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银行理财违约,普通人如何辨别其中的风险
一、产品不是银行发行的
银行也是公司,除了自营产品还有帮别人卖产品,我们上面说的这两个内都是银行代销的股容权投资类产品。
借助中国理财网,辨别购买的是否是银行自己的产品
怎么辨别自己买的是不是银行家自己的产品呢?你问下客户经理,或者上官网去找找产品编码:它一共14位,字母C开头,然后呢在中国理财网查下,找到的呢就是银行自家产品,找不到就是别人家的。
二、看产品的投资方向。
很简单,看合同或产品说明书。
投资方向也是一条辨别方法
如果里面说的是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资金拆借、信托计划、票据等等,风险比较低。
如果写的有黄金、股票、外汇、基金、商品、指数等,风险比较高。
三、是看产品风险等级。
在产品的说明书和合同里,会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划分风险。一般来说,风险由低到高分为5个等级:
产品风险等级也能帮你辨别
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平衡型产品(R3)、进取型产品(R4)、激进型产品(R5)。
一般的朋友,我们买R2、R1的就可以。R5风险水平有多高,请看开头两个违约的产品,连本金都差点保不住了。
懂了这些以后,上面的这些糟心的产品,如果朋友再遇到一秒钟就能看出来。
② 未到期银行理财产品为何被强退
理财市场的这一新动向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和疑问——理财“强退”合理吗?存量产品为何加速退场?
疑问一:未到期理财产品为何被“强退”?
案例一:理财产品是某老人用养老钱购买的,看中的是两款产品5.6%和6.1%的预期收益率。客户经理仅在产品终止前三天进行了简单的电话通知,没有过多解释。表示不能理解。
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前终止未到期的理财产品,一是由于资管新规发布以来,我行推动落实理财业务经营整改。对部分不符合新规要求且难以整改的产品予以提前终止,也是该项工作的一部分。二是2019年11月以来,市场利率加速下行,新增投资品收益急剧下行拖累理财投资组合表现。为保障客户收益水平,维护投资者利益,我行决定提前终止该批发行时预期业绩基准较高的产品。”
今年以来,市场利率确实存在下行趋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普遍降低。数据显示,今年7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8%,环比下降2个基点,同比下降35个基点,创近44个月新低。
据了解,该老人购买的理财产品为资管新规发布前发行的“老产品”。与目前市面上的净值型“新产品”相比,这两款产品设定了“预期收益率”。而净值型“新产品”则摒弃保本保收益概念,多采用“单位净值”“业绩比较基准”等说法。
目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资产收益率也在下行,银行理财产品动辄4%甚至5%的收益率已成‘过去式’。在此基础上,一些“老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高,银行存在成本倒挂的可能性,会对银行造成一定损失。
疑问二:提前“强退”理财产品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目前涉及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法规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没有规定,理财产品是否可以提前终止以合同约定为准,也就是理财产品说明书。
本次涉及提前终止的产品,其产品说明书中均包含提前终止条款,具体条款内容为‘为保护客户利益,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根据当前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提前终止相关产品可以避免客户收益持续下滑,客户提前获取资金后可再投资获取收益,更有利于保护客户利益。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会设定提前终止的条件,如果触发相应条件,银行可以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但银行若采取终止理财产品等措施,应对客户进行充分告知,争取客户理解,并充分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这位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现象。
疑问三:存量“老产品”为何加速退场?
事实上,这位老人购买的这类“老产品”正在加速退出理财市场的舞台。2018年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有助于破除刚性兑付对资金价格的干扰,使资金价格正确反映市场供需情况和违约风险,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合理识别并定价,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正大力开展理财业务整改。但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也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研究决定,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即延长至2021年年底。
过渡期的延长一定程度缓解了银行的压力。但我国资管市场规模庞大,部分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的确存在一定整改难度,部分银行仍存在一定整改压力,需要更积极推进整改工作。
疑问四: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还未到期的存续产品将何去何从?
