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火神祝融五十字介绍
祝融犯有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罪,没事和水神共工打架,把撑天的柱子撞坏,害的女娲去补天。
❷ 火神祝融的传说有哪些
祝融是我国广泛祭祀的火神。他是黄帝时候的火正官,小时候他的名字不叫祝融,而叫黎,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也许他天生就是火神一样,祝融的脸膛红红的,像火一样的颜色,身材也很魁梧,对周围的事物,常常显出一副聚精会神的样子,好像脑子里装着解不清的疑问似的。祝融倒是聪明伶俐,只是性格过于暴躁了些,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有时甚至也会无缘无故动怒发火。
祝融出生的时候,燧人氏早已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已经懂得怎样用火,但是还不能很好地保存火种。祝融因为从小就特别喜欢火,时常尝试各种怎样把火保存得更久的办法,所以等到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钻木取火的高手,特别是一个保管火的高手。一点小火星到他的手里就能变成燎原的大火,火在他的手里,不仅能进行长途传递,还能够长久地保存。他除了用火来烧饭烧菜之外,还用火来取暖,用火来照明,用火来驱逐野兽和驱赶蚊蝇,把火的用途大大地拓宽了,因而也使火的取得和保管变得更加重要,能够有这样的本领,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祝融就是这样的佼佼者,就是这方面天生的神。
但是,祝融获得这方面的本领,也是来之不易的。那时候,氏族部落经常要迁徙,这就使火的携带以及火的取得变得尤为重要。有一次,祝融所处的部落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在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停了下来。族人就地准备生火作饭,祝融便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尖石头来钻木取火,他坐在一根大筒木上,呼哧呼哧地钻起火来……可是钻了半天,这根筒木连烟都没有冒出来。祝融很生气,心里很不高兴,本想不钻了。但是没有火怎么能行?他口里喘着粗气,继续钻呀钻,又钻了几个时辰,烟倒是钻出来了,就是生不出火来,他的脸也被这烟熏得黑红黑红的了。他再也没有什么耐性了,拿起那起烟的筒木就砸成了几截。那个他用来的钻木的石头也被他狠命地朝一个大石头掷去。谁知这个被他钻得很热的石头一碰到大石头就冒出一连串的耀眼的火星。聪明的祝融受到了启发,便采来了一些很干极容易着火的芦花,用两块石头靠近芦花,然后接连不停地敲击。很快,碰撞的火星溅到芦花上,便把芦花点着了,再轻轻的一吹,火苗就旺旺地烧了起来。这种取火的方法比钻木取火轻松多了,而且很容易成功。
自从祝融发明这种取火的方法之后,人们就再也不必费很大的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百计为保管火种而发愁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原的天帝黄帝知道祝融这样聪明能干,就把他请了去,封他为专门保管火的火正官,并把他取名为“祝融”。后来,黄帝跟蚩尤打仗,祝融帮助黄帝,利用他发明的火攻的战斗方法,把蚩尤的部队烧得焦头烂额,慌忙败走。祝融也因此立下了很大功劳,得到黄帝的重重赏赐,成了非常重要的南方火神。
祝融成了黄帝的重臣之后,时常跟随黄帝出游。有一次,祝融跟随黄帝来到云梦泽南边的群山之中。黄帝指着一座最高的山峰问祝融:“那座山有没有名字,那又叫什么山,你能不能告诉我?”“这是衡山,是南方的神山。”祝融不慌不忙的回答。“这山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呀?”黄帝又问道。祝融答道:“上古的时候,天地浑沌一片,就像一个大鸡蛋。巨人盘古氏开天辟地,世上才有了生灵。他活了一万八千年之后,躺在中原大地之上死去了,他的头部朝东,变成了泰山;脚趾在西,变成了华山;腹部凸起,变成了嵩山;右手朝北,变成了恒山;左手朝南,就变成了眼前的衡山。”黄帝接着又问:“人们为什么要叫它衡山呢?”祝融立刻回答:“这座山处在云梦泽与九疑山之间,就像秤杆一样,起着平衡天地的作用,又用以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因而人们就叫它‘衡山’了。”
黄帝见祝融有理有据,对答如流,心里非常高兴,就笑呵呵地对他说:“真不错,你这样熟悉天下的事情,尤其对南方的事务如此了解,真能担当大任,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黄帝并不说到底委以祝融什么样的大任。
黄帝一路游玩,不觉登上了衡山的最高峰,并在这里接受南方各个部落首领的朝拜。大家聚集在一起,都非常高兴,个个感恩黄帝的英明与治国有方。祝融一时间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奏起了黄帝编的曲子——《咸池之乐》这曲旋律,音韵悠扬婉转,很多人一下子就融入了这样的情景。这时,黄帝的爱妃嫘祖踏着节奏的拍子,欢快地跳起舞来。大家见如此,也都情不自禁地围着黄帝跳了起来,痛痛快快地跳了起来。
祝融黄帝也很高兴,等大家酣畅淋漓之后,便叫大家静下来说:“有皇天保佑,求众神的福,自我得位以来,平定了榆罔,擒杀了蚩尤,制定了历法,协定了音律,编订了内经,又有嫘祖育蚕理丝,定制衣裳。现在天下太平,四民臣服,人民安居乐业,是该基奠五岳的时候:泰山为东岳,定五岳之首,西岳为华山,南岳为衡山,北岳为恒山,中岳为嵩山。我们现在已在南岳之颠,火正宫祝融德才兼备,对世人贡献很大,就让祝融镇守南方衡山……”大家听了黄帝的圣言,都高声欢呼!祝融这才知道,黄帝说的要委以他重任就是让他镇守南方。
祝融镇守南方之后,给这里带来了火种。他教当地的人们取火,告诉他们用松节油照明。他看到这里瘴气很重,蚊蝇太多,百姓因此经常生病,他就告诉他们点火熏烟,把蚊蝇赶走,把瘴气驱散,很快减轻了人们的疾苦,百姓也就更加尊敬他了。祝融的功德受到上天的感召,进而被上天封为火神,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
