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蝴蝶药投数熵是骗局吗
不是。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是款很不错的手机投资理财平台,软件功能十分强大,涵盖了多种项目赚钱模式。在线可以融入企业一切打造新赚钱平台,做任务还能获得积分兑换商品。
2. 代销理财与自营理财有何区别
相信大家对“银行理财”这个词并不陌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有投资理财观念。由于很多投资者既不懂投资又厌恶风险,因此更喜欢购买银行理财。因为在很多老百姓的眼里,银行是由国家背书的金字招牌,所以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肯定也是安全的。那么银行理财真的没风险吗?其实银行理财产品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安全。
首先,银行理财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因此还是有投资亏损的风险。即使是银行存款,现在也不是零风险。根据《存款保险条例》约定,一旦银行出现危机,保险机构对存款人的最高赔付额是50万。简单来说,如果你在银行存款低于50万,那么银行倒闭可以全赔;如果你的存款高于50万,那么银行倒闭的话,你有可能只能拿回来50万;
其次,银行的理财产品分为自营和代销两种方式,两者区别很大。先来说说自营,顾名思义就是银行自己经营的理财产品。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资金募集池,然后银行会根据自己的业务将资金投向股票、债券、信托等等。比如前些年市场上风风火火的股票结构化产品,很多优先资金都能看到银行的身影。另外银行还会用理财资金购买公募债和ABS的优先级,整体收益大概在5-7%之间。由于是银行的自营业务,这类理财产品银行大多都会兜底,因此自营类理财产品相对风险小一点,但是收益也低。
另一种就是代销产品,银行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基本都有代销基金的资质。由于银行的客群庞大,因此银行帮其它机构代销产品的话,都能拿到很好的分成。对于某些分行来说,代销产品的利润要远高于自营理财产品,银行有时候为了利润,合规风控都得靠边站。
道理很简单,代销合同一般都有专业的律师团队审过,风险都转嫁给了客户。只要客户签字购买了,将来遇到问题银行两手一摊,常规途径投资者还真没啥太好的办法。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可控,所以总行有时候对于这种业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投资者在购买银行代销产品的时候就要擦亮眼睛了。
最后再来说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这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先说结论: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肯定跑不赢通胀,即使私行的产品也不会超过年化8%。原因只有四个字,降低预期。首先每家银行都有揽储指标,如果理财产品收益过高会影响储蓄率;其次银行的客群一般比较稳定,这时候就不需要靠高收益吸引投资者,而是通过平稳收益来稳定客户。牛哥之前跟很多家私行部打过交道,银行的分配方式基本上把高收益这条路给堵死了。比如当时牛哥公司让银行代销的某私募基金A。分配方式如下:(假设实际年化收益率=X)
当X≦5%时,银行不提取超额业绩提成;
当5%
当7%
当10%
单看分配方式是不是有点晕?牛哥直接上数字:
当产品收益是10%的话,投资者能拿到7.6%;
当产品收益达到15%时,投资者收益是7.8%;
当产品收益达到20%时,投资者收益是8.6%;
即使产品收益翻倍的话,投资者收益也只有16.6%。
一般银行投资的量化私募产品,都是以稳健为主,年化收益水平大概在8%-15%之间,换言之,投资者的收益基本就维持5-8%之间,基本上比普通的理财产品高出2%-3%左右。所以说想要跟银行计算精明的话,投资者明显不是对手。
虽然说银行理财产品有很多坑,但是对于C2以下的投资者来说,银行理财仍然是除货币基金以外的主要投资理财工具。那么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
1、首先关注银行理财是自营还是代销。自营相对好点,如果是代销的话,需要看资产管理人是谁。一般来说,选择比较知名老牌的大机构,相对遇坑的概率会小一些;
2、需要了解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投向哪里?这一点比产品的风险等级更重要,因为产品的风险测评一般是由银行内部评定,可参考性不高。但是了解了底层资产实际投向哪里,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风险点,然后再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是否继续购买。
3、关注产品的封闭期限和清算周期,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一般来说封闭期越长收益越高,具体对标产品可以参考保险理财产品的收益做判断。关于清算周期,
4、注意产品的费率情况和收益分配。一般来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托管费,有些还有销售服务费,除此之外如果有其它费用的话需要问清楚。不然实际到手的收益会缩水很多。
本文由@金晓牛原创,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知识!
