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格力电器与美的集团谁更优秀10个维度全方位对比,投票开始!
格力电器因为一季报难看,加上分红违约,墙倒众人推。
就像老实人出轨,会带来强烈的心理落差,如果是浪子回头,却让人刮目相看。
格力与美的,国内制造业的两张名片,在A股都是良心公司,给股民带来丰厚的回报,很多人因此有了感情,经常把两者拿出来争论。
类似比较科比和詹姆斯,C罗和梅西谁更牛逼一样。
就像拿牛头人酋长和剑圣对比,一个力量型英雄,一个敏捷性英雄,两者各有所长,技能也有差异,让他们PK,很难说谁能100%干掉谁。
也许,拿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
空调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但成长性并不乐观。
受地产周期影响大,天花板渐行渐近,大家都心知肚明。
美的在向厨电、小家电、工业机器人、甚至新能源 汽车 领域渗透,做了一系列并购,包括东芝白电业务、小天鹅、合康新能、还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
并购太多,遗留下来商誉问题,目前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为26.56%。但商誉也不一定会爆,美的搞一次性财务洗澡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美的已经在厨电和小家电领域获得不错的成绩,多种产品市占率位居榜单前列,又通过整合库卡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一哥。
美的在一级市场也是大手大脚,喜欢高溢价投资,把企业的估值整得老高,下一轮融资都难,只能说钱多就是任性。
格力的转型之路要坎坷很多,之前试图进入手机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基本失败。还是因为赛道没找对,手机是一个红海市场,大厂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众多搅局者都折戟沉沙,比如贾布斯、罗胖。 汽车 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供应链极其复杂,需要技术积淀,我只看好传统造车贵族,以及特斯拉和比亚迪。
格力在战略上确实存在问题,等到空调真正触及天花板了,多元化还没搞起来,就会比较麻烦。这也是市场给美的更高估值的原因。
空调行业有很强的季节性,二季度销量达到高峰,下半年明显是淡季。
对于重资产行业,产能利用率很关键,这一点上,格力做得更好。
格力以高额的销售返利为诱惑,淡季时候向经销商压货,压货越多,给经销商的返利越高。适当给经销商让利,平滑了自己的生产,这是一种双赢的操作。
董小姐销售出身,深谙经销商的心理,独创的销售返利模式吊足了经销商的胃口。此外,这样可以提前占用经销商的资金,变相打压竞争对手。
格力每个季度末的预收账款波动非常大,每年二季度末,预收账款都会大幅减少,而美的却变化不大,这又是为何?
我的理解是,格力会在淡季大幅向渠道压货,因此预收款会大幅增加,第二季度是销售最好的旺季,经销商手里的货被大幅清空,预收账款结转收入,这样周而复始。
预收账款可以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力的体现,可以通过其预测下一会计期间的业绩。重点关注格力三季报和年报的预收账款,如果同比大幅减少,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为什么美的、海尔不能通过抄作业达到同样的效果?
个人认为,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品牌力和口碑独占鳌头,并且和经销商合作多年,早就已经形成默契,很多经销商尝到了甜头,对格力非常信任。也就是说,格力已经在渠道上建立了很深的护城河。
格力2019年空调业务占比高达69.99%,产品更加单一。
美的空调收入只占42.99%,消费电器占比39.35%,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占9.05%。
格力对空调收入的依赖更高,美的消费电器和空调业务平分秋色。在怡情期间,空调业务受到的冲击更大,所以格力一季报更难看。
2019年,美的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1.98%,而格力海外收入只占10.51%。
海外怡情在3月份开始爆发,二季度达到高潮。在二季度,国内怡情已经被控制住,格力业绩有望复苏,美的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空调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CR3市占率由2018年的73.6%提高到2019年的76.39%。其中格力是老大,占据线下市场零售额的36.83%,美的是老二,线下市场份额为28.9%。
格力是专注做空调,美的在其他领域也有不错的市占率:
单从空调业务来看,格力和美的毛利率在稳步提高,这源于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格力的毛利率在2012年完成了对美的的反超,此后便一直略胜一筹。这也反映出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品牌力更强、对成本的控制更好。
空调行业受房地产影响较大,带有一定周期性,美的ROE的波动显然更剧烈,说明受周期性的影响更大。
每当行业陷入低谷时,老大总是最后一个倒下,格力在产销平衡上也做得更好,降低了周期影响。格力对产销两端的管控,堪称制造企业的教科书。
对于制造型企业,现金流比净利润更重要,因为利润是纸面上的,可以通过财务手段进行调节,现金流是保证企业生存的血液。
从净经营现金流来看,格力波动大,美的平稳些,二者的业务结构和销售策略有所不同,但都属于现金奶牛。
从货币资金来看,两个都是土豪,根据今年一季报显示,格力账上有1216亿,美的有785亿。很多人质疑格力账上有这么多钱,为什么这次会调低分红?
