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

发布时间:2023-03-01 17:54:33

① 供应链金融风险与防范措施

供应链金融风险与防范措施

应链金融是基于《合同法》和《担保法》而产生的,由金融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参与维护的,能够为金融机构给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给予担保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的合同的总称。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供应链金融风险与防范措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法律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合同法》和《担保法》而产生的,由金融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参与维护的,能够为金融机构给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给予担保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的合同的总称。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

核心企业是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是整个供应链金融发展和壮大的支柱,但也是由于其规模大、影响力大,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不符合金融基本原则中的风险分散原则;所以核心企业的违约将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崩塌。

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风险激增。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举足轻重,是连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的需求信息、货物的监管、担保的形成等一系列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毋庸置疑,物流企业的引入必然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并且以其专业化的业务水平帮助金融机构减轻了监管成本。但是,除了特殊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是需要相关主管机关审批登记外,在目前普通物流企业的设立仅靠《公司法》制约,其标准化与规范化还有待提高的情形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甚至其影响有可能超过核心企业违约造成的风险损失。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

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的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资产的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其风险也将会被逐渐放大。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供应链金融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合同安排下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或其他权利的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

第一,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

第二,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3.中小企业担保物权的认可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作为授信的支持性资产,是较为典型的三类广义动产担保物权。银行在选择适合的动产担保物权时,要根据不同种类,设定相应的认可标准。

第一,对于应收账款,需要具备如下特征:

(1)可转让性,即应收账款债权依法可以转让;

(2)特定性,即应收账款的有关要素,包括额度、账期、付款方式、应收方单位名称与地址、形成应收账款的基础合同、基础合同的履行状况等必须明确、具体或可预期;

(3)时效性,即应收账款债权没有超出诉讼时效或取得诉讼时效中断的证据;

(4)应收账款提供者的资格,通常要求应收账款提供者具备法律规定的保证人资格。

第二,对于存货,应满足如下要求:

(1)权属清晰,即用于抵质押的商品必须权属清晰;

(2)价格稳定,即作为抵质押物的商品价格不宜波动剧烈;

(3)流动性强,即抵质押物易于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进行转让;

(4)性质稳定,即谨慎接收易燃、易爆、易挥发、易渗漏、易霉变、易氧化等可能导致抵质押物价值减损的货物。

第三,对于预付账款,即取得未来货权的融资,除了应考虑上述存货的选择要求外,还应考虑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模式、上游核心企业的担保资格等因素。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管理

在国内银行当前技术手段和管理结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在地区或城市分行层次设置供应链金融的集中操作平台,以统一对不同客户服务的界面,保证操作的规范性,促进产品的标准化。虽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可能难以完全顾及,但是分行层次的集中操作,可以避免支行的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有利于及时、准确执行新的操作政策,避免政策传导的时滞和疏漏。同时,由于贷后操作环节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至关重要,实施集中操作的商业银行要明确界定分支行间的贷后管理责任,为支行贷后管理的信息登记与咨询提供便利渠道,以便跟踪保兑仓融资模式下的到货情况、融通仓融资模式下的赎货情况、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的货款回笼情况,及时比对操作平台提供的信息和贷后管理获取的信息,发现授信企业经营活动异常的蛛丝马迹,对抵质押物采取保全措施,提高授信企业的违约成本,实现供应链金融项下银行债权。

;

②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及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及风险

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下文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及风险,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使得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得到统一的控制和协调,从而使整条供应链能更有效的运行,不仅解决了供应链中企业融资难题,还使其经营和发展拥有更加强大的优势。

供应链金融促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

供应链内的企业之间的信息比较流畅,这样银行比较容易获得供应链中企业的完整信息。发展供应链融资有利于弱化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有利于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从而刺激银行放贷款的积极性,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效缓解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也加快了银行业务转行,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

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实现多方共赢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资金普遍匮乏的情况下,良好的供应链资金管理事实现其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而事实上,有时候不仅仅是只有通过直接对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才能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简介的为其带来利益。换句话说,供应链中上下游其他企业的资金问题,不仅能巩固企业间的关系,同时也间接降低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所以说,供应链融资是一种实现多赢的融资方式。

