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财中常见的几个错误观念
错误观念一:收入低没钱就不需要理财
在很多人看来,理财是有钱人干的事,一般的工薪阶层只需保证家庭收支平衡,如果小有结余就更好了,由于没有很多积蓄而觉得理财无关紧要,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片面的理财观念。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正确理财。比如,你现在手头有10万元,如果理财出现失误,那么造成的损失会马上危及你的正常生活。但如果 你有100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即便是投资失败,折损大半,也不至于影响你的基本生活。因此,必须先树立一个观念,不论贫富,理财都是伴随人生的大事,在 这场“人生经营”过程中,越穷的人就越输不起,对理财更应严肃而谨慎地去看待。
错误观念二:存在风险我就不买
存在这种偏激理财观念的人是对理财产品的不了解,任何一种投资理财都有风险,不管是股票、基金还是银行类理财产品都是如此,只想着获取收益而不愿承担风险的理财观念是陈旧落后的。理财就有风险,在选择家庭理财产品之前,投资者首先要做好各项风险评估,也可以咨询专业理财师。
错误观念三:投资低风险的产品
为避免本金的流失,许多投资者选择低风险的产品,这种理财产品收益往往在3%-5%左右。但其实,根据CPI及当前社会通胀率,低于3%的理财收益往往不能抵御社会通胀率的侵蚀,看似的收益实质只是在原地踏步。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P2P理财越来越热门,普通投资者往往只需1000元就可获得10%以上的高收益。许多收入较低的职场新手也能通过P2P理财慢慢积累财富。
错误观念四:没有那么多积蓄,不用理财
省钱、节制消费也是一种理财,家庭消费要量入为出,合理管理现金流,做到健康合理消费。同时尽量多储蓄,多积累资本。如果家庭积蓄达到一定额度就可以考虑配置理财产品,来获得更大收益。实际上,积蓄越少,才越需要理财。
错误观念五:看到股市赚钱就忘了高风险
很多人都会存在这样的心态和观念,看到股市一时大涨、牛市冲天就有了投资股票的冲动,全然不顾股市的高风险。而一旦股票市场出现趋势性扭转,则该风险将被引爆,就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其实这是一种投机心理,在理财观念里,投机切不可取,都知道股市风险高,但是在巨大利益引诱之下还是不能自控,而且更有甚者借钱炒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今年6月以来上证指数从5100点跌破3000点,许多人之前牛市赚得钱又全部吐出来了甚至亏损连连。
错误观念六:黄金不会贬值,要多储备
对于国人而言,黄金似乎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主要是认为黄金能够保值增值,可以抵御通胀,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财观念。“黄金不会贬值”的观念太过绝对,现在是市场经济,黄金的价格会受到市场上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黄金的价格下滑趋势明显,而且据相关部门统计,近几十年国际黄金价格走势和中国的通胀速度相比,黄金对抗通胀的效果并不明显。理财师提醒,黄金适当购买可以,但是作为一种投资来说并不是最佳的投资选择。
错误观念七:有钱存银行,最保险
“有了钱就存银行”是许多普通老百姓的一贯观念,因为大多数人都求稳求安全,钱存在银行还可以拿利息,虽然利息不多,但心里踏实。其实这种观念早就过时了。从去年11月份至今,央行已经连续5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25个百分点。以存10万元为例,利息减少了1250元。在降息周期内,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会继续看跌。存钱到银行,利息全会被通胀吃掉,甚至会蚀本!