格力自1996年上市以来,现金分红21次分红,累计分红544.25亿元,分红率为35.23%。直接融资累计81.52亿元。
美的电器1993年上市,2013年美的集团完成整体上市,现金分红25次,累计分红416.74亿元,分红率为32.07%。直接融资共计166.46亿元。
两者给市场的回报,都远高于从市场圈的钱,是A股为数不多的良心企业。
格力在2017年选择不分红,在今年调低了预期分红,股民骂声一片,市场上也有很多解读,这很能理解,毕竟很多人是奔着高分红来的,尤其是外资。但这并不等于公司就不行了,也不能说管理层背信弃义,毕竟特殊时期,高分红能让管理层拿得好处更多,不分红对公司的发展有利。
格力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明显低于美的,格力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更强。
两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相近,长期来看周转天数有所下降,说明渠道管理能力在提高。最近三年周转天数升高,可能系地产调控,家电行业需求不足。
两家公司的营业周期都比较短,格力略小于美的,资金周转速度更快,营运能力强于美的。
事在人为,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看管理层。
格力前有朱江洪,后有董明珠,一个主技术,一个主销售,相得益彰,完美互补。
美的前有创始人何享健,后有经理人方洪波,老板对经理人团队高度信任。
董小姐致力于打造个人IP,粉丝无数,不得不佩服董小姐炉火纯青的营销能力,最好的销售就是营销自己。不少创业者的书架上都放着董小姐的书,很多有事业心的妹纸都把她当作偶像。
相比之下,美的一直闷声发大财,何享健不知不觉跻身财富榜前十。
一路高歌与不露圭角,并不能说孰优孰劣。
在管理人的继承方面,美的显然做得更好,董小姐的强势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格力,但也带来了风险,年过花甲,早就过了国企退休年龄,后董明珠时代谁来扛旗,充满了未知数。
总结:格力在空调领域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美的多元化做得更好,两者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渠道控制上都是我国制造业的佼佼者。
格力想要走得更远,需要解决跨界发展和继承人的问题,美的存在高溢价并购带来的商誉风险。
作者:萌哥的视界
『贰』 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案例研究
关于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案例研究
引导语:我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尝试起始于1999年,粤美的管理层通过受让法人股,成功收购上市公司。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关于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案例研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早期发展
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开始增多,随着2002年《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出台,管理层收购成为一大热点,被作为经理层激励、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方面,实施MBO是实现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优化企业治理结构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模糊问题、实现企业所有权向真正的所有者回归的一条捷径。另一方面,不少人对MBO的实施动机、定价标准、融资方式等诸多问题提出种种质疑,认为在相关法规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的情况下,MBO隐患太多,极有可能产生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等种种弊端。2003年3月,财政部向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发函,建议暂停对MBO的审批。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涉及国有股权转让的管理层收购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由此,如火如荼的MBO浪潮开始走向低潮。
二、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模式
(一)关联股东共同收购
关联股东共同收购最典型的案例及美的(美的集团,SZ000333)的管理层收购。参与美的管理层收购的两家公司开联和美托,具有关联关系,前者的主要股东是董事长的儿子何剑锋,后者则是董事长何享健本人。由于2001年中国证监会还没有对收购中“一致行动人”作出规定,两个公司通过分别收购美的的部分股份,顺利获得了控制权。同时,也顺利规避了“要约收购”的义务。
这种模式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同情况,例如管理层分别成立两家公司共同收购,典型的如深方大(方大集团,SZ000055)的管理层收购,由于目前《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一致行动人”的界定比较模糊,管理层在实施收购、获得控
股权的同时回避“要约收购”义务。
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于一致行动人的界定逐步完善,美的模式已不是一个可行的路径。
(二)间接收购