供应链融资具有整体性和稳定性

供应链融资是相对于整条供应链来说的,它牵扯到了供应链上下几乎所有的企业。同时,供应链融资的具体方案也是站在整条供应链的高度来制定的,而不仅仅只考虑单一企业的情况和利益,更重要的是考虑整条供应链的利益和相关物流、资金流的分配。所以,供应链融资具有整体性。短期的供应链融资例如商业信用融资,是伴随着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而法神的歌,因此,它可以随着供应链周期一并运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具有较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众多,而且可能涉及不同的行业、技术领域,或不同的行政区域,其运作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中,各金融机构对大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都采用统一的标准。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虽然各金融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力量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是,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然还未建立。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所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仅能客观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利于获得融资,还能降低经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减少损失。

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日益完善。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寄出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产品服务创新,拓展融资渠道,以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服务需求。

供应链自身风险

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剧烈,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受到销售促进、季节性刺激和再订货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产生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不仅受到诸如自然灾害、罢工和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如经营模式的改变、电子商务以及减少供应商规模等,这些改变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展开综合授信,并将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成产业链风险管理,在帮助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融资途径。而根据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③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六化原则

导致供应链金融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供应链外生风险、供应链内生风险和供应链主体风险。这三种风险都会影响融资绩效,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上述三种风险的状况,合理构建供应链金融运行体系。一般来说,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原则有以下几种:

业务闭合是指首尾相接,形成环路,最大化地提高效率,减少成本,这是供应链金融运行的首要条件。供应链的整体活动应该是有机相连、有序运行的,包括发现价值、生产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等环节,这些环节形成了完整的循环。

供应链运营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和前提,一旦供应链运营无法实现闭合,价值生产和实现出现偏差,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就会出现。上图的完整闭环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基础,即供应链运营的竞争力和收益。

这里我们要重点区分一下封闭化和闭合化。所谓封闭化是指所有的价值活动以及运营活动都在企业内部实现。比如,某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但要求中小企业使用自身提供的生产资源,定点供给自身提供的渠道。封闭化虽能控制风险,但将其他企业绑定在自己的体系中,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闭合化则充分利用开放性的 社会 资源来实现价值,可以使平台和风险管理者进行充分地协调和管理,更利于打造供应链生态,也容易被其他合作者接受。

在设计和运作供应链金融时,还要考虑所有可能会影响业务闭合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来自宏观层面的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因素。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因素主要是指宏观系统风险。供应链运营可能会由于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出现中断,无法实现可循环的闭合运营。在全球化市场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更容易产生这一问题。

没有完美无缺的市场,在一个全球化组织和各国法规并存的世界中,贸易摩擦不可避免,生产运营会出现各种障碍。因此,企业要设计一种快速灵活的供应链体系,以此来应对各因素对供应链闭合性的影响。

2.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因素是指行业或者区域性系统风险。供应链金融的开展一定是基于某一特定行业或者某一区域而进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行业和区域特征一定会对供应链的运行产生影响。

在行业方面影响方面,供应链金融应该在持续稳定发展的行业中进行,而对于那些限制性的行业或者衰败的行业,供应链金融会有巨大的风险。

在区域性因素上,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市场透明度、政府服务水平和区域环境的稳定性都可能对业务闭合化产生重要影响。

交易的信息化是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或组织间的信息化与供应链运营过程管理的信息化。

1.企业或组织间的信息化

企业或组织间的信息化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跨职能信息沟通,比如销售部门及时提供项目执行情况反馈表,生产部门及时反馈项目运行情况等。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做到信息化和数字化,无法形成有效传递,就必然会产生风险。

二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或者金融服务组织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比如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进行信息互换,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有效协调等,一旦相异产业之间没有进行信息的标准化和交换,供应链运行就是一个空壳,金融机构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使整个供应链受到波及。

2.供应链运营过程管理的信息化

供应链运营过程的信息化涉及能否及时掌握供应链运行状况和正确的信息。这一点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金融业务网上审批和联网管理,使用物流金融业务现场操作软件系统等互联网技术。

收入自偿化指的是自偿性贸易融资的特征,是指根据企业真实的贸易背景、供应链流程和上下游综合经营资信实力,向链上企业提供短期融资,并把企业未来的稳定现金流作为直接的还款来源。虽然与流动资金贷款同属短期融资,但自偿性贸易融资与之在授信理念、授信管理方式区别明显。

在授信理念上,自偿性贸易融资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会对企业物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锁定,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自偿性特征明显。在授信管理方式上,自偿性贸易融资注重客户的债项评级结果,结合特定产品授权控制,相对来说,授权控制宽松很多。另外,从授信结果来看,流动资金贷款多为单笔授信,而自偿性贸易融资则为额度授信,满足了贸易的批量性和周转性。