⑵ 为什么我理财观念很差
跟我一个样,呵呵
因为那几百块对你来说,可能不算什么
就像我经常跑到银行一查,居然一个月花了好几千,才意识到自己花钱太多了
我的办法是,把银行卡给我老婆,密码自己保存,呵呵,想取钱必须两个人一起
⑶ 北方人与南方人的理财观念相差为什么这么大
原本一直以为南方人、北方人也就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有些许差别而已,没想到,南北的差异远远不止于此。随着地域界限的逐步打破,口感、习惯这样的表象改变很容易,然而,根深蒂固的观念始终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有意思的是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同的理财方式和意识。以上海人为代表的南方人和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北方人,在处理他们的钱财时也处处透露着精明、实在或豪爽、大气。在上海,但凡居住在底层且临街的住户,都会凭借这天然的优势破墙开店。因此,在沪上众多居民社区内,经常可以看到连片的服装店、玩具店、饮料店,门面都不大,10个平方米已经能有模有样地开张了。前店后居所的模式也是上海人所认同的,一旦生意做大了,整间屋子都会变成店堂加货仓。实在没有开店渠道和时间的住户,也会早早将这天然的街面优势出租出去,坐收租金。而在北京,更多的北京人更愿意舒舒服服地在天井里喝茶聊天。在如何算计赚钱这件事上,上海人的精明始终是北京人无法企及的,而笔者认为,北京人的豁达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态度。
都说北京人爱车,果真如此,不管需要不需要、喜欢程度如何,只要手头有了钱,北京人是铁定要买车的。而上海人则不至于如此,上海人更实在,有了钱,上海人首先想改善的是居住环境,对于每天都要生活的这个小空间,上海人一定要精益求精,而车子嘛,则是“有所安居”之后的想法了。一间房、一辆车,折射出来的是两地人不同的理财观念,车子是面子,是活动和社交的工具;房子是生活,是家庭的活动中心。上海人的不愿张扬和精打细算、北京人的面子与洒脱由此可见一斑。
开源和节流,理财生活的两大内容,两地居民也各有一手。上海人爱储蓄,北京人也爱储蓄,可是,上海人存钱的时候在想着“我要去买股票、做买卖”;北京人在存钱的时候想的却是“花了不少了,这些就留个备用吧”。于是,上海人一边不停地跑银行存钱,一边又在不停地打听最近有什么好的投资;北京人活期倒定期,定期再存定期,至于那些个基金、国债的,北京人不屑为这几个收入天天鼓捣。结果,一年过去了,北京人安安稳稳得了一年定期利息,而上海人的投资赔了,不仅定期利息没了,还亏了本。北京人笑话上海人,“白忙活了一场吧!”。没想到,第二年,上海人又忙着开始搬存款,炒股票、买基金。上海人相信,终有一天,一个月就能填平亏损、赚回利息。
北京人的粗放式理财也罢,上海人的精明式理财也好,总之,理财真的需要花时间花功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当然,理财太急功近利,将自己变成了理财的奴隶,也大可不必。笔者认为,精明理财的同时配之豁达理财,则是理财的最高境界。
⑷ 缺乏理财观念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
缺乏理财观念人群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总喜欢为自己开脱。不管是“剁手党”、“健忘症”还是“月光族”都存在这样的一个普遍心理,每当钱不够用的时候总是抱怨工资太少,物价太高,从来不去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念是否出了问题,习惯性地推卸责任,对其他事物苛责,对自己则一味宽容。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端正自己的消费态度,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制定消费计划。如此,慢慢地也能改变这个爱推卸责任的毛病了。
为什么同样的收入水平,却只有你存不到钱?特征一:喜欢就一定要买;特征二:钱不知道花哪儿去了;特征三:没钱也要花钱;特征四:没有储蓄计划;特征五:总爱推卸责任。
⑸ 理财观念九误是那九个
1、不谈钱
第一个最大的理财错误就是:父母们对钱的话题退避三舍。每次外出,父母可能会反复叮嘱孩子过马路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但就是从来不和他们谈钱的话题。在很多家庭,父母不向子女解释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不告诉他们钱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家里要添置什么电器家具,甚至是换房子,我们都是“被通知的”。有些家长还会告诉孩子谈钱是一件很粗俗的事。这是不对的,应当从小给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长大后再自己了解,幼时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2、神奇的信用卡
第二大错误就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信用卡 ,却从来不告诉他们信用卡的工作原理。孩子们看到的是一张能满足自己欲望的神奇的卡片,这难保他们长大成人后不滥用信用卡。父母们至少应该向孩子解释一下使用信用卡月底是会产生账单的,还应该逐步教授子女什么情况下以及为什么使用信用卡是有利可图的,还应该教他们建立良好的信用。
3、百依百顺
第三大错误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任何需求都来者不拒。他们会满足子女的所有心愿,即使在违背自己的消费原则或打乱预算的情况下也不例外。
如此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愿望必须瞬间满足的人。如果子女提出的要求不在预算之列,就应该向他们解释“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告诉他们应该量入为出,并且学会为特殊的事情攒钱。
4、在钱的问题上撒谎
有调查发现,有31%的成年人会在钱的问题上对伴侣撒谎。
当母亲对孩子说:“这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或者“不要告诉爸爸”,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在钱的问题上也不必全部诚实。多数人的金钱观都学自父母,如果子女们在钱的问题上没有学会诚实,也一定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和另一半的关系。
5、言行不一
孩子几乎事事都在效仿家长,如果做父母的总是说一套做一套,例如做了预算却从来不存;说孩子将来必须上大学却不肯为其攒学费等,就会使孩子认为预算不重要。因此,父母的行动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6、在玩上面花钱太多