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转让必须经过财政部审批,程序较为复杂、所需时间较长,而未上市的国有资产转让相对来说则要容易一些。因此,通过直接收购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实施间接收购,是管理层收购的一种重要途径,比较典型的有鄂尔多斯(鄂尔多斯,SH600295)管理层收购。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出资成立的东民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鄂尔多斯的第一大股东鄂尔多斯集团,间接成为鄂尔多斯的控股股东。同样的案例还有宇通客车(宇通客车,SH600066)、宁波富邦(宁波富邦,SH600768)等。
2010年以来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并不多,包括2012年的大连国际(SZ000881)、2014年的山东如意(SZ002195)和2016年的东贝B股(SH900956),上述案例无一例外均采取了间接收购的模式。
(三)形式上无关联的法人联合收购
在管理层暂时无力实施获得绝对控股权的收购时,还可能利用一家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法人共同参与管理层收购,从而获得相对较高的控股地位,宇通客车(宇通客车,SH600066)的管理层收购就是一例。2002年6月,郑州市国资局将上市公司宇通客车的大股东宇通集团的89.8%的股份转让给管理层出资成立的上海宇通,10.2%的股份转让给河南建业公司。上海宇通利用对宇通集团的控股,联合河南建业成功收购了上市公司宇通客车。宁波富邦(宁波富邦,SH600768)的管理层收购也属于这种模式,两个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公司宁波富邦、上海城开联合收购上市公司第一、第二大股东股份,共持有上市公司43.7%的股份,由于这两家公司没有形式上的关联关系,并不构成关联交易,可以避免要约收购。同时,这种模式的管理层收购还可以再管理层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另一家形式上无关联的法人,成功实施收购,其实质是管理层利用外部权益资本融资。
(四)参与发起,逐步收购
深方大(方大集团,SZ000055)、洞庭水殖(大湖股份,SH600257)的管理层收购颇具特色,在公司上市之初,管理层就通过成立另一家“壳公司”,参与上市公司发起设立,由于资金较少,参股份额有限,并不是公司控股股东。在以后的经营中,管理层通过“壳公司”的资本运作,增加在上市公司股份,逐步实现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深方大1995年成立之初,董事长熊建明就通过个人持股98%,在香港成立集康公司,参与深方大的发起设立,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在2001年又个人持股85%成立邦林公司,和其他中、高层管理人员成立的时利和公司共同收购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全部股份,实施了管理层收购。以权益计,熊健明个人对深方大的持股比例在20%以上,成为实际控股股东。在洞庭水殖的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发起成立的泓鑫公司从一开始就参与上市公司的发起设立,并持有股份12.84%。2002年9月,泓鑫公司进一步收购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17.07%股份,合计持有上市公司29.91%股份,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
(五)收购非控股法人股东股份,实现间接收购
上市公司管理层欲实施管理层收购,但是公司控股股东又不愿意出让股份,此时,管理层通过收购其他法人股东股份的方式,实施间接收购。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流行的“敌意收购”,但由于收购者作为目标公司管理者的特殊身份,又不同于“敌意收购”。目前,佛塑股份、特变电工的管理层收购是以这种方式进行。佛塑股份(佛塑科技,SZ000973)的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成立的富硕公司通过受让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特变电工(特变电工,SH600089)的管理层分别收购第一、五、八大股东4.93%、4.93%、1.59%股份,共持有上市公司11.46%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早期的这种模式下的管理层收购虽然并不彻底,管理层并没有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但是管理者的身份已经发生重要改变,由纯粹的“管理者”变成了“重要股东”,从而改变了公司原有的治理结构,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收购非控股法人股东股份进行间接收购在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案例,在这两个案例中,管理层均获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2014年的山东如意(SZ002195)管理层收购案例,公司董事长控制的如意科技原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毛纺集团24.46%的股份,通过收购中亿集团持有的毛纺集团27.55%的股份,合计持有毛
纺集团52.01%股份,超过了东方资产持有的毛纺集团31.86%的股权比例,成为毛纺集团的控股股东并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2016年的东贝B股(SH900956)管理层收购案例中,公司管理层控制的冷机实业原持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东贝集团9.26%的股份,通过收购洛克电气持有的东贝集团39.14%的股权,冷机实业将合计持有东贝集团48.41%的股权,并通过与持有东贝集团5.51%股份的埃博科技签署《股权委托管理协议》,合计控制东贝集团53.92%股权,超过东方资产的43.81%的持股比例,成为东贝集团和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三、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情况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资的`特征
