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谁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早在《易经·系辞》中,先贤们就已把管理经济、理财,作为“聚人”的重要环节。在《尚书·洪范篇》所开列的“八政”中,也把“食”、“货”放在首位。“食”、“货”是“生民之本”。只有“食足货通”,才能“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一直是明君、贤臣和智者的共识。
西周的姜尚即有“富”为一切之本,“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人君必从事于富”的思想。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荀子有“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上下俱富”,才能“富国裕民”的观点。
管子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宋初的李觏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羞服车马,非财不具;百官群吏,非财不养;军旅征戍,非财不给……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
明朝学者丘浚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养民”,“养民”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国家的一切设施应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从而使民“得以安其居,尽其力,足其食,而厚其所以生”。
清代的王源为鼓励商人纳税,提出按税额授官的办法,不论何等商人,只要纳满2400贯即授以“登仕郎九品冠带”,再满2400贯又增一品,至五品为止,以此引诱商人多纳税而增加财政收入。这一时期的一些思想家认为富人有功于社会,把富商大贾的利益与封建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提出“豪右之利,亦国家之利也,何必夺之”。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则是大呼:“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顾炎武更是把财产私有制看成是杜绝纷争和促进生产的决定因素。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患贫”。因为穷,所以国势积弱,久受列强欺凌;只有人民富裕起来,国家才能兴旺发达。而要富民,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生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是他的名言。
2. 预算指标未执行违法了什么法律法规
网络文库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预算编制 法律制度
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法律制度
版权认证
VIP专享文档
2018-03-31
14页
维普网
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的法律制度王泽彩
・ 10 ・一、预算编制与执行法制建设明显加快
2014年8月31日,历时十年、经历三届人大、经过四次审议的《预算法修正案》终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随着新《预算法》正式生效,我国预算管理立法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在依法治国大的框架下,“依法理财”进程也初显成效。
(一)“依法理财”意识显著增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今后十年作出的战略部署,而2015年则是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如何,“两会”是一个检验。“两高”报告不用说,政府工作报告也多处涉及到依法治国,即使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也和“依法理财”有着密切关系。国家的规划和预算安排摘 要:本文从对新修订的《预算法》分析切入,系统梳理了我国预算编
制与执行过程中法律制度建设成效,明确指出了分税种立法、按项目支出立法等财政法制建设的缺失,借鉴发达国家分税种立法、分支出项目立法等经验做法,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快出台《预算法实施条例》、分税种规范财税法律、按项目支出立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法、研究预算绩效管理法等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完善财政法制建设、助推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3. 形容治国的成语
德本财末 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出处: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见素抱朴 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出处:《老子》曰:“见素抱朴”。老子《道德经》新解:“见:现,呈现,推出。素:没有染色的生丝。这里比喻品质纯洁、高尚的圣人。朴:没有加工的原木。这里比喻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律。”。“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结绳而治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出处:《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出处:《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4.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出自哪里
慈不掌兵和义不理财的出处是《增广贤文》
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出处无可查询。
这是一句俗语,所以仅慈不掌兵和义不理财有出处,而情不立事和善不为官的出处是没有的。
5.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之间有什么关系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三者有什么关系(区别与联系)?结合高中知识区别: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
6. 有什么古装电视剧尽量没有后宫争宠。多一些朝政,治国理财,改朝换代。
楚汉骄雄,楚汉传奇,贞观长歌、少年天子、九五之尊、覆云翻雨
7. 从忽必烈用的理财大臣上可以看出他在沿用的一个重要的蒙古法是
忽必烈的三位理财大臣杨建新阿合马、卢世荣、桑哥是元朝初期,忽必烈重用过的三位人物,他们在历史上主要是以贪财聚敛,纲络私党,祸乱朝纲等罪行而著名元朝历史。他们相继在忽必烈身边“理财”三十余年,也就是说,忽必烈在位的大部分时间理财政采用“回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集中财富与政府,中央管控财政,税重。与儒臣的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统治观念不同。
8.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帛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列宁全集》第十卷第一五二页)。
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论调。同时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认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司马温公传家集.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在变法过程中,他更设置专局,使子芳及门人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并通过政府力量作为学校诵习的定本,被称为“新学”,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上述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这些都是他在艺术观和创作上的局限。
参考资料:来源:江西热线)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9. 形容“理财”的成语
1.持筹握算
【拼音】: chí chóu wò suàn
【解释】: 原指筹划,后称管理财务。
【出处】: 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2.德本财末
【拼音】: dé běn cái mò
【解释】: 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
【出处】: 语出《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3.利析秋毫
【拼音】: lì xī qiū háo
【解释】: 析:分析;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形容管理财务极细心、精明。
【出处】: 《史记·平准书》:“故三人言利,事析秋毫矣。”
10.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义不理财 善不为官 什么意思
意思是过于仁慈的人不能带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义气过重的人没法管理财务,善心太重无法做官。所以这些都是要求人战胜自己的“欲念”做到理性、尊重客观规律。慈悲、重感情、讲义气、与人为善都是非常好的品质。有这些内在素质才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