在外出游玩和聚会方面花钱大手大脚的父母无形中会向子女灌输“消费主义”的理念。如果一个家庭的快乐都是建立在电影、晚餐、度假和主题公园上,子女就会将快乐和消费等同起来。因此,应该举办一些不花钱或花钱少的家庭聚会,让孩子意识到和家人共度开心时光比花多少钱更重要。
7、不存钱
不为未来急需存钱,是子女会效仿的另一大理财错误。益安理财顾问建议,父母在子女4岁时就应该教给他们存钱和花钱的道理,并且做到言传身教。
8、夫妻间因财政紧张状况发生争执
孩子会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之间有关钱的非语言和情绪信号。
关系紧张、吵闹甚至动手,都会让他们认为钱是一件不好的东西。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日后会对金钱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父母对于家庭的财政紧张状况,应向子女作出合理清楚的解释,使他们不会产生误解,不会对钱产生恐惧。
9、金钱的性别分工
很多父母由于没向子女解释家庭分工的问题,无形中使其产生了金钱性别分工的错误理念。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母亲主要负责花钱,父亲负责挣钱,就会让子女认为这就是家庭应有的模式。父母应该向子女解释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性别分工,子女就不会产生女子不如男的观念了。
⑹ 什么是理财观念理财观念到底是什么观念
理财观念不是懂多少理财专业知识,而要做到理财惯性思维。
比如购物的智慧、组合的智慧、赚钱的智慧。
⑺ 很多理财观念并不正确,有哪一些是理财误区呢
说到理财,很多朋友敬而远之,这主要是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理财有着诸多的偏见,很容易走近理财误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理财就是省钱,就要降低生活质量,理财太复杂,因此自己做不来。殊不知这些都是错误观念。可以说,很多人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理财误区。
误区六:只心动不行动
很多人都看到了理财文章或者电视后,当时回想,我一定要开始理财,可以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慢慢的理财的心也淡下来了。单我们要知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心动了,就立即行动把。
开始记账。多关注理财信息,多学习理财知识,做好理财计划。一方面,有效地花钱,让有限的钱发挥最大效用,即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又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开源节流投资等增加收入,不断积累财富,达到自己的目标。
⑻ 什么叫理财观念
在金融业日趋市场化的今天,人们的金融意识也随之增强,人们普遍开始了对资金增值的追求,储蓄、债券、股票、房地产、收藏、保险等投资理财工具正在快速走进城乡家庭,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个人理财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擅长于个人理财的人,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丰裕与欢愉。
人们往往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就是投资增值,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财观念,生财不是理财的最终目的。正确的理财观念是,理财即意味着善于使用钱财,使个人与家庭的经济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实际上,个人理财不知不觉地存在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你在领取每个月的薪水时;当你在缴纳家庭的水电费时;当你在添置彩电、冰箱、空调等物品时;当你在将结余的钱存入银行时……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你的理财已经开始。但是,真正的科学理财绝不仅于此,它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你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理财常常被不少人忽略,其原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产,谈不上理财。实际上,经济不宽裕的人比富裕的人更需要理财,因为其资金的减少会直接危及到你的正常生活;有的人对自己的财务处理十分满意,因为并没有出现风险与问题。但你应当知道的是,在投资理财项目繁杂的经济社会,投资稍有不慎,随时会发生资产贬值的可能;有的人认为自己工作繁忙,根本无暇顾及个人财务,但你如能学会科学地理财,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便可轻松地享受人生;有的人认为理财只是应对疾病、失业、灾难等不测之祸而言的,而这些都是生活的忌讳,其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在急需用钱时却囊中羞涩,那势必会使你更为困窘;有的人认为理财常常需要请教专业人士,有些麻烦。但如能通过专家咨询,获得科学准确的理财讯息,以赢得丰厚的回报,那么你又何乐而不为呢?确实,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与理财意识。
理财的诀窍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增加资金收入;节流,即计划消费资金。成功地理财就是有效地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有计划地改善家庭或个人生活,并拥有宽裕的经济能力,可以储备美好的明天。
顺利的学业、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悠闲的晚年,这一个个生活的驿站构筑着完美的人生旅程。然而,当你走过这一个个生活驿站的时候,金钱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手中的钱,如何及时地把握每一个投资机会,便是个人理财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理财应永远伴随着你的一生,为你的人生增光添彩.