1、从公开披露信息看,早期管理层收购资金大部分来自管理层自筹资金 从交易情况看,早期的管理层为收购成立的新公司注册资本都比较高,其中,洞庭水殖、特变电工、胜利股份、鄂尔多斯、宇通客车等5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均高于收购所需资金。并且,管理层在这些收购平台公司中所占权益比例高,只有洞庭水殖的受让方有20%权益属于外来机构投资者融资。由于这些收购平台公司都是新成立,注册资本较好地反应了内部现金流,据此可以判断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管理层自筹。
2、个人融资是管理层收购资金的重要来源
然而,管理层用于成立平台公司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个人融资。中国管理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合理的推测是管理层收购的资金大量来源于个人借款,例如向亲朋好友借款,用个人资产向银行作抵押贷款、以个人信誉向其他企业融资等,个人融资成为管理层收购资金的重要来源。佛塑股份再管理层收购的公告中,明确披露了所需资金由管理层自行通过借款、贷款解决。
3、外部权益资本较少参与管理层收购
在典型的管理层收购中,收购资金除了依靠大量的借贷以外,还可以通过吸收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等权益资本形式,共同参与管理层收购。在上述案例中,只有较少案例利用了外部机构投资者的权益资本,其他收购活动全部依靠管理层自筹资金入股解决。
4、股权质押成为管理层收购再融资的重要手段
在已经完成管理层收购后,一些注册资本低于收购资金的受让人都进行了股权质押融资,如美的集团、方大集团和最新的东贝B股案例。先通过银行或者其他机构借款进行管理层收购,收购完成后再进行股权质押将上述借款还清,虽然本质上是一种“以新债还旧债”的行为,但是能够让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多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5、分期付款具有卖方融资的性质
分期付款作为一种融资技巧,被应用到管理层收购中。如佛塑股份管理层收购中,收购平台富硕公司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解决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与原第二大股东协商,在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后,支付首期转让款,恰好略等于富硕公司的注册资本,而承诺在股权过户时支付余款13,764万元,另外在一年内付清剩余的16,457.198万元。通过分期付款,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富硕公司得到了卖方16,457.198万元的1年期融资。
四、近年来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相关案例
(一)2012年大连国际MBO
1、收购的基本情况
本次管理层收购的收购方为大连翰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翰博投资”),是大连国际董监高为主出资组建的有限公司,管理层合计持有翰博投资61.60%股权。本次收购为翰博投资受让亿达投资持有的国合集团30%股权,转让后,翰博投资持有国合集团53%的股权,并通过国合集团间接持有大连过18.38%股权。
本次收购前上市公司的控制关系结构图为:
本次收购完成后控制权关系结构图为:
2、股权转让协议的主要内容
转让协议当事人:亿达投资(出让方)和翰博投资(受让方);
协议签署日期:2012年8月21日;
转让的股权及比例:亿达投资持有的国合集团30%股权;
股权转让的价款:人民币17,000万元;
付款安排:翰博投资在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后五个工作日内向亿达投资支付80%的股权转让价款(即人民币13,600万元);并在股权过户登记变更完成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支付剩余20%的股权转让价款(即人民币3,400万元);
股权转让协议的生效:股权转让协议经大连国际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生效。
3、收购资金来源
上述收购资金来源于翰博投资的自有资金1,500万元、股东借款3,500万元及银行贷款12,000万元。根据翰博投资与中国农业银行大连软东支行签订的贷款意向书,中国农业银行大连软东支行将为翰博投资提供12,000万元的信贷资金用于本次股权转让价款的支付。翰博投资各股东承诺,如出现上述资金不足以支付本次股权转让全部价款的情形,各股东将按出资比例向翰博投资提供剩余股权转让款。翰博投资声明,本次受让国合集团30%股权所需资金未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大连国际,也没有与大连国际进行资产置换或者其他交易获取资金。
4、本次收购的定价
本次收购中,翰博投资以17,000万元收购了亿达投资持有的国合集团30%的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翰博投资将持有国合集团53%的股权,其通过国合集团间接持有了大连国际56,772,782份股权,占大连国际股本总额的18.38%。
本次收购价格是以评估机构出具的《大连翰博投资有限公司拟收购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股权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元正评报字[2012]第086号)为基础确定的。根据该评估报告,截至2011年12月31日,国合集团30%股权的价值为18,242.62万元。根据交易双方意愿,经协商,翰博投资和亿达投资以评估价值为基础进行了友好协商,最终确定本次收购价格为17,000万元。
元正评估在对国合集团股权价值进行评估时,评估假设及评估方法合理,评估结果真实反映了国合集团股权的价值,不存在明显低估情况。其中对国合集团
