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家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不仅影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弱化了市场纪律,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打破刚性兑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刚兑”的各类产品让金融市场积累了过多的风险。从资管业务的本质来看,购买产品是一种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行为,就要承担风险,这是市场规律。然而资管新规前,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时,资管机构就会拿自己的总利润来弥补亏损。因此“刚性兑付”在表面让投资者享受了稳定收益,但实际上只是把本应该由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转移给资管机构,不利于资管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打破刚性兑付将使风险与收益更匹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刚性兑付违背了投资理财的一般规律,使得基础资产的价值波动不能反映到产品价格中;同时也使得投资者理财理念扭曲,不清楚自身承担风险的大小。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打破刚兑后,将促进资管行业向代人理财的本源回归,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有效管控资管机构的道德风险和市场乱象;同时将使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将更加匹配,避免资管产品为追求收益而罔顾风险,恢复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和资源匹配作用;打破刚性兑付还可以使无风险利率向合理水平回归,挤出刚性兑付在资金成本中注入的水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贰』 “刚性兑付”神话破灭:谁的盛宴
不出意外,今年将成为信托品种打破刚性兑付的元年。在各类产品危局频出的当下,即便最后时刻各种神秘力量出现成功“兜底”,理财市场对信托产品退避三舍的态度已然形成。
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告诉我们,当外界对某个事件形成一致预期,便会加速该事件的形成。这一规律在资本市场上屡试不爽。
然而,市场对信托刚兑的信心正在趋于瓦解。
记者了解到,此前一家以出售信托为主的第三方销售机构已经全面转身,不再出售任何形式的信托产品。过去几年间,股市疲弱,代销信托产品几乎是这个公司唯一赚钱的出路。现在该公司已经转而主销阳光私募,特别是能够提供稳定绝对收益的对冲型产品。
而以各种眼花缭乱的形式最终很大程度上流入企业贷款的银行资金池业务也开始追逐对冲类产品。能够提供稳定回报的优质对冲成为信托替代品,渐成业内共识。
事实上,受益刚兑瓦解的不仅仅是可作为信托替代品的对冲产品。A股——这一在信托重压之下日渐边缘化的市场,或许也将迎来出头之日。
各个板块之间“你死我活”跷跷板效应,似乎是资本市场绕不开的铁律。2010年,伴随着房地产限制政策的出台,信托业发展高歌猛进,而股市则坠入谷底泥足深陷。
2009年信托规模几千亿,完全与股市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几年则以舍我其谁的气势“大杀四方”。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信托总规模迅速扩张,连续几年以超过50%以上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底,其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这是股市总市值的一半,与股市的实际流通市值旗鼓相当。
“如果市场无风险利率都能给到10%以上,谁还会去追逐传统蓝筹的相对高风险低回报呢?”在业内人士看来,信托这几年对股市的影响有两点:蓝筹股无人问津,要求回报动辄30%-40%;二是增量资金有限,A股市场逐渐沦为存量资金的游戏。
事实上,这几年信托大跃进式的发展,信托产品沾边的品种“鸡犬升天”,与2010年之后国家开始出台房地产限制政策不无关系。各种金融产品通过各种形式的包装,绕道为房地产等限制行业提供贷款,获得了高额的回报。
最极端的情况下,连银行间市场利率都被畸高不下的同业存款连续拉高,致使余额宝[微博]等货币市场基金收益居高不下,造成历史罕见的“钱荒”的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债券熊市。
“成年人不讲对错,只讲利弊。”韩寒的这句经典台词可能只猜到了故事的开头。还有一句话叫作,“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随着刚性兑付神话破灭,不合理的暴利终究会以某种形式归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叁』 现在的刚性兑付信托是不是已经在信托法中取消了啊那还安全吗
刚性兑付只是一种销售的手段,并不是在法律上体现的,信托相关法律上明明规定的是合同中不能出现保本保息的字样,何来刚性兑付呢?之所以宣传刚性兑付,是一种蒙蔽投资者的宣传手段,并不可取的,当然,现在的信托的确在事实上是刚性兑付,但是这并没有法律的依据,只是信托公司为了自己的信誉不受大的影响,才这样做的,前提是小范围的局部风险。信托之所以安全,在于其设计上,不是法律上的保证,信托产品一般都有充足的抵押和其他风险控制措施,所以出现风险也可以及时化解,整体安全性还是可以的。
『肆』 银行、券商、信托 打破刚兑 什么意思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它们的职责各不相同。
“券商”,即是经营证券交易的公司,或称证券公司。在中国有中信、申银万国、齐鲁、银河、华泰、国信、广发等。其实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代理商。
刚兑,即是刚性兑付,在我国基本集中在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部分信托产品到期后,银行/信托公司必须要给投资者分配本金和收益,当理财计划/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银行/信托公司就不得不进行兜底处理。