自偿性贸易融资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包含了较强的风险控制,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根据货物状况、同行业同品质货物的价格以及市场行情等因素谨慎衡量货物价值,建立严格的货物或品种准入制度。

(2)发放贷款不能一般化对待,而要根据货物的变现难易程度和价格稳定程度划分货物的价值,并以此来发放贷款,并同时约定货物价值下降时的防范措施,比如追加货物或者担保等。

(3)使客户企业的股东或者主要管理层增加个人连带保证和资产担保责任,使其在管理过程中更加谨慎小心,防止出现个人主义行为或者懈怠行为。

(4)根据归还贷款的情况释放控制的货物。

(5)通过贸易关系中有实力的一方对融资对象进行担保,实现对其责任捆绑,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管理垂直化也就是管理专业化,是指对供应链活动实施专业化管理,目的是为了明确责任,控制供应链流程,并且使各个管理部门互不重复、相互制约。因此,管理体系要达到“四个分离”。

(1)业务审批与操作分离能够有效避免急功近利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风险。

(2)交易运作和物流监管分离是指从事供应链交易的主体不能同时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不能对交易中的商品实施物流监管。

(3)金融业务的开拓、实施和监管分离即“三权分立”,在经营单位组织结构的设置上采取开发、操作和巡查三分开的原则,并对各部门的工作做明确分工。

(4)经营单位和企业总部审议分离指的是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审批要实行经营单位和总部两级集体评审制度。通过设立评审委员会来评审具体项目,而对某些特定业务要指定专门评审员或者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评审,最后根据风险等级报请领导审批,由领导集体决策。通过层层审批,最大限度了解供应链运行情况,规避金融风险。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要实现风险的结构化,这指的是合理设计业务结构,并运用各种手段化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的结构化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保险

要想将业务风险分散,保险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完善的金融保险风险分散方案应该将各种险种有效组合在一起,比如客户信用险、财产保险、第三方监管责任险以及员工真诚险等。这样的组合方式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比较常见,但我国尚处市场经济初期,诚信经济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种组合型保险仍需 探索 。

2.担保与承诺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类不同的参与方或主体所能起到的担保和承诺都应该考虑在内,包括融资需求方、连带保证方、一般保证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担保承诺。

3.协议约定

供应链金融业务要想顺利持续地开展,各参与方应该公平公正地承担业务责任,因此必须客观地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承担风险的范围和方式。

4.建立风险准备金

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风险高的特点,这使得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服务商以及参与监管的监管方都有着不小的压力。要想有效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不妨向期货市场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学习,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一定的损失,这些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对经营带来的影响不大。

声誉资产是企业给 社会 公众的综合印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即口碑、形象、美誉、表现、行业地位、舆论反应以及 社会 责任等名声指标的统称。企业的声誉资产需要企业一点一滴地积累,长期不断地努力才能获得。可以说,声誉资产是企业最强大的软性竞争力,用声誉管理大师凯文·杰克逊的话来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

在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声誉代表了企业在从事或者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能力、责任和担当。只有声誉良好的企业,才能促进金融业务稳定持续地发展,一旦丧失声誉,意味着企业具有比较高的道德风险,可能会产生恶意破坏行为,导致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出现紊乱。目前存在着四种比较典型的恶意融资行为。

1.三套行为

三套行为是指套利、套汇和套税行为。这些行为都是为了获得不法的金融收益。套汇和套利是利用利率或者汇率波动,通过虚构贸易和物流来获取利差和汇差的行为。

套税则是指将那些终端客户不需要的发票节省下来,售卖给其他公司或者自己用来填补销售账单。这样一来,企业一方面获得了套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填补虚假交易形成的缺口;套税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虚报货物等级,将B类货物报为A类货物,从而达到套取退税收益的目的。

2.重复或虚假仓单

重复或虚假仓单是指借款方与仓储方相互串通,通过虚假开立或者重复开立的方式,就同一货物或者他人货物开立多张仓单,以供借款方重复质押给不同的金融机构,从中获取暴利。

3.自保自融

自保自融是指亲朋好友或者与借款方有紧密联系的人为借款方进行担保,而进行物流仓储监管的人或者是同一人,或者是紧密关联人,从而套取资金。

4.一女多嫁

一女多嫁是指借款方虽然有一定的资产,但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难以做到信息共享,从而使借款方从多方融资,特别是通过不规范的民间借贷,恶意放大自己的信用,套取资金。

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以上行为,就需要在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过程中评估和量化供应链金融参与者的声誉。

④ 融资规划: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风险点

融资规划: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风险点?

