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公债融资利弊

公债融资利弊

发布时间:2022-07-15 09:18:15

1. 何谓直接融资包括哪些方式有何优缺点

直接融资是资金的最终供求双方直接见面,不通过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资金盈余单位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赤字单位发行直接证券来完成资金的融通,其所买卖的直接证券包括非金融机构、政府、工商企业或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公债、国库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各种形式的票据。直接融资的过程就是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直接协议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直接证券的过程。

2. 发国债对股市有影响吗

肯定有影响,而且发债的规模还很大,长达50年的国债,会从股市中吸走部分资金。特别是那种银行信贷等寻求低风险的资金会去购买这些国债。从而减少市场的资金供给。股市是一个需要资金拉升的市场。

3. 什么叫做公债有害论

公债有害论认为公债有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反对发行公债。古典经济学家一般都持这种观点。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处于封建领主制阶段,剩余产品还不丰富,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要想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限制个人消费成为重要途径。而此时的封建主却以国家的名义举借债务来满足各种非生产性消费,引起当时的各方人士的不断批评。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阿奎纳就认为公债会使国家变弱、降低国家的威望,从而反对国家公债,阿奎纳作为僧侣和世俗封建利益的代言人,他反对公债的言论表明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反对公债的。尽管十字军东征以后,西欧商品经济日渐发达,但法国财政学者让·博丹仍认为公债之借入是王侯财政崩溃的主要原因,并且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应避免举借公债。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认为国家发行公债这种有价证券带有纸币流通的弊病,必然会引起粮食和劳动价格的上升,举借公债要支付利息从而加重国民的负担,同时还使得公债券持有人坐享其利养成以利息维持生活的惰性,这些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他还义正辞严地警告政府“国家如果不消灭公债,公债必然消灭国家。”
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了更多更快地进行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更提出了限制国家非生产性消费的理论,主张建立“廉价政府”,财政政策要以不干涉和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前提。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引伸了休谟的见解,对公债给予了更为严厉的批评。斯密认为: 1)国家之所以要举债,是因为当权者奢侈而不知节俭,举债使得国家轻而易举地取得财政收入,造成君主和国家更加奢侈,更不注重国家财富的积累和储备。2)公债是非生产性的,因而举债将减少生产资本,而且当国家费用由举债来支付之时就是把该国一部分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的资本抽出来转用于非生产性的国家财政支出,这样势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影响。3)国家举债造就了一批食利阶层,是鼓励人们将资金投入非生产领域,做不劳而获的寄生虫。4)举债是预借赋税,必将加重后代人的负担。5)举债过多,致使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推卸债务,不仅经济将陷入危机,也将造成国家破产。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与亚当·斯密持有大体相同的观点,坚决反对政府举债。

4. 有价证券融资的利弊分析

1.证券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证券融资使资金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直接接触,形成直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没有另外的权利义务主体介入其中。促成证券发行买卖的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自身不充当权利义务主体,是连接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的服务性媒体,真实的资金交易是由赤字单位和盈余单位直接充当权利主体而实现的,因此,证券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
2.证券融资是一种强市场性的金融活动所谓强市场性是相对于商业票据融资、银行信贷等以双边协议形式(如购销双方发生商业信用而签发汇票、银企双方发生信贷关系签出贷款合同等)完成资金交易的弱市场性而言的。证券融资一般是在一个公开和广泛的市场范围内由众多资金交易者通过对有价证券的公开自由竞价买卖来实现的。
3.证券融资是在由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证券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完成的。证券融资是在非常广泛的市场领域进行的金融活动,赤字单位若想成功地发行证券,达到预期的筹资目的,往往需要诸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那样的专业化证券中介机构为其分析、确定发行方式、发行时间、发行价格、筹资期限、利率、偿还方式,代为办理编写招股说明书或债券发行说明书及其它文件,办理广告宣传、协助其取得信用评级,为其设置和管理偿债基金等等。

5. 如何理解公债是一种变相的,延迟的税收

通过发行公债的政府融资仅仅是延期了征税,即虽然政府以公债形式融资支持部分财政支出,从而减少了当期的征税,但由于债务最终是由未来的増税偿还,因而它与现时税收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

