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出是什么时候?是如何使用的?社会融资规模由哪些指标构成?
指当地的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2、外币贷款。
指当地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外汇贷款。
3、委托贷款。
指由企事业单位、个人及政府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当地的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4、信托贷款。
指当地信托机构通过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向境内非金融性公司或个人发放的贷款。
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即银行为企业签发的全部承兑汇票(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扣减已在银行表内贴现部分。
6、企业债券融资。
指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债等。
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指在本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通过境内正规金融市场进行的股票融资,包括A股股票首发、公开增发、现金型定向增发、配股、行权筹资以及B股筹资(不含金融企业的相关融资)。
8、投资性房地产。
指金融机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9、保险公司赔偿。
指在当地的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义务而提供的各项金额。具体包括三项,即财产险赔款、健康险赔款和意外伤害险赔款。
10、其他。
指在当地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社会融资规模的原则
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有四项原则:即居民原则、金融原则、合并原则和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
一是居民原则。社会融资规模的持有部门和发行部门均为居民部门。按照居民原则,外商直接投资、外债和外汇占款均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二是金融原则。按照金融原则,国债发行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因为国债发行的主体是政府,国债的发行与兑付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三是合并原则。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统计社会融资规模时,要将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合并处理。在数据汇总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和所有权关系相互轧差,不重复计算。例如,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持有的股权、相互持有的债券等等,都不计入社会融资规模。
四是增量统计与计值原则。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为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也可以是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出与使用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国务院总理温在部署2010年一季度工作时也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2011年初以来,“社会融资”一词出现在与金融调控有关的叙述中。1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1月30日央行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宏观调控中需要更加注重货币总量的预期引导作用,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社会融资规模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B. 2013年,我国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的比例是多少请提供答案来源
占11.7%。
直接融资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
2013年这两项合计内2.02万亿元,比容上一年少4819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1.7%,比上一年低4.2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1.80万亿元,为年度历史次高水平,最高是2012年,2012年债券融资达到了2.2万亿元以上,所以2013年比2012年少453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219亿元,比上一年略少289亿元。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www.chinairn.com
C. 为什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造成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在银行体系高度集中,金融体系缺少足够的弹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
经过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虽然直接融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仍不协调。融资主体结构不平衡,中小企业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十分有限。