供应链金融存在哪些风险点?下面是有关融资规划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

2、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供应金融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A

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

B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C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D

业务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E

物流监管方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

F

抵质押资产风险。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抵质押资产主要分为两类:应收账款类和存货融资类。存货类融资的主要风险在于质物是否缺失、质物价格是否波动较大、质物质量是否容易变异以及质物是否易于变现等。

融资风险有哪些?

1、信用风险。 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项目有关参与方不能履行协定责任和义务而出现的风险。像提供贷款资金的银行一样,项目发起人也非常关心各参与方的`可靠性、专业能力和信用。

2、完工风险。 完工风险是指项目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或者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而带来的风险。项目的完工风险存在于项目建设阶段和试生产阶段,它是项目融资的主要核心风险之一。完工风险对项目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加、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

3、生产风险。 生产风险是指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运营阶段中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它是项目融资的另一个主要核心风险。生产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成本水平下能否按计划维持产品质量与产量,以及产品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需求风险,这三种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5、金融风险。 项目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项目融资中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项目发起人与贷款人必须对自身难以控制的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变化加以认真分析和预测,如汇率波动、利率上涨、通货膨胀、国际贸易政策的趋向等,这些因素会引发项目的金融风险。

6、政治风险。 项目的政治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风险,如借款人所在国现存政治体制的崩溃,对项目产品实行禁运、联合抵制、终止债务的偿还等;另一类是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稳定性风险,如税收制度的变更,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调整,外汇管理法规的变化等。在任何国际融资中,借款人和贷款人都承担政治风险,项目的政治风险可以涉及到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7、环境保护风险。 环境保护风险是指由于满足环保法规要求而增加的新资产投入或迫使项目停产等风险。随着公众愈来愈关注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国家颁布了日益严厉的法令来控制辐射、废弃物、有害物质的运输及低效使用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污染者承担环境债务”的原则已被广泛接受。因此,也应该重视项目融资期内有可能出现的任何环境保护方面的风险。

实践中,融资过程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就是上述的七种,包括政治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具体的内容,我已经在上文中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你解开疑惑。

;

⑤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措施有哪些

在供应链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搭建多维实时风险指标评价架构。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动态性、可传递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依靠对融资企业经营、财务等方面进行授信分析的传统方法,难以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阻止其风险的扩散。

因此通过大数据分析,对融资人进行多维立体画像,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建立综合实时的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防控手段。

2、加强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储备。随着供应链金融理念、模式、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样有显著提高,不仅要掌握传统融资的方法与技巧。

更要具备“互联网+”的创新意识与金融知识,这就需要具有优秀的风险分析能力与交易控管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未来对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将成为供应链金融企业的核心风控竞争力之一。

(5)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扩展阅读

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供应链管理是针对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模式,供应链融资则是银行或金融机构针对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而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业务模式。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常为制造商。一方面,供应链表现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网络结构,这就决定了供应链中配套企业的资金实力与核心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匹配,配套企业处于资金链中弱势地位;并且,由于核心企业的强势导致配套企业在信息和谈判地位上处于劣势,这反过来又导致其资金需求的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只占配套企业资产很少的一部分,流动资金、库存、原料等是其资产的主要表现形式,且配套企业的信用等级评级普遍较低,这些情况使得配套企业很难获得以固定资产抵押担保方式提供的银行或金融机构贷款服务。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三个要素,配套企业资金流的缺口将很难保持供应链的连续性,更会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⑥ 当下,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什么风险

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供应链断裂风险。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银行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向整个供应链提供融资的金融解决方案,核心企业一般都是较大型的企业,其上下游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将核心企业的融资能力转化为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提升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在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的过程中,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风险,这种风险也就必然会随着交易链条扩散到系统中的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而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整体安全性。
(二)道德风险。参与供应链融资的主体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这些主体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既有共同的利益取向,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当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一些主体便可能做出损人利己的行动而出现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在实力不足或累计或有债务超出其承担极限,无法有效履行向下游发货和担保责任时,可能会利用强势地位串谋下游经销商利用虚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引发道德风险。
(三)操作风险。由于目前我国信用系统比较薄弱,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扭曲现象,涉及国际贸易的供应链融资时,对国外核心企业信用状态的了解则更为薄弱,因此对供应链上的动态风险监控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