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有哪些优缺点

一、直接融资

优点

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缺点

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

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

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二、间接融资

优点

1、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

2、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3、降低融资成本。因为金融机构的出现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结果,它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关信息的专长,而不需要每个资金盈余者自己去搜集资金赤字者的有关信息,因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4、有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缺点

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

(6)公债融资利弊扩展阅读

投融资申请方式

1、投融资行为的介入程度:直接投资,间接投资。

2、投融资申请投入领域:生产性投融资申请,非生产性投融资申请。

3、投融资申请方式:对内投融资申请,对外投融资申请。

4、投融资办理内容:固定资产投融资申请,无形资产投融资办理,流动资产投融资申请,房地产投融资申请,保险投融资办理,信托投融资办理等。

办理流程

1、投融资办理企业向审批机关提交董事会决议和董事长签署的申请书等文件。

2、审批机关在接到投融资办理申请文件后,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

3、审批机关进行投融资申请审核。

4、经审批机关审核同意后,投融资办理企业按照变更登记的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5、投融资办理完成。

7. 为什么要发行公债

发行国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筹措资金。债券的发行就是为了融资,通俗易懂一点说就是手里暂时没钱,但是需要用钱,所以发行债券,比如企业债,地方债,国债。通常来讲,每个国家都会发行自己的国债,一般本国居民可以购买,作为投资。因为国债背后有国家信用背书,所以国债本身信用等级高,违约风险小,利率水平通常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基准利率,所以许多人将国债,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方法。

要不要买国债,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判断,国债的风险等级,利率水平,期限。它本身风险等级低,如果收益不错,也可以作为投资理财购买,预估一年期利率水平可能在3%-4%左右,国债根据发行的期限不同,年限也不等,有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期国债,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自由配置。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8. 公债的经济效益是什么

公债也就是政府债务没有经济效益,是政府进行融资的一种手段。按照李嘉图等价的说法,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和通过税收融资是等价的。 所以对经济没有好的影响。 实际上政府发行公债还会挤出私人投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9. 不同公债的持有者持有公债的经济影响

信用的基本形式

下面将按受信对象的分类标准来说明信用的基本形式。

1、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也称政府信用,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的能力。政府为对人民提供各种服务,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应。但是政府税收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支出的增加,因此,政府每年出现庞大的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或出售各种信用工具。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对持有人所做出的将来偿还借款的承诺。这种偿还债务的承诺来自公共机关,因此称为公共信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分为三级: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包括市政府与县政府)。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外举债,才能应付各项庞大的开支。

联邦政府的财政出售下列信用工具举债,筹措资金:期限为1年内的,称为国库券;期限为1年到10年的,称为国库票据;期限为10年以上的,称国库公债。由于联邦政府具有雄厚的经济为后盾,债信良好,因此这些证券发行以后,不但美国人购买,外国人甚至外国政府也争相购买。

各州宪法大多都规定,州政府的年度预算不能有赤字,以符合州宪法所规定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尽管如此,在特殊情况下,州政府还是经常无法应付预算,从而也不得不发行公债来筹措财源。只是由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信用风险较高,所发行的公债不如联邦政府公债那样容易出售。

2、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它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客户进行的赊销,即产品信用销售。在产品赊销过程中,授信方通常是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批发商,而买方则是产品赊销的受益方,它们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客户或代理商。买方以自己企业的名义取得卖方所授予的信用。企业信用还涉及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以及使用即期汇款付款和预付货款方式以外的贸易方式所产生的信用。

银行也是一种企业,而且是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3、消费者个人信用

消费者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事实上,消费者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工具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二战以后,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大幅提高。为了推销商品,商人设计出许多创新推销方式,诸如分期付款、赊购证、信用卡等。消费者信用的出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并使消费者可以提前享受到他们所要的东西。

如果以信用的使用目的为标准,消费者信用可以再分为零售信用和现金信用等。

(1)零售信用

零售信用是指零售商向消费者以赊销的方式提供产品与劳务,是消费者直接用来向零售商购买最终产品的一种交易媒介。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或零售商增加了销售,争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信用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

