的将是繁忙有序的车流和人们满意的笑脸。
刺桐大桥
开启全省BOT项目先河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BOT项目是指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者,承包者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目前,刺桐大桥已成为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朱荣华,刺桐大桥收费站站长。1996年2月起,开始参与刺桐大桥建设。“由于是第一座BOT项目,大桥建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盖完了建设工程所需要的200多个公章。”朱荣华说,这离不开当时政府部门的支持和12名首先入驻员工的通力配合。从1995年5月18日大桥动工建设,到1996年12月28日大桥竣工通车,仅用1年半就完成了预定3年的建设任务。
刺桐大桥通车后的1998年,跨越晋江的另外两座桥梁顺济新桥、笋江大桥相继通车。在2004年7月1日之前,刺桐大桥与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高速路沉洲桥段五站进行收费“博弈”时代时,刺桐大桥的车流量一度与泉州大桥相当,名列前茅,成为连接晋江两岸的主要桥梁。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
2006年下半年,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大桥实行只进不出的通行管制,刺桐大桥迎来长达一年的车辆过境高峰阶段,最高时一天通过的车辆达3.8万辆,是设计通行能力2.5万辆左右的1倍多!
相关新闻:
一桥到多桥“桥上”看变化
目前,市公路局正在编纂《泉州桥梁文化》。据介绍,泉州自唐宋以来,在乡间、沿海、繁华街区,偏僻角落,建设的大大小小桥梁数以百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晋江上陆续建成的泉州大桥、刺桐大桥、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晋江大桥,更是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壮大。
桥梁之变:
数量增多功能先进
横跨长江的大桥有30多座,闽江上的桥梁也有近10座。桥梁之于城市,犹如手脚之于人,手脚长可以取到更远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每隔几年晋江上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在建设桥梁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为了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新桥变得长、宽,也更加先进,设计时速更快,通车量更大。”市交通局总工程师郑宗仕如此概括现代化桥梁建设趋势。在技术上,旧桥与新桥也不可同日而语。如,新建成的晋江大桥双向六车道,道路红线宽60米,是泉州大桥的2倍,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通车能力在高峰时达到日通行量8万辆,而功能相较于以前的桥梁更是先进,基座可抗8级地震。
交通之变:
桥梁成为重要枢纽
桥梁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行。桥梁的建成影响着城市的路网结构、交通格局。
国道324线上的泉州大桥,在高速公路没有建成之前,是过境车辆必经通道,最高峰时日通车在5万辆次,无疑对泉州交通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建成泉州大桥,相当于打通了一个枢纽,通行效率由此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财政收入有限,公路设施建设要靠收费。泉州大桥是全省最先在公路桥上设立收费站的大桥,运营近20年来,为泉州路网铺就做出巨大贡献,如后来的顺济新桥、笋江大桥、江滨路、后渚大桥和许多高速路、桥梁、普通公路,建设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此。笋江大桥、顺济新桥、刺桐大桥,不仅大大缓解了泉州大桥的拥堵现象,也成为连接市区与晋江南岸的重要交通枢纽。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中,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泉州大桥等几座大桥成为重点节点,而晋江大桥更是省道201沿海大通道中的节点工程,将晋江、石狮、鲤城、丰泽的距离拉得更近。
城市之变:
在新桥诞生中不断壮大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每一座桥都是有‘生命’的。”老交通人这样说,每一座新桥的诞生,在让两岸联系得更紧密的同时,也带来了商贸繁华、贸易兴盛,一座大桥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段步履。
泉州大桥的建成,让华洲、浮桥一带连接温陵路,通往市区。大桥建成前,桥南一带人烟稀少,当时热闹的只有华洲一带,许多小商品在这里流通买卖。温陵路拓宽了,桥南也发展起来了,来往泉州大桥的车辆越来越多;2002年,鲤城区政府迁至江南;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三桥收费正式取消;而为改善泉州大桥拥堵状况而建的笋江大桥、顺济新桥更是泉州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晋江南岸新区开发建设的基础保障。而现在,得益于泉州大桥一侧桥南立交桥的启用,桥南片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
刺桐大桥建设以少量的国有资金引导大量的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投资模式,开创了福建省民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10多年来,BOT被广泛运用于泉州一大批公共设施建设,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泉州民营经济的无限活力。
泉州晋江大桥的建设也具备了里程碑的意义。大桥将连接泉州、晋江南北两岸,并且和沿海大通道、省道连接,实现泉州市过境交通“东进东出”,中心市区与晋江、石狮、惠安、泉港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利。“泉州晋江大桥作为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起泉州湾大城市框架。”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调研室、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晋江大桥的建设势必缩小泉州各区域空间距离,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加快环泉州湾一体化发展
Ⅸ 泉州刺桐大桥能直接绕到江滨南路吗
不行吧,只有出收费站
Ⅹ 有谁知道项目BOT融资操作指南是什么啊
BOT项目融资模式推广应用的探讨