目前刚性兑付的规定并无法律依据,只是行业内一个争取客户的“约定俗成”,尤其在信托行业,刚兑是信托的牌照“标签”之一。
信托就是信用委托。信托业务是由委托人依照契约或遗嘱的规定,为自己或第三者(即受益人)的利益,将财产上的权利转给受托人(自然人或法人),受托人按规定条件和范围,占有、管理、使用信托财产,并处理其收益。
(4)信托刚性兑付打破了吗扩展阅读:
从监管层面的考虑。这是现在金融业监管的大趋势,如果没有了刚性兑付,那就意味着好的信托资产,以及投资者手里钱都会流到那些风险控制做的比较好、资本比较雄厚、管理能力比较强的信托公司,优胜劣汰,对于资源配置来说是个好事儿。
就是对投资者的考虑。打破了刚性兑付,意味着你买的信托产品/金融理财产品更加透明化了,你的收益和风险也会更加匹配,长远来说,也是让投资者自己承担风险,接受市场检验,自负盈亏,慢慢地成长为合格投资者。
由于信托是一种法律行为,因此在采用不同法系的国家,其定义有较大的差别。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信托定义,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没有对信托的定义达成完全的共识。
『伍』 刚性兑付通俗理解
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刚性兑付在房地产信托、政府融资类信托等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中被执行,而证券投资类信托并不受此约束。
监管层要求确保兑付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新业务,让投资者消除疑虑,也是为了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防止因信托投资亏损诱发群体性事件。
信托是这样的
市场上有一些好的项目,比如券商的上市公司股东的场内股票质押 这种属于优质项目 因为遇到风险可以及时平仓 因此来说 利率自然要低一点 可能只有6% 所以买的这种理财产品 利率就只有5%
差一点的是银行场外股权质押 利率可能达到7% 买这种理财产品 利率就只有6%
再差一些的 就是银行 证券都不愿意做的了 于是信托就去做了 垃圾股的场外股权质押业务 利率自然也就高到8%以上了 买到的信托产品就7%以上
但是垃圾就是垃圾 真的有违约的 怎么办?信托不能砸了招牌 说“是你自己选的高风险的信托产品 自然有违约的风险” 不然得罪了客户谁还无脑买信托呢?于是,打碎了牙齿咽肚子里,胳膊折了缩袖子里。这就是刚性兑付,甭管项目赚了还是亏了,都要按照约定的报酬兑付。
信托里“刚性兑付”是指我国信托公司向不特定机构和自然人发售信托产品募集资金,信托公司在管理募集资金过程中资金使用方发生信用风险或其他风险,信托公司以其固有资金或其他来源资金偿付资金提供者的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当资产端资金运转出现问题,管理人以自有资金直接或间接接盘的行为 。
我国2018年4月27日发布实施的资产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打破了刚性兑付。要求金融机构按照公允价值原则对资管产品进行净值化管理,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此类问题下有很多回答,靠前的认为“刚性兑付”使金融机构承担过大风险,与市场定价机制相悖,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个人观点,资管新规断了信托的“刚性兑付”,像一个40岁中年男人迫于家妻的压力而与知己断绝来往。当然,比喻是不恰当的,40岁中年男人人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与知己的完全断绝不藕断丝连也是一个逐步且漫长的过程。知己的存在确实不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家庭氛围。
『陆』 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怎么理解啊
是投资者市场上购买的信托产品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不兑付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内高净值客户选容择购买信托的主要原因。刚性兑付是信托行业的潜规则,截止目前还没有哪个信托公司敢做第一个打破刚兑的,主要担心自己的声誉影响,当然前提是现在基本即使延期或者暂时有能力垫付都是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在自己能承受的现金流之内;当然终有一天会打破的,客观来说,打破刚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投三六零提供信托产品。
『柒』 信托安全吗信托的风险有哪些
信托产品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事实上,在过去也是如此,因为在2014年之前从来没有任何风险。直到最近一两年,才有一些违约事件在信任打破刚性付款后被报告,但这个数字并不大。信托实际上是一个引导人们做资产管理服务的专业机构。中国的信托公司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和监管。中国有68家信托公司。我们购买的信托产品是为了给信托公司投资信托产品。事实上,信托产品有很多种。最主流的是我们通常购买最多的信用理财产品。在国内,信托公司除了银行只有合法资质的金融机构才能进行贷款外,这种产品就是集合投资者的资金,信托公司给一个公司或一个项目贷款,约定贷款期限和利率、到期日,只要公司在正常经营管理的情况下,将把钱还给投资者。
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主要是以贷款的形式筹集资金转入资金的需求方,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主要受资金需求的控制,信托投资公司不能对其流动性进行主动设计,与现行信托产品的政策法规相结合,在流动性制度安排上存在固有缺陷,导致流动性风险在当前信托业务中普遍存在。信托的目的不是为了损害财产,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信任的人必须明白信任的风险。
『捌』 信托产品“刚性兑付”的神话将被打破吗
现在基本上没有那个公司去敢打破,不想做第一人,这也是所谓的信托刚性也就是一个给予投资者的安全性,放心的词。真正的项目全部兑付不了信托公司也有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