在零售信用中,具体可以划分为循环信用、分期付款信用以及服务信用。

循环信用是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协定。依据协定,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在事先约定的限额内,以信用交易购买各种商品。

零售分期付款信用的特点是要求受信方支付首付款,然后要在一定期间内按期支付固定的金额,直到还完全部款项为止。它与循环信用不同的是,消费者要与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在余款支付完后信用交易自动终止,所以它又叫做封闭信用。

专业服务信用专指消费者可以先期获得专业人士的服务,在收到帐单后再行付款,是专业服务提供者对消费者所提供的短期信用。专业服务信用类似上述的循环信用,只是由专业服务替代了实际商品。

(2)现金信用

现金信用即现金贷款。当消费者由于各种理由需要现金,都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消费者得到的是现金,授信主体是金融机构。现金信用比零售信用进步了很多:零售信用将交易限定在具体的商品上,而现金信用则可以使消费者购买任意的商品以及更广泛的用途。

与零售信用一样,现金信用因偿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分期付款贷款、单笔付款贷款及一般用途信用卡三种。

分期付款贷款是一种贷款的协定。它约定借款人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以固定而有规律的付款方式偿还贷款。借款人必须提供收入及财务的安定性证明,使贷款人对借款人将来偿还贷款抱有信心。

单笔支付贷款是一种短期的贷款,贷款期限通常短于1年,并规定在期限终了时,借款人应将全部贷款一次付清。

一般用途信用卡由银行、金融公司或大公司的财务部门发行,是发卡公司对于持卡人预先核准的贷款凭证。此种贷款通常设有信用额度,亦即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支付费用的最高限额

公债是公共债务的简称,是政府的债务。公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两个方面,而国债专指中央政府的债务。在我国,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务,所以我国目前所有的公债都是国债。具体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首先是一种财政收入。国家发行债券或借款实际上是筹集资金,从而,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三大功能。国债的发行要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债券或借款到期不仅要还本,还要付一定的利息。国债具有认购上的自愿性,除极少数强制国债外,人们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完全由自已决定。按照不同标准可以把国债分为不同的种类: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以筹措和发行的期限为标准,国债可分为长期国债、短期国债和中期国债。所谓长短中期是比较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将一期以下的称为短期国债,10年期以上的称为长期国债,期限界于两者的称为中期国债。以筹措和发行的性质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以筹措和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内债和外债。所谓内债,是国家在本国的借款和发行的债券。所谓外债,是指国家向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以债券的游泳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可出售国债和不可出售国债。国家的借款是不能转让的,只有债券有可出售和不可出售之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债余额(内债)以年均增长率高达33%的速度递增,而且政府发行公债不仅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还为了稳定经济运行。尽管如此,在我国,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际部门,甚至在财政学教科书中,对公债管理特别是公债管理政策的内涵,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公债管理政策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公债管理包括对公债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决策、规划、指导、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环节。公债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公债发行、发行权限和管理权限的规定,对债务收入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对公债券流通方面的规定,对公债偿付与调整和对公债持有者结构的规定等规章与制度。
1、公债的发行权问题

在公债管理制度中,规定公债管理权限的依据是一级政权一级财政,一级财政一级公债发行管理权。许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如日本《地方财政法》即规定日本地方政府能发行公债,当然要有中央的审核和批准。给与地方一定的募债权,在防范财政风险方面是有很大作用的:将权力有限地下放,使募债主体多元化,中央政府在防范财政风险方面的机动性就会得以增强,整个国家的财政风险也会随着下降。[7]而我国目前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是需要改变的。

2、对债务的使用和管理

有些国家法律严格禁止将债务收入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如日本的财政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的财政支出,必须用公债和借入款以外的财源来解决。只有作为公共投资费和投资贷款的财源,才可以发行公债和介入资金,这种公债就是所谓的建设公债。[8]之所以将公债的用途限定在建设性项目上,主要是因为建设性项目具有直接偿还债务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财政借款的风险。而我国目前未区分公共预算中的公共投资项目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的盈利性投资项目,是不妥当的。