3. 关于李国飞《价值投资的三个维度》的批判性思考
《李国飞:价值投资的三个维度(三万字演讲全文)》是很多投资者都阅读过的文章,干货满满,广为流传。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后视镜的角度看,我发现自己的投资认知和李国飞有很多不同,这里我把演讲的精华部分以及自己的观点做个记录。
好公司的判断有三个维度:护城河、进化力和熵减力。
一、护城河
To C的公司更容易成为巨无霸,研究To C的公司比研究To B公司也容易得多,因为能够亲自体验。To B公司中的能源类公司一般需要各种政治资源(长江电力),而To B公司中的非能源类公司一般需要非常强的技术,但由于技术颠覆太频繁,哪怕是大公司,一步没跟上可能就出局了。如果一定要投资To B的公司,应该投资业务简单,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司(中国神华)。
在资源、 科技 、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组成的生产要素系统中, 科技 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 科技 公司市值在暴增,资源类的公司业绩下滑较大。我看好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和消费公司这三类企业。
互联网企业的护城河在于转移成本非常高和网络效应(以及带来的规模效应)。金融公司的护城河在于牌照、综合金融对于客户的粘性。消费类企业的护城河在于品牌、消费惯性,能够带来精神的满足,带来“上瘾”是产品力的极致。
李国飞认为护城河的检验标尺是提价权,我不认同,沃尔玛的低价也是公司的护城河。我认为提价权是品牌的标尺,品牌的基本属性有两个: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核心在于为股东带来超额收益。一个没人知道的商标肯定不能算作品牌,但是一个众所周知但是大家印象很差,也不能算品牌,比如乐视电视、三鹿奶粉等。作为商誉的一部分,品牌真正的价值在于创造利润,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品牌,只是一个普通的标识而已。
二、进化力
这个方面我觉得有更好的理论来解释,我在公众号文章《举国体制下 科技 行业迎来超强风口,华夏 科技 龙头基金值得关注》讲到基金经理刘平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创造现金流分布将公司分成四大类:项目型,产品型,平台型,生态型。她认为项目公司是一个初级形态,产品型公司容易出现超级牛股,产品公司能变成平台公司千里挑一(制造业的终极),最终能够进化为生态型公司的万里挑一(服务业才有可能)。
平台型公司往往具备较强壁垒和可延展性,是制造业的最终形态,其本质是一系列项目和产品型公司的集合。服务业发展到后期会出现生态型公司,生态型公司的壁垒极高,成长性也很好,特点鲜明:一次获客,永久销售,不断交叉销售,并且可以生态赋能。生态型公司一般只出来于服务业,是最稀缺的资产。
李国飞看到的企业进化论其实是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一个企业从萌芽期成长到稳定发展期是很不容易的,大量的公司在四个阶段中都会中断进化。
我也不认同李国飞把关于世界无中心、无我、分布式的理论套用在互联网企业的认知上,他说明自己观点的案例:以腾讯为例,它最早做的是即时通讯QQ,很快就达到了几亿用户,他们有玩 游戏 的这种需求,QQ 游戏 应运而生,几亿人有 情感 倾述的需求,涌现出了QQ空间,有看新闻的需求,涌现出了QQ.com, 2011年移动互联网崛起,微信横空出世,真正第一次实现了全民互联,有转账付款的需求,涌现了微信支付,紧接着就有了理财的需求,于是涌现出了理财通,2017年小程序正式发布,我觉得是微信非常重大的一次进化,它连接的能力因此有了质的飞跃。我认为不管是腾讯、阿里巴巴、网络、中国平安,所有的生态型公司都是“形散神不散”,中心化非常强,而且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就是流量,把握流量的核心就是接口。
我认为的进化力是互联网企业获取流量的能力,打造超级产品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后,很快就会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两种能力二缺一,都将是失败品。
李国飞举例说明的盒马目前看并不如意,原因是没有流量的自造能力,过于依赖流量导入,流量进去之后没有超级产品去利用流量、沉淀流量、升级流量,并没有提供高价值的独特价值,也没有办法对对手保持高压。
李国飞说中国平安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一家金融企业,我也不认同,中国平安有5.6亿互联网用户,仅次于腾讯和阿里巴巴,比美团都多,怎么能说它不是互联网企业呢?互联网的核心是数据,中国平安的数据化经营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是世界顶尖水平,这样的企业难道不是互联网企业?