拥有的大连国际股权的评估值为48,881.29万元,该评估值与大连国际评估报告中上市公司全部股东权益评估值的18.38%一致,且略高于该部分股权按照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7月13日收盘价计算的价值。如以该评估值作为大连国际股票市值,则相对于大连国际2011年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每股收益,市盈率为17.22倍,与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市盈率17.54接近,因此该评估值不存在明显低估大连国际股权价值的问题。
『叁』 不到40天砸90亿完成1亿股回购方案,这对美的集团有着怎样的意义
现在资本市场比较低迷,A股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美的集团为了给投资者信心,也是耗费90亿巨资,40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股票的回购方案。这件事具体来说,对于美的集团的影响如下:
三、股票回购对于股价形成有力支撑现在A股市场整体表现的异常低迷。美的集团选择现在回购股票,不仅表现出了对于公司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且这90亿巨资也不是白花,美的集团股票回购的行为,可以有利的支撑公司的现有股价。可以说,现在美的集团进行股票回购是一举多得的事。
各位,对于美的集团40天砸90亿完成1亿股回购方案这件事,你有什么不同想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肆』 股票美的集团是什么公司美的集团历年融资后股价美的集团吧
近一年,家用电器行业涨势不错,打破了之前的记录,但现阶段正面临高位调整。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后,我们是否还能有多赚一笔的机会呢?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在家用电器行业有着极高地位的美的集团!
在开始分析美的集团股票前,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份家用电器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进去就可以看到:宝藏资料:家用电器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看
公司介绍:美的集团已经上市了,并且在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已经达到了第一,业务横跨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变为A股家用电器行业市值排名第一的标杆企业。公司拥有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等完整产业链。
看过了美的集团的大概信息,我们来看下美的集团公司有什么亮点,有什么地方能吸引我们投资?
亮点一:公司强势引领线上渠道发展,B、C端业务同步进行
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人们对家电的需求逐渐稳定了。美的集团在先进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供应链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加持下,已经开始实现公司营业收入的稳步增长了。公司的全网的销售规模达到520亿元,仅仅是在上半年,同比整体上涨超出20%,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全品类搜索与销售同行中的佼佼者,
线上渠道稳居第一,有利于公司知名度不断增强扩大,公司的品牌荣誉亦是如此,以后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由此来保障。
亮点二:空调销量反超,成为空调界"老大"
美的集团空调营收在2021年上半年达到764亿元,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近20%,现在,已经成功的反超了格力空调的671亿元,在空调行业内算是发展的最好的企业之一了。现在反超过来的营业额已经有百亿之多了,证明了市场追捧和认可公司的空调,完全有希望继续坐在家电空调领域的第一位置。
我的态度是,在强者恒强的法则下,公司销售的空调数量超过了之前比我们优秀的同行,将会不断地巩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会提高公司其他家用电器领域的买卖量。
亮点三:国内唯一产业链与产品线齐全的家电生产企业
在国内美的集团是一家有着唯一全产业链、全产品线的家电生产企业,并且公司在压缩机、电控、磁控管等家电核心部件研发技术方面比其他同行做得会更好。该优势对于增强公司在家电行业的竞争力十分有利,使公司继续遥遥领先于家电行业,使公司得到更多的经济价值。
受文章篇幅的影响,对于美的集团的更多深入测评和风险告知,都在学姐整理的这篇研报中,赶快打开链接查看吧:【深度研报】美的集团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由于新冠疫情的出现,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逐步减慢了,家用电器出口量同比放缓。不过从未来的角度来说,当前阶段,国家对地产领域的改革,将会有利于家用电器的需求持续加大。并且,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智能产业的发展,将利于家电产品质量标准升级,为家用电器行业带来了新机会,新挑战。
整体来说,美的集团的家用电器有优越的研发技术,所生产的家电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明显有所下降,符合国家近几年来一直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策略,这个家用电器公司前途光明。
但文章毕竟有滞后性,若是想了解更多关于美的集团的未来行情,只需点击下文的网址链接,还有专人给你解析股票,看下美的集团现在行情是否到买入或卖出的好时机:【免费】测一测美的集团还有机会吗?