(二)引入法律经济分析方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公债是一个涉及比较多的经济学工具和技术的制度,因此要完善公债制度,需要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才能更好地降低财政风险。国债的风险管理包括:国债发行的规模、国债发行的结构、国债发行的方式、国债流通的规模风险、国债的偿还规模和结构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不是立法者可以拍拍脑袋就可以制定的;并且制定后标准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因此需要法律经济的分析方法,从技术上降低国债的风险。

(三)程序法上应着重强调对国债的审查监督。

审查方面,应同时坚持财政民主主义,国债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等问题都需要经过人大的批准。在监督方面,应该建立完备的债务监测、统计和预警公告体制,按照一定的指标及时向人民披露各种公债信息。提高审查和监督的公开透明度。

一、公债管理政策的含义
公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控制公债的规模和构成、调整公债购买主体的结构、选择适当的公债期限结构和利率水平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狭义上说,公债管理是指以最低成本维持现存公债的一系列运作;从广义上说,公债管理是指影响政府未偿债务规模和结构的所有措施(注:Smith,Warren.L,1960,Debt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Mishra,D. K.,1985, Public Deb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 India,Print House,p.213.)。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财政学家阿伯特就给公债管理下了一个最为综合的定义:“公债管理的含义就是选择公债形式和确定不同公债类型所占的比例数量,选择债务期限结构和确定不同阶层持有者所拥有的公债数量,作出到期公债的偿还或公债以旧换新的决策,确定公债发行的条件和价格,对不同公债持有者的待遇,有关到期公债和新发行公债的政策及其在政府一般财政政策中的地位等等。”(注:Abbott, C. C.,1949,Management of the FederalDebt,McGraw-Hill Book Co.,p.23.)
公债管理的原则取决于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客观经济条件。现代经济运行条件下,公债管理的“中性原则”(即它不应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已被废除,并且,公债管理被作为是控制国民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和配合其他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工具。因此,根据汉森的观点,现代公债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 )政府债券必须是安全可靠的投资,到期必须立即偿还而且要随时能变现。(2 )公债必须维持其货币价值,以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3 )公债应当尽可能广泛地为全体公众所拥有,以配合累进所得税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化。(4)联邦支出、 课税和举债的预算控制应当作为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本目标。
所谓公债管理政策是指政府在发行新债或以新债还旧债时,通过公债种类、发行条件等政策性操作,对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政策。公债管理政策的实质在于在:财政政策规定了国债规模、货币政策规定了可利用的货币资金和借贷资金的前提下的债务结构特征问题,包括政府未偿债券种类、所有权格局和国债期限结构(注:Sharp, A. M., C. A. Register and P. W. Grimes, 2000, Economics of Social Issues,Irwin/McGraw-Hill,p.431.)。
归纳起来,公债管理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下列四个方面:(1 )在发行新公债时, 是发行长期公债还是短期公债? 长期公债与短期公债如何搭配组合?(2)在公开市场操作时, 应将哪一种类和条件的公债作为对象?是减少短期上市未偿公债的数量而增加长期上市未偿公债的数量或是相反?从公债管理政策的角度来看,公债种类的多样化是有利的。因为,公债种类多样化一般来说都伴随着公债购买者增多,民间持有公债的数量就会增加,在费用一定的情况下,能保持政府收入的稳定。(3)在发行公债时,如何确定公债利率?一般来说, 偿还期限越长,利率就越高,但利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较小,而且利息支付比较稳定。相反,偿还期限越短,利率就越低,但利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率差异导致利率变化对经济影响的不同。(4 )公债持有主体如何选择? 如果以银行特别是中央银行作为购买主体, 势必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对经济稳定产生冲击;如果以企业作为购买主体,无疑会减少企业用于实际资本的投资;如果以个人作为购买主体,可能减少消费,也可能减少私人储蓄。
可见,公债管理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延伸,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极大影响。