⑼ 错误的理财观念有哪些
保险理财误区,基金理财误区,信用卡理财误区,还有一个是关于投资渠道的误区。
投资渠道误区
这些年的房地产热驱使我身边很多人为了炒房而假离婚,又让很多人感慨,中国的投资者缺乏投资的渠道。其实,我反而觉得他们的选择太多,以至于经常三心二意。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投资者:昨天听说房地产很赚钱,后悔没多买;今天听说股市好,就跟风把钱投入股市;明天如果听到关于黄金行情还不错的消息,估计又会想着买点黄金;后天万一听到说美元资产比较靠谱,一定又会想着怎么弄点美元资产了。
既然做投资是为了赚钱,那么,是否应该沉下心来,好好研究一款最适合自己、最能帮自己赚钱的理财产品呢?
比如,对于很多人来说,基金赚钱又少又慢,但是对于我这个资深基金投资者来说,基金就是这样一款既靠谱,又赚钱的理财产品,我可以用基金赚一辈子的财富。
信用卡理财误区
信用卡在理财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很多人对信用卡有误解。
这些年,每次讲到信用卡理财的话题,总能在收到很多好评的同时听到不少反驳的声音。
比如,我建议大学生利用在校生的优势办理信用卡,有人就说,现在的大学生控制能力这么差,就应该先学会赚钱,体验生活的艰辛,而不是过早使用信用卡来满足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他们把信用卡当做是满足消费欲望的帮手,好像一旦沾上信用卡,就会成为“卡奴”。
其实信用卡除了用于购物消费,它还有更多的功能,比如提升个人的信用形象。拥有一张信用卡,也就表明持卡人有一定的信用。大学生在校期间申请信用卡,可以更早的开始累积个人信用,以便在日后让生活更顺畅。如果拥有良好的信用形象和信用分值,日后还能提高在银行的贷款额度。
基金理财误区
做基金投资赚不到钱,可以总结为:第一,懒;第二,贪;第三,对市场没信心。
以懒为例,很多人以为,基金投资只要放的时间足够长就一定能赚钱,结果投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后发现基金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高回报,他们就觉得基金赚不到钱。
基金虽然是相对中长期的投资工具,但不是说放的时间长就一定能赚钱,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投资技巧,比如选择合适的退出点落袋为安。
假设某个投资者在2013年股市2500点左右一次性买进大量份额的华安A股指数基金,买进去了就不管不顾,想着基金投资的期限越长越好,结果就只能白白错过2015年的小牛市。如果该投资者能在2015年股市4500-5000点之间赎回,也许能获得100%的回报。
建议做基金投资之前设定退出点,并且养成时常观看市场行情的习惯,特别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两点半左右。
保险理财误区
有人说很不喜欢保险业务员,这些人张口闭口都说一些意外、重疾、死亡等负能量词汇,让人反感。
事实上,懂得利用保险转嫁风险是理财成功的第一步。
对于很多没有重疾险保单,又没有储蓄的人来说,遇到重大疾病,常见的做法是卖房,或者找亲戚朋友凑钱,凑不够就向社会募捐。
购买意外险,在意外医疗的时候还能获得相应的补偿,不会在财务危机四伏的时候雪上加霜;购买重疾保险,在突发重大疾病的时候才不会让自己输掉所有积蓄;购买寿险,当你不在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债务不会成为家人的负担。
其它还有一些误区。
人家干嘛我就干嘛
最近几年炒房热驱使我身边很多人为了炒房而假离婚,又为了炒房去摇号。