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
为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的案例,想要对银行理财产品做有效风险评估,可以到辨险识财去查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价报告。全方位了解潜在的风险。
③ 理财产品违约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应该还没有违约的,个别信托刚性队服开始出现问题。为了防范风险,银行理财产品可以买保本型的,看清投资方向;买信托可以买地方政府平台信托,矿产和小房地产公司的信托不要碰。
④ 招行10亿理财违约怎么回事
招商银行爆出10亿产品违约!
投资人千万利息消失无踪!你是不是该到银行看看你的钱了?
近日,一位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爆料称,其在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首体支行的客户经理介绍下,于2013年投资的理财产品,在2017年9月份遭遇违约。
下面是产品的合同,根据合同(《 招商财富-招商银行-弘毅夹层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
该资管计划由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资产管理人、招商银行北京分行担任资产托管人,募集资金的对应标的为联想控股旗下弘毅投资的夹层基金——规模10亿元的弘毅一期(深圳)夹层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看着比较复杂,简单来说这款产品:
由招商银行的投资机构运作
资金由招商银行托管然后投给了弘毅一期(深圳)夹层投资中心(有限合伙)
按照投资人的说法,当时购买这款产品时,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曾向他表示:
该产品3年到期,是保本保息产品,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11%-13%
于是该投资人分别于2013年8月20日和2014年8月19日实缴1200万元和800万元,共认购的基金份额为2000万元。
按照和银行的约定,投资人在2016年9月2日就可以从银行拿回自己投入的本金和利息,但是问题出现了,招行客户经理称:
该基金期限采用3+1结构,根据《资管合同》,普通合伙人有权将基金期限顺延一年。也就是说,基金管理方有权将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
于是招商银行将产品的到期日延期一年,但是在2017年9月2日,产品出现了违约,招行客户经理再次宣称:
投资者的2000万元投资款,或仅能收回本金,并不能保证利息或“收益甚微”
2000万的本金,按照年化收益11%来算,4年的利息额将高达1036万元,招行两次违约,投资者还损失了上千万元的利息!
那么这款致使招行违约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呢?
违约的产品!
下面观察君就为各位分析一下这款产品,以及为什么违约!
产品的名称为弘毅一期,成立于2013年5月17日,当年9月2日完成首次交割,总认缴出资额约为10.4亿元。
产品结构中,弘毅夹层(深圳)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作为普通合伙人(GP)认缴5000万元;
4个有限合伙人(LP)认缴金额分别为:
联想控股1亿元
深圳市嘉源中和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2000万元
西藏嘉城夹层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070万元
招商财富约8.4亿元
期限方面,基金存续期为成立日(即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个周年日(即2016年9月2日);基金期限采用3+1结构,根据《资管合同》,普通合伙人有权将基金期限顺延一年。
在违约时,招行客户经理宣称:违约的原因是因为,弘毅一期投资三个项目两个正常,一个出了点问题,正在重组。
但是观察君仔细梳理之后发现,弘毅一期所投项目,并非是3个,而是6个,其中3个在资管计划到期后,依旧未能退出!
弘毅一期2017年二季度基金管理报告(下称“管理报告”)显示,6个项目包括:
未能退出的三个项目为:
融众小贷(二期)
据基金管理报告,对融众小贷的第一笔1.5亿元投资,于2014年10月退出,实现投资收益2290万元;之后,弘毅一期追加了1.5亿元开展二期投资,年利率16%,但2015年年底展期半年后,由于资金流动性原因,融众小贷未能在2016 年6 月贷款到期时还款,已造成逾期。”
中联重机
弘毅一期于2014年8月联手弘毅投资的被投企业中联重科,投资奇瑞重工(后更名为中联重机)。其中,弘毅一期出资额1.13亿元,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5%,中联重机计划2015年年底挂牌新三板。
但随着中联重机冲刺新三板受阻,方案改为:将以大股东回购的方式,于2017年实现退出。但截至目前,该项目依旧未能退出。
上海誉丰项目
弘毅一期分别于2015年6月、7月和10月三次向上海誉丰提供共计1.3亿元人民币,资金用途为补充借款人流动资金。由于银行抽贷造成债务危机,上海誉丰资金链断裂,预计上海誉丰总负债为10亿元,可处置资产总值仅3.2亿元,严重资不抵债。
投资了六个项目,三个出现了问题,这才是产品违约的根本原因!