应答时间:2021-11-11,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伍』 美的是发展还是说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还是说偿债能力
美的: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反映了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美的集团近三年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1.07、1.16、1.02。格力电器近三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64、0.76、0.86。海尔智家近三年的指标为1.15、1.13、1.15。美的集团虽然在T+1年总资产周转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1以上,仅次于海尔智家。而格力电器虽逐年上涨,但远低于美的集团。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销售能力越强,资产投资的效益越好。因此,美的集团的发展可观。
美的集团近三年的应收转款周转率为13.34、15.54、14.07。格力电器近三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37.07、33.80、29.32。海尔智家近三年为12.95、12.90、16.02。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越高。格力电器的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处于行业顶端,美的集团指标变化趋势同总资产收益率相同,应收转款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2、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反映了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美的集团近三年中,T-1年ROA达12.63%,T年下降至10.44%,T+1年为10.07%。美的集团ROA始终稳定在10%以上,企业的资产利用率良好。与竞争对手比较,格力电器近三年ROA逐年上涨,为10.79%、13.40%、13.41%,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海尔智家ROA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平稳,为7.89%、7.27%、7.16%。经对比,美的集团的资产收益率在行业内较为可观,虽然有小幅下降,但企业仍保持平稳发展,处于第二的位置。
美的集团T-1年净资产收益率为25.37%,T年为24.5%,T+1年为24.69%。格力电器近三年ROE为30.08%、36.96%、33.07%。海尔智家近三年的ROE为19.10%、21.11%、18.90%。美的集团ROE在T年小幅下跌之后迅速回升,且指标仍能位于行业第二,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较强,处于行业领军地位。
3、偿债能力
流动性比率反应了公司偿付短期债款的能力,流动性比率高表示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强,反之则弱。但若这类比率过高,会造成流动资金浪费。美的集团近三年的流动比率为1.35、1.43、1.40。格力电器近三年为1.13、1.16、1.27。海尔智家为0.95、1.15、1.18。由此可见,美的电器的短期偿债能力最强,且并不过高。美的集团近三年的速动比率均为1.18。格力电器近三年为1.06、1.05、1.14。海尔智家近三年为0.74、0.87、0.90。速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强,美的集团的短期偿债能力领先竞争对手。
4、发展能力
企业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发展潜力,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无论是增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是提高营运能力,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增长能力,也就是说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其实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综合分析。
美的集团近三年销售增长率分别为16.15%、17%.13、19.15%。格力电器近三年的销售增长率为13.64%、18.76%、19.86%。海尔智家近三年的指标为17.24%、19.45%、21.04%。美的集团虽然近三年销售增长率有所增长,但与格力和海尔智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美的集团近三年的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为17.07%、16.75%、16.33%。格力电器近三年的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为13.34%、15.54%、14.07%。海尔智家近三年为12.95%、12.90%、16.02%。销售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百元商品销售额提供的营业利润越多,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弱。虽然美的集团的销售增长率略低于格力和海尔智家,但从销售利润率这一财务指标来看,反映出美的集团企业本身较强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