BOT 是英文 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移交)的缩写,BOT 作为一种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对亟待发展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其理论研究及实践,还有待于我国各地区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回顾 BOT 的发展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我国推广 BOT 模式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BOT 融资模式的特点
BOT 作为一种向私人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较其他传统模式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BOT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外资或民间的闲置资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不足,减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和外债的负担,并且拓宽了直接利用外资的渠道,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联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间的接轨。(2)BOT 项目强调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组织者和促进者的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制定有效政策及具体措施,促进国内外私人资本参与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政府与商业性资本的合作模式,并使得基础设施业的服务更有效率。(3)BOT 融资方式打破了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中绝对垄断,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起到了合理配置资源的效应。(4)BOT 项目的贷款方在决定是否贷款时,通常,主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收益前景,而不是项目公司当时的信用能力。故 BOT 融资方式不受项目公司现有资产规模的限制,比其他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在该方式下银行贷款通常没有追索权,或者即使有有限的追索权,也只适用于项目本身的资产和收益,身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也不影响该项目实体从其他方面进一步借款的能力。随着我国专业银行的转变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BOT 融资方式的“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优点将逐步显现出来。(5)政府为鼓励投资者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一般对 BOT 项目提供行政、法律、经济上的支持,这就减少了项目承办方的风险。另外,项目的境外投资者会向跨国保险公司投保,有了这种复杂的相互担保、保险和抵押关系,项目风险就会被有效地分散。(6)通过 BOT 项目招标,中标者成为项目业主,承包商一般必须带资承包。这同政府直接投资相比,从两个方面减少了不正当竞争的可能性:一是没有既得利益可维持或分配,政府提供的只有业主投资的特许权,承包商的利益必须通过特许经营期内的有效运营才能实现。二是当业主是合伙人时,由于业主的目标是运营期利润的最大化,故承包商很难在业主身上打开缺口。
2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运用 BOT 项目融资分析
2.1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将有大量前景良好的投资项目可吸引国内外民间力量参与 BOT 项目融资。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基础设施项目盈利能力相对较低,但其具有稳定而持续的用户,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相对较少受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不会出现市场疲软,至少在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样。同时,由于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也高,平均成本就低于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因而其吸引力更大。当前国际承包工程量缩减,而我国又将交通等基础设施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项目,外商可享受种种优惠,因此,对当今世界拥有数万亿流动资本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的较高投资回报率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2.2 我国的私营经济规模已使内资 BOT 项目成为可能
迄今为止,我国采用 BOT 项目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的项目大多引入了外资。BOT 项目融资活动并不仅限于外国资本参加,国内各个部门也可以参加。我国私营企业正蓬勃发展,为吸引国内私营经济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我国私营经济规模已相当可观,初具项目融资的能力。1989 年全国仅有私营企业 9 万家,从业人员 185 万人,但到 1997 年私营企业数已达 80 万家,从业人数达 4 700 万人。1995 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达 2 200 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 15%以上。同时,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愿望和行动已初见端倪。中国私营经济凭其内部机制的优势迅猛发展起来,无论从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还是从经营效果、拥有资金量上都不可忽视。因此,完全可以让一些国内私营企业联合起来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这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产业政策。
2.3 BOT 项目融资在我国已有成功经验