⑦ 供应链金融基础知识介绍

一、从企业立场和银行立场理解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涉及金融机构(银行、保险、担保等)、核心企业(一个或多个)、成员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物流等),资金效率提高的好处在每个参与者都有体现。但理解这一融资模式的立场,对于银行和企业并不相同。

从企业一侧来看,供应链金融是顺应供应链管理而出现的,而前一个概念与上世纪末全球性外包活动密切相关。简而言之,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以外包商而非核心企业业务分部的形式出现,固然带来了效率和成本优势,但也导致融资节点相应增多,资金流在供应链内的运行复杂化。站在(核心)企业的角度,供应链金融的是一种系统财务管理方案,目的是简化供应链各个节点参差不齐的融资格局,避免出现意外的资金瓶颈。

从银行一侧来看,供应链不仅是资金流、产品链、信息链,还是一条信用链条,只不过节点之间的信用水平差异较大,并且会相互影响。核心企业不仅在供应链中处于强势,并且融资能力也无可替代,然而纵览这一由核心企业驱动的业务链条,核心企业的强大信用并未充分利用起来,首先外部输入资金集中在核心企业,不能对整个供应链形成最佳分配方案;其次过多资金沉淀在核心企业,也降低了银行的博弈能力和资本收益。要改变这一现状,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对供应链进行信用重估,将外部资金按需合理分配,对于维护供应链信用稳定效果更好。所以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解读,其实是优质信用(核心企业)的扩大化和再利用。

二、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渊源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它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是由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全球性业务外包衍生出供应链管理概念。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三、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2001年下半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广州和佛山两家分行开始试点存活融资业务(全称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年底授信余额即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用特定化质押下的分次赎货模式,并配合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结算和保证金存款合计超过了20亿元。之后,从试点到全系统推广,从自偿性贸易融资、“1+N”供应链融资,到系统提炼供应链金融服务,该行于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之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家商业银行,甚至包括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许多银行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实践中来看,尽管各商业银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基本类似,但各行从本行的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推行供应链金融,并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四、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的区别

虽然都是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但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信贷相比,不只是"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营销口号,而是在思路、实现模式和管理方法都不同。传统信贷的评估聚焦于单个企业节点,贷款质量基本上由企业经营情况决定。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关键在于链条的稳定性,对于供应链的评价不仅优先,而且更加复杂。譬如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否"健康",这一超出经营数据之外的因素在供应链金融中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单个节点的信用对供应链的贡献或破坏性,没有节点之间的业务联系重要,因为良好的交易模式加上严格的监控流程可以消化单个节点的信用波动。

在实现模式上,传统信贷评估的是企业综合信用,这一动态指标相对难以掌握,这也是资产支持型融资成为主流的原因。但供应链金融强调的是交易确定性和资金封闭性,要求资金与交易、运输、货物出售严格对应,对供应链信息流的掌控程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方案的可行性。传统信贷依赖报表和货权,在供应链金融中还要加上动态信息,因为风险已经从单一节点沿着供应链上移。

与一对一的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还附加了核心企业这一变数,其配合意愿、对成员企业的约束力也是影响供应链质量的重要指标。换句话说,既然供应链金融集成了整个链条的信用,那么单一节点的风险也会因此更复杂。

从客户群体来看,传统信贷更注重资产价值,对于所在行业的特征没有严格要求。比较而言,供应链金融对行业运行模式的要求更苛刻。按照供应链的稳定性、产品市场需求的更新进度、核心企业的约束力度,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健康"程度大不相同,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推广应该分阶段进行。

五、供应链金融的好处

“供应链金融”发展迅猛,原因在于其“既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能延伸银行的纵深服务”的双赢效果。

第一,企业融资新渠道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对于很多大型企业财务执行官而言,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不仅有助于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己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

第二,银行开源新通路

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一个切入和稳定高端客户的新渠道,通过面向供应链系统成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企业被“绑定”在提供服务的银行。

“通过供应链金融,银行不仅跟单一的企业打交道,还跟整个供应链打交道,掌握的`信息比较完整、及时,银行信贷风险也少得多。”在供应链金融这种服务及风险考量模式下,由于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对整体贸易往来的评估会将更多中小企业纳入到银行的服务范围。即便单个企业达不到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银行就可以不只针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风险评估,而是对这笔业务进行授信,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

第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借助“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的收益-成本比得以改善,并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

第四,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流合一

供应链金融很好的实现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流合一。

六、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怎么做?