殊不知买房必然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也只是政府解决地方债务的一种手段而已。
前几天有朋友还在跟我讲,说在深圳已经没法买房了,想投资老家的房地产,没想到老家县城房价已经涨到1万块,问我还要不要借钱在老家买房。
在我看来,如果是刚需买房那还好,但如果是投资的话,现在把钱送进去就相当去给地方政府还债,纯粹为家乡做贡献。
另外,还有很多这样的投资者:今天听说股市好,就跟风把钱投入股市;明天听到黄金行情还不错的消息,又想着买点黄金;后天听说独角兽基金可以赚一波,就跟着买了独角兽基金。
说到底,就是投资人不懂宏观经济,没有分析问题的逻辑框架。只有了解宏观经济,才能知道经济形势的走向,才能区分投资机会。
理财没风险,有风险的不能投
在这里我先说一种理财骗局:
市面上有很多类似于传销式的理财产品,说发展多少下线就可以拿到收益,鼓吹无风险、高收益。
这种基本上很接近骗局了,但很多投资人听到高返佣、高收益、无风险就纷纷入坑。
大家必须具备一个意识:现在国债利率大概在5%左右,这个数字属于无风险利率,如果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利率超过5%肯定有风险的。
学会科学理财无非就是衡量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更低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相对高的收益。
我很机灵,懂投机
很多人总觉得投资是奇淫技巧,倒腾倒腾就能赚钱。
很多人在投资过程中,总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一是低估投资风险;二是频繁操作。
无论是投资基金、股票,还是虚拟货币,都喜欢一涨就卖,想着抓住回调时机再买回来。
以投资股市为例,很多人认为自己是基于对政策和宏观经济、对股票有足够研究才去投资的。但是仔细看看自己的交易记录,有几个股票不是因为它在涨而买的?最关心的还是热门板块、龙虎榜之类东西。
同时,过度自信的人也特别喜欢孤注一掷,懒得分散投资。他们常常会追求热门基金,把所有的钱都放进去,等待有所上涨的时候赶紧赎回。
更可笑的是,明知一些理财产品是庞氏骗局,却自以为有“内幕”消息,总觉得自己不会是接盘侠,于是就投入更多的钱,想大赚一笔后跑出来,但结局往往都很凄凉。
人,首先要脚踏实地,企图用自身经历来推测世界的模样,太愚蠢了。
投资理财不仅要求投资者有足够多的金融知识,更需要实战经验。总之一句话,能力不够,老老实实学知识,别赌运气事。
基金定投不赚钱
基金定投赚不到钱,可以总结为3个原因:第一,懒;第二,贪;第三,对市场没信心。
很多人以为,定投基金时间只要长就能赚钱,结果放了几年,发现基金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高回报,就觉得基金赚不到钱。
基金定投属于相对中长期的投资产品,但不是说放的时间长就一定能赚钱,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投资技巧,比如选择合适的退出点落袋为安。
建议做基金定投之前设定退出点,并且养成时常观看市场行情的习惯,特别是在股市交易日的下午两点半左右。
保险理财误区
全世界最让人讨厌的职业人恐怕就是保险业务员了,因为这些人张口闭口就是意外、重疾、死亡等负能量词汇。
但,懂得通过保险转嫁风险是理财的第一步。
对于很多没有重疾险保单又没有储蓄的人来说,遇到重大疾病的时候,最常见的做法是卖房、找亲戚朋友凑钱、向社会募捐。
我们买保险,就是为了防止未来某一天自己遭遇不幸,还有保险公司给兜底。保险就是一种保障工具,所以我不推荐大家去购买返还型保险,要买就买消费型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