落实好稳薯冲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就包括提高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比重,逐步降低银行间接融资比重,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加快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直接融资是资金直供方式,与间接金融相比,投融资双方盯手册都有较多的选凯宏择自由。而且,对投资者来说收益较高,对筹资者来说成本却又比较低。
D. 财信研究评12月货币数据:社融弱信贷强格局有望延续
文 财信研究院 宏观团队
胡文艳
投资要点
>> 核心观点: 随着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12月份社融、M2、M1等增速均明显回落,流动性转向进一步得到确认;但信贷总量不弱、结构上企业中长贷继续保持高增,反映出结构性政策对实体精准滴灌作用仍强,经济整体仍在稳步修复。预计未来国内经济“爬坡”与政策“退坡”格局仍将延续一段时日,流动性紧平衡是货币政策主基调,但疫情变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消费等内生动能修复偏慢,货币政策大概率“缓退坡”,不会出现政策断崖。具体看:
>> 表外融资与企业债大幅收缩,是社融增速超预期回落主因。 12月国内社融增量同比减少4821亿元,存量增速较上月大幅回落0.3个百分点至13.3%,大幅低于市场预计。从各分项看,表外融资和企业债券是本月社融超预期回落的主要拖累因素,两者分别同比多减少5920、2183亿元,反映出流动性退潮、监管趋严下,国内货币供给端收缩的压力已有所显现;同期受益国债发行维持高位,政府债券同比多增3418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口径)和股票融资保持同比多增,均继续对社融形成一定支撑。
>> 企业需求偏强支撑信贷同比改善,但居民贷款已明显走弱。 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200亿元,存量增速为12.8%,与上月持平。具体看,实体企业部门是信贷改善的主要贡献力量,本月企业贷款同比多增1709亿元,其中企业中长贷同比多增1522亿元,连续10月同比多增1500亿元以上,反映出经济持续修复下企业融资需求不弱;同时受严监管影响,部分表外票据业务转入表内,导致本月企业票据也同比多增3079亿元。但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减少824亿元,为近十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且受居民消费偏弱和房地产调控趋严影响,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均有所下降,分别同比减少493和432亿元。
>> 翘尾因素与信用扩张放缓是M2回落主因,基数效应和房企融资收紧致M1大幅下降。 12月M2增速为10.1%,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原因有三:一是翘尾因素较上月大幅降低1.3个百分点,不利于M2增速提高;二是财政存款为-9540亿元,低于近5年12月份平均约-12000亿元的降幅,不利于M2增速明显改善;三是实体信用扩张放缓,导致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货币创造减慢,也会对M2形成拖累。12月M1增速较上月大幅回落1.4个百分点至8.6%,则主要源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和房企融资收紧的拖累;同时财政资金投放不及预期,也不利于机关团体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对M1增速也形成一定制约。
>> 货币政策展望:继续缓退坡,流动性维持紧平衡。 12月份社融、M2、M1等增速均明显回落,显示流动性转向进一步得到确认;但信贷总量不弱、结构上企业中长贷继续保持高增,反映出经济整体仍在稳步修复。预计未来国内经济“爬坡”与政策“退坡”格局仍将延续一段时日,流动性维持紧平衡是货币政策主基调。量的方面,降准的概率极低,预计2021年M2和社融增速或分别降至10%和12%左右;价的方面,预计2021年上半年之前降息基本没有可能,国内利率大概率先波动上行后回落,流动性最紧时点或在二季度;结构方面,央行将继续强调定向发力实现精准滴管作用,结构性政策工具仍将担当重任。
正文
事件: 2020年12月份,社融增量为1.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821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200亿元;货币供应量M1、M2分别同比增长8.6%、10.1%,增速较上月末分别降低1.4和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4.2和1.4个百分点。
一、表外融资与企业债大幅收缩,是社融增速超预期回落主因
12月份国内 社会 融资(简称社融,下同)增量为1.72万亿元,同比减少4821亿元(见图1);存量增速为13.3%,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见图2),连续两个月下降。
从各分项看(见图3), 表外融资和企业债券是本月社融超预期回落的主要拖累因素 ,如受国内监管趋严和表外信托、票据融资到期规模较大影响,表外融资同比减少5920亿元,为最大拖累项,其中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托贷款分别同比多减少3509、3167亿元;同时受债券违约增加、信用利差走阔影响,企业债券净融资额同比减少2183亿元,连续两个同比多减少2000亿元以上,表明国内货币供给端收缩的冲击已有所显现。其他社融分项中,受益国债发行维持高位,政府债券同比多增3418亿元,依旧对社融形成重要支撑,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口径)和股票融资均保持同比多增,反映出结构性惠企金融扶持政策仍在显效,且实体融资需求端整体仍不弱。
二、企业需求偏强支撑信贷同比改善,但居民贷款已明显走弱