二、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
既然公债管理政策既与财政货币政策密不可分,又是一种独立的经济政策,那么,作为更接近于财政政策的公债管理政策,其目标必须符合财政政策目标的要求。就财政政策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来看,财政政策目标体系可列为三大类,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价格稳定目标、充分就业目标、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反周期波动目标)以及公平收入分配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的上述目标也是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同时,公债管理政策作为独立的政策,它又有自身的目标,诸如拓宽公债的发行和分配范围、确保政府债券的顺利推销,维持政府债券市场的稳定、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实现均衡的期限构成等等。
在理论上,有关公债管理政策目标有两种见解。第一种见解也称为古典见解,认为公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直接相关。因此,倘若政府要发行公债的话,应当发行流动性较低的长期公债。第二种见解也称现代见解,虽然有许多观点,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1 )通过发行一定规模的短期公债来刺激预期总需求;(2 )尽量减轻因公债构成变化所产生的影响;(3)在实现预期总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公债的利息费用;(4)根据(3)的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说,公债的最适构成主要是长期公债占主导地位。
第一种见解是围绕着公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来展开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讨论,而第二种见解尽管在许多方面有些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公债构成的变化来讨论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
从现代见解来看,公债管理政策自身目标与财政政策总体目标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例如,从财政角度来说,公债管理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公债的利息负担最小化,但从经济稳定的观点来看,公债发行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这两个目标在现实中往往是对立的。如果公债总额一定,短期公债的比重若高,流动性就高,市场利率下降。利率降低意味着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加,而且通过资产效应促使个人消费需求增加。同时,利率降低使企业的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亦增加。相反,长期公债的比重若高,则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升高,总需求减少。因此,在维持一定总需求的前提下,要适当选择使公债利息负担最小的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的搭配组合。
可见,如何确定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的搭配是公债管理政策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实现中,压低公债的利息成本与促进经济稳定这两个目标之间经常不一致:为了降低公债的利息成本,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利率水平较低,故应趁机发行长期债券,以减轻利息负担;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宜发行短期债券,以免增加长期公债的高利负担。可是,为了经济稳定,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当发行短期债券,以刺激总需求增加;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应当发行长期债券,以抑制需求过旺(注:Laid, W. E.,1968,The Changing Views on Debt Management, Monetary Economics,ed.by A. D. Entine,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Inc.p.465—479.)。这样, 在政策目标上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公债管理政策自身目标与财政政策总体目标发生冲突时,以哪一目标为主?二是如何解决公债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就前一问题而言,由于公债管理政策只是财政政策的实施工具,故此,从全局来说,公债管理政策目标要服从财政政策总体目标。就后一个问题而言,如果通过货币政策能实现经济稳定,则利息费用最小化可以作为公债管理政策的主要目标。但是,如果公债管理政策研究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适当选择公债种类。