BOT 项目融资在我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中已有试点的成功经验。1983 年广东沙角 B 电厂项目的融资安排是我国第一个利用 BOT 模式进行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的成功实例。这个项目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此后,1995 年广西来宾 B 电厂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实验项目[2],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国际正规的方式竞争投标的 BOT 项目,为今后的 BOT 项目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模式。国内民间资本以 BOT模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还有泉州刺桐大桥工程,该项目的成功建设在实践上为引导国内私营经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3 目前我国推行 BOT 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 BOT 项目的认识和实践经验都显得不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们认识的问题、法律和投资环境不健全的问题、管理体制的问题、价格体制的问题和外汇问题等。
3.1 人们认识问题
BOT 对于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还需一个熟悉、认识、探索、提高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 BOT 还存在疑虑,有人担心 BOT 的运用会导致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控制权的丧失,还有人担心把基础设施给私人投资建设和经营会带来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如项目使用费用老百姓是否能承受等。(2)对项目融资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有些人不熟悉其具体内容和操作规范的要领,认为谈判既费时又费力,还要给项目一定的担保和政策优惠,不如传统的贷款或拨款省心,因此对 BOT 兴趣不大。(3)由于以往基础设施大多由财政拨款或国家贷款来进行建设,所以,设施的使用费用很低,甚至不收取费用,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免费使用很多基础设施,而采用 BOT 方式筹建的项目为替项目公司收回投资,并赚取一定利润,必须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老百姓可能接受不了,因此,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影响 BOT 融资方式在我国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3.2 法律和投资环境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 200 多个涉及外商投资的法律和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在许多具体问题上与国际惯例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规定政府部门不得为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而在 BOT这种特殊的融资方式中,一般都要求东道国政府或机构对项目的融资给予一定的担保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而且,由于司法部门在法律上执行力量不足和经验欠缺,使得在经济诉讼方面的法律背景尚不够成熟。又由于中国政府及各机构部门某些官僚作风和多头管理,办事效率低下,甚至项目审批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之间往往不衔接或有冲突,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审批等工作进程的缓慢而进一步增加建设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商在中国投资的积极性和信心。
3.3 管理体制问题
在 BOT 项目中政府需要一改过去建设项目完全由自身负责、资金调拨、风险自担的局面和压力环境,而将项目建设的特许权交由私人负责,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相反,项目融资多用于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比其他一般项目更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作用。目前有部分由私人承建或经营的公路路段,由于缺乏政府宏观管理,导致收费站设置很不合理的现象普遍。
3.4 价格体制问题
由于 BOT 项目是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管理、自我偿还的一种建设运营管理方式,因此,其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往往要比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价格要高,但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具有垄断性,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是否能健康正常运行,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合理控制项目公司的利润,限制项目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正因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标准的行政干预成分较重,使外商对项目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难以预测,因而也导致外商不敢放心大胆地投资 BOT 项目。
3.5 外汇问题
运用 BOT 的基础设施项目,一般不可能有外汇收入或者只有少量外汇收入,其所得的利润分成和投资回报绝大部分为人民币,必须兑换成外汇汇往国外,由于我国的人民币目前尚未实行与国际货币的自由兑换,外汇风险明显存在,而一般项目的特许期长达 20~30 年,资金回收期较长,外商对人民币的信心不足。随着外汇体制的改革,人民币将逐步成为可兑换货币。项目的投资者为了摆脱汇率风险,往往会以苛刻的回报条件、回报率和回收期限来冲抵外汇风险。因此,汇率问题始终是贯穿 BOT融资中的难题。
4 我国推行 BOT 项目融资的对策
具体而言,我国在 BOT 模式中吸引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应积极采取以下对策。
4.1 尽可能开辟各种融资渠道