我认为李国飞用进化力去看公司并没有抓住要点,他看到的现象不过是不同的企业形态罢了。
关于腾讯和阿里的公司构架,腾讯的“诸侯制”是因为其本身流量充沛,但是不能盈利,需要去赋能,公司主要把握住核心流量接口即可,阿里的“郡县制”是因为其流量粘性不足且面临有力竞争,但是自身盈利能力强,需要去汇集流量,把流量接口的流量导入即可。而在数据和互联网时代,数据打通,算法为核,这应该是共识,腾讯的各大BG保持数据和业务独立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三、熵减力
什么是熵,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用于度量系统的混乱程度。大自然任何时候都是高温向低温转移,在一个封闭系统里,随着时间增长,其温差必然降低,其熵必然增加,系统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温差为零,系统退化到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状态(被称为熵死)。这个定律意味着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
有没有可能避免熵死呢?有,就是建立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熵会减少(也就是“熵减”),系统从而从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这种结构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远离平衡,二是开放,三是非线性发展,非线性发展是指系统的发展不是平滑的,有时候会出现突变性的进化或者崩溃,成长曲线因此会变得阶段性非常陡峭。
这个世界总的趋势是熵增,但是人为创造一个熵减的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里可以一定程度逆生长,保持活力。
李国飞认为要把公司打造成一个耗散型组织,要做到以下三点:
1、促使公司远离平衡;
2、促使公司更加开放;
3、集中资源发力突变性机会,从而让公司的成长曲线变得陡峭。这是指管理层对未来要有预见性,一旦觉察重大的机遇爆发点,要敢于集中资源出击,促进公司突变式的发展。
这三点,我称之为熵减三法则。(点评:熵减力的建立极度依赖管理层,我们又回到了船与船手的问题了,一家拥有卓越管理层的公司是伟大的,但是人会变,人会出错,集中资源发力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无数公司因为走错一步而掉入深渊,不可不察)
在实践中李国飞认为公司要不断开拓新业务, (点评:这样真的好吗?李国飞全部用成功者作为案例,会不会是幸存者偏差?这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真的是因为其不断地新业务吗?或许只是一种伴生现象)
李国飞还批评腾讯在3Q大战之后的克制,认为毫无必要,这是典型的不懂商业,不懂政治,我认为腾讯如果没有过去的克制,固然能迅速发展,但是也为企业埋下巨大的隐患,很可能昙花一现,展现力量固然重要,克制欲望才是关键。 历史 上太多的公司因为不懂的克制而昙花一现。
李国飞一方面称赞腾讯的“诸侯制”,一方面对其投资板块不做控股极力反对,我实在想不通一个人竟然有如此自相矛盾的思想。
在实践中李国飞认为公司要加大技术研发,以新技术取代旧技术。
在实践中李国飞认为内部赛马机制,鼓励内部竞争。
在实践中李国飞认为要内部整合,打破公司业务稳定性,以适应公司战略的调整。 (点评:我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经常战略调整,要不是外部环境变化太快,要不是公司的战略根本不是战略)
关于两种公司机制的比较,李国飞认为“郡县制”非常有利于公司活力的提升,这种组织制度核心就是“不稳定”。腾讯的“诸侯制”核心就是“稳定”,在互联网流量红利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狂飙的时期,社交、 游戏 和电商领域发展都极为迅猛,好机会很多,双方员工都非常努力,这两种业务模式表现都非常好。但到了今天,容易赚大钱的好活基本没有了,阿里这种不稳定的模式逼得各级管理层还有员工还得拼命折腾,但腾讯这种稳定的模式就容易让人松懈下来,公司的活力就会丧失。(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从全文来看,李国飞是一个进攻性特别强的人,崇拜强者,对华为和阿里的强权公司治理,狼性文化非常认可,高频率引用这两个公司作为案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但我认为有失偏颇,一个成功者,各方面看都是成功的。即使有一些做的很不好的地方也有可能被认为对公司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幸存者偏差和伴生现象会极大误导投资者的判断,我认为李国飞可以做总经理,负责执行,做董事长负责战略,一家公司是要倒霉的。
写到这里,忍不住翻出了其《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网上的讨论很多,争议也很大,大家可以看看。
李国飞的名气很大,这篇演讲文章也很出名,我本来想用读书笔记的形式把精华内容挑出来和大家分享,买想到越读越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文章题目一改再改,从精华版变成点评版,再变成了“批判版”,带着疑问读文章,不搞崇拜,是我一直以来的原则。
当然,本文也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微信公众号:股海沉思,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4. 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一)“经济”一词的演变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
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学派的众人,会按照《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要求去做学问、做人,而三纲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古代“经济”一词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于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新亦被中国引用。
如同“哲学”一词,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词语的,也是通过日本对西方学说的翻译,成就了哲学一词。如今的哲学一学科范围内的知识,在中国古代是被称为“慧学”的。
(二)英文“economy”的词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Economics)。到了现代,如果单称经济学的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更广的层面来考虑经济,因此一般在指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同义的。 一、工具书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解释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解释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2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2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2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2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3.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4.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5.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财富说。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A古希腊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
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胚。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挤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
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继承和发挥了萨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对象论,即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研究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原理。
2、历史或制度说。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济学。
十九世纪初亚当·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
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指出,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文化史的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
新历史学派代表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美国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和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
奥地利的门格尔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杰文斯也指出,经济学为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4、人与财富综合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是财富科学的说法遭到异议,研究人的定义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综合了各种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
5、人类选择行为说。
1932年,罗宾斯总结许多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概念的共同实质,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 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就在于人类无尽的欲望与物品稀少性的矛盾。
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中,也更为明确地显示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科学。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6、宏观经济行为说。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微观经济行为,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最适度就业”。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
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8、广义对象说。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1)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2)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