10. 增持美国国债对于中国的利弊 。

[经济学论文] 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利弊分析国债, 美国, 中国, 利弊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摘要:近年中国持续增持美国国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也未减持。这和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结构、去杠杆化、人民币国际化、中美关系、美元地位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有政治因素。增持美国国债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感,抑制了美国大量印制美元,但却带来很多风险,包括美元贬值风险、国债缩水风险、债务偿还风险、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降低中国增持美国国债风险的建议。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国债,美元贬值,外汇储备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现状(一)持有量暴增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此后中国逐渐开始购买美国国债。从1972年到1999年底,由于缺少外汇,不熟悉美国金融市场等原因,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数额较少,而且基本上没有形成较大的持有量。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大量持有是在2000年以后,2000年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仅仅600亿美元,但是从2001年开始这个数额开始了迅猛增长,到2009年5月已经达到了8015亿美元。(二)金融危机后加速持有美国国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不仅没有减持美国国债,反而加速持有美国国债。2008年9月,中国增持美国国债43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债权国。2009年5月中国又增持了380亿美元美国国债,总量达到8015亿美元。从2007年底到2008年底的单年增加持有量达2498亿美元,也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单年增持纪录。2009年1月和2月中国外汇储备分别减少326亿美元和14亿美元,但是中国在这两个月分别增持了122亿和4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三)逐步调整美国国债持有结构目前中国依然在持续购买美国长期国债,但净增持规模在2008年的第4季度明显下降。2008年第2季度至第4季度,中国增持美国长期国债分别为242亿、361亿、42亿美元;增持美国短期国债分别为-110亿、470亿、1050亿美元。2009年5月,中国增持美国长期国债40.3亿美元,增持短期国债339.7亿美元,这表明中国5月所购入国债以短期国债为主。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原因剖析(一)资金来源—改革开放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将我国长期以来的外汇储备情况和美国国债持有量结合起来分析可知,中国外汇储备越多,持有的美国国债越多,即中国使用外汇储备的重要途径是购买美国国债。2001-2008年,中国每年稳定的有40%左右的外汇储备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所以长期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和持有美国国债量之间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以贸易上“奖出限入”,资金上“宽进严出”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导致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快速增长,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就会有更多的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国国债。(二)购买对象—美国国债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金融危机导致美元的强势地位陷入危机。但是欧元、英镑、日元的表现却更弱,所以这些货币目前还都不能替代美元的国际地位。在全球都面临金融危机时,中国意识到美国国债是相对保险的投资产品。美国国债容量大、需求强劲、交易活跃、流动性强、收益较高,如果减持美元资产,来增持其他币种资产,也只能导致外汇储备市场价值出现较大账面损失。(三)储备结构—不能大部分购买黄金、石油等中国的外汇储备中不仅含有外商来华投资的款项和中国所欠的外债,还包含国际游资和贸易顺差。即使在贸易顺差中,也不全是国内企业出口所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跨国企业。2001-2006年,超过5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出口总额已连续5年占据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外汇储备就必须满足外商和内商的经常性兑换需求。所以中国不能将大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黄金、石油和矿产等实物。(四)去杠杆化—大量资本重新流入美国金融危机下,去杠杆化已经成为一个热词,现在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已启动去杠杆化进程,引起大量短期国际资本重新流回美国。另外,由于美国国债仍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所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重新流入美国投资于美国国债。这一方面会引起美国短期国债收益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会引起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升值。因此增持美国国债就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五)结售汇制—政府控制跨境资本流动强制结售汇条件下,企业必须把所得外汇卖给指定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在外汇市场上将超过头寸限额的外汇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取得外汇的同时,要增加相应数量的本币发行。可以说,外汇是央行通过增加货币发行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取得的,因而外汇储备成为央行的资产。这就满足了政府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控制,政府手中集中的过多的外汇储备不得不投向海外市场,美国国债是相对合适的投资产品,因此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六)其他目的—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仍然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现阶段的国际信誉还是建立在庞大外汇储备和巨额美国国债持有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可以通过大量持有美元国债来维持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为人民币国际化迈进一大步。(七)中美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美国是中国商品的最大进口国,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可以维持中国的出口增长,中国可以维持美国超前消费。中国停止购买或者抛售美国国债,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增和价格暴跌,从而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账面损失。一旦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美国就会印刷更多的美元进行救市,于是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中国就会进一步减持美国国债,如此下去中国便陷入了恶性循环。(八)政治因素—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不仅有经济上不得已的原因,其中也涉及政治因素。