我国应采取以外资为主,内资为辅的政策,在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培育国内资本市场,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发展培养融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应采取措施,吸引跨国商业银行贷款、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的援助,以及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方式,来为基础设施筹资。
4.2 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国内民营资本参与 BOT 项目投资
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固定资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投资的欲望比较强烈,而且具有巨大的资金源,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实行国民待遇,通过项目建设和引导投资的多种办法,把这部分资金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先,政府要拿出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来给民间私人投资建设。其次,要尽量降低其建设经营风险,政府可以和约形式保证投资者在特许期内收回投资,并取得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利润,让利于民是 BOT 项目成功的关键。再次,政府以一定比例的投资参与 BOT 项目,也是吸引民间资金的一种有效途径。最后,鼓励和引导那些单独承担某个投资额巨大的项目建设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或成立股份公司、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 BOT 项目投资。
4.3 政府加强在 BOT 项目融资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对 BOT 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有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为项目融资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应强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责任,私营企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要由政府授权和委托,并接受政府的监督。再次,骨干的基础设施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和控股经营。
4.4 加快创造适应 BOT 融资的投资环境的步伐
在争取私人资本为基础设施融资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形成一个有利于 BOT 融资的投资环境。而这一目标的中心环节是为基础设施融资确立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3]。只有明确的法律文本及其相应的规定,才能公正公平地表明经济活动所拥有的条件、必须承担的风险,以及期望得到的利润,并予以公开的保证,从而才能真正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体现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原则,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1)投资主体。参与 BOT 项目的国内外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资信情况、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2)项目范围。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文规定,对于地方铁路、桥梁、隧道、轮渡设施和民用机场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鼓励外商投资,但不允许外商独资,要求中方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或控股,这就大大降低了这类项目采用 BOT 投资方式的可能性。实际上,在各地准备报批的 BOT 项目中上述项目占了绝大多数。政府宜在做好监控管理工作的前提下,适当放宽 BOT 项目的范围。
(3)税收优惠。投资国家重点支持的急需项目应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如免除或减免地方所得税、免除外国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和红利的所得税等。
(4)股权政策。BOT 项目有关设施的使用和经营权将在特许期满后移交政府,外国投资者没有永久占有权,因此,可适当放开对股权控制比例的限制,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经营,实行灵活的股权政策。
(5)经营期限。根据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经营期限,既要保证投资者有合理长的时间回收投资、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又要保证国家的利益。在经营期内政府保证项目主办人的合法经营权,不得提前收回或以其他方式损害其利益,项目主办人也不得转让经营权。
(6)政府担保。BOT 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必要的政府担保不可缺少。首先,提供后勤供应担保,政府应出面协助解决后勤供应问题,保证向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及以合理价格提供原材料和能源。其次,提供价格担保,基础设施 BOT 项目建设经营期限长,收益与远期物价的波动密切相关,应视项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价格担保。再次,对外商还要提供外汇平衡担保,应允许外国投资者将合法纳税后的经营收入按外汇市场比价汇出境外,以消除其在外汇兑付方面的顾虑。
(7)反操纵条款。为防止外商对基础设施的绝对控制,应规定由一定数量的国内金融机构、咨询管理机构、建筑施工单位参与。
(8)社会责任。BOT 项目主办人在项目兴建及经营期内,要承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5 结束语
BOT 作为一种适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融资方式,对亟待发展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运用 BOT 融资方式,不仅存在必要性,而且存在可能性。但由于其操作相对的复杂性,相关经验不足,人才缺乏,投资环境不够成熟等原因,至使 BOT 方式目前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