钱还能拿回来吗?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投资人的钱还能拿回来吗?
虽然还没有公布,但最终处理的结果,应该正如那位招行客户经理所说:本金可以拿回来,但是“收益甚微”!
也就是说,投了这个产品的投资人,他们的10.4亿资金被别人借走,然后白白地用了4年!
责任应该在谁?
观察君认为两方都存在问题,招行可能应承担较大责任:
招商银行:
第一:招商银行的客户经理私自承诺收益
11%-13%年化收益率,招商银行并没有为投资人出示担保函,虽然这是客户经理的个人行为,但是招行存在监督管理上的失误。
第二:未能充分提示风险
该产品风险早已出现,但招行私人银行部工作人员始终未对风险进行充分揭示,导致投资人出现投资上的错误判断
投资人:
在招行并没有出具担保函的基础上,投资人依然选择相信客户经理许诺的投资收益率,说明投资人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的风险和运作机制并没有完全的了解。
结语!
上个月,陆金服刚刚爆出了1.4亿资管计划违约;还没过一个月,又出现了招商银行10亿产品违约,观察君还了解到上个月交通银行也出现3亿理财产品退出!
单独来看,可能只是几起无伤大雅的资管行业违约事件,但如果把这一系列的事件放在一起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到背后的真相!
那就是,在国家经济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资产管理行业的刚性兑付或将彻底成为历史!
简单地说,就是投资者拿不到投资收益,甚至是投资本金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
做投资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观点,就是如果我投错了也会有银行或国家为我兜底,这种可能性在未来几乎是不存在的,投资是自己的事,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策,就要自己负责任!
所以,投资任何产品、任何产品、任何产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要仔细了解自己它的风险和运作方式,不能连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都分不清楚!
第二、银行提供的产品也要仔细甄别
在中国,许多大银行都是国有的,这样投资者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银行一定是安全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不会出问题!
这是完全错误的,银行提供的产品也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从收益的派发上就可以分为保本保息、保本不保息、不保本等多种产品,从投资的方向还可以分为信托、基金、保险等。
在银行购买产品,观察君建议,首先看保不保本(不能只听客户经理,要看到银行的担保函),再看资产的出口端(投向哪里)是什么,然后看违约的处理方法!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今后不要再想着“傻瓜式理财”,把钱放在银行就不管不问,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因为你不负责的话没有人会给你兜底!
⑤ 你认为理财产品有没有大规模违约的风险
从年开始,借款市的收益率继续上升,市场的财力收益率一直下降。这两件事相互互补,很多人渐渐习惯了,把像婴儿货币一样的钱换成债券基金。长期以来,金融机构也把债券作为货币产品的替代品来宣传,虽然不严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那个时候,必须要出示风险。债券基金分为短期债券、利息债券、信用债券、转租债券等各种类型。
请不要认为这件事与你无关。熟悉的是,货币基金多买超短债,大量银行的理财也都有债权类的资产,否则会给你收益。并不是有很大的风险。短债和利息债不是更好的。一般来说是金融机构的发行主体,政策债券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可转换债券和股票一样,不能说。
⑥ 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是一年的,但还没到能退出来吗,要扣违约金吗
你好,请咨询银行,大部分的理财产品没有到期不可退出,你可以看看你买的有没有提前退出条款,如果有的话可以,反之则不可以,会扣一部分利息的。
⑦ 一般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违约要怎么办
刚开始买的吋候你就签了字的,最终解释权归银行。
⑧ 兴业银行理财产品违约多吗
这个要看具体产品的说明书和合同。如果合同中明确规定保本,那么除非兴业银行倒专闭或者违约,否则这款产品是属不会亏本的。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的保本条款,那至少在理论上是会出现亏本的可能性的。
据我所知兴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既有保本型的,也有非保本型的。得看具体产品。
⑨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限都没有达到视同违约吗
这就要看当时理财产品签的合约是怎么规定的了。如果合约明确规定收益率是多少,那么,达不到规定的利率收益肯定要赔偿金。也可以视同违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