历史表明,全球经济危机或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都会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这次金融危机后,不论欧洲、中国还是日本,都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取代美国的角色。中美两国制度不同,近年中国迅速崛起,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了挑战和威胁,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徘徊不定。这时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从旁协助美国救市,就占据了道德优势,中美两国之间就能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关系,这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一)国债缩水风险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增发国债一直是美国政府的最主要融资方式。2007年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额为5490亿美元,2008年上升至1.47万亿美元。一旦新增国债供给量超过其市场需求量,则新增国债的收益率将会显著上升,而存量国债市场价值缩水。(二)美元贬值风险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在未来6个月内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这增加了美国长期内通胀与美元贬值的风险。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迅猛增长。由于美联储的资本金并没有变动,所以其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就意味着其在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一旦美国经济有所回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高,流动性将加速转化为信贷与广义货币。这时美联储不能及时从货币市场抽回流动性,那么通胀将随之而来,美元就会贬值。(三)债务偿还风险近年来,美国一直依靠发行国债来弥补其巨大的融资缺口。伴随金融危机的爆发,大规模救市的展开,美国的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白宫预算管理处预测2010财年美财政赤字1.26万亿美元,比之前预期提高870亿美元,占GDP的8.5%。美国的净资产在急剧下降,而债务数额却快速上升,由此可见美国已不具高额债务的偿还能力。(四)本币汇率风险中国M2/GDP的比例现在高居世界之最,说明央行投放的货币并没有转化为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么资金是在虚拟经济如资本市场内循环,要么说明货币的投放已超出实体经济的合理要求。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用更多的美元外汇增持美国国债,于是美联储就将这些货币投入到本国的货币市场增加本国的流动性,于是支撑起美国企业的融资和对外投资,这些企业会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这样大量的货币以外汇和投资的形式再次流入中国,按国内的换汇机制会引起人民币的再一次增发,长期看必然引起本币的贬值。(五)货币政策风险巨额美国国债的存在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形成障碍。对于大量的美国国债,需要以美元的价值投放相应的人民币数量,但是大量美国国债造成外汇的沉淀,短期内美元贬值的趋势必然给国内货币政策造成干扰。一旦美元贬值,前期投放的人民币过剩,国内流动性过剩,从而进一步诱发通胀。另外,对应大量美国国债的人民币增发要求央行必须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国内的流动性泛滥,但是提高利率会诱发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套利,使得央行紧缩措施收效并不明显。相关政策建议(一)促进外汇投资结构多元化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外汇储备中占据较大比例的美元资产开始成为一种隐忧,因此外储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些其他的潜在投资机会。首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投票通过了向186个成员及其央行发债的方案框架,将发行1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定价的IMF债券,而中国的购买目标将高达500亿美元之多。其次,全球能源、金属与其他大宗商品市场,目前处于至少10年来的低位。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建立资源储备的必要性,进口能源与大宗商品。再次,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目前处于多年来的低位,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二)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模式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中央银行在取得外汇的同时,要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这就会引起通过膨胀。在这种结汇制度下,国家统一安排外汇投资,不利于风险分散。因此,政府应该允许企业和个人拥有外汇,扩大企业对所创外汇的自由支配度。这样,国家不能对外汇集中投资,企业和个人也可以根据经济形式进行自主的投资,这就分散了外汇投资单一化的风险,同时也改变了国家集中投资目标大、渠道单一的弊端。(三)加强对话促中美达成共识为降低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中美之间应该加强对话达成共识。央行应该要求美国政府提供可信的保证来作为是否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的条件。首先,要求美国政府将其国债的收益率与通胀指数挂钩,以防范通胀风险。其次,即使美元贬值,美国政府也必须保证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汇率和最初购买美国国债时的汇率相同,以防范美元贬值风险。或者是美国政府可以直接对中国持有其国债的损失给予补偿,如果不行,那么在其他方面应该建立具体可行的补偿机制。(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的外汇储备数量充足,币种和品种齐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体系急切期待一个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货币加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中来,人民币无疑是众望所归。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改变目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增强中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逐步摆脱美元的控制。参考文献:1.宋国友。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来源、收益与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赵娟。增持美国国债之利弊分析[J]。科技信息,2008(35)3.张明。中国不应无条件增持美国国债[J]。世界知识,2009(6)4.李彬。中国持美债规模首超8000亿[N]。第一财经日报,2009-7-17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论文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06287&page=1

阅读全文

与公债融资利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招行理财收据 浏览:936
基金生物医药 浏览:249
货币基金累计净值 浏览:957
股融资增加 浏览:220
中金岭南股票值得投资吗 浏览:504
中期期货研究报告 浏览:315
东阿阿胶股票最新价格查询 浏览:283
北上资金数据东方财富 浏览:42
企业外汇风险对冲 浏览:1000
人民币通胀贵金属 浏览:96
007346基金价格 浏览:87
钱管家理财 浏览:75
美国理财产品收益率 浏览:15
中行贷款信用卡分期还款利息怎么算 浏览:742
保险公司可疑交易报送 浏览:244
融资会议纪要 浏览:535
信托项目6 浏览:846
简理财兜底吗 浏览:778
公募基金与银行 浏览:118
融资部喝酒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