12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2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200亿元(见图4);存量增速为12.8%,与上月持平。其中,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同比仅多增163亿元,表明信贷改善主要源于实体融资需求的增加,且分部门看,实体企业部门是信贷改善主力,受房地产调控趋严、消费偏弱影响,居民部门新增信贷同比变化值由增转降(见图5)。具体看:
企业端,经济修复支撑中长贷延续高增,且监管趋严下部分表外融资转向表内,企业票据大幅改善,但货币退潮对企业短贷的拖累继续显现。 12月企业部门贷款同比多增1709亿元,增幅较上月还有所扩大,反映出实体企业融资需求不弱(见图6)。其中,受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6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加上信贷政策继续向制造业倾斜,非金融企业中长贷同比继续多增1522亿元,连续10个月同比多增1500亿元以上(见图7),是主要贡献力量之一;同时监管趋严下,部分表外票据业务转入表内,导致本月票据融资同比多增3079亿元;但受宽货币明显放缓影响,非金融企业新增短贷同比减少3132亿元,拖累作用有所扩大。
居民端,受居民消费偏弱和房地产调控趋严影响,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同比均减少。 12月居民部门贷款新增5635亿元,同比减少824亿,为近十个月来首次同比减少。其中,居民短贷同比减少493亿元(见图8),反映出国内居民消费或依旧偏弱,这一方面与冬季疫情反复下服务消费修复有所放缓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内中小微企业修复偏慢,导致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消费改善有限;同期居民中长贷同比减少432亿元,结束连续6个月同比保持多增的态势,表明房地产信贷趋严的影响已开始显现,预计未来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居民中长贷或持续收紧。
三、翘尾因素与信用扩张放缓是M2回落主因,基数效应和房企融资收紧致M1大幅下降
12月末M2同比增长10.1%,较上月降低0.6个百分点(见图9),原因有三:一是翘尾因素较上月大幅降低1.3个百分点,不利于M2增速提高;二是财政存款为-9540亿元,低于近5年12月份平均约-12000亿元的降幅,表明财政资金支出力度或仍不及预期,不利于M2增速明显改善;三是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体信用扩张放缓,如12月贷款存量持平上月,导致贷款创造存款的信用货币创造减慢,也会对M2形成拖累。
12月末M1同比增长8.6%,较上月继续大幅降低1.4个百分点(见图10)。其中,单位活期存款占M1的比重超过80%,其增速由11月的9.9%降低至12月的8.5%,是M1大幅回落的主因。单位活期存款增速回落,一方面与近期房地产调控趋严,房地产企业现金流边际转差相关,如本月居民中长贷、信托贷款走弱均为地产企业资金面趋紧提供重要佐证;另一方面,财政资金下拨后,变成机关团体活期存款,带动包括机关团体在内的其他单位活期存款增速提高(见图11),也会对M1形成重要支撑,但本月财政资金支出力度不及预期,也不利于M1大幅回升。此外,基数效应偏高也是影响M1回落的重要原因,如2019年12月M1增速为4.4%,较上月大幅提高0.9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本月M1与M2的剪刀差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至-1.5%(见图10),反映出信用收缩对实体经济活动的制约已有所显现。
四、流动性维持紧平衡,货币政策继续“缓退坡”
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动能由“逆周期”切换至“顺周期”,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已成主旋律,12月份社融、M2和M1等增速均明显回落,流动性转向进一步得到确认;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也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大概率“缓退坡”,不会出现政策断崖,12月份信贷总量依旧不弱,结构上企业中长贷继续保持高增,反映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作用仍强,国内经济仍在稳步修复。预计未来经济“爬坡”与政策“退坡”格局延续,流动性大概率继续维持紧平衡。具体看:
一是量的方面,降准的概率极低,预计2021年 M2和社融增速分别回落至10%和12%左右。 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年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 社会 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根据我们的判断(详见报告《复苏中的再平衡》),2021年名义GDP增速或为10-11%左右(9%左右的实际GDP增速+1-2%的综合通胀率),同时根据2018-2019年央行提出“相匹配”类似表述时,M2和社融增速平均较名义GDP增速分别低0.8个百分点和高1.4个百分点(见图12),可测算出2021年M2和社融将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流动性供给偏紧已成定局。预计短期内国内降准概率极低,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强调结构性定向发力,增强结构性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作用。预计实体与金融流动性或继续分层,金融“紧”实体“松”特征强化,同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有望持续提升,地产“紧”制造业“松”趋势延续。
三是从政策取向的演进节奏看,预计2021年二季度转向“稳健偏从紧”的概率较大,其他季度或维持“稳健中性”。 第一,在国内消费等内生增长动力依旧偏弱的背景下,202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不存在大幅收紧的基础;第二,随着国外疫情逐步消退,经济稳步共振复苏,二季度金融防风险迎来绝佳窗口期,流动性转向“稳健偏从紧”概率最大;第三,2021年下半年国内稳增长诉求有望提升,但中美利差大概率收窄将制约货币宽松空间,流动性或回归“稳健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