水神共工看到火神不但受到人们的敬仰,更受到黄帝的重视,而且上天成了火神,心里很不服气。他心想:水神和火神同样的重要,缺一不可,为什么世人单单看重他火神祝融,不看重我水神共工呢?加上共工性情暴躁,很快他就向祝融挑战。他领着所有的水族,向祝融火神居住的光明宫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来势极为凶狠,竟把光明宫里常年不息的神火给浇灭了。弄得天上地上一片漆黑,人们也就再没有火种生火作饭了。这下可把火神祝融给震怒了,他架着火龙来迎战。那火龙全身一片火红,像烈焰腾空一般,把天地照得一片通明,光明宫里的神火也复燃了。
水神共工见没能把神火扑灭,更加恼羞成怒,于是他倾巢出动,调来了五湖四海里全部的水,铺天盖地而来,直往祝融和他骑的火龙汹涌地泼去。但是,水总是要往低处流淌,很快大水就退了下来,神火永远也没有再被扑灭。祝融也不再容忍共工的行为,他骑着火龙,喷着腾腾的烈焰直向共工扑去,长长的火舌,把共工团团围住,让他分不清天南地北,把他烧得焦头烂额。很快共工抵挡不住了,狼狈地退回到大海里去了。
火神祝融战胜共工之后,就又回到了南岳。
后人为了景仰祝融,把南岳七十二峰中的最高峰,也是主峰叫做“祝融”。“祝”的意思是持久,“融”是光明,就是永久光明的意思。祝融峰上有祝融殿,是后人祭奠他,缅怀火神祝融功德的地方。
❸ 神话故事 火神祝融
在神话当中,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发生战斗,共工失败后,他就一头撞向不周山,支撑天穹的不周山被撞倒,天就破了个大洞,天火从九天之外倾泻到凡间,仁慈的女娲不忍看到人类受苦,就在九州找七彩石炼石补天。
事实上,在古代,禅让制社会中,祝融和共工都是官职,又称火正和水正,司职与火神和水神一样。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❹ 火神祝融的故事
在神话当中,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发生战斗,共工失败后,他就一头撞向不周山,支撑天穹的不周山被撞倒,天就破了个大洞,天火从九天之外倾泻到凡间,仁慈的女娲不忍看到人类受苦,就在九州找七彩石炼石补天。
事实上,在古代,禅让制社会中,祝融和共工都是官职,又称火正和水正,司职与火神和水神一样。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采纳哦~~
❺ 关于火神祝融的传说是否真实呢
关于祝融,都认为这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根据好多说法我认为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古人对与一个厉害,或者名声很大的人在口口相传当中难免会带上一些神话色彩,来彰显这个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慢慢的这个人就真的被神化了。我们这就来看看关于祝融的几个传说。
首先是有人说祝融是中国该时候的一位帝王,擅长用火,所依就被称为赤帝,据说他还善使音律,经常弹奏有没的乐曲,是正在土地中劳作的百姓十分快乐,工作起来也有干劲,由此百姓安居乐业。在祝融去世之后,百姓把他葬在南岳,随后就把南岳最高的山峰叫做了祝融峰。由此可见,的确是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生前的一个特点放大慢慢神话,成为了如今我们口中所说的火神。
其实这些传说是真也好,是假也罢,都是古时候的人看待世界的一种态度,对火的一种态度,自古我们就将就阴阳五行之说,可见其中的火在人民百姓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逼近或是给我们提供温暖,让我们不用再茹毛饮血,是指在哪个年代是可以驱赶野兽的“神”物。所以有这么多传说也是应该的,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么多的事情,相传下来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了。
❻ 火神祝融的故事
火神
火神 在中国神话中火神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但是,汉族古史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互有分歧,相争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称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灵等。如鄂伦春族传说:一位妇女晨起烤火,因捣动火,触犯了火神。无论她家搬到哪儿,怎么也升不起火。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得到了宽恕,回家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据乌丙安先生介绍,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放牧的生产习俗中,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骑火、跨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在尊重火给人间带来的恩惠的同时,人们又把森林草场的火灾以及病人发烧、小儿梦魇等疾病视为火神发怒的结果,愈是对它崇敬,也就愈发畏惧它对人的惩罚报复。因而火神远比其他自然神更经常受到崇敬和供牲
❼ 火神祝融传说
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因此,当时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
❽ 火神祝融的主要事迹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帝王、上古巫族的大巫,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葬衡阳市南岳区。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在日常用语中,祝融也是火的代名词。后改编为游戏角色和《三国演义》祝融夫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