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爆雷信托”的背后真相
信托行业的风险与选择
整个信托圈儿的动荡,引发了对投资安全性的深切关注。从川信、安信、新时代、新华信托到中融信托的接连“爆雷”,市场笼罩在一片恐慌中。然而,事实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特定类型的信托产品,而非整个信托行业的兑付风险。政信类信托仍展现出不错的投资潜力。
一、那些“爆雷”的信托公司
中江信托(雷松信托):前身为中江国际信托,偏好中西部三线城市及以下的政信类项目,因偿债能力弱,自2018年起频繁遭遇违约事件。雪松信托重组后,尽管兑付了暴雷产品的本息,但新发行的“长青”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风控不足,底层资产虚无,引发质疑。
安信信托:快速成长期后,于2019年因违规开展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暴雷。2023年推出打折兑付方案。
四川信托:无视监管要求,大量开展违规业务,2020年初被叫停主动管理类产品,爆雷序幕开启。涉及多个领域的企业,不良债务增加,尤其是中小房地产项目的投资。
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由“明天系”控股,2020年7月被接管。新时代信托以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为质押,风险累积,新华信托已正式破产。
华融信托:重组后的华融信托,因前董事长赖小民的违纪违法问题陷入困境。自2018年起,多个项目“踩雷”,2020年亏损严重,但作为金融央企,通过注资完成资产重组,恢复正常运营。
华信信托:股权结构复杂,实控人不明,业务逐年下滑,2019年亏损被纳入高风险信托公司之列。涉及资金池业务,风险巨大。2021年被指导进行风险处置。
中融信托:2023年因中植系的负面消息频发而出现兑付问题。此前,中融信托频繁踩雷多家地产企业,风险在几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二、“爆雷信托”的背后真相
这些信托公司的风险特征主要涉及关联交易、期限错配形成资金池,以及大量房地产业务投资。近年来,随着地产行业的调控加剧,大量房地产公司陷入债务危机,导致投向房地产的信托产品随之爆雷。
“资金池”信托业务通过滚动发售不同期限的信托单位持续性募集资金,通常存在期限错配,难以直接披露具体投资标的,缺乏底层资产穿透,被市场广泛诟病。
面对资金池业务潜藏的巨大风险,监管层于2018年重申严打此类业务。通过暴露风险的信托公司和产品,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金融机构需对法律法规和市场保持敬畏,投资者在投资前应充分了解投资逻辑和底层标的,评估产品安全性。
尽管部分信托产品在特定领域的风险暴露,但整体而言,信托行业在监管下逐步清退违规产品,风险可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政信类信托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选择。
② 四川信托200亿金雷,四川信托的危机是什么
事实上,早在5月初的时候,四川信托就已经爆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甚至业内传出“四川信托即将被接管,停止所有资金池业务”,当时官方曾经极力否认,但是如今投资者找上门来,四川信托无法完成兑付,这才暴露出了问题。在6月15日,杭锅股份就发布了一个公告,表示此前购买的四川信托管理发行的“天府聚鑫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虽然时间已经到期,但是四川信托却只1000万元的本息1038.1万元,而无法完成剩下的4000万元本息的兑付工作。根据相关报道,现在四川信托已经被银监会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信托的很多融资方都已经出现了问题,比如新华联集团、南京建工产业集团、无锡惠山太平洋商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汉能水力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等。根据四川信托2019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的资产规模为2335亿元,相比于2018年的3235亿元,下降了27.84%。四川信托每年的利润也在下滑,从2017年到2019年的情况来看,三年的净利润分别是9.21亿元、7.40亿元和5.21亿元,下滑非常严重。净利润之所以会下降,就是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导致的。事实上,虽然四川信托的管理层表示争取一年之内解决问题,但是投资者已经不相信四川信托的还款能力。现在,四川信托的资金窟窿高达200亿元,对于未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