(一)传统风险防控

根据以上定义,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从表面上来看最起码是二方面的风险控制。一方面是金融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是物流方面的风险。

如何控制金融方面的风险,从央行到银监部门包括所有金融方面的机构和专家们都论证多年,也是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一方面是内部管理风险。

如何控制物流方面的风险,同样从交通运输部主管部门以及各层次物流企业围绕ISO认证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关键也是两个方面的风险,一方面是运输工具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是仓库的安全风险。每年各方面主管部门都有安全生产月活动,这里也不再赘述。

金融与物流结合成为金融物流新业务的风险,不仅仅是金融与物流两方面风险的简单叠加,而且由于增加了融资方第三方,三方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风险大于原来的单方面的风险。从近十年来监管业务产生的风险案例就可以看出,不仅风险大,而且金额大,影响也非常大,往往影响到某个行业的发展。上海钢材融资风波就是一项典型的案例,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人民币。所有银行都被牵连,几乎所有的大型物流企业也都被牵连,数千家钢贸企业倒闭。其中的深刻原因已经在探讨,今后一定会有真相的剖析。简单说,就是金融与物流结合以后,双方对风险的控制都寄希望于对方,以至于缺乏相互监督,过分相信第三方导致了监管的失控。

金融物流业务深层次的风险原因实际上就是中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根本弊病所在,一是政府部门的管理不作为和分裂割据,以至于动产登记迟迟不能统一,是造成重复质押的根本原因;二是法制不健全,违法成本太低,以至于经营者纷纷相互模仿,造成滚雪球效应。所幸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纲领,今后就不会再出现那种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了。

(二)在线风险防控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为了防范原来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风险而推出的一项新业务,其目的是通过线下线上结合,从资金和物流上都形成闭环,相互制约相互控制,从而避免原来相互推诿职责不明以至于监管失控的局面。

例如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物流供应商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就是指中国外运长航集团针对某一类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粮食、橡胶等),开发由生产企业、银行、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共同参与的供应链融资信息系统平台,制定供应链融资规则、流程和标准,在供应链内部形成完整闭环融资服务体系。

闭环融资服务体系是指参与融资的生产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必须将合同(包括订单)、资金结算、货物进出仓库的信息提供给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做到信息及时、准确、透明。平台对每笔贷款、购销合同、资金结算、货物相关信息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采取终止贷款、冻结账户、处置货物等措施。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其航运、港口、运输、仓储服务和监控能力,从进口港装船、租船、港口操作、内陆运输一直到对物流园管理进行全程监控,承担货物保管;另外,中国外运长航集团将会采用最先进技术管理大宗商品物流园,提供高效的仓储保管、担保物监管、商品品质鉴定等公共服务,成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的基础和保障。

⑧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基本措施

供应链金融潜藏多重风险

(一)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

(二)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三)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作为抵押、质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与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四)业务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五)物流监管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防范风险需多措并举

(一)严格确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一是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二是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二)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链群。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要不断优选,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等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若干行业进行优选。要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多种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要引导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潜在的不良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

(三)建立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传递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四)慎重选择抵质押物权。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可变现能力,银行必须与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及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对用于抵质押的资产进行客观评估,针对不同资产的特点进行慎重选择。在选择用于抵质押存货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存货量足质优、易于贮存、流动性强、货权清晰;在选择应收账款时,需关注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应当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应当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在选择预付款时,应当注意上游企业货源的充足性、违约赔偿能力及在违约情况下企业的回购意愿与回购能力等。

(五)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了保证供应链金融中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保证各种信息流活动的无缝融合,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如ERP系统平台、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资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风险。

阅读全文

与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投资尚颀资本的上市公司 浏览:630
中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浏览:137
亚星客车历史股票价格 浏览:487
bt融资建设管理办法 浏览:61
光大信托排名第几 浏览:998
600604今日资金 浏览:174
信托重仓股 浏览:322
适合女人怎么理财 浏览:900
铜钱板理财 浏览:890
安全投资理财排行 浏览:53
博时基金公司的客服电话 浏览:289
民生理财赎回 浏览:409
股市还能投资什么意思 浏览:222
外汇平台排名金道外汇 浏览:929
怎样开通红枣期货 浏览:304
白银克价今日价格 浏览:810
一人民币能换多少澳元 浏览:911
邮政小额贷款ppt 浏览:937
融资合作书 浏览:345
通达信怎样设置基